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阅读答案
“藏书楼”阅读答案

“藏书楼”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藏书楼,是对我国古代官方机构、宗教寺院、民间团体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建筑物的统称,也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勘图书的处所。
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史上相继出现过几千座藏书楼,其中有一定影响的达1000多座。
藏书楼是中华学子的精神家园,它们哺育了一代代xx,传播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同时承担着对古代典籍收藏、保护的重任。
在古文献的研究、校勘、刊布发行等方面,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广义而言,它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严格说来,“楼”应是构架为二层或二层以上之建筑。
藏书楼中,符合其制者不少,但多又不以“楼”名之。
“藏书楼”之名,实为泛指。
无论是早期用于藏书的山洞、石室、仓房、地窖,还是后来的厅室、平房、经堂、书院,只要是藏书之所,皆可统称为藏书楼。
除以楼命名者外,斋、阁、堂、室、居、轩、馆、亭、房、洞等,皆可名之。
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
先秦时期,官方藏书便已很有规模,有商王室藏书、周王室藏书、诸侯藏书等。
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殷墟甲骨。
甲骨文献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我国最早的典籍史料。
它的集中安放地,可以称之为我国藏书楼之雏形。
时至周代,“图书”种类大增。
除甲骨文献外,竹木简册、玉版和早期的丝绸类帛书等开始现身,并收藏于“图室”之中。
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室图书典籍甚丰,“周礼尽在鲁矣”。
而私人藏书,作为藏书事业的一个新类型也初见端倪并很快形成规模。
汉代,藏书事业得到极大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烽烟四起,官府藏书屡遭毁损,但各朝统治者都热心搜集图书,梁武帝还特辟“文德殿”和“华林园”典藏书籍。
隋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为印书和藏书事业兴旺提供了技术保障,民间藏书家的人数大幅增长。
不知有花的阅读及答案

3.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4.第③段中“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其中“足够的能量”指的是什么?(用文中原句作答)(3分)
5.从艾金森的成长经历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自选一个角度作答)。(3分)
《四个字创造的奇迹》答案
1..腼腆:害羞,不自然。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等待让自己开花的季节小丑》答案
1.写的是英国少年艾金森成长的故事。长得憨头憨脑的艾金森,受到同学、教师和父亲的歧视,为找工作也四处碰壁。后来,他记住了母亲的话,没有气馁,终于等到了自己开花的季节,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演员。(意思表达清楚即可,其中起因、经过、结果每项1分,共3分。如只答第一句,给l分。)
(三)雪后的阳光(五)三峡猿啼之谜
(四)白云深处(六)如果没有火山
(五)最后一束康乃馨(七)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
(六)母亲的事与儿子的事(八)纳米卫星
(七)最美的力量(九)母亲河的自述
(八)胡萝卜、鸡蛋和咖啡(十)喜马拉雅冰川消融
(九)美国新生上哈佛(十一)“平台”,书面语中新
(十)奔跑的母亲热点
(十一)最美的嫁衣(十二)擦去蒙娜丽莎的岁月(十二)松子茶痕迹(十三)永不受伤的飞翔【07年外省市中考题】(十四)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海底飞船
②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泠泠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鲜洁的清泉,以及观泉、听泉的身影。这身影夹杂着几枚青石、鸟影、梅枝,掺和些月光、清风、松色。
③我曾在旅途中邂逅泉。泉水像一些绿色的透明的藤蔓,不时地从脚下的石缝里爬出,从头顶的峭壁上挂下来,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绺,或成瀑。它在大地上漫步行走时,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演奏出来。这些流动,像琴,像笛,像钟磬,发出的铮铮的泉水声是人间最美的乐音。立于澄澈的泉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我掬泉浣面,饮泉入腹,以泉为镜,发现微涩的一张脸已“水色”丰足。
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

