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思品八下第7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word教案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第七课 第1课时 自由平等的真谛(导学案)

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第1课时自由平等的真谛一、学习目标1.知道自由、平等在法治意义上的内涵。
2.懂得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
3.掌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预习1.必要的限制是对的保护。
无限制的,只会走向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2.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守才能享自由。
3.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二是不同情况。
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三、合作探究有位哲人说过,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怎么看?四、随堂演练1.据了解,北京市政府决定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意为两人以上就应像“11”一样按顺序排列。
“排队日”的设立启示我们,在公共场合要做到()①自觉遵守公共秩序②自觉排队上下车、购物③自觉、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④有急事要办,可以插队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2.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自由与规则不可分B.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C.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D.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3.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下列对平等理解正确的是()A. 平等就是“等贵贱,均贫富”B. 真正的平等不该有丝毫的不均衡C. 平等是指法律意义上的平等D. 社会不可能实现平等4.民主、自由总是相对的、具体的,任何社会都不会存在不受限制的绝对的自由和民主。
因此()A.真正的自由、民主是不存在的B.任何社会的民主、自由都是虚伪的C.必须加强法制观念,在法制范围内享受民主和自由D.任何社会的自由、民主都是统治阶级享有的民主和自由5.信息科技的发展助推了网络时代的到来,生产生活的需要刺激了网络自由的膨胀。
在网络空间,每个人都是言论自由者,不受身份、姓名、年龄、职业、时间和地点等任何限制,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传递自己的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转发别人的动态、评论时下的热点,号称“有网络就有自由”。
部编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教案

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第1课时自由平等的真谛知识目标1.知道自由的含义。
2.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3.理解平等的含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能力目标1.通过辨别、分析,体会自由的受限制性和相对性。
2.理解法治是对自由的保障。
3.增强对平等含义的理解,树立平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崇尚在法治框架和范围内的自由。
2.增强法治意识,树立平等观念。
重点1.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难点1.自由是有限制、相对的。
2.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含义的理解。
教师准备:教材有关宪法规定的幻灯片。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一、情境导入,场景激趣情境一:教师出示幻灯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四个词语。
情境二:引入习近平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
习近平在“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部分报告中提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
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理念。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3.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课件4(政治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课前热身 1、如何理解:在法律适用方面,公民一律平等? 平等适用法律,表现在:每个公民的合法权 利,都平等地 受到法律的保护 任何公民违法犯罪 , 都要受法律 制裁; 国家在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 2、怎样才能真正实现适用法律的平等? (1)平等地适用法律,就要反对 特权 和 歧视 (2)不搞特权,按 法律 和 规章制度 办事,是每一个 公民应该遵守的 道德 规范。 (3)公民有平等的人格与尊严 ,不允许任何歧视;歧 视违背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原则。
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
基本原则:在适用法律方面, 所有公民一律平等
1、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都 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陈希同,曾历任 北京市长、北京 市委书记、国务 委员和中央政治 局委员。1998 年2月27日,陈 希同因侵吞贵重 物品、腐化堕落、 牟取非法利益、 严重失职等问题 被逮捕。1998 年7月31日,经 北京市高级人民 法院审判,陈希 同以贪污罪及玩 忽职守罪被判处 有期徒刑16年。
适 用 (体现两方面:保护权利、受到 法 律 法律制裁) 一 特权 。 视 二、反对 1、反对 同 两种倾向 仁 (平等地适 歧视 2、反对 。 用法律)
一、基本原则——在适用法律方 面,所有公民 一律平等 。
思考: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平等地适用法律,就要反对特权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 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 第一框 自由平等的真谛教案 新人

