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一点红病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天气多变慎防黄颡鱼一点红”

天气多变慎防黄颡鱼一点红”

天气多变慎防黄颡鱼一点红”今年5-6月以来,黄颡鱼每年例牌病害"一点红'病如期现身,发病率极高,加上不稳定天气因素的影响,病害发生情况比去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养殖户烦不胜烦。

6月26日,记者来到新会沙堆的一黄颡鱼养殖塘,只见鱼塘下风处和塘边的水面上飘着一层白花花的黄颡鱼死苗,规格多在3公分左右,大的有5公分,估计都是在两三天内死亡的。

站在投料台处,水面上还不时有或挣扎、或定住不动的濒死鱼苗从上风处飘来,大约一分钟时间,记者就捞到了近十条这样的鱼苗。

"得了一点红病,已经死了七八成',塘主老陆对此无可奈何。

黄颡鱼"一点红'病又叫"裂头病'、"爆头病'、"红头病'(均为民间叫法)。

资料显示,该病在25-28℃发生较严重,6-8月为发病高峰期,9-10月也有发生;从苗种到成鱼均有发生,1-3两的鱼种发病较多,一般情况下死亡速度并不快,但病程比较长,短的几天、长的可达20天至一个月以上,累计死亡率比较高。

在鱼苗阶段,3公分左右的鱼苗易发此病,主要表现为头顶一点红(充血症状),有的鳍条、下颌充血、瘦身,白天可见病苗在水面打转,活力差,多数没有发展到"裂头'阶段就已死亡。

而较大规格的病鱼也同样多数表现为头部红肿,有的头顶向上隆起形成脓包、头部皮肤溃烂,直至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长的空洞,发病较重的鱼甚至出现鱼鳍发红、内脏有少量腹水的症状,病鱼体色暗淡。

该病的发生多伴随其他疾病发生,最常见的是败血症发生后易出现裂头病。

利洋水产医院广佛总店店长陈保立在《黄颡鱼"裂头病'病因调查》研究论文中指出,头部"裂开'是"裂头'病的主要特征,"裂头'是发病的末期症状,但并不是发生"裂头'病的黄颡鱼都会出现"裂头'症状,有些在未"裂头'之前便死亡。

黄颡鱼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黄颡鱼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0.05养殖技术1 出血性水肿病1.1 病因及症状这种病一般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在感染之后的鱼体表面出现泛黄粘液增多,咽喉部位皮肤会出现破损和充血状况,呈圆形的孔洞状,腹部会有明显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出现充血,背鳍肿大,在胸鳍和腹鳍基部会出现充血,甚至于在腹部的脐部到腹鳍纵裂处,会出现胆汁外渗的情况,腹腔内会有大量的血水或者是黄色的冻胶状物,肠胃内没有食物,胃出现苍白,肠胃充满黄色的脓液,肝脏呈现土黄色,脾脏出现坏死,在肾脏上会出现黑点,这种病在苗种或者是成鱼养殖期间会产生较大的危害,尤其是在苗种的培育过程中比较流行,死亡率能够高达80%,在高温的季节这种病非常容易爆发,并且来势较快,蔓延速度非常之快。

1.2 疾病控制在养殖的过程中,养殖者应该非常注意养殖的水质状况,保持一个较好的水环境,溶解氧要保持在5mg/L,同时应该降低鱼苗的养殖密度,在发生染病之后对水体每天要进行消毒,投喂鱼肉浆时应该在其中加入1%的食盐。

2 肠炎病2.1 病因及症状这种病通常是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感染引起的,在染病的鱼群上会出现膨大,肛门出现红肿,在按压腹部时有黄色的粘液流出,一般患病较轻的鱼食道和前肠会出现充血发炎,而严重的全肠发炎,并出现浅红色,血脓堵塞肠管,感染病之后的鱼,会离开群体进行独游,并且出现活动迟缓,食欲减退的情况,肠炎病主要造成的危害在鱼种和成鱼之间,感染病菌的主要原因可能来源于在养殖的区域的淤泥,大量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鱼肉浆等都有可能会携带这种病毒,一般水温在25°到30°时,这种病比较流行。

2.2 疾病控制在发生这种病之后,对池塘要进行彻底的消毒,不能够投喂一些腐烂的饲料,活饵应该要用3%到5%的食盐溶液进行消毒,并且在饲料中要添加1%的食盐再进行投喂,在鱼池中撒入0.5×10-6的二溴海因,隔日再按照浓度泼洒一次。

