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质雷达在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摘要:地质雷达具有操作简便、扫描速度快、图像直观、高分辨率和屏蔽效果好等优点,在隧道超前预报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基于此,本文先是简单介绍了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然后具体分析了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要选取好相关参数、布置好测线、选择正确的信号触发方式,之后要对地质雷达的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图像判读,最后列举了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实例。

目的是为了帮助施工人员更好地应用地质雷达进行隧道施工。

关键词:地质雷达;超前预报;天线频率1.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地质雷达是应用超高频窄脉冲电磁波来探测介质分布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仪器。

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发射天线向隧道掌子面前的方向定向地发射电磁波信号,这种电磁波信号的频率为106-109Hz,电磁波在掌子面前方传播的过程中,遇到电性差异的目标体时,电磁波会发生反射,反射的电磁波由接收天线进行接收,其中,电性差异是指介电常数不同、电导率不同或是磁导率不同,电性差异越大,反射的电磁波信号越强烈,差异越小,反射的电磁波信号越差。

目标体是指空洞、富含水、裂隙或岩溶等。

通过对反射电磁波的时频、振幅和相位的特征等进行分析,就可以判断出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构造。

目标体到掌子面间的距离计算公式如下:其中,d是指目标体到掌子面间的距离,单位是m;V是指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单位是m/ns;T是指反射电磁波双程的走时,单位是ns;X是指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间的距离,单位是m。

2.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2.1选取好相关参数天线中心频率,是决定地质雷达应用效果的主要参数。

应将该频率的选择作为参数选择的重点,确保隧道超前预报的过程能够有效完成。

目标体深度、目标体尺寸以及天线尺寸等,均需符合场地的要求,以保证雷达空间分辨率达标。

将空间分辨率设为x(m),将围岩介电常数设置为e,则雷达天线中心频率为f=150/xe1/2MHZ。

施工过程中,可采用上述公式选择雷达。

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及实例分析

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及实例分析

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及实例分析摘要:介绍地质雷达的基本原理,总结图像波的识别方法,以地质雷达在缙云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为例,说明地质雷达探测技术能够准确地指导隧道施工,最后对地质雷达探测技术进行展望并加以推广。

关键词:地质雷达超前地质预报隧道探测Abstrac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GPR is introduced, and the recognition method of image wave is summarized. Takes the application of GPR in the tunnel of JinYunShan as an example, and explains the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GPR can accurately guide tunnel construction. Finally, popularizes the technology of GPR.Key words: GPR; advanced geological prediction; tunnel; detection0 引言在隧道施工中,尤其是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越来越广泛应用,它关系到工程的安全、质量、成本和进度。

我国西南部多为山区,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经常发生,如冒顶、塌方和涌水等[1-3]。

这就需要在隧道施工中,对隧道掘进前方的危险地质情况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来控制风险,及时提出调整支护参数或加固措施建议,以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

1 地质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地质雷达探测属于波反射法,是利用超高频(106-109Hz)窄脉冲电磁波探测介质分布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质雷达工作时,在主机控制下,发射机发射周期性信号,信号遇到介质的非均匀体时,产生反射信号,反射信号再传输到接收机,再经电缆传输到雷达主机,最后把数据通过雷达处理分析系统进行处理,得到可识别的波相图,对波相图进行定性解释。

探地雷达在岩溶地区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应用分析

探地雷达在岩溶地区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应用分析

探地雷达在岩溶地区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应用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岩溶地区公路隧道工程探地雷达超前预报探测工作实例,介绍探地雷达技术在岩溶地区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探测岩溶、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应用分析1、前言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不良地质条件及时准确的预报,不仅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隧道施工的工作效率,还可以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地质雷达是一种快速便捷、对施工影响较小的超前跟踪探测技术,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地球物理方法,但其预报距离短,且易受洞内机器管线的干扰,目前多用于岩溶洞穴、富水带和破碎带的探测预报,它对不良地质条件有较好的探测结果。

2、工作原理地质雷达是利用超高频窄脉冲电磁波探测介质分布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其工作原理是发射天线向隧道掌子面前方发射电磁波信号(106~109Hz),在电磁波向掌子面前方传播的过程中,当遇到电性差异的目标体(如空洞、裂隙、岩溶等)时,电磁波便发生反射,由接受天线接收反射波。

