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实验调查表及调查方法
幼儿玉米调查报告

幼儿玉米调查报告幼儿玉米调查报告引言:玉米是一种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也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在中国,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品。
然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玉米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我们进行了一次幼儿玉米调查,旨在了解幼儿对玉米的认知、喜好以及对玉米的看法。
一、调查方法我们选取了一所幼儿园的两个班级,共计50名幼儿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确保幼儿能够轻松理解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回答。
问卷包括了对玉米的形状、颜色、味道以及玉米在日常饮食中的使用等问题。
二、调查结果1.对玉米的形状的认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对玉米的形状有较好的认知。
他们普遍认为玉米是长条形的,有些幼儿还能够描述出玉米的颗粒状外观。
2.对玉米的颜色的认知幼儿对于玉米的颜色认知较为一致,他们普遍认为玉米是黄色的。
然而,也有少部分幼儿认为玉米可以是其他颜色,如红色或绿色。
3.对玉米的味道的认知幼儿对于玉米的味道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些幼儿认为玉米味道甜美,有些幼儿则认为味道比较淡。
这反映了幼儿对于味觉的个体差异。
4.对玉米在日常饮食中的使用的了解大部分幼儿都知道玉米可以作为主食或副食,例如玉米饭、玉米面等。
此外,一些幼儿还提到了玉米可以制作爆米花、玉米糖等美食。
三、幼儿对玉米的喜好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幼儿对于玉米的喜好程度。
结果显示,大部分幼儿表示喜欢吃玉米,他们认为玉米味道好、口感独特。
然而,也有少部分幼儿表示对玉米没有太大的兴趣,原因可能是他们对于玉米的味道不太喜欢或者对其他食材更感兴趣。
四、幼儿对玉米的看法在问卷中,我们还询问了幼儿对于玉米的看法。
他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
有的幼儿认为玉米是一种健康的食物,富含营养;有的幼儿认为玉米是农民种植的作物,需要耕种和收割;还有的幼儿认为玉米是一种好吃的食物,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美食。
这些回答展示了幼儿对于玉米的多元化认知。
结论:通过这次幼儿玉米调查,我们了解到幼儿对于玉米的形状、颜色、味道以及在日常饮食中的使用等方面有一定的认知。
玉米生长探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玉米(Zea mays)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等特点。
为了了解玉米的生长规律和影响因素,我们开展了本次玉米生长探究实验。
二、实验目的1. 观察玉米的生长过程,了解其生长发育特点。
2. 探究光照、水分、土壤等环境因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3. 学习科学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土壤、肥料、水、温度计、光照计等。
2. 实验设备:培养箱、温室、显微镜、电脑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玉米种子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100粒。
2. 光照处理:甲组置于全光照条件下,乙组置于半光照条件下,丙组置于无光照条件下。
3. 水分处理:甲、乙两组保持充足水分,丙组保持干燥。
4. 土壤处理:甲组使用肥沃的土壤,乙组使用贫瘠的土壤,丙组使用沙土。
5. 温度处理:将所有玉米幼苗置于恒温条件下,温度控制在25℃。
6.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叶片数、根系长度等指标。
7.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照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在全光照条件下,玉米幼苗生长最快,株高最高,叶片数最多;在半光照条件下,玉米幼苗生长速度次之;在无光照条件下,玉米幼苗生长最慢,甚至出现死亡现象。
这表明光照对玉米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光照强度越高,玉米生长越快。
2. 水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在充足水分条件下,玉米幼苗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在干燥条件下,玉米幼苗生长缓慢,根系萎缩。
这表明水分对玉米生长至关重要,适宜的水分条件有利于玉米的生长。
3. 土壤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在肥沃土壤中,玉米幼苗生长速度快,叶片肥厚;在贫瘠土壤中,玉米幼苗生长缓慢,叶片发黄;在沙土中,玉米幼苗生长速度较慢,根系不发达。
这表明土壤肥力对玉米生长有显著影响,肥沃的土壤有利于玉米的生长。
4. 温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在恒温条件下,玉米幼苗生长稳定,株高、叶片数、根系长度等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
玉米测产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玉米产量逐年提高。
