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灭螺方法的综合应用技术报告
2024年血防办春季灭螺工作总结

2024年血防办春季灭螺工作总结尊敬的领导、同事们:经过一个春季的努力工作,我血防办的春季灭螺工作已经圆满结束。
在此,我向大家汇报和总结一下我们的工作。
一、工作目标及计划:今年春季,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全面深入地开展灭螺工作,切实控制螺蛳数量,为防控血吸虫病做好基础工作。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螺蛳调查、化学药剂灭螺、生物防治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二、螺蛳调查:我们组织了专业人员对各个地点的水域进行了全面的螺蛳调查,掌握了螺蛳的分布情况以及种群数量。
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制定了相应的灭螺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作业。
三、化学药剂灭螺:根据螺蛳的分布情况,我们选用了高效、低毒的药剂,合理地施放在螺蛳的栖息地,确保了灭螺的效果。
我们还制定了灭螺技术操作规范,确保了工作的安全进行。
四、生物防治:我们积极推广了生物防治方法,使用了天敌和控制剂等手段来降低螺蛳的数量。
通过培育天敌和合理使用控制剂,我们有效地控制了螺蛳的繁殖。
五、宣传教育:我们加强了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发放宣传材料、举办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了群众的防治意识。
我们还与学校和社区合作,开展了血吸虫病的防治知识培训,增强了公众对病情的了解和防范能力。
六、存在问题及对策:在春季灭螺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灭螺效果不理想、宣传力度不够等。
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宣传力度,提高灭螺工作的效果和覆盖面。
七、下一步工作展望:接下来,我们将着力加强夏季灭螺工作的准备,并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灭螺工作的效果和影响力。
总之,血防办的春季灭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24年血防办春季灭螺工作总结

2024年血防办春季灭螺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2024年春季,血防办全面展开了灭螺工作,旨在有效防控血吸虫病的传播和蔓延。
通过组织开展各项灭螺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工作内容1. 制定工作计划在春季灭螺工作开始前,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2. 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全面宣传血防知识和血吸虫防治方法,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宣传活动,组织血防知识讲座,向师生和居民进行科普。
3. 开展危险区域调查根据前期工作结果,对可能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区域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掌握疫情分布情况,为后续的灭螺工作提供依据。
4. 实施防治措施在发现的危险区域,我们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包括使用杀螺毒药剂和机械灭螺等方法,将螺滩清理干净,消灭血吸虫传播的螺螂。
5. 建立监测系统建立和完善血吸虫监测系统,对危险区域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6. 加强人员培训组织开展灭螺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防治技术和卫生意识,增强灭螺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三、工作成果通过全面开展灭螺工作,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危险区域的调查覆盖范围广,数据准确,为后续的灭螺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2. 实施的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大量螺滩被清除,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传播。
3. 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控制措施,有效防止疫情扩散。
4. 公众的防治意识明显提高,学校和社区的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组织的培训工作得到了认真落实,灭螺工作人员的技术和意识得到了提高。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部分危险区域调查不够到位,需要加强调查力度,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2. 部分地区防治措施执行不到位,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
