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合集下载

世界经济发展贸易地理论文

世界经济发展贸易地理论文

地理环境因素对马来西亚经济的影响摘要:马来西亚位于亚洲东南的热带雨林区,南接新加坡,北连泰国,西面为马六甲海峡,东面为南中国海。

距英国伦敦约13小时航程。

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

其全部疆域由连接东南亚大陆的马来西亚半岛和位于婆罗州的沙巴和沙捞越组成,马来西亚拥有着温暖和湿润的气候,终年温度大致介于22-32摄氏度。

被称为热带天堂。

白天气暧而夜间清凉,微风吹拂,气候怡人。

全年多是晴朗,凉爽或偶尔多云。

最让人欣慰的是这个国家向来没有自然灾害,与地震、火山、海哮、飓风、龙卷风等天灾无缘。

马来西亚是相对开放的国家导向与新兴工业化市场经济。

国家透过宏观经济计划,在指引经济活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来西亚拥有亚洲的一个最佳的经济纪录,国内生产总值从1957至2005年,每年平均增长6.5%,2007年,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第三大经济体,并且依据购买力平价是全球第29位的经济体。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2011年3月2日公布,2010年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率为7.2%,高于市场预期,为2000年以来的10年中最高增长幅度。

关键词: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区东南亚大陆气候经济影响一.马来西亚的地理1.简介马来西亚,简称大马(马来语:Malaysia)东南亚的国家之一。

马来西亚是一个由十三州和三个联邦直辖区组成的联邦体制国家,面积有329,845平方公里。

马来西亚共分为两大部分,之间有南中国海相隔着:一个是位于马来半岛的西马来西亚,北接泰国,南部隔着柔佛海峡,以新柔长堤和第二通道与新加坡接壤;另一个是东马来西亚,位于婆罗洲岛上的北部,南邻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而文莱国则地处沙巴州和沙捞越州之间,由于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故马来西亚的气候属于亚洲热带型雨林气候。

首都吉隆坡,布城是联邦政府所在地。

全国人口超过2800万。

是东南亚国家联盟(英语:ASEAN)的创立国之一。

2.地理位置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的中心, 座落在从赤道向北延申至7纬度的区域内, 是名副其实的热带乐园。

【论文】论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论文】论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论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摘要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造成经济空间分布有疏有密的根本动力是自然环境本底的非均匀分布以及经济自身的集聚和扩散力量。

在目前的情况下,全世界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

其中,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异问题尤为突出,引起有远见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等的关注。

经济地理学在研究这些问题上发挥着特殊作用,也具有很大的贡献。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一:经济地理学对世界人口问题的贡献世界人口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

由于人口激增,世界越来越拥挤,人地关系的矛盾日益激化。

另一方面,世界人口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发展中国家仍维持高增长势头。

如2002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1.3%,欧洲和北美分别为-0.1%和1.2%,而非洲却达2.2%。

低发展水平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不仅影响国民生活水平、入学、就业等,也影响国际之间的政治关系(如非洲中部饥民外逃,使邻近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经济地理学者提出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等,在国家和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决策中占有了重要一席。

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都是经济地理学家研究的课题。

比如,世界人口的食品供应上,粮食生产的增长是否可满足21世纪中期100多亿人口的需要?饥民问题是否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这些方法可否引起其它问题?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给以有价值的回答。

二:经济地理学对世界资源问题的贡献世界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芜湖市南瑞社区商业布局调查通过对南瑞社区的实地调研,然后分析器商业布局的可行性、合理性,我们小组实地去考证了南瑞小区的分布及其对应的商业区位、街道分布、商业中心的布局、医院、学校及其他相应的配套设施,来分析南瑞社区商业布局的特点以及影响其布局的因素。

要深入了解南瑞社区的商业布局,首先要了解商业布局的定义,所谓的商业布局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商业细胞规律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人为组合模式及其运作体系。

商业布局的形成和发展,是商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每一个地区、区域的商业布局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商业布局也不尽相同。

这是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例如: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结构与年龄等。

南瑞社区的概况说明:1、南瑞社区位于芜湖市弋江区中心区域,北至利民东路,南至元亩塘,东至弋江南路,西至芜铜铁路(2015年左右新建高铁:宁汉高铁),占地面积1990.5亩,现有居住组团7个,分别为沐春园、荷夏园、锦秋园、金坤园、瑞东园、南苑小区、江城国际,现已入住居民13000多户,4万多人。

这是芜湖市最大的社区,自成一个独立的商业区域,而且南瑞社区的东边是是二环路弋江东路,通往铜陵等地区,是芜湖市的一条主干道,同时北面是一条自西向东的芜湖市内环路利民路,而且社区内部有二条自西向东的道路:马仁山路和红花山路,将南瑞社区自北向南分成三部分,瑞湖东路、瑞湖西路自北向南从南瑞社区穿过。

