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指南解读
国内外最新糖尿病指南解读

国内外最新糖尿病指南解读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指导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和管理,国内外专家们不断更新和发布糖尿病治疗指南。
本文将解读最新的国内外糖尿病指南。
国内最新的糖尿病指南是由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病医师分会、中国糖尿病学会等组织共同制定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该指南对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该指南首先明确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值来判断糖尿病的类型和程度。
对于轻度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血糖水平,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心理调整等。
对于中重度糖尿病患者,需要考虑药物治疗的方案,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此外,该指南还特别强调了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
糖尿病患者往往容易发生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会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因此,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并控制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国外的一份最新糖尿病指南是由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的《2024ADA糖尿病标准医疗指南》。
该指南是全球最常用和权威的糖尿病诊疗指南之一、与中国指南类似,该指南也着重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如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减轻体重等措施。
同时,对于药物治疗方案,该指南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别的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糖尿病联合用药等。
此外,该指南还就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了详尽的建议。
比如,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可以考虑使用ACE抑制剂或ARB类药物;对于肾病的治疗,建议使用血糖控制良好的药物;对于眼部疾病,建议进行定期眼科检查等。
总的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糖尿病指南,都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同时,对于药物治疗的选择也提供了详细的建议,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此外,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也是这些指南关注的重点。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和医生来说,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糖尿病治疗指南,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解读2024版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解读2024版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是针对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一项指导性文件,旨在提供科学、规范和安全的注射技术,以确保糖尿病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2024版的指南是基于最新的糖尿病治疗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更新的指南。
指南首先介绍了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分类,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特点和治疗需求。
随后,指南对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注射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指南强调了正确使用注射设备的重要性。
包括选择合适的注射器、针头规格和注射剂量,并且指南提供了如何正确操作和保养注射设备的详细步骤。
对于注射部位的选择,指南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和建议。
例如,指南推荐在腹部或大腿的皮下脂肪组织注射胰岛素,因为这些部位在吸收胰岛素时的效果更好。
指南还提到了一些不适合注射的部位,如靠近关节、淤血的区域等。
指南还详细介绍了注射技术的操作要点。
首先,患者需要保持注射部位的清洁和无菌,并且在每次注射前要更换注射针头。
其次,注射时需要保持固定和稳定的姿势,避免突然移动或用力注射,以免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此外,指南还提示患者轮换注射部位,以避免一个部位反复注射导致的皮下脂肪组织变薄。
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胰岛素注射剂量的计算和调整。
指南提供了详细的计算方法,以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
同时,指南还给出了胰岛素剂量调整的建议,以适应血糖水平的变化。
指南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胰岛素剂量的调整。
在指南的最后,还强调了患者教育的重要性。
医务人员需要向患者提供相关的胰岛素注射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以确保患者能够正确和安全地进行自己的胰岛素注射。
总而言之,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24版的更新主要是基于最新的糖尿病治疗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旨在提供更为科学、规范和安全的注射技术指导。
通过正确地使用注射设备、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掌握正确的注射技术以及进行合理的剂量计算和调整等,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

综合管理模式将得到推广
未来老年糖尿病的管理将更加注重综合管理,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心 理干预等多个方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老年患者身体状况复杂
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身体状况较为复 杂,给治疗带来一定难度。应对策略是加强多学科协作, 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家属教育培训
对家属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 育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
支持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家属参与患者管理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日常饮食、 运动等管理,共同制定和执行管
理计划。
家属心理支持
给予家属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 其缓解照顾患者的压力和焦虑。
基层医疗机构作用发挥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在糖尿病诊疗和管理方面的能力,使其能够更 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视网膜病变监测手段改进
定期检查眼底
新指南建议老年糖尿病患 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以及时发现视网膜病变。
引入新型检查技术