3 一点红病3.1 病因及症状这种病症一般是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症,在感染的鱼体头顶会出现溃烂,红肿,穿孔,鳃充血等情况,鱼会离群独游或者较长时间的将头朝上尾朝下的方式,垂直悬浮在水中,来回战转动,这种情况发病的原因一般为:第一,投放密度较大,鱼池中粪便和排泄物增加导致水质较差,鱼长期生活在一种半缺氧的状态,并且随着可活动的区间的减少使得活动能力减弱,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更容易寄生,第二,水质被污染,水中的细菌增加,增加了鱼感染的情况,第三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造成饲料系数增加,鱼体生长的比较缓慢,排泄物较多,造成对水的二次污染,引发了寄生虫细菌等感染。

黄颡鱼_一点红_病的病因及防治

黄颡鱼_一点红_病的病因及防治

黄颡鱼,俗称嘎牙子、黄腊丁、黄鳍鱼等。

在分类上隶属于鲶形目,科,为广布性鱼类,在我国江河、湖泊、沟渠、塘堰等水域中都能生存,喜栖息于静水、缓流水体,营底栖生活,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小型野生经济鱼类。

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肌间刺少、营养价值高,颇受消费者欢迎。

近年来,由于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日趋成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病害越来越严重,影响着黄颡鱼养殖业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近一年内全省各地黄颡鱼养殖中出现了与其他鱼类不一样的病,当地人称“一点红”,其暴发快,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

一、症状病鱼主要为3~5厘米规格,发病时头顶部溃烂,红肿,穿孔,鳃充血,鳍条基部充血,离群独游或较长时间头朝上、尾朝下垂直悬于水中,且来回转动。

二、病原诊断首先刮取头顶溃烂处粘液于载玻片上,并滴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轻压后先在低倍镜下检查,没见到寄生虫存在;再次剪取少量鳃丝、鳍条碾烂,压平,低倍镜下即可见大量车轮虫存在,鳃丝边缘全被车轮虫占有。

初步诊断该病是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寄生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病。

三、发病原因1.放养密度过大 发病严重的1号、3号、10号鱼池(平均面积2亩)放养量均在5万尾/亩左右,养殖密度过大,幼鱼粪便和排泄物增多,水质较差,鱼类长期处于半缺氧状态,加之活动空间减少,活动力减弱,增加了车轮虫病的感染。

2.水质污染较严重 由于养殖用水来自于大竹县乌木水库(库容6600亩),取水位置位于坝前水面下2.5米处,本身坝前有机质含量极其丰富,水质相对较差,且引水至鱼池为全封闭式管道,没有经过曝气、过滤、净化处理,溶氧相当低。

3.水体pH值较低 由于该地土质均为白垩土,数次测量水源及鱼池内pH值均在5.8~6.0间,呈弱酸性,使得寄生虫、细菌等病原更易感染寄生。

4.轻防重治 缺乏防病意识,每月没有按时检查,预防鱼病,调节水体,改善水质,遇到天气骤变,鱼体摄食后,极易暴发鱼病,发生大量死亡现象。

5.饲料蛋白质较低 由于黄颡鱼投喂前期饲料均为鲤鱼苗种饲料,粗蛋白34%~36%,动物蛋白含量在10%~15%,不能满足黄颡鱼的营养需要,使得饲料系数增加,鱼体生长较慢,残饵、排泄物较多,造成了水体的二次污染,诱发了寄生虫、细菌等的感染。

黄颡鱼“一点红”病害防治要点

黄颡鱼“一点红”病害防治要点
变 。该病 的危害 主要 为 皮肤 损 害 , 并 常位
于头面部 。表现为鼻颊部红褐 色结节损 害, 以后 形 成 大 片 红褐 色浸 润 损 害 , 损 害
中心通 常有 溃疡 和疤 痕 。 当黄颡 鱼头 部皮 肤 出 现红褐 色 浸润 损 害 的同 时 , 鼻 间骨也

发病 情 况 和 症 状
亏 损 的情 况 , 本 文就黄颡鱼 “ 一 点红” 病 的防 治 做 一 些探 讨 。

红” 病 的致 病 菌 为 迟缓 爱德 华 氏菌 , 迟 缓 爱 德 华 氏 菌 为革 兰 氏 阴性 小 杆 菌 ,进 入
免疫力强的机体 中不会引起任何组织变 化, 仅在真皮 内短暂存活。 免疫力低下时 机 体 组织 细胞 吞 入该 菌后 , 细 菌 在细 胞 内 繁殖 , 形成为菌球 、 泡沫结构和混浊小滴, 成为泡沫细胞 肉芽肿 ,发生瘤 型病理改
发病 时头顶部溃烂 、 红肿 、 穿孔 , 鳃 充血 , 鳍条基部充血 , 离 群 独 游 或 较 长 时
正遭蜂窝状蛀蚀 ,严重时鼻中隔穿孔 , 这 些 为黄 颡鱼 “ 一 点红 ” 病 的主要症 状 。
三 、防 治 措 施
间头朝上 、 尾朝下垂直悬于水中 , 且来 回 转动 。 体表发黑 , 鳃丝 、 鳍基充血 , 鳃 内黏
2 . 彻底清塘 , 严格消毒 , 加强水质管 理。在养殖过程 中, 特别是高温季节 , 养 殖水体极易恶化 , 因此要 防黄颡鱼发病 , 可采取换 水 、使用光合细菌或硝化细菌
类 的 微 生 物制 剂 ,或 使 用 解 毒 活 水 素 和
了水体的二次 污染 , 诱发了寄生虫 、 细 菌 等 的 感 染 。 现在 研 究 认 为 黄 颡 鱼 “ 一 点

