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物理学(师范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1)

合集下载

物理学(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号070201(国家)0501(学校)一、培养目标及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能在物理学或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和管理等工作的具有良好公民修养和发展能力的应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1、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素养、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熟悉教学法规,掌握并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

2、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进行物理实验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进行物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开发研究的能力和从事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

3、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以及物理学教学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及自学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实际的工作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基本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国家语委规定的普通话标准;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达到大学生体育与军训要求.二、学制:学制为四年三、授于学位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名称:取得毕业资格,并达到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标准,授理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学时及学分安排(一)课程类别1、公共基础必修课程(1)政治理论课(2)通识文化课(3)教师教育课2、教学实践环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生产劳动等.3、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电工学、电子线路、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

太原师范学院物理系本科教学计划

太原师范学院物理系本科教学计划

太原师范学院物理系本科教学计划专业序号:070201专业名称:物理学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教学基础和实验技能,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技术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4、掌握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掌握坚实的、系统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及较广泛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了解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条件进行实验,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以及物理教学的新成果进行教学;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从事教学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厚实的计算机知识,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三、学制:四年四、课程设置:物理教育专业方向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表五、实践课程:六、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在大一到大三期间,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一定的科研活动,并每学年撰写一篇学年论文,第八学期撰写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设计与制作,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设计制作能力等的训练,增强他们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物理教师科目教学计划5篇

物理教师科目教学计划5篇

物理教师科目教学计划5篇计划的内容远比形式来的重要,不需要华丽的词藻,简单、清楚、可操作是工作计划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物理教师科目教学计划,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物理教师科目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教科局和学校的指导思想为中心,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以教材分析为重点,参照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物理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高中《物理必修一》总共四章书23节内容,课本图文并茂较形象,主修运动学,并渗透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和数学运算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逐步培养与提高。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是物理课程重要的目标之一。

教学中要做到有准确的目标、合理的课堂结构、得当的教学方法、及时的反馈,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对不同学生宜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

2、学习物理课程要形成的五种能力中,核心是科学思维能力。

练习课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置疑诱导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上做文章,突出物理问题的状态和过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发挥物理课程的教育功能,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实验探究、学科活动中注意保持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养成实事求是、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以及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具体措施与方法1、重视物理研究方法、科学观点的渗透。

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多层次、多方位、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模型、整体与隔离、临界、分解与合成、假设、图象等方法以及等效、守恒、统计等观点的渗透,让学生体验与品味,但不能把方法作为知识来传授,以免降低其层次。

2、提倡课堂进入实验室,适当进行设计性实验和课外小制作,努力增加学生视、听、动手操作和制作的机会。

物理师范生学习计划

物理师范生学习计划

物理师范生学习计划第一部分:学科理论学习1. 量子力学学习目标:深入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达和应用,具备解决基本的量子力学问题的能力。

学习内容:波函数、不确定性原理、算符、哈密顿算符、薛定谔方程、量子力学中的统计、波粒二象性等。

学习方法:通过课程教材、资料和课堂讲解深入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习题和实验锻炼解决基本的量子力学问题的能力。

2. 经典力学学习目标:掌握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公式,具备解决经典力学问题的能力。

学习内容: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牛顿引力定律等。

学习方法:通过课程教材、资料和课堂讲解掌握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公式,通过习题和实验锻炼解决经典力学问题的能力。

3. 热学与统计物理学习目标:深入理解热学与统计物理的理论基础,了解热学与统计物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学习内容: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平衡、热动力学基本方程、理想气体、热力学函数、玻尔兹曼分布、热力学系统的统计力学分布等。

学习方法:通过课程教材、资料和课堂讲解深入理解热学与统计物理的理论基础,了解热学与统计物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实验技能培养1. 物理实验基础学习目标: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进行基本物理实验的能力。

学习内容: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物理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数据处理与分析等。

学习方法:通过参与物理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案例、实验仪器的操作和分析,锻炼进行基本物理实验的能力。

