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视觉实验指导书

目录

第一章图像增强 (3)

1.1 空域变换增强 (3)

1.1.1直接灰度调整 (4)

1.1.2 直方图处理 (10)

1.1.3 图像间的代数运算 (14)

1.2 空域滤波增强 (16)

1.2.1 基本原理 (16)

1.2.2平滑滤波器 (17)

1.2.3 锐化滤波器 (20)

1.3 频域增强 (23)

1.3.1低通滤波 (24)

1.3.2高通滤波 (24)

第二章图像恢复和重建 (26)

2.1退化模型 (26)

2.1.1连续退化模型 (27)

2.1.2离散退化模型 (28)

2.2复原的代数方法 (29)

2.2.1逆滤波复原 (29)

2.2.2最小二乘方滤波 (30)

2.3 MATLAB实现图像复原 (30)

第三章图像编码与压缩 (33)

3.1图像编码与压缩概述 (33)

3.1.1图像压缩与编码的必要性 (33)

3.1.2图像压缩编码的分类 (33)

3.2无损压缩技术 (34)

3.2.1无损压缩技术概述 (34)

3.2.2霍夫曼(huffman)编码 (35)

3.2.3行程编码 (38)

3.3有损压缩编码 (40)

3.3.1有损压缩编码原理 (40)

第四章图像分割 (45)

4.1灰度阈值分割法 (45)

4.1.1双峰法 (45)

4.1.2 p-参数法 (46)

4.1.3最大方差自动取阈法 (46)

4.2边缘检测方法 (49)

4.2.1边缘算子法 (49)

第五章工件尺寸和面积测量 (53)

5.1 图像采集部分 (54)

5.2 图像处理与面积计算部分 (54)

5.2.1 图像预处理 (54)

5.2.2 工件面积计算 (55)

第六章车牌识别 (63)

6.1 总体设计方案 (63)

6.2 各模块实现方法 (64)

实验一 MATLAB基本图像处理算法实验 (78)

实验二机器视觉基本程序编写实验 (79)

实验三尺寸测量 (80)

实验四模式识别 (81)

第一章图像增强

图像增强是指按特定的需要突出一幅图像中的某些信息,同时,削弱或去除某些不需要的信息的处理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处理后的图像对某些特定的应用比原来的图像更加有效。图像增强技术主要包含直方图修改处理、图像平滑化处理、图像尖锐化处理和彩色处理技术等。在实际应用中,常常是几种方法联合处理,以便达到预期的增强效果。根据具体的应用目的和要求,所需要的具体增强技术也可以大不相同。

增强将不增加图像数据中的相关信息,但它将增加所选择特征的动态范围,从而使这些特征检测或识别更加容易。例如噪声(即各种干扰信号)减弱、对比度改善、变形修正、模糊消除等都属于图像增强的内容。由于种种原因,图像的品质常常是不理想的,因此图像增强成为图像处理中的重要环节。图像增强主要有空域增强和频域增强等。

目前常用的增强技术根据对图像进行处理所在的空间不同,可分为基于图像域的方法和基于变换域的方法。第一类,直接在图像所在的空间处理,也就是在像素组成的空间里直接对像素进行操作,为空域变换增强;第二类,在图像的变换域对图像间接进行处理,为频域增强。空域处理法是直接对图像中的像素进行处理,基本上是以灰度映射变换为基础的,所用的映射变换取决于增强的目的。例如增加图像的对比度,改善图像的灰度层次等处理均属于空域处理法。另外,在第一类方法里还可分为两组:一是基于像素(点)的,也就是对图像的每次处理是对每个像素进行的,增强过程对每个像素的处理与其它像素无关;二是基于模板的,也就是对图像的每次处理是对于小的子图像(模板)进行的。频域处理法的基础是卷积定理,它采用修改图像傅立叶变换的方法实现对图像的增强处理。

空域增强方法可以表示为

g(x,y)=EH[f(x,y)] (1.1)其中,f(x,y)和g(x,y)分别为增强前后的图像,EH代表增强操作。如果EH

是定义在每个(x,y)上的,则EH是点操作;如果EH是定义在(x,y)的某个邻域上的,则EH成为模板操作。如果模板最小,则可以是一个点,此时就变成了点操作,所以点操作可以看作是模板操作的一个特例。

本章将分别介绍利用MATLAB实现以上所提到的各种图像处理技术。

1.1 空域变换增强

当g(x,y)的值取决于在(x,y)处的f(x,y)值时,EH就是一个灰度变换。

如以s 和t 分别表示f(x,y) 和g (x,y )在(x,y )位置处的灰度值,则此时式(1.1)可以写成:

T=EH(s) (1.2)

基于点操作的方法也叫灰度变换,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类:

(1) 直接对每个像素进行操作

(2) 借助直方图进行操作;

(3) 借助对一系列图像间的操作进行变换。

1.1.1直接灰度调整

1.增强对比度

增强对比度实际是增强原图的各部分的反差。实际中往往是通过增加原图中某两个灰度值之间的动态范围来实现的。典型的增强对比度的变换曲线如图1.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这样一个变换,原图中灰度值在10~s 和2~255s 的动态范围减小了,而灰度值在12~s s 的动态范围增加了,从而使这个范围内的对比度增加了。在实际应用中,1s 、2s 、1t 、2t 可取不同的值进行组合从而可到不同的效果。

通常在进行特定任务的模式识别工作之前,要对所要识别的图像进行增强对比度的处理,以使辨识工作更容易,辨识结果更准确。应用变换曲线增强对比度的程序如下所示,其处理结果如图1.2所示。

%(1)应用变换曲线增强对比度

clear;

close all; X1=imread('flower.JPG');

图1.1 增强对比度的变换曲线

figure(1),subplot(2,2,1),imshow(X1),title('原图像'); f0=0;g0=0;

f1=70;g1=30;

f2=180;g2=230;

f3=255;g3=255;

%绘制变换函数曲线

subplot(1,2,2),plot([f0,f1,f2,f3],[g0,g1,g2,g3])

axis tight,xlabel('f'),ylabel('g')

title('增强对比度的变换曲线')

r1=(g1-g0)/(f1-f0);

b1=g0-r1*f0;

r2=(g2-g1)/(f2-f1);

b2=g1-r2*f1;

r3=(g3-g2)/(f3-f2);

b3=g2-r3*f2;

[m,n]=size(X1);

X2=double(X1);

for i=1:m %循环对矩阵中的每个元素进行变换处理

for j=1:n

f=X2(i,j);

g(i,j)=0;

if(f>=0)&(f<=f1)

g(i,j)=r1*f+b1;

elseif(f>=f1)&(f<=f2)

g(i,j)=r2*f+b2;

elseif(f>=f2)&(f<=f3)

g(i,j)=r3*f+b3;

end;

end;

end;

subplot(2,2,3),imshow(mat2gray(X2));

title('增强对比度后的图像');

%(2)利用imadjust()函数增强对比度

X1=imread('camera.gif');

figure(2),subplot(1,2,1),imshow(X1),title('原图像');

J=imadjust(X1,[0.25,0.6],[],1.2322)

subplot(1,2,2),imshow(J),title('增强对比度后的图像);

图1.2 增强对比度

图1.2是在所选的参数模式下所得的增强图像,对比处理过的图像和原图像可以看出,应用变换曲线增强对比度后图像的对比度增强,更容易辨认了。对于不同的图像,根据不同的情况,所选的参数有所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图像求反