2、上面从交通上介绍了南瑞社区的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下面从南瑞社区的小区分布来介绍,南瑞社区围绕马仁山路程集中型分布,沿利民路自东向西分布有:南苑小区、荷夏园、沐春园,其中荷夏园与沐春园中间有瑞湖,风景优美空气质量高,适合居住;沿马仁山路自西向东有锦秋园、金坤园、瑞东园;因此南瑞社区的集中性分布更加容易进行商业布局的规划,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理想之所。

3、从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绿化建设上来看,在南瑞社区的中心位置有瑞湖,是居民休息和锻炼的好去处,同时在南瑞社区中还有一所南瑞实验学校在锦秋园旁边,在马仁山路的西段有南关小学,及南瑞社区内有近十所幼儿园,南瑞社区内的街道二旁分布着大量的绿化,小区里面的绿化更是比比皆是。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跨国公司(企业)的区位选择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的企业形式出现,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仅仅只依靠本国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他国的企业参与进来。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一大批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中国为这些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使得这些企业在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和扩张。

随着开放的深入,跨国企业为了达到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寻求更好的区位,一些原先在东部沿海地区的跨国企业会进一步转移到内陆地区,最终再转向西部。

本文主要分析跨国企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概念研究跨国企业的区位选择,首先需要理解区位的概念。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产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跨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跨国直接投资区位,涉及三个问题。

一是为何跨国投资;二是选择在何国家投资;三是在微观上,选择在投资国的何地点投资。

(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公司为何跨国投资呢?查阅相关资料,有多钟相关理论,包括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拉格曼的国际生产内部化理论,邓宁的折中理论等以下主要介绍经济地理文献中引用较多的产品周期理论和折中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1、新产品引入阶段。

新产品创新国家在满足本国需求基础上,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

2、成长和成熟阶段。

其他国家逐渐掌握生产技术,制造略有差别的产品,产品创新国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出口下降。

3、标准化阶段。

随着技术发展和成熟,产品实现标准化,发展中国家以成本优势制造类似产品返销到产品创新国和其他市场。

产品周期模式图式折中理论: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2、内部化优势3、区位优势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詹慧敏电商Q1241 12150048摘要:能源问题关系国家的发展建设,人民的生产生活,解决好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意义重大。

现在国际局势紧张加剧,中国与周边国家像菲律宾,俄罗斯等国都存在关于能源问题的摩擦,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政治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保证能源安全逐渐成为一项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涉及外交、军事、国家安全及能源等层面。

本文以能源分布,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消费、贸易,能源消费结构,能源进口渠道与运输,能源安全问题表现五个维度为出发点,分析了世界能源现状与我国能源现状问题,然后针对我国能源安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写出了一些自己的对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措施的见解。

关键词:能源开采加工消费结构一、世界能源的分布与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在常规能源中,石油主要分布于两大弧形地带:东半球的北非中东波斯湾-里海-俄罗斯中北部;西半球的委内瑞拉—墨西哥湾西部-美国中部-加拿大西部-阿拉斯加北部。

中东北非也是主要的石油产地。

煤炭储量分布呈现出“北半球多于南半球,东半球多于西半球”的特点。

且在北纬30°~70°形成了一个世界最丰富的含煤带,这个地带东起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向西经陕西、宁夏、新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英国的英格兰地区到达北美中部。

其中,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美国、中国和独联体。

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其次是波斯湾地区,拉美地区的天然气储量也相当可观。

世界水利资源主要分布在一些大江大河流域,但是发达国家对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远胜于发展中国家的,瑞士、法国、奥地利、西班牙、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

这些国家的水能开发利用程度均在50%以上。

在非常规能源中由于技术资金原因,发达国家的开发程度也较发展中国家高。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世界的经济地理与贸易

世界的经济地理与贸易

世界的经济地理与贸易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的经济地理与贸易格局不断变化。

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以及经济结构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发展和相互关系。

本文将从世界经济地理的变迁、国际贸易模式以及全球化对经济地理与贸易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世界经济地理的变迁1. 大规模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地理转变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大规模工业化成为世界经济地理变迁的主要动力。

传统农业经济逐渐被工业经济所取代,产业集中于城市和工业园区,引发了城市化的浪潮。

这种经济地理变迁使得各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

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价值链重构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推动经济地理变迁的重要因素。

各国之间紧密合作,形成了复杂的全球价值链网络。

同时,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使得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分工,进一步重构了全球的经济地理格局。

