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教案设计牛顿第二定律授课班级:高中一年级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教师:xxx教学时间:2022学年第二学期二o一三年五月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它基于上一节中对象运动状态的变化。
在上一节中,学生们已经能够通过反复的实验和观察,认识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物理关系。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学生自己掌握的实验规则更具说服力。
这是本节最有效的重点。
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试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部分内容,目的在于加强试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的重要地位。
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
它们也是学习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组成部分。
由于整合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使得本节成为考试的热点和必考内容。
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
并且,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后继“动能”和“动量”等复杂物理过程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等问题的基本方法,因而显得十分重要。
二、教学重点1、知道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2.探索加速度、力和质量之间关系的过程。
3.牛顿第二定律。
4、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困难1、牛顿运动定律的意义,数学表达式的得出过程和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学习者情况分析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可以分析物体上的力。
学生初步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规律。
学生们有潜在的问题:力、加速度和质量之间是否存在特定的定量关系?注:学生问题不仅是打破旧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新知识体系的重要前提。
高一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下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1.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定每周的教学计划,确保课程进度合理。
2. 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
3. 加强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
4. 结合实际生活和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物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巧。
5. 定期组织小测验和大测验,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6. 定期组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
7. 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协作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8. 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提升个人教学水平。
通过以上工作计划,我将努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扎实
的物理基础,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物理_第八章 功及功率第1课时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内容是了解功这个概念的物理意义,形成能量观念,为功能关系的学习打基础。
通过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推导,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探究能力及科学思维的形成,使学生掌握判断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并会解决实际问题计算。
并通过対表达式各量的理解,知道功有正负,理解合力功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是在本章知识链中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了功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能在教师设计进阶式小梯度问题中依据问题任务进行小范围的探究。
