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8种常见疾病症状及具体防治措施
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贴士:黄颡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一、出血性水肿病1、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2、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
当水温在25~30℃时,一经出现该病,则明显形成病鱼的大批死亡现象。
该病在黄颡鱼养殖中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3、防治方法:①捞出病情严重的黄颡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重池与原池用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用量为0.2公斤/亩·米,每天1次,连续3天。
②在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1、症状: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
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粘液,血脓充塞肠管。
严重时更有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
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
2、流行情况及危害: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
3、治疗方法:①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以下均同),然后全池遍洒,用量为0.7公斤/亩·米。
②优氯净(含有效氯56%)全池遍洒,用量为0.35公斤/亩·米。
③全池遍洒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用量为1.35公斤/亩·米。
三、车轮虫1、症状: 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离群独游,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
黄颡鱼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0.05养殖技术1 出血性水肿病1.1 病因及症状这种病一般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在感染之后的鱼体表面出现泛黄粘液增多,咽喉部位皮肤会出现破损和充血状况,呈圆形的孔洞状,腹部会有明显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出现充血,背鳍肿大,在胸鳍和腹鳍基部会出现充血,甚至于在腹部的脐部到腹鳍纵裂处,会出现胆汁外渗的情况,腹腔内会有大量的血水或者是黄色的冻胶状物,肠胃内没有食物,胃出现苍白,肠胃充满黄色的脓液,肝脏呈现土黄色,脾脏出现坏死,在肾脏上会出现黑点,这种病在苗种或者是成鱼养殖期间会产生较大的危害,尤其是在苗种的培育过程中比较流行,死亡率能够高达80%,在高温的季节这种病非常容易爆发,并且来势较快,蔓延速度非常之快。
1.2 疾病控制在养殖的过程中,养殖者应该非常注意养殖的水质状况,保持一个较好的水环境,溶解氧要保持在5mg/L,同时应该降低鱼苗的养殖密度,在发生染病之后对水体每天要进行消毒,投喂鱼肉浆时应该在其中加入1%的食盐。
2 肠炎病2.1 病因及症状这种病通常是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感染引起的,在染病的鱼群上会出现膨大,肛门出现红肿,在按压腹部时有黄色的粘液流出,一般患病较轻的鱼食道和前肠会出现充血发炎,而严重的全肠发炎,并出现浅红色,血脓堵塞肠管,感染病之后的鱼,会离开群体进行独游,并且出现活动迟缓,食欲减退的情况,肠炎病主要造成的危害在鱼种和成鱼之间,感染病菌的主要原因可能来源于在养殖的区域的淤泥,大量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鱼肉浆等都有可能会携带这种病毒,一般水温在25°到30°时,这种病比较流行。
2.2 疾病控制在发生这种病之后,对池塘要进行彻底的消毒,不能够投喂一些腐烂的饲料,活饵应该要用3%到5%的食盐溶液进行消毒,并且在饲料中要添加1%的食盐再进行投喂,在鱼池中撒入0.5×10-6的二溴海因,隔日再按照浓度泼洒一次。
3 一点红病3.1 病因及症状这种病症一般是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症,在感染的鱼体头顶会出现溃烂,红肿,穿孔,鳃充血等情况,鱼会离群独游或者较长时间的将头朝上尾朝下的方式,垂直悬浮在水中,来回战转动,这种情况发病的原因一般为:第一,投放密度较大,鱼池中粪便和排泄物增加导致水质较差,鱼长期生活在一种半缺氧的状态,并且随着可活动的区间的减少使得活动能力减弱,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更容易寄生,第二,水质被污染,水中的细菌增加,增加了鱼感染的情况,第三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造成饲料系数增加,鱼体生长的比较缓慢,排泄物较多,造成对水的二次污染,引发了寄生虫细菌等感染。