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等新型检查技术, 可更准确地诊断视网膜病 变。
强化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 其对视网膜病变的认识和 重视程度。
肾脏功能保护措施推荐
控制血糖和血压
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高,控制率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同时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并发症多等因素,血糖 控制难度也相应增大。
诊疗不规范,缺乏针对性
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对老年糖尿病的诊疗水平有限 ,存在诊疗不规范、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导致患 者病情控制不佳。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

《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3 版解读》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糖尿病的诊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的发布,为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和精准的指导。
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重要内容和意义,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糖尿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糖尿病的定义是指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的血糖水平。
具体如下:1. 空腹血糖≥7.0mmol/L 可诊断为糖尿病。
2. 随机血糖≥11.1mmol/L 可诊断为糖尿病。
3. OGTT 中 2 小时血糖≥11.1mmol/L 可诊断为糖尿病。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糖尿病时应排除其他引起血糖升高的因素,如应激、药物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和监测指标,其诊断切点为≥6.5。
二、糖尿病的分型糖尿病的分型主要依据病因和发病机制,2023 版指南将糖尿病分为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四大类。
1. 1 型糖尿病1 型糖尿病通常发病较急,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时多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是其主要发病机制。
胰岛素绝对缺乏是 1 型糖尿病的特征,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2. 2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占糖尿病患者的大多数。
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相互作用有关。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 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但多数患者仍可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
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2

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2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由中国医师协会糖尿病医师分会编写的权威指南,对于指导临床医生诊治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对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详细说明。
根据指南,2型糖尿病的诊断需符合以下条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并且需要两次以上的检测结果符合上述条件。
此外,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肥胖、家族糖尿病史、胰岛素抵抗等,当血糖达到以下标准时,也可以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其次,指南提供了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方案。
指南强调了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如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和体重管理。
同时,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采用个体化的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病情、合并症和不良反应等因素进行调整。
指南还详细介绍了常用的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和不良反应,以及联合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再次,指南对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和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等。
指南指出,控制血糖水平是预防并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针对不同并发症的治疗策略,如抗凝治疗、血脂调控、血压控制等。
最后,指南还关注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教育。
指南强调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参与和主动管理的重要性,包括饮食控制、体重管理、运动锻炼、用药遵从等方面。
指南还提供了患者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旨在帮助患者充分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病情和治疗方法,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意识。
总之,2024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详细的诊治指导和管理策略,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

透析时机把握
根据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和临床 表现,及时采取透析治疗,包括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等。
多学科协作
加强肾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 科等多学科协作,共同制定治疗
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07 患者教育与长期随访管理
患者教育内容设计
糖尿病基本知识
包括糖尿病的定义、类型、症状、并 发症等,使患者全面了解疾病本身。
挑战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医疗资源的分配和患者的经济负担将成为未 来面临的挑战。
倡导全社会关注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
提高公众认知度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老年糖尿病的认知度,鼓励人们关 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加强医疗服务
加强医疗机构的建设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为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 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 指南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3-03
目录
Contents
• 指南修订背景与意义 • 老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及分型 • 老年糖尿病治疗目标与原则 • 药物治疗选择与注意事项 •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目录
