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误案—王孟英医案分析
王孟英医案赏析

王孟英医案赏析见血不治血求本探根源魏西林令侄女,娩后恶露延至两月。
继闻乃翁及两弟卒于京,悲哀不释,而为干嗽吐血,头痛偏左,不饥不食,不眠不便,渴饮而溲必间日一行,久治不效。
孟英切脉虚弦豁大,与甘麦大枣,加熟地、首乌、鳖甲、二至、菊花、旋覆、芍药、贝母、麻仁、青盐等药,服后脉渐敛,血亦止。
七八剂头疼始息,旬日后便行谷安。
(选自《王孟英医案·产后》)简析:此系阴虚肺燥咳血案。
患者乃阴虚之体,更因悲哀过度,七情所伤。
其干咳吐血,头痛偏左,乃真阴已伤,肝阳亢逆。
脉虚弦豁大,多为虚阳浮越,结合渴饮而溲必间日一行,乃津伤肺燥较甚,故治以养血润燥,息风潜阳为法。
方中甘麦大枣益气养血,滋阴润燥,含白芍即《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气甚而中气虚”之缓肝法。
熟地、首乌、麻仁滋阴养血润燥;二至汤、菊花潜阳息风。
贝母合旋覆花固取蠲痰通络,如治胡氏“郁损情怀”之疾,川贝用量竟达4kg之多,可证孟英视川贝为“蠲痰开郁”之要药。
复以“咸凉补肾”之青盐引火下行。
由于药证相符,服药旬余,即脉敛,血止,头疼渐息,便行谷安。
其治疗过程,全未用止血药,所谓见血不治血,治病探其源,源清流自洁耳。
病机复杂风火痰三路并歼费伯元分司,患烦躁不眠。
医见其苔白也,投以温药,因而狂妄瘛疭,多方不应。
某荐孟英视之,左脉弦细而数,右软滑,乃阴虚之体,心火炽,肝风动,而痰盛于中也。
先以犀、羚、桑菊息其风;元参、丹皮、莲心、童溲清其火;茹、贝、雪羹化其痰,两剂而安。
随与三甲、二至、磁朱潜其阳;甘、麦、大枣缓其急;地黄、麦冬养其阴,渐次康复(《王孟英医案·狂》)。
简析:此系一例误治致变案。
患者“烦躁不眠,已是阳有余而阴不足”,而医者一见苔白,不辨其润燥厚薄及舌质脉证,误与温药发散,煽其病邪入营动风,见狂妄瘛疭之证,虽经多方医治不应。
故张山雷指责其治法“真是怪极。
”王孟英据患者脉证,辨析为“阴虚之体。
心火炽,肝风动,而痰盛于中,”病机极为复杂。
浅析王孟英治阴虚案

浅析王孟英治阴虚案
本案见于民国陆士谔《分类王孟英医案》卷二阴虚门。
患者肖某先患痰多,继患咽痛,愈后复患滞下,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始终坚持用滋阴壮水之剂而治愈。
开始,王孟英对本病的诊断依据主要是脉细数而兼弦滑,其结论是“病由阴亏火盛,津液受灼而成痰。
须服壮水之剂,则可杜患将来。
”
然而王氏虽是赫赫名医,犹不能完全取信于病家。
“肖因向吸鸦片烟,自疑虚寒,滋阴不敢频服。
”这就是患者的认识与医生的诊治之间,有时难免出现的矛盾。
由于孟英认证之确,故虽病人后来的病情有了变化,继患咽痛,但他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并未改变,认为这不过是在原有疾病基础上的发展演变,因而应当治本,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疗脚,故曰“喉科药不可试也”。
更可贵的是,当患者病情有了进一步的转变时——喉痛愈后,复患滞下,王氏仍未为这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坚持原定的治疗原则,广投壮水之剂。
正因为他洞彻疾病的原委,抓住了病机,故能将此与一般的治痢方法区别开来处理,“治不易法”。
奇怪的是,他不以治痢之常法、常方治痢,而结果却是“食不减餐。
日数十行,精神反加。
逾月之后,大解始正”。
这就是说,只要辨证清楚正确,治疗方法恰当,即使病状在短期内未见消失,也不要怀疑而改弦更张。
最后,此患者“计服甘凉药二百剂,肌肉复充,痰患若失”。
这说明阴虚证的治疗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所谓“阴难充长”。
近人严苍山氏说,治疗慢性病要有方有守,这正是经验之谈。
这个医案再一次印证了王孟英说的一句话:治病必求其源,源澄而流自洁。
『古代医生』古代的医生之九--王孟英(3)

『古代医生』古代的医生之九--王孟英(3)在从鹜州回到杭州居住的这些日子里,王孟英的生活一直都没有富裕过,他连个自己的房子都没有买下(估计那时杭州的房价就开涨了),只是居住在父亲的老朋友金履思先生借给他的房子里,具体给没给租金文献没有记载,但是我们知道他整整住了十年,十年后又带着全家搬去了钱唐的髦儿桥。
在以后,王孟英在他的一生中,一直是个“租房族”,从来没有拥有过自己的房子,直到最后去世也没有。
我在看王孟英的医书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去想像王孟英这个人的性格,到底他的人生动力是什么呢?一个人,家里一贫如洗,只有些书籍,还每天那么精神抖擞地去给人看病,看得还不是一般的病,都是别人治不了的,或者是给治坏了的重病,最后把自己累得都脱了层皮,天天殚精竭虑地熬着,却始终情绪高涨,他到底图的是什么呢?难道在深夜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不为自己打算打算?不想想怎么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不想想怎么攒钱买套商品房?但是从他的书中,无论我怎么翻,都似乎找不出他思考这些内容的任何痕迹,反而倒是有很多关于老百姓的,比如鸦片。