对图像求反是将原图的灰度值翻转,简单地说,就是使黑变白,使白变黑,普通的黑白底片和照片就是这样的关系。具体的变换就是将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灰度值根据变换曲线进行映射。应用变换曲线对图像求反的程序如下,运行求反的变换曲线以及所得结果如图1.3所示:

X1=imread('lena.gif');

figure(3),subplot(2,2,1),imshow(X1),title('原图像');

f1=200;%f1和g1分别表示变换曲线在纵轴和横轴上的最大范围

subplot(1,2,2),plot([0,f1],[g1,0])

axis tight,xlabel('f'),ylabel('g')

title('图像求反的变换曲线')

k=g1/f1;

[m,n]=size(X1);

X2=double(X1);

for i=1:m %循环对矩阵中的每个元素进行变换处理

for j=1:n

f=X2(i,j);

g(i,j)=0;

if (f>=0)&(f<=f1)

g(i,j)=g1-k*f;

else

g(i,j)=0;

end;

end;

end;

subplot(2,2,3),imshow(mat2gray(X2)),

title('求反后的图像');

图1.3 求反的变换曲线以及所得结果

3.动态范围压缩

这种方法的目标与增强对比度相反。当原图的动态范围太大,超出了某些显示设备所允许的动态范围时,如果直接使用原图,则有一部分信息可能丢失。解决的办法是对原图进行灰度压缩。利用对数形式的变换函数进行动态范围压缩的程序如下。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参数组合来得到不同的效果。采用对数形式的变换函数的变换曲线和处理结果如图1.4所示。

%(4) 采用对数形式的变换函数进行动态范围压缩

X1=imread('camera.gif');

figure(4),subplot(2,2,1),imshow(X1),title('原图像');

%绘制变换函数曲线

c=255/log(256);

x=0:1:255;

y=c*log(1+x);

subplot(1,2,2),plot(x,y)

axis tight,xlabel('f'),ylabel('g')

title('对数变换曲线')

%循环对矩阵中的每个元素进行变换处理

[m,n]=size(X1);

X2=double(X1);

for i=1:m

for j=1:n

g(i,j)=c*log(X2(i,j)+1);

end

end

subplot(2,2,3),imshow(mat2gray(X2)),

title('对数变换处理的图像');

图1.4 对数形式的变换函数进行动态范围压缩结果

4.灰度切分

灰度切分的目的与增强对比度相似,即将某个灰度范围变得比较突出:所不同的是,这里将所要突出的灰度范围变换成较高的灰度值,而将其余灰度值变换为较低的灰度值。灰度切分的程序如下。其处理结果如图1.5所示。

%(5)取s1=100;s2=200进行灰度切分

s1=100;s2=200;g1=20;g2=200;

X1=imread('lena.gif');

figure(5),subplot(2,2,1),imshow(X1),title('原图像'); %绘制变换函数曲线

s1=100;s2=200;g1=20;g2=200;

subplot(1,2,2),plot([0,s1,s1,s2,s2,255],

[g1,g1,g2,g2,g1,g1])

axis tight,xlabel('f'),ylabel('g')

title('s1=100,s2=200时的灰度切分变换曲线')

[m,n]=size(X1);

X2=double(X1);

for i=1;m %循环对矩阵中的每个元素进行变换处理

for j=1:n

f=X2(i,j);

g(i,j)=0;

if(f>=s1)&(f<=s2)

g(i,j)=g2;

else

g(i,j)=g1;

end;

end

end;

subplot(2,2,3),imshow(mat2gray(X2));

title('灰度切分的图像');

图1.5 灰度切分变换曲线和变换结果

图中的s1=100,s2=200为用户选定的参数,而s1和s2之间的灰度范围是用户想要突出的部分。图像二值化可以看作是灰度切分的一种特殊情况,它将灰度值小于某个f1的所有像素点都置为0,而将灰度值大于f1的所有像素点都置为255;如果再将0和255这两个灰度级分别映射为0和1,就得到了二值图像。图像二值化的结果和原图像如图1.6所示。

1.1.2 直方图处理

图像的灰度统计直方图是一个一维离散函数: n n s p k k )( k=0,1…,L-1 (1.3) 式中,k s 是图像f(x,y)的第k s 级灰度值;k n 是f(x,y)中具有灰度值k s 的像素的个数;n 是图像中像素的总数。由定义式可知,)(k s p 给出了对k s 出现概率的一个估计,所以直方图表明了图像中灰度值的分布情况。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直方图的形状来达到增强图像对比度的效果。这种方法是一概率论为基础的,常用的方法有直方图均衡化和直方图规定化。偏暗的图像灰度范围很窄,而且主要集中在低灰度级上;偏亮的图像灰度范围主要集中在高灰度级上;灰蒙蒙的图像同样是因为灰度范围窄,动态范围小,主要集中在中间的灰度级上;正常的图像灰度范围很大,在各个灰度级上都有像素,从而使图像看起来对比度较大,细节清晰。后面将要提到的直方图均衡化和直方图规定化主要就是基于此种分析,对图像的直方图进行操作,来达到增强图像的目的。

1.直方图均衡化

这个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原始图像的直方图变换成均匀分布的形式,这样就增加了像素灰度值的动态范围,从而达到了增强图像整体对比度的效果。 具体方法是:

图1.6 图像二值化结果

(1) 计算出原始图像的所有灰度级k n k s ,0,1,…,L-1;

(2) 统计原始图像各个灰度级的像素数k n ;

(3) 计算原始图像的直方图;

(4) 计算原始图像的累计直方图,即 100()()k k k k s i i i n t EH s p s n =====∑∑ 01;0,1,

,1k s k L ≤≤=- (1.4)

(5) 取整计算: ⎥⎦⎤⎢⎣⎡+-=N k t N t k k )1(int (1.5)

(6) 定义映射关系:k k s t →;

(7) 统计新直方图各灰度级的像素数k n :

(8) 计算新的直方图: ()k k k n p t n = (1.6) 对一幅图像实现直方图均衡化的程序如下

%(7)实现直方图均衡化

I=imread('peppers.gif');

J=histeq(I);

%直方图均衡化函数,n 是均衡化后的灰度级数,缺省为64

figure(7),subplot(2,2,1),imshow(I) ,title('原图像'); subplot(2,2,2),imhist(I,64) ,title('原图像直方图'); subplot(2,2,3),imshow(J) ,title('直方图均衡化');

%变换后所得图像矩阵

subplot(2,2,4),imhist(J,64) ,

title('直方图均衡化后的直方图');

直方图均衡化的结果如图1.7所示:

从处理前后的图像和直方图可以看出,在许多原始图像中看不清的细节在直方图均衡化处理所得的图像中都十分清晰。

2.直方图规定化

直方图均衡化的优点是能增强整个图像的对比度,但它的具体增强效果不易控制;处理的结果总是得到全局均衡化的直方图。实际应用中有时需要变换直方图,使之成为某个特定的形状,从而有选择地增强某个灰度值范围的对比度。这时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直方图规定化。直方图规定化方法主要有三个步骤:

(1)对原始图像的直方图进行灰度均衡化,即

0()()K k S I S i I t EH S P S ===∑ k=0,1,…,M-1 (1.7)

(2)规定所需要的直方图,并计算能使规定化的直方图均衡化的变换,即 1

10()()U J u j j v EH U p u ===∑ j=0,1,…,N-1 (1.8)