Contents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患者教育与长期随访管理 • 总结:提高老年糖尿病诊疗水平,
01
02
03
04
控制总能量摄入
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劳 动强度等计算每日所需总 能量,并合理分配三餐。
均衡膳食结构
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脂肪等营养素的均衡摄 入,增加膳食纤维等低 GI食物的摄入。
控制餐后血糖
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 GI)的食物,如燕麦、 豆类等,有助于控制餐后 血糖升高。
个体化饮食方案
03 老年糖尿病治疗目标与原则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原创版】目录一、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3 版概述二、2023 版指南的更新内容三、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四、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五、指南的推广和应用正文一、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3 版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患者数量逐年上升。
为了规范糖尿病的诊疗和预防工作,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是我国针对糖尿病诊疗的最新指南,旨在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糖尿病诊疗的科学依据和方法。
二、2023 版指南的更新内容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在以往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诊断标准:2023 版指南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细化,提出了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
2.治疗方案:2023 版指南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强调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健康教育等。
3.预防和管理:2023 版指南增加了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内容,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血糖监测、并发症筛查和健康教育等措施,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三、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治疗方面,2023 版指南推荐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包括以下措施:1.药物治疗:指南推荐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血糖水平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等。
2.饮食控制: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以降低血糖水平。
3.运动疗法:指南推荐糖尿病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快走、游泳等,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血糖水平。
4.健康教育:指南强调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建议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知识教育和心理支持,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解读(2024版)全文

患者满足以下任意一项:(1)合并≥1种治疗受限的慢性疾病(包括转移性恶性肿瘤、需氧疗的肺部疾病、需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晚期心力衰竭)目预期寿命较短:(2)中、重度痴呆(3)ADL损伤数量≥2(4)需长期护理
↑ 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状态综合评估表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态综合评估
↑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量表
不能用电话
理财
能独立处理财务包括银行业务或者能自己购物但在银行需有人帮助
不能管钱
购物
能独立购买所有东西
能独立买小的东西或购物需人陪同或不能自己购物
做家务
能做独立各种家务或能做轻的家务,或能做轻的家务但做的不好或需要人帮助
不能做家务
05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血糖监测指标
运动治疗
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适度增加蛋白质摄入;进食碳水化合物同时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延缓血糖升高,减少血糖波动,改善血脂水平;膳食纤维增加饱腹感、延缓胃排空,胃轻瘫和胃肠功能紊乱的老年患者避免过量摄入。
营养治疗
07
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物及治疗路径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物
类别
代表药品
老年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合并症
老年人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易发人群,老年T2DM 患者合并高血压和(或)血脂异常的比例高达79%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中国≥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约为 3550 万,居世界首位
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47.8%,≥70岁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31.8%,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 47.6%
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 汀、利格列汀、曲格列汀、瑞格列汀和替格列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患病率-更新 诊断标准 控制目标 治疗 特殊人群的血糖控制
30年回首,糖尿病发展迅速
接近10%
0.67%
糖尿病患病率
1980年
30万全人群
兰州标准
城市4.5% 农村1.8 %
2.28%
2007-08年
4.6万≥18岁
WHO1999
2002年
10万 ≥18岁
WHO1999
1994年
尿白蛋白排泄 量正常
微量白蛋白尿
大量白蛋白尿
终末期肾病
死亡
糖尿病肾病发展的过程。箭头代表各阶段之间的转换,向回的箭头表示患者可 以停留在此阶段一段较长的时间。指向‘死亡’的箭头的宽度代表在此糖尿病肾 病阶段患者发生死亡的可能性。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Ⅰ期 微血管瘤,出血 Ⅱ 期 微血管瘤,出血并有硬性渗出 Ⅲ 期 出现棉絮状软性渗出 Ⅳ 期 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 Ⅴ 期 机化物形成 Ⅵ 期 视网膜脱离,失明
神经病 变
12647
骨骼病 变
10902
外周神 经病变
5566
无 并发症
者
3726
陈兴宝等,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年第11卷第4期 P238-41
大血管病变
冠状动脉 冠心病 脑血管 脑梗死 肾动脉 外周血管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形成的机理
内皮细胞损伤 ❖高血糖 ❖血脂异常 ❖高血压 ❖血液流变学异常
ADVANCE研究:HbA1c降至6.5%对血管 并发症的影响
基线HbA1c 水平 (%)
7.2 主要微血管事件:显著降低
终点HbA1c 水平 (%)
标准组
强化组
7.3
6.5
主要大血管事件:无显著差异
ADVANCE Collaborative Group. N Engl J Med. 2008;358(24):2560-72
21万 25-64岁
WHO1985
