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书法作品欣赏大全 关于佛的书法作品
禅意福字书法作品

禅意福字书法作品禅意福字书法作品“一幅字,如果不跟作者的感情和精神世界相结合,这幅作品就是没有生命力的。
中国的书法之美超越形式美,有内在美,只有有内在美的作品才能流传后世,引人共鸣”。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禅意福字书法作品,一起来欣赏下吧。
在中国僧侣队伍当中,不乏书画方面的奇人与高人。
明末清初,“清四僧”之首、中国“大写派”宗师、开“江西派”一代先河者八大山人,朱耷,以及中国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把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推向极至的弘一法师,李叔同都属于那奇人中的奇人或曰高人中的高人。
他,江西省佛教协会教务部主任养空法师也是一位僧人。
平日里,他除了坐堂讲经、著书立说和从事日常性教务工作之外,大多数时间都用来进行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艺术创作,因此而被人们称之为当代“僧侣书法家”。
最近,他从多年来创作的大量书法作品中选取佳作108幅编撰了一部以中国传统书法为表现形式,以佛教经论、禅宗偈语注释为主要内容的书著――《莲华妙笔――养空法师禅意书法作品释义》,受到宗教界、出版界、书画界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本文试从养空法师习书、创作过程和对书法的感悟入手对这部书著进行必要的解读,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著者的真实意图。
崇尚艺术“命题”创作养空法师本姓邵,名继明,1961年出生在江西景德镇一个公职人员的家庭。
他自幼深中国传统文化,对诗、词、歌、赋及琴、棋、书、画可谓无所不能。
十九岁那年,当时还在景德镇念高中的他,与省内颇负盛名的书法家梁光先生邂逅,开始走上书法艺术创作的道路。
以后,他专程前往江苏无锡书法艺术学院深造,受到朱海良、辛济仁等先生的青睐。
1991年,他从江苏无锡书法艺术学院毕业后,曾任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书法讲师,并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大赛。
出家以还,他曾一度作为侍者,跟随一诚大和尚抄经、诵经;讲经、说法……大和尚去北京出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职之前,特意将他安排到被世人看着“清水的衙门”的省佛教协会,从事全省佛教教务工作。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弘一法师(1880年-1942年),俗名杨仁亚,出生于日本东京,是一位杰出的佛教大师和书法家。
他是法相宗妙空寺的创办者,同时也是当时日本禅宗宗鼻派和天台宗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弘一法师自幼聪明好学,对佛教心生浓厚兴趣。
他特别喜欢研究佛经,读书时对于每一个字的形状和内涵都进行反复推敲和理解。
他对书法的热爱也逐渐发展起来。
在求学期间,他广泛涉猎各种书法篆刻技巧,吸收了不同书法流派的优点,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以行草和楷书为主。
他的行草书法凝练简洁,笔法流畅自如,字形挺拔大气,给人以有力的冲击感。
他的楷书书法则端庄稳重,字体秀美规整,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他的字体有着独特的气度和可睐之美,给人以启迪和震撼,被业界公认为佛教界重要的书法流派。
弘一法师的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他的书法作品融汇了佛家禅宗的精神和智慧,展现了佛法的深邃和高远。
他通过笔展示出的力度、节奏和空间感,将自身对佛法的领悟以及对世界的思考融入使得书法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对内心修行和人生境界的宣示。
除了行草和楷书,弘一法师还擅长小楷和颜篆两种书体。
他的小楷字体规范严谨,线条流畅,布局协调,给人以细腻精致之感。
他的颜篆字体工整美观,有灵动之美,能够真实地表达出篆刻的精粹。
他的小楷和颜篆书法更展现了他对细腻之美的理解和把握,让人无不为之倾倒。
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不仅表现在字体的形与神,更植根于他对佛教智慧的深思熟虑和对人生解脱的追求。
他以笔为剑,用字展示佛法,传递出了智慧与慈悲的力量。
他的书法作品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可以启迪人们的心灵,引领人们走上善良、宽容和有道德操守的道路。
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在佛教界和书法界都享有盛誉,他的作品被誉为“佛法之墨宝,书法之圣品”。
他的书法作品经常被用于佛经的卷首、墙匾、对联等场合,成为佛教寺庙和学院的重要文化遗产。
他的影响力也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书法家和佛教徒,他的书法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赏和欣赏,为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佛字书法隶书