但生活情境与知识链接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抽象能力还需要培养,所以在教学中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生涯链接加强以上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基于新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为目标,设定合理的评价题目,重难点依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确立,精心设计小梯度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问题,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积极状态,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及技能,并能运用其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和生活问题。
本节课欠缺在,是学生生活实际情境问题的解决不能很好的设计健身计划,因为学生知识储备还不是很够,但我把该情境进行了转化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上楼梯问题。
第八章机械能第1节功及功率第1课时《功》课标解读《功》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八章《机械能及其守恒《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定律》中的第一节功及功率,课标内容解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分别阐述了初中和高中物理对《功》这节课的要求:第七章机械能第二节功教材解读《功》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的第二节,本文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从教材的知识结构,地位作用、教材编写意图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依据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和课程标准,通过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提出教学建议。
2017-2018高一物理期中质量分析

广州市南沙麒麟中学2018-2018学年期中考试质量分析高一物理一、考试基本情况试卷共21 道题目,第Ⅰ卷为选择题,共17题5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4题44分,卷面总分100分。
本次考试年级最高分95 分,最低分9 分,年级平均分55.58 分。
出卷时预设平均分是50分左右,和预定基本相符。
图1 各分数段和对应的人数分布以平均分来衡量,这次考试处于平均分两边的学生人数基本相当,总体分布比较对称。
二、学科教学质量分析1、各班的平均分和学科得分率贡献指数表1:各班平均分和得分率贡献指数表这是基于各班自身学科综合水平而言,经分析得出各个班级本学科的得分率贡献指数,表达该班级本学科对班级学科综合水平的贡献情况。
从上面的表格,5班、6班相对较弱,在后期的教学中要引起注意。
2、学科成绩的等级结构和比例表3 各班成绩结构表从上面的两个表格可以看到,各班中有的成绩较高的学生比较密集,有的成绩较低的学生比较密集,具体情况如下所示:高分段学生密集的班级排名:、3班、1班、2班低分段学生密集的班级排名:6班、5班。
其中6班低分段人数最多,需要引起注意。
学生学科成绩两极分化的班级:4班三、答题情况分析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基础题型做得比较好,有几个题目得分率较低,分别是12题、17题、18题,21题第(2)小题12题是一个比较灵活的v-t图像题,平均分0.96分(总分3分),这个题目如果知道技巧其实并不难,但如果没遇见过可能会不知怎么下手,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题路非常的窄,老师没布置的题目基本都没做过。
17题主要考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的理解,平均得分1.4分(总分4分)。
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到,对于一些概念的细腻的理解,对学生而言,其实和做最后一题计算题难度是相当的,在上新课,上概念课的时候,一定要讲解到位,少讲粗糙的理论,多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18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个实验的实验细节,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掌握程度,平均等分5.04分(总分10分)。
物理组总结2018

2017—2018学年下学期物理组学科中心工作总结时光飞逝,转眼间又是一年我们物理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按照教研处和教务处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研组工作。
我们以新课程标准、新教学观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在认真完成教研组常规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强教研组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现将今年工作总结如下:一、做法1、大教研。
