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贴士:黄颡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一、出血性水肿病1、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2、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

当水温在25~30℃时,一经出现该病,则明显形成病鱼的大批死亡现象。

该病在黄颡鱼养殖中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3、防治方法:①捞出病情严重的黄颡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重池与原池用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用量为0.2公斤/亩·米,每天1次,连续3天。

②在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1、症状: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

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粘液,血脓充塞肠管。

严重时更有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

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

2、流行情况及危害: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

3、治疗方法:①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以下均同),然后全池遍洒,用量为0.7公斤/亩·米。

②优氯净(含有效氯56%)全池遍洒,用量为0.35公斤/亩·米。

③全池遍洒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用量为1.35公斤/亩·米。

三、车轮虫1、症状: 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离群独游,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

杂交黄颡鱼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杂交黄颡鱼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39 养防并举,综合防治。

YANGZHISHIJIE编辑:邓婧(dengjing_************)养殖世界鱼用3%~5%食盐溶液浸浴1~2分钟或用0.2~0.3毫克/升二溴海因液进行全池泼洒。

六、水霉病 病鱼消瘦独游,鱼体长白毛,似棉絮状附着物。

池塘彻底消毒,鱼种下塘前用2%~3%食盐溶液或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2~3分钟,并泼洒亚甲基蓝,使水池药物浓度达到2毫克/升。

运输用水中可适量添加土霉素。

七、车轮虫病 病鱼严重感染时沿池塘狂游,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鳃丝部。

鱼体表有一层白色黏液,分泌增多,不吃食。

用0.7毫克/升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八、黏孢子虫病 该病可危害黄颡鱼皮肤、鳃、肠道及其他内脏,导致鱼呼吸困难,摄食减少,浮于水面,消瘦而死。

以90%的晶体敌百虫配成0.1%~0.5%浓度的水溶液浸洗鱼体5~10分钟,再以0.2~0.3毫克/升的浓度全池泼洒;隔1天再全池泼洒1次。

(南 师)一、裂头病 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严重时头顶穿孔、裂开。

发病初期,内服三黄粉、龙胆泻肝散、多维或爱福灭、强力霉素、鱼病康,连用5~7天;外泼洒高聚碘或新威特,连用3天。

二、腹水病 病鱼独游,浮于水面,腹部可见气泡,伴有腹水,空胃。

采用0.2~0.5毫克/升三氯异氰尿酸液对水体消毒,连用3天,并投喂粉状饲料。

三、出血性水肿病 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胀,肛门红肿,胃肠内无食。

采用0.2~0.5毫克/升三氯异氰尿酸液对水体消毒,连用3天;同时口服聚维酮碘(用量按说明书要求)。

养殖过程中密切关注水质情况,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毫克/升。

四、肠炎病 病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时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

全池泼洒0.5毫克/升溴氯海因液或用0.2~0.5毫克/升三氯异氰尿酸液对水体消毒;内服0.2克/千克大蒜素粉,服用4~6天;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黄颡鱼的主要病害有哪些?防治方法是什么?

黄颡鱼的主要病害有哪些?防治方法是什么?

黄颡鱼的主要病害有哪些?防治方法是什么?黄颡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我国养殖黄颡鱼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它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它的养殖面积和密度也在不断的扩大,但同时带来时病害的高发和多发,严重影响养殖产量和养殖户经济收益,那么黄颡鱼在养殖会遭受哪些病害的危害呢?1、水霉病水霉病是由水霉病菌感染寄生在鱼体上,水霉病军在水体中繁殖,黄颡鱼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外部损失时,水霉病菌就会趁虚而入。

