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教学总纲

16.了解CAD的基本知识,了解用专业软件进行建筑设计和绘制施工图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相关知识:
17.了解过去及现在城市和建筑的风格是怎样发展形成的;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
外国语:
26.初步具有阅读、翻译专业外文书刊的能力,初步具有听、说、写的能力;
建筑设计原理(3)
·功能与设计
·建筑设计的内容与过程
·建筑空间的塑造
建筑设计(2)—建筑设计基础
·独立式小住宅设计
·汽车旅馆、公路汽车服务站、幼儿园、敬老院设计
色彩:
·水彩表现
·彩色快速表现
建筑结构
建筑构造
计算机文化
小
建筑设计表现
·现代建筑运动及影响
·后现代时期的建筑
建筑设计(6)
·建筑设计专门化:城市设计、观演类建筑、医疗或交通建筑、建筑改建或居住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等
·设计课题:教师自由命题,学生自由选题。
建筑师职业教育
建筑法
小
设计周
五年级
上(9)
建筑设计院实习
建筑设计院实习
综合阶段
下(10)
设计:
46.掌握在设计的全过程里各有关工种的重要性,能在实际工作中虚心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并进行客观的综合分析;
39.了解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和结构专业进行密切合作的重要意义,有能力利用简化方法对常用结构构件进行估算,以满足方案和扩初设计的要求;
40.了解环境控制方面有关的法规、规则、标准及其应用;
同济大学建筑学

一、《建筑概论(1)》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建筑概论(1)(34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公共基础课,建立建筑的基本概念。
二、课程基本要求:基本了解建筑的发展过程,把握建筑的各组成要素。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建筑的技术要素、建筑的心理和生理要素、建筑的社会文化要素、建筑历史概况。
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报告。
五、与各课程的关系:指导“建筑表达(1)”。
六、学时分配: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筑概论》沈福煦《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建筑设计基础(建筑学)》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基础(建筑学)(34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专业基础课,建筑设计的启蒙。
二、课程基本要求: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内容、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功能与形式、空间与形态的基本问题。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建筑设计资料收集训练、人体活动空间尺度、建筑空间比例与尺度、建筑结构与构造、小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钢笔淡彩临摹、大师名作模型、立体构成空间、居和园概念设计模型、阁的建构、独立式小住宅建筑设计。
五、与各课程的关系:六、学时分配:二、《建筑概论(2)》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建筑概论(2)(34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公共基础课,建立建筑的基本概念。
二、课程基本要求:掌握平面设计、色彩设计的基本原理,熟练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技巧,熟悉建筑表达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建筑发展过程。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建筑绘画及表现知识、色彩原理、现代建筑概况。
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报告。
五、与各课程的关系:指导“建筑表达(2)”。
六、学时分配: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筑概论》沈福煦《中外建筑史》课程大纲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51学时,3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公共基础课。
培养专业基本素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对中外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发展过程及其自然、社会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对建筑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初步的、总体的认识。
同济大学建筑理论与历史课程教学大纲

精品课程-建筑理论与历史教学大纲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建筑理论与历史课程教学大纲(核心部分)授课对象:建筑学本科四年级主讲教师:常青教授、卢永毅教授教学内容:建筑理论与历史(一),以中国建筑历史与相关理论学习为主建筑理论与历史(二),以外国(西方为主)建筑历史与相关理论学习为主教学时数:建筑理论与历史(一)2学时/周,共36学时(四年级上)建筑理论与历史(二)3学时/周,共54学时(四年级下)教学目标:1、解读历史:深层次阅读从古代一直到当代时期历史上出现的种种代表性的建筑、建造活动、建筑思想等各种建筑成就,识别各种时期的建筑特征,剖析形成这些建造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因素。
2、阅读理论:通过丰富的建筑历史脉络的展开,将各个历史时期有深远影响的建筑理论引入阅读,并解剖建筑理论所包含的观念与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知识体系建构之间的关联性。