我们物理组的教研的教研活动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开学初第一次教研我们就集思广益探讨围绕学校大教研的要求,再结合我们物理组的实际情况确定怎样开展教研活动,确定活动内容!(2)以“建三江一中多样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细则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手段,以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为宗旨,深入课堂调查研究,不断反思课堂教学,探索和形成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讲评课、高三复习课新模式,培养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物理组确定了《自主、合作、探究、》三级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高一物理教研组教全力推进《三全六学》高效课堂改革;高二物理组《打造高效优质的物理课堂》高三物理组《用“问题引导、考点总揽、练讲结合”》三级教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来全程组织物理复习,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构建高校课堂,落实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按照学校研做高考真题的总体要求,我们通过三次教研活动进行了从试题入手,先做题、再请每学年组教师进行讲题,比如高一组主要负责近三年新课标卷的总体讲解,高二组负责江苏卷的讲题,高三组负责上海卷的讲解,我们先通过讲题做到教师心中有题,然后我们又进行集体研讨试题分析出题特点,研究题目导向性。
这次活动王昌主任、谭斌主任、杨福田主任邵红伟主任虽然工作繁忙,但是他们在活动中都起到很好带头作用,从没因为工作繁忙而淡化对高考的研究,反而为我们提供了很宝贵的经验。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全校工作安排

吴川二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全校工作安排2018年3月10日一、领导:26(16+10)骆济时:校长,党总支部书记,负责学校全面工作。
孙罗超:副校长,分管初中部全面工作、学校宣传工作。
吴剑锋:副校长,分管教学、教研,校友会工作,主管高一级。
容观德:副校长,分管后勤、工会、计生、扶贫工作。
康光燎:副校长,分管保卫、体卫、体育俱乐部工作,主管高二级。
陈生:副校长,分管政教、共青团,主管高三级。
张容源:副书记、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工作,协助书记抓党务工作,兼管计生工作,协抓高一级。
李华彦:教导处主任,教导处工作,兼管学生学籍档案、图书、阅览等工作,协抓高一级。
麦衍青:总务处主任,总务处工作。
王小明:团委书记,学校团委工作,协抓高三级。
凌飞:政教处主任,政教处工作,协抓高二级。
李钦明:教导副主任(正股),教研室工作,协抓高三级。
陈广强:保卫处主任,高中部安全保卫工作,高中部学生宿舍管理工作。
杨芊:教导处副主任,教导处工作,分管仪器、电教等工作,协抓高二级。
冼华生:总务处副主任,高中部总务处工作,协抓高一级。
孙玉清:体卫处副主任,协抓高二级。
李宇:工会副主席, 协抓高一级。
龙乔: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初中部校长办公室工作,主管初三级。
孙亚胜:教导处副主任,负责初中部教导处工作,协管初三级。
龙华贵:教研室副主任,负责初中部教研室工作,协管初三级。
郑尚好:正股级领导,协管初三级。
孙晓明:政教处副主任,负责初中部政教处工作,主管初二级。
龙木清:少先队辅导员,负责学校少先队工作,高中部学生宿舍管理,协管初二级。
黄康太:团委副书记,负责团委工作,协管初二级。
杨裕:体卫处副主任,负责初中部体卫处和安全保卫工作,主管初一级。
李剑:总务处副主任,负责总务处工作,协管初一级。
二、级长:9(6+3)高一:易康平、潘观华;高二:钟明钟、杨日生;高三:黄华、许华振初一级: 李观如初二级: 李中初三级: 张锦基三、科组长:21(12+9)高中部:(12)语文:吴柳;数学:蔡康保;英语:林贯寰;政治:叶家君;地理:梁玲历史:何绍光;物理:龙良武;化学:陈雄;生物:黄邦雄;图音体:麦土富信息技术:黄建文;后勤:何炯丰初中部:(9)语文:骆平;数学:洪土寿;英语:杨海燕;政治:陈华水;史地生:李艺军;物理:李竞;化学:杨智伟;图音体:李志林;后勤:李剑四、备课组长:65(12+13+15+8+9+8)高一级(12)语文:刘欢志;数学:刘上养;英语:林贯寰;地理:梁晓燕;历史:梁路福;物理:龙良武;化学:陈雄;生物:黄明珠;政治:张小华;体育:杨帝福;音乐:张宇虹;美术:郭冰高二级(13)语文:董芷君;理数:龙华权;文数:邓海鹏;英语:陈元;政治:陈晓云;历史:李玥玺;地理:李程;物理:刘平;化学:潘纳华;生物:黄邦雄;图音体:林日福;理综: 黄观友;文综:梁帝弟高三级(15)语文:李翠云;文数:梁程飞;理数:李力;英语:林丽华;物理:黄美兰;化学:黄日荣;生物:窦辉;政治:梁巧媛;历史:何小燕;地理:唐天婵;文综:张丽斯;理综:杜伟健;体育:李奕华;美术:吴晓玲;音乐:曹波初一级(8)语文:黄华清;数学:陈土锡;英语:陈秋波;政治:邱晓敏;历史:何柳岸;地理:文静;生物:杨碧琼;体育:龙明波初二级(9)语文:陈波;数学:杨若山;英语:陈素波;物理:祝上康;政治:柯永福;历史:李紫红;地理:陈秋;生物:李春;体育:吴海兴初三级(8语文:凌康清;数学:吴杰锋;英语:林宇霞;物理:骆倩婷;化学:曾理庆;政治:林美英;历史:张恒;体育:吴永毅五、班主任102(22+22+24+12+11+11)高一(1)张雪贞;高一(2)温小妹;高一(3)尹春燕;高一(4)梁燕华;高一(5)蒋涛;高一(6)陈艳;高一(7)黄彩雪;高一(8)张小华;高一(9)骆冬玲;高一(10)梁路福;高一(11)陈华丽;高一(12)吴养飞;高一(13)廖作华;高一(14)欧海琪;高一(15)李华红;高一(16)陈书平;高一(17)杨湛晓;高一(18)何燕丽;高一(19)窦华玉;高一(20)林明珠;高一(21)柯炎娇;高一(22)傅超凤高二(1)谭日梅;高二(2)蔡春夏;高