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化氢的危害与预防
砷化氢职业危害及防护

编号:AQ-JS-02153( 安全技术)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砷化氢职业危害及防护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protection of hydrogen arsenide砷化氢职业危害及防护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一、砷化氢危害来源砷化氢属高毒类,为某些工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
在职业接触多种金属(如锌、锡、锑、铅、铜等)矿石中常含有硫化砷。
含砷矿石在冶炼、加工、储存过程中遇酸(硫酸、盐酸)、湿均可产生砷化氢。
另外生产和使用乙炔生产合成染料,氰化法提炼金银等也可产生砷化氢。
故中毒可见于多种行业,而以冶金工业最多见。
二、砷化氢职业中毒临床表现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是指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砷化氢气体所致的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轻度中毒常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腰背部酸痛,且出现酱油色尿、巩膜皮肤黄染等急性血管内溶血的临床表现。
急性砷化氢中毒临床表现:中毒的严重程度与吸入量有明显的关系;潜伏期一般为半小时至数小时,起病急,依次出现急性溶血及急性肾功能损害为主的各种表现。
常有头疼、头晕、乏力、四肢酸疼等,伴恶心、呕吐、腹疼、呼气中有大蒜臭味,溶血多在3小时内发生。
有畏寒、发热、黄疸、尿呈暗红色(血尿)。
重症患者多由于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砷化氢所致,半小时内发病,常以寒战、高烧、意识模糊、黄疸、尿呈酱油色、少尿或无尿、肾功能明显异常,血清尿素氮、肌肝增高,此外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细胞内的钾释入血浆内,血钾迅速升高,而引起心肌损害,如心肌兴奋性降低,传导阻滞、心博骤停、此为少尿期的主要死因。
砷化氢—有毒化学品安全防护及应急措施

砷化氢—有毒化学品安全防护及应急措施砷化氢,别名砷化三氢;胂。
一、性质及用途理化性质:无色气体,有大蒜臭味。
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碱液。
危险特性:强还原剂。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吸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健康危害:本品为强烈溶血毒物,红细胞溶解后的产物可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功衰竭。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砷。
主要用途:用于有机合成、军用毒气,及应用于科研或某些特殊实验中。
二、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正常工作情况下,佩带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高浓度环境中,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面罩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毕,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三、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处灭火。
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
四、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450米,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的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预防砷化氢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如何进行预防
如何进行预防
教育和培训
对工作人员进行砷化氢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教育, 提升安全意识。
培训应定期进行,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练。
如何进行预防
个人防护
在接触砷化氢的工作场所,务必佩戴适合的个人 防护设备。
确保所有设备均符合安全标准并定期检查。
如何进行预防
环境监控
建立监测系统,定期检测空气、水源和土壤中的 砷化氢浓度。
何时应采取预防措施
何时应采取预防措施
工作环境
在高风险环境下,需配备适当的防护设备,如口 罩和防护服。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何时应采取预防措施
生活环境
如果居住措施。
可考虑安装净水装置,减少砷化物的摄入。
何时应采取预防措施
健康监测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红细胞及相关指标。 早期发现潜在的贫血迹象,有助于及时干预。
预防砷化氢引起的溶血性贫 血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砷化氢及其危害 2. 谁容易受到影响 3. 何时应采取预防措施 4. 如何进行预防 5.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什么是砷化氢及其危害
什么是砷化氢及其危害
定义
砷化氢(AsH3)是一种无色、有毒气体,常用于 农药和半导体制造。
其毒性主要影响血液和肝脏,可能导致溶血性贫 血等严重健康问题。
什么是砷化氢及其危害
危害机制
砷化氢通过氧化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裂,从而 引发溶血性贫血。
此过程可引发体内铁的释放,造成铁过载和其他 并发症。
什么是砷化氢及其危害
症状
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包括乏力、皮肤苍白、黄疸和 心悸等。
早期识别症状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谁容易受到影响
砷化氢中毒应急处置方案

