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近现代发展史
美声唱法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美声唱法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美声唱法是一种源自意大利的唱歌技艺,以其高亢明亮、富有表现力和强烈的音乐感染力而著称。
美声唱法不仅在意大利乃至欧洲乐坛上崭露头角,也在中国乐坛上深受青睐,成为中国歌唱家学习和追随的技艺之一。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在中国的发展又有何特点?下面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详细的论述。
首先来看美声唱法的起源和特点。
美声唱法诞生于意大利,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当时的意大利人追求声乐技巧和表现力的完美结合,他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后来被称为美声唱法的唱歌技艺。
美声唱法以高亢明亮的音色、富有表现力和强烈的音乐感染力而著称,要求歌者在歌唱时注意音色的净化和美化,注重声音的高度和音域的广阔,还要求歌者在演唱中表现出音乐的感染力和情感的深度,让人们在聆听歌声时能够感受到情感的震撼和音乐的美妙。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一些中国留学生前往欧洲深造,其中不乏有一些学习声乐的学生。
在欧洲,这些学生受到了美声唱法的深刻影响,学习了这一种唱歌技艺,然后将其带回到中国。
这些留学生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了中国声乐教育和表演领域的先驱者,他们在中国推广了美声唱法,开办了声乐学校和演唱会,传授了这一技艺,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在其后的几十年里,美声唱法在中国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壮大,成为中国声乐教育和表演领域的一大特色。
在音乐院校和艺术学校,美声唱法得到了广泛的教学和普及,成为学生学习声乐的重要内容。
不少知名的意大利和欧洲声乐家也曾经多次来华举办音乐会和大师班,向中国学生传授美声唱法的技艺和经验。
在音乐艺术界,也不乏有一些杰出的中国美声歌唱家,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就,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树立了榜样。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形成了一些明显的特点。
美声唱法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普及,成为了中国声乐教育的一大特色。
随着中国音乐市场的不断蓬勃发展,美声唱法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歌唱技艺。
中国歌剧史视野下美声唱法中国化进程考察

在空间维度上,美声唱法的传播路径可以分为东南沿海地区、北方地区和西 部地区三个路线。东南沿海地区是最早接触美声唱法的地区之一,主要是通过外 国使节和传教士的传播。北方地区则是美声唱法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区域,这主要 是因为20世纪初的一些著名音乐院校如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艺术专门学校 音乐系等在此地设立。西部地区的美声唱法传播则主要是通过教会和学校的教育。
最后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时期的美声唱法在国家的扶持下得到了长足的 发展,并且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
从文化角度来看,美声唱法的中国化进程则主要是通过与当地文化的交流和 融合来实现的。美声唱法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过程中必然会与 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碰撞和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音乐作品上,也体现在音乐 教育和音乐表演上。
到了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歌剧开始尝试将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 这一时期的歌剧作品开始注重表现中国的民族和文化特色,并且尝试将中国的传 统音乐元素融入到歌剧的创作中。在演唱方面,也开始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 特色的美声唱法,这种唱法将中国的传统演唱技巧和西方的美声演唱技巧相结合, 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音乐享受。
例如,在音乐作品中,美声唱法的曲目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而 中国传统音乐的曲目也开始尝试采用美声唱法的演绎方式。在音乐教育和音乐表 演上,中国传统音乐和美声唱法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许多音乐家开始尝试 将两种音乐形式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音乐表演形式。
中国歌剧史视野下的美声唱法
在中国歌剧史上,美声唱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歌剧的演唱和表演方面。中国 的歌剧在20世纪初开始崛起,并且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 的艺术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美声唱法对于中国歌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 用。
美声唱法中国化历程及现状

美声唱法中国化的历程及现状探析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回顾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总结美声唱法中国化所取得的成果,同时着眼于当下,比较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进而探析美声唱法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并对其将来的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化?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247-01美声唱法是从意大利文bel canto翻译过来的。