二(3)邓海硼;高二(4)李程;高二(5)杨德;高二(6)陈兴;高二(7)黄海;高二(8)陈晓云;高二(9)吴康泉;高二(10)梁帝弟;高二(11)龙华权;高二(12)梁星燃;高二(13)林土金;高二(14)李观梅;高二(15)欧婉娜;高二(16)林妙玲;高二(17)刘平;高二(18)李文彦;高二(19)麦晓文;高二(20)刘俊宏;高二(21)梁火娣;高二(22)杨飞河高三(1)梁程飞;高三(2)叶家君;高三(3)林丽华;高三(4)郭一霏;高三(5)吴小红;高三(6)曾喜;高三(7)陈秋慧;高三(8)林燕;高三(9)罗翠明;高三(10)李慧;高三(11)钟亚水;高三(12)黄日荣;高三(13)林莹;高三(14)李丽娟;高三(15)陈振娣;高三(16)窦辉;高三(17)林华锋;高三(18)李力;高三(19)冼观凤;高三(20)陈小翠;高三(21)陈秋云;高三(22)陈伟林;高三(23)李秋霞;高三(24)李志平初一(1)陈秋波;初一(2)王春霞;初一(3)何维平;初一(4)陈土锡;初一(5)李锐;初一(6)李志琼;初一(7)冯亦连;初一(8)林月连;初一(9)廖玉兰;初一(10)陈利民;初一(11)杨东平;初一(12)许鸿文初二(1)李敏;初二(2)李亚芳;初二(3)柯永福;初二(4)陈华水;初二(5)吴海清;初二(6)陈素波;初二(7)李杏;初二(8)蔡嘉莉;初二(9)麦敏;初二(10)柯晓凤;初二(11)李紫红;初三(1)陈浪;初三(2)骆倩婷;初三(3)骆平;初三(4)凌康清;初三(5)宁一明;初三(6)李艺军;初三(7)周岳平;初三(8)林宇霞;初三(9)郑红梅;初三(10)吴龙荣;初三(11)赵海英;六、课程安排语文65(高中40人;初中25人)张雪贞:高一(1、2)共10节吴剑婷:高一(3、4)共10节吴晓丽:高一(5、6)共10节黄彩雪:高一(7、8)共10节李华健:高一(9、10)共10节刘小梅:(产假)刘欢志:高一(11、12)共10节吴上华:高一(13)共5节李亚峰:高一(15、16)共10节何燕丽:高一(17、18)共10节林明珠:高一(19、20)共10节张凤飞:高一(21)共5节傅超凤:高一(14、22)共10节何瑞鹃:(产假)陈李虹:(产假)龙皑琴:高二(1、2),共12节何亚娟:高二(3、4),共12节陈兴:高二(5、6),共12节李明珍:高二(7、8),共12节董芷君:高二(9、10),共12节梁星燃:高二(11、12),共12节许玉媛:高二(13、14),共12节余海波:高二(15),共6节林妙玲:高二(16),共6节李文彦:高二(17、18),共12节杨铸钢:高二(19、20),共12节李帝水:高二(21、22),共12节李翠云:高三(1、3),共12节李钦明:高三(2),共6节梁华泉:高三(4、5),共12节庄建丽:高三(6、7),共12节杨惠:高三(8、9),,共12节李慧:高三(10、11),共12节兰海群:高三(12、13),共12节黄光霞:高三(14、15),共12节李宏斌:高三(16、17),共12节黄华:高三(18),共6节王萍:高三(19、20),共12节林西明:高三(21、22),共12节李艳艳:高三(23、24),共12节陈春桃:初一(1)共7节;李锐:初一(5)共7节;王春霞:初一(2)共7节;黄华清:初一(3)(4)14节;李志琼:初一(6)共7节冯亦连:初一(7)共7节陈雪源:初一(10)(11)14节林雅妍:初一(8)(9)14节龙虾女:初一(12)7节李敏:初二(1)6节李亚芳:初二(2)6节邱小丽:初二(3)6节杨晓敏:初二(4)(11)12节吴海清:初二(5)6节陈波:初二(6)(7)12节蔡嘉莉:初二(8)6节杨丽华:初二(9)(10)12节梁启瑞:初三(1)6节孙亚胜:初三(2)共6节骆平:初三(3)共6节凌康清:初三(4)共6节文华凤:初三(6)(7)共12节周妮:初三(8)(9)共12节吴龙荣:初三(10)共6节陈建东:初三(5)(11)共12节数学58(高中36人;初中22人)尹春燕:高一(1、2)共10节肖晓兰:高一(3、7)共10节梁燕华:高一(4、10)共10节林莹:高一(5、6)共10节吴冬梅:高一(8、9)共10节刘上养:高一(11、13)共10节吴养飞:高一(12、14)共10节李华红:高一(15、16)共10节陈俏敏:高一(产假)吴贵洋:高一(17)共5节冼华生:高一(18)共5节蒋春光:高一(19 、20)共10节麦庆文:高一(21、22)共10节陈明:高二(1、2),共10节邓海硼:高二(3、4),共10节史延松:高二(5、6),共10节周超彩:高二(7、8),共10节何嘉瑜:高二(9、10),共10节龙华权:高二(11、12),共10节林土金:高二(13、14),共10节杨美超:高二(15、16),共10节李晓:高二(17、18),共10节黎上兴:高二(19、20)共10节邓华土:高二(21、22)共10节梁程飞:高三(1、3),共12节周怡生:高三(2、4),共12节吴小红:高三(5、6 ),共12节林燕:高三(7、8),共12节陈福东:高三(9、10),共12节周杰:高三(11、17),共12节蔡康保:高三(12、13),共12节李丽娟:高三(14、16),共12节李碧颖:高三(15、19),共12节李力:高三(18、20),共12节屈勇:高三(21、22),共12节李志平:高三(23、24),共12节陈婷:初一(1)共7节何维平:初一(3)共14节陈土锡:初一(4)(5)共14节李观如:初一(6)共7节梁晓兰:初一(7)共7节林月连:初一(8)共7节廖玉兰:初一(2)(9)共14节杨东平:初一(10)(11)共14节许鸿文:初一(12)共7节杨若山:初二(1)(6)共12节邓建勇:初二(2)(7)共12节林亚森:初二(3)(4)共12节梁卓婷:初二(5)(11共12节林海夏:初二(8)(10共12节麦敏:初二(9)共6节易薇:初三(1)共6节洪土寿:初三(2)(8)共12节吴杰锋:初三(3)(4共12节周小洁:初三(5)(6)共12节周岳平:初三(7)共6节郑红梅:初三(9)共6节杨志娟:初三(10)(11)共12节英语65(高中43人;初中22人)杨媚媚:(产假)吴小明:(产假)陈超丽:(产假)林景芳:(产假)李翠霞:(产假)郑彩莲:高一(1、2)共10节林冬梅:高一(3、4)共10节宁舒怡:高一(5、6)共10节何清清:高一(7、8)共10节林贯寰:高一(9、10)共10节陈华丽:高一(11、12)共10节陈红梅:高一(13、15)共10节欧海琪:高一(14、16)共10节麦土娣:高一(17、18)共10节张剑敏:高一(19、20)共10节梁秋:高一(20、22)共10节吴剑锋:口语、高一(1、2)陈景娣:高二(1、2),共12节其中2节口语李小丽:高二(3、4),共12节其中2节口语杨碧金:高二(5、6)共12节其中2节口语陈元:高二(8、10),共10节吴康泉:高二(7、9),共12节其中2节口语刘利:高二(11、12),共12节其中2节口语李观梅:高二(13、14),共12节其中2节口语欧婉娜:高二(15、16),共12节其中2节口语陈耀明:高二(17、18),共12节其中2节口语谭文娴: 