《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导学案【自主学习】一、作者作品巩固1.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易安体。
2.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二、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释题醉花阴,词牌名。
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
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
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四、朗读体味,整体把握(一)朗读体味结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注意停顿。
(二)整体把握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愁情?3、鉴赏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理解作品。
2.通过抓住意象,描绘意境来理解诗歌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理解作品。
2.通过抓住意象,描绘意境来理解诗歌情感。
三、预习内容阅读词作,解决以下问题:1、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句。
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词眼是什么?3、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创设了一种什么意境?。
7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1.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点拨:黄花即菊花,词人在《醉花阴》中曾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描写思念丈夫的闲愁,注意对比两首词的不同。)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菊花零落凋残暗示词人身心俱疲,憔悴衰老,昔日风姿一去不返,,再无当年的天真烂漫和青春活力了,面对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词人深感绝望,有道不尽的凄楚。
4.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
过雁,象征离愁。“旧时相识”的雁让作者回想起当年和丈夫鸿雁传书的日子,更增添了无限的悲凉。过去的雁带给她的不是接到信时的快乐,就是寄出信时的欣慰,而如今呢?家乡沦陷了,亲友离散了,丈夫病逝了,谁再给她捎信,她又捎信给谁呢?睹物思人,雁依旧,人已非,,此时作者更感绝望和悲哀。
四、合作探究
鉴赏评价上片
1.紧扣住“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1)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薄雾” “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销金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和雨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雨何时而下?听到雨打梧桐心情有什么变化?在古诗词意象中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梧桐是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是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黄昏时的细雨,点点滴滴不是落在梧桐上,而是打在词人愁苦的心上。
3.“这次第怎么一个愁字了得”思考作者为何而愁?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谈一谈。
湖南省安仁一中高一语文《李清照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湖南省安仁一中高一语文《李清照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教学重点】1、把握词人思想情怀,体味词中蕴涵的细腻情感。
2、学会通过分析意象,理解词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难点】学习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
【自主学习】一、指名学生朗读,疏通文本。
针对学生在朗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系统集成》“心有千千结”正音正字。
二、学生齐读,初步把握诗词内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教师明确:上阕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三、听教学录音,初步体会诗词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找诗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初步体会情感。
教师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合作探究】学生细读课文,探究诗词中表现“愁”的技巧。
【展示交流】学生就合作探究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并展示其思维成果。
【点评总结】教师就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提升。
教师明确:1、叠词见意。
运用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剧痛后的愁苦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悲凉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2、意象传情。
引导学生品酒、赏雁、听雨、观树等,分析其传达的情感。
(1)酒是“愁”的象征。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2)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
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3)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_李清照词两首_《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杜海波上课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编写人:杜海波【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风格,比较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的异同。
【目标难点】1、诵读两首词,了解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3、理解词中“愁”字的由来,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操。
【学法指导】诵读法,背景解读法【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婉约词宗。
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情相思;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亦有深沉的故国之思。
李清照的词工于造语,长于白描,创制了雅而不涩、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有《漱玉词》。
后人评清照词:“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有《漱玉集》、《李清照词》、《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
【导入】《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
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
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
全词轻柔自然,最后三句尤为行家称赏。
【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主题和风格。
2、能想景悟情,读出词的意境。
【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宦游在外;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品悟展示点拨探讨【知识链接】(一)时间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亲人,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二)本词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朗读全词,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用

语文(必修四)导学案编写人:赵敏审核人:瑞泉中学高一语文组班级:学号:姓名:李清照词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其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2、反复诵读《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运用比较法探讨这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把握两首词共有的情感“愁”。
【学习重点难点】探讨两首词中共有意象的象征意义,并把握两首词共有的情感“愁”。
【课时安排】1课时导学过程:【知识链接】前期的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后期的李清照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南渡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一、整体感知,两首词的意象及情感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3.doc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
2.感受词作凝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感受词作凝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薄(bo)雾账簿(bCi ) 销(xiao)魂红绡(xiao) 刀鞘(qiao)瑞(nil)脑湍(tuan)急惴惴(zhui)不安盈(ying)袖楹(ying)联醉(zui)花阴憔悴(cui)鞠躬尽瘁(cui)仓猝(CU)精粹(cui)1)注音。
2)写字。
b6 :义(薄)云天赤(膊)上阵气势磅(礴)脉(搏)微弱xiao:冰雪(消)融(宵)衣肝食(逍)遥法外(销)声匿迹3)解释下列词语。
销金兽:因焚烧而渐渐消融凉初透:开始盈袖:满莫道不销魂:莫道:不要说;销魂:此处指极度的哀愁悲伤2•每H成语明H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出自①宋•苏轼《九FI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H黄花蝶也愁。
”②《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FI黄花蝶也愁/暗香疏影:疏影:稀疏的枝影;暗香:清幽的香气。
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
西风残照:秋夭的风,落H的光。
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
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3.文学常识: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A 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
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问题探究】1•运用联想和想彖,用自己的话,再现词屮的人物活动及场景。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学生)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 通过老师示范赏析词,让学生学会深层次赏析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品味诗词艺术特色。