3、认知建筑:从理论与历史的阅读中再来认识建筑的语言,形成对于功能、空间、形式、秩序、文脉和建构等建筑语汇的深层认识,也形成关于建筑作为文化现象的深层理解。
4、形成史观: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关系的基本观念,历史不是目的,传统将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未来。
教学方法:史论并重的课程架构:整体框架中的丰富细节思想史、图像史与历史建筑的共同解读理论与历史的多元性与批判性教学形式:讲课为主,大量幻灯、多媒体图像与参考文献配合。
结合课堂讨论。
课外历史建筑抄绘、文献阅读以及论文写作。
教学具体内容:建筑理论与历史(一)概说( 4 学时)(一)理论的作用•目的:培养历史意识,建立建筑史观。
•理念:批判的、质疑的、选择的理性原则。
•方法:分析的、解析的、诠释的,专题讨论、研判的。
年鉴学派-正史-野史-乡土-风土,建筑学与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社会学视角-作为制度的建筑-场景与仪式。
(二)理论与历史•历史与人为事实(史料、事(史)实、人为事实( ARTIFACT )、事件、建筑)。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

资料内容说明及价格:1.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结构力学教学笔记(手抄复印版)70元规格:88页A4单面说明:华工本科结构力学上课是老师用自己的PPT讲课,同学们在下面手抄笔记,笔记PPT老师不发给同学们。
本人提供的笔记是历年来最整洁版本,清晰度较高,字体端正,不会有视觉障碍。
2.华南理工大学结构力学01年至09年真题答案(整理复印版)100元规格:61页A4单面共69道题说明:真题答案是没有官方答案的,这份答案是本人结合几位高分同学考前练习的答案,完全按照华工考试风格和笔记解题方法整理,每一步都非常详细,适合同学们进行查漏补缺之用。
答案正确率95%(经过10年考生们共同纠错)对于购买过答案的同学,如果本人在后面有整理出10年答案的,将会在第一时间补发你们3.笔记+真题答案150元说明:一次性购买笔记和真题答案,不仅可以价格便宜10元,还可以省去一次快递费(广东省内10,省外12)如果真有需要的同学可以一次性购买。
由于很多学校上课没有教动力学和矩阵位移法,加上历年真题这两部分难度比较大,特别是矩阵位移法,坐标系和解法和制定教科书里面的方法不同,所以建议大家购买这个组合,可以更好的解答历年考试最后两题。
购买方法:1.联系如果需要购买,可以联系群主Yoanjel(19076347),如果群主不在线,可以短信留言,一般群主每天都会上线,如果收到你的消息会及时回复。
(可以给群主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群主看到会联系你)2.付款途径:和群主取得联系后,可以留下收件人的姓名、手机号码、详细的收件地址(省市区路牌号校名宿舍楼号,因为快递人员是送货上门服务的,不要留班级信箱)。
然后按照和群主约定的时间把款汇到群主提供的银行帐户,然后短信群主,群主通过网上银行进行查收,收到款会通知你,并且在一到两天内把你购买的资料快递。
如果有淘宝帐号,也可以联系群主,群主建立付费页面10元,省外12元)例如,如果你是广东省外的同学,购买笔记和答案,那么一共就是150+12=162元。
《建筑构造》教学大纲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建筑学专业)(共 56 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和教学目标(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建筑构造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科学,它阐述了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等问题。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具有建筑构造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民用和工业建筑构造的组成和基本构造原理、常见的构造作法,以及建筑施工图的识读。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基层土建单位的工程实际问题。
配合其它有关课程的学习,为今后从事建筑设计、土建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工程经营与造价管理等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课堂讲授要求把定义、概念讲清并让学生在教材中画线,以增加学生对原理性概念的认识。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从系统的观点来了解建筑物作为室内外空间的中间屏障及具有美学特征的独立实体,在构成上所具有的主要特点;学习三维物象和二维构造图之间的表达关系;学习构造详图的正确表达;基本掌握建筑物在应对客观环境的影响和使用者的要求方面在构造细部上所有的设计方法,并理解相关的建筑规范的内容。
二、课程教学环节组成本课程主要由课堂讲授、师生讨论、习题课组成。
三、课程教学内容纲要(一)课堂讲授第一章建筑构造技术概论【目的和要求】 1.了解建筑的构成要素。
2.了解建筑物的分类原则,掌握建筑物的分类及等级。
3.了解建筑标准化和统一模数协调。
4.熟练掌握民用建筑的组成及各部分名称。
【重点和难点】 1.建筑物的分类及分级。
2.统一模数协调和模数数列。
3.民用建筑的构造组成。
【教学内容】1.1概述1.2建筑结构体系1.3影响构造设计的因素1.4建筑构造技术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二章墙体和基础构造技术【目的和要求】 1.掌握墙体的类型,了解墙体的设计要求。
2.了解砌体墙的墙体材料,熟练掌握砌体墙的砌筑方式及墙体的细部构造。
同济建筑系培养方案

同济建筑系培养方案同济大学建筑系培养方案同济大学建筑系作为国内建筑教育领域的顶尖学府之一,以其卓越的教学质量和广泛的影响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建筑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建筑专业人才为目标。
以下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培养方案:1. 强化建筑学基础课程:学生在入学后将接受一系列的基础建筑学课程,包括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等。