bel是美好或美妙的意思,canto是歌唱的意思,直译应是“美妙地歌唱”,它在中国一直被译作“美声唱法”,其实它不仅是一种发音或歌唱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歌唱的风格或流派。
美声唱法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是在当时恋歌剧的演唱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后来经过歌唱家们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今天表现力丰富的美声唱法。
1 美声唱法中国化的历程美声唱法在欧洲虽然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其存在与发展的总时间尚不足百年。
期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大的发展阶段。
1.1 美声唱法的传入美声唱法真正传入中国,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
这一时期,一批留学欧洲学习美声唱法的歌唱家、教育家如周淑安、周小燕、应尚能等开始活跃在中国的音乐舞台和音乐课堂上,他们把欧洲传统的声乐艺术瑰宝带回祖国,在专业教学方面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材,为我国的美声唱法的专业教学奠定了基础。
1927年11月27日,我国第一所比较健全的独立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院”在上海创立。
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学制和课程设置,基本上仿照欧洲音乐院校的办学体制。
教师也大多是从欧美留学归国的音乐家。
与此同时,一批杰出的作曲家赵元任、青主、黄自等以西洋音乐创作手法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艺术歌曲,如《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教我如何不想她》、《思乡》等,成为这一时期歌唱家在音乐会上演唱的主要曲目,为美声唱法在我国的传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2 美声唱法的发展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论美声唱法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论美声唱法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美声唱法是由意大利文翻译而来,直译是美妙地歌唱,在中国则被翻译为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不仅仅是一种演唱技巧,也是一种演唱风格,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成为了一种极具表现力的演唱形式。
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混合声区唱法:从声音来讲,美声唱法是真声和假声地混合使用;从共鸣来讲,美声唱法是调动歌曲所能使用的全部共鸣腔体。
由此可知,美声唱法具有自己独特的声响和韵味。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历史轨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40年代的引入阶段、50~60年代的发展进步阶段、改革开放时代的全面繁荣阶段。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是从初步探索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
一、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引入阶段美声唱法真正传入中国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并逐渐在中国生根和发芽。
这段时期,一批在欧洲学习美声唱法的歌唱家回国后登上中国的音乐舞台和音乐课堂,他们将欧洲的声乐艺术带回中国,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第一所专业化音乐教育机构在上海的成立,一批杰出的歌唱家在音乐会上的演出,都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发展进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这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中国的音乐也进入了一个不断进步的阶段。
首先,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集中力量兴办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同时在较大行政区开办音乐学院。
在我国音乐教学事业相对落后的条件下,音乐学院的努力创建,为音乐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其次,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新中国的歌曲创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
3、全面繁荣改革开放以来,美声唱法在中国进入了全面繁荣时期,这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专业化教育。
更多大学纷纷开办音乐学院或者艺术学院进行专业化的美声教学,这也使得声乐专家们不再局限于演唱的舞台,而找到了传授知识的平台,他们将西方的声乐知识和演唱技巧带到课堂上,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歌唱家;第二,对外交流。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美声唱法是西方歌唱技巧的一种,近年来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和发展。