图解黄颡“一点红”病

图解黄颡“一点红”病
红腿病 红 腿病病害时有发生 ,病 情易控制 。
防控 措 施 :
全年时有发生 , 5月发生最严 重 , 特别是 3 1 公分的鱼苗。 —0
l 、排换水 ,使用 强的氧化剂 ( 二氧化 氯、碘制 剂 )杀灭
水体的病原菌 ; 然后泼洒复合微生物改善水体环境 ;
防控措施 : 使用抗 生素 0 p m土霉素或 0 p m阿莫西林 .p 5 .p 2

病鱼一般会并 发一 些寄生虫病 ,如车轮虫 、 管虫等,所 斜
以可以同时外用一 些杀 虫药如硫酸铜等。但是使用杀 虫药时要 注意不能影响到黄颡鱼的摄食 ,不能破坏水质 。囡
般只要看到鱼头顶出现 “ 一点红 ” 症状 ,即可判断是此
病 。但由于病鱼体弱 ,鳃上常常会寄生大量的车轮 虫 , 以有 所
防控措 施 :
1 、使 用 2 0 3 0p 的福尔 马林对 鱼体进 行浸泡 2— 5 0 — 0p m 0 2 分钟 ,连续处理 2天 ; 2 、然后泼 洒葡萄糖和维生素 C解毒和增强鱼体的活力。
流行性溃疡病
2投喂维生素 c E 、 、 和免疫多糖类物质 , 增强鱼体的抗病 力。
内服抗生素效果均不是太佳 , 所以我们认为,预防是关键。预
防的主要措 施 ,一是 增强 免疫鱼本 身体质 ,定期 内服维生 素 类 ,选择优质饲料 是关键 ; 二是保持 良好水质 ,定期调 节水质
进行鱼体浸泡。
图解黄颡 “ 一点红 ’病 ’
口 文/ 南 通 经 济技 术 开 发 区农 村 工作 局 陈 泉 斌 图 广 东 养 宝 生 物制 药有 限公 司 陈允
一、Βιβλιοθήκη 发病症状 黄颡 鱼 “ 一点红 ”病 ,又叫 “ 裂头病 ” 头 肿病” 、“ ,为近

黄颡鱼养殖常见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黄颡鱼养殖常见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黄颡鱼养殖常见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黄颡鱼是我国淡水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在增加放养密度和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病害逐渐增多。

随着夏季水温逐渐上升,水体中各种病原体开始大量滋生,黄颡鱼比较容易被感染,引发大面积死亡,使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

经过几年的调查与检测,笔者对黄颡鱼养殖中出现的病害进行梳理,对其发病症状、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现做如下介绍。

1 出血性水肿病1.1 病因及症状由细菌感染引起。

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

高温季节,该病易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

1.2 疾病控制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放养密度。

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d。

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在饵料中添加1%食盐。

2 肠炎病2.1 病因及症状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

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

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

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

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

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2.2 疾病控制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3%~5%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后再进行投喂。

全池泼洒0.5×10E~6的二溴海因,隔日再用用按浓度泼洒一次。

黄颡鱼出血病是什么?怎么治疗预防

黄颡鱼出血病是什么?怎么治疗预防

黄颡鱼出血病是什么?怎么治疗预防黄颡鱼抗病能力强,是很少生病的,近年来养殖者也越来越多。

但也有少数鱼塘发现黄颡鱼爆发出血病现象,针对此病,一旦发现就要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同时也要做好常见病的防治。

黄颡鱼爆发出血病怎么办?应对措施:第一步:降低氨氮亚盐对其危害,减少应激首先全塘使用解毒类的产品降低氨氮亚盐的毒性,接着使用增氧剂和分解类的菌制剂分解池塘中的粪便和底部有机质,可有效抑制有害菌的产生和繁殖。

对于氨氮、亚盐过高的池塘,使用化学类改底产品,建议适当增加用量。

第二步:内服减少鱼体病原菌数量,增强免疫力出血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并且从鱼的表观症状和解剖结果来看,细菌已经感染到了鱼的体内,造成部分器官败坏,所以需要先将鱼体内的有毒细菌杀死,增强鱼的免疫能力,防止疾病的传播。