(3)将第一步所得到的变换翻转过来,也就是将原始图像对应映射到规定的直方图上,将所有的()s i p s 对应到()u j p u 中去。对应规则可选用组映射规则(Group Mapping Law,GML )。设有一个整数函数I(1),1=0,1,…,N-1,满足

0(0)...(1)...(1)1I I I N M ≤≤≤≤≤-≤- 图1.7 直方图均衡化结果

现在要确定能使下式达到最小的I(1)。

∑∑=-)1(1

0()()I i j j j s s u p p

i I(1)=0,1,…,N-1 (1.9)

如果I=0,则将其i 从0到I(0)的()s i p s 对应到0()u p u 中去。如果I 〉1,则将其从I(1-1)+1到I(1)的()s i p s 对应到0()u p u 中去。对图像实现直方图规定化的程序如下。直方图规定化的结果如图1.8所示。

%(8)直方图规定化

I=imread('lena.gif')

hgram=0:255

%hgram 是由用户指定的向量,hgram 的每一个元素都在[0,1]中

J=histeq(I,hgram);

%直方图规定化函数,规定将原始图像的直方图近似变成hgram

figure(8),subplot(2,2,1),imshow(I),title(‘原图像‘); subplot(2,2,2),imshow(J)

title(‘直方图规定化后图像’);

subplot(2,2,3),imhist(I,64)

title('原图像直方图');

subplot(2,2,4),imhist(J,64)

title('直方图规定化后的直方图');

比较可知,使用直方图均衡化得到的图像在一些较暗的区域有些细节仍不太清楚;采用直方图规定化函数对同一幅图像进行直方图规定化变换,所得的结果比均衡化的结果更亮,对应于均衡化图像中较暗区域的一些细节更清晰。从直方图上看,灰度值高的一边更为密集。

图1.8 直方图规定化结果

1.1.3 图像间的代数运算

有些图像增强技术是靠对多幅图像进行图像间的代数运算实现的。代数运算是指对两幅图进行点对点的加、减、乘、除计算而得到输出图像的运算。对于相加和相乘的情形,可能不止有两幅图像参加运算。常用的图像间的代数运算有图像相减和图像相加两种。

1. 图像相减运算

设有图像f(x,y)和h(x,y),它们的差为: g(x,y)=f(x,y)-h(x,y) 。

图像相减可以用于去除一幅图像中所不需要的加性图案。加性图案可能是缓慢变化的背景阴影、周期性的噪声或在图像上每个像素处均已知的附加污染等。减法也可以用于检测同一场景的两幅图像之间的变化,例如,通过对一场景的序列图像的减法运算可检测运动。在计算用于确定物体边界位置的梯度时,也要用到图像减法运算。

以下程序是一个根据原始图像生成其背景亮度图像,然后再从原始图像中将背景亮度图像减去的程序。其运行结果如图1.9所示。

% (9)图像相减运算

I=imread('lena.gif');

background=imopen(I,strel('disk',15));

I2=imsubtract(I,background);

figure(9)

subplot(1,2,1),imshow(I),title('原图像');

subplot(1,2,2),imshow(I2)

title('去除背景亮度后的图像');

图1.9 图像相减

若希望从图像数据I的每一个像素中减去一个常数,可以将上述调用格式中的Y替换为一个制定的常数值,如Z=imsubtract(I,50).

2.图像相加运算

设有图像f(x,y)和h(x,y),它们的和为

g(x,y)=f(x,y)+h(x,y)

图像相加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对同一场景的多幅图像求平均值。这种方法常用来有效地减低加性随机噪声的影响。图像相加也可以用来将一幅图像的内容叠加到另一幅图像上去,以达到二次曝光的效果。实现图像相加的程序如下:I=imread('lena.gif');

J=imread('cameraman.tif');

figure(10)

subplot(1,3,1),imshow(I)

title('lena');

subplot(1,3,2),imshow(J)

title('camera')

K=imadd(I,J);

subplot(1,3,3),imshow(K)

title('相加后的图像');

两个图像相加的结果如图1.10所示:

图1.10 图像相加结果

1.2 空域滤波增强

一般情况下像素的领域比该像素要大,也就是说,这个像素的邻域中除了本身外还包括了其他像素。在这种情况下,g(x,y)在(x,y)位置处的值不仅取决于f(x,y)在以(x,y)为中心的领域内所有像素的值。如仍以s和t分别表示f(x,y)和g(x,y)在(x,y)位置处的灰度值,并以n(s)代表f(x,y)在(x,y)领域内像素的灰度值,则可写成

t=EH[s,n(s)] (1.10) 为在领域内实现增强操作,常可利用模板与图像进行卷积,每个模板实际上是一个二维数组,其中各个元素的取值确定了模板的功能。这种模板操作也成为空域滤波。

1.2.1 基本原理

空域滤波一般可以分为线性滤波和非线性滤波两类。线性滤波器的设计常基于对傅立叶变换的分析,非线性空域滤波器则一般直接对邻域进行操作。另外,各种空域滤波器根据功能又主要分成平滑滤波器和锐化滤波器。平滑可用低通来实现。平滑的目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糊,目的是在提取较大的目标前去除太小的细节或将目标内的小间断连接起来;另一类是消除噪声。锐化可用高通滤波来实现,锐化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被模糊的细节。结合这两种分类方法,可将空域滤波增强分为以下四类:

(1)线性平滑滤波器(低通)

(2)非线性平滑滤波器(低通)

(3)线性锐化滤波器(高通)

(4)非线性锐化滤波器(高通)

空域滤波器的工作原理都可借助频域进行分析。他们的基本特点都是让图像在傅立叶空间的某个范围的分量受到抑制,而让其它分量不受影响,从而改变输出图像的频率分布,达到增强的目的。在增强中用到的空间滤波器主要有以下两类:

(1)平滑(低通)滤波器。它能减弱或消除傅立叶空间的高频分量,但不影响低频分量。因为高频分量对应图像中的区域边缘的灰度值具有较大较快变化的部分,滤波器将这些分量滤去,可使图像平滑。

(2)锐化(高通)滤波器。它能减弱或消除傅立叶空间的低频分量,但不影响高频分量。因为低频分量对应图像中灰度值缓慢变化的区域,所以与图像的整体特性,如整体对比度和平均灰度值等有关,滤去这些高频分量可使图像锐化。

空域滤波器都是基于模板卷积,其主要工作步骤是:

(1)将模板在图中漫游,并将模板中心与图中某个像素位置重合;

(2)将模板上的系数与模板下对应的像素相乘;

(3)将所有像素相加;

(4)将和(模板的输出相应)赋给图中对应模板中心位置的像素。

1.2.2平滑滤波器

1.线性平滑滤波器

线性低通滤波器是最常用的线性平滑滤波器。这种滤波器的所有系数都是正的。对33

⨯的模板来说,最简单的是取所有系数都为1。为保证输出图像仍在原来的灰度范围,在计算出R后要将其除以9再进行赋值。这种方法称为邻域平均法。实现均值过滤器的程序见附录一种程序(11)。其处理结果如图1.11所示:% (11)实现线性平滑均值过滤器

I=imread('lena.gif');

J=imnoise(I,'salt',0.02);

figure(11),subplot(2,2,1),imshow(I),title('原图像');

subplot(2,2,2),imshow(J),title('加入椒盐噪声的图像');

K1=filter2(fspecial('average',3),J)/255;

%33

⨯的均值滤波处理结果

K2=filter2(fspecial('average',5),J)/255;