第二部分:国际贸易模式的演变1.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对抗自由贸易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全球经济繁荣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世界经济地理与贸易中,保护主义的声音也时有所闻。

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和贸易争端,对国际贸易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区域贸易安排的兴起面对全球经济地理的复杂性,各国纷纷寻求建立区域贸易安排,以在经济地理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例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和欧盟等区域组织的形成,推动了贸易模式的变革。

第三部分:全球化对经济地理与贸易的影响1. 跨国公司的兴起与经济地理重塑全球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兴起,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间的投资和生产,塑造了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这些公司将经济资源和资本进行优化配置,对地缘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2. 资源和产业的再分配全球化加速了资源和产业的再分配,一些传统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经济体,导致了全球经济地理结构的变化。

例如,东亚国家的工业化崛起,重塑了全球制造业的地理格局。

3. 跨国货物流通与物流体系变革全球化推动了跨国货物的流通,要求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引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通过对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交通运输、市场地位等因素的分析,经济地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空间模式以及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

本论文将探讨经济地理学的相关概念和主要研究方法,并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例,讨论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和意义。

一、经济地理学的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空间内经济活动及其空间组织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与布局,揭示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和发展规律。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人口流动、交通网络、市场地位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经济地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城市化进程以及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地理学采用多种方法来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发展。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1. 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方法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技术工具来获取、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揭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格局。

空间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某一地区的经济特点、产业结构以及资源利用状况。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研究地点选择对企业竞争力和效益的影响。

区位理论认为,企业选择的地点将直接影响其物流成本、市场接触机会以及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机会。

通过研究企业的区位选择,我们可以了解企业的空间组织策略,并从中获得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3. 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是将经济学和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一项研究领域。

它研究经济活动与空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和计量方法。

通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我们可以量化经济活动的空间关联性,揭示经济发展的时空动态。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地理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

关于世界经济的论文

关于世界经济的论文

关于世界经济的论文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是与经济全球化一起并行不悖、共同发展的两大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世界经济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世界经济的论文范文一:浅谈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又是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的必然走向,两者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推动下,在国际分工空前深化的基础上,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扩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进行配置,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逐渐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它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贸易交往的增加使得世界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

其次,贸易的扩大和市场的逐步统一,又使得各国经济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

对外贸易依赖程度增大使开放国家的经济更易受全球经济的影响,一国经济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不得不更多地考虑世界经济背景。

再次,国际资本跨国流动规模愈来愈大。

科技革命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世界经济进入新时代,突出表现为资本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和跨国公司实力不断增强;更重要的是当今世界除了极个别国家外,都在实行市场经济,尽管各国运用市场手段和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程度不尽相同,一个大市场使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大大加强;但是世界各国还面临着诸多的共同的全球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经济全球化得进程。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这学期的公共任选课我选修了《世界经济地理》这门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了解接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形势同地理区域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且认识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既有各自的经济政策特点,又有着国与国之间经济的联系和制约,一定的区域也形成了共同的相似的经济体制,并形成了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我对世界经济有了新的认识,受益匪浅。

随着各国政府政策效果的显现、随着市场的回暖、随着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恢复,特别是迪拜危机的爆发,各主要国家官方和机构大多认为,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因素基本出尽。

即使是迪拜危机也被认为是经济危机结束的标志性事件,因为世界经济最脆弱的时期已经过去,市场已经拥有足够的承受力,迪拜问题的爆发并不会影响投资者信心和世界经济的恢复。

面对经济逐步向好和金融市场形势继续好转的局面,IMF和OECD等机
构纷纷调高对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

2009年10月IMF《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可反弹至3.1%,较7月份预计的2.5% 提高0.6个百分点,较年初1.9% 的增长预期更是明显提高1.2个百分点。

其中,发达经济体上升1.3%(年初预计是零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升至5.1%(年初预计增长4.0%)。

2010年世界贸易将出现2.5% 的增长,年初预测仅为0.6%。

2009年11月,OECD 经济展望报告预测更为乐观,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4%,世界贸易增长率可达到6%。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世界经济呈现明显复迹象,但基础尚不稳定。

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大幅回升的局面尚未显现。

因为目前发达经济体经济的恢复,仍受制于政府政策性措施的恩惠。

从长期看,金融市场信心修复尚需时日、失业率居
高不下对需求恢复形成的障碍、不断加重的政府巨额财政预算赤字给再融资带来的困难以及新一轮经济复中的通胀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全球经济即使复,增长速度也将是缓慢的,同时不排除期间有所反复。

另外,从传统周期理论分析,以2007年12月美国经济进入衰退作为起点,即使短波周期(2-4年),本轮世界经济调整在2009年停滞,2010年仍将在底部调整,随后在2011—2012年逐步有所复,但仍将略低于近20年来世界经济年均3.5%的增速。