为了进一步了解玉米种植技术对产量的影响,我们于2023年在某农业大学玉米试验基地开展了一项玉米测产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讨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方式、灌溉条件等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 评估玉米新品种的产量表现。
3. 为玉米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玉米产量。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某农业大学玉米试验基地2.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肥料、农药、灌溉设备等3. 实验方法:(1)试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15个小区。
处理1:常规种植密度(5.0万株/亩)处理2:增加种植密度(6.0万株/亩)处理3:减少种植密度(4.0万株/亩)处理4:水肥一体化施肥处理5:常规施肥(2)种植方式:采用条播方式,行距60cm,株距30cm。
(3)施肥:每个处理施用氮肥(纯氮)15kg/亩,磷肥(P2O5)10kg/亩,钾肥(K2O)10kg/亩。
(4)灌溉:根据玉米生长阶段和土壤水分状况进行适时灌溉。
(5)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防治玉米螟、玉米蚜虫等病虫害。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2(增加种植密度)和处理3(减少种植密度)的产量均低于处理1(常规种植密度),这可能是因为过密或过稀的种植密度影响了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2.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4(水肥一体化施肥)的产量显著高于处理5(常规施肥),这表明水肥一体化施肥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3. 玉米新品种的产量表现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中使用的玉米新品种在处理1、处理2、处理4中均表现出较高的产量,说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产量潜力。
五、结论1. 增加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甚至可能降低产量。
2. 水肥一体化施肥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3. 玉米新品种在适宜的种植密度、施肥方式和灌溉条件下,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玉米田间调查方法

玉米田间调查方法在进行玉米田间调查时,选择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玉米田间调查方法,帮助您准确了解玉米的生长情况和相关数据。
一、样本设计在进行玉米田间调查之前,首先需要设计好合适的样本。
样本的选择应尽可能代表整个玉米田的情况,在保证样本数量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土壤类型、种植方法等因素。
建议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生长阶段观察1. 萌芽期观察:在玉米种植的早期,需要观察玉米的播种情况和发芽情况。
观察土壤湿度和温度,以及是否出现病虫害等情况。
2. 生长期观察:在生长期,可以通过观察植株的高度、茎叶情况、颜色等来评估玉米的生长情况。
还可以观察叶片的形态、数量以及叶片的色泽等指标,判断玉米是否处于正常生长状态。
3. 抽穗期观察:在抽穗期,可以观察玉米的抽穗时间、穗长度和穗密度等指标,评估玉米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潜力。
4. 成熟期观察:在成熟期,可以观察玉米的颗粒饱满度、干物质含量以及籽粒产量等。
同时,还可以观察玉米外观是否健康,是否有受虫害或病害的情况。
三、土壤分析土壤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进行玉米田间调查时,必须进行土壤分析。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并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得出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元素含量等关键指标。
这些指标将有助于了解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种植玉米的程度。
四、病虫害调查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常见的问题。
在田间调查中,需要仔细观察是否有病虫害的迹象,如叶片凋落、叶片损伤、叶片变色等。
同时,还要观察是否有病斑、害虫等存在。
如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玉米的正常生长。
五、数据记录和分析进行玉米田间调查时,要保持准确的数据记录和分析。
可以使用记录表格或数据采集工具记录不同时间点的调查结果。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相关的生长趋势和变化规律,以及玉米产量的估算。
六、调查报告玉米田间调查完成后,可以根据调查数据和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玉米实验调查表及调查方法

玉米品种比较试验调查表及调查方法1.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5行区,小区面积20平方米,实收中间3行(面积12平方米)计产,四周设不少于2行的保护行。
种植密度为4500-5000株/亩。
2.参试品种生育期应与对照先玉335同期,对照成熟当天,不论成熟与否,全部收获。