3. 监测系统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加强监测设施的更新和维护,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效果观察

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效果观察观察氯硝柳胺泥敷灭螺在云南大山区的试验效果。
方法在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区,采用氯硝柳胺不同药物剂量进行现场泥敷灭螺,灭螺后180d内连续观察6次钉螺变化情况和泥敷药泥对钉螺的持续灭螺效果。
结果鹤庆县泥敷灭螺试区各药物组钉螺死亡率为51.28%~100.00%,各药物组60d钉螺死亡率达到76.74%以上,90d钉螺死亡率达到92.11%以上。
药泥室内浸出液和现场沟渠浸出液杀螺试验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钉螺死亡率增高;随着时间的延长钉螺的死亡率降低。
灭螺15、30d后8g/m2组及12g/m2 组仍有较强的杀螺效果,90d各组仍有一定的杀螺作用。
结论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效果较好,在云南高原平坝地区和高原峡谷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
泥敷灭螺作为一种新的灭螺方法在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收到了良好的灭螺效果[1~3],为进一步验证其在云南大山区的灭螺效果,于2009-08/2010-02在云南省鹤庆县高原平坝和高原峡谷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开展了泥敷灭螺的试验效果观察,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试验现场选择在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疫区金墩乡高原平坝地区孝廉行政村和高原峡谷地区西甸行政村分别开展泥敷灭螺试验,探讨使用泥敷灭螺的灭螺效果及灭螺药物的应用浓度。
选取自然因素影响和人为破坏较小的沟渠作为试验区,试验前先进行钉螺密度和钉螺自然死亡率等基线调查。
1.2 泥敷灭螺现场试验采用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粉剂,设定清水对照组、常规药物喷洒组、泥敷不同浓度组(0g/m2,2 g/m2 ,4 g/m2 ,6 g/m2 ,8 g/m2 ,12 g/m2),按照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方法实施灭螺,0g/m2组不使用灭螺药物,按照泥敷灭螺程序进行单纯泥敷;同时设立清水喷洒对照组(不使用灭螺药物),药物喷洒组使用传统喷洒灭螺方法,氯硝柳胺2g/m2灭螺一次。
灭螺前先对灭螺的沟渠进行环境处理;钉螺密度太低的地段,捕捉成螺,选取活力好的钉螺于试验前1 d补充一定数量的钉螺,提高钉螺密度;灭螺前设框观察钉螺密度。
血防办春季灭螺工作总结

血防办春季灭螺工作总结一、工作目标与任务春季是螺媒传播疾病的高发期,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血防办在春季开展了一系列的灭螺工作。
本次春季灭螺工作的目标是全面清除血吸虫螺,确保蓝天白云下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任务一:开展螺感知调查工作,掌握疫情动态,及时发现螺区。
任务二:加大会议宣传力度,提高社区群众的防螺意识。
任务三:组织专业队伍进行蓝螺精细排查和灭螺作业。
任务四:加强对水体的监测和抽检,确保水质安全。
任务五:组织宣传,加大群众防治意识和参与度。
任务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利益共享的工作格局。
二、工作实施情况1. 螺感知调查工作在春季灭螺工作启动前,我们将螺感知调查工作作为首要任务,精心组织调查队伍。
通过对各个螺区进行实地走访,搜集了大量的螺情信息。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和统计,形成了全面的螺情报告。
在拥有庞大的螺情信息资料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精细的灭螺方案,对螺区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灭螺措施。
2. 会议宣传工作在春季灭螺工作中,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宣传会议,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向社区群众介绍螺媒传播疾病的危害性,传授预防血吸虫病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了社区群众的防螺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浓厚氛围。
3. 蓝螺排查与灭螺作业根据螺感知调查工作的结果,我们组织了专业队伍进行了蓝螺的精细排查和灭螺作业。
通过对水域逐个点位进行检查,将发现的蓝螺进行有效清除,确保水域的螺源消灭。
在灭螺作业过程中,我们注重科学施灭,遵循环境友好和生态安全的原则,切实保护水域的生态环境。
