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行为——组织行为学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态度)

组织行为学(态度)

工作满意度: 工作参与
一个人在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是 自我价值的反映。
组织承诺
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 成员身份
4
态度

组织行为学
Meyer和 Allen提出的三成分模型
情感承诺:
员工对组织的情绪依恋、认同感和卷入程度
留任承诺
指基于员工离开组织带来的损失的一种承诺
组织行为学
9
态度
降低不协调愿望的3个因素
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他对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如,奖赏
组织行为学
10
态度பைடு நூலகம்

组织行为学
A—B关系的测试
态度和行为关系受中介的权变变量的影响
中介变量:
具体态度和具体行为 社会对行为的限制 问题中所涉及的态度的体验
员工对组织的情绪依恋认同感和卷入程度留任承诺指基于员工离开组织带来的损失的一种承诺规范承诺指员工感到有责任留在组织组织行为学态度态度与一致性人们总是寻求态度之间的一致性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授课内容
组织行为学
态度
• 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待一类 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是 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 的评价性陈述—要么喜欢 要么不喜欢。
7
态度

组织行为学
常见的两种失调情景
决策失调
作出决策后,所放弃事物的所 有优点和所选择事物的所有缺点都 会使你的决定产生失调。 例:如买电视机 工作选择
改变方法:改变对最终决定的 评估来减少失调,如增加对所选事 物的喜欢,减少对未选择事物的喜 好。
8
态度

组织行为学-员工态度

组织行为学-员工态度

第四章员工态度第一节态度attitude一、态度的概念1.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具体对象相对持久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

首先,态度指向一定对象;其次,态度是一种内在心理倾向;(1)认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2)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

(3)行为倾向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例:“老板很有魄力,非常随和”—员工对老板的态度认知成分;“我很钦佩我的老板”—员工对老板的态度情感成分;“我愿意与老板一起讨论事情,有时也偶尔开开玩笑”—员工对老板的态度行为成分。

2.态度与行为(1)态度能够预测行为一般态度能够有效预测一般行为;具体态度能够有效预测具体行为;态度测量与实际行为的间隔时间越短,态度与行为就越一致;原因: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人们寻求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这意味着,个体努力调节不同的态度,并使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以使自己表现得富于理性和言行一致。

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就会采取措施促使态度和行为回到一致的平衡状态。

人们采取的办法有改变态度、改变行为或为这种不一致寻找理由等。

例:烟草公司的经营者(2)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强弱行为意向模型behavioral intentions model :预测行为最佳的方法是关注行为意向,而意向取决于有关行为的态度和规范。

规范是社会或群体接受或允许的行为准则。

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规范。

当态度和规范都是正向的,意向才能强烈;如果态度和规范相冲突,两者的相对强度决定意向或行为。

二、态度理论1.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1)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也使用了类似的A—B —X ”的模式来表明这种关系。

P :认知主体0:另一认知主体X:P 和O 之间的事物或态度对象图中“+”表示亲切或重要,“—”表示无关紧要。

组织行为学第十章 态度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十章  态度与行为

工作满意度影响工作行为主要有:工作绩效、离职率、缺勤 与迟到、偷窃和暴力等 2.工作投入度(或工作参与度)。指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 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高分入校,挂科,“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 研究表明,工作投入度可以解释员工流动率中16%的变化。 3.组织承诺。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 望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组织承诺高的员工流动率较低。 组织承诺包括三个成分:感情承诺[情感依赖]、持续承诺[虑 及跳槽成本]、规范承诺[责任和义务] 与个人特点有关:学历高承诺低、资历深承诺高。 与工作任务自主性和技能多样性成正相关。 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度和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成负 相关。 高工作投入意味着对特定工作的认同,高组织承诺意味着对 所在组织的认同。

(二)、影响人的态度转变的因素 态度转变的模式: C.Hovland与I.Janis 1959年提出,在整 个态度的转变的过程中,涉及四方面的 因素: 传达者 沟通信息 信息接受者 周围情境
态度改变的说服过程
专业性
说服者
可靠性 吸引力 相似性 信息的差异性
信息的情绪性 信息的组织性 信息的重复性 原有态度 人格特征 预防注射
(一)、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个体因素 A、 需要与愿望的满足与态度的形成 B、 个体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气质、独立 性与依赖性等 C、 个体创伤与偶发性经验的影响 D、价值观的影响 2、个体所属群体的影响 3、知识与信息的影响:认知因素的影响(水 重要还是钱重要) 4、社会文化与其他因素的影响
勒温发现,个体态度的改变同群体的规范和价值 观密切相关。个体态度依赖于其参与群体活动的 方式和程度。 主动型和被动型。 勒温在二战期间比较了两种让家庭主妇去购买不 喜欢的食品的方法的优劣。第一种方法是由能言 善辩的人向主妇们讲解上述食品的营养价值,以 及食用这些食品对国家的贡献(当时物质非常缺 乏)。第二种方法是让主妇们进行群体讨论,讨 论的结果是大家一致决定购买。一段时间后,派 人调查实际购买情况,结果发现听讲解的主妇只 有3%的人购买了上述食品,而参与群体讨论主妇 有32%购买了原先不爱吃的上述食品。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和组织结构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2、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是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整体反映)3、社会知觉: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自我知觉。