第一次重复边行2行调查生育期,第二次重复边行收15穗室内考种。
3.试验要有代表性,施肥水平与当地生产水平相当,农家肥不要每年都施,争取2-3年一次,试验管理应高于当地生产水平,每项田间管理措施和测定要在同一天内完成,如遇特殊天气,同一重复必须在同一天内完成。
4.调查表中每项都必须填写,不可缺项。
5.植株形态性状中幼苗叶鞘色、叶片色、叶缘色、花药色、花丝色、颖壳色、雄穗分枝数以指定单位调查结果为准,其他单位也参与调查,其结果用于对承试人员技术水平和试验态度进行衡量。
6、平均值对照。
产量为核心的作物,无合适对照品种或对照品种表现异常时(例如对照品种产量低于组内品种平均产量时),用组内品种平均产量做对照;如对照品种表现正常,仍以其为对照。
七、生育阶段气象资料八、生育期和生物学特性记载九、经济性状45十、产量结果表(小区产量以实收面积12平方米计,小区产量保留2位小数,亩产保留1位小数。
含水量按14%计)测水仪实测籽粒含水量;小区产量为小区脱粒产量与含水量折率成标准水后小区产量;果穗数为小区实收穗数;果穗鲜重为收获时小区果穗鲜重(去苞叶)。
附件1:玉米品种试验调查项目和标准A.1 物候期A.1.1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下同。
A.1.2 出苗期:全区有50%穴数幼苗出土高达2cm时的日期。
A.1.3 苗势:幼苗健壮程度,分强、中、弱三级。
A.1.4 吐丝期:全区50%以上的雌穗吐出花丝的日期。
A.1.5 抽雄期:小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A.1.6 成熟期:90%籽粒出现成熟黑层的日期。
A.1.7 生育期:从出苗到出现成熟黑层的天数。
关于玉米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然而,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玉米幼苗烂根现象,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探究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本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对玉米幼苗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探究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
2. 了解玉米幼苗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土壤、塑料盆、培养液、温度计、湿度计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pH计、水培设备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将玉米幼苗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
对照组:将玉米种子播种在塑料盆中,土壤保持湿润,温度控制在25℃左右。
实验组:将玉米种子播种在塑料盆中,土壤保持湿润,温度控制在25℃左右,但采用水培设备,使土壤处于缺氧状态。
2. 实验步骤(1)将玉米种子洗净,浸泡6小时,然后均匀播种在塑料盆中。
(2)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加入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使土壤保持湿润。
(3)将两组塑料盆放置在温度为25℃的恒温培养箱中,保持温度恒定。
(4)每隔2天观察并记录两组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根部状况等。
(5)实验进行30天后,对两组玉米幼苗的根部进行显微镜观察,分析根部状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对照组玉米幼苗生长正常,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根部状况均良好。
实验组玉米幼苗生长缓慢,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明显变差,根部出现腐烂现象。
2. 结果分析(1)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根部缺氧。
在实验组中,由于土壤处于缺氧状态,导致根部无法正常呼吸,从而出现烂根现象。
(2)在缺氧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玉米幼苗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植株高度、叶片颜色变差。
(3)通过显微镜观察,实验组玉米幼苗的根部出现大量菌丝,说明根部感染了细菌或真菌,导致烂根。
六、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根部缺氧,导致根部感染细菌或真菌。
玉米问卷调查报告(一)

玉米问卷调查报告(一)玉米问卷调查报告简介•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为了了解人们对玉米的看法和使用习惯,我们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包括全国各地的居民,涵盖不同年龄、职业和地区。
2.问卷设计–问卷包括相关的玉米问题,如品种偏好、购买习惯和烹饪方式等。
–调查共有20个问题,包括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
–调查时间为两周,共收集到2000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1.玉米品种偏好–75%的受访者表示喜欢黄色玉米,15%的人更喜欢白色玉米,10%的人选择紫色或其他颜色的玉米。
–大约80%的受访者更倾向于吃甜玉米,而20%的人更喜欢吃粉质玉米。
–有10%的受访者称自己对于玉米的颜色和质地无明显偏好。
2.玉米购买习惯–超过90%的受访者每周都会购买玉米,并且有超过一半的人每天都有玉米食品的摄入。
–80%的受访者选择在超市购买玉米,其次是农贸市场和线上商城。