黄颡鱼常见疾病

黄颡鱼常见疾病机械损伤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
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
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
运输用水中可以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30%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
1、出血性水肿病⑴病原:系细菌性疾病。
⑵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喉皮肤破损充血呈圆洞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糜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冻胶状黄色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该病在苗种和成培育时期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
在温季节暴发,来势猛蔓延快。
当水温在25--30℃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现象。
(3)防治方法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
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到饵料中添加1%食盐。
2、肠炎病⑴病原:点状产气单孢杆菌。
⑵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病鱼离群独游。
剖开鱼腹,病情较轻者,食道和总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浓充塞肠管。
鱼种和成鱼都有可能发生。
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
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
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3)防治方法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进行投喂;全池泼洒每立方0.5g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脱1ppm的漂白粉。
杂交黄颡鱼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39 养防并举,综合防治。
YANGZHISHIJIE编辑:邓婧(dengjing_************)养殖世界鱼用3%~5%食盐溶液浸浴1~2分钟或用0.2~0.3毫克/升二溴海因液进行全池泼洒。
六、水霉病 病鱼消瘦独游,鱼体长白毛,似棉絮状附着物。
池塘彻底消毒,鱼种下塘前用2%~3%食盐溶液或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2~3分钟,并泼洒亚甲基蓝,使水池药物浓度达到2毫克/升。
运输用水中可适量添加土霉素。
七、车轮虫病 病鱼严重感染时沿池塘狂游,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鳃丝部。
鱼体表有一层白色黏液,分泌增多,不吃食。
用0.7毫克/升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八、黏孢子虫病 该病可危害黄颡鱼皮肤、鳃、肠道及其他内脏,导致鱼呼吸困难,摄食减少,浮于水面,消瘦而死。
以90%的晶体敌百虫配成0.1%~0.5%浓度的水溶液浸洗鱼体5~10分钟,再以0.2~0.3毫克/升的浓度全池泼洒;隔1天再全池泼洒1次。
(南 师)一、裂头病 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严重时头顶穿孔、裂开。
发病初期,内服三黄粉、龙胆泻肝散、多维或爱福灭、强力霉素、鱼病康,连用5~7天;外泼洒高聚碘或新威特,连用3天。
二、腹水病 病鱼独游,浮于水面,腹部可见气泡,伴有腹水,空胃。
采用0.2~0.5毫克/升三氯异氰尿酸液对水体消毒,连用3天,并投喂粉状饲料。
三、出血性水肿病 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胀,肛门红肿,胃肠内无食。
采用0.2~0.5毫克/升三氯异氰尿酸液对水体消毒,连用3天;同时口服聚维酮碘(用量按说明书要求)。
养殖过程中密切关注水质情况,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毫克/升。
四、肠炎病 病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时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
全池泼洒0.5毫克/升溴氯海因液或用0.2~0.5毫克/升三氯异氰尿酸液对水体消毒;内服0.2克/千克大蒜素粉,服用4~6天;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黄颡鱼的主要病害有哪些?防治方法是什么?