(一)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
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
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
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
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
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
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
“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
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
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
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二)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试题举例】例1、08湖北卷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例2、08浙江卷对体现“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例3、08安徽卷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例4、07辽宁卷根据文意,下列对“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例5、07江西卷下列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点解析】从句子方面来说,它在“文中重要”大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语义较为丰厚、内容较为含蓄的句子;②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③能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④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的语句;⑤较难理解的各种修辞句;⑥句型庞大、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子。
《苦斋记》 (用)解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艰 • 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名作动,筑室 • 人知乐其乐 意动,以……为乐 • 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 形作名,浓厚的酒 形作名,肥美的肉
解释下列字词
词类活用: • 野蜂巢其间
名作动,做窝
• 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艰 • 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名作动,筑室 • 人知乐其乐 意动,以……为乐 • 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 形作名,浓厚的酒 形作名,肥美的肉
刘基故里
第一段注释——
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máo),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 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
有:同“又”。用在整数与尾数之间的连词。 楹:厅堂前的柱子。又为计算房屋的单位,房屋 一间称一楹。 覆之以茆:茆,通“茅”,茅草;介词结构后置。 匡山:山四面高中间低,其形似匡,故名匡山。 出:发生,发源。焉:于是,这里。 ○写苦斋的格局与坐落。 苦斋坐落之匡山的位置。“二百里”,见离县城 之僻远,其“苦”意亦含其中。
第三段:承前段补述建苦 斋的由来和记述苦斋生活 的概况与乐趣。前段写 “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此段就有点“人性之苦者 亦乐生焉”的意味了。
第四段注释——
1.)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 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 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 能几何哉!
——总论苦与乐。
• 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35]。’赵子曰:‘良 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36]。’彼之苦 ,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 [37],李以苦存[38],夫差以酣酒亡[39],而勾 践以尝胆兴[40],无亦犹是也夫?。[35]“故孟子曰
”五句:语见《孟子.告子下》。[36]“赵子曰”三句:语见刘向 《说苑.正谏》:“孔子曰:‘良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 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亦谓孔子语。本文作“赵 子曰”,未知所本,或字有误。[37]井以甘竭:《庄子.山木》: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38]李以苦存:《世说新语.雅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 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39]夫差:春秋时吴国国君,阖闾之子,为报父 仇,曾大败越兵。后沉湎酒色,为越王勾践所攻灭。[40]勾践以 尝胆兴: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后卧薪尝胆,图谋
心不在马的阅读答案

心不在马的阅读答案【篇一: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xt>(一)范元琰为人善良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
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
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
家贫,唯以园蔬为业。
尝出行,见人盗共菘①,元琰遽退走。
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
”于是母子秘之。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注释】①菘:白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元琰遽退走().(2)母问其故,具以实答().(3)向所以退,畏其愧耻().(4)自是盗者大惭().2.翻译下面句子。
走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3.范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练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

《归去来兮辞并序》同步练课文挖空练习+重点知识+情景默写挖空练习学生版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书斋_凝石》阅读附答案