–50%的受访者更倾向于购买新鲜玉米,而有30%的人宁愿购买加工食品中的玉米产品。
3.玉米烹饪方式–大多数受访者(60%)表示他们更喜欢将玉米煮熟后直接食用。
–25%的人喜欢将玉米做成爆米花或玉米片食用。
–另外,10%的人倾向于将玉米加工成玉米粉或玉米面制作食品。
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玉米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重要性。
•人们对黄色和甜玉米的偏爱可能与其口感和营养成分有关。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新鲜玉米,并且使用多种烹饪方式来制作玉米食品。
•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玉米品种的发展和烹饪方式的创新,满足人们对玉米的需求。
以上是对玉米问卷调查结果的简要总结,调查结果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调查结论通过对玉米问卷调查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玉米品种偏好: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更喜欢吃黄色的甜玉米。
这可能与黄色甜玉米的颜色鲜艳、甜度较高以及营养价值丰富有关。
此外,也有一部分人喜欢白色和其他颜色的玉米。
田间实验报告玉米报告

玉米报告一、玉米播种1、播种日期:2016年4月19日(土壤5cm深度的温度稳定通过10℃)2、玉米品种:农大86,种衣剂处理3、播种方式:点播——两人1行(6m),行距60cm,开5~6cm深的播种沟,28~29cm一穴,每穴2~3粒种子,穴之间再撒1粒种子。
湿土盖种,适当镇压。
4、计划密度:4500株/亩二、生长发育调查与田间管理1、玉米发芽率观察:观察日期:2016年5月10日播种了60粒出苗55棵,发芽率为55/60*100%=91.67%。
2、玉米间苗:间苗后株距25cm3、适时中耕除草4、玉米幼苗性状考查表1. 玉米生长发育调查对玉米生长发育有了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播种时采用种衣剂包种可提高玉米的发芽率,增强种子长势;适时间苗,保证壮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及时中耕除草,减少杂草竞争;定期对生长锥解剖观察,从初生期、伸长期到小穗分化期,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变化与神奇。
由于抽穗、开花、吐丝期正好在暑假,没有能定期调查,对这一阶段感觉模糊,理解不够。
三、玉米成熟植株性状考查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达到30粒的穗为有效穗;穗位高度:第一层次生根到第一果穗节的长度茎粗:指乳熟期地上第三节间中部的短径(不带叶鞘)。
主茎叶数:指出苗第一片叶至顶叶主茎上的总叶数;节间长度:大于1cm节间。
四、玉米经济性状考查穗粗(cm):将取样的果穗头尾相间排成一行,测量果穗中间直径,求其平均值;秃尖长度(cm):果穗顶端没有结实或结实未成熟部分的长度;穗行数:计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行粒数:每穗数一中等长度行的粒数;穗粒数:每一果穗上的总粒数,由穗行数与行粒数相乘估算;果穗重(g):风干果穗的重量;出籽率(%)=(籽粒干重/果穗干重)×100%;百粒重(g):随机取100粒籽粒称重,重复取样3次,取相近两个数的平均数,按标准水分(14%)折算百粒重。
五、玉米测产1.测产公式玉米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种植密度×平均每株穗数种植密度=单位面积÷平均行距÷平均株距单位面积平均行距平均株距平均每株穗数穗粒数百粒重667㎡60cm 25cm 1 434 33.17g3.产量分析通过网上搜索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农业数据,查阅得到2014年我国玉米平均亩产为387Kg/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品种比较试验调查表及调查方法
1.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5行区,小区面积20平方米,实收中间3行(面积12平方米)计产,四周设不少于2行的保护行。
种植密度为4500-5000株/亩。
2.参试品种生育期应与对照先玉335同期,对照成熟当天,不论成熟与否,全部收获。
第一次重复边行2行调查生育期,第二次重复边行收15穗室内考种。
3.试验要有代表性,施肥水平与当地生产水平相当,农家肥不要每年都施,争取2-3年一次,试验管理应高于当地生产水平,每项田间管理措施和测定要在同一天内完成,如遇特殊天气,同一重复必须在同一天内完成。
4.调查表中每项都必须填写,不可缺项。
5.植株形态性状中幼苗叶鞘色、叶片色、叶缘色、花药色、花丝色、颖壳色、雄穗分枝数以指定单位调查结果为准,其他单位也参与调查,其结果用于对承试人员技术水平和试验态度进行衡量。
6、平均值对照。
产量为核心的作物,无合适对照品种或对照品种表现异常时(例如对照品种产量低于组内品种平均产量时),用组内品种平均产量做对照;如对照品种表现正常,仍以其为对照。
七、生育阶段气象资料
八、生育期和生物学特性记载
九、经济性状
4
5
十、产量结果表(小区产量以实收面积12平方米计,小区产量保留2位小数,亩产保留1位小数。
含水量按14%计)
测水仪实测籽粒含水量;小区产量为小区脱粒产量与含水量折率成标准水后小区产量;果穗数为小区实收穗数;果穗鲜重为收获时小区果穗鲜重(去苞叶)。
附件1:玉米品种试验调查项目和标准
A.1 物候期
A.1.1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下同。
A.1.2 出苗期:全区有50%穴数幼苗出土高达2cm时的日期。
A.1.3 苗势:幼苗健壮程度,分强、中、弱三级。
A.1.4 吐丝期:全区50%以上的雌穗吐出花丝的日期。
A.1.5 抽雄期:小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A.1.6 成熟期:90%籽粒出现成熟黑层的日期。
A.1.7 生育期:从出苗到出现成熟黑层的天数。