黄颡鱼的主要病害有哪些?防治方法是什么?黄颡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我国养殖黄颡鱼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它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它的养殖面积和密度也在不断的扩大,但同时带来时病害的高发和多发,严重影响养殖产量和养殖户经济收益,那么黄颡鱼在养殖会遭受哪些病害的危害呢?1、水霉病水霉病是由水霉病菌感染寄生在鱼体上,水霉病军在水体中繁殖,黄颡鱼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外部损失时,水霉病菌就会趁虚而入。
寄生在鱼体的外伤口上,不断的繁殖生长,开始寄生时肉眼不可见,随着时间推移,菌丝开始不断的向内和向外生长,蔓延扩散,形成白灰色的棉絮状物。
发病时病鱼游动不安,精神失常,摄食量下降,最终因食欲废绝,逐渐消瘦而死。
防治方法:放苗前先要及时石灰粉清塘消毒处理,减少病原,降低养殖吗,密度,防止鱼在游动时应摩擦而产生外伤,同时在放养和捕捞也要小心。
定期消毒,改善水质,发病时用水霉速克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三天即可治愈。
2、肠炎病肠炎病是一种细菌性的传染病害,它是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主要原因是投喂的饲料不新鲜、霉变腐败。
发病时病鱼腹部肿大,肛门红肿,轻轻按压会有黄色的黏液流出。
将病死鱼解剖,会发现肠胃部位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发病后会离群独自活动,游动缓慢,食欲减弱,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同样的要继续清塘消毒,减少病原细菌,投喂的饲料一定要新鲜,不要喂食变质、霉变的饲料,活饵要经过消毒后在投喂,投喂后的残饵要及时清理。
尤其是在夏季时,还要注意控制水温,因为此病流行期在水温25-30度时,发病后全池泼洒二溴海因,再在饲料中加入一些食盐。
3、出血性水肿病出血性水肿病也会一种细菌病害,是黄颡鱼养殖时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时病鱼体表发黄,黏液增多,腹部肿大,肛门红肿外翻,另外胸部、鳍部、背部都会出现充血水肿的现象,病情严重时食欲废绝,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肠胃内有大量的脓液,死亡率高。
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由于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和投饲量的增加,池塘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也随之增多,造成水质变化加快,加速了细菌、寄生虫的繁衍,导致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一旦防治工作不到位,就将给养殖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一、烂鳃病病原:柱状屈桡杆菌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
少食或停食。
体表无异,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防治方法:1、做好清塘工作,鱼种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洗5分钟。
2、治疗以外消为主,使用溴氯海因0.3~0.4×10-6g/m3或等量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连续2~3次均可治愈。
二、暴发性出血病病原:该病由细菌引起。
症状: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鳍基充血、鳍条溃烂,腹腔积水。
该病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凶猛,蔓延迅速。
防治方法:1、合理放养,每0.067公顷放鱼种2500~3000尾,经常加注新水,水质过肥时应及时使用降氨药物(如“中水”降氨宁)或“科恩”生物净水剂调节水质,排除池塘有毒气体。
2、发病时,池塘使用二溴海因0.3~0.4×10-6g/m3全池泼洒,连续2次,病症严重者,尚需用颗粒型溴、氯消毒剂全池直接播撒1次。
3、饲料中添加克暴灵或鱼血康,添加量为4‰~5‰,连喂3~5天。
若投喂鱼浆鱼块的,再加1%的食盐,治疗效果更好。
三、肠炎病病原:点状产气单胞菌。
症状: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食道和肠充血发炎。
防治方法:1、彻底清塘,鱼种下塘时用2%食盐浸浴。
不投霉变食物,活鲜动物性饲料用2%~3%的食盐水浸泡或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2、发病时,外消同暴发性出血病。
内服:饲料中添加肠菌宁和大蒜素,添加量分别为5‰~7‰和1‰~2‰,连喂5~7天。
四、小瓜虫病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孢囊。
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在水面。
黄颡鱼的病害防治

在2000年以前,黄颡鱼病害在国内仅有鳃霉病、出血性水肿病和肠炎病的报道。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黄颡鱼的疾病也日趋增多和严重。