200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中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糖尿病患病率
糖尿病前期患病率
据此推算,我国9,240万成年人有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人群1.47亿
Yang WY, et al. NEJM 2010;362:1090-101
新指南总结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
3.眼的其他病变
白内障、黄斑病、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 睫状体病变等
糖尿病神经病变
(1) 周围神经病变 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2) 自主神经病变 胃肠 心血管 泌尿生殖 排汗异常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损伤你足部的神经
节段性脱髓鞘 轴突变性
神经损伤所致的神经病变可使你的足部出现一些异常的感觉
烧灼
刀 割
ACCORD 和 VADT研究结果
基线 HbA1c (%)
终点HbA1c (%)
强化组 标准组
重度低血糖发生率 (%/年)
强化组 标准组
心血管死亡比例 (%)
强化组 标准组
ACCORD 8.1 6.4 7.5
3.1
1.0
2.63 1.83
VADT 9.4 6.9 8.4
4
1.6
2.1
1.7
The Action to Control Cardiovascular Risk in Diabetes Study Group. N Engl J Med2008; 358: 2545-59 VADT研究,adapted from ADA 2008
1993年公布的美国DCCT研究发现,经过7年的强化血 糖控制,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的进展显 著降低。
与DCCT设计相似的日本Kumamoto研究6年的随访情况 表明,强化治疗与常规治疗两组中血糖控制结果与发生 并发症风险之间的关系与DCCT研究结果类似,强化治 疗组的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减少了70%。
非空腹
HbA1c(%) 血压(mmHg) HDL-C(mmol/l) 男 性
女性 TG(mmol/l) LDL-C(mmol/l) 未合并冠心病
合并冠心病 体重指数(BMI,kg/m2)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mg/mmol)
男性 女性 尿白蛋白排泄率
主动有氧活动(分钟/周)
≤10.0 mmol/l ( 180 mg/dl)
Ⅱ期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白蛋白 排泄率(AER)正常或间歇性增高
Ⅲ期 早期肾病,微量白蛋白尿,AER20~200μg/min Ⅳ期 临床肾病,AER>200μg/min,即尿白蛋白排出量 >300mg/24h,尿蛋白总量>0.5g/24h,肾小球滤过率下 降,浮肿和高血压 Ⅴ期 尿毒症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征
空腹血糖 mmol/l
7.0 IFG
6.1
DM IFG+IGT
IGT
负荷后2小时血糖 mmol/l 7.8
11.1
主要内容
患病率 诊断标准 控制目标-新变化 治疗 特殊人群的血糖控制来自中国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血糖(mmol/L)* 空 腹
目标值 3.9–7.2 mmol/l (70–130 mg/dl)
主要内容
患病率 诊断标准-延用1999年WHO标准 控制目标 治疗 特殊人群的血糖控制
中国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仍采用WHO(1999年)标准
诊断标准
1.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的分类 正常 <6.0 mmol/l (108mg/dl) 空腹血糖过高(IFG)6.1~6.9mmol/l (110~<125 mg/dl) 糖尿病≥7.0 mmol/l(126mg/dl) (需另一天再次证实)
2. OGTT中2小时血浆葡萄糖(2hPG)的分类
正常 <7.7mmol/l 糖耐量减低 7.8~11.1 mmol/l
( 140~<199mg/dl) 糖尿病 ≥ 11.1mmol/l (200mg/dl)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IVGTT)
OGTT 75g无水葡萄糖溶于250~300ml 水中,5分钟内饮完,2小时后再测血糖
英国UKPDS研究平均随访10年,进一步量化了糖化血 红蛋白每降低1%,可使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降低35%。
DCCT、UKPDS等研究证实了严格控制血糖可改善预后, 结束了有关降糖治疗的这个核心问题长达50年的争论。
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更改的原因
糖尿病危害严重 强化治疗可以减轻危害 不同的循证研究强化的标准和结果不同 探索强化治疗的切点
糖尿病前期——糖调节受损(IGR)
糖调节受损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
任何类型糖尿病(DM)的糖尿病 前期状态
空腹血糖 mmol/l
7.0
6.1
糖尿病 糖调节受损
负荷后2小时血糖 mmol/l
7.8
11.1
糖调节受损(IGR)有两种状态:空 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及糖耐量受损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 原称糖耐量减退或糖耐量低减)。IFG 及IGT可单独或合并存在
儿童1.75g/kg,总量不超过75g
3.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或FPG≥7.0mmol/l(126mg/dl) 或OGTT中 2HPG≥11.1mmol/l(200mg/dl) 症状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
糖尿病及其他类型高血糖的诊断标准
静脉血浆血糖浓度
mmol/L (mg/dl)
糖尿病
空腹
≥7.0(126)
和/或
服糖后2小时
≥11.1(200)
糖耐量减低(IGT)
空腹(如有检测)
< 7.0(126)
服糖后2小时
≥7.8(140)~<11.1(200)
空腹血糖过高(IFG)
空腹
≥6.1(110)~<7.0(126)
服糖后2小时(如有检测) <7.8(140)
47岁,男性,糖尿病,打火机丢失,行 走3小时后在鞋中发现,为此他失去了 大脚趾。
67岁,女性,糖尿病,穿带瓷片的鞋行走, 引起足底大面积溃疡。
可怕的心源性猝死—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无痛性心肌缺血 无痛性心肌梗死 猝死
糖尿病足
末梢神经病变,下肢供血不足,细菌感染、 外伤等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溃疡、 肢端坏疽
循证医学证据:强化治疗降低微血管并发症风险
HbA1c
Retinopathy Nephropathy Neuropathy
Type 1 DCCT 9 7%
76% 54% 60%
Type 2 Kumamoto
9 7%
69% 70%
-
Type 2 UKPDS 8 7%
17-21% 24-33%
-
循证医学证据,强化治疗降低微血管并发症风险
微血管病变
典型改变: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微血管 基底膜增厚
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血 液流变学改变、凝血机制失调、血小板功能异常、 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等可能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发展有关
1.糖尿病肾病 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
Ⅰ期 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入球小动脉扩张,球内压增加
的第一位原因1
• 中风 心血管死亡和中风 增加2到4倍3
• 心血管疾病 80%的糖尿病患 者死于心血管事件4
• 糖尿病肾病 终末期肾病的第
一位原因2
• 糖尿病神经病变 非创伤性截肢的 第一位原因 5
1 Fong DS,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99–S102. 2Molitch ME,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94–S98. 3 Kannel WB, et al. Am Heart J 1990; 120:672–676. 4Gray RP & Yudkin JS. In Textbook of Diabetes 1997. 5Mayfield JA,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Suppl. 1):S78–S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