砷化氢中毒应急处置方案砷化氢的危害砷化氢是一种无色、无臭、易燃、毒性极强的气体,是工业上常用的还原剂。
当砷化氢与空气接触时,易于引起爆炸或燃烧。
而砷化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其毒性极强,极易造成急性中毒,长期接触更会导致癌症等疾病。
砷化氢进入人体后,很快被肺部吸收,进入肝脏和其他内脏器官,导致内脏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
如果没有及时处理,砷化氢中毒会影响到受害者的呼吸、心跳、肝肾功能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死亡。
中毒症状砷化氢中毒是一种急性毒性反应,症状表现如下:•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呕吐•腹痛•腹泻•视力模糊•皮肤发绀•厌氧•意识模糊应急处置方案一旦发现有人中了砷化氢毒,需要立即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以降低其对人体的危害。
具体操作如下:1. 迅速撤离现场在发现有人中毒之后,要立即迅速撤离现场。
关闭砷化氢泄漏的管道或设备,并远离泄漏点。
2. 立即进行呼吸救治中毒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立即进行呼吸救治。
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胸外按压辅助呼吸的方法,或使用呼吸器进行呼吸支持。
3. 提高周围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中毒者在呼吸困难时,周围的空气中需要有足够的氧气来供给他们呼吸。
我们需要通过开窗、开门等方式增加周围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以帮助中毒者呼吸。
4. 用药物解毒砷化氢中毒需要及时使用药物进行解毒。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硫酸钠、硫酸钠与硫酸铜等药物进行解毒。
5. 加强饮水治疗中毒者可以多喝水,并避免食用高蛋白、高热量和刺激性的食品,这样能够帮助身体尽快恢复正常状态。
6. 建立预防机制为了防止砷化氢中毒的再次发生,需要建立科学的预防机制。
一方面,可以对砷化氢泄漏进行安全隔离和监控管理,避免砷化氢泄漏。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让他们能够掌握应急处置技能和操作流程,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结砷化氢中毒是一种急性毒性反应,它会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
在处理砷化氢泄漏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的应急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同时还需要通过建立科学的预防机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砷化氢防护及中毒紧急预案

砷化氢防护及中毒事件紧急预案1 概述砷化氢(H3As)分子量77.95,为无色、略带大蒜臭味,但无明显剌激性的气体。
略溶于水,在水中迅速水解生成砷酸和氢化物。
砷化氢是一种具有强烈溶血作用的剧毒气体。
主要危害为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砷化氢气体所致的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对神经、心、肝、肺等重要脏器也有毒性作用。
人吸入砷化氢最低中毒浓度约为10mg/m3,急性致死浓度约为750mg/m3·30min。
砷化氢引起的急性中毒通常发生于:①含砷金属冶炼矿渣遇酸或热渣遇水产生大量砷化氢吸入中毒;②含砷金属或化合物与酸作用产生大量砷化氢吸入中毒。
砷化氢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进入人体。
我精铟工段可能接触砷化氢的工序有置换、压团、中浸浆化、中性浸出、中浸压滤、低浸浆化、低酸浸出、低浸压滤、高浸浆化、高酸浸出、高浸压滤等。
2 日常防护措施由于砷化氢属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具有漏诊率、误诊率、死亡率均较高的“三高”特征,因此,防应重于治,搞好预防至关重要。
凡进入作业现场必须佩带好防毒面具。
同时,应做好安全生产和防毒知识教育,各员工也应自我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严格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①作业前开启通排风系统,保证作业现场通风良好。
②压滤前开启风机,确保通风良好,压滤过程应站在上风口,严禁在压滤机两侧逗留。
③置换作业前确认置换风机运转是否正常,检查砷化氢报警器数值显示是否正常,作业人员进入置换间前必须佩戴好正压式呼吸器,非作业人员严禁进入。
④置换间的作业必须严格按以下顺序进行:海绵铟压团→置换出槽→置换装槽。
⑤阴、雨、大雾天气进行置换作业,务必加倍谨慎,正压式呼吸器的佩戴须经班组长及以上人员检查后,并在专人监护下方可进行,其余人员无事不得随意到置换间外围附件。
⑥任何人不得长时间在置换间外围附近逗留,萃取作业人员严禁未戴防毒面具在置换间外围附近对各贮槽进行巡检。
对置换槽、浆化槽、浸出槽的检修,须先以2/3体积的酸液浸泡5小时以上,放空后再以2/3体积的清水浸泡一个晚上,放空后再强制通风24小时,方可进行检修。
砷化氢的危害与预防

