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
《世界地理百科》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世界地理百科》读书笔记篇一: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读书缘由:作为从中学的世界地理过渡到地理学专业的桥梁,曾经的经济地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的“世界经济地理”,同时也是老师向我推荐的专业基础书,我这些天仔细研读,慢慢体会,边思考边请教,感觉有较大进步。
写作方式:主要把读书时引发的思考写出。
把引发的思考按本书的展开顺序依次罗列,在其间渗透了笔者读书的一些原则。
笔记正文:1.关于全书的结构的认识。
全书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和第一章,为“世界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总体介绍作为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两个基础组成部分即居民(人口)和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地理);第三部分为分区的介绍,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和世界的海洋。
为了在经济地域系统上求得性质的均一性,没有把美洲分割成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南美洲和北美洲,而是就经济政治地理而言地分成了美国南部国界以北的美洲——北美洲,和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拉丁美洲两部分。
全书的最后一章单辟版面,介绍“世界海洋”,以适应“海洋开发新时代”的来临,内容稍显单薄,只介绍了海洋的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和“世界各大洋的经济地域差异”,或许是因为经济地理学者对海洋的经济地理意义及影响研究得还不深入的缘故。
笔者认为,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技术的进步,海洋的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意义会越发凸现出来,海洋环境有其独特的不同于陆地环境的经济地理特点,特别是海洋在世界地缘经济体中做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很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2.关于绪言的读书笔记绪言主要介绍了关于“世界经济地理”这门学科的如下几方面内容:①学科定位:地理学科体系中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经济活动结合十分密切的基础应用学科。
②简要的学科历史回顾:十九世纪末,随着经济地理学的诞生,外国地理也分化出外国经(:《世界地理百科》读书笔记)济地理这门学科——诞生;二战以来学科更名为“世界经济地理”,以反映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学科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1.世界经济体系-发达国家:主要包括北美、欧洲、日本等地区,具有高度工业化、发达的经济体系,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
-发展中国家:主要包括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潜力。
-重要地区:包括亚太地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地区,经济合作程度较高,对全球贸易和投资有重要影响。
2.资源分布与经济活动-农业资源:农业资源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土壤条件等影响。
发达国家主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实现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发展中国家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效益较低。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
发达国家一般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也依赖进口;发展中国家资源相对匮乏,多依赖进口。
-工业资源:工业资源包括劳动力、技术、资金等。
发达国家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技术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3.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模式:发达国家实行的工业化模式,基础设施完善,高度依赖技术和自主创新。
-出口导向模式:发展中国家常采用的模式,依靠出口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吸引外资进行产业升级。
-农产品出口模式:一些发展中国家依靠出口农产品获得外汇,促进经济发展。
4.跨国公司与全球化-跨国公司:具有在两个或多个国家开展经济活动的能力的公司。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5.区域经济合作与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合作:为了加强经济合作,一些国家组成了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东盟等,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和制定共同规则来促进经济发展。
-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互相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南美洲南方共同市场等。
以上是世界经济地理复习的一些要点,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请注意根据具体题目要求展开对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论述。
世界地理读书笔记2

世界地理读书笔记(2)世界地理读书笔记扩散机制有就近扩散、跳跃式扩散、等级扩散和随机扩散四种表现形式。
集聚与扩散的关系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开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虽然,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有一定的惯性,但是,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是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
这就是地理学的空间距离衰减原理。
城市对区域开展的作用:组织和带动区域开展(城市是区域的生产中心、流通中心、效劳与管理中心、人力资源培育中心、对外交流中心、创新中心)、构造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
城市体系就是一定区域内的一组相互依存、彼此间有较稳定的分工和联系、分布有序的城市群。
每个城市都与周围地区构成大小不等的地域单元。
这些地域单元依据其中心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空间关系进行组合,并与各种网络结合在一起,就把区域连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体系实际上就构成了区域的空间框架。
城市化是根源于城市开展而兴起的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以城市为模式的演进过程。
具体表现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和城市地域不断扩大。
由于在现实中城市用地往往因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城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等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可比性有限,所以,一般都采用人口指标来对城市化进行测度。
城市化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总体上为一条S形曲线,大致分成3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加速阶段和终极阶段。