如果按照中波周期(7-10年),从2008年算起世界经济还有4—5年的收缩期,如果按照中长波和长波周期来看,则是世界经济复的时间要大大推迟。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与当前市场主流判断相反的观点的也大有人在。

国际大炒家索罗斯认为,2010年或2011年世界经济将会出现二次衰退。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则认为,美国官方高估经济恢复的力度,而低估了失业率水平。

房价在继续下跌,而股票价格上涨,这将导致富人更富,中产阶级和贫困者更贫困。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罗奇更认为,截止到2009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仅过了一半,全球不良资产也只解决了一半。

他认为,世界经济W形的“双底风险”可能会至少持续两三年。

复面临的困难:持续性政策性调整;金融业修复;全面恢复就业和消费增长;新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作用;抑制贸易保护主义。

世界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而且世界经济恢复也将明显好于预期,但鉴于此次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经济结构矛盾的总爆发,有很多在深层次原因和矛盾短期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世界经济复之路仍充满坎坷。

面对这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大多采取了财政刺激手段,且效果明显。

这种依靠政府政策手段挽救危机、或刺激复的做法带有明
显的政府政策性特征。

其后果一是,政府长期主导市场,企业和市场对政府政策产生依赖,长此以往会造成市场扭曲。

二是不断加大力度的政府财政安排,这使得政府开支迅速增加,财政赤字水涨船高。

据美国政府的预计,未来10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总规模将达到7.1万亿美元。

未来几年,欧元区和欧盟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将从2008年的69.3%和61.5%分别升至77.7%和72.6%,远超60%的上限。

日本的国家债务已经高居发达国家之首,预计未来几年日本财政状况将进一步趋于恶化。

本次经济衰退源于金融危机,因此,金融业受到的打击最大,一是泡沫破灭、财富减少;二是金融领域的去杠杆化,资金相对减少,未来修补非常困难,也需要时间;三是金融业破产、利润下降、投资和就业下降趋势尚未逆转。

即便考虑到部分金融机构开始偿还政府的救助资金,通过政府救助和改变会计准则,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股票市场活跃,金融危机暂时得以缓解,但还不能推断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银行业已经稳固,金融机构的“疗伤过程”仍需时日。

另外,金融危机爆发后为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基准利率分别降至0-0.25%、1%和0.1%,均创历史新低。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央行还采取非常规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带动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反弹,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

金融危机给各国就业形势蒙上巨大阴影,2009年全球就业形势日趋恶化。

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在经济开始复后,通常还需要4年到5年的时间,失业率才能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联合国报告预计,2009年至2010年全球失业人数将达5000万。

发达经济体到2010年的失业率会普遍高于10%。

鉴于全球经济形势最乐观估计也将在2010年才开始好转,而大部分国家只有在2011年至2015年间实现经济加速增长,才可能缓解金融危机导致的失业状况。

国际劳工组织预计,就业率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估计要花4-5年的时间。

大规模就业增长如果无法恢复,消费增长的动力明显受到掣肘。

如长期以来,美国居民遵循一种高负债、高消费的模式。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居民资产大幅缩水,资产负债
率上升美国居民消费行为开始发生改变,消费习惯从依赖借贷变为注重储蓄。

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居民储蓄率不断上升。

在美国就业形势继续恶化的背景下储蓄率仍将继续上升消费增长会相对缓慢。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产能过剩与全球需求不足矛盾的总爆发。

目前,全球性的钢铁、水泥、家电、汽车、住房等行业产能全面过剩,产品出现积压。

尽管目前各国去库存化过程正在继续,并且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只要全球产能仍然过剩,大规模固定设备更新就不会发生,世界经济也就不会很快复。

与美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的IT革命和本世纪初的房地产繁荣的带动下较快摆脱衰退迅速反弹的愿望一样,目前主要国家政府大多提出将以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目前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优先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加大了对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和投入,但短期这些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小,目前新能源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新兴产业完全走向市场市场化仍显遥远。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出现严重下滑,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

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甚至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千方百计争夺国际市场,预计未来国际贸易竞争将更加激烈。

为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各主要经济体政策的自保性会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正成为阻碍世界经济贸易复的重大威胁。

从历史上危机过后的经验来看,一旦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金融保护主义、就业保护主义等措施出台,即使这些措施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依然还会在很长时间继续延续,因此,即使世界经济走出衰退,世界自由贸易的繁荣依然任重道远。

匹斯堡G20峰会《领导人声明》承诺各国将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致力于2010年完成多哈回合谈判,但其结果如何将拭目以待。

世界经济地理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0803
冰思
0804040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