寄生在鱼体的外伤口上,不断的繁殖生长,开始寄生时肉眼不可见,随着时间推移,菌丝开始不断的向内和向外生长,蔓延扩散,形成白灰色的棉絮状物。

发病时病鱼游动不安,精神失常,摄食量下降,最终因食欲废绝,逐渐消瘦而死。

防治方法:放苗前先要及时石灰粉清塘消毒处理,减少病原,降低养殖吗,密度,防止鱼在游动时应摩擦而产生外伤,同时在放养和捕捞也要小心。

定期消毒,改善水质,发病时用水霉速克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三天即可治愈。

2、肠炎病肠炎病是一种细菌性的传染病害,它是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主要原因是投喂的饲料不新鲜、霉变腐败。

发病时病鱼腹部肿大,肛门红肿,轻轻按压会有黄色的黏液流出。

将病死鱼解剖,会发现肠胃部位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发病后会离群独自活动,游动缓慢,食欲减弱,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同样的要继续清塘消毒,减少病原细菌,投喂的饲料一定要新鲜,不要喂食变质、霉变的饲料,活饵要经过消毒后在投喂,投喂后的残饵要及时清理。

尤其是在夏季时,还要注意控制水温,因为此病流行期在水温25-30度时,发病后全池泼洒二溴海因,再在饲料中加入一些食盐。

3、出血性水肿病出血性水肿病也会一种细菌病害,是黄颡鱼养殖时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时病鱼体表发黄,黏液增多,腹部肿大,肛门红肿外翻,另外胸部、鳍部、背部都会出现充血水肿的现象,病情严重时食欲废绝,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肠胃内有大量的脓液,死亡率高。

黄颡鱼一点红病防治方法

黄颡鱼一点红病防治方法

黄颡鱼一点红病防治方法黄颡鱼一点红病又叫裂头病、头肿病等,为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从苗种到成鱼均会患病,1~3两之间的鱼发病较多,尤其是二龄鱼发病率较高,水温在18~30℃之间发病,25~28℃发病较严重,因此每年的6~9月为发病高峰期,该病病程比较长,累计死亡率比较高,温度降低时,病情可不治而愈。

黄颡鱼一点红病的病因症状1、病因:当池塘水环境突变如倒藻,或水质恶化如pH值降低、氨氮增多、亚硝酸盐偏高、溶氧低,水体浑浊等也容易发病。

另外,饲料营养、刮伤、抢食、机械损伤都可能诱发该病该病是“爱德华氏菌”慢性感染造成的。

其感染途径是经鼻腔感染嗅觉细胞,再进入大脑,经脑膜感染头骨。

2、症状:发病鱼头顶部红肿、溃烂,直至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长空洞,严重的还有鱼鳍发红、内脏有少量腹水的症状。

病鱼会在水面呈头上、尾下状缓慢转动。

解剖可见腹腔有淡黄色透明状液体,个别出现溶血现象,肝脏土黄色无光泽,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脾和肾肿大充血,胃膨大,胃壁充血较重,个别有胃积水现象,肠道壁发红,肠粘膜脱落,剪开肠道可见黄色浓汁状液体。

黄颡鱼一点红病的诊断方法一般只要看到鱼头顶出现“一点红”症状,即可判断是此病,但由于病鱼体弱,鳃上常常会寄生大量的车轮虫,所以有人经常会误诊为车轮虫病,但这个寄生虫感染是继发的。

黄颡鱼一点红病的防治方法黄颡鱼一点红病的感染是从鱼脑内向脑外,所以一旦发病,外用消毒、内服抗生素效果均不是太佳,因此预防才是是关键。

1、重可控:控制黄颡鱼的放养密度在2500~3000尾,选择适宜的池塘面积和水深,一般主养池塘面积为3~5亩或10亩以下,水深以1.5~2米较为理想。

2、多增氧:黄颡鱼对低氧环境的耐受性比其他鱼差,放养密度较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鱼缺氧浮头,增氧机功率平均每亩1.5KW。