美声唱法以其高昂的音域、洪亮的嗓音、丰富的音色和精准的音准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歌手和音乐教育者。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歌剧和俄罗斯美声唱法,并在培养声乐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音乐界对美声唱法的认识和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的声乐教育及实践经验。
美声唱法需要对声音的掌控能力和声乐技巧的熟练度,这对歌唱者的体力、音乐理论、感知以及反应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近年来,中国对美声唱法的发展趋势正逐渐改变。
以下是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1. 音乐教育的改革:随着中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声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音乐学院和音乐培训机构开始引进西方的声乐教材和教学方法,并提供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声乐课程。
这些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美声唱法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2. 国内外声乐教育交流:越来越多的中国声乐教育者和学生通过参加国内外的声乐培训班、比赛和音乐节等活动,与国际声乐界接轨。
他们通过与外籍声乐教师的互动和经验交流,拓宽了对美声唱法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声乐技巧和演唱水平。
3. 培养专业声乐人才:中国开始注重培养专业声乐人才,建立了一批声乐专业的本科及硕士教育机构。
这些专业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系统的声乐课程和专业化的培养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美声唱法。
4. 跨界合作和创新实践: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也包括与其他音乐流派的跨界合作和创新实践。
越来越多的中国流行歌手和摇滚乐队开始尝试将美声唱法引入自己的创作中,为传统美声唱法注入了新的元素,从而创造出风格独特的音乐作品。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日益重视、专业化、国际化和创新化的特点。
中国对声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与国际声乐界的交流合作,助推了美声唱法在中国的普及和提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美声唱法水平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接轨,并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声乐的魅力。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美声唱法是一种使用头部共鸣和正确的呼吸方式来培养声音的唱歌方法。
它是西方古典音乐中常见的唱法,以其发展完善的技巧和声音的高质量而闻名。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西方音乐的兴趣不断增加,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一些趋势。
美声唱法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年歌手的关注和学习。
许多年轻歌手意识到只有通过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他们才能够在音乐界取得更大的成功。
越来越多的音乐学院和音乐培训机构开始开设美声唱法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一技巧。
随着西方音乐的引进和流行,美声唱法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许多流行歌手开始运用美声唱法来提高他们的演唱技巧和声音质量。
这种趋势在选秀节目和音乐比赛中尤为明显,越来越多的选手选择演唱高难度的西方古典音乐曲目,展示他们的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也逐渐得到认可。
许多音乐学院和中小学开始注重美声唱法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和专业的培训。
这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美声唱法,提高他们的声乐水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美声唱法也开始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
声谱仪可以帮助歌手分析自己的声音,找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许多音乐软件和手机应用程序也开始提供美声唱法的教学和训练功能,方便歌手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练习。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正呈现出积极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这一唱法,它也逐渐在中国的音乐界中获得认可和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预计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将进一步提高。
美声唱法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美声唱法的起源特点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美声唱法是一种古老而又深刻的唱歌技巧,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美声唱法强调对声音的精细控制和表达力,以及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
