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战争说课稿

《马关条约》的影响
2.巨额的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 收入的总和,这就加剧了中国人民的 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 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 中国的经济命脉。
《马关条约》的影响
4.允许日本在华 投资设厂,其他列 强援引“利益均沾” 的条款,争先恐后 在中国开设工厂,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 原料和廉价劳动力,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
•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
•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
•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
•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 •中华好儿男,斗争五十年。 •一洗百年辱,神州尽开颜。
大 家 来 讨 论
《马关条约》是《南京 条约》签订以来最为丧权辱 国的条约,再看书上,书上 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 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从《马关条约》的哪 些内容可以看出《马 关条约》比《南京条 约》加深了中国的半 殖民地化程度?
割地
赔款
香港岛
2100万银元
广州、厦门、 开口深入 开商埠 福州、宁波、 增辟通商口通商口岸 掠夺了很多中国劳 动力和原材料 开设工厂 设厂新增
《马关条约》的影响: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 国主权的完整。它迫使台湾和祖国分离, 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 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 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预习 (1)背会《马 第五课《八 关条约》的内 国联军侵华 容和影响 战争》
(2)《甲午中 日战争》这 作业 课练习册写 完
谢 谢
大
家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 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 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 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 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 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 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 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因此在本节课中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甲午中日战争 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本单元共包括两大主题:一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二是中华民族的反抗。
甲午中日战争属于列强侵华的范畴。
从列强侵华的过程看,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惨重超过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它又下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清政府腐朽落后的本质充分暴露,加速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是民族危机最为严重的时期。
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看,正是这场战争,使中国民众认清了清政府腐败落后的嘴脸;也正是这场战争,使中国民众进一步认清了列强对外侵略贪婪残暴的本性。
甲午中日战争虽然属于列强的侵略行径,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同时也是民族觉醒的催化剂。
侵略越大、反抗越强,它催发了中国的有志之士的奋力抗争,是探索真正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开始。
甲午中日战争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主线中重要的一环,本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至关重要。
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以及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维度,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与经过;②邓世昌与黄海海战;③《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能力目标:①通过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写亲身感受,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②引导学生分析清政府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③通过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锻炼学生比较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④通过分析补充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波峰中学刘艳丽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波峰中学刘艳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 这场战争一方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另一方面,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进行戊戌变法,近代化探索进入到政治制度领域。
同时,甲午战后一部分爱国实业家比如张謇等人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
因此本课内容与中国近代史上很多事件均有联系,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八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引导学生具体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段,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
教师导学质疑,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黃海战役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三、教学方法:我主要采用我校所实施的“三环六步”教学方法,三环指“出示目标——完成目标——检测目标”,六步指“自主合作,展示点拨,巩固检测”。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精选3篇)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精选3篇)《甲午中日战争》篇1以下是关于八年级的历史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学综合组赵老师的这节课,算的上是践行“生命课堂”理念的示范课,“好”从“简约”二字体现出来:1、——简约仅仅16页的PPT,包含了课前引入、走进历史、走出历史、巩固提高四个环节。
去除了不必要的图片、文字、音视频等资料的修饰,使课堂条理更加清晰,易于学生整体感知的形成。
2、教学风格——简约整个课堂让我们感觉听课轻松,老师上课也很轻松。
听课轻松,与老师的天然的亲和力、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一阵见血的问题设计、易放易收的课堂掌控能力等等,是分不开的。
老师上课轻松,与她充分的课前准备,深入的教学研究分不开,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相信赵老师的精彩呈现,是她辛勤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她称得上是三尺讲台上的“资深舞者”。
3、新授课程——简约第一环节:自学成才——学生自主预习新课内容,对学生提出了问题由其它同学帮助解答;第二环节:知识通关——同桌相互提问,巩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三环节:走进历史——黑板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即甲午中日战胜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
学生小组群学交流之后,老师问题层层引导,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过多的语言,更多的是学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对问题分析的精彩的呈现。
4、教学风格——简约看得出她对课堂的追求,不在“全面”二字,而是一个“精”字,因此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能清晰抓住重难点,让学生去深入探究,让学生思维充分活跃起来,抽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在这节课堂上,学生通过《南京条鱼》和《马关条约》内容的对比,推论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将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精彩纷呈,听课的老师们也都赞叹不已,一方面对学生知识储备、分析能力的赞叹,另一方面赞叹一位好老师对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发挥着多么大的作用,赵老师做到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评价都用到了“简约”这个词,简约除了能让学生容易形成整体感知,还可以消除学生由于大量信息涉入而担心应接不暇或者无法吸收的焦虑情绪,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到此时期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的影响,以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改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讨论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大损失,激发爱国情怀,警醒国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难点:学生对于战争的影响和中国历史进程的改变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和史料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讲解:详细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展示: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教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朝鲜半岛危机、中日实力对比•经过:黄海海战、旅顺口战役、威海卫战役•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加深民族危机、刺激列强瓜分中国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表现和课后作业来评估。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了解到战争的残酷性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甲午中日战争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对战争的起因和过程产生兴趣,但对战争的影响和意义可能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难点:战争过程中关键战役的战术策略,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或歌曲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战争的过程、关键战役的战术策略以及战争的影响。