3、勤改底: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改良地质。

4、巧稳水: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稳定。

5、常保健:选用优质饲料,定期内服维生素类,增加黄颡鱼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

黄颡鱼疾病如何防治?7种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黄颡鱼疾病如何防治?7种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黄颡鱼疾病如何防治?7种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黄颡鱼属于底层经济鱼类,具有一定的养殖价值。

近年来,随着黄颡鱼养殖面积的扩大,其疾病的发生概率也逐渐增多,如肠炎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等,严重是将会导致黄颡鱼大面积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那么,黄颡鱼疾病如何防治?现将7种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肠炎病病症: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

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

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

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

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

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

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防治方法: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进行投喂,全池泼洒每立方0.5克二溴海因。

二、车轮虫病病症:由车轮虫寄生引起。

病鱼焦躁不安,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

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防治方法:全池泼洒每立方0.7克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或用苦楝树叶30千克/亩煎煮后用汤汁全池泼洒。

三、小瓜虫病病症: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

在病鱼的体表肉眼可见小白点,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镜检鳃丝和皮肤粘液,可见大量小瓜虫。

多子小瓜虫的繁殖适温为15-25℃,流行于春秋季。

当过度密养、饵料不足、鱼体瘦弱时,鱼体易被小瓜虫感染。

防治方法:用每立方福尔马林50-60克浸洗鱼体10-15分钟,同时,发病鱼池亦用福尔马林消毒,全池泼洒每立方2克亚甲基蓝,连续数次,每天1次。

四、锚头蚤病病症:由锚头蚤寄生引起。

发病初期,病鱼呈急躁不安、游动迟缓、鱼体消瘦等现象。

寄生部位充血发炎,肿胀,出现红斑。

如何有效防治黄颡鱼疾病?

如何有效防治黄颡鱼疾病?

如何有效防治黄颡鱼疾病?彭张华一、养殖背景6月份气温升高,黄颡鱼养殖进入生长旺季,投喂量逐渐增大,但6月多“白撞雨”天气,气温变化大,尤其降温下雨易引起返底、倒藻等不良现象。

市场调研发现,80%以上的塘口均有水质问题,其中以亚硝酸盐偏高(≥0.3mg/L)为主。

水质变化初期表现氨氮升高、鱼吃食速度变慢、采食量下降,如不注意及时调水、增加溶氧,则紧跟着亚硝酸升高、鱼体质下降,各种病害和寄生虫亦随之而来。

二、池塘常见的水质及病害问题1、水质问题——氨氮、亚硝酸盐高氨氮、亚盐的来源:养殖池塘水体中氮元素最主要的来源是饲料。

其存在形态主要可以分为5种:溶解游离态(N2)、氨(铵)态氮(TNH4—N)、硝酸态氮(NO3-—N)、亚硝酸态氮(NO2-—N),有机态氮(R—NH2,包括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及其分解产物)。

其相互转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

4种无机态氮(溶解游离态、氨态氮、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之间的转化主要通过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进行。

硝化细菌大部分为好氧菌,反应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反硝化细菌大部分为厌氧菌,可随时将硝酸态氮还原成亚硝酸态氮、分子氨。

因此,在池塘溶氧不足的情况下,反硝化作用要快于硝化作用,造成亚硝酸盐的积累而升高。

亚盐高的主要危害:(1)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将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载氧能力,导致鱼体出现生理性缺氧,黄颡鱼表现吃食不欢,鳃丝末端失血变白;(2)使小血管平滑肌松弛而导致血液淤积,黄颡鱼体表会有出血点,内脏亦有小出血点;(3)长期生活在亚硝酸盐高的水体环境中的水生动物容易出现生长速度缓慢、对病原的抵抗力不强、易患病等情况。

氨氮高的主要危害:(1)离子氨态氮(NH4+-N)一般对生物无害,而且能够被藻类直接吸收利用,但非离子氨态氮(NH3)渗入组织液,则对生物机体有毒害作用,尤其损害鳃组织。