这些课程将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建筑学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2. 提供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筑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绘图技巧等。
这些课程将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基本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建筑系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项目,包括设计竞赛、社区建设等。
学生将有机会与行业专业人士合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 提供国内外交流机会: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建筑系积极提供国内外交流机会。
学生可以选择到国外的建筑学院进行交流学习,了解不同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文化。
此外,建筑系还与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5.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建筑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除了提供创新设计课程外,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研究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
学生将有机会与教师一起进行科研工作,发表论文,并参与学术研讨会和展览。
6. 强调社会责任感:建筑系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建筑系还鼓励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培养他们对生态建筑和绿色设计的认识和追求。
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建筑专业人才。
学生将在严谨的学术环境中接受全面的建筑教育,获得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实践机会,并在毕业后能够胜任各种建筑设计和研究工作。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培养计划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含室内设计方向)培养方案一、专业历史沿革同济大学建筑系,源自同济大学土木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之江大学建筑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等,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由这些校系合并而成。
1986年以来发展成为由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等组成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其中建筑系是各系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最齐全的建筑系。
建筑系、建筑学专业自创建以来,建筑学人一贯崇尚理性务实,革故鼎新,不跟风、不随流,在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建筑思潮面前,始终有着冷静观察、独立思考、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态度和胸襟,从而使同济建筑学具有一种独特的学术性格和传统。
建筑系设有建筑学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设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三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属上海市重点学科和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可招收博士后,并可招聘长江学者。
拥有本科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5门。
建筑学专业每年招收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含室内设计专门化方向)约120名。
其中外国留学生比例约10%。
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20-13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25-30名左右。
二、学制四年制本科、五年制本科。
三、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掌握建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具备建筑师的职业素养、突出的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富于创新精神的新领域的开拓者以及本专业领域的专业领导者。
四、专业培养标准表1专业标准方面内容目标要求及相应课程知识与智力能力1、数学知识2、自然科学知识3、人文科学知识4、专业知识5、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6、有关当代的知识(国内外)1、熟练掌握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选:高等数学C。
2、掌握基本的建筑力学与结构、工程地质与测量、生态环境保护等自然科学知识,选: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构造等。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五、 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 全国建筑学专业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
2、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建筑城规学院各专业低年级教学