在对地质雷达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雷达波形、电磁场强度、振幅和双程走时等参数便可推断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构造。

目标体到掌子面的距离(为电磁波的双程走时,ns;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cm/ns)。

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0cm/ns;为介质相对介电常数,对空气为1,对水为81,对石灰岩为6~7,对花岗岩为4~9),实际上,电磁波在介质界面产生反射就是因为两侧介质的介电常数不同,差异越大反射信号越强烈,反之反射信号越差。

3、测量方法采用瑞典MALA地质雷达(RAMAC/GPR)CUⅡ主机,100MHz屏蔽天线,探测深度约30m,主要设置参数为:采用点测的方式进行探测,天线采样间距0.1m,记录时间、叠加次数和采样频率根据现场掌子面围岩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测线布置按照面向掌子面方向,天线由左至右移动,布置两条测线。

地质雷达在岩溶地区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岩溶地区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文章编号:1671-2579(2010)02-0185-03地质雷达在岩溶地区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常铮(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03)摘 要:贵州地处溶蚀发育山区,在隧道施工中经常遭遇地质灾害,为了保障施工安全,在隧道开挖的同时需要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笔者结合贵州省某三车道小间距隧道中的雷达应用实例,介绍了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和技巧。

关键词:地质雷达;隧道;超前预报;地质灾害收稿日期:2009-10-25基金项目:贵州大学自然科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7047);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编号ZH Y0804)作者简介:常铮,女,硕士,讲师.E -mail :a2000908@ 地质雷达探测具有分辨率高、定位准确、快速经济、灵活方便、剖面直观、实时图像显示等优点,近年来在公路路基检测、隧道超前预报、衬砌厚度检测、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岩土层对电磁波的吸收较大,导致地质雷达的探测距离较短,因此雷达更常用于工程检测方面。

但在岩溶发育山区,容易发生涌水事故,含水性的预报又是难中之难,而地质雷达在探测地下水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加之岩溶山区隧道开挖的推进速度较慢,用雷达进行地质超前预报,完全可以满足施工需求。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地质雷达对岩溶发育预报的准确性,也受到了相关单位的普遍认可,值得研究与推广。

1 地质雷达工作原理地质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波束在界面上的反射来探测目的物的,当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波阻抗界面时,将发生反射和透射。

探测过程中影响电磁波传播规律的关键指标是介质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

简单地说,电导率决定了电磁波在该介质中的穿透深度,电导率越大,穿透深度越浅,当掌子面前方含 以上结果表明,地质雷达检测结果与抽芯结果基本吻合,地质雷达检测结果可以有效地控制隧道施工质量,及时消除质量隐患。

地质雷达在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第18卷第9期中国水运Vol.18No.92018年9月China Water Transport September 2018收稿日期:2018-03-03作者简介:池昌峰(1992-),男,福建连城人,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探地雷达应用及数据处理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陈筠(1970-),女,贵州贵阳人,硕士,贵州理工学院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稳定与岩体稳定、岩溶工程地质、边坡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重大专项(992011010003);贵州省水利厅科技专项经费项目资助(任务书编号:KT201804)。

地质雷达在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池昌峰1,陈筠2,梁风1,施鹏超1,邬忠虎3(1.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理工学院交通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03;3.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不良地质现象的威胁,如不能及时发现将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所以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施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地质雷达是分辨率较高的一种物探仪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在超前地质预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对于掌子面前方的溶洞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黔大高速东清段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其土老冲隧道和保罗山隧道的隧址区的不良地质现象为岩溶,属于典型的岩溶隧道。

通过对实际预报案例的研究,分析了岩溶裂隙和溶洞的雷达波形特征,以期对今后该区域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地质雷达图像解译的精度。

关键词:地质雷达;超前地质预报;岩溶隧道中图分类号:TD1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8)09-0185-03引言贵州省是中国主要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碳酸盐类岩石的出露面积占全省岩石出露面积的70%以上,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都十分发育[1]。

贵州省近年来大力修建高速公路,成为了中国西部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大量的高速隧道穿过碳酸盐岩地层。