2. 实验设计与报告撰写学习目标:掌握物理实验的设计、进行和报告撰写的基本技能。

学习内容: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实验报告的撰写要点、数据分析方法等。

学习方法:通过参与实验设计和进行、撰写实验报告的实践,掌握实验设计与报告撰写的基本技能。

第三部分:教学理论和方法学习1. 教育心理学学习目标:深入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

学习内容: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践等。

2024年物理教学的工作计划范文(3篇)

2024年物理教学的工作计划范文(3篇)

2024年物理教学的工作计划范文一、切实推进物理课程改革1、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

要把每一位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自我教育、规划自身的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参与竞争包括国际竞争的意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2、展示优秀课,推广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由二大部分组成,一是科学探究,二是科学内容。

而科学探究则包括以下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之一,这在我国科学教育史上是从来也没有过的。

显然,原先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物理教学。

我们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本学期里将在前二年介绍并推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都能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这一模式。

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标准才能得以落实。

否则,必然是旧瓶装新酒,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落实物理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初中教学大纲规定,每学期必须至少进行一次物理实践活动,中考的命题也越来越重视实践题。

为了检验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也为了展示一下我市前一阶段这方面工作的成绩,本学期将进行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报告的征集和评比活动,争取掀起一个实践活动的高潮。

二、狠抓毕业班教学教育的地位在新的世纪里不仅得到了巩固,而且还有了更快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

所以对毕业班教学的研究不能弱化。

又将实行间断了二年的单科考试,我们必须花大力气研究考试的趋势,并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措施,把握中考动态,提高复习效率,争取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上好课,而且还要善于进行教学科研。

也就是要努力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为了促进物理学科的教科研工作,本学期我将进行论文及教案评比上下功夫。

【本科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专业

【本科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专业

物理学(师范)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全面物理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能适应21世纪发达地区较高的教育要求,为其今后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中等学校的骨干物理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育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有志于进一步在理论物理、应用物理和物理教育领域深造的学生奠定较扎实的基础。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如下:1. 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政治品质、思想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2. 扎实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具有较好的物理学学科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具备教师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3. 掌握现代学科教育理论,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实施、组织、管理和初步的教育科研的能力;4.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相当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多媒体开发能力;能较为熟练地使用英语,具备进行初中物理双语教学能力。

二、学制本专业的标准学制为4年,有效学习年限为6学年。

三、学分要求本专业总学时数为2592,总学分数为167,其中专业必修课中的学位课程为37学分。

四、专业培养模式及特点1.基本思路z强化基础,提高物理学理论素养。

适当增加普通物理课程的学分,加强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增加反映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高等数学课程的学分,加强该课程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领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解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物理学的发展趋势。

z缩减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

加强对物理仪器使用方法的训练和实验动手技能的培养,加强学生物理实验的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

z突出师范专业特点,加强师范类教学实践课的教学要求。

加强研习基础教育物理新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加强物理教学技能训练和中学物理实验研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胜任中等学校及相关教育类的工作,独立承担物理和综合科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能够指导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辅导中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普及科学知识。

物理学教师工作计划

物理学教师工作计划

一、前言作为一名物理学教师,我深知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责任。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现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二、工作目标1.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3. 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成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4.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三、具体措施(一)备课与教学1. 深入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2.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注重启发式教学。

3.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课后及时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二)课堂管理1. 建立良好的课堂纪律,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作业与辅导1. 合理布置作业,确保作业难度适中,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课后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 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四)课外活动1.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物理实验、科技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家校合作1.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2. 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四、工作总结1. 每学期末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学期的工作提供参考。

2. 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3. 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共同进步。

五、结语作为一名物理学教师,我将全力以赴,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物理学子而奋斗!。

宁波大学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宁波大学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宁波大学物理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中等学校进行物理教学的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二、培养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进行物理实验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进行物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能力、从事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实验研究的初步能力;2.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3.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4.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从事物理学教学的基本能力;5.了解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以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核心课程1.学位课程电磁学、光学、学科教育学2.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教师教学语言艺术、书写技能、教育心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教育学等及相关的实验课程。