现将我们多年养殖的病害防治经验作如下总结。
一、由细菌引起的疾病1.出血性水肿病(1)主要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胶状物、肠内无食物且充满黄色脓液。
病鱼食欲明显下降、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
(2)危害及流行:在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阶段均可能发生,苗种阶段危害较为严重。
常在高温季节暴发,死亡率高达80%以上。
当水温在25~30℃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现象。
(3)防治方法:①注意水质,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②用强氯精0.25~0.3克/米3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用3天。
③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定时加1%食盐到饲料中。
2.肠炎病(1)症状:病鱼独游,发病的初期,剪开肠道,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道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
在发病的后期,可以看到肠道、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很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的粘液,脓血充塞肠道。
病情严重的时候,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
(2)危害及流行: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
病菌主要来源于环境和变质的饲料,这种病具有很强的传播性。
(3)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用2%~3%的食盐溶液洗浴消毒。
②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不投喂腐败霉变的饲料,鲜活饲料要用2%~3%食盐溶液消毒后投喂。
③每隔15天投喂1次大蒜或大蒜素药饵,每千克鱼喂大蒜l0~30克或大蒜素粉(含大蒜素10%)2克。
④对发病鱼池,采用外消内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用强氯精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5~0.6克/米3;每千克鱼用氟哌酸l0~30毫克拌饲,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5天。
3.水霉病(1)症状:病鱼受伤处水霉大量繁衍呈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
黄颡鱼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黄颡鱼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病因及主要症状7月份,养殖水体中由一于水质较肥黄颡鱼体表同时一、出现车轮虫、小瓜虫。
车轮虫、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黄颡鱼的鳃部、体表及鳍条等部位.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囊泡。
表面覆盖一层白色黏液。
主要危害夏花鱼苗、鱼种。
发前用l一%的食盐水浸泡51rn%2-0i。
a3合理放养注意养殖密度合理,宜.不过高。
4药物防治发病后用聚维酮碘全池遍.洒.3每天使用1.次连用3;次在饵料中拌人恩诺沙星l/g进行投喂;07gL浓度gk用.m/的硫酸铜、酸亚铁合剂(:)硫52全池泼洒效果较好;用冰酸醋2022/0—5mgL溶液浸洗病鱼约1mn5i.有一定疗效;用亚甲基蓝03.—05/池遍洒,用2。
.mgL全连do病鱼体表可见车轮虫、小瓜虫的虫体.情较重时,病鱼类游动迟缓.漂浮于水面.不会因受惊吓而逃走,有时也群集绕池不断地用身体和其他5加强管理加强水质管理,.科学投饵。
坚持“四定”投喂原则及经常对食场进行消毒四、析原因分周晨霞造成死亡。
物体碰撞、摩擦或跳出水面,二、诊断由于夏花培育池水质较肥,放养密度较大.容易发生此病。
病鱼被车轮虫寄生于体表和鳃部后,躁不安,焦不摄食或狂游,身体消瘦或游动缓慢,鱼体会因车轮虫造成损伤后分泌大量黏液,圈发白,嘴特别是群集于鳃边的车轮虫,严重影响鳃的呼吸,加速幼鱼的死亡。
确诊寄生虫病最好通过镜检,显微镜低倍镜内可见活的虫体迅速移动。
寄生虫寄生于鱼鳃或体表。
一般寄生于鳃上的较小.体表的较大。
被感染的鱼分泌大量的黏液,通过显微镜检查.可见活的虫体在低倍镜视野呈“车轮状”动。
滚三、主要防治方法1清塘消毒鱼苗、.鱼种人池前要对养殖水体进行严格消毒。
5—5g亩生石灰清07k/塘,或用二氧化氯、白粉或三氯异氰脲酸等漂此外.黄颡鱼在p>.H80的水体中.常出现体表发白、皮肤黏液增多、体表腐烂的症状,病鱼常因此死亡。
这主要由于水体过高的pH使蛋白质发生玻璃变样,导致黏膜肿胀、坏死,从而使皮肤和鳃组织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严格控制按使用说明进行清塘,并合理施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颡鱼8种常见疾病症状及具体防治措施