王孟英在《归砚录》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鸦片的害处(因为当时很多人把鸦片当作一味妙药),说鸦片“始则富贵人吸之,不过自速其败亡,继则贫贱亦吸之,因而失业破家者众,而盗贼遍地矣。
故余目之为妖烟也。
”在这个书里,王孟英还非常详细地记录了每年鸦片的进口数量,比如咸丰五年,有六万五千三百五十四箱进口,“进口之数若是之广,有心人闻之,有不为之痛哭流涕者耶?”看来,他并不是个傻子,而是个“有心人”,只不过,他的心思没有用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全部都用来关注老百姓了。
而且,晚上他除了批注古代医书,还要思考白天治疗的得失,比如他治疗康康侯副转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也是历尽千辛万苦,旁边不断地有医生鼓动患者使用温补的药物,结果患者一会儿服用王孟英的药,一会儿听别人的温补,最后证明是王孟英的效果好,服用温补后病情反而加重,这才一直服用王孟英的药物了,但是到了最后,这个患者腿部的水肿怎么也消不下去了,王孟英回到家里,晚上“废寝忘食,穷日夜之力以思之”,最后想到用葱须一味药加入方子里,结果水肿就消了。
《重订王孟英医案》19则泄泻医案的证素与辨证研究

2020Vol.21No.2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变稀溏,甚至泻如水样的一类病症。
泄泻为临床多发病,选取《重订王孟英医案》[1]中共计19则泄泻病医案进行研究。
总结王孟英医案泄泻病证素类别和复合证型的特点,探讨运用证素分析方法研究古代医案和指导临床辨证的意义。
1泄泻医案规范共性证素的提取按照《证素内容的辨析》[2]对王孟英19则泄泻医案的共性证素进行初步提取,为进一步研究组合证型使用。
1.1泄泻医案规范病位证素的提取首先对医案中的病位证候要素进行规范化处理,腑规范为肝与大肠,中规范为脾与胃,土规范为脾与胃,八脉规范为阴分。
对于还未达成共识的病位证素根据实际研究情况进行取舍。
因阴分、阳分所指范围较广,不宜作为规范病位证素,故删去不用。
8项病位证素中肝出现频率最高,为13次,占37.14%;其次是脾,为8次,占22.86%;胃为6次,占17.14%。
结果见表1。
1.2泄泻医案规范病性证素的提取对医案中的病性证候要素进行规范化处理,医案中病性证候要素虚、实均属于纲领性证素,因无具体内容,故虚规范为气虚、阴虚和阳虚;实规范为湿、热和气滞;风木、风生、风阳与风行合并规范为动风;水源不生、津液耗伤、液走合并规范为津伤;痰盛规范为痰;饮滞规范为饮。
13项病性证素中气滞出现频率最高,为10次,占17.86%;热为8次,占14.29%;气虚为8次,占14.29%;阴虚为8次,占14.29%;动风为5次,占8.93%。
结果见表2。
2泄泻医案证素组合证型依照《证素辨证学》[3]所提出的证素组合证型的基本方法,在不改变原医案文意的前提下,将证素组合成证型。
2.1泄泻医案的证素组合基本证型对泄泻医案中提取出的单一病位证素和单一病性证素进行组合,构成基本证型,附《证素辨证学》中对应的证码,并对医案中出现的基本证型的频次进行[基金项目]山西省中医药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2019年山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计划项目[作者简介]郭亚鹏,在读硕士,Email :*****************[通讯作者]李琳荣,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 :********************《重订王孟英医案》19则泄泻医案的证素与辨证研究Study on the syndrome element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19diarrhea cases in Reording theMedical Case of Wang Mengying郭亚鹏,李琳荣(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030619)摘要选取《重订王孟英医案》中泄泻病医案展开研究。
文采斐然的王孟英医案[必读]
![文采斐然的王孟英医案[必读]](https://img.taocdn.com/s3/m/c4d82f7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7.png)
文采斐然的王孟英医案文采斐然的王孟英医案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11月4日□ 王昆文四川自贡市每读王孟英医案,总为其光彩照人的文笔所折服。