城市化在空间上的变化称为城市化的地域推进,分成两个局部,一是近域推进,另一个是广域推进。
农村工业化使得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界限开始趋于淡化,农村从自身这边努力主动地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使城乡之间在开展上关联互动。
技术创新的结果主要有,发现新的原材料或新的原材料供应,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或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新品质,开发出新的消费市场,引入新的经营管理方法,产生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
2021年世界地理读书笔记(3)

世界地理读书笔记(3)世界地理读书笔记区位条件只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外在条件之一,实质上是其它相关因素产生影响的综合反映,区域的经济增长状况不可能完全受制于区位条件。
而且,区位条件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因此,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所具有的好的区位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来改善区位条件,使其向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化。
佩鲁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
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区域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 ___作用。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
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是同时存在的,并且相互发生作用,即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变动,国民收入的变动又会反过来影响投资的加速变动。
在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就出现了周期性变化或波动。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以及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部门经济区的边界划分主要考虑某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同时,还要根据该行业在资源利用、生产或经营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共同确定边界所在。
就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国民经济的发展分解在空间上主要就是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学说、中心- ___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或中心-边缘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经济地理学复习笔记

经济地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研究内容:(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的区位(3)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重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现象及其形成机制,进而为经济活动进行有效配置。
3、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2)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3)当今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4、当今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研究(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区位:主要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条件:是指不同场合所具有的不同属性或资质。
3、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的降低。
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
4、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的区别:(1)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的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2)区位条件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条件、属性、特点为依据,区位因子则关系到企业成本或收益,存在区域差异。
5、要素投入:土地(土地是通过自身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劳动对象或者作业的空间活动场所)原材料(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能源(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资本(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劳动力(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技术6、区域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具有限制作用;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出版社第三版)读书笔记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出版社第三版)读书笔记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对象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科学性质:自然科学?边缘性科学?特性:地域性、综合性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人口是生产布局的最基本的条件,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Settlement Geography),研究人类居住的居民点的形态及其地域分布规律;政治地理学(Political 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上政治的地域分异的科学,研究国家的划分、类型、领土、政治地理位臵、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内的行政区划分以及边界等内容;历史地理学(Historioal Geography),就其广泛的意义来说,包括自然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地理学第三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其任务商业地理学—产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系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包括通论的经济地理学(GeneralEconomic Geogrphy)和专论的经济地理学(Special Econo-mic Geography)两大部分。
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第一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一、产业分类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第二(次)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