高二(19、20),共12节其中2节口语杨飞河:高二(21、22),共12节其中2节口语凌飞:高二(8、10),共2节口语廖彩杏:高三(1)每班7节(含口语)共7节李锡萍:高三(2)每班7节(含口语)共7节赖丽萍:(产假)林丽华:高三( 3、4 )每班7节(含口语)共14节陆晓文:高三(5、6)每班7节(含口语)共14节叶蔚怡:高三( 7、8)每班7节(含口语)共14节莫显慧:高三(9、10)每班7节(含口语)共14节李康娣:高三(14、15)每班7节(含口语)共14节梁凤敏:高三( 12、13 )每班7节(含口语)共14节钟亚水:高三(11、16)每班7节(含口语)共14节李秋平:高三(17、18)每班7节(含口语)共14节吴颖:高三(19、20)每班7节(含口语)共14节刘晓明:高三(21、22)每班7节(含口语)共14节梁金枝:高三(23、24)每班7节(含口语)共14节陈秋波:初一(1)共6节杨翠娟:初一(3)共6节王国英:初一(4)共6节孙晓霞:初一(5)共6节梁晓群:初一(6)共6节卓文宏:初一(7)(8)共12节陈利民:初一(9)(10)共12节吕梅燕:初一(11)(12)共12节孙思途:初二(6),初一(2)共12节林美华:初二(2)(3)共12节郑上清:初二(4)(5)共12节陈素波:初二(6),初一(5)共12节林钰婷:初二(7)(11)共12节康亚瑞:初二(8)(9)共12节柯晓凤:初二(10)共6节刘观福:初三(1)共6节杨亚芳:初三(2)(3)共12节康木群:初三(4)(9)共12节宁一明:初三(5)共6节杨海燕:初三(6)(7)共12节林宇霞:初三(8)共6节易晓靖:初三(10)(11)共12节政治30(高中21人;初中9人)容观德:梁丽杏:高一(1、2、21、22)共10节林水金:高一(3、4)共8节骆冬玲:高一(5、9)共8节龙深:高一(6、10)共8节张小华:高一(7、8)共8节柯艳容:高一(11-20)共10节陈水莲:高二(1、2),共8节张亚弟:高二(3、4),共8节张冬梅:高二(5、6),共10节陈晓云:高二(7、8),共8节梁帝弟:高二(9、10),共8节陈景华:高二(17―22),共6节何满:高二(11―16),共6节许华振:高三(1)每班5节,共5节叶家君:高三(2、4)每班5节,共10节张丽斯:高三(3、5)每班5节,共10节曾喜:高三(6、7)每班5节,共10节梁巧媛:高三(8、9)每班5节,共10节陆秋兰:高三(10、11)每班5节,共10节邱晓敏:初一(1)(2)(3)(4)(5)(6)共12节柯国欢:初一(7)(8)(9)(10)(11)(12)共12节陈华水:初二(1)(2)(4)(10)共8节柯永福:初二(3)(5)(6)(8)(9)10节;初三(3),3节。
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一物理教学进度安排表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计划高一年级物理一、教材分析本学期物理教材使用人教版《物理必修2》,主要内容包括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机械能守恒定律三章(23节)内容。
第五章“曲线运动”这一章,不仅要讨论曲线运动的规律,同时要用牛顿运动定律对曲线运动进行分析,是学生所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本章大体传承了传统教材“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整体结构。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从知识结构上看,本章是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对曲线运动的研究。
牛顿运用其运动定律研究天体运动并结合开普勒定律建立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力学的核心内容。
本章教学时要注意:1、充分展现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科学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2、注重科学文化教育;3、增进科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最后指出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章通过对功能关系的讨论,完成对能量概念的更深入的认识。
本章是高中阶段物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之一,它既是力学问题的基础和综合,也是学习其他物理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章教学的注意要点:1、能量的引入;2、功能关系的讨论;3、机械能守恒定律;4、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二、学生分析学生经过一学期的系统学习,已基本掌握高中物理学习思路与思维方法。
但是通过这几天的复习,发现个别同学基础知识掌握良好,但是在解题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计算题中带数据不加单位,读数不估读。
还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不动手不动脑,被动接受知识。
还有个别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物理课上学其他科目,其他课上又看物理,导致效率低,效果差。
若想学好物理,首先需要多动手多动脑多分析,锻炼逻辑推理分析能力,还需加强理解能力与计算能力。