他不仅是一位温病学的代表医家,而且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就其医案之文采言,在我所阅读过的各家医案中可谓无出其右者。
难怪有人题诗赠《归砚录》云:“高文纵笔千言当,妙语挥犀四座倾”;其挚友杨照藜亦称赞说:“披函庄诵,未尝不抚案称快”,“满纸灵光,与岩陵山色,竞秀争奇”。
王孟英对其诊治疾病的记叙,既清楚明白,又生动形象,行文流畅,多为夹叙夹议,几乎可以当作优美的医学散文来品味。
他善于用四言或六言排句书写病案,读之颇顺口,如:“一铁匠妇患感,杂治经旬,身热不退,不眠妄语,口渴耳聋,求治于余。
脉来细数,唇红面白,肌廋汗频。
虽是贫家,却为娇质,神虚液夺,余暑未清。
”又如治苏某心火外浮之疑惧案:“良由阴分素亏,心营易耗,功名念切,虑落孙山。
病属内伤,似乎外感,大忌发表,更禁寒凉,又非东垣补中益气之例,吾有一言,可广其意:文之不自惬于怀者,安知不中试官之意乎?且祸盈福谦,《易》之道也……”再如,治张养之侄女经闭案,曰:“此痰气凝滞,经隧不宣,病由安坐不劳,法以豁痰流气,勿投血药,经自流通。
”王孟英详述治疗过程中的曲折,给人以具体、真实而深刻的印象,如其治许自堂孙一案:败象毕呈,病已垂危,诸医束手,而就在孟英竭力勉图救治之时,突然“彼妇翁召羽士为之拜斗,飞符噀水,鼓乐喧阗;病者即谵妄不安,神昏如醉,羽士反为吓退”。
这说明欲治愈此病是多么的不易!当时,病人家中已在求神拜佛了,闹得乌烟瘴气。
所以,后来孟英在总结此病治愈经验时,由衷地发出“是役也”的感慨。
这是一场战斗,与死神抗争,也要与迷信宣战。
难怪病人家属称赞孟英“肠热胆坚”,“所以为不世出之良医也”。
王孟英对病机的分析深透、精辟,阐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他最不为一般医者所能及之处。
比如他治何氏妇腹胀善呕一案(王孟英医案,卷二,胀门),其中有一段论述“通”的文字,尤为出色,即是:“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
王孟英医案研读心得

王孟英医案研读心得
程煜;林江涛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4(0)12
【摘要】清代名医王孟英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长于治疗温热病。
临证外感内伤皆精,在整理古代温病理论和各家学说的基础上,编成了《温热经纬》。
秦伯未先生的《清代名医医话精华》收录了王孟英治疗的一则妇女患腹胀善呕之病。
经诸多医家误诊误治,几近束手待毙之医案。
【总页数】2页(P1035-1036)
【关键词】王孟英;医案;心得
【作者】程煜;林江涛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1
【相关文献】
1.王孟英医案选读--清代名医医案选读之四 [J], 黄煌
2.《重订王孟英医案》19则泄泻医案的证素与辨证研究 [J], 郭亚鹏; 李琳荣
3.《重订王孟英医案》19则泄泻医案的证素与辨证研究 [J], 郭亚鹏;李琳荣
4.《重订王孟英医案》19则泄泻医案的证素与辨证研究 [J], 郭亚鹏;李琳荣
5.从王孟英医案浅析王孟英产后病之治疗特色 [J], 姚巧娜;章美玲;祝盼盼;王伶改;刘英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林误案—王孟英医案分析

医林误案—王孟英医案分析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否,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
或云冷积也,莫妙于渐断。
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
复邀张凤喈(jie)、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
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
今春请神方于各乩(ji)坛,皆云不治。
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
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
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相凌,为呕为瞋,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热闪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贴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
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
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
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