4. 水质监测与抽检工作为了确保水质安全,我们组织了专业检测队伍进行了水质监测和抽检工作。
通过对水质样品进行实时监测和全面检测,掌握了水质的实际情况。
对于发现的问题,我们及时采取了整改措施,确保水质符合相关标准,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5. 群众宣传与参与在春季灭螺工作中,我们始终把群众宣传与参与作为重要环节。
氯硝柳胺泥敷灭螺应用效果报告

氯硝柳胺泥敷灭螺应用效果报告评价氯硝柳胺泥敷灭螺在四川省大山区应用的效果。
方法用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粉剂,在凉山州高山峡谷型和高原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春季或秋季进行泥敷和喷洒灭螺,采用灭螺前各环境抽查钉螺50框,再用6g/m2和2g/m2的剂量泥敷和喷洒,比较灭螺前和灭螺后30 d的钉螺死亡率、钉螺密度等结果,并观察钉泥敷灭螺1年后的远期效果。
结果泥敷灭螺优于喷洒灭螺,灭螺30天后有螺面积下降率分别为81.45%和52.86%,钉螺平均密度下降率分别为98.23%和73.56%.泥敷灭螺的钉螺死亡率在96.64%~100%之间,有螺环境下降率为57.97%;1年后的钉螺密度平均下降超过80%以上。
结论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法具有药效持续时间长,对土表钉螺、土内钉螺、螺卵都有效好的灭螺效果,建议在现场泥敷灭螺中使用6g/m2的剂量较为适宜。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是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些地区钉螺主要在分布沟渠、稻田、山涧、荒坡、林园等复杂环境。
常用的药物灭螺方法(喷洒法、浸杀法、)在山丘型地区的一些环境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提高药物灭螺效果,各地开展了较多灭螺方法的研究[1~3],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创立了氯硝柳胺泥敷灭螺法[4],为观察新方法在凉山州的灭螺效果,并进一步在凉山州推广应用,在凉山州的西昌、普格、喜德、德昌、昭觉等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高山峡谷型和高原平坝型有代表性的钉螺环境,现场推广应用氯硝柳胺泥敷灭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灭螺药物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粉剂,四川省化工研究设计院生产,产品批号06235,由四川省卫生厅统一招标,集中采购,下发各地。
1.2 灭螺环境选择钉螺密度较高、人畜常到的沟渠、田埂、荒坡等多种环境。
1.3 灭螺时间每年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凉山各地开始春季农业用水或降雨适量的时节,这样利于泥敷灭螺的开展和泥敷后保养。
2024血防办春季灭螺工作总结

2024血防办春季灭螺工作总结2024年血防办春季灭螺工作总结在2024年的春季灭螺工作中,血防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是对这一阶段的工作总结:一、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我们制定的春季灭螺工作目标是完成全区范围内的螺滩整治任务,确保螺滩数量大幅减少,并且不再引发螺蛳病暴发。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工作目标基本上得到了实现。
二、工作成绩:1. 组织开展大规模螺滩整治行动,全区范围内的螺滩数量得到了大幅减少。
我们采取了物理、化学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并且加强了巡查和监测工作,确保了彻底清除螺滩。
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群众的螺蛳病防控意识。
我们在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了宣传活动,向群众普及了螺蛳病的预防知识和灭螺方法,提高了群众的防控意识。
3. 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了合力。
我们与环保部门、农业部门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螺滩整治工作,充分发挥了各方的力量。
4. 组织开展培训活动,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帮助工作人员提高了灭螺技能,提升了整体工作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 工作范围仍然有限,一些偏远地区的螺滩整治工作还未完全实施到位。
2. 宣传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有些群众尚未完全理解螺蛳病的危害和防控方法。
3. 工作时间较紧张,导致一些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 加大对螺蛳病防控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防控意识。
2. 继续开展螺滩整治工作,尽快完成全区范围内的任务。
3. 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螺蛳病防控工作。