佛字书法隶书佛字书法隶书欣赏:佛字书法隶书1佛字书法隶书2佛字书法隶书3隶书的创作变化:书法创作在当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多元化、多风格的局面,同时也更加强调书家的个性,体现书家的性灵之美,而人们的审美也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等发生了变化。
那么,当代隶书的创作有什么特点,是根植于传统还是背离传统。
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欣赏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艺术审美具有明显的不同。
并不认为具有博大精深的汉碑在今天就过时了,也没有理由排斥具有平直端正风格的汉代隶书。
但从近20年当代书法的发展和全国书法展览的实际情况看,凡取法《史晨碑》、《曹全碑》、《乙瑛碑》包括《石门颂》、《礼器碑》等风格的隶书作品,皆和展览入选无缘,而取法《张迁碑》、《开通褒斜道刻石》、《广武将军碑》、《好大王碑》以及秦汉砖瓦文字的隶书作品,甚至篆隶结合,行草杂糅的作品,却受到人们的喜爱,频频入展或获奖,并形成一种风气。
这种状况是进步,还是倒退。
是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还是引导青年书法爱好者走向极端。
当代隶书创作所发生的这种异变现象是很正常的,是当代书法发展的必然,是一种进步和发展。
出现这种现象,是当代书法家审美趣味发生变化的必然,是当代书法展厅文化现象的产物。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
其实艺术的发展总是遵循着由烂漫自由到规范端严,又由规范端严到自由烂漫的发展过程,所谓先规矩,后变化,是人们学习艺术的必由之路。
人们初期必然是要临摹和学习像《史晨碑》、《曹全碑》等规矩汉碑,等有了一定的隶书基础之后,就会自然追求发展和变化,取法和学习奇险峭拔的隶书作品,如以方笔取胜的《张迁碑》、自由率意的《开通褒斜道刻石》、处于隶楷之间的《广武将军碑》、平直简古的《好大王碑》等等,从而融会贯通,追求个性,抒发性灵。
在这里,应该把书法学习和书法创作区分开来,把一般的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区分开来,把书法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区分开来,逐步建立书法创作和欣赏的共同基础和语境。
《圣教序》高清墨迹本(附38张高清大图)

《圣教序》高清墨迹本(附38张高清大图)
临摹,对于学习书法来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
这好比钢琴中的练习曲,油画中的素描。
临习,是为创作打基础,同时临习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一项高超的技能。
书法的学习入门首先必从临摹开始,临摹好比是一块敲门砖。
临习到什么水平,相对个人的书法创作便到什么水平。
尤其是学习王字,对《圣教序》这种笔法森严、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的碑帖,临习时必须心平气和,细致周到。
无论从气势、章法,还是从用笔、结体,都须注意观察,细细体验。
其主要特点是:
(1)字数多。
全碑共1,900余字,字字精雅飘逸,款款相映成趣,可供学习和临摹的余地很宽。
(2)字体多。
全碑将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杂糅其间,大胆地搭配、组合、集成,动静结合,挥洒自如,对后世书法尤其是当代书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变化多。
一是笔法十分丰富,楷、行、草、隶、篆各种笔法无不用之其中;二是结字新颖生动,平中见奇,开合有度,欹正相依,灵动多姿;三是重复的字、偏旁部首无不体现变化翻新。
据载,怀仁为收集《圣教序》上的碑字,用时长达18年之久,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在书法史上,可以说“集字”是从怀仁开始的。
佛字的各种书法字体