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
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
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
疾日锢而腹愈胀。
气日愆而血愈枯,或以为干血劳,或以为单腹胀,然汛断于腹胀半年之后,是气愆而致血无以化,非血病而成胀矣。
既胀而驯致腿肿筋挛,不可谓之单胀矣。
肿处裂有血纹,坚如鳞甲,显为热壅,不属虚寒。
借箸而筹,气行则热自泄,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
对《王孟英医案》中有关喘咳痰症的辨析

对《王孟英医案》中有关喘咳痰症的辨析
张毓华
【期刊名称】《青岛医药卫生》
【年(卷),期】1996(000)005
【摘要】《王孟英医案》是祖国近代临床医学的一部珍本,五氏对各种疾病的治疗讲究枢机转化,升降出入,遗方用药,机圆法活,多有独到之处。
孟英论喘咳痰症以温热暑燥为多,风寒虚劳为少,归纳王氏喘咳医案可分为温热、伏暑、燥热、痰热、中气虚、虚劳及咳喘难症等型,通过对病案的分析,可以学习孟英先生治疗喘咳痰症的宝贵经验,明了其发病和治疗的机理。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张毓华
【作者单位】青岛市第六橡胶厂职工医院 266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
【相关文献】
1.从针灸医案中辨析化痰类腧穴临床应用体会 [J], 韩红艳
2.王孟英纠误医案中舌诊作用的分析 [J], 罗大中;梁嵘
3.温病四大家医案中的人参用药及药症规律研究 [J], 陈曦;孙旭
4.《伤寒论》中喘治辨析 [J], 李冀;卞亚男;高彦宇;朴圣爱;付强;胡晓阳
5.现代中医医案中失眠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J], 陈聪;宋咏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林误案—王孟英医案分析
发表时间:2017-11-28T15:21:44.02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作者:啜阿丹[导读] 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否,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
北京市第六医院中医科 100007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否,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
或云冷积也,莫妙于渐断。
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
复邀张凤喈(jie)、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
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
今春请神方于各乩(ji)坛,皆云不治。
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
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
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相凌,为呕为瞋,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热闪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贴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
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
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
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
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
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
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
疾日锢而腹愈胀。
气日愆而血愈枯,或以为干血劳,或以为单腹胀,然汛断于腹胀半年之后,是气愆而致血无以化,非血病而成胀矣。
既胀而驯致腿肿筋挛,不可谓之单胀矣。
肿处裂有血纹,坚如鳞甲,显为热壅,不属虚寒。