长期氨氮过高,黄颡鱼表现摄食下降,鳃丝组织增生,生长速度减慢;(2)非离子氨态氮毒性与pH值关系密切,pH值越高,毒性越大。

黄颡鱼的病害防治

黄颡鱼的病害防治

在2000年以前,黄颡鱼病害在国内仅有鳃霉病、出血性水肿病和肠炎病的报道。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黄颡鱼的疾病也日趋增多和严重。

现将我们多年养殖的病害防治经验作如下总结。

一、由细菌引起的疾病1.出血性水肿病(1)主要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胶状物、肠内无食物且充满黄色脓液。

病鱼食欲明显下降、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

(2)危害及流行:在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阶段均可能发生,苗种阶段危害较为严重。

常在高温季节暴发,死亡率高达80%以上。

当水温在25~30℃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现象。

(3)防治方法:①注意水质,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②用强氯精0.25~0.3克/米3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用3天。

③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定时加1%食盐到饲料中。

2.肠炎病(1)症状:病鱼独游,发病的初期,剪开肠道,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道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

在发病的后期,可以看到肠道、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很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的粘液,脓血充塞肠道。

病情严重的时候,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

(2)危害及流行: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

病菌主要来源于环境和变质的饲料,这种病具有很强的传播性。

(3)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用2%~3%的食盐溶液洗浴消毒。

②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不投喂腐败霉变的饲料,鲜活饲料要用2%~3%食盐溶液消毒后投喂。

③每隔15天投喂1次大蒜或大蒜素药饵,每千克鱼喂大蒜l0~30克或大蒜素粉(含大蒜素10%)2克。

④对发病鱼池,采用外消内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用强氯精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5~0.6克/米3;每千克鱼用氟哌酸l0~30毫克拌饲,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5天。

3.水霉病(1)症状:病鱼受伤处水霉大量繁衍呈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

黄颡鱼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方法

黄颡鱼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方法

黑龙江水产####################################2006年第1期黄颡鱼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方法张余才(富锦县绍文乡水产站黑龙江富锦161200)近年来,黄颡鱼人工养殖发展较快,但随之而来的是病害的增加,特别是害寄生虫病。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黄颡鱼寄生虫病防治方法。

1、九江头槽绦虫病九江头槽绦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肉眼即可观察到,白色,扁带状,长35 80mm,宽0.53 1.17mm。

虫体寄生在肠道内,吸附在肠壁上,吸取黄颡鱼的营养。

绦虫较多时,可造成肠道阻塞。

病鱼食欲减退,身体瘦弱,生长缓慢。

九江头槽绦虫主要感染黄颡鱼鱼苗、鱼种,规格8c m以下容易感染,8c m以上感染较少。

(1)预防方法鱼苗种入池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

(2)治疗方法在饲料中添加晶体敌百虫,每万尾黄颡鱼种用晶体敌百虫50g,用温水溶解后拌入饲料中,每天喂1次,连喂3 6天。

投喂绦虫清药饵,绦虫清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为1%,投喂1天即可。

2、斜管虫病斜管虫病是春季、秋季黄颡鱼易患的一种寄生虫病,可在显微镜下鉴别。

斜管虫寄生在鱼体表和鳃上,寄生部位分泌大量粘液,鱼体表和鳃组织受到破坏,病鱼呼吸困难,食欲减退,身体瘦弱。

病情严重时会导致鱼死亡。

斜管虫病的防治方法如下:(1)预防方法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鱼种或亲鱼入池前,用浓度8m g/L硫酸铜的溶液浸洗鱼体消毒,时间为20 30分钟。

(2)治疗方法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之一进行治疗: 全池泼洒硫酸铜,每m3池水用硫酸铜0.7g;全池泼洒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每m3池水用硫酸铜0.5g、硫酸亚铁0.2g;!全池泼洒福尔马林,每m3池水用福尔马林20 30g。