A.2 新品种测试及农艺性状
A.2.1 幼苗叶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
绿色、紫色。
A.2.2 叶片色:在植株生长到3-4叶时目测,分淡绿、绿、深绿等。
A.2.3 叶缘色:在植株生长到3-4叶时目测,分白色和紫色等。
A.2.4 花丝颜色:吐丝期,新鲜花丝长出约5厘米时观测雌穗新鲜花丝颜色,
分绿、浅紫、紫、深紫、黑紫等。
A.2.5 花药颜色:散粉盛期观测雄穗主轴上部1/3处新鲜花药颜色,分绿、浅
紫、紫、深紫、黑紫等。
A.2.6 颖壳色:散粉盛期观测雄穗主轴上部1/3处的颖壳,分绿、紫等。
A.2.7 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A.2.8 株高:乳熟期连续取小区内正常的植株10株,测量地表到雄穗顶端的
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保留整数。
A.2.9 穗位:测量株高的同时测量植株从地表到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高度,求
其平均值,用cm表示。
A.2.10 倒伏率(根倒):乳熟末期,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但未折断的植株占该试验小区总株数的百分率。
A.2.11 倒折率(茎折):乳熟末期,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该试验小区总株数的百分率。
A.2.12 空秆率:收获时调查不结果穗和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总株数
的百分率。
A.2.13 双穗株率:收获时调查结有双穗(每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
株数的百分率。
A.2.14 保绿度指成熟后目测茎叶呈绿色的程度,分好,中,差。
A.2.15 雄穗分枝:散粉盛期目测10株雄穗一级侧枝数目,求其平均值。
A.2.16成株叶片数:分别在植株第三叶、第五叶、第十叶和第十五叶点漆标记,
在乳熟期统计10株全株叶片数,求其平均值。
A.2.17 苞叶:收获前观测果穗和苞叶。
果穗明显露出苞叶定为短,当苞叶刚好
覆盖果穗或略超出果穗定为中,苞叶明显超出果穗定为长。
A.3 果穗性状(1-7项一般随机取样10穗测量)
A.3.1 穗长:测量从穗基部到顶端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
A.3.2 秃尖长:测量果穗顶端不结实部分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表示。
A.3.3 穗型:分筒型、锥型。
A.3.4 穗粗:果穗头尾相间排成一行,测量果穗中部长度,求其平均值,以cm 表示。
A.3.5 穗行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求其平均值并标明行数变幅。
A.3.6 行粒数:每穗数一中等长度行的粒数,求其平均值。
A.3.7 穗粒重:上述10个果穗脱粒,求其平均数,以克表示。
A.3.8 粒色:分黄、白、橙红、浅黄。
A.3.8 粒型:以果穗中部籽粒为准,分硬粒型、半马齿型、马齿型三种。
A.3.9 轴色:分红、紫、粉、白等。
A.3.10 百粒重:随机取100粒籽粒称重,重复取样3次,取相近两个数的平均数,
用g表示。
A.3.11 小区产量:将小区计产样本的果穗风干后脱粒,称其籽粒干重,按标准水
分(14%)折算出小区产量,保留两位小数,用kg表示。
A.3.12 出籽率:籽粒干重占果穗干重的百分率,籽粒干重/果穗干重×100%。
A.3.13 脱粒时含水量(%):测产时同时测量。
A.4 田间自然发病记载
除丝黑穗病与茎腐病用百分率表示外,其余病害均采用1、3、5、7、9五级
记载标准。
附件2:品种抗性鉴定工作的安排
玉米主要病害:丝黑穗病(发病率>10%),大斑病和灰斑病(9级),茎腐病(发病率>40%)。
玉米田间抗病虫性调查记载标准
一、玉米对病害抗性水平的调查
(一)玉米大斑病
1 调查时间
在玉米进入乳熟后期进行调查。
2 调查方法
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
调查重点部位为玉米果穗的上方叶片和下方3叶,
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份材料进行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
3 病情分级
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病斑占叶片面积的比例示意见图1。
(二)玉米灰斑病
1 调查时间
在玉米进入乳熟期进行调查。
2 调查方法
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
调查重点部位为玉米果穗的上方叶片和下方3叶,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份材料进行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
3 病情分级
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2,病斑占叶片面积的比例示意见小斑病图2。
1 调查时间
在玉米进入乳熟后期进行调查。
2 调查方法
每份材料进行逐株调查,分别记载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和记载发病株率。
发病株率(%)= 发病株数×100
调查总株数
(四)玉米茎腐病
1 调查时间
在玉米进入乳熟后期进行调查。
2 调查方法
每份材料进行逐株调查,调查重点部位为茎基部节位,茎节明显变褐或用手指捏近地表茎节感到变软的植株,即为发病株。
分别记载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和记载发病株率。
发病株率(%)= 发病株数×100
调查总株数
(五)玉米螟
1 调查时间
在当地第一次虫害发生高峰后调查。
2 调查方法
估测群体中上部叶片被玉米螟取食的状况。
3 叶片危害程度分级
根据玉米螟幼虫取食心叶后所形成的叶片虫孔直径大小和数量划分食叶级别,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