(共27学时)
一、 教学目的:
(一) 了解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古代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 各个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建筑技术、建筑类型、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演变的主要特征;初步了解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古代美洲以及中古伊斯兰建筑。
1、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欧美的建筑
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
19世纪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
2、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探求现代建筑的运动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欧洲新艺术运动
奥地利、荷兰与瑞典的探索
钢精混凝土在法国的推广与运用
德意志制造联盟
(二) 了解以欧洲及美国为中心的现代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把握现代建筑的技术、类型、尤其是各个风格与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 教学内容
(一) 外国古代建筑历史
1、 绪论
世界建筑历史发展体系概述
学习目的、内容与方法
2、 原始社会的建筑
3、 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建筑
古代埃及的建筑
2、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探求现代建筑的运动(2学时)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派建筑 (3学时)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4学时)
5、七十年代以来的主要建筑流派与思潮 (3学时)
课外作业:各时期典型历史建筑抄绘
五、 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 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理论类必修课】专业理论基础课系列建筑概论建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旅游专业低年级教学(36学时)1、教学目的了解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
2、教学内容什么是建筑(4学时)1 房屋、建筑物、建筑2 著名建筑师论建筑3 建筑与空间4 人与建筑5 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的物质性(8学时)1 概述2 建筑的物质构成3 人对建筑的物质性需求4 人对建筑的精神性需求建筑的社会性(8学时)1 建筑的地域性和民族性2 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3 建筑的文化艺术性建筑的艺术性(14学时)1 建筑与艺术文化概述2 绘画艺术的修养3 雕刻艺术的修养4 其他艺术的修养(最后2学时为考察)建筑设计初步一、教学要求掌握建筑学专业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一般方法,为专业主干课的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一)建筑制图工具的介绍及其使用方法(二)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建筑平、立、剖面形成及其表达方法(三)建筑的模型表达与模型的制作(四)色彩的基本知识与建筑色彩(五)建筑渲染工具介绍及其使用方法,裱纸技法介绍(六)建筑的测绘,测量的方法和步骤,绘图的步骤(七)建筑的配景与建筑图(八)工程字体与建筑图(九)建筑方案文本制作,图面构图安排,封面设计。
三、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徒手画训练教程》自编教材(正在编)2、《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一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建筑初步〉清华大学田学哲编建筑设计原理(1-2)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旅游专业(1学时/周)一、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建筑形态构成的一般原理,以及建筑设计原理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一)形态与设计1、建筑形态设计基础(1)概述(2)形态构成(3)基本操作和形态力(4)形态的组织(5)空间形态2、建筑空间认识(1)空间的特性(2)空间的关系(3)空间的限定(4)建筑空间的组织3、建筑形态的基本要素(1)形态:比例和尺度(2)形态的技术要素(3)形态的环境要素(4)场地的概念与环境的处理(二)功能与设计1、建筑概述(1)建筑的分类与分等(2)建筑的功能(3)建筑的物质构成(4)建筑的内部环境(5)建筑的外部环境2、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的内容(2)建筑设计的过程(3)建筑设计的外在条件(4)建筑设计的内在依据3、建筑的平面设计(1)主体的平面设计(2)辅体的平面设计(3)交通枢纽的平面设计(4)平面的组合设计4、建筑的剖面设计(1)结构形式的确定(2)层数的确定(3)竖向尺寸的确定(4)剖面的组合(5)结点的构造处理(三)造型设计1、建筑单位空间的塑造(1)建筑空间的构思与创意(2)建筑空间的分隔与联系(3)建筑造型的艺术特征(4)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5)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6)建筑装饰对空间塑造的作用2、建筑群体空间的塑造(1)建筑的群体组合(2)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3)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3、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三、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建筑形态设计基础,同济大学建筑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构成,南舜薰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设计基础,(日)山口正城等著,中国工业美术协会4、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建筑城规学院各专业低年级教学(共27学时)一、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建筑的源流与变迁,把握历代建筑类型与风格变化及其背景的一般常识。