5.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6.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7.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撰写心得体会,加深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甲午中日战争起因:洋务运动失败、民族危机加剧、日本侵略扩张过程:丰岛海战、平壤之战、黄海大战、威海卫之战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加深民族危机,刺激民族觉醒,推动近代化进程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甲午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经过以及战争的结果。
此外,还涉及到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甲午战争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战争的爆发和结果。
但是,对于战争的经过和影响,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的经过和影响,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掌握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2.教学难点:战争过程中重要战役的经过及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和后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战争过程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甲午战争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战争过程中重要战役的经过及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过程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讨论法:学生讨论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义。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战争过程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您们好!今天我要进行的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与学法、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四方面进行对本课的分析。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的第四课内容,是整本教材中的一个亮点。
它上连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做下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课为我们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与结果,《马关条约》的签订与影响;也为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的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二)、课标要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这一节内容作了如下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整本书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这一课的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能列举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结合历史材料能够分析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成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运用归纳、对比、概括等的方法来了解历史,能够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西方列强是怎么一步步的侵略中国的,感受到民族危机;对甲午中日战争中民族英雄的学习,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难点: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二、说学情与学法(一)、说学情根据课程标准的安排,“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八年级学生。
对于这样一群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活跃、富于想象,思维有一定的独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九中郭颖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在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是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的第4课内容。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 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给出的资料掌握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a.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解释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
b.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c. 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英雄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危害。
二、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情况做出以下分析:
A.思维活跃B.个性突出C.表现欲强D.学习习惯差 D .阅读量较少
因此在课堂上,我将当结合学生的特点,加强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由于学生往往对一些新鲜的、有趣儿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将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因此,我主要运用提问法、图示法、讲解法和比较法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提问法,可以增加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通过比较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历史事件的本质;通过讲解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历史知识。
(三)教学手段
课堂上我将综合运用图片、视频、Ppt课件等来丰富教学资料,增大课堂容量;通过学习小组加强合作学习、充分讨论,在沟通和交流的中找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指导学生运用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ppt)
用《甲午风云》中签订《马关条约》的片段引入新课甲午片段.mp4
设问: 1、你能看出这是哪两个国家正在签订条约吗?
2、他们签订的是什么条约?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能够吸引学生迅速进入课堂,通过设问,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承接:日本是如何挑起这场战争、目的是什么?
略讲,只要求学生能通过阅读课本,从中找到:日本想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从而达到称霸世界的梦想。
(二).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练习册和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教师重点讲析。
(ppt)
1、展示甲午战争的过程示意图
让学生阅读战争经过,之后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简图:
(ppt)运用图示法和提示法,在屏幕上显示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四次战役战场的变化,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
(ppt)着重讲述黄海战役,用多媒体显示:中日舰队军备实力对比和播放《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的片断甲午片段.mp4,再现战争的残酷性,
展示邓世昌图片及著名诗句“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来加强历史事件的直观性和提高教学效果。
请同学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 .简述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我将着重介绍日本在旅顺时对当地居民进行的一场野蛮的大屠杀,让学生记住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他们的残忍行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正气。
(ppt)通过以上两个小内容的学习,在这里我紧接着抛给学生一个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学生答起来是有难度的,他们可能答出来的是
●慈禧太后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妥协退让
●武器装备落后
●清军防务松弛,官兵临阵脱逃
学生大多只从中国方面来考虑,往往会忽视日本方面的原因。
(ppt)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这一部分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我将《马关条约》的内容浓缩为割地、赔款、开埠、设厂八个字。
并将《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做比较,与学生一起逐条的分析《马关条约》影响,从而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这一结论。
最后总结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西方列强的野心,中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讨论、讲授三个层次,由具体到一般,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很好的突破了重点难点
4、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通过对爱国将领、官兵和台湾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的讲述,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得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并且与当今形势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台海两岸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
(ppt)四、本课小结
可见: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再次暴露无遗。
战争的失败,再一次说明社会制度腐朽、科学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ppt)5.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阅读资料:
①《马关条约》签定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
②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请思考: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
教师总结:以上观点不完全正确。
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上是我对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的课堂设计,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想不到的问题。
(如: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使用了大量的图片,这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的问题,或者学生可能对难点的理解上不到位的问题。
)
这都需要在课堂上做临时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