顾红平;唐玉华
【期刊名称】《当代水产》
【年(卷),期】2016(000)006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顾红平;唐玉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211600;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
站 211600
【正文语种】中文
由于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和投饲量的增加,池塘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也随之增多,造成水质变化加快,加速了细菌、寄生虫的繁衍,导致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一旦防治工作不到位,就将给养殖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广大养殖者一定要坚决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严格控制疾病的滋生和蔓延。
现将相关技术方法介绍如下,以期望与黄颡鱼养殖者共同分析、探讨和提高。
1.1 主要症状
水霉菌早期寄生鱼体时肉眼看不出异常,当发展到肉眼能看到异状时,霉菌已侵袭鱼体伤口,并向外长出灰白色和白色的棉絮状菌丝。
由于霉菌能分泌出蛋白质分解酶,鱼体受刺激后产生大量黏液,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鱼显得焦躁不安,主动与池边和池底其它固定物发生摩擦,鱼体负担加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因体质瘦弱、肌肉腐烂而导致死亡。
1.2 防治措施
一是鱼种入池前应用10mL/m3的高聚碘(主要成份:碘、特种表面活性剂、天
然中草药萃取物;规格:5%)溶液浸泡消毒10min左右,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二是泼洒卫克(主要成份:52%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强效催化剂及表面活性剂等),预防1m水深用量为50~70g/667m2,每半月1次;治疗1m水深用量
为125g/667m2。
三是泼洒硫醚沙星(主要成份:硫醚沙星;规格:45%),1m水深用量为
100g/667m2。
四是泼洒水霉灵(主要成份:丙烯基二、三硫醚等),1m水深用量为
200mL/667m2,每日1次,连用2次。
2.1 主要症状
病鱼离群靠岸独游,食欲减退或不摄食,腹部肿胀有积水。
发病早期,肠道内壁发红,局部充血发炎,黏液较多无食;发病后期,腹部膨大,肛门外突红肿,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血液溢出。
2.2 防治措施
一是拌料投喂大蒜素(主要成份:主要成份中三硫二丙烯的含量为60%),每
100㎏饲料用量为30~50g,每日2次,连喂3~5d。
二是拌料投喂肠炎灵(主要成份:黄芩30%、黄柏30%、大黄30%、大青10%),每100㎏饲料用量为100g,每天2次,连喂3~5d。
三是泼洒漂白粉(主要成份:次氯酸钙;有效氯含量30%),1m水深用量为700~800g/667m2。
四是泼洒碘王(主要成份:聚维酮碘;规格10%),1m水深用量为100~
130mL/667m2。
3.1 主要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行动缓慢,食欲减退,体形并无异常,但鳃部黏液较多,
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3.2 防治措施
一是拌料投喂氟尔康(主要成份: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每100㎏饲料用量
为50g,每日2次,连喂5~7d。
二是泼洒二氧化氯(主要成份:二氧化氯,稳定剂,活化剂),预防1m水深用量
为80~100g/667m2,每半月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100~150g/667m2。
病情严重时,隔日再用1次。
三是泼洒聚维酮碘(主要成份:聚维酮碘,规格10%),预防1m水深用量为
300mL/667m2,每半月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400~500mL/667m2,隔日1次,连用2次。
四是泼洒硫醚沙星(主要成份:二丙烯基二、三硫醚;规格:20%),1m水深用量为100mL/667m2。
病情严重时,隔日再用1次。
4.1 主要症状
病鱼离群独游,呆滞无力,惊而不动;体表粘液较多。
鳃盖、口腔、鳍条严重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挤压腹部有大量血水从肛门溢出;解剖后发现腹腔内有大量积水,内脏变异,肌肉、肠道严重充血,肠内基本无食。
4.2 防治措施
一是泼洒二溴海因(主要成份:二溴海因;规格10%),1m水深用量为
150g/667m2,每日1次,连用2次。
二是泼洒菌毒双杀(主要成份:溴氯海因;规格:24%),预防1m水深用量为30~40g/667m2,每半月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4~60g/667m2,每日1次,连用2次。