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谛【目标定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自由与法治的关系。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课堂设计】情景导入庄子的故事有一天,庄子在濮水边上钓鱼,正好楚威王派来两位大臣,要请庄子到他的朝中,做楚国的宰相。
庄子一点也不动心,仍旧握着钓竿,反问那两位大臣:“我听说贵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一直将它供奉在庙堂上;你想那只神龟,是愿意死了被供奉起来,还是宁愿活着在地上到处爬?”两位大臣都说:“宁愿活着在地上爬。
”庄子说:“是啦!你们请回吧!我也宁愿在地上自由自在地走。
”学生思考:以上故事说明了什么?教师归纳:自由是珍贵的,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人们都渴望着自由和平等。
而在现实生活中,自由也不是绝对的,它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
作为最后的底线,法律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教学建议1.无法治不自由(1)故事欣赏马和骑师一个骑师,让他的马儿接受了彻底的训练,因此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使唤它。
只要把马鞭子一扬,那马儿就乖乖地听他支配,而且骑师说的话,马儿句句明白。
“给这样的马加上缰绳是多余的。
”他认为用言语就可以把马驾驭住了。
有一天骑马出去时,就把缰绳解掉了。
马儿在原野上飞跑,开头还不算太快,仰着头抖动着马鬃,雄赳赳地高视阔步,仿佛要叫它的主人高兴。
但当它知道什么约束也没有的时候,英勇的骏马就越发大胆了。
它的眼睛里冒着火,脑袋里充着血,再也不听主人的叱责,愈来愈快地飞驰过辽阔的原野。
不幸的骑师,如今毫无办法控制他的马了,他想用笨拙而颤抖的手把缰绳重新套上马头,但已经无法办到。
完全无拘无束的马儿撒开四蹄,一路狂奔着,竟把骑师摔下马来。
然而它还是疯狂地往前冲,像一阵风似的,什么也不看,什么方向也不辨,一股劲儿冲下深谷,摔了个粉身碎骨。
“我可怜的好马呀,”骑师非常伤心,悲痛地大叫道,“是我一手造就你的灾难,如果我不冒冒失失地解掉缰绳,你就不会不听我的话,就不会把我摔下来,你也就不会落得这样凄惨的下场。
第七课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案

第七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案
编者按:小编为大家收集发布了初二政治教案:第七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七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法律的基本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贯穿我国的整个法律体系中。
2、知道人的权利的平等性,每个人权利与义务也是对等的。
3、知道在适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不允许任何人超越特权,也不允许任何歧视行为。
4、通过学习,使学生体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基本精神从而树立平等的法律意识,学会尊重他人的人格与权利。
5、当自己受到社会上的不公平歧视待遇对敢于运用法律武器反抗歧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难点】。
2019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四单元法治精神 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 第2框 公平正义的价值教案

教学反思:
珍视自由,就必须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为此,我们要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环节二:探究与分享:P96出示材料(见课件)思考:(1)请你评论唐某的言行。(2)如果你是关某,面对此事你会怎么做?教师在此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师生作出小结。唐某的行为是滥用言论自由,侵犯了关某的名誉权,属于违法行为。可以找唐某协商道歉及赔偿的事宜,如果唐某不同意,可以到法院起诉唐某。、要求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问题:对田某的言行进行评价。
小结:田某的言行是错误的,是对自由的错误认识。法治与自 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法治也 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行使自由权利,不得超越法定范围和界限,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总结:我们应如何珍视自由?(1)要求
环节四:材料分析(见课件)材料分析:媒体曾刊登了一则题为《一审被判死刑还该不该重金抢救》的报道:被告人因犯抢劫罪一审被判处死刑,上诉期间病情急剧恶化生 命垂危,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看守所将其送往医院紧急救治,并承担了数万元医疗费用。当时,此案引起激烈争论,很多人认为这是在作秀,不应该浪费国家有限的财力去救治一个死刑犯。
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仍பைடு நூலகம்存在着就业歧视等不平等现象,损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要求)面对这些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
环节六:案件传真——被拒上飞机,残疾人索赔1元
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自由》教学设计