%55

⨯的均值滤波处理结果

subplot(2,2,3),imshow(K1),

title('33⨯的均值滤波处理结果');

subplot(2,2,4),imshow(K2),

title('55⨯的均值滤波处理结果');

比较以上采用不同尺寸的均值滤波器进行低通滤波器进行低通滤波处理的结果可知,当所用的平滑模板的尺寸增大时,消除噪声的效果更强,但同时所得的图像变得更加模糊,细节的锐化程度逐步减弱。

此外,维纳滤波器也是经典的线性降噪滤波器。维纳滤波是一种自适应滤波,它能根据图像的局部方差调整滤波器的输出。局部方差越大,滤波器的平滑作用越强。它的最终目标是使恢复图像*(,)f x y 与原图像(,)f x y 的均方误差 2*2[((,)(,))]e E f x y f x y =-最小。

Wiener2函数非常适用于图像中的白噪声(比如高斯噪声),实现维纳滤波器的程序如下,维纳滤波的效果如图1.12所示。

%(12)实现高斯滤波器

I=imread('lena.gif');

J=imnoise(I,'gaussian',0,0.005);

h=fspecial('gaussian');

K=filter2(h,J)/255;

K1=wiener2(J,[5,5]);

figure(12),subplot(2,2,1),imshow(I),title('原图像'); subplot(2,2,2),imshow(J),title('加入高斯噪声的图像'); subplot(2,2,3),imshow(K),title('高斯低通滤波的结果'); subplot(2,2,4),imshow(K1),title('维纳滤波后的结果'); 图 1.11 均值滤波

图1.12 加入高斯噪声的图像和高斯滤波的效果

2.非线性平滑滤波器

中值滤波器是最常用的非线性平滑滤波器。它是一种邻域运算,类似于卷积,但计算的不是加权求和,而是把邻域中的像素按灰度级进行排序,然后选择该组的中间值作为输出像素值。具体步骤是:

(1)将模板在图像中漫游,并将模板中心与图像中某个像素的位置重合;(2)读取模板下各对应像素的灰度值;

(3)将这些灰度值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找出这些值里排在中间的一个;(4)将这个中间值赋给对应模板中心位置的像素。

由此可以看出,中值滤波器的主要功能就是让与周围像素灰度值的差比较大的像素改取与周围的像素值接近的值,从而可以消除孤立的噪声点。实现均值过滤器的程序如下。此处采用的是33

⨯的中值滤波器,效果如图1.13 所示。

%(13)非线性平滑滤波器

%加入椒盐噪声并采用33

⨯模板实现中值过滤器

I=imread('peppers.gif');

J=imnoise(I,'salt',0.02);

figure(13),subplot(2,2,1),imshow(I),title('原图像');

subplot(2,2,2),imshow(J),title('加入椒盐噪声后的图像');

K1=medfilt2(J,[3,3]);% 用33

⨯模板实现中值过滤器

subplot(2,2,3),imshow(K1),title('中值滤波后的结果');

图1.13 中值滤波

由图1.13的处理结果可以看出,中值滤波器不像均值滤波器那样,它在衰减噪声的同时不会使图像的边界模糊,这也是中值滤波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中值滤波器去噪声的效果依赖于两个要素:邻域的空间范围和中值计算中所涉及的像素数。一般来说,小于中值滤波器面积一半的亮或暗的物体基本上会被滤掉,而较大的物体则几乎会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因此,中值滤波器的空间尺寸必须根据现有的问题来进行调整。较简单的模板是N N

⨯的方形(这里N常是奇数),计算使用到的所有2

N各像素点。另外,我们也可以使用稀疏分布的模板来节省时间。对于不同的模板,中值也要依情况而定。计算中值所使用的像素的增加跟去噪时的效果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如果现在的问题需要用到大尺度的中值滤波器,那么用稀疏分布的中值模板或许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中值滤波只是排序统计滤波中的一种。如果邻域中的输入像素已经安排好了,那么中值代表的是第50个百分点的数值。其它百分点的数值也可以用。第0个百分点可用于最小值滤波器,它用来检测图像中最暗的点;第100个百分点可用最大值滤波器,它用来检测图像中最亮的点;在MATLAB中,这几种滤波器都可以用B=ordfilt2(A,order,domain)函数来实现,分别举例如下:

B=ordfilt2(A,1,ones(3,3))实现33

⨯的最小值滤波器,因为它取全1 的模板中排在最小位置处的那个像素;

B=ordfilt2(A,1,[0 1 0;1 0 1;0 1 0])的输出是每个像素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相邻像素灰度的最小值,因为它取四邻域的模板中排在最小位置处的那个像素。

1.2.3 锐化滤波器

1.线性锐化滤波器

线性高通滤波器是最常用的线性锐化滤波器。这种滤波器的中心系数都是正的,而周围的系数都是负的(如果中心和周围正负交换,则产生边缘锐化效果),所有系数之和0 。对33

⨯的模板来说,典型的系数取值是:

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Matlab软件的使用 一、实验题目:Matlab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1.打开MATLAB软件,了解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命令窗口等; 2.了解帮助文档help中演示内容demo有哪些; 3.找到工具箱类里面的Image Processing工具箱,并进行初步学习 三、实验步骤:打开Matlab软件,点击帮助,如图

实验二:图像的增强技术 一、实验题目:图像的增强技术 二、实验内容:1.了解图像增强技术/方法的原理; 2.利用matlab软件,以某一用途为例,实现图像的增强; 3.通过程序的调试,初步了解图像处理命令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步骤 truecolor = multibandread('https://www.360docs.net/doc/4219213929.html,n', [512, 512, 7], 'uint8=>uint8', ... 128, 'bil', 'ieee-le', {'Band','Direct',[3 2 1]});The truecolor composite has very little contrast and the colors are unbalanced.figure imshow(truecolor); title('Truecolor Composite (Un-enhanced)') text(size(truecolor,2), size(truecolor,1) + 15,... 'Image courtesy of Space Imaging, LLC',... 'FontSize', 7, 'HorizontalAlignment', 'right') figure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智能手势识别系统设计与实验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智能手势识别系统设计 与实验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持续迭代升级,为各行业带 来巨大创新空间。其中,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智能手势识别系统 备受关注。手势识别系统可以识别人体动作和姿态,将人的非语 言行为转化为机器可以理解的数字信号,让计算机可以更直观、 更智能地与人互动,可以广泛应用于人机交互、智慧家居、虚拟 现实、辅助医疗等领域。本文将介绍手势识别系统的设计原理、 系统构成和实验结果,以期为智能手势技术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手势识别系统设计原理 手势识别系统是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人机交互系统,需要 完成对人体动作的实时、准确、稳定识别。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 动作或手势的图像进行处理,提取出图像特征,然后应用机器学 习或模式识别算法对特征进行分类。传统手势识别系统的设计流 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采集:收集手势动作的图像或视频数据。 2. 图像预处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去噪、平滑、滤波、分割等 预处理操作,以提高后续特征提取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特征提取:从预处理后的图像中提取出用于描述手势动作的 特征,例如手指的曲度、手掌的面积、手背的角度、手部骨骼坐 标等。 4. 特征匹配:将提取出的手势特征与已知的手势模板进行匹配,通过模板匹配、机器学习等方法识别手势类型。 5. 输出结果:将识别的手势类型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数字 信号输出,如键盘键值、鼠标坐标、控制指令等。 二、手势识别系统构成 手势识别系统可以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两个部分,下面介 绍一下每个部分的构成和功能。 1. 硬件部分: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图像采集设备、嵌入式系统和 外围配件三个部分。 图像采集设备:一般采用深度相机、红外线摄像头、 RGBD相 机等设备,可以获取到三维空间中的手势动作信息。 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可以将图像采集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进 行处理、存储和输出。嵌入式系统通常选择高性能、低功耗的处 理器,如NVIDIA Jetson Nano, Raspberry Pi和Arduino,这些嵌入 式系统使用比较普遍。

