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合集下载

甲午中日战争 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           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本单元共包括两大主题:一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二是中华民族的反抗。

甲午中日战争属于列强侵华的范畴。

从列强侵华的过程看,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惨重超过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它又下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清政府腐朽落后的本质充分暴露,加速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是民族危机最为严重的时期。

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看,正是这场战争,使中国民众认清了清政府腐败落后的嘴脸;也正是这场战争,使中国民众进一步认清了列强对外侵略贪婪残暴的本性。

甲午中日战争虽然属于列强的侵略行径,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同时也是民族觉醒的催化剂。

侵略越大、反抗越强,它催发了中国的有志之士的奋力抗争,是探索真正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开始。

甲午中日战争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主线中重要的一环,本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至关重要。

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以及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维度,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与经过;②邓世昌与黄海海战;③《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能力目标:①通过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写亲身感受,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②引导学生分析清政府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③通过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锻炼学生比较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④通过分析补充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精选3篇)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精选3篇)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精选3篇)《甲午中日战争》篇1以下是关于八年级的历史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学综合组赵老师的这节课,算的上是践行“生命课堂”理念的示范课,“好”从“简约”二字体现出来:1、——简约仅仅16页的PPT,包含了课前引入、走进历史、走出历史、巩固提高四个环节。

去除了不必要的图片、文字、音视频等资料的修饰,使课堂条理更加清晰,易于学生整体感知的形成。

2、教学风格——简约整个课堂让我们感觉听课轻松,老师上课也很轻松。

听课轻松,与老师的天然的亲和力、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一阵见血的问题设计、易放易收的课堂掌控能力等等,是分不开的。

老师上课轻松,与她充分的课前准备,深入的教学研究分不开,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相信赵老师的精彩呈现,是她辛勤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她称得上是三尺讲台上的“资深舞者”。

3、新授课程——简约第一环节:自学成才——学生自主预习新课内容,对学生提出了问题由其它同学帮助解答;第二环节:知识通关——同桌相互提问,巩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三环节:走进历史——黑板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即甲午中日战胜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

学生小组群学交流之后,老师问题层层引导,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过多的语言,更多的是学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对问题分析的精彩的呈现。

4、教学风格——简约看得出她对课堂的追求,不在“全面”二字,而是一个“精”字,因此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能清晰抓住重难点,让学生去深入探究,让学生思维充分活跃起来,抽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在这节课堂上,学生通过《南京条鱼》和《马关条约》内容的对比,推论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将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精彩纷呈,听课的老师们也都赞叹不已,一方面对学生知识储备、分析能力的赞叹,另一方面赞叹一位好老师对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发挥着多么大的作用,赵老师做到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评价都用到了“简约”这个词,简约除了能让学生容易形成整体感知,还可以消除学生由于大量信息涉入而担心应接不暇或者无法吸收的焦虑情绪,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

从列强侵华过程看,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在这以后中国更加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看,它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此后,一个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这一课内容作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教学目标Ⅰ、知识与能力A、掌握两次大规模侵华着战争的背景,剖析列强侵华的原因、目的和实质B、掌握两次战争的经过,理解黄海海战、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表明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C、识记两个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内容对中国的影响,总结中国社会性质演变的过程。

D、运用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独立地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Ⅱ、过程与方法1、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并合作探究两次战争发生的背景和原因2、运用史料来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3、运用图文并茂的方法来分析和强化两个条约签订的危害性4、三国干涉还辽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老师引导,学生自学。

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是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习斗志;以及面对强敌,中华民族儿女英勇不屈的斗争事迹,树立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教学重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了解到战争的残酷性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甲午中日战争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对战争的起因和过程产生兴趣,但对战争的影响和意义可能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难点:战争过程中关键战役的战术策略,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或歌曲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战争的过程、关键战役的战术策略以及战争的影响。

5.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6.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7.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撰写心得体会,加深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甲午中日战争起因:洋务运动失败、民族危机加剧、日本侵略扩张过程:丰岛海战、平壤之战、黄海大战、威海卫之战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加深民族危机,刺激民族觉醒,推动近代化进程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甲午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经过以及战争的结果。

此外,还涉及到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甲午战争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战争的爆发和结果。

但是,对于战争的经过和影响,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的经过和影响,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掌握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2.教学难点:战争过程中重要战役的经过及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和后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战争过程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甲午战争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战争过程中重要战役的经过及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过程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讨论法:学生讨论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义。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战争过程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1894年,战争结果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后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甲午战争的背景。

19世纪末,清朝政府内外忧患,国内民生凋敝,民族危机加剧;外部列强虎视眈眈,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与日本在朝鲜半岛的争夺愈发激烈,最终引发了甲午战争。

接下来,我们来回顾一下甲午战争的历程。

战争从1894年7月25日开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丰岛海战到平壤战役,清军节节败退,日军占领朝鲜半岛。

第二阶段,从鸭绿江战役到旅顺口战役,清军在海上和陆地上都遭受重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第三阶段,从威海卫战役到辽东半岛战役,清军一败涂地,日军占领辽东半岛。

最后,我们来看看甲午战争的后果。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支付巨额赔款。

这一条约使清朝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加剧了国内民族危机,同时也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欲望。

然而,这场战争也激发了民族觉醒,民间兴起一股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潮流,为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

通过本次说课,希望大家对甲午中日战争有更深刻的了解,认识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我们要以历史为鉴,勿忘国耻,努力振兴中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主要讲述了1894年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中国军民在这场战争中的英勇抵抗和可歌可泣的牺牲。

教材从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揭示了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同时,教材通过插图、文献资料等形式,生动展示了战争场景,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战争的全貌。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八年级学生的了解,他们在历史学科方面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战争、英雄人物等主题有较高的兴趣。

但同时,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甲午战争的认知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于战争背后的历史背景、国际形势等深入了解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战争的历史意义,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认识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战争的历史意义。

2.难点:战争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形势,以及中国军民在战争中的英勇抵抗和牺牲。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史料分析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资料、图片、地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甲午战争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战争的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战争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形势,分析中国军民在战争中的英勇抵抗和牺牲。

4.讲授法:教师针对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史料分析法:让学生分析战争期间的文献资料、图片等,更加直观地了解战争场景。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甲午中日战争》篇1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升华一、黄海海战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占领了朝鲜以后日本把它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中日两国之间的冲突已是在所难免。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19世纪50年代,日本与中国相似,也遭遇西方的冲击。

日本却在炮声的震撼下由震恐而惊醒,由惊醒而自强,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

日本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开埠通商、派驻领事等特权。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日本的崛起,对中国而言,意味着后起的东方殖民者踏着先行的西方殖民者的脚印,汹汹破门而来。

与俄国一样,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

(2)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5月31日,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

朝鲜国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

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挑起战争时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

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发动政变,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

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

因为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深化升华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称霸世界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蓄谋已久的。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并未使列强感到满足,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更助长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黄海大战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招商局轮船运兵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

不料这一军事秘密事先已被日本从美国人那儿得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八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所以,在课堂上,理应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
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
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对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
的好奇心。

所以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
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
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它上承两次
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
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清王朝腐
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以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理解甲午战争这个重
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
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水平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的水平。

(2)培养学生使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水平。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水平。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
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根据这个
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
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
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

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
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个子目。

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
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理解得到升华和提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
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

上联是:“内
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
才是帝王度量”。

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

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理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

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
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

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

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

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
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

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