砷化氢的危害与预防砷化氢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有机化合物,也是一种极其有毒的气体。
下面将详细介绍砷化氢的危害与预防方法。
一、砷化氢的危害砷化氢主要通过吸入和皮肤接触两种途径进入人体,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急性中毒:砷化氢会导致急性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中毒可导致肺水肿、心血管系统损害甚至死亡。
2.慢性中毒:长期接触砷化氢会导致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慢性气道炎症、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损害、肝肾功能异常等。
慢性中毒对人体的危害更加深远且难以修复。
3.致癌性:砷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一级致癌物,其与皮肤癌、肺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有关。
二、砷化氢的预防方法为了有效预防砷化氢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工作场所的控制措施:在接触砷化氢的工作场所,应采取有效的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流通,并通过局部排风和废气净化系统控制砷化氢的浓度。
2.个人防护装备:工作人员应配备合适的防护装备,包括呼吸防护装置、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
特别是在需要接触砷化氢的操作和清理工作中,必须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3.教育培训:对从事与砷化氢有关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训,使其了解砷化氢的危害性及防护方法,并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应对急救措施。
4.定期体检:经常接触砷化氢的工作者应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患病情况,并进行早期治疗。
5.设备维修维护:工作场所中与砷化氢相关的设备应定期维修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砷化氢泄漏的风险。
6.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事故应对机制,一旦发生砷化氢泄漏事故,能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减少伤害。
7.禁止无证操作: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禁止无证操作和无许可证、许可证过期的单位和人员接触和操作砷化氢。
总结:砷化氢是一种极其有毒的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性很大。
为了有效预防砷化氢的危害,工作者和管理者需共同努力,采取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和预防方法,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人员的健康。
急性重度砷化氢中毒

3 材料,导致室内砷化氢 气体超标,家人出现呼 吸困难、头晕、恶心等 症状,后被诊断为急性 重度砷化氢中毒。
某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实 验过程中误将砷化氢气
2 体吸入体内,出现皮肤 红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后被诊断为急性重度砷 化氢中毒。
某矿工在采矿过程中吸
4 入砷化氢气体,出现呼 吸困难、头晕、恶心等 症状,后被诊断为急性 重度砷化氢中毒。
急处理》
09
《急性重度砷 化氢中毒的救
治方案》
10
《急性重度砷 化氢中毒的赔
偿法规, 确保生产安全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3
消除安全隐患
2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 安全意识
发生事故时,及时报告
4
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员工权益保护
员工享有知情权, 有权了解工作环境 中的砷化氢浓度
01
砷化氢中毒的法律法 规
相关法律法规
01
《中华人民共 和国职业病防
治法》
02
《工作场所职 业卫生管理规
定》
03
《职业病诊断 与鉴定管理办
法》
04
《职业病分类 和目录》
05
《职业健康监 护技术规范》
06
《急性重度砷 化氢中毒的诊
断标准》
07
《急性重度砷 化氢中毒的预
防措施》
08
《急性重度砷 化氢中毒的应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化工厂工人在作业过程中不慎吸入砷化氢气体,出现呼吸 困难、头晕、恶心等症状,后被送往医院救治。
案例二:某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误将砷化氢气体吸入体内, 出现皮肤红肿、呼吸困难等症状,后被送往医院救治。
砷化氢的危害与预防(三篇)