机器视觉教学大纲

《机器视觉》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8241059 课程名称:机器视觉 英文名称:MACHINE VISION 开课学期:7 学时/学分:36/2 (其中实验学时:4 )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 开课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选用教材:贾云得编著《机器视觉》科学出版社 2002年 主要参考书: 1.ROBOTICS: Control, Sensing, Vision, and Intelligence, K. S. Fu,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2.张广军编著,机器视觉,科学出版社,2005年 执笔人:孔德文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二值图像分析、图像预处理、边缘检测、图像分割、纹理分析、明暗分析、彩色感知、深度图与立体视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机器视觉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算法。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机器视觉课程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智能机器方向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机器智能化是机械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国际上跨学科的热门研究领域。而机器视觉是智能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图象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以及神经物理学及认知科学等都有紧密的关系。本课程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把学生培养成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也能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为有潜力成为研究型人才的学生打下一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二值图像分析、图像预处理、边缘检测、图像分割、纹理分析、明暗分析、深度图与立体视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机器视觉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算法。 本大纲仅列出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课程内容,不限制讲述的体系、方式和方法,列出的内容并非要求都讲,有些内容,可以通过自学达到教学基本要求。 使用CAI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传递更多的信息量,所以本课程建议使用CAI课件。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培养分析、运算的能力,建议布置作业5-8次,并在期末前安排一次综合作业作为主要考查环节。实验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实验时间共4学时,每次实验每小组4-6人,使每个学生均有亲自操作的机会。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1.人类视觉与机器视觉 (4学时) : 人类视觉原理与视觉信息的处理过程;机器视觉理论框架与应用;成像几何学基础。

《机器视觉》实验简介

《机器视觉》实验简介 一、实验目的 借助机器视觉教学实验系统,掌握机器视觉的非接触检测原理,搭建非接触检测系统,完成对被测对象的数据采集及分析,并实现对被测对象的非接触检测,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独立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机器视觉系统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视觉系统是指通过机器视觉产品(即图像摄取装置,分 CMOS 和CCD 两种)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一个典型的机器视觉系统包括以下四大块:照明、镜头、相机、图像采集卡。光源是影响机器视觉系统输入的重要因素,因为它直接影响输入数据的质量;选择镜头时应考虑焦距、目标高度、影像高度、放大倍数、影像至目标的距离、畸变等因素;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相机,场合选不同的相机和高分辨率相机:线扫描CCD和面阵CCD;单色相机和彩色相机;图像采集卡是将相机获取的信号以数据文件的形式保存在电脑的硬盘上以便后期处理。 三、实验仪器 MV-BDP200 机器视觉皮带传送实验开发平台;工业CCD 相机;机器视觉LED光源;百万像素工业镜头;三角支架;双目视觉标定板;单双目视觉标定算法软件; 四、实验内容 1. 数字识别实验:搭建图像采集系统,利用图像处理等技术对数字进行识别。 2.齿轮尺寸测量实验:对测量系统进行标定,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处理,结合尺寸测量原理,实现齿轮参数尺寸的测量。 3.交通车辆动态跟踪实验:通过对获取的序列图像进行分析,检测提取出目标物体,根据目标在各序列图像中的位置,计算出目标的运动速度、轨迹等。

机器视觉实验平台设计与搭建

机器视觉实验平台设计与搭建

机器视觉实验平台设计与搭建 设计和搭建机器视觉实验平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机器视觉技术。以下是一个逐步思考的步骤,以指导我们如何设计和搭建这样一个平台。 1.明确需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们设计和搭建机器视觉实验平台的目的和使用场景。是为了学术研究还是为了应用开发?我们希望平台能够做到哪些功能,例如图像采集、图像处理、目标检测等。 2.选择硬件设备:根据需求,我们需要选择适合的硬件设备来搭建实验平台。常见的硬件设备包括摄像头、处理器、存储器等。我们需要根据平台的功能需求和预算来选择适合的硬件设备。 3.安装和配置操作系统:在硬件设备准备好之后,我们需要安装和配置适合的操作系统。常见的操作系统包括Linux、Windows等。选择操作系统时,我们 需要考虑平台的兼容性和稳定性。 4.安装机器视觉库和工具:接下来,我们需要安装机器视觉库和工具,例如OpenCV、TensorFlow等。

这些库和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开发。在安装过程中,我们需要确保这些库和工具的版本兼容性。 5.连接和配置硬件设备:将摄像头等硬件设备连接到计算机,并进行相应的配置。我们需要确保设备驱动程序正确安装,并进行相应的设置,例如图像分辨率、帧率等。 6.开发和调试算法:接下来,我们可以开始开发和调试机器视觉算法。根据需求,我们可以使用图像采集功能获取图像数据,然后利用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目标检测、图像识别等任务。 7.优化和性能测试:在算法开发和调试完成后,我们可以进行优化和性能测试。通过优化算法、调整参数等方式,提高算法的准确性和性能。同时,我们也可以进行性能测试,评估平台的处理速度和资源利用率。 8.文档和分享:最后,我们可以编写相应的文档,将我们设计和搭建机器视觉实验平台的经验和成果分享给其他人。这有助于促进学术交流和技术进步。

软件开发实习中的机器视觉技术与实验实践

软件开发实习中的机器视觉技术与实验实践引言: 机器视觉技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在很多领域 得到广泛应用。在软件开发实习过程中,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并学习机 器视觉技术,并通过实验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本文将 以软件开发实习中的机器视觉技术与实验实践为主题,详细介绍该领 域的基本概念、常用技术和实施方法,并探讨其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一、机器视觉技术的基本概念 机器视觉是一门利用计算机和摄像机等设备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 的技术。其目标是使计算机能够感知和理解图像,从而实现自主决策 和交互。具体而言,机器视觉旨在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 图像获取:通过摄像机等设备获取原始图像。 2. 图像预处理:对原始图像进行去噪、增强和边缘检测等处理,以 提高后续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3. 特征提取:通过分析图像的纹理、颜色、形状等特征,提取有用 的信息。 4. 目标检测与识别:通过比对图像中的目标和已知模板,实现对目 标的检测和识别。 5. 三维重建:通过多张图像或传感器数据,恢复场景的三维结构和 几何信息。

6. 运动跟踪:通过分析连续帧图像中目标的位置和姿态变化,实现 对目标的跟踪和分析。 7. 机器学习: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图像进行训练和学习,提高 机器视觉系统的准确性和自适应能力。 二、常用的机器视觉技术 在软件开发实习中,学生们通常会接触到以下几种常用的机器视觉 技术: 1. 特征提取和描述:常用的特征提取算法包括SIFT、SURF和ORB 等,通过寻找图像中独特的关键点和描述子,实现对目标的准确定位 和匹配。 2. 目标检测与识别:常用的目标检测算法包括Haar特征和卷积神 经网络(CNN)等,通过训练分类器和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对图像中 目标的检测和识别。 3. 颜色识别:通过分析图像中像素的颜色分布,实现对颜色的识别,常用的算法包括颜色阈值和颜色直方图等。 4. 边缘检测和分割:常用的边缘检测算法包括Canny和Sobel等, 通过对图像中灰度强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实现对边缘的检测和分割。 5. 图像分类和识别:通过训练分类器和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对图像 的分类和识别,常用的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SVM)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等。