4、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于别人或者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冬季的过程。

5、个人决策: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的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6、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7、个性的特质理论:当一个人在各种情景下都表现出害羞、进取、顺从、懒惰、雄心、忠诚以及萎缩等特点时,称其为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代表着组织中某些最基本的个体差异。

8、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看法。

9、态度:指主体对特定对象做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态度包括认知、行为、情感三个部分。

10、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

11、组织承诺:通常指员工对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感,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12、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感情的两个货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13、从众: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意见分歧时,会感到群体压力。

会迫使成员违背自己意愿产生完全相反行为。

14、群体士气:群体工作精神或者服务精神。

士气不仅表示个人需要的满足状态,还包含了确认这种满足的获得群体,因而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含义。

15、跨文化人际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之间的信息和情感相互传递的过程16、群体决策:是由群体中多数人共同进行决策,它一般是由群体中个人提出的方案,而后从若干个方案中进行优选17、领导:领导是指领导者对下属施加影响以完成他们的目标和任务的过程,其本质是影响力影响力这个词是选择题18、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共同价值观体系,为组织所有的成员所接纳,成为组织的一种群体意识,表现为组织共同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19、组织变革:是组织实现动态平衡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一、名词解释1、组织: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系统性安排。

2、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组织网络化: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内、外部资源,对顾客的要求尽可能快的反应,并与环境中变化的因素建立长期稳定的网络关系以减少经营风险。

(跨职能团队;高度依存,共享信息)4、组织扁平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使管理跨度得扩大成为可能,从而管理层次减少,使原来高耸的组织扁平化。

5、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6、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7、价值观:从个人和社会角度来说,某种具体的工作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8、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9、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10、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11、情商:包括情绪直觉、有效调控、自我激励、换位思考、情绪促进。

12、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13、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义务和权利,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14、非正式组织:是人们的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情感、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

15、正式权利:正式权利主要依靠组织的规章制度或组织共有行为来强制实施。

16、非正式权利:由团队成员授予,其行使不需要遵循正式的指挥体制。

行政权利;权利无等级式的层级结构;权利有非理性和个人情感因素来维持。

17、B=f(P.E)18、M=V.EM—激发力量,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强度;V—目标效价,这是指达到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的大小。

00152《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第二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大纲

00152《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第二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大纲

第二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一、价值观1.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价值观代表的是人们最基本的信念,这种信念会使人们对一些事物的认可和可接受程度高于其他事物。

2.价值观的属性价值观的属性包括内容属性和强度属性。

①内容属性: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否重要;②强度属性界定的是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的重要程度;3.价值观的形成一个人的价值观自出生的时候就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最终稳定下来。

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父母的职业和价值观以及早期学校的教育等。

随着时间和空间跨度的更迭,人们的一些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体现的是价值观的时代属性和社会属性。

4.价值观的作用价值观对于组织行为的重要作用:第一,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核心衡量指标;第二,价值观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成员进行行为分析;第三,价值观会使个体对那些不被其所在群体或组织接受的信仰、态度及行为进行合理化,以解决内心的冲突,进而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以便在组织中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尊严;第四,价值观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二、态度1.态度的概念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趋向。

或者说,态度是一种带有评价性情感倾向的主观感受与意识状态。

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知觉成分、情感成分及行为意向成分,这三者合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1)态度知觉成分:指个体对客体的理解和价值评价;(2)态度情感成分:指个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个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及其程度;态度中情感成分分为两类:①情境性的情绪,是情感过程在外部表现中可以测量的部分,带有冲动性并且容易变化;②比较稳定的情感,由对事物比较深入的认识所引起;(3)态度行为意向成分:指个体对客体的行为准备状态及行为反应的倾向。

对组织行为学中态度的认识

对组织行为学中态度的认识

对组织行为学中态度的认识
我要的不是定义啊我要的不是定义啊我要的不是定义啊我要
的不是定义啊我要的不是定义啊我要的不是定义啊态度(Attitude),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它的心理结构由
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

而前国足教练米卢的那句“态度决定一切”随着2002年国足成功冲进世界杯,也响彻大江南北。

时至今日,组织行为学课上,我也听到了老师提出的“态度决定行为”这一说
法。

乍一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就拿米卢的例子,国足的球员因为在情感上热爱足
球这项运动,并且产生了荣誉感,于是便积极训练,最终冲进世界杯。