砷化氢的危害与预防砷化氢;砷化三氢;胂;Arsine;Aresenichydride;Hydrogenarsenide;ArsenicTrihydride; CAS: 7784-42-1。
无色稍有大蒜味气体。
分子式AsH3。
分子量77.95。
相对密度2.695(气体)。
熔点-117℃。
沸点-55℃。
相对密度2.66。
蒸气压1466.3kPa(11,000mmHg20℃)。
水中溶解度20ml/100g(20℃);微溶于乙醇、碱性溶液;溶于氯仿、苯。
水溶液呈中性。
在水中迅速水解生成砷酸和氢化物。
遇明火易燃烧。
燃烧呈蓝色火焰并生成三氧化二砷。
加热至300℃,可分解为元素砷。
遇明火、氯气、硝酸、(钾+氨)会爆炸。
痕量的砷化氢最好用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吸收。
工业上用于有机合成、军用毒气、科研或某些特殊实验中。
而是生产过程中的副反应产物或环境中自然形成的污染物。
只要有砷和新生态氢同时存在,就能产生砷化氢。
在工业生产中,夹杂砷的金属与酸作用,含砷矿石冶炼储存接触潮湿空气或用水浇含砷矿石的热炉渣均可形成砷化氢。
侵入途径为呼吸道吸入。
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是指在职业活动中, 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砷化氢气体所致的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轻度中毒常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腰背部酸痛, 且出现酱油色尿、巩膜皮肤黄染等急性血管内溶血的临床表现;外周血血红蛋白、尿潜血试验等血管内溶血实验室检查异常, 尿量基本正常。
符合轻度中毒性溶血性贫血, 可继发轻度中毒性肾病。
重度中毒发病急剧, 出现寒战、发热、明显腰背酸痛或腹痛, 尿呈深酱色, 少尿或无尿, 巩膜皮肤明显黄染, 极严重溶血皮肤呈古铜色或紫黑色, 符合重度中毒性溶血性贫血, 可有发绀、意识障碍。
外周血血红蛋白显著降低, 尿潜血试验强阳性, 血浆或尿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高。
血肌酐进行性增高, 可继发中度至重度中毒性肾病。
发生事故时, 所有接触者, 均应迅速脱离现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砷化氢的危害与预防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4 页
砷化氢的危害与预防
砷化氢;砷化三氢;
胂;Arsine;Aresenichydride;Hydrogenarsenide;ArsenicTrihydride; CAS:7784-42-1。
无色稍有大蒜味气体。
分子式AsH3。
分子量77.95。
相对密度2.695(气体)。
熔点-117℃。
沸点-55℃。
相对密度2.66。
蒸气压1466.3kPa(11,000mmHg20℃)。
水中溶解度20ml/100g(20℃);微溶于乙醇、碱性溶液;溶于氯仿、苯。
水溶液呈中性。
在水中迅速水解生成砷酸和氢化物。
遇明火易燃烧。
燃烧呈蓝色火焰并生成三氧化二砷。
加热至300℃,可分解为元素砷。
遇明火、氯气、硝酸、(钾+氨)会爆炸。
痕量的砷化氢最好用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吸收。
工业上用于有机合成、军用毒气、科研或某些特殊实验中。
而是生产过程中的副反应产物或环境中自然形成的污染物。
只要有砷和新生态氢同时存在,就能产生砷化氢。
在工业生产中,夹杂砷的金属与酸作用,含砷矿石冶炼储存接触潮湿空气或用水浇含砷矿石的热炉渣均可形成砷化氢。
侵入途径为呼吸道吸入。
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是指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砷化氢气体所致的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轻度中毒常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腰背部酸痛,且出现酱油色尿、巩膜皮肤黄染等急性血管内溶血的临床表现;外周血血红蛋白、尿潜血试验等血管内溶血实验室检查异常,尿量基本正常。
符合轻度中毒性溶血性贫血,可继发轻度中毒性肾病。
重度中毒发病急剧,出现寒战、发热、明显腰背酸痛或腹痛,尿呈深酱色,少尿或无尿,巩膜皮肤明显黄染,极严重溶血皮肤呈古铜色或
第 2 页共 4 页
紫黑色,符合重度中毒性溶血性贫血,可有发绀、意识障碍。
外周血血红蛋白显著降低,尿潜血试验强阳性,血浆或尿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高。
血肌酐进行性增高,可继发中度至重度中毒性肾病。
发生事故时,所有接触者,均应迅速脱离现场。
对接触反应者,应严密观察48小时,安静休息,鼓励饮水,口服碱性药物,并监测尿常规及尿潜血试验。
中毒患者均应住院治疗,早期足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早期合理输液,正确应用利尿剂以维持尿量,碱化尿液。
忌用肾毒性较大的药物。
对重度中毒者,应尽早采用血液净化疗法;根据溶血程度和速度,必要时可采用换血疗法;并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保证足够热量等对症支持治疗。
其他处理轻度中毒治愈后可恢复原工作;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度中毒者视疾病恢复情况,应考虑调离有害作业。
预防砷化氢中毒主要是加强防护设施,防止含砷矿渣接触潮湿空气或用水浇。
如遇到矿渣潮湿冒烟应紧急撤离在场人员。
第 3 页共 4 页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4 页共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