机器视觉实验报告

机器视觉实验报告 机器视觉实验报告 引言 机器视觉是一种模拟人类视觉系统的技术,通过计算机视觉算法和图像处理技术,使计算机能够识别和理解图像。本实验旨在探索机器视觉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并评估其性能和准确性。 实验一:物体识别 在第一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经典的物体识别算法——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我们为该网络提供了一组包含不同物体的图像样本,训练它来识别这些物体。经过多次训练和调优后,我们得到了一个准确率达到90%以上的物体识别模型。 实验二: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是机器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算法。我们收集了一组包含不同人的人脸图像,并将其用于训练模型。经过反复的训练和验证,我们的人脸识别模型在准确率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实验三:图像分割 图像分割是指将图像划分为若干个区域的过程。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割算法。我们提供了一组包含不同对象的图像样本,并训练模型来识别和分割这些对象。通过与手动标注的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发现该算法在图像分割任务上表现出色。 实验四:运动检测

运动检测是机器视觉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它可以用于安防监控、行为分析等领域。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种基于光流法的运动检测算法。我们提供了一组包含运动和静止场景的视频样本,并训练模型来检测和跟踪运动目标。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在运动检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鲁棒性。 实验五:场景理解 场景理解是机器视觉中的一个挑战性任务,它要求计算机能够对图像进行语义分析和推理。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场景理解算法。我们提供了一组包含不同场景的图像样本,并训练模型来理解和描述这些场景。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场景理解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从物体识别到场景理解,机器视觉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前景。然而,我们也意识到机器视觉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集的质量和数量、算法的复杂性和计算资源的需求等。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机器视觉的研究和应用,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工业的需求。

视觉检测实验报告1

视觉检测技术试验 题目:MV-BDP2000S视觉皮带传送试验台功能认识试验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测控技术与仪器1401 学号:********X ******** ******* 设计时间:2017.11.06

目录 一、试验台介绍 (1) 1.1试验台主要构成 (1) 1.1.1机柜部分 (2) 1.1.2传送部分 (2) 1.1.3视觉检测部分 (2) 1.1.4分选机构部分 (2) 1.2主要器件的关键指标 (2) 1.2.1工业数字相机 (2) 1.2.2光源 (3) 二、仪器操作及配置流程 (4) 2.1视觉检测部分的调试 (4) 2.1.1调节相机前后位置的方法 (4) 2.1.2调节相机高度的方法 (5) 2.1.3调节光源高度的方法 (5) 2.2设备性能的调试 (6) 2.2.1运动性能调试的参数 (6) 2.2.1视觉检测性能调试的步骤 (6) 三、仪器主要测量指标分析 (7) 3.1 OCR&OCV字符识别指标分析 (7) 3.3.1 OCR检测的参数 (7) 3.2 尺寸测量指标分析 (8) 3.2.1 尺寸测量的参数 (8) 四、仪器采集或测量的试样 (9) 4.1 字符识别试验结果 (9) 4.2 尺寸测量试验结果 (10) 4.3 实验总结 (11)

一、试验台介绍 本次试验中以维视数字图像技术有限公司(MICROVISION)推出MV-BDP200S机器视觉皮带传送实验开发平台(高级型)作为主要的实验设备,主要针对小型电子产品的外形和外观检测等,应用于提供高效的产品质量控制系统。本设备采用MV-MVIPS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控制器软件,该软件具有强大的缺陷识别功能、测量功能、色差检测、OCR&OCV识别检测,主要针对检测各类小型机械或电子产品的外观和外形,对于OK和NG产品实施分类管理放置。同时硬件上设计了组合式的照明及控制系统,创造了一个最优的光照系统及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有效的解决了环境对检测精度的影响,同时满足了待检产品对光照条件的要求。运用强大的检测及分析软件工具对被测产品进行定位、测量、分析。 1.1试验台主要构成 从整体外观来看,设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机柜部分、传送部分、视觉检测部分、分选机构部分。设备的整体视图如图1所示: 图1整体设备部分视图

机器视觉综合实训教案模板

机器视觉综合实训教案模板教案标题:机器视觉综合实训教案模板 教案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机器视觉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2. 培养学生的机器视觉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机器视觉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长:2-3周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机器视觉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 2. 学生能够使用开源机器视觉库进行实验和项目开发。 3.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机器视觉项目,并能够解释其原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 1. 机器视觉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开源机器视觉库的使用。 3. 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机器视觉基础知识讲解(1天)

a. 介绍机器视觉的定义、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b. 解释常用机器视觉技术,如图像处理、特征提取、目标检测等。 c. 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机器视觉的兴趣。 2. 开源机器视觉库的介绍与实验(3天) a. 介绍几个常用的开源机器视觉库,如OpenCV、TensorFlow等。 b. 介绍这些库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包括图像加载、图像处理、目标检测等。 c. 给予学生一些简单的实验任务,让他们使用这些库完成相应的 任务。例如,图像处理、边缘检测、目标识别等。 d.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总结经验。 3. 机器视觉项目开发(7-8天) a. 学生自主或分组选择一个基于机器视觉的项目。 b. 指导学生确定项目目标和需求,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 c. 学生利用开源机器视觉库,实现项目中的关键功能。 d.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估,并撰写相关报告。 e. 学生展示项目成果并分享经验。 4. 总结和评估(1天) a.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和项目总结,总结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机器视觉及其应用实验报告

机器视觉及其应用实验报告 机器视觉是一门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图像处理和分析的学科。通 过机器视觉,计算机可以模拟人类感知视觉信息的过程,并基于此进行图 像处理、目标检测、物体识别等应用。 本次实验的目标是研究机器视觉的基础概念及其应用,并通过 Python编程实现一个实例。本次实验基于Python语言和OpenCV库进行 图像处理和分析。 首先,我们学习了机器视觉的基础概念,包括图像获取、图像处理和 图像分析。图像获取是指利用摄像头或其他设备获取图像数据。图像处理 是指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滤波、边缘检测、图像增强等操作,以便更好地 识别和分析图像内容。图像分析是指利用图像处理的结果进行目标检测、 物体识别、运动跟踪等应用。 然后,在实验中我们使用Python编程语言和OpenCV库对图像数据进 行处理和分析。我们通过读取图像数据文件,加载图像数据,并利用OpenCV库的各种函数实现图像的滤波、边缘检测和图像增强等操作。同时,我们还实现了简单的目标检测和运动跟踪算法。具体来说,我们使用 高斯滤波器对图像进行模糊处理,使用Sobel算子进行边缘检测,使用直 方图均衡化方法进行图像增强,以及使用Haar级联检测器进行目标检测。 最后,我们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机器视觉的应用价值。我们发现,通 过图像处理和分析,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图像的高效处理和分析,从而达到 识别目标、检测运动等目的。这些应用可以广泛应用于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电子游戏等方面。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研究了机器视觉的基础概念及其应用,并通过Python编程实现实例。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机器视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实践掌握了图像处理和分析的相关技术。