浅谈探地雷达在岩溶隧道地质预报的应用

浅谈探地雷达在岩溶隧道地质预报的应用

浅谈探地雷达在岩溶隧道地质预报的应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利用钻探以及各种现代物探等手段,探测隧道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情况,力图在施工前掌握前方的岩土体结构、性质、状态以及地下水、瓦斯等的赋存情况、地应力情况等地质信息,为进一步的施工提供指导,以避免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发生涌水、瓦斯突出、岩爆、大变形等等地质灾害,保证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特别是岩溶发育地区的山岭隧道,因为隧道前方岩溶分布情况,极大地影响到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所以超前地质预报的地位更为显著,在探明前方地质概况后,可以事先做好相应施工准备,避免岩溶酿灾,同时还能确保经济、快速施工。

1 探地雷达原理简介探地雷达是地球物理探测手段的一种,其地球物理前提是待测目标的物理性质和周边介质存在差异,这里所说的物理性质主要是介质的介电性质,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可以表述为:主机控制发射天线向目标体发射电磁波,电磁波在目标介质中传播,当遇到电性分界面的时候,电磁波被反射回来,地质雷达接收天线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并传回主机记录。

主机记录到的电磁波在能量、波形、波相、传播时间等都会根据介质的物理性质的不同而变化,通过识别这些变化就能推测出介质中的界面位置、形态等信息。

原理图如图1所示。

在隧道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中,探地雷达具有分辨率高、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对正常施工影响小、具备实时数据处理功能等优势,因而深得人心。

2 探地雷达数据处理步骤探地雷达原始数据的好坏直接影响后期处理乃至地质解释等环节,因此,清晰、真实、高信噪比的原始数据是一切解释工作的前提。

为此,在测量过程中需要严格做到如下三点:(1)对可能对探测带来干扰的干扰源进行处理,如台车、交流电线等,不能进行处理的要详细记录其所处的位置及形态等,以便在探测结果中能正确识别;(2)雷达天线要与掌子面围岩密切贴合,采用连续测量时,天线移动速度要尽可能均匀,并在掌子面及数据体中对应打标记。

若掌子面平整度差,需采用点测,则要注意天线每次移动的距离不应过大,以保证横向采样能充分覆盖探测目标;(3)测试结束后要回放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判,对于存在疑虑的异常点,可重复测量,验证一致性,同时判断是否是现场干扰。

地质雷达在岩溶地区公路隧道超前探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地质雷达在岩溶地区公路隧道超前探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c . G
桥l 隧 工l 程
地 质 雷 达 在 岩 溶 地 区公 路 隧 道 超 前 探 测 中 的 研 究 与 应 用
吴真玮 , 潘 隆武 , 邓 家 喜
( 1 . 广西交通科学研究 院有 限公 司 , 广西
5 3 0 0 0 7)
南宁
5 3 0 0 0 7 ; 2 . 广西道路结构与材料重点实验室 , 广西
wa y Tunn eI i n Ka r s t Ar e a
WU Zh e n— wei , P AN L o n g- wu, DENG J i a— x i ( 1 , Gu an g x i T r a n s p or t a t i on Re s e a r c h & Con s u l t i n g Co . , L t d. ,Na n n i n g, Gu an g x i , 5 3 0 0 0 7; 2 , Gu a n g x i K e y L ab or a t o r y o f Roa d S t r uc t u r e an d Ma t e r i al s, Nan n i n g, Gu a n g x i , 5 3 0 0 0 7 )
文章编 号 : 1 6 7 3 — 4 8 7 4 ( 2 0 1 7 ) 0 6 一 O a 7 1 — 0 5
Re s e a r c h a nd App l i ca t i on o f Ge ol og i c a l Ra da r i n Adv a nc e De t e c t i o n f o Hi gh —
实例 , 进 一 步研究 地 质 雷 达 在 工 程 中 的应 用 效 果 , 为 地 质 雷达 在 实 践 中 的应 用 提 供 参考 。 关键 词 :隧道 ; 岩溶 ; 超前 地 质预报 ; 地质 雷达 ; 数值模 拟 中 图分类 号 :U 4 5 6 文献标 识 码 :A D Ol :1 0 . 1 3 2 8 2 / j . c n k i . w c c s t . 2 0 1 7 . O 6 . 0 1 8