《书斋凝石》阅读附答案书斋凝石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处所,仍是书写的处所。
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
后来,文物古玩的珍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甚至篆刻的商讨和研讨也往往在这里进行。
书斋是以个人名义树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流动的中心。
书斋姓“文”,所以别号称作“文房”。
早在年龄时代,与朝廷兴修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日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处所。
这应当就是书斋的雏形。
汉朝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流动。
因而,可以说汉朝是书斋兴起的时代。
唐朝是一个相对于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代,文化艺术繁华而发达,学术氛围也对比宽松。
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代,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惟有的精神场所。
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构成文雅恬淡的优良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色。
一是文化传承的聚集点。
书斋的主体——***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良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焚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过程,使文化得到最佳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发挥的空间。
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发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
三是人与自然融洽的典范。
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阔。
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新,太宽阔便会损伤目力。
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
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
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侧设一书架,书架上摆设《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
人独坐于书斋当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活。
韩晗《书房与中式生活美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韩晗《书房与中式生活美学》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书房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
早在汉代,文学家张衡就称赞自己的书房可“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书房代表了不同的生活美学。
一些文人墨客或因(A)屡试不第(屡试不爽),或因遭受打压,不得不寄情于山水诗酒之间,形成了中式生活美学中的“名士”一族。
名士们的书房中最知名的当属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
这间因《陋室铭》闻名于世的书房,见证了刘禹锡等名士的生活美学。
刘禹锡官运不达,“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陋室”便成了他的精神家园。
既是“陋室”,当然不求气派奢华,不求满壁藏书,不必有“丝竹”这种奢侈.(甲)品,更不能堆满案牍公文,但要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自然朴实,要有“鸿儒”雅集,从而满足名士们清新淡雅的精神需要。
这种因各种“陋室”而孕育出的名士之美,从“竹林七贤”到刘禹锡,再到郑板桥,一直延续至今。
两宋以降,中国海外贸易渐盛,至明清两朝,器物之美到达顶峰。
各类文房雅物、金石碑版,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最爱,“书斋”应运而生。
与简朴的“陋室”不同,书斋一定要繁复讲究。
明清之际,文震亨的《长物志》、高濂的《遵生八笺》专论书斋陈设。
文震亨认为,书桌应“设于室中左偏东向,不可迫近窗槛,以逼风月”,高濂更要求书斋备有“卧榻”,供读书劳累后“偃卧趺坐”。
文房四宝自不必说,文人还要求书斋必备植物,有大水缸养鱼,还须弹琴奏乐,甚至常备金樽檀板,演唱当时最为流行的昆腔。
有条件的,还陈列些金石碑版、名家字画等艺术品,常邀朋友鉴赏分享。
书斋里的家具一定是紫檀或黄花梨木料,瓷器必定是哥窑,一切都有讲究。
“陋室”与“书斋”最大的差异是审美情趣不同。
要说藏书,规模都不算宏大,收藏多为经史子集的常备书或是少量私刻、坊刻的善本。
由于印刷技术有限,古代中国私人书房不可能都有巨量藏书。
真正称得上“(B)汗牛充栋(汗牛塞屋)”的书房,是明清时期兴于江南的藏书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共12分)
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凝石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除祖堂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场所便是书斋,但祖堂大多和中堂合一,所以,大体上书斋是民居之中惟有的精神场所。
书斋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形成营造书斋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的重要因素。
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
书籍是前人社会经验的总结,书籍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
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
文化在这里汇集,文化在这里传承。
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就是因为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这样比喻:因为当时国家没有社会科学院,而许多个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书斋联合起来,实际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国家不用投资。
诸葛亮的“茅庐”,造就了蜀国鞠躬尽瘁的宰相。
刘备“三顾茅庐”,获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计,才丰富了经天纬地、威武雄壮、扣人心弦、传播不息的“三国演义”。
同时,许多民族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书斋是个人的领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社会,乃至家庭,一定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约束。
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房,虽然仍有强大的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融合在书籍的字里行间,但躯体和大脑毕竟属于自己,书斋的主人得到了个性施展的空间,于是,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
可以说,知识分子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加上自己的文学艺术创造,在书斋里融合、发酵,最后,酝酿出崭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
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
如王维在“辋川山庄”写就的如画诗歌、黄公望开山水画之宗的《江山万里图》、曹雪芹的堪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严复启迪国人的《天演论》、鲁迅振聋发聩的《狂人日记》、徐悲鸿歌颂民族精神的《愚公移山》,真是不胜枚举。
【题文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书斋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的。
(2分)
小题1:细读文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作答。
(5分)
①文明之光“熊熊燃烧”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书斋里“融合、发酵”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酒”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知识分子在书斋里“创造力得以迸发”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3:文章结尾说:“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
”请从王维、曹雪芹、鲁迅三个例子中任选一个,说说他的作品在文化发展的链条上闪动着怎样的灵光。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或:书斋是文人汇集文化传承文化的地方;书斋是文人施展个性的地方。
小题2:①比喻优秀文化在书斋里汇集并不断地得到传承、发展和弘扬。
②前人的精华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创造新的思想和艺术,或文艺作品。
小题3:因为书斋是个人的领地,不受三纲五常的约束,利于个性施展。
小题4:例如:王维写就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中国诗坛享有崇高的地位。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堪称百科全书。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小题1:
试题分析:本文共三段,第一段总领全文,后面两段是对书斋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的具体阐述,并且每段开头都有中心句,所以此题很容易借解决了。
答此题需要把握全文,尤其要注意每段额中心句。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比喻修辞的变式题,小题①知道喻体,寻求本体。
根据本体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从原文中可抓住某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得出本体“比喻优秀文化在书斋里汇集并不断得到传承、发展和弘扬。
小题②“融合、发酵”的“原料”从此句的前面表述中可知是“继承前人精华”“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
“美酒”是喻体,本体是“新的思想,新的艺术”。
这道题不难,关键要揣摩出出题人的意图,并要在答题区域细细分析,找到有效信息加以利用。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的题干是对第三自然段提问的,所以要细读此段,很快由“书斋是个人的领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社会,乃至家庭,一定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约束。
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房,虽然仍有强大的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融合在书籍的字里行间,但躯体和大脑毕竟属于自己,书斋的主人得到了个性施展的空间”这句筛选并总结出此题的答案。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课外阅读的题型,并且这三个人的作品在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中都涉及到了。
王维《使至塞上》《竹里馆》等作品,无一不体现他诗作中“诗中有画,话中有诗”的特点。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迄今无人企及。
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课外阅读联系课内学习,是答好此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