在中国,美声唱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近现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下面,我们将对美声唱法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中国的传播进行探讨。
一、美声唱法的起源特点美声唱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歌唱家们注重对声音的艺术塑造和表达,以及对音乐的情感表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声唱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注重呼吸、共鸣和音色的唱歌技巧。
美声唱法强调声音的明亮、清晰和飘逸,要求歌唱者具备广阔的音域、强大的演唱实力和出色的表演技巧。
对于歌曲的演绎,美声唱法注重情感的真实和深度,要求歌唱者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歌曲中,达到意境的完美表达。
美声唱法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一是呼吸控制,要求歌唱者能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呼吸来调节声音的强弱和音色的变化;二是共鸣调控,通过面部、颚、舌头等部位的合理调整,使声音在口腔、咽喉和头腔中产生合适的共鸣,增强声音的音色和穿透力;三是演唱技巧,包括对音调、节奏、力度和音色的灵活运用,以及舞台表现和情感演绎的技巧。
二、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美声唱法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当时的中国音乐界开始受到西方歌剧和音乐的影响,一些优秀的歌唱家开始学习美声唱法,并尝试将其运用到中国的音乐作品中。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古老的戏曲、民歌和声乐作品都开始受到美声唱法的影响,歌唱家们开始注重声音的共鸣和表达,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美声歌唱家和演员。
在当代中国,美声唱法在流行歌曲、戏曲演出、音乐剧和歌剧表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著名的歌唱家如邓丽君、杜鹃、葛蓓华等,都是以其高超的美声唱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偶像。
一些留学归国的音乐家和歌唱家也积极推广美声唱法的理念和方法,向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倡导正确的唱歌技巧和态度。
浅谈美声唱法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传播

浅谈美声唱法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传播美声唱法起源于西方古希腊时期,但其在中国的传播却有着漫长而曲折的历史。
美声唱法以其高亢清澈的声音和高超的技巧而闻名,是一种高度技术化的唱法,对歌手的音域、音色、音量以及呼吸控制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本文将从美声唱法的起源入手,探讨其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美声唱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戏剧表演,当时声音的高亢和技巧的要求就已经成为了戏剧表演的一部分。
在中世纪的欧洲,美声唱法逐渐成为了宗教音乐和歌剧的标配,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到了17世纪,意大利成为了美声唱法的发源地和流行地,而后又在欧洲各国广泛传播开来。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则要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来自欧洲的歌剧和表演艺术开始进入中国,美声唱法也随之传入。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美声唱法的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近代初期,即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
在近代初期,中国的歌唱艺术主要受到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美声唱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泛化。
一些从欧洲留学归来的音乐家和歌唱家开始向中国传播美声唱法,这为其在中国的后续传播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以及文化环境的差异,美声唱法并没有在中国得到很好的推广,只有一些音乐学院和私立音乐学校才有少量的学生学习美声唱法。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是中国音乐艺术的蓬勃发展期,也是美声唱法在中国传播的又一个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和唱法技巧,一些音乐学院也陆续开设了美声唱法的课程。
一些有着丰富表演经验的海外华人歌唱家也回国传授美声唱法,使得美声唱法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推广。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美声唱法受到了道德审查和批判,许多歌唱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被打压和迫害,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美声唱法才重新得到了发展的机会。
中国开始引进大量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和唱法技巧,美声唱法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近现代发展史
作者:徐恩煊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1期
【摘要】西方美声唱法是从西方宗教音乐当中演变而来的,最先表演这种唱法的人被称为“阉人歌手”,“阉人歌手”所独创的表演形式被人们保留并且流传下来,后来成为意大利唱法的一种特殊演唱技巧和声音形式。
上个世纪初,传到中国。
西方美声唱法在传入中国之前就有了很长的历史,美声唱法历史的古老对于歌唱领域的人来说,应当在探索的同时,积极探索带有我们国家特色的美声唱法,这项探索工程将会非常有意义。