再说一
个反面的例子,几乎人人都知道救死扶伤,但是真的到自己哪天开车遇上路边
有人因车祸需要帮助的时候,有几许人却会毫不犹豫的一驶而过。

抛开道德的
方面,又是什么使他们竟然能够见死不救呢?我想个人动机,或者说优势动机
在一个人的行为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组织:是指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结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2)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狭义的行为是‎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3)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5)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否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6)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描述和说明,一般来说,在这种研究中‎,研究人员是一‎个独立的观察‎员。

7)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测试‎者有关智力、能力趋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

8)相关分析: 是用于揭示两‎组变量或几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9)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它的特点是只‎反应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10)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知觉比感觉更‎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比感觉更全‎面深刻.11)社会知觉: 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个普遍性的假设: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 情决定我们的公众行为,而且如果要改变 行为,就必须改变精神和灵魂。 每个行为都源于一种想法。 ——艾默生
态度决定行为吗?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 威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实际的作弊 行为几乎没有关系; 2、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 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3、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 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
人 类 行 为 的 特 点
1.自发的。人的行为是自动自发的。外力 能影响人的行为,但无法发动其行为。外 在的权力、命令无法使一个人产生真正的 效忠行为。 2. 有原因的。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是 有一定原因的。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 还同该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有关。就需求 来说,人们的行为受他自己的需求所激 励,而不受别人认为他应该有的需求所 激励。对于旁观者来说,一个人的需求 也许是离奇而不现实的,但对这个人来 说,这些需求恰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
案例2: 1973年,本杰明· 富兰克林证实了给他人提供帮助会 加强对其好感的观点。作为宾夕法尼亚组织大会的秘书,他 受到了另一个重要立法者的反对,所以富兰克林想着手把他 拉拢过来: “我并不打算通过向他表示任何卑躬屈膝的尊敬来博得其好 感,而是在一段时间后采取另一种方式。

当我听说他们图书馆里有一本非常稀奇古怪的书后,我给
意向 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对事物的看法、评 价以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人对事物的好恶,带有 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 态度的意向成分是人对事物的行为准备 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
我们老板很有魄 力,非常随和
我很欣赏我 的老板 我愿意与我的 老板一起讨论 事情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意向成分
有调查发现大学宿舍的人际关系普遍不佳,其实很大的原因 是认知不协调。我们在与室友发生冲突时,我们就先有了对 自己的认知:“我是善良、友好的”,而这一认知与“我和室友 发生了冲突”的认知是不一致的,出现了认知失调,为了减少 这一失调带来的不舒服感,我们往往为了保护自尊,维护自我 形象,因而将责任归因于室友,“是室友的问题”(产生了新的 认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 ,而不是我的问题,出现“自我 服务偏差”;或者是否认宿舍人际关系对我们的重要价值,认 为与室友发生了冲突对我们没有影响,抱无所谓的态度(改变 其中一项认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 ,从而重新达到心理 平衡的状态。
“也许需要放弃态度这一概念。
——艾伦· 威克1971”
课本教材P66页
教材中,认为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 动力性的影响,它可以支配和决定人们的 行为。
我认为
态度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不了行为,它是无 效的!我们经常扮演伪君子的角色!
案例1:生活中,当道德与贪婪同处在竞技场 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这就是为什么中 国的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的原因。很多政府官员 心里十分清楚贪污腐败是违背道德的,是不应 该做的,但还是没有阻止他们的贪污受贿行为!
他写了封信,表达了我十分渴望读到这本书的热切心情并恳
求他将书借给我几天。他立即就寄给了我,而我在一周之内
归还了,并强烈地表达了我的谢意。当我们再次在议会厅见
面时,他主动和我打招呼(他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做过),并
且非常彬彬有礼。随后,他甚至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随时 准备帮助我。就这样我们成了好朋友,我们的友谊一直持续 到他去世。”