4. 组织更多的培训活动,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在2024年的春季灭螺工作中,血防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方法,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螺蛳病防控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4血防办春季灭螺工作总结
2024血防办春季灭螺工作总结2024年的春季灭螺工作已经结束,以下是该工作的总结报告。
一、工作概述2024年春季是我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关键时期。
根据上级要求和工作计划,我们血防办按照“统一领导、分类措施、细致落实、全员动员”的指导思想,全面筹备、有序开展春季灭螺工作。
该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卫生宣教,普及知识、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开展环境清理,消除螺滩,打击螺粪;开展化学杀螺,采用有效药剂进行喷洒;组织群众参与灭螺工作,提高居民参与度及活动质量。
二、工作内容1. 卫生宣教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普及血吸虫病知识,提高居民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包括宣传展板、宣传手册发放、宣传片播放等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向居民传达血吸虫病的危害性以及预防措施。
2. 环境清理对河道、池塘、水坑等水源地进行全面清理,消除螺滩,打击螺粪。
动员居民参与环境清理活动,提高居民对环境卫生的重视程度。
采取人工方法清理螺滩,使用机械设备清理水源。
3. 化学杀螺组织专业人员对疫区范围内进行药剂喷洒,对可能存在的螺滩和螺粪进行杀灭处理。
选择有效的药剂,根据螺滩的分布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喷洒计划和技术方案,确保灭螺效果。
4. 群众参与动员居民参与灭螺工作,提高居民参与度及活动质量。
组织开展灭螺宣传月活动,通过社区服务中心、村委会等组织,动员居民参与各项活动,如环境清理、化学杀螺等。
三、工作进展本次春季灭螺工作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全员动员,高效有序地进行,取得了以下的成绩:1. 卫生宣教我们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包括电视、广播、网络等,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提高了居民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环境清理我们在疫区范围内开展了环境清理活动,清理了大量螺滩,消除了许多潜在的危险源。
居民的参与度也很高,他们积极参与环境清理,提高了对环境卫生的重视程度。
3. 化学杀螺我们科学合理地制定了喷洒计划和技术方案,并采取了有效的药剂进行喷洒。
灭螺方案报告
灭螺方案报告1. 简介本报告旨在提供一种有效的灭螺方案,以帮助控制和减少螺栓的数量。
螺栓是一种常见的害虫,经常在农田、花园、果园和其他植物生长区域造成严重的破坏。
通过采取合适的措施,我们可以成功地控制和灭螺,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健康。
2. 螺栓的危害螺栓对农作物和植物的生长造成了多种负面影响。
它们以大量食用植物的叶子、茎和根部为食,引起营养不良和植物生长受限。
此外,螺栓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也可能传播病原体,导致疾病传播。
因此,控制和灭螺对于保持植物的健康非常重要。
3. 灭螺方案3.1 生物灭螺控制生物灭螺控制是一种可行的方法,通过利用天敌或竞争物种来减少螺栓的数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生物灭螺控制方法:•天敌引入:引入螺栓的天敌,如鸟类、昆虫或其他捕食者。
这些天敌可以帮助控制螺栓的数量,并维持其在可接受范围内。
•异物竞争:引入其他的物种,如底栖动物,与螺栓竞争生存资源。
这些竞争者可以减少螺栓的食物来源,并促进螺栓的数量下降。
3.2 化学灭螺控制化学灭螺控制是一种常见的控制方法,通过使用杀虫剂或其他化学物质来杀灭螺栓。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化学灭螺控制方法:•杀虫剂喷洒:使用特定的杀虫剂喷洒在受螺栓侵害的区域上,直接杀灭螺栓。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定期喷洒,以确保持续的控制效果。
•化学围栏:在植物周围建立化学围栏,使用特定的化学物质阻止螺栓进入。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螺栓的入侵,并保护植物的生长。
4. 灭螺方案的实施和监测为了实施和监测灭螺方案的效果,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指南:•计划阶段:在实施方案之前,进行详细的计划和预测。
确定灭螺控制的目标和预期结果,并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
•实施阶段:根据计划在受螺栓侵害的区域上实施相应的灭螺控制方法。