四、学制与毕业要求1.学制四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六年。

2.毕业最低学分毕业最低学分为164学分。

五、授予学位及要求符合宁波大学学士学位授予的有关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要求1.各类课程结构的设置说明课程设置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体系。

课程按春季、秋季、短学期安排。

本专业课程包括以下几大类:通识教育类课程(42学分);基础类课程(27学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心理学导论、学习的科学与技术等;物理类课程(40学分):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相对论导论、半导体物理、信息光学、量子信息与量子调控导论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课程(16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动画制作、网络课程设计与管理等;教师教育类课程(31学分):教育学原理、教师语言艺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测量与评价、教育研究方法、学科教育学、微格教学、课程论与高中物理教学专题、教育实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师范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专业代号 070201 (国家)0501(学校)一、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本专业培养能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与实验技能,能在物理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努力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热爱教育事业,掌握教育学及物理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

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应变和竞争能力的物理学基础性与应用型人才。

2、具有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研究的初步能力;有扎实的物理、数学基础,有深厚的实验知识与熟练的实验技能;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运用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

3、熟悉教学法规,掌握并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从事物理学教学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计算机与外语应用能力;达到国家语委规定的普通话标准;并得到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初步培养。

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达到大学生体育与军训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学制、学位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三、本专业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电子线路、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固体物理学、物理教学法、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技能训练、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

四、专业课程计划(见下表)本专业设置了公共基础平台(含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文化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基础平台(含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必修实验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及专业任意选修课程(见教学计划表)。

教学总学时为2690学时,总学分168学分。

物理学(师范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一)注:课程名称前有* 号的为考查科目,其他为考试科目。

六、各类课程学时数分配表九、主要课程简介1、 04221010 高等数学内容提要: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分学,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

常微分方程初步。

矢量代数及空间解析几何。

多元函数微分学,重积分及其应用,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矢量分析及场论初步。

级数(数项级数,函数项级数,幂级数,傅立叶级数)。

广义积分,含参量广义积分。

线性代数:行列式和线性方程组;矩阵;n维线性空间;线性变换;欧氏空间;二次型;若当标准型。

教材及参考书:(1)四川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吴良大。

(2)高等数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3)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考核方式:考试2、 05211010 力学内容提要:质点、质点组运动学和动力学,引力,刚体力学,弹性体的应力应变,流体力学,振动和波,时空对称性,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简介。

通过学习,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定律和定理,能较灵活运用微积分和矢量代数研究和解决力学问题,为后续课程《理论力学》及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1)漆安慎,杜婵英.普通物理学教程(力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学(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郑永令、贾启民.力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Halliday & Resnick Fundamentals of Physics.3ed. .New York:J0hn-Wiley & Sons,1988;(5)卢德馨.大学物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考核方式:考试3、 05211020 热学与分子物理学主要介绍气体分子运动论、气体分子热运动、热力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液体表面性质、相变。

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物质热运动的特点、规律和研究方法,掌握比较系统的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统计观点,较灵活地研究和解决热学问题,具有分析和讲授高中物理热学部分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如《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热学》李椿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热学》顾建中编,人民教育出版社(3)《热学》李平编,北大出版社(4)《热学》黄淑清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考核方式:考试4、 05211030 电磁学内容提要:静电场,静电场中的导体和介质;稳恒电流和电路;稳恒磁场;电磁感应与暂态过程;磁介质;交流电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和电磁波。

通过学习,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电磁现象的基本定律和定理,能较灵活地运用数学工具研究和解决电磁学问题,为后续课程《电动力学》及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梁灿彬,秦光戎,梁竹键.《电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年。

考核方式:考试5、 05211040 光学内容提要:波动光学基本原理,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光的偏振,全息照相简介,光度学,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的量子性与激光和现代光学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1)姚启钧《光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2)郭永康,鲍培谛.光学教程.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3)赵凯华,钟锡华.光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