地质雷达在岩溶地区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岩溶地区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工程技术研究2021年第6期48地质雷达在岩溶地区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王雁南中铁津桥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130000摘 要:地质雷达作为一种快速、连续、非接触电磁波探测技术,在当前的隧道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中已经作为一道工序被纳入施工过程中。

文章以贵州某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为切入点,结合其全线28座隧道的探测结果,收集整理出地质雷达在岩溶隧道施工中的应用实例,并将探测结果与工程实际进行对比,对隧道超前地质预报雷达法岩溶探测技术进行研究与印证。

关键词:地质雷达;超前地质预报;岩溶地区;不良地质构造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789(2021)06-0048-03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十分复杂,经常会遇到断层、软弱夹层、岩溶等不良地质构造,一旦遇到这些不良地质构造则很容易造成工期延误,严重的还会引发安全事故。

在隧道设计阶段,受环境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设计结果有时不能完全满足施工过程中的要求。

为防范安全风险、保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及施工进度、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及措施,就需要更加详细地掌握掌子面前方与隧道底部的地质状况。

地质雷达作为一种快速、连续、非接触电磁波探测技术,在当前的隧道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地质雷达工作原理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是一种电磁波反射探测技术,采用电磁波检测地下介质分布和对不可见目标体或地下界面进行连续扫描,以确定其内部结构形态或位置。

地下不同物体或介质的差异会对电磁波进行反射,使用者可根据反射图像判断地下异常体的位置,然后将采集的数据用REFLEXW软件进行处理,主要处理流程为零点校正、调节增益、背景除噪、反褶积运算、识别界面及有效信号、计算确定合适的介电常数及波速、分析掌子面前方围岩中的异常区域。

岩溶、空洞或软弱夹层、围岩中的含水区等均为良好的反射界面或目标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地质雷达在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运用蒋帅男(1.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岩溶地区修筑的隧道越来越多,而在岩溶地区隧道施工中,对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的地质情况进行准确超前预报却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

本文以中坝隧道为例,通过对拟掘进段隧道勘察资料及工程地质条件的解读、隧道掌子面地质编录情况的判别和解译结果的综合分析,预判拟掘进段存在溶腔,并通过超前钻孔揭示验证,得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生命及生产安全,表明在岩溶地区采用地质雷达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是可行的。

关键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岩溶;1 前言由于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碳酸盐岩地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和岩溶形态,给工程建设带来一定的复杂性,每年都因不同程度的岩溶危害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危及人身安全,而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岩溶地区修筑的隧道越来越多,因此在岩溶地区隧道施工中,对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的地质情况进行准确超前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用来准确预测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工程地质状况,可以减少施工的盲目性。

采用科学的、先进的隧道超前隧道岩溶超前预报的手段有很多种,比如TSP、超前地质钻孔和地质雷达等。

而地质雷达探测具有分辨率高、定位准确、快速经济、灵活方便、剖面直观、实时图像显示、处理速度快等优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岩溶预报上,比较受亲睐[1]。

本文以中坝隧道为例,具体阐述了地质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测试方法,并针对岩溶预报雷达图像进行了具体的解译。

最后通过对拟掘进段隧道勘察资料及工程地质条件的解读、隧道掌子面地质编录情况的判别和解译结果的综合分析[2],预判拟掘进段存在溶腔,并通过超前钻孔验证预判的准确性,得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生命及生产安全,实例表明在岩溶地区采用地质雷达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是可行的。

下面就将地质雷达在中坝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用情况做一些阐述,并将其在岩溶预报上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期望对后续类似的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2地质雷达的探测原理及方法2.1探测原理地质雷达是利用频率介于106~109Hz的无线电波来确定地下介质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仪器。

岩溶洞穴、破碎带、岩溶水与完整围岩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 对地质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能形成强反射界面, 以此来探测不良地质体。

地质雷达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发射天线将高频短脉冲电磁波定向送入地下, 电磁波的传播取决于地质体的电性如电导率μ和介电常数ε。

电导率μ主要影响电磁波的穿透深度, 介电常数ε决定电磁波在地质体中的传播速度。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地层或目标体就会发生反射和透射, 接收天线收到反射波信号并将其数字化, 然后由电脑以反射波波形的形式记录下来。