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采用的较多。

3、指环虫病、三代虫病指环虫主要寄生在鳃上,大量寄生时,病鱼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鳃上粘液较多,鳃丝呈暗灰色,体色发黑,离群缓慢独游,不摄食。

摘取鳃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虫体扁平,有时蠕动,头部四个眼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由于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密度和投饲量的增加,池塘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也随之增多,造成水质变化加快,加速了细菌、寄生虫的繁衍,导致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一旦防治工作不到位,就将给养殖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一、烂鳃病病原:柱状屈桡杆菌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

少食或停食。

体表无异,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防治方法:1、做好清塘工作,鱼种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洗5分钟。

2、治疗以外消为主,使用溴氯海因0.3~0.4×10-6g/m3或等量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连续2~3次均可治愈。

二、暴发性出血病病原:该病由细菌引起。

症状: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鳍基充血、鳍条溃烂,腹腔积水。

该病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凶猛,蔓延迅速。

防治方法:1、合理放养,每0.067公顷放鱼种2500~3000尾,经常加注新水,水质过肥时应及时使用降氨药物(如“中水”降氨宁)或“科恩”生物净水剂调节水质,排除池塘有毒气体。

2、发病时,池塘使用二溴海因0.3~0.4×10-6g/m3全池泼洒,连续2次,病症严重者,尚需用颗粒型溴、氯消毒剂全池直接播撒1次。

3、饲料中添加克暴灵或鱼血康,添加量为4‰~5‰,连喂3~5天。

若投喂鱼浆鱼块的,再加1%的食盐,治疗效果更好。

三、肠炎病病原:点状产气单胞菌。

症状: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食道和肠充血发炎。

防治方法:1、彻底清塘,鱼种下塘时用2%食盐浸浴。

不投霉变食物,活鲜动物性饲料用2%~3%的食盐水浸泡或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2、发病时,外消同暴发性出血病。

内服:饲料中添加肠菌宁和大蒜素,添加量分别为5‰~7‰和1‰~2‰,连喂5~7天。

四、小瓜虫病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孢囊。

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在水面。

黄颡鱼对小瓜虫有易感性,发病后出现暴发性死亡。

防治方法:1、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清塘,鱼种下塘前药物浸浴,合理放养。

小瓜虫流行期间,饲料中添加2‰的内服型杀虫精Ⅱ,每半月1次,连喂3天。

2、发病时,池塘用25~30×10-6g/m3福尔马林全池泼洒,隔天用1次,外消3次以上。

内服灭虫精Ⅱ,添加量为4‰~5‰,连喂5~7天。

3、使用辣椒粉和干生姜煮沸半小时后全池泼洒,使用量每0.067公顷水深1米用辣椒粉0.5kg,干生姜0.2kg。

五、原生虫病病原:主要为斜管虫和车轮虫,主要危害苗种。

症状:病鱼的鳍条、鳃上粘液增多,反应迟钝,头下尾上或侧卧,严重感染时病鱼有跑马现象。

防治方法:1、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苗种用1~2×10-6g/m3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遍洒,病情严重者,隔天再用1次。

六、营养性疾病病因:饲料配方中营养失衡、原料变质或蛋白中必需氨基酸、能量不够等引起。

症状:病鱼肝、胆肿大,肝黄胆黑,个体大的先死。

防治方法:改进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达到35%以上。

饲料中必须添加适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有专用添加剂则更佳。

饲料中长期添加生物活性物质,可大大提高黄颡鱼的机体免疫力和生长速度。

在对黄颡鱼病害的防治用药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严格控制使用量,一般来说药物使用浓度较其它有鳞鱼低,用药后2~3小时内需有专人观察,以保万无一失黄颡鱼8种常见疾病症状及具体防治措施1、水霉病1.1主要症状水霉菌早期寄生鱼体时肉眼看不出异常,当发展到肉眼能看到异状时,霉菌已侵袭鱼体伤口,并向外长出灰白色和白色的棉絮状菌丝。