佛字的各种书法字体佛字的各种书法字体欣赏佛字的书法字体1佛字的书法字体2佛字的书法字体3佛字的书法字体4佛字的书法字体5佛的详细解释1.佛,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梵文 buddha ]。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
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
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
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譬如还有阿弥陀佛、药师佛等。
由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有时也用带佛字的词语表示对人的尊敬,尤其是对方与信佛或与佛教有关时,如:~爷。
借花献~。
智度论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
”同七十曰:“佛名为觉,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最初觉故,名为觉。
”法华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觉者、知者,对迷名知,对愚名觉。
”大乘义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
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
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
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
涅槃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
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
既能自觉,复能觉他。
觉行穷满,故名为佛。
2.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家。
~寺。
~老。
~经。
~龛。
~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
佛的定义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
因此,这里试将"佛"的定义如下:"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
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
高清经典怀素草书《四十二章经》

高清经典怀素草书《四十二章经》在草书艺术史上,从唐代中叶开始,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一千两百多年。
怀素,十岁出家为僧,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
少时在经禅之暇,就爱好书法,贫穷无纸墨,他为练字种了一万多棵芭蕉,用蕉叶代纸。
由于住处触目都是蕉林,因此风趣地把住所称为“绿天庵”。
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勤学精研,盘、板都写穿了,写坏了的笔头也很多,埋在一起,名为“笔冢”。
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
虽然如是疾速,但怀素却能於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
与众多书家家草法混乱缺漏相比,实在高明得多。
是知怀素的狂草,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
这确实要归功他从极度苦修中得来。
怀素传世的书迹较多:计有千字文、清净经、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脚气帖、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四十二章经等。
就以上怀素作品加以研究,其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到可分为三种: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
二是他自成一家本领作风,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
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以下《四十二章经》欣赏▼释文:《佛说四十二章经》沙门怀素书尔时,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唯:离欲寂静,是最为胜。
住大禅定,降诸魔道。
令转法轮,度众生于鹿野苑中。
为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
而证道果。
时复有比丘所说诸疑陈进止。
世尊教诏开悟。
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尔时,世尊为说。
真经四十二章佛言:辞亲出家为道,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常行二百五十戒,为四真道行,进志清净,成阿罗汉。
佛言: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
次为阿那含。
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
于彼得阿罗汉。
次为斯陀含。
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
次为须陀洹。
星云大师的书法

星云大师的书法
星云大师是一位知名的佛教大师,也是一位擅长书法的艺术家,其书法风格严谨、大气、神韵潇洒。
以下是一些星云大师的书法作品及相关参考内容:
1.《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
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2.《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
阿弥陀佛。
”
3.《法华经》:“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振衣长跽,右肩著地,而白顶微微着地,礼敬园主。
”
4.《心灵净土》:“种一粒善念,获幸福一生;扎根善行,开
一颗净心;取长补短,自我完善;无量慈悲,离苦得乐。
”
5.《普陀大师法念轮》:“南无观音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
无地藏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
以上是一些星云大师的书法作品和相关内容的参考,这些内容代表了星云大师的佛教信仰、人生哲学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和认识。
《圣教序》高清电子版,值得收藏!