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后, 可根据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幅度和波形, 判断地下目标体的空间位置、结构及其分布。

探地雷达是在对反射波形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来判断地下目标体的, 所以其探测效果主要取决于地下目标体与周围介质的电性差异、电磁波的衰减程度、目标体的埋深以及外部干扰的强弱等。

其中,目标体与介质间的电性差异越大, 二者的界面就越清晰, 表现在雷达剖面图上就是同相轴不连续。

由于地质雷达预报距离短, 一般在20 ~25 m, 同时易受洞内管线、机器等导电导磁体的干扰, 所以一般用于隧道开挖后, 隧道底部和周边的隐伏岩溶检测和衬砌厚度检测。

图1 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

2.2探测方法测线主要布置在隧道掌子面上,在探测过程中可采用两横两竖或一横三竖的布线方式,必要时可加密雷达测线,或在隧道开挖底板或侧壁布置雷达测线,以增加雷达的原始数据信息量,保证探测结果的准确性。

地质雷达测量通常采用点测和连测两种方式。

点测法主要适用于隧道掌子面较为粗糙、凹凸不平的工作环境,要求天线按固定的距离移动才能保证采集数据的剖面宽度与测线长度一致;连测方式是通过测距轮的滚动或预先设置好的时间间隔自动采集数据,适用于较光滑的掌子面。

由于隧道掌子面工作环境较差,一般情况下均采用点测法[3]。

3工程应用实例3.1中坝隧道工程概况及岩溶段基本情况中坝隧道位于古蔺县护家乡境内,全长4001m,属低山~低中山构造剥蚀地貌,斜坡沟谷、山间凹地地形、山高谷深,地形起伏较大,隧道穿越山体高程介于702m~1128m,相对高差约426m,山间多沟槽与洼地,坡脚及沟槽内地表多为旱地和水田,隧道最大埋深约415m。

隧道穿越第四系坡洪积(Q4dl+pl)层,坡残积(Q4dl+el)层,三叠系雷口坡组(T2l)、嘉陵江组(T1j)、发育小型褶皱。

层面在进口处多变,其他部分以22°左右中缓倾角为主,围岩以Ⅲ、Ⅳ级围岩为主,节理裂隙成组发育。

该区地下水主要是松散岩土类孔隙型潜水、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

区内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地层岩性、水文条件决定的岩溶、突水突泥和局部破碎岩体中可能出现的坍塌和完整岩体中可能出现的掉块现象。

设计资料显示该段围岩地层岩性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灰岩,临近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页岩,泥质砂岩地层,岩层分界面里程大约在D9K55+327,围岩岩体较破碎,设计围岩等级为Ⅳ级,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突泥和突水,地质复杂程度中等。

3.2掌子面地质编录掌子面里程为D9K55+222,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灰岩,岩体层理清晰并且较为发育(见图2),以中薄层为主,岩体较破碎,掌子面左侧壁更为严重,岩层产状:N82°W/24°NE,层间夹泥,发育一组明显的溶蚀裂隙,产状为N10°W/NE65°,局部被方解石脉和泥质物充填;突泥口发育在掌子面中上部,呈条带状,贯穿掌子面上部并与发育在洞顶上部的裂隙相连,突泥口高约4m,顶部宽约为0.3m,并且越向下宽度逐渐增大,最宽距离达到约1.5m,突泥口被两块可见岩块堵住,掌子面下部有1#和2#两处明显的出水口,水质浑浊,携带有泥砂其他部位有渗水点,导致掌子面整体湿润,掌子面素面图见图3,综合以上特点,现场判别围岩等级为Ⅳ级。

图2 掌子面全貌图和局部图3.3地质雷达探测及测线布置本次现场测试方法采用探地雷达电磁波反射法,采用设备为美国GSSI公司生产的SIR-3000 GPR 地质雷达,采用点测方法,主要采集参数为:100MHz屏蔽天线,发射频率50kHz,每次扫描的采样点数1024;时间窗口为500ns。