机器视觉作业指导书

机器视觉作业指导书 一、引言 机器视觉作业指导书旨在为学生提供关于机器视觉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以及实践技巧的指导。通过本指导书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机器视觉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背景知识 1. 机器视觉定义与应用领域 机器视觉是指利用摄像机和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人类视觉的能力,并对图像或视频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的技术领域。它在工业自动化、医疗诊断、交通管理、安防监控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2. 机器视觉基本原理 机器视觉基于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图像获取、预处理、特征提取、目标检测与跟踪等几个关键步骤。学生需要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算法,以及常用的模式识别方法。 三、实验指导 1. 实验一:图像获取与预处理 1. 学生需要准备相机设备,并学会使用相机进行图像的拍摄。 2.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图像的预处理,包括去噪、增强、平滑等操作。

2. 实验二:特征提取与描述 1.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从图像中提取出有效的特征,例如边缘、角点、纹理等。 2.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用数学描述特征,例如使用特征向量或者特 征描述子等。 3. 实验三:目标检测与跟踪 1. 学生需要学习目标检测与跟踪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例如使用模 板匹配、机器学习等技术。 2.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掌握如何在图像或视频中检测和跟踪目标。 四、实验报告要求 1. 实验目的与背景介绍 学生需要在实验报告中清楚地陈述实验目的和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并说明实验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2.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学生需要详细叙述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结果分析要求准确、有逻辑性,并结合实验目的进行解释和讨论。 3. 实验总结与心得体会 学生需要总结实验的结果和经验,并在心得体会中反思和展望进 一步的改进和研究方向。

博士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教学方案设计

博士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教学方案设计 一、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近年来以其强大的实用性和潜力备受关注。在各个行业中,AI的应用已经显著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设计一套博士级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教学方案,既能提供学生所需的理论知识,也能培养其实践技能。 二、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 1.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 理解机器视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常见的机器视觉算法和技术; - 利用机器视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运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图像识别、目标检测等任务; - 能够独立开展机器视觉相关研究。 2. 主要内容: - 机器视觉基础知识:了解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并掌握图像的获取、表示与处理方法;

- 目标检测与识别:学习目标检测与识别的经典算法,如Haar特征、HOG特征和卷积神经网络等; - 图像分割与理解:研究图像分割算法和图像理解的相关技术,如边缘检测、区域生长和聚类分析等; - 深度学习与机器视觉:了解深度学习在机器视觉中的应用,包括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和生成对抗网络等; - 实践项目设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并完成一个机器视觉项目,如人脸识别系统、自动驾驶技术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机器视觉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算法; - 实践操作: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项目指导: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机器视觉项目,帮助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2. 教学手段: - 教材选用:选用经典的机器视觉教材作为教学参考,同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补充材料;

Halcon机器视觉实验指导书

机器视觉软件HALCON 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1 HALCON 概述,应用范例 实验2 HDevelop介绍,操作编程范例 实验3 HALCON编程接口,高级语言编程 实验4 HALCON数据结构,采集硬件接口 实验5 HALCON采集硬件配置,图像采集 实验6 HALCON二维测量,配准测量与识别定位 实验7 HALCON一维测量,尺寸测量 实验8 HALCON三维测量,3D重建测量 实验1 HALCON 概述,应用范例 实验2 HDevelop介绍,操作编程范例 1 邮票分割 文件名: stamps.dev 第一个例子进行文件分析任务。图5.1展示了部分邮票目录页。它描述了两种不同的邮票:以图形描述为主和以文字描述为主。 为了使用这个例子,必须把文字描述转化为计算机所能理解的形式。你可能使用OCR编程方式,你很快发现由于邮票的图形描述会导致大多数的可使用模块产生错误。于是另一项任务必须要进行预处理:对所有的邮票进行转化 (例如,把邮票转化为灰色有价值的纸),这样就可以使用OCR处理

邮票的剩余部分了。 当创造一个应用程序来解决这种问题,对要处理的对象进行特征提取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个任务可以为新手提供解决的这类问题一些的经验。 ●一般而言,特征提取有如下步骤:邮票比纸要黑。 ●邮票包含图像的部分不重叠。 ●邮票具有最大最小尺寸。 ●邮票是长方形的。

图 5.1: Michel图表的部分页. 如果直接使用属性清单而非编程,任务会变得很简单。可惜由于语言的含糊,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你需要建构具有精确的语法和语义的语言,尽可能接近非正式的描述。使用HDevelop语法,一个通常的程序看起来如下: dev_close_window () read_image (Catalog, ’swiss1.tiff’) get_image_pointer1 (Catalog, Pointer, Type, Width, Height) dev_open_window (0, 0, Width/2, Height/2, ’black’, WindowID) dev_set_part (0, 0,Height-1, Width-1)

《机器视觉》课程教学大纲

《机器视觉》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 《web程序设计》课程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智能机器方向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机器视觉是智能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图象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以及神经物理学及认知科学等都有紧密的关系。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具备一定机器视觉相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分析、设计、实现、解决实际工程视觉应用问题的能力及方法。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为提供工程应用能力及相关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机器视觉领域所用的典型硬件的主要功能、特点、技术参数,能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合理选型、配置相关相机、镜头、光源等,获取合格图像等; (2)了解机器视觉领域对解决不同问题所需的主要算法及工具软件,具有分析实际问题、查阅相关解决方法的能力; (3)熟练掌握典型机器视觉中的典型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缺陷检测等基本方法,基本掌握主流机器视觉工具软件的应用,如vision builder,HALCON、OPENC等。能够使用专业软件工具进行设计、开发、自动化领域工程问题。 表1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三、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述机器视觉的典型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机器视觉及系统的一般原理和组成,基于机器视觉组态软件的典型应用技术。 1、机器视觉绪论 基本内容:机器视觉技术发展与应用,机器视觉系统组成,机器视觉方法分类,机器视觉发展趋势; 基本要求:了解机器视觉技术发展与应用,机器视觉系统组成; 2、机器视觉硬件技术 基本内容:镜头技术,摄像机技术,光源技术,图像采集卡,摄像机标定技术; 基本要求:了解机器视觉的典型硬件及应用; 3、机器视觉组态软件 基本内容:机器视觉组态软件vision builder的应用; 基本要求:了解机器视觉组态软件的一般特点及应用; 4、图像处理技术 基本内容:图像增强,图像分割,边缘提取,数学形态学分析,图像特征提取,配准定位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 5、尺寸测量技术 基本内容:长度测量,面积测量,圆测量,线弧测量,角度测量; 基本要求:了解尺寸测量的基本方法; 6、缺陷检测技术 基本内容:缺陷检测的分类方法,瑕疵缺陷检测,划痕检测,焊点检测与分类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缺陷检测的基本方法; 7、模式识别技术 基本内容:字符识别,条码识别,车牌识别,工件识别,医学图像识别; 基本要求:了解典型模式识别的基本技术; 8、图像融合技术(选) 基本内容:图像融合分类,图像融合算法,图像融合的评价,标准图像融合应用; 基本要求:了解图像融合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9、目标跟踪技术(选) 基本内容:检测与跟踪的关系,运动目标检测,运动目标跟踪,运动目标跟踪实例; 基本要求:了解目标跟踪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10、三维重构技术(选) 基本内容:三维重构技术分类,三维重构基本概念,SFS三维重构算法,光度立体学; 基本要求:了解三维重构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四、课程教学学时安排 表2 课程学时安排表