借箸而筹,气行则热自泄,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
徐洄溪所谓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
勿以药太平淡,而疑其不足以去病也。
于是以沙参、竹茹、丝瓜汤煎药,服四剂,脉柔溲畅,泻减餐加。
乃参以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之类,又六剂,舌色渐淡,腿肿渐消。
服至匝月,忽然周身汗出溱溱,而肿胀皆退,舌亦津润,皮肤渐蜕,肌肉渐生,足亦能伸,便溺有节。
并不另授峻补,两月后可策杖而行矣。
天时渐热,服药已久,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因丸剂皆药之渣质,脾运殊艰,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和之为丸,不但药力较优,亦且饵之易化。
如法服至季夏,健步经通,遂以康复。
选自《王氏医案三篇》本医案中患者主诉为腹胀善呕,然医者临证心粗,云寒凝气否,或云冷积也,或云劳损也,滥用一些温补、滋腻之剂,最终患者日久病重,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而王孟英通过“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望其“舌绛无津”观其“饮而不食,两腿肿痛,痰多善怒,腹上坚高,愁容黎瘁,小便短涩而如沸”指其病机为“愆则邪留著而为病”“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故用沙参、竹茹、丝瓜等调理肝肾,滋阴化源,又用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等清上滋下,调畅气机,最终使患者病去身愈。
纵观整个治病过程,可以看出王孟英对于“胀”之病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胀属气病,他认为肝郁、气滞、痰凝及血行时期常度,为胀病的主要病因,人身之气,气机畅顺,万病不生,气机不畅,百病丛生。
其论治则旨在疏展,通经络,调枢机,气行则热自泄,热泄则液自生,重调愆,忌刚燥,如佐用养血方药,须避滋腻,宜流通而不滥用攻削伤正的方剂。
该补则补,该泄则泄,阴阳平衡,百病不生,治病也不总是重剂起沉疴,轻剂用对了,效果可能更好。
王士雄,字孟英,号潜斋,半痴山人,晚号梦隐,为温病学派鼎盛时期的代表医家之一。
其主要学术观点有“缘人身气贵流行,百病皆由愆滞”、“调其愆而使之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凡脉证多怪,皆属于痰。
”,其认为该人病杂症,过时辄伤阴之津,呈现干燥虚热,虚亢之症,此时不宜因其虚而温补,宜用凉润滋之剂以济之。
用药轻灵,善治用凉润,注重养阴,堪称养阴派之大家。
本医案充分体现了王孟英的核心学术观点。
通过此案例有以下几点启示: 1、善用流通之法,重视运枢机、通经络,用药轻灵。
从上面医案可以看出其对气机的重。
善于调整枢机升降和疏理气机,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由此其极力反对滥用补剂,认为“一味蛮补,愈关气机,重者即危,轻者成锢”,而王氏在临证用药之时则多选用轻清通利之品,以宣畅气机,而其济之宣通又重在脾肺二脏。
受喻嘉言大气论之影响,注重通达胸中之气,肺居胸中而主气,故用药注重通达肺气。
同时又受脾胃论的影响,脾胃为升降之枢,故用药注重脾胃升降。
其用药多轻灵濡润,此平淡之品取其理气而不燥烈,养阴而不呆滞,化痰而不伤阴,渗湿而不耗液,总以不碍气机为要。
2、善治阴虚邪恋。
一般辩证为阴虚而挟有痰,水湿诸阴邪者,用药有很大难度。
一方面,阴虚之病必用补阴之品,而补阴之药,性多收敛粘滞,往往有敛邪之弊。
而祛邪之药如散风、化痰祛湿、利水诸品,又有伤阴之弊,颇难配伍。
而在本医案中,王氏采用祛邪扶正并用以花粉、薏苡、栀子等轻灵之品祛邪而达到不损阴液,同时在养阴之时,采用浊药轻投之法,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和之为丸,不但要力较优,亦且饵之易化。
”这样达到标本兼顾,融祛邪与扶正为一体。
3、重视体质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本医案中王氏在阐述病机中曾说“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不病者,不仅关乎老小强弱也已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由此可推,体质不同所得疾病的性质、种类也就不同。
《内经》中所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中正气也就是指人的体质,包括先天禀赋与后天获得。
了解体质的特性也就能进一步掌握病因的易感性及病机变化的倾向性。
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