根据掌子面地质编录和现场作业条件,在掌子面下部布置1条测线,测线长3.2m,距离掌子面底2.0m,测试方向从左到右,测线位置见图4。

图3 掌子面素描图3.4地质雷达探测结果分析根据地质雷达在隧道掌子面探测波形图像(图5)分析,测试范围内电磁波反射整体振幅分为3个区域,在掌子面前方26m(D9K55+222~D9K55+248)内变化如下:(1)掌子面前方0m-2m(里程桩号D9K55+222-D9K55+224)该范围内能量图能量分布较集中,能量较高,反射波振幅较强,频率较高,同相轴连续,推测该范围内岩体较为破碎,为爆破影响所造成的松动区,不排除有小溶腔的可能;(2)掌子面前方2m-20m(里程桩号D9K55+224-D9K55+242)该范围内反射波振幅较强,同相轴较连续,存在强反射界面,略呈弧形弯曲,表明岩体内部介电常数发生了变化,推测该范围内岩体较为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存在溶腔,并有充填物和岩溶水;(3)掌子面前方20m-26m(里程桩号D9K55+242-D9K55+248)探测区大部分反射波振幅较小,相位稳定,表明围岩介电常数差异小,推测该范围已出溶腔,进入基岩,岩体相对较好;异常区综合分析判断见表1所示。

图5 地质雷达波形图表1 异常区域综合分析表3.5超前钻孔进一步揭示溶腔为了进一步验证地质雷达预报溶腔存在的准确性,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施工安全,结合现场掌子面情况和勘察需要,在里程D9K55+222掌子面上,共布置了9个钻孔进行钻进,方案布置见图6。

其中在1#孔钻进过程中突水发生以后,左上侧突水量明显减小;4#孔钻进结束后,4#孔成为主要突水点,1#孔水量随之减小,左上侧出水基本停止;高程726.49平面的5、6#钻孔内未见出水现象;8#孔钻进结束,4#孔出水量明显减小(4#孔被粘土堵住);钻进过程中主要在2#、5#、6#钻孔中有明显含泥现象,其中以5#、6#钻孔夹泥、渗泥现象较为严重,所含填充物主要为灰褐色黏质泥土,粘粒含量较高,在钻孔冲洗液稀释情况下呈可塑状;8、9#孔钻进过程中伴随有大量泥沙冲出,砂粒的磨圆较好。

根据超前钻孔探明情况,前方确实存在充泥溶腔,并在距离目前掌子面D9K55+222大约11.3m处出露,空腔的规模在隧道前进方向上为10~23m,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且为不规则状展布。

空腔部分空间被淤泥质土充填,并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规模为7~20m,其余空间赋存水体,证实之前地质雷达超前预判的正确性。

图6 钻孔布置平面图图7钻爆开挖后掌子面坍塌3.6开挖揭露对比待掌子面局部突泥和出水情况减缓后,钻爆开挖至D9K55+234里程时发生了严重涌泥事故,掌子面坍塌严重,大量黄褐色泥质从掌子面左上方一溶腔口涌出,将工作台车部分掩埋,详见图6。

由于之前地质雷达推测D9K55+224~D9K55+242段可能存在溶腔,并通过超前钻孔证实了预判,因此施工单位提前作了超前支护等相关预防工作,人员和重要施工机械得以及时撤出,有效保证了施工安全,避免了较大的生命危险和经济损失。

该工程实例表明在岩溶地区采用地质雷达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是可行的。

4、结论(1)地质雷达应用于隧道超前预报过程中,可准确探测到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且具有高效率、高探测精度,、对施工干扰少、能够直观地反映异常形态等特点,能够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2)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是地质勘察工作的延续和补充。

在使用地质雷达进行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时,除了要采集高质量的数据和选择合理的参数外,对于预报成果的解释还必须要地勘资料、掌子面地质资料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三者缺一不可。

同时对预报成果的正确解释,还需要大量的实际经验和丰富的地质、物探知识。

(3)随着隧道工程的增加,可能遇到的复杂地质条件的区域也越来越多,有时候仅仅使用单一的物探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隧道所处地质条件和隧道工程特点,需要结合其他预报手段,例如TSP、超前地质钻孔和红外探水。

特别是对于一些空间发育范围大、性质比较均一的岩溶特征,,有时需要考虑结合其他物探进行探测,同时, 使用物探和钻探相结合的办法,在岩溶地质详查和处理中十分必要, 效果很明显[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