二、教学内容(一)绪论1、中国建筑体系概说2、学习的内容与要求3、学习的重点与方法(二)古代建筑1、基本特征(1)历史分期(2)空间布置(3)类型与结构(4)装饰艺术2、都城与宫殿(1)都城制度(2)宫殿形制(3)都城与宫殿的关系3、坛庙与陵寝(1)祭祀建筑(2)坛庙形制(3)陵寝形制4、住居与园林(1)住居地域类型与特征(2)园林所属类型与特征(3)住居与园林的关系5、宗教建筑(1)佛教建筑(2)伊斯兰教建筑(3)道教建筑(三)近现代建筑三、习题1、典型历史建筑抄绘2、建筑历史小论文四、学时分配(总学时:27学时)(一)绪论1学时(二)古代建筑1、基本特征7学时2、都城与宫殿3学时3、坛庙与陵寝3学时4、住居与园林5学时5、宗教建筑5学时(三)近现代建筑3学时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全国建筑学专业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2、〈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建筑城规学院各专业低年级教学(共27学时)一、教学目的:(一)了解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古代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各个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建筑技术、建筑类型、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演变的主要特征;初步了解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古代美洲以及中古伊斯兰建筑。
(二)了解以欧洲及美国为中心的现代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把握现代建筑的技术、类型、尤其是各个风格与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一)外国古代建筑历史1、绪论世界建筑历史发展体系概述学习目的、内容与方法2、原始社会的建筑3、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建筑古代埃及的建筑古代西亚洲的建筑古代爱琴海地区的建筑古代希腊的建筑古代罗马的建筑4、中古封建时期的建筑拜占庭与中古俄罗斯建筑西欧早期基督教、罗马风与哥特建筑西欧文艺复兴、巴洛克与古典主义建筑5、其他中古伊斯兰建筑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古代美洲的建筑(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1、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欧美的建筑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19世纪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2、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探求现代建筑的运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欧洲新艺术运动奥地利、荷兰与瑞典的探索钢精混凝土在法国的推广与运用德意志制造联盟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派建筑社会历史背景与建筑活动概况一次大战后初期的建筑流派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装饰艺术派现代派建筑的四位大师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勒-柯布西耶赖特与有机建筑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社会历史背景与建筑活动概况二次大战后的主要建筑思潮"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典雅主义"的倾向新粗野主义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高技派5、其实年代以来的主要建筑流派与思潮后现代主义建筑欧洲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建筑新乡土派建筑"新现代"建筑高度技术与当代建筑三、作业各时期典型历史建筑抄绘四、学时分配(总学时:27学时)古代部分:1、绪论(1学时)2、原始社会的建筑(6学时)3、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建筑(5学时)4、中古封建国家的建筑(1学时)5、其他近现代部分:1、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下半叶欧美的建筑(2学时)2、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探求现代建筑的运动(2学时)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派建筑(3学时)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4学时)5、七十年代以来的主要建筑流派与思潮(3学时)课外作业:各时期典型历史建筑抄绘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教材:《外国建筑史(19世纪以前)》,高校统编教材,陈志华编著(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建筑史图说(古代-18世纪)》,罗小未、蔡婉瑛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外国近现代建筑史》,高校统编教材。