由于霉菌能分泌出蛋白质分解酶,鱼体受刺激后产生大量黏液,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鱼显得焦躁不安,主动与池边和池底其它固定物发生摩擦,鱼体负担加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因体质瘦弱、肌肉腐烂而导致死亡。

1.2 防治措施一是鱼种入池前应用10mL/m3的高聚碘(主要成份:碘、特种表面活性剂、天然中草药萃取物;规格:5%)溶液浸泡消毒10min左右,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二是泼洒卫克(主要成份:52%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强效催化剂及表面活性剂等),预防1m水深用量为50~70g/667㎡,每半月1次;治疗1m 水深用量为125g/667㎡。

三是泼洒硫醚沙星(主要成份:硫醚沙星;规格:45%),1m水深用量为100g/667㎡。

四是泼洒水霉灵(主要成份:丙烯基二、三硫醚等),1m水深用量为200mL/667㎡,每日1次,连用2次。

2、肠炎病 2.1 主要症状病鱼离群靠岸独游,食欲减退或不摄食,腹部肿胀有积水。

发病早期,肠道内壁发红,局部充血发炎,黏液较多无食;发病后期,腹部膨大,肛门外突红肿,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血液溢出。

2.2 防治措施一是拌料投喂大蒜素(主要成份:主要成份中三硫二丙烯的含量为60%),每100㎏饲料用量为30~50g,每日2次,连喂3~5天。

二是拌料投喂肠炎灵(主要成份:黄芩30%、黄柏30%、大黄30%、大青10%),每100㎏饲料用量为100g,每天2次,连喂3~5天。

三是泼洒漂白粉(主要成份:次氯酸钙;有效氯含量30%),1m水深用量为700~800g/667㎡。

四是泼洒碘王(主要成份:聚维酮碘;规格10%),1m水深用量为100~130mL/667㎡。

3、烂鳃病 3.1 主要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行动缓慢,食欲减退,体形并无异常,但鳃部黏液较多,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3.2 防治措施一是拌料投喂氟尔康(主要成份: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每100㎏饲料用量为50g,每日2次,连喂5~7天。

二是泼洒二氧化氯(主要成份:二氧化氯,稳定剂,活化剂),预防1m水深用量为80~100g/667㎡,每半月1次;治疗1m 水深用量为100~150g/667㎡。

病情严重时,隔日再用1次。

三是泼洒聚维酮碘(主要成份:聚维酮碘,规格10%),预防1m水深用量为300mL/667㎡,每半月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400~500mL/667㎡,隔日1次,连用2次。

四是泼洒硫醚沙星(主要成份:二丙烯基二、三硫醚;规格:20%),1m水深用量为100mL/667㎡。

病情严重时,隔日再用1次。

4、暴发性出血病4.1主要症状病鱼离群独游,呆滞无力,惊而不动;体表粘液较多。

鳃盖、口腔、鳍条严重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挤压腹部有大量血水从肛门溢出;解剖后发现腹腔内有大量积水,内脏变异,肌肉、肠道严重充血,肠内基本无食。

4.2防治措施一是泼洒二溴海因(主要成份:二溴海因;规格10%),1m水深用量为150g/667㎡,每日1次,连用2次。

二是泼洒菌毒双杀(主要成份:溴氯海因;规格:24%),预防1m水深用量为30~40g/667㎡,每半月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4g~60g/667㎡,每日1次,连用2次。

三是泼洒鱼血康(主要成份:苯扎溴铵,溴化二甲基苄基烃铵;规格:5%),1m水深用量为1500~2000mL/667㎡,隔日1次,连用2次。

四是泼洒出血停(主要成份:苯扎溴铵、活性止血因子;规格:20%),预防1m 水深用量为25~30mL/667㎡,每半月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30~35mL/667㎡。

5、“一点红”病5.1 主要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临床表现,仔细观察可见病鱼体色变淡,背部有轻微浮肿。