考核方式:考试6、 05211060 普通物理实验内容提要:基础误差理论;物理实验方法和技能;物理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各部分实验。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采用自编教材。

(2)曾贻伟等.普通物理实验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3)杨述武主编《普通物理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考核方式:考试7、 05214080 近代物理实验内容提要:近代物理各个重要领域中的实验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原子分子光谱;原子核物理;真空技术与薄膜光学;磁共振;激光;晶体分析;低温技术与高温超导;半导体物理;微波;非线性系统,以及现代光学和近代物理学史上的一些重要实验。

教材及参考书:(1)自编讲义.近代物理实验;(2)吴思诚,王祖诠.近代物理实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吕斯骅,朱印康.近代物理实验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4)尚世铉,袁忠树.近代物理实验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考核方式:考试8、 05211070 数学物理方法内容提要:复变函数,复变函数的积分,幂级数展开,留数定理,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

数学物理定解问题,分离变量法,二阶常微分方程级数解法。

教材及参考书:(1)梁昆淼.数学物理方法.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王永成.复变函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3)王永成.数学物理方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考核方式:考试9、 05211080 理论力学内容提要: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刚体运动学,刚体动力学,质点系力学,分析力学,理论的拓展和应用(有心力场、刚体的定点运动、振动的稳定性)。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周衍柏《理论力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考核方式:考试10、 05214010 量子力学内容提要: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光和粒子的波粒二象性;Schrodinger方程;一维定态运动;中心力场;力学量与算符;对称性的一般概念;表象变换;定态问题中的近似方法;力学量随时间的变化,量子跃迁;自旋;原子的量子理论(包括氢原子、单电子原子、多电子原子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周世勋《量子力学教程》,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年。

(2)曾谨言,《量子力学导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考核方式:考试11、 05214020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内容提要:热力学第一、二、三定律;热力学函数及其应用;相平衡及化学平衡;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概率理论的若干基础知识;玻尔兹曼、玻色、费米统计及其应用举例;系综理论;非理想气体。

教材及参考书:汪志诚,《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马本堃、高尚惠、孙煜,《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考核方式;考试12、 05214110 固体物理内容提要:晶体的形成和结构;晶格振动与晶体的热学性质;固体电子论(包括能带理论及金属电子论);固体磁性;固体的光学性质;元激发、缺陷及其运动。

教材及参考书:(1)徐婉棠、吴英凯主编《固体物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1990年。

(2)黄昆主编《固体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马本堃等,《固体物理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考核方式:考试13、05212010 学科教学论内容提要:现代物理教学观念;中学物理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物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物理教学手段与教学技能;物理教学评价。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阎金铎等,《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考核方式:考试14、 05211090 电动力学内容提要: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静电场和稳恒电流,稳恒磁场,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的辐射,狭义相对论,带电粒子和电磁场的相互作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郭硕鸿.电动力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考核方式:考试15、 05211050 原子物理学内容提要:介绍原子的基本状况,原子的能级和辐射,量子力学基础,碱金属原子和电子自旋,多电子原子,磁场中的原子,原子的壳层结构,X射线,分子结构和分子光谱,原子核,基本粒子。

教材和参考书:褚圣麟主编《原子物理学》,高等出版社出版。

1995年。

考核方式:考试16、 05214100 教学技能内容提要:中学物理学教学的目的,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物理教学方法,物理实验教学,物理概念教学,物理规律教学,物理练习教学,物理复习教学,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物理教师的备课,物理电化教学手段,单元教材分析示例,“动量”教材分析,“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材分析,“热学”教材研究,“电场”教学研究,“稳恒电流”教学研究,几何光学教学研究等等。

教材及参考书:阎金铎主编《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考核方式:考查十、其它课程简介1、 05211110 模拟电路内容提要:在介绍了半导体器件的基本特性和模型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各种线性放大器:基本放大组态、差动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反馈放大器、集成运放和选频放大器;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同时也将介绍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教材及参考书:(1)杨素行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5年。

(2)贾书圣,《模拟电子线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