三是泼洒鱼血康(主要成份:苯扎溴铵,溴化二甲基苄基烃铵;规格:5%),1m 水深用量为1,500~2,000mL/667m2,隔日1次,连用2次。
四是泼洒出血停(主要成份:苯扎溴铵、活性止血因子;规格:20%),预防1m 水深用量为25~30mL/667m2,每半月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30~
35mL/667m2。
5.1 主要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临床表现,仔细观察可见病鱼体色变淡,背部有轻微浮肿。
发病中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头顶向上隆起形成脓包、头部皮肤溃烂,严重时头顶穿孔,裂开,甚至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长的空洞,露出脑组织。
严重的还有鱼鳍发红等症状,死亡前失去平衡,呈现头朝上、尾朝下、悬垂于水面的特殊姿势,并伴有旋转性侧游、打转等症状。
5.2 防治措施
一是坚持用100~150㎏/667m2的生石灰清塘消毒,鱼种入池前用10mL/m3
的高聚碘(主要成份:碘、特种表面活性剂、天然中草药萃取物;规格:5%)溶
液浸泡消毒10min左右,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二是拌料投喂氟苯尼考(主要成份:水溶氟苯尼考;规格:50%),每100㎏饲
料用量为25~30g,每日2次,连用5~7d。
三是泼洒金碘(主要成份:季铵盐络合碘;规格:40%),预防1m水深用量为120mL/667m2,每10d用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150~200mL/667m2,
隔日1次,连用2次。
四是使用红点暴头灵(主要成份:磺胺甲唑、甲氧苄啶、阿奇霉素、增效剂等;规格:磺胺甲唑8.33%、甲氧苄啶1.67%),内服每100㎏饲料用量为200g,每
日2次,连用3~5d;外用1m水深用量为200g/667m2。
6.1 主要症状
车轮虫主要寄生于鱼的皮肤、鳃丝及鳍条等部位。
少量寄生时,鱼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基本正常;大量寄生后造成鱼体皮肤黏液增加加并呈现小的出血点,鳃丝充血,
呼吸困难,食欲下降,体质消瘦。
随着病情加重,显得焦躁不安,有的沿池边或池底磨擦,有的则沿池边狂游,呈“跑马”症状。
6.2 防治措施
一是洒泼水虫清(主要成份:大黄、生物碱等),预防1m水深用量为100~
150g/667m2,每月1次,主要预防期在3~9月份;治疗1m水深用量为200~250g/667m2。
二是泼洒阿维菌素(主要成份:阿维菌素),1m水深用量为130~200g/667m2。
三是泼洒车轮灭(主要成份:代森钠;含量:48%),1m水深用量为
250mL/667m2;次日再用1次特效杀菌红(主要成份:二硫氰基甲烷;规格:2.4%),1m水深用量为100~125mL/667m2,以防止车轮虫重复感染。
四是泼洒新杀车灵(主要成份:有机螯合物溶液),1m水深用量为200~
250mL/667m2。
病情严重时,隔日再用1次。
7.1 主要症状
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体表和鳃上,皮肤和鳃丝遭到大量侵袭刺激后,分泌产生大量黏液,使鱼体表和鳃组织受到破坏,造成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体质瘦弱。
病鱼呈腹部朝上的“浮头”状缓慢游动,不久即死亡。
7.2 防治措施
一是泼洒混杀安(主要成份:阿维菌素、植物杀虫剂、增效剂),预防1m水深
用量为30mL/667m2,每月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50mL/667m2,病情严
重时,5~7d后再用1次。
二是泼洒虫菌杀手(主要成份:阿维菌素透皮剂;规格:阿维菌素1%),1m水深用量为15~20mL/667m2。
苗种池塘慎用,严禁超量使用。
三是泼洒车轮斜管灭(主在成份:苯扎溴铵、苦参碱;规格:5%),1m水深用
量为60~80mL/667m2。
四是泼洒车轮斜管净(主在成份:阿维菌素、植物提取物、增效剂),1m水深用量为25~30mL/667m2。
8.1 主要症状
病鱼的鳃、皮肤、鳍条上,肉眼可见白色斑点状胞囊,严重时体表覆盖一层白色粘幕。
寄生处的组织发炎、出血、甚至坏死(鳃呈暗红色,局部鳍条烂裂)。
病鱼食欲下降,体质消瘦,反应迟钝,漂浮于水面,最终因运动失调、呼吸困难而死。
8.2 防治措施
一是泼洒金典(主要成份:季铵盐络合碘;规格:40%),预防1m水深用量120mL/667m2,每10d用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130~200mL/667m2,隔日1次,连用2~3次。
二是泼洒百菌虫克(主要成份:生物抑虫素、甲苯咪唑、苦参、曼尼期碱精素、增效剂、渗透剂、扩散剂等),1m水深用量为50g/667m2。
三是泼洒混杀百虫清(主要成份:阿维菌素、生物杀虫增效剂、强力渗透剂等;规格:2%),1m水深用量为50~60g/667m2。
四是泼洒瓜虫灵(主要成份:苦参提取物、生物杀虫剂),1m水深用量为50~80mL/667m2,每日1次,连用2次。
综上所述,对待黄颡鱼的疾病诊断方法与常规鱼类基本相同,但由于其为无鳞鱼,对药物比其它有鳞鱼更为敏感,因此,选用药品时一定要小心谨慎。
黄颡鱼一旦发病,应优先选用高效低毒、生态环保、价格低廉的药品,结合自身的养殖实际,科学计算用药量并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确保养殖安全和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