机器视觉 教学大纲

机器视觉教学大纲 机器视觉教学大纲 一、引言 机器视觉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跨学科领域。它的目 标是使计算机能够通过摄像头或其他传感器获取图像信息,并利用算法和模型 对图像进行分析、理解和处理。机器视觉在工业、医疗、交通、安防等领域具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对于学习和掌握机器视觉技术的培训需求也越来越大。 二、基础知识 1. 图像获取与处理 1.1 摄像头及其工作原理 1.2 图像采集与传输 1.3 图像处理基础算法 2. 图像特征提取与描述 2.1 边缘检测 2.2 兴趣点检测与描述 2.3 图像特征匹配 三、图像处理与分析 1. 图像分割 1.1 基于阈值的分割方法 1.2 基于边缘的分割方法 1.3 基于区域的分割方法 2. 目标检测与识别

2.1 目标检测算法 2.2 目标识别算法 2.3 目标跟踪算法 3. 图像分类与识别 3.1 特征提取与选择 3.2 分类器的训练与优化 3.3 图像识别应用案例 四、三维视觉与深度学习 1. 立体视觉 1.1 立体匹配算法 1.2 三维重建与测量 1.3 立体视觉应用案例 2. 深度学习在机器视觉中的应用 2.1 卷积神经网络(CNN)基础 2.2 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 2.3 深度学习在目标检测与跟踪中的应用 五、实践项目 1. 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实验 1.1 边缘检测实验 1.2 兴趣点检测与描述实验 1.3 图像特征匹配实验 2. 目标检测与识别实验

2.1 目标检测算法实验 2.2 目标识别算法实验 2.3 目标跟踪算法实验 3. 图像分类与识别实验 3.1 特征提取与选择实验 3.2 分类器的训练与优化实验 3.3 图像识别应用案例实验 六、总结与展望 机器视觉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应用前景广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图像处理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算法,了解机器视觉的最新发展趋势,为将来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迅猛发展,机器视觉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随着硬件设备的不断升级和算法的不断改进,机器视觉的性能和效果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对于机器视觉教学大纲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机器视觉教学大纲

机器视觉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机器视觉课程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 智能机器方向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机器智能化是机械学科的重要发展 方向,也是国际上跨学科的热门研究领域。而机器视觉是智能机器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与图象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以及神经 物理学及认知科学等都有紧密的关系。本课程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 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把学生培养成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也能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 法与技能,为有潜力成为研究型人才的学生打下一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二值图像分析、图像预处理、边缘检测、图像分割、纹理分析、明暗分析、深度图与立体视觉。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机器视觉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算法。 本大纲仅列出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课程内容,不限制讲述的体系、方 式和方法,列出的内容并非要求都讲,有些内容,可以通过自学达到教学 基本要求。 使用CAI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传递更多的信息量,所以本课程建议使用CAI课件。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 基本内容,培养分析、运算的能力,建议布置作业5-8次,并在期末前 安排一次综合作业作为主要考查环节。 实验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实验时间共4学时,每次实验每小组4 -6人,使每个学生均有亲自操作的机会。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1.人类视觉与机器视觉(4学时):人类视 觉原理与视觉信息的处理过程;机器视觉理论框架与应用;成像几何 学基础。 2.值图像分析与区域分析(4学时):阈值、几何特性、投影、游 程长度编码、二值图像算法;区域和边缘、分割、区域表示、分裂和合并。 3.图像预处理(4学时):直方图修正、图像线性运算、线性滤波器、非线性滤波器。 4.边缘检测和轮廓表示(4学时):梯度、边缘检测算法、二阶微 分算子、LoG算法、图像逼近、Canny边缘检测器;数字曲线及其表示、曲线拟合、Hough变换。 5.纹理(4学时):纹理分析统计方法、有序纹理的结构分析、基 于模型的纹理分析、用分形理论分析纹理、从纹理恢复形状。 6.明暗分析(4学时):图像辐射度、表面方向、反射图、从图像 明暗恢复形状、光度立体。 7.双目立体视觉(4学时):双目立体视觉原理、精度分析、系统 结构、立体成像、立体匹配、系统标定。 8.三维视觉技术(4学时):结构光三维视觉原理、光模式投射系统、标定方法;光度立体视觉、由纹理恢复形状、激光测距法。 四、实验:1.实验目的与任务本课程实验综合运用机器视觉基本 理论、机器视觉实验装置和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加深理解机器视觉的基 本概念,掌握机器视觉图像基本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 机器视觉与传感器融合实验

2024 机器视觉与传感器融合实验 2024年,机器视觉与传感器融合实验如火如荼地展开。这项 实验旨在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和各种传感器的结合,提高人工智能系统对于环境感知和实时决策的能力。 在实验开始前,研究团队首先选择了合适的机器视觉算法,并将其与多种传感器进行融合。这些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红外线传感器等,它们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物体、距离、温度等信息。 实验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验流程。首先,他们利用机器视觉算法对实验环境中的物体进行感知和识别,获得它们的位置、形状和属性等信息。然后,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的更多数据,例如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以便更准确地了解环境状态。 接下来,研究团队开始进行实时决策的实验。他们将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之前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预测环境的未来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决策。这些决策可能是调整机器人的移动路径、识别特定物体或执行特定任务等。 实验过程中,研究团队遇到了一些挑战。例如,在复杂的环境中,机器视觉算法可能受到噪声和遮挡的影响,导致物体识别不准确。同时,不同传感器之间的数据融合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设计合适的算法来整合和分析这些数据。 然而,经过团队的不断努力和改进,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研究人员观察到机器视觉与传感器融合后的系统在环境感知和实时决策方面都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和鲁棒性。这意味着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机器人和其他人工智能系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行为和智能化。 总结起来,2024年的机器视觉与传感器融合实验为我们展示 了一种新的人工智能技术路径。它不仅有助于提高机器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还为实时决策提供了更多可靠的数据支持。这将为未来智能自主系统的发展带来重要的推动力。

机器人及视觉技术实验指导书

机器人及视觉技术实验指导书 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学院 2012年1月

目录 第一部分:基础编程方法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设备 (3) (三)、实验方法 (3) 第二部分:分组实验内容 (18) 题目一:基于机器视觉的叶片面积测量系统 (18) 题目二:基于机器视觉的硬币计数系统 (18) 题目三:基于机器视觉的实时测距系统 (18) 题目四:基于机器视觉的实时定位系统 (18) 题目五:基于机器视觉的水果识别系统 (19) 题目六:基于机器视觉的目标位姿测定系统 (19) 题目七:基于机器视觉的形状识别系统 (19)

第一部分:基础编程方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VC6.0的运行环境及基本操作; 2、了解基于对话框的程序的编写; 3、了解PC机USB摄像头的控制; 4、熟悉数字图像的存储形式以及常用处理方法; 5、利用VC对摄像头对图像进行采集与处理。 (二)、实验设备 1、硬件环境:PC机与USB摄像头; 2、软件环境:Windows操作系统、VC6.0编辑器、OpenCV1.0开源库。(三)、实验方法 编写程序前,首先下载OpenCV1.0,下载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4219213929.html,/index.php/Download ,按照网站的“VC6下安装与配置OpenCV1.0”,对VC和操作系统进行设置,正确操作完成后,按照下面的步骤编写程序。 一、开始菜单—>Microsoft Visual Studio 6.0—> Microsoft Visual C++ 6.0,如图1所示,VC6.0运行界面如图2所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