《圣教序》高清电子版,值得收藏!
【圣教序简介】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
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
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
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确是后世学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
下图点击放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书法作品欣赏大全关于佛的书法作品
礼佛敬佛,关于佛的书法作品,信仰佛的朋友千万不能错过了的书法,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佛的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佛的书法作品欣赏
关于佛的书法作品图片1
关于佛的书法作品图片2
关于佛的书法作品图片3
关于佛的书法作品图片4
书法中运笔常见通病
笔法的运笔,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以技法达道通理表情的妙用,构成了一系列的法则、法度和方法,成为表现书法艺术性的主要因素。
同时,由于书法具有“不可言传”的微妙,也酿成了种种讹传、陋习和弊病,出现了“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的情况,影响了书法的发展。
五代之乱后,由于师传手授的笔法失传,以致运笔的讹传、误解和错用等情况逐渐趋于严重,而运笔法也变得更加单调而机械,成为书法艺术长期徘徊下滑的重要原因。
近代以来,由于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钢笔的普遍使用,社会思潮的影响,书法忽而被当成“四旧”扫除,忽而变得十分狂热。
因此,在教学研讨书艺时,对运笔的主要弊病和错误倾向,必须明确指出,澄清是非,端正态度,特别是对自己所犯毛病,要深省痛改,以期学书得法。
运笔的弊病,也称病笔、败笔,既有各种字体共有的,也有某一字体特有的。
字体特有的病笔如楷书的牛头、鼠尾,草书的缭绕、歪倒等。
各种字体共有的病笔如偏枯、板滞、浮薄、俗浊等。
现把各种字体共有的通病概述如下。
1、偏枯
运笔的偏枯,即用两种字体的笔法,写成一个字。
“真草合成一字,谓之偏枯。
”偏枯当然也包括真隶合成一字,隶篆、隶草合成一字等混杂写法。
运笔的法度是区别字体艺术特性的准绳,不能有毫厘之失,“若豪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
”因而,绝对不允许运笔偏枯,写成杂体俗字,反以为是书艺创新。
运笔偏枯的弊病,近代以来更加严重,主要是由于“欲变而不知变”,不理解“每作一字,即须作数种意况”的意旨,以致把意、法混淆了。
这当然也与讹传误导以及标新立异等有关。
2、板滞
由于运笔的基本要求,是把笔画写活,所以历代书家都把运笔的板滞,视为一大弊病。
“书忌板滞,画忌板结。
”唐太宗论笔法也说:“勿令有死点死画,方尽书之道也。
”时至清代,人们对笔法更加隔阂,加上社会政治原因,遂形成了死板凝滞的“馆阁体”。
但是,在反“馆阁体”的人士中,崇尚法帖的书家。
未能摆脱板滞的弊病,尊碑的书家,因为“古今阻绝,无所质问”,竟用秃笔描摹篆书,用羊毫笔涂画隶书,也把笔画描画得板滞不堪。
至于板滞的表现,有如枯木、死蛇、破笛等形态。
枯木形病笔,是运笔直锋牵裹所致,即所谓“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
死蛇形病笔,是运笔生拖硬拉,缺乏虚实导顿的缘故。
破贫形病笔,是信笔抹画造成的,多见于隶书和魏碑字幅。
3、浮薄
运笔的浮薄也是一大弊病。
运笔要求遒劲有力、万毫齐力、力透纸背、“人木三分”,把笔画写成“铁画银钩”,以表现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运笔浮薄的毛病,古人多半是因为运笔方
法不当,而今人明显是缺少临习功夫。
一些“书法家”,运笔不仅横勒不能紧越涩进,竖努不能摇曳战行,而且连横平竖直都做不到,就必然会把笔画写得浮薄曲枯,如同败蔓,或者用锋遣毫,铺裹无度,运行失节,把笔画写得形似烂绳,或者指腕不能运转,笔卧纸上,把笔画写得好像面条等,书法是“书而有法”的艺术,过不了运笔法这一大关,就不能跨进书法艺苑的大门。
4、俗浊
书法是高雅而奇特的艺术,最忌俗浊不雅。
运笔虽有多种弊病,而最可恶的是俗浊状态。
俗有庸、粗、野、鄙等形态,而矫揉造作的鄙俗最可厌。
浊有混、污、昏、拙等形状,而触笔、涨墨的污浊更可恶。
由此可见,学书要想除掉俗浊的弊病,只有坚持“书而有法”的原则,以画沙、印泥的运笔,把笔画写得遒劲健美,“明利媚好”,才能脱俗去浊,进人高雅而清新的艺术境界。
至于运笔的其他弊病,如触笔、涨墨、缠绵、棱角等,有的已经指明,有的在研讨某一字体病笔时还要涉及,就不在此节论述了。
总之,由于书法的技艺性特别强,而误导错学的弊病特别多,所以必须澄清是非,提高认识,才能顺利学习,以期得法成家,为促进书法艺术复兴繁荣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