三、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点,并利用这些知识点解决一些物理问题,掌握实验的方法。
以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为例,研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018版高中物理必修2《优化设计》第五章曲线运动第4节

第4节圆周运动一、线速度阅读教材第16~17页“线速度”部分,知道线速度的概念,了解线速度的方向,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大小特征。
1.定义:物体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与通过这段弧长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v=Δs Δt。
3.意义:描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4.方向:线速度是矢量,方向与圆弧相切,与半径垂直。
5.匀速圆周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大小处处相等的运动。
(2)性质:线速度的方向是时刻变化的,所以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思维拓展匀速圆周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中的两个“匀速”的含义相同吗?有什么区别?答案不同。
前者指线速度的大小不变,后者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二、角速度阅读教材第17~18页“角速度”和“角速度的单位”部分,了解角速度的概念,知道角速度的单位,知道转速、周期的概念。
1.定义:连接物体与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与转过这一角度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ω=ΔθΔt。
3.意义:描述物体绕圆心转动的快慢。
4.单位:(1)角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弧长与半径的比值表示角的大小,称为弧度,符号:rad。
(2)角速度的单位:弧度每秒,符号是rad/s或rad·s-1。
思维拓展如图1所示,钟表上的秒针、分针、时针以不同的角速度做圆周运动。
图1(1)秒针、分针、时针它们转动的快慢相同吗?相同时间内,谁转动的角度大?谁转动得最快?(2)请指出秒针、分针和时针的周期。
答案(1)不相同。
根据角速度公式ω=ΔθΔt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秒针转过的角度最大,时针转过的角度最小,所以秒针转得最快。
(2)秒针的周期为60 s,分针的周期为60 min,时针的周期为12 h。
三、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阅读教材第18页“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部分,知道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表达式。
1.在圆周运动中,线速度的大小等于角速度大小与半径的乘积。
2.关系式:v=ωr。
思维拓展月亮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上学期的期末成绩分析,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学生学习方法欠缺。
故需在必修2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回顾。
加强基础教学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开始有排斥感。
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
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必修1模块的综合或运用,也是学测要求的教学内容之一。
故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太难,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转换教学的难度与重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年的教学重点为在巩固必修1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必修2的教学。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有所运用。
在平时的练习,注重以会考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
2.认真备课,发挥集体备课作用,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3.认真精选资料,布置作业。
组织好期中和期终考试。
认真积极批发作业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
4.尽量多做演示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
加深理解;
5.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五、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本学期教学时间从2月26日开始到7月1日,去掉考试时间,共有教学时间约15周,教学内容是必修二和选修3-1第一章内容,具体教学安排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