行为可以决定态度吗?
如果我们的行为是马,那么我们的态度就是 马车。 ——罗伯特•埃布尔森
案例1: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菲利普· 津巴多(Zimbardo, 1971;Haney & Zimbardo ,1998)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 实验。 实验要求大学生自愿者在模拟的监狱中待一段时间,以此证 明到底是人使这个地方变得暴力,还是这个地方使人变得暴力。 实验过程: 津巴多用抛硬币的方式,指派一些学生做狱卒,给他们分发 制服、警棍和哨子,并且命令他们按规则行事。另一半学生扮 作犯人,穿着令人羞耻的衣服,并被关进了单人牢房里。
态度与行为
12工商孙灵勇——683630
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
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一旦 变得比较持久稳定,就会成为态度。 态度有指向性,有态度主体和态度客 体,态度具有相对稳定的连续性。
态度的心理结构
认知 成分
情感 成分
员工工作态度的类型
工作满意度 类型 工作投入
组织承诺
组织公民行 为
员工工作态度的测量方法
态 度 调 查
员工工作态度 的 测量方法
组织承诺测量
工 作 满 意 度 测 量
测量、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可以保证组织管 理的有效性。 态度调查的结果经常令管理层感到十分惊讶, 有时他们会发现最糟糕的抱怨可能来自那些拥 有最好的工作条件和最优厚待遇的员工身上, 那些管理层认为客观公正政策和实践可能被大 多数员工或其中一部分员工认为是不公正的。
1.态度虽然含有认知倾向,但不等于认知, 认知成分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态度表达 2.态度虽然含有情感倾向,但不等于情感, 情感情绪可以直接反映出态度 3.态度虽然含有行为倾向,但不等于行为, 人的行为反映其态度
什么是行为?
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
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 的物质条件下,不同的个人或群体, 在社会文化制度、个人价值观念的影 响下,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 反应。
以上2个案例说明了行为对态度也有 重要的影响作用!
基于行为对态度的影响,你如果想要别人帮 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先请他们 帮你一个小忙。
态度
行 为
一般的假设,态度决定行为太过于绝对,我 们在现实中也要重视行为对态度的影响。我 认为态度与行为并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它们只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有目标的。人类行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起因, 而且有目标。有时,在旁人看来是毫不合理的行为, 对其本身来说却是合乎目标的。 4.持久性的。任何行为在目标没有达成以前,是 不会终止的,也许会改变行为方式,或由外显行 为转为潜在行为,但总是不断地向着目标进行 5.可改变的。人类为了达到目标,不仅常改变行 为方式,而且经过学习或训练而改变行为的内容。 这与其他受本能支配的动物行为不同,人类的行 为具有可塑性。之所以人类的行为具有这些特征, 是因为人类的行为都是有动机性的行为。
1.组织公民行为可能是一种对组织有利但是对个体造成损失 的行为 2.组织公民行为可能出于利己的动机 3.组织公民行为不见得一定会给组织带来有益的效果
4.组织公民行为有时也不一定会使组织建立一个有吸引力的 环境
管理者应该如何利用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往往会给组织带来有益的效 果,因此管理者应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体贴下属,关注下属,建立以人为本的企 业文化,更重要的是确保企业各项程序的 公正性,比如晋升机制,让员工感受到企 业的温暖,影响员工的态度,促使员工做 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为企业带来更多 的社会资本。
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组织公民行为充当了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减少人际矛 盾 冲突。 能提升同事和管理者的生产力。 自愿合作行为能使组织更有效率的利用资源,减少不必要 的资源争夺,特别是能更有效的利用稀缺资源。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及跨团队的工作协调沟通。 过创造一个使人更加愉快工作环境,从而吸引和保留高素。 质的员工提升组织绩效的稳定性,增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能力。
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要充分认识员工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和这种作用 的复杂性。 (二)、要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 (三)、 要持续改进与态度有关的分析方法,提升研究水 平的深度和广度 (四) 、改善对员工的态度,同时要加强对职工的教育
什么是组织公民行为?
奥根教授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未被正常的报酬体系所 明确和直接规定的、员工的一种自觉的个体行为,这种行 为有助于提高组织功能的有效性。这些行为一般都超出了 员工的工作描述,完全出于个人意愿,既与正式奖励制度 无任何联系,又非角色内所要求的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应 由五个因素组成,分别是利他行为、尽职行为、运动家精 神、谦恭有礼和公民道德。
认知失调理论
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 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 着矛盾。在费斯廷格看来,所 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 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 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 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 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 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 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 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 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 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 费斯廷格 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 利昂· 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
在经过一天愉快的角色扮演后,狱卒和犯人,甚至研究者都 进入了情境。 狱卒开始贬损犯人,并且一些人开始制造残酷的侮辱性规则。 犯人崩溃、造反,或者变得冷漠。 津巴多(1972)报告说:“人们越来越分不清现实和幻觉, 分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身份。。。。。。这个创造 出来的监狱,正在同化我们,使我们变成它的傀儡。” 随后,津巴多在第六天就放弃这个原本计划为两周的实验。
案例2:呼吁安全驾驶的效力远远低于对限速 驾驶、隔离高速路和酒后驾车的惩罚。许多 驾驶员知道酒驾会对自身和社会带来灾难, 但还是没阻止他们的酒驾行为!
态度究竟在何时是有效的
影响行为的非态度因素很多,把“非态度” 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态度是针对具体行为的 态度是强有力的时候 当我们的行为是自发做出来的 人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吸烟者在抽烟 时,其实知道 抽烟的危害性, 但是他们却并 未停止抽烟, 而是改变态度, 自我辩解,安 慰自己抽烟并 没多大危害, 从而让自己更 加舒适。
这葡萄一定 是酸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