本文主要的探讨内容是从不同的历史角度出发,对美声唱法在我国歌唱领域中的发展进行研究,作者通过梳理美声唱法在我国发展的经脉发现,美声唱法与传统唱法之间有着很多的相同点。
作者在实际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美声唱法发展的现状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创作当中发展,在借鉴当中发展,通过创作大量的音乐作品,让中国的歌曲在全球得以传唱,从实际出发实现洋为中用的愿望。
【关键词】美声唱法;当代中国;近现代发展史
一美声艺术的全面繁荣
从1977年“拨乱反正”开始,我国美声唱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音乐高等院校的不断壮大为美声唱法奠定坚实堡垒。
在文革十年动乱后,1977年10月,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通知,我国有六所音乐学院中的声乐教学得以恢复。
考生报名踊跃,中央音乐学院就有两万名考试报名,开始的招生名额只有一百人,后来不得不增加到了两百人。
很多的师范院校都看到了声乐发展的潜力,从而在校园当中开展了艺术系。
师范院校当中的艺术系在文革期间很难发展,但是在文革过后,其学生的人数竟然翻了一番。
培养专业的声乐演员不是师范院校艺术系的本意,但是可以保留师范院校的本子,借鉴专业的音乐教学模式,让以后要身为教师的学生多一门教学的技能,从而让声乐知识让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
新时期声乐艺术出现了全面繁荣,这主要表现在:出现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风格的唱法同步发展、争奇竞艳的局面。
当然,这时候每一种唱法都是人才济济,很多年轻的歌唱家使用美声唱法唱出了自己的特色,在他们当中有很多杰出的歌唱人才,他们使用自己的才华在世界大赛上屡次得奖,从而得到的世界声乐界的关注,这一些杰出的歌唱家带着强烈的民族气息和东方韵味冲击着世界声乐界,为我国的声乐项目夺得不少的荣誉。
荣誉的出现无疑促进了我国美声艺术的发展。
20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声乐舞台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舞台之上只见老中青三代的歌唱家同台演出,展现出自己的魅力,为观众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在美声唱法方面,50-60年代即已为听众熟知的著名歌唱家如刘秉义、郭淑珍、温可铮、施鸿鄂等人仍然活跃在80年代前期
的歌剧和音乐会舞台上,他们的歌声通过舞台、电影、电视、广播、唱片和盒式录音带等传播媒介,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美声唱法方面,其中的一些杰出人物在国际声乐比赛中屡屡获得殊荣,他们为祖国摘金夺银,成为国际声乐歌剧界所瞩目的焦点。
如:张立萍、迪里拜尔、孙秀苇、汪燕燕、梁宁、杜吉刚、廖昌永等人先后崛起于国际歌坛。
除此之外我国乐坛当中还有很多的歌唱家都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例如,著名的歌唱家殷秀梅、关牧村、刘维维、杨鸿基等人。
从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声乐领域迎来了一个新的环境,很多在文革当中受到“四人帮”迫害的声乐家都从新走回了自己的舞台。
这些重回舞台的声乐人士,使用自己的智慧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声乐家和音乐教师,虽然他们已经老去甚至离我们去,但是他们的作品是他们辛勤劳动最好的见证。
如:喻宜萱教授、沈湘教授、周小燕等。
这个时期是声乐发展的高潮期,声乐专业的教学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声乐教师方面的队伍也在逐渐的壮大。
在教师队伍中比较有名的有宋祖英、黎信昌、邹文琴、金铁霖等。
二美声唱法在21世纪发展之思考
在21世纪新的时代背景之下,美声唱法以及开始尝试融合我国的民族声乐,例如,著名歌剧《江姐》就是美声与民族声乐相结合的代表作品。
美声唱法之所以被世界所公认,一方面是具有较为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是拥有众大量艺术水准的声乐作品。
所以美声唱法要想在中国发展,就要有优秀的作品。
如果这种中西相结合的作品能够让中国的民众所接受,他们会非常乐意的去欣赏和感受这种艺术氛围。
正是这一方法推动了我国歌唱家对歌唱形式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歌唱家只有保持这种精神才能够让我国的歌唱艺术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富有生命力。
当然这种艺术必定会走向全世界,让全世界的人们看到来自东方古国的歌唱艺术,并且使这种艺术在全世界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相比于西方音乐教育,我国的高等音乐学院中的声乐教学起步较晚,因此,西方音乐教育中的很多优点可有供我们借鉴和参考,我们的音乐教师团队应该取长补短,合理利用他们的优点来强化自己。
如果我国高等院校中的音乐教育水平想要走在世界的前沿,那么必定不能缺少实力强劲的教师,国家化的教学理念,一流的教学手段以及相应的教学环境和设备。
在具备了先进的教学流程过后,国家还应该出台声乐方面的考核指标,对于在考核中表现优异的人员要使用合理的方式大力支持,从多方面打造歌唱和表演的复合型声乐人才,从而让我国的声乐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得以绽放。
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中的声乐工作人员,要增强挖掘名族声乐理论知识的力度,对其中的理论知识要加以认识和理解,提高声乐理论知识方面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高等音乐学院当中的领导应该多把自己的教师排到国外去学习或者多请国外的声乐教师来授课,不断的吸收别人好优点,形成真正的“中西结合,科学吸取,互帮互助”。
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声乐实践和理论学
习,大量培养受社会群众欢迎的声乐人才,从而推动我国声乐领域的发展,为祖国献出自己最为自豪的能力。
从全文中心思想看来,西方美声歌唱形式在中国的发展不仅充满机遇也充满坎坷,在我国只有服务于人民大众的艺术才能算作艺术,所以说,如何能让我国的民众接受西方美声唱法,是其发展之前应该解决的问题,从而让这来自西方的艺术在东方古国的艺术殿堂中散发独特的魅力。
正是这一问题引发了作者对于美声艺术在中国艺术领域中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