3.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1.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与作家作品。
2.学习鉴赏《醉花阴》。
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的生平可根据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其父亲是李格非,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进士出身,才学之士。
在北宋社会,大户人家选女婿,主要是重才,中了进士的男子都受到尊重。
中了进士后,曾做过山东郓州的教授(相当于教育局局长)。
后来升官,做过太学录、太学士、太学博士(相当于京师大学堂里担任教授)得到苏轼赏识,成为“苏后四学士”之一。
性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在郓州时,很清贫,连当地知州都觉得他可怜,劝他私吞,但他不听;在江西上饶做官,当地有个专门妖言惑众危言耸听的道士,有一次,两个人的车碰见,李格非当即叫人把他拖出去,痛打一顿,驱逐出境。
最后进入宋史人物传记。
母亲是王氏。
王氏祖父是王拱辰,宋仁宗时的科举状元,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国家人事部部长)、三司使(财务部部长),王氏从小在诗书世家里长大。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宋史》。
李清照: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当时的女孩子有着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
古代女孩子应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
感受少年时代的词:《如梦令》- 1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摊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丈夫:赵明诚。
为人品行端正,情趣高雅,从小喜欢收集金石字画文物,其父赵挺之,与李格非是同乡人,山东,政治上是变法派,与李格非刚好相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赵强【资料链接】一.知人论世,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的生平以靖康之变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父亲李格非,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进士出身,才学之士。
做过太学录、太学士、太学博士(相当于京师大学堂里担任教授),得到苏轼赏识,成为“苏后四学士”之一。
母亲王氏,其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时的科举状元,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国家人事部部长)、三司使(财务部部长),王氏从小在诗书世家里长大。
李清照家学渊源,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当时的女孩子有着更为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她18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
赵明诚为人品行端正,情趣高雅,从小喜欢收集金石字画文物,为金石考据家。
赵明诚做太学生时一月只能回家两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李清照的离情别绪便化作这些词句。
她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感受李清照少年时代的词:《如梦令》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摊鸥鹭。
《如梦令》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后期:1127年靖康之变,金兵入据中原,北宋灭亡。
北方大乱,赵家大多书册文物被焚,李清照被迫逃难到南方。
1129年,丈夫病逝。
李清照曾经改嫁,一个叫张汝舟的人为骗文物而与她结婚,结果李清照很快识穿了张的本来面目,知道这次婚姻完全是个骗局,于是告他虚报举数,借此离婚,她也因此坐了两年牢,但获得众人帮助,九天后出来。
孤身流离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过残年。
1155年,李清照一个人在孤独中去世。
二.创作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词风明快妍丽;后期则更多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李清照词的主要特点:①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②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三.写作背景《醉花阴》写于前期。
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
漫长的白日里,诗人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孤独寂寞心情。
《声声慢》写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后。
1129年,丈夫赵明诚在赴官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词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四.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请阅读以下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并划出这些意象的丰富的意蕴。
①菊花——坚贞高洁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②梧桐——凄凉悲伤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③鸿雁——思乡怀亲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④酒——离别愁绪酒在古典诗词中表现出两种感情,一是欢庆,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一是离别,古诗大多是这一种,表现离别的愁绪。
如: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⑤梅花——傲霜斗雪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五.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六.课外阅读《乱世美神李清照》(梁衡)。
【导学过程】一.课前知识储备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薄.( )雾暗香盈.( )袖乍.( )暖还寒憔悴.( ) 堪摘.( ) 玉枕.(. )纱厨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B.莫道不销魂C.东篱把酒..黄昏后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3.前人评论宋词有“婉约”和“豪放”之说,并以之把宋词分成了最重要的两大流派。
宋代“婉约”词的代表词人是_____和_____;“豪放”词的代表词人是_____和_____。
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是_____,号_____居士。
她著有词集_____。
“寻寻觅觅,_____,_____”是她的词作_____中的名句。
4.郭沫若题写的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这副对联是对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的宋代女词人身世和作品的高度概括。
5.背诵并默写《声声慢》二.课堂研读课文《醉花阴》1.朗读·体悟小组内进行朗读比赛,同学点评,各小组推荐朗读优秀的同学起来展示。
2.思考:读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试在词中找一个字概括词人当时的心情。
感情基调:。
3.探讨:词人是从哪些方面写相思之愁的呢?从词中找出相关的词、句,仿例句填写下表4.探讨:上阕中哪些词语最富有表现力?“永”——。
“又”——。
“凉”——;。
“透”——。
5.探讨:有人说,下片无一菊字,却处处写菊,思考下列词语与菊有什么联系。
东篱——。
把酒——。
暗香——。
黄花——。
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这种手法叫做烘云托月,藏而不露。
三.拓展延伸李清照的夫君叫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
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
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
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
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后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
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
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0首词。
商议毕,便推举名士陆德夫讲评。
陆德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
老兄真是奇才啊!可喜可贺!”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
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
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读完材料,你能猜出被陆德夫称道的是哪一句吗?这一句有什么美呢?大家谈谈。
(此为绝佳句)明确:用帘外黄花之瘦比喻人之形体销魂,创意极美。
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画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
李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此为独创。
李清照被人称为“李三瘦”: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3.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字的妙处:A 结构上,。
B 手法上,。
C 内容上,。
这三句直抒胸臆,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四.课堂课文研读《声声慢》1.朗读·体悟《声声慢》2.读后思考:你从这首词里读出了什么?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词眼:3.合作探究词人为了表达感情,采取了①直接抒情;②巧选意象,间接抒情;③巧用叠字、创意出奇的表现手法。
根据下面的提示探讨交流。
探讨①:请找出词中直抒胸臆的句子。
(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A.B.探讨②:找出词中运用叠字的句子(巧用叠字,创意出奇的表现手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句子:运用叠字的表达效果:人们常常评价说,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出奇制胜”“匪夷所思”。
“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
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之遭遇,细致表出。
总结:。
探讨③:找出《声声慢》中的主要意象,并揣摩其内涵。
词中的主要意象:意象探究:(在横线上举出古诗词中含有这一意象的句子)A.淡酒:“三杯两盏淡酒”词人本想借酒御寒,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在词中的“淡酒”表现了酒的无力,没有了烈性,表现了词人的愁苦之深、思念之痛。
由此可见,酒是“愁”的象征。
B.秋风:“怎敌他晚来风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结论:秋风渲染愁情C.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