(建筑工业出版社)2、参考书:《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S.B.Fletcher《An Outline of European Architecture》N.Pevsner《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L.Benevolo建筑设计原理(3-6)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建筑学专业教学一、教学目的深入掌握建筑空间设计和建筑黄鲸设计的各种原理和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建筑设计课程学习中二、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空间论(一)空间限定1、空间限定的要素(1)用水平要素限定的空间基石基石抬起基石下沉顶面(2)用垂直要素限定的空间垂直的线要素空间中的柱独立垂直面L形面平行面U形面围合面(3)空间限定的形式围设立覆盖凸起凹进架起肌理变化2、空间限定度(1)限定要素的部位与限定度(2)建筑空间的特点(二)空间具形1、功能对于空间大小和容量的规定性2、功能对于空间形状方面的规定性3、功能对于空间质的规定(三)空间组合1、形式及空间的组合2、空间的关系(1)空间内的空间(2)穿插式空间(3)邻接式空间(4)以公共空间连接的空间3、空间组合(1)集中式组合(2)线式组合(3)辐射式组合(4)组团式组合(5)网格式组合(四)空间与结构1、梁板结构体系2、框架结构体系3、大跨度结构体系4、悬挑结构体系三、参考书目《"空间原理"述要》,冯纪忠,同济大学学报(1978年第二期)《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美]弗郎西斯K-D-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部分:环境论(一)环境和生态1、人的身心与环境(1)人类与环境(2)人体与环境(3)环境与人的心理行为(4)环境和人的关系(5)居住环境的评价和意义(6)人和都市的居环境2、人类文明的生态学实质(1)文明社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流(2)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布局--网(3)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与调节--序3、生态控制论原理(1)胜汰原理(2)拓适原理(3)生克原理(4)反馈原理(5)乘补原理(6)扩颈原理(7)循环原理(8)多样性及主导原理(9)生态设计原理(10)机巧原理(二)环境的认知1、对环境的认知和感觉(1)视觉空间(2)听觉空间(3)嗅觉的作用(4)其他感觉的作用2、认知环境的空间属性(1)对广度、高度的认知(2)对距离的认知(3)对空间的印象3、认知环境和个人空间(三)室内环境及其调节1、室内环境的形成2、湿度与温度3、通风与换气4、音质与色彩5、采光与照明6、室内环境与气氛的创造(四)都市的环境1、人类与环境2、人类-都市-环境3、理解都市环境的关键词4、都市环境与适用、坚固、美观5、绿化与环境6、都市的安全参考书目《环境心理学》相马一郎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代生态学透视》马世骏编科学出版社《建筑环境设备学》纪谷文树等彰国社《环境设计的思想》三轮正弘彰国社《都市计画》都市计画教育研究会编彰国社《室内环境的计划与设计》小原二郎等彰国社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建筑学专业(36学时)一、教学目的了解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一般原理,学习和掌握室内设计各个环节的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一)室内设计的含意1、室内设计的含意2、室内设计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专门化的过程3、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概况4、国外室内设计的发展概况5、现代室内设计的一些概念(二)室内设计的依据和要求1、室内设计依据的要素2、室内设计的特征和要求(三)室内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1、社内设计的内容与有关科学技术的因素有密切关系2、室内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四)室内空间的组织和界面处理1、室内空间的组织和界面处理2、功能分析、功能分区和空间的感受3、工程技术对室内空间的影响4、空间界面的分析和设计5、各类界面的视觉感受(五)室内色彩1、色彩的基本概念和色彩的三要素2、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3、室内色彩设计(六)材料质感及其运用1、不同类型装饰材料的质感和运用原则2、不同类型装饰材料的结构特征(七)自然采光、人工照明和室内光影效果1、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基本概念与要求2、室内日光采光方式和人工照明方法3、光影和室内环境气氛(八)家俱、陈设和装饰品和室内织物1、家俱的类型以及他们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2、室内陈设、装饰品和室内织物(九)室内绿化和庭院设计1、室内植物的选择、布置和感受2、室内植物的分类、景观特征和视觉感受(十)人类工效学和室内设计1、人类工效学的发展、意义和研究方法2、人类工效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十一)环境心理学和室内设计1、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和意义2、环境的认识和感知3、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十二)室内设计中的微观环境1、微观环境的意义及其与室内设计的关系2、热、声和气流对室内物理环境的影响三、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室内设计基本原理讲座》,统计大学建筑系自编教材(二)《室内设计》,四川人民出版社城市规划原理适用于建筑学专业(共36学时)一、教学内容(一)总体规划1、城市和城市规划城市的本质;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的阶段划分;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