二、产业结构演变英国经济学家C.G.克拉克: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的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兹: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第二次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在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而服务部门(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

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读书缘由:作为从中学的世界地理过渡到地理学专业的桥梁,曾经的经济地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的“世界经济地理”,同时也是老师向我推荐的专业基础书,我这些天仔细研读,慢慢体会,边思考边请教,感觉有较大进步。
写作方式:主要把读书时引发的思考写出。
把引发的思考按本书的展开顺序依次罗列,在其间渗透了笔者读书的一些原则。
笔记正文:1.关于全书的结构的认识。
全书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和第一章,为“世界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总体介绍作为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两个基础组成部分即居民(人口)和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地理);第三部分为分区的介绍,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和世界的海洋。
为了在经济地域系统上求得性质的均一性,没有把美洲分割成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南美洲和北美洲,而是就经济政治地理而言地分成了美国南部国界以北的美洲——北美洲,和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拉丁美洲两部分。
全书的最后一章单辟版面,介绍“世界海洋”,以适应“海洋开发新时代”的来临,内容稍显单薄,只介绍了海洋的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和“世界各大洋的经济地域差异”,或许是因为经济地理学者对海洋的经济地理意义及影响研究得还不深入的缘故。
笔者认为,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技术的进步,海洋的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意义会越发凸现出来,海洋环境有其独特的不同于陆地环境的经济地理特点,特别是海洋在世界地缘经济体中做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很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2.关于绪言的绪言主要介绍了关于“世界经济地理”这门学科的如下几方面内容:①学科定位:地理学科体系中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经济活动结合十分密切的基础应用学科。
②简要的学科历史回顾:十九世纪末,随着经济地理学的诞生,外国地理也分化出外国经济地理这门学科——诞生;二战以来学科更名为“世界经济地理”,以反映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学科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史书籍读后感

世界经济史书籍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世界经济史的书,那感觉就像是坐着时光机在经济的长河里穿梭了一趟,可真是一场奇妙又有点烧脑的旅程。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经济史?那得多枯燥啊,满眼都是数字、图表和那些遥远得像在另一个星球发生的交易故事。
但看进去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书里讲古代经济的时候,就像在描绘一幅超级大的拼图,一块一块地把各个文明古国的经济模式给拼凑出来。
你能看到古埃及人靠着尼罗河那肥沃的土地,种出粮食,还发展起了和周边地区的贸易,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蚂蚁,忙忙碌碌地经营着自己的小天地。
而古希腊人呢,他们除了种地,还特别擅长航海贸易,感觉他们的船就像是古代的快递小哥,把橄榄油、陶器之类的东西运到地中海的各个角落,然后换回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这时候我就在想,原来早在那么古老的时候,人们就已经这么有经济头脑了啊,比我这个现代人有时候都机灵呢。
再往后看中世纪的经济,那可真是有点黑暗又有点神奇的时期。
封建领主们统治着大片土地,农民们就像被绑在土地上的小绵羊,勤勤恳恳地劳作,只为了能交上租子,活下去。
不过呢,就在这看似沉闷的局面下,城市开始慢慢兴起了。
那些手工业者就像一群勇敢的开拓者,在城市里建立起了自己的小作坊,生产出各种各样精美的商品。
从简单的纺织品到精致的金属制品,感觉他们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盏小灯,为经济的发展慢慢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让我明白了,即使在困难的环境里,人类追求更好生活、发展经济的欲望就像小草一样,总是能从石头缝里钻出来。
然后到了近代,那可真是经济界的“大爆炸”时期。
工业革命就像一个超级魔法棒,一挥之下,整个世界都变了样。
机器轰隆隆地响起来,工厂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那些资本家们,有的就像是聪明的魔法师,抓住了这个机会,迅速积累财富;但也有一些就像是贪婪的小怪兽,拼命压榨工人。
这时候的世界经济就像一辆开足马力的火车,跑得飞快,但也甩出了很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环境污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读书缘由:
作为从中学的世界地理过渡到地理学专业的桥梁,曾经的经济地理学的主
干学科之一的“世界经济地理”,同时也是老师向我推荐的专业基础书,我这
些天仔细研读,慢慢体会,边思考边请教,感觉有较大进步。
写作方式:
主要把读书时引发的思考写出。
把引发的思考按本书的展开顺序依次罗列,在其间渗透了笔者读书的一些原则。
笔记正文:
1.关于全书的结构的认识。
全书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和第一章,为“世界经济地理”的
基础理论部分;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总体介绍作为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两个基础组成部分即居民(人口)和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地理);第三部分为分区的介绍,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和
世界的海洋。
为了在经济地域系统上求得性质的均一性,没有把美洲分割成自
然地理意义上的南美洲和北美洲,而是就经济政治地理而言地分成了美国南部
国界以北的美洲——北美洲,和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拉丁美洲两部分。
全
书的最后一章单辟版面,介绍“世界海洋”,以适应“海洋开发新时代”的来临,内容稍显单薄,只介绍了海洋的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和“世界各大洋的经
济地域差异”,或许是因为经济地理学者对海洋的经济地理意义及影响研究得
还不深入的缘故。
笔者认为,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技术的进步,海洋的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意义会越发凸现出来,海洋环境有其独特的不同于陆地环境的经
济地理特点,特别是海洋在世界地缘经济体中做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很有理论
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2.关于绪言的读书笔记
绪言主要介绍了关于“世界经济地理”这门学科的如下几方面内容:
①学科定位:地理学科体系中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经济活动结合十分密切的基础应用学科。
②简要的学科历史回顾:十九世纪末,随着经济地理学的诞生,外国地理
也分化出外国经济地理这门学科——诞生;二战以来学科更名为“世界经济地理”,以反映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学科的发展趋势。
③研究对象:世界经济地域系统,即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低于系统形