确保按照说明书和安全标准使用化学物质。
•监测阶段:监测螺栓数量的变化。
使用捕捉器或其他监测工具定期检查螺栓数量,并与实施前的基线数据进行比较。
•调整阶段:根据监测结果,对灭螺方案进行调整。
村级开展秋季灭螺工作简报
村级开展秋季灭螺工作简报村级开展秋季灭螺工作简报【导读】近年来,为应对脑内感染性疾病的威胁,各地纷纷在秋季开展灭螺工作。
这是一项为保护群众健康、控制疾病传播而进行的重要活动。
本简报将对村级开展秋季灭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供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建议,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这项工作。
【引言】村级开展秋季灭螺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卫生工作,旨在控制脑内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通过消灭螺类生境,阻断螺类媒介传播途径,可以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然而,要想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需要全面评估现有的工作情况,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全面评估】在开展秋季灭螺工作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
我们需要评估工作的广度,也就是覆盖的范围和影响的社区数量。
我们需要评估工作的深度,也就是对各项工作任务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
我们还需要评估工作的持续性,也就是工作能否持续推进并取得可持续的成果。
【建议】为了提升村级开展秋季灭螺工作的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深入宣传:加强对灭螺工作的宣传,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可以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口头宣传以及组织宣传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灭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主动参与其中。
2. 联防联控: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实施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工作的协同性和效率。
可以与卫生部门、环保部门以及学校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灭螺工作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
3. 加强监测: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螺类繁殖情况和脑内感染性疾病发病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使用遥感技术和智能监测设备等,提高对螺类分布和疫情的监测精准度和时效性。
4. 微创治理:采用微创治理技术,进行螺类的杀灭和生境的清理。
可以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如农药喷洒、熏蒸等,对灭螺工作进行快速、高效的处理。
也要注重对灭螺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避免二次污染的发生。
2024年血防办春季灭螺工作总结
2024年血防办春季灭螺工作总结血防办____年春季灭螺工作总结一、工作背景面对国内外螺蛳疫情的严峻形势,血防办于____年春季积极开展了灭螺工作,旨在通过全面、系统、有序的防控措施,切实减少螺蛳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工作内容1. 加强宣传教育针对螺蛳疫情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我们采取了多种宣传教育措施,如通过媒体、社区广播、户外宣传栏等途径向广大群众普及有关知识,提高群众的防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2. 加强监测和排查我们组织了专业人员对螺蛳栖息地进行全面排查和监测,通过现场调查、样本检测等方式,了解螺蛳密度和分布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
3. 实施药物灭螺在灭螺过程中,我们根据监测结果,选择了合适的灭螺药物,对螺蛳栖息地进行了药物灭螺,以降低螺蛳数量和密度,减少螺蛳传播病原体的机会。
4. 加强卫生管理和环境整治我们开展了环境整治工作,清理污水渠、塘泊、水塘等可能孳生螺蛳的场所,及时清除杂草,防止螺蛳的滋生。
同时,加强对卫生管理的监督,确保环境卫生得到有效的保障。
5. 强化联防联控我们与有关部门和社区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了信息共享和合作,形成了合力,共同应对螺蛳疫情,确保工作的连贯性和效果的可持续性。