内服沙星、头孢或氟苯尼考类产品,杀死鱼体内的有害菌。

另,由于抗生素类的产品对鱼体有一定的损伤,所以建议配合多维类的内服产品,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第三步:池塘水体和底部杀菌,减少病原菌数量内服杀菌后,先对池底进行消毒,然后对水体进行消毒,这样即可有效控制和治疗细菌性出血病。

总之,在疾病高发期的季节,要加强预防措施,勤巡塘,早发现,早治疗。

夏季黄颡鱼容易发生哪些疾病?一、烂鳃病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

少食或停食。

体表无异,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防治方法:1、做好清塘工作,鱼种放养时用5%食盐水浸洗10分钟。

2、治疗以池塘水体消毒为主,每亩水体用二氧化氯1ppm或10%聚维酮碘溶液300-500毫升全池泼洒,连续2~3次均可治愈。

3、病情严重时,可在每公斤饵料中添加10%氟苯尼考2-3克或双黄苦参散20-40克(按5%投饵量计算),连喂3-5天。

二、出血性水肿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鳍基充血、鳍条溃烂,腹腔积水。

该病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凶猛,蔓延迅速。

防治方法:1、改良水质。

养殖期间,应经常加注新水。

全雄黄颡鱼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全雄黄颡鱼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2、小瓜虫病
症状:多由小瓜虫寄生于鱼体鳃部和皮肤引起。病鱼皮肤上,肉眼可见小白点,用镊子取下小白点,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1、福尔马林50 克/立方米浸洗鱼体10 分钟。 2、复方鱼虫净0.3~0.4 克/立方米全池遍洒。 3、水霉净20 克/立方米药浴15 分钟。
3、粘孢子虫病
症状:病原体为歧囊碘泡虫,其孢子进入鱼体后,在各个鳍尖端形成大小不等或重叠的灰白色孢囊常达10多个,严重影响鱼的游动和摄食,使鱼体消瘦。
防治方法:1、可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0.3 g/m3多次,肠内有虫寄生时,同时将敌百虫拌饲投喂,可减轻病情;2、也可每667 m2采用125 kg生石灰彻底清塘预防,病鱼用1 m3水放入500 g高锰酸钾溶解后浸洗20-30分钟。
2.出血性水肿病
症状:病鱼体色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胶冻状物,胃肠无食,肝脏呈土黄色,脾坏死,肾脏有霉黑点。
防治方法:1、二氯海因0.5 克/立方米水体消毒,连用3 天。2、投喂四环素药饵,每千克饵料加入0.7克四环素,连用1 周。3、加大换水量,定期用生石灰15~20 克/立方米水体消毒。
(三)、寄生性疾病及其防治
1、车轮虫病和斜管虫病
症状:因车轮虫或斜管虫大量寄生于鱼体鳃部和皮肤所引起,主要危害黄颡鱼苗种。病鱼焦躁不安,在水上层狂游;或腹部朝上,在水面上旋转。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或斜管虫寄生于鳃丝和皮肤上。
防治方法: 1、 0.7 克/立方米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 2、复方鱼虫净0.3~0.彻底清塘消毒。
(二)、真菌性疾病及其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颡鱼一点红病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
黄颡鱼一点红病又叫裂头病、头肿病等,为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该病病程比较长,累计死亡率比较高,温度降低时,病情可不治而愈。

本文为大家介绍一下黄颡鱼一点红病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供参考。

一、黄颡鱼一点红病的主要症状
发病鱼头顶部红肿、溃烂,直至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长空洞,严重的还有鱼鳍发红、内脏有少量腹水的症状。

病鱼会在水面呈头上、尾下状缓慢转动。

解剖可见腹腔有淡黄色透明状液体,个别出现溶血现象,肝脏土黄色无光泽,有出血点或出
血斑,脾和肾肿大充血。

个别有胃积水现象,肠道壁发红,肠粘膜脱落,剪开肠道可见黄色浓汁状液体。

二、黄颡鱼一点红病的防治方法
黄颡鱼一点红病的感染是从鱼脑内向脑外,所以一旦发病,外用消毒、内服抗生素效果均不是太佳,因此预防才是是关键。

1、重可控:控制黄颡鱼的放养密度在2500~3000尾,选择适宜的池塘面积和水深,一般主养池塘面积为3~5亩或10亩以下,水深以1.5~2米较为理想。

2、多增氧:黄颡鱼对低氧环境的耐受性比其他鱼差,放养密度较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鱼缺氧浮头,增氧机功率平均每亩1.5kw。

3、勤改底: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改良地质。

4、巧稳水: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稳定。

5、常保健:选用优质饲料,定期内服维生素类,增加黄颡鱼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

6、善杀虫消毒:定期使用杀虫药如硫酸铜等,定期使用消毒剂消灭鱼体内隐藏的病菌、清除鱼塘内的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