发病中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头顶向上隆起形成脓包、头部皮肤溃烂,严重时头顶穿孔,裂开,甚至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长的空洞,露出脑组织。

严重的还有鱼鳍发红等症状,死亡前失去平衡,呈现头朝上、尾朝下、悬垂于水面的特殊姿势,并伴有旋转性侧游、打转等症状。

5.2 防治措施一是坚持用100~150㎏/667㎡的生石灰清塘消毒,鱼种入池前用10mL/m3的高聚碘(主要成份:碘、特种表面活性剂、天然中草药萃取物;规格:5%)溶液浸泡消毒10min左右,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二是拌料投喂氟苯尼考(主要成份:水溶氟苯尼考;规格:50%),每100㎏饲料用量为25~30g,每日2次,连用5~7天。

三是泼洒金碘(主要成份:季铵盐络合碘;规格:40%),预防1m水深用量为120mL/667㎡,每10天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150~200mL/667㎡,隔日1次,连用2次。

四是使用红点暴头灵(主要成份:磺胺甲唑、甲氧苄啶、阿奇霉素、增效剂等;规格:磺胺甲唑8.33%、甲氧苄啶1.67%),内服每100㎏饲料用量为200g,每日2次,连用3~5天;外用1m水深用量为200g/667㎡。

6、车轮虫病 6.1 主要症状车轮虫主要寄生于鱼的皮肤、鳃丝及鳍条等部位。

少量寄生时,鱼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基本正常;大量寄生后造成鱼体皮肤黏液增加加并呈现小的出血点,鳃丝充血,呼吸困难,食欲下降,体质消瘦。

随着病情加重,显得焦躁不安,有的沿池边或池底磨擦,有的则沿池边狂游,呈“跑马”症状。

6.2 防治措施一是洒泼水虫清(主要成份:大黄、生物碱等),预防1m水深用量为100~150g/667㎡,每月1次,主要预防期在3~9月份;治疗1m水深用量为200~250g/667㎡。

二是泼洒阿维菌素(主要成份:阿维菌素),1m水深用量为130~200g/667㎡。

三是泼洒车轮灭(主要成份:代森钠;含量:48%),1m水深用量为250mL/667㎡;次日再用1次特效杀菌红(主要成份:二硫氰基甲烷;规格:2.4%),1m水深用量为100~125mL/667㎡,以防止车轮虫重复感染。

四是泼洒新杀车灵(主要成份:有机螯合物溶液),1m水深用量为200~250mL/667㎡。

病情严重时,隔日再用1次。

7、斜管虫病7.1 主要症状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体表和鳃上,皮肤和鳃丝遭到大量侵袭刺激后,分泌产生大量黏液,使鱼体表和鳃组织受到破坏,造成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体质瘦弱。

病鱼呈腹部朝上的“浮头”状缓慢游动,不久即死亡。

7.2 防治措施一是泼洒混杀安(主要成份:阿维菌素、植物杀虫剂、增效剂),预防1m水深用量为30mL/667㎡,每月1次;治疗1m水深用量为50mL/667㎡,病情严重时,5~7天后再用1次。

二是泼洒虫菌杀手(主要成份:阿维菌素透皮剂;规格:阿维菌素1%),1m水深用量为15~20mL/667㎡。

苗种池塘慎用,严禁超量使用。

三是泼洒车轮斜管灭(主在成份:苯扎溴铵、苦参碱;规格:5%),1m水深用量为60~80mL/667㎡。

四是泼洒车轮斜管净(主在成份:阿维菌素、植物提取物、增效剂),1m水深用量为25~30mL/667㎡。

8、小瓜虫病8.1 主要症状病鱼的鳃、皮肤、鳍条上,肉眼可见白色斑点状胞囊,严重时体表覆盖一层白色粘幕。

寄生处的组织发炎、出血、甚至坏死(鳃呈暗红色,局部鳍条烂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