成发展的条件、结构、体系类型及其地域运动规律。
④经济地域系统的产生:人类的产业活动总是在具体的地域上进行,各个
地域的条件因素与产业结构的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产业与地域空间之间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的空间地域体系即经济地域,进而形成一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
地域系统。
⑤经济地域系统的特征:动态演化特征、基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特征(基于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分工不断深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多功能、多层次、多形态、
结构复杂、网络发达的空间地域体系)、层次性(经济地带系统、经济区系统、
城市地域系统、地缘经济地域系统、类型区系统)、开放性、系统性(各影响条
件及各子系统统一于世界经济地语句系统之内,每一地域都占有其一席之地)条件性(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条件和国际条件等)。
⑥影响经济地域系统的条件: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条件和国际条件,极其相互作用机理的复杂性。
⑦地域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
⑧基础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⑨学习本学科的意义:揭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地域性统形成发展的客
观规律,研究他们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域组合特点,探讨地域产业结构的类型和
基本特征,分析其经济地域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地域格局的发展特点,阐述三者
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发展趋势,为合理组织我国地域生产和布局生产力,形成合
理的经济地域系统方面,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⑩学习本学科所需的基础学科及知识:世界自然地理、经济学、经济地图
学和计量地理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
现代化工具
基础:遥感、数学模拟、计算机辅助等。
3.阅读第一章“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发展特点”的思考
这一章首先从综述的角度回顾了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历史,着重阐述
了“地理大发现”和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地域系统形成的影响;其次阐述了当代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影响条件的新变化;产业结构的新变化;产业的地域分布的新变化);最后深及国家政治层面,划分了国家的经济类型。
①关于地理大发现及其影响:
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
具体内容:由欧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绕非洲到印度航行成功即“新航路的
发现”;横渡大西洋抵达南美大陆的一些海岸即“新大陆的发现”和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成功的几大历史事件。
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分布和经济联系两个方面。
把世界连为一个
整体,扩大了世界经济文化联系的范围,为欧洲主要国家的原始积累开辟了新
的来源(在美洲掠夺金银;从事罪恶的非洲黑人奴隶贸易);促使新旧大陆间农畜
产品种类的交流,进而影响了世界产业的分布与发展;促使世界贸易航线及贸易中心发生很大变化(从南欧地中海地区移向大西洋及其沿岸地区)。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对欧洲主要国家在
原始积累上的影响。
历史就是会这样靠极其不平等和极度残酷的掠夺实现了欧
洲主要国家发生产业革命所需的财富基础。
②关于产业革命的影响:交通运输史由于轮船和蒸汽机的发明进入了一个
新时代,这也意味着世界国之间的联系也更便捷了;使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变成了大机器生产,工业社会从此开始。
③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世界产业分布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生产力的增强,明显改变了产业分布的条件;生产的部门分工与地域专门化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地域系统开始形成;国际经
济联系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新变化。
)
④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又有很大的发展,产业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密切经济联系为特色的世界经济地域系统开始形成。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一场最为深刻的生产力变革,这场变革还在继续,
它把人类社会推向了后工业社会,最后进入知识经济社会。
它在人类的生产、
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
济发展条件、地域生产结构和经济地域系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⑥当代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这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从条件的变
化谈起,向上至产业结构的变化,再次,提升至产业分布及其与经济地域系统
的新变化,最后以“世界生产力分布的不平衡”为终了。
这也反映了“世界经
济地理”这门学科的系统化的认识论方法。
条件(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条件和国际条件等)——产业——产业结构——产业的地域分布——经济地域系统。
经济地域系统的的任何变化都可以深及条
件变化,并从中找出更本质的原因。
其实读书读什么,这是一个极端重要却又极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对这个问
题的思考是我从这几年在高中的执教生涯中得到实践和深化的。
把握作者的思
维方式,把握特定学科的认识论逻辑是我觉得最应该学的。
学问大家的闪光之
处可能也就在于此。
需要我们学习和继承的,不应该是考试卷纸上特定问题的
答案,更应该是我们怎样从容、有条理地面对一个新问题的方式。
⑦关于对“世界生产力分布的不平衡”的认识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社会总是以这样残酷的极不平等和极不平衡的方式在
延续他的历史,我们能做的事只能是把自己变得强大,如果没有“吞象”之祸心,尚可自保。
世界生产力分布不平衡的这一事实,是社会历史发展内在逻辑
的深刻外化,喜欢也好,讨厌也罢,我们都得接受之,面对之,迎战之。
4.第二、三章的读书思考讲解和《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阅读
做出,另文详述
5.关于“世界经济地理”在认识国家或区域上的认识论逻辑上的再认识现
列举出来本书对世界的若干大国的认识结构,再作进一步分析。
(略)日本;印度;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一点思考
在具体的认识区域的问题上,本书战士的认识结构正好反映了如上的概括:条件(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经济条件、市场条件、社会条件和国际条件等)——产业——产业结构——产业的地域分布(地域经济特点和差异)——经济地域系统,其中经济地域系统是世界层次上的概念,面对具体的区域或国家,一般只论至产业的地域分布这一层次。
其中如果哪一因素的作用表现得尤
为突出,就侧重论述,如历史,社会,政治等非地理要素。
而且在这里,我们
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本学科对条件、产业和产业结构和地域分异谈论得
很多,对经济地域系统层次的阐述却相对薄弱,这也是这一学科需要加强的地方。
这部分如果没有强势的成果,前途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