三、工作亮点1. 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针对灭螺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分工、工作流程等,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修订,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引入了信息化技术我们通过建立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对螺蛳栖息地和灭螺工作的全程监控和数据管理,提高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 加强了宣传教育的针对性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对螺蛳疫情的了解和防范意识存在差异。
因此,在宣传教育中,我们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了不同的宣传策略,提高了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强化了督导和考核为了确保工作的落实情况,我们建立了督导和考核机制,对各项防控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堂地区灭螺方法的综合应用技术报告金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时维娟马锐
前言
血吸虫病是人或其它多种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致的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
按其发病时间的长短、症状的轻重、体征的不同,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严重危害人的生长、生育、生命、生活与生产。
由于血吸虫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成虫产出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离开钉螺游入水中,遇到人畜即经皮肤(粘膜)钻入体内发育为成虫导致血吸虫病发生,如此循环反复,造成了血吸虫病的传播和流行。
由于钉螺在血吸虫生活史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血吸虫病流行程度与类型决定于钉螺的分布特征,特别是感染性钉螺的地理分布密切吻合。
所以要控制血吸虫病,消灭钉螺是关键。
按照钉螺孳生地的特点,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的自然地理类型分为湖沼型、水网型以及山丘型三大类。
我县属于山丘型流行区。
山丘型流行区地势高低不平,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流行区有的分布在盆地(或称平坝)、有的在大小山坡或丘陵。
钉螺一般沿水系自上而下呈不规则的散在分布,上游分布面积较局限,向下则逐渐扩大,有明显的单元性。
也有一些钉螺
孳生环境与水系无关,自成一弧立螺点。
土肥草密、潮湿温暖、水流较缓慢的小型灌溉沟渠及田壁是钉螺孳生的主要场所。
这种复杂的环境是多年来我县血防灭螺工作的难题,也是钉螺面积消长的主要原因。
本课题就是针对金堂地区特点,开动脑筋,将灭螺方法综合应用,使金堂县成功地率先在四川省内实现血防传播阻断达标。
一、金堂县血防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的血吸虫病流行主要分布在清江、官仓、赵镇、栖贤、三星5个乡镇的41个行政村(社区),分别占全县21个乡镇和230个行政村(社区)总数的23.8%、17.8%,流行村(社区)总人口约1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3%。
我县开展血防工作至今已历时53年,截止2009年,全县历史累计病人28299人,其中晚期血吸虫病人291人;历史累计血吸虫病牛5501头。
全县共有1061个历史有螺点,历史有螺面积2200774平方米。
其中沟渠913处,1694043平方米,占历史有螺总面积的76.97%,田地94处,433460平方米,占历史有螺总面积的19.70%,塘库26处,35523平方米,林园6处,5500平方米,其他10处,10930平方米。
二、项目内容
(一)血防查螺
调查钉螺不仅是制订灭螺规划和消灭钉螺的依据,而且是考核灭螺效果,研究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必须的工作。
1、查螺季节
我县调查钉螺一般在上半年3、4、5月和下半年9、10、11月。
这时气候温和,钉螺活动力强,出现在土表的钉螺数量较多。
2、查螺方法
我县采取环境抽查结合系统抽样法调查。
在钉螺容易滋生的并且密度较大的河、沟、塘及田埂环境中,按每5m或10m等距离设框作系统抽样调查,框的大小为0.1m²(31.7 cm
×31.7 cm),如数捕捉框内的钉螺。
应用这种调查方法,可以统计两个指标,即活螺平均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
3、查螺结果
我县1996年至2006年查螺情况如下:
2007年我县开始了大规模的灭螺工作,但由于金堂地区环境复杂,要消灭一个物种更是困难重重,所以灭螺效果不理想。
于是在上级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探索性开展灭螺工作。
2008年实行了4种灭螺方法综合应用之后,使钉螺密度大幅下降,2009年又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巩固灭螺,已经连续3年
查不到钉螺,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二)灭螺方法的探索与应用
2008年以前,我县由于采用化学药物灭杀钉螺方法,分别是喷洒、泥糊、浸杀。
由于3种方法对于环境的客观条件都有所不同,在应用过程中缺少技术的支撑,且作用时间短,只能对泥土表面的钉螺起到杀灭作用,对于大部分隐藏在泥土表面以下的钉螺无效。
如何在众多的灭螺方法中寻找到适合金堂实际的方法成为了金堂血防工作思考的重点。
2008年县疾控中心总结了以往灭螺效果不佳以及钉螺消长的各种原因,不断摸索、尝试,制订了一套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黑色地膜覆盖灭螺法与化学药物灭螺综合应用于我县血吸虫病流行区域,有针对性地全方位多角度对钉螺面积进行药物结合综合治理措施灭螺,经过2年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率先在四川省内实现了血防阻断达标。
1、综合应用的具体灭螺方法
(1)氯硝柳胺浸杀法:施用后第3天后钉螺死亡率可达98%-100%。
适用于有少量积水或水位能控制的沟﹑渠﹑塘﹑田等环境。
周边有螺区域水线以上的草土均要铲入水中浸泡,铲草皮6cm左右,铲后要清扫一次。
浸杀期间须保持水位恒定,时间不少于72小时,渗漏严重或蒸发较大时需随时补水加药。
药量为2g/m³水(指实际含量)即每25m³水加药50克。
由于氯硝柳胺对鱼类有毒,灭螺前应通知养殖户储备足
够水份,灭螺后7-10天不能用灭螺沟内的水。
实施前英取得气象预报数据,因为大雨、暴雨均可冲走药液影响灭螺效果,大雨前不要施药,雨后施药效果好。
(2)氯硝柳胺喷洒法:不能采用浸杀法的环境一般采用喷洒法,适用于干涸的沟渠、田边埂、墙角、地边坡等环境。
每平方米用药2克(称药50克,加水25公斤,配成0.2%浓度喷于25平方米有螺面积上)。
喷洒灭螺延伸到田地3米左右,若该田地钉螺密度很大则全面喷洒。
施用后7天后,钉螺死亡率在86%以上,但对土内钉螺杀灭效果差,应连续操作3次,每隔7至10天一次,3次后钉螺死亡率在90%以上。
(3)氯硝柳胺泥糊灭螺:适用于沟渠,施用前应除去杂草。
每平方米用药10克,称药100克混合泥土适量加水,用工具覆盖于沟边10平方米有螺面积上,此方法人工投入较大,实施时间较长,受天气影响较大,不建议大面积施用。
施用后7天钉螺死亡率在88%以上。
(4)黑色塑料地膜覆盖灭螺:目前国内最新、最好的灭螺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节省时间、人力,效果明显、直观性强,能使土表及土层内钉螺全部死亡,适宜宽度不超过8米的沟渠和山地堤坡、田地等多种环境使用,施用后第10天、30天、60天、90天活螺密度下降分别为:85%、88%、96%、100%。
适宜黑色塑料地膜覆盖的环境很广泛,可大面积推广使用,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宽2m、3m、4m,长1 5 0m,厚3-8
丝的规格。
我县统一使用厚度为4丝地膜,根据不同环境选择适宜的不同宽度。
2、灭螺效果观察
通过在复杂环境下使用4种方法,我们于实施后的第5天、第10天、第30天、第60天和第90天进行了效果观察和评估,统计出了4种灭螺方法在沟渠、水塘、稻田、田地、堤坡等环境不同时期的钉螺死亡率。
这不仅验证了4种灭螺方法的有效性,还对我们在不同环境下如何选择灭螺方法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表一
浸杀法对水塘、沟渠、稻田30天杀灭钉螺效果达到了98~100%,但其他环境无法施用。
表二
喷洒法对无水沟渠、田地、堤坡10天杀灭钉螺效果达到了78~90%,对水塘等有水位的环境无法施用。
表三
泥糊法对沟渠、田坎、堤坡10天杀灭钉螺效果达到了88~100%。
表四
从上述灭螺效果比较可以看出,传统3种灭螺方法方法由于对土壤内钉螺杀灭效果差,60~90天后又有钉螺出现。
黑色地膜覆盖灭螺法在沟渠、田地、堤坡等环境下使用,30天杀灭钉螺效果达88~93%,60天后基本达到100%,90天完全达到100%,效果最好,但是作用时间长。
通过灭螺方法摸索、效果比较,我们掌握了各种灭螺方法的利弊,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尽量克服其弱点,根据现场情况和天气、人为等多种因素,针对不同环境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尽量充分发挥4种方法各自的优点。
三、项目评价
经过2年的实践,将不同的灭螺方法综合应用于金堂地
区,不仅符合金堂实际,工作具有开创性,而且灭螺成效显著,完全适宜在我县推广应用,使我县有螺面积得到了有效治理,2009年金堂县率先在四川省内实现血吸虫病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血防工作得到省、市专家的肯定。
1、科学性。
多年来我县灭螺工作效果不理想,这不仅是因为涉及到消灭一个物种很困难,而且还与灭螺方法的局限性密切相关。
环境、天气、人为等各种因素都可影响灭螺效果,该项目将多种灭螺方法综合应用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尝试,充分发挥不同方法的优点,提高了灭螺效果,实践证明科学性强。
2、创新性。
该项目将不同的灭螺方法综合应用,在成都市内具有创新和领先的地位,为2009年金堂县率先在四川省内实现血防传播阻断达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工作的创新铸就了辉煌的成绩。
3、实用性。
该项目所涉及技术操作性强,可以大大降低灭螺成本,实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附表一
金堂县各流行村钉螺情况统计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