2024八下道法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自由》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歌词接龙)教师引导:正式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歌词接龙。
(根据ppt播放即可)“在你的心上自由地飞翔”,这是凤凰传奇的《自由飞翔》;“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这是羽泉的《奔跑》;“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这是Beyond的《海阔天空》。
同学们观察以上歌词,有何共同之处?学生回答(都有自由二字)教师引导: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第七课《追求自由平等》,来学习自由。
探讨自由的意义?如何正确认识自由?自由与法治的关系?如何珍视自由?二、新课讲解教师引导:凤凰传奇说“自由飞翔”,羽泉说“自由奔跑”,当代人还向往哪些方面的自由?学生分享展示材料:当代人向往的自由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1.你最向往什么自由?可以是其他自由。
2.你所向往的自由可以给自己、给社会带来什么?学生分享教师讲解:自由让我们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吃到各种好吃的,穿自己想要穿的衣服,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首先可以让自己很快乐,可以增强我们的幸福感;同时,在个人幸福感提升的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繁荣进步,比如旅行自由,疫情三年,许多人被困在家,就连日常消费都是个问题,想吃一顿火锅、烧烤已属不易,更别谈外出旅游,所以在疫情结束之后,大家重获“自由”,说“好像获得了重生,又活了过来”,便进行疯狂式、报复式的消费,涌现了各大新的网红城市,提高了消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
因此,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繁荣进步。
小结:自由的意义?p99①(个人)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②(社会)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教师引导:在旅游自由热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坐上火车开启特种兵之行,继上期我们讲的“霸座”“熊孩子”之后,火车卧铺能不能挂帘子又成了舆论焦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谛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谛教案教材分析本课阐述了自由与法治的关系,指出无法治不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标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完成课标要求。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之后,了解到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但是由于中学生思想跳脱自由,是非观念还未形成。
因此,帮助学生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十分重要。
本节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知道自由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由、平等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体系目标:知道自由与平等的内涵;知道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掌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内容。
素质能力目标:依据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正确行使自由权利;在生活中能做到平等处事、待人。
价值取向目标:崇尚在法治框架和范围内的自由,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和平等观,增强法治意识,做一个富有法治精神的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活动体验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要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那么,我们所向往的自由、平等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导入新课,既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又能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无法治不自由活动一:“漫谈自由”古今中外,人们不曾一刻停止过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你们能给列举出一些追求自由的人吗?为什么人们渴望并追求自由呢?学生回答:陈胜吴广、陶渊明、李白、孙中山、共产党人等。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同时代都有人为追求自由前赴后继不怕流血牺牲?师生共同探讨追求自由的作用: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活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复习旧课、情境导入新课,揭题示标: 思想驿站 P70:在 2000 年,美国方言学会举办的“世纪之字”评选活动中, “她”字荣登榜首。 想一想: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对思想驿站问题的讨论交流过程中,点拨: “她”字的当选,体现了人类对平等的理想 追求;这种平等尤其表现在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和义务)的抗争。顺势导入新课——《平等 的权利和义务》 ,并出示学习目标,引领学生先学后教,进行自主、合作与拓展学习。 二、出示自学指导与预习提示: 自主预习:1、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2、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 3、理解:权利平等与义务平等。 合作释疑: (1)阅读 P71“知识链接”——我国法律对平等的规定。理解平等性的表现。 (2)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 利、 权利等方面的平等。 和 。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原则 权利、 权利、 权利、 。 权 (3)我国公民权利的平等具有广泛性,包括
课后 反思
权利,如:政治、人身、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等方面。体现公民权利的平等性、广泛性、真实性。 案例二(义务的平等) :小明沉迷网络而辍学。学校、班主任多次上门做动员工作无效;小明 还说: “上学是我的权利,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你们管不着。 ” 辩一辩: (1)公民享有权利的同时,还应履行哪些义务? (2)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怎样? (3)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对小明的言行加以评析。 (4)活动平台:参加高考就可以闯红灯吗? 点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公民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履行义 务。 小明只看到受教育是权利,没看到受教育也是义务;不履行义务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五、归纳小结与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第3课 诚实为本 第一站 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 权利的平等 义务的平等 适用法律平等 六、堂堂清练习: 1、以下公民权利,属不能放弃的是 ( D )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①受教育权②人身自由权③劳动权④人格尊严权
个性化调整
(4)阅读 P72、P74“各抒己见”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生讲解或问答问题;教师点拨、更正和补充: 思考题 1: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材料:英国最终实现男女同等的选举权经历 713 年。中国从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历经 3000 年。 各抒己见:中、西方在法律上实现男女平等的漫长历程,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点拨:人类对平等的理想追求,是一个漫长的实现过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 的标志。 思考题 2: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 阅读与思考: “知识链接”P71——我国法律对平等的规定。 (1)我国法律对平等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2)你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如何理解的?(表现) 点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在三方面: ①权利的平等。②义务的平等。③适用法律平等。 思考题 3:理解——权利平等与义务平等。 案例一(权利的平等) :2010 年“两会”期间, 《选举法》作了修改。城乡、选民“同票同选” 。 议一议: (1)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权利? 城乡、选民实现“同票同选” ,说明了什么? (2)我国公民权利的平等,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等,都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
八 年级
思品 科第 三 单元 (章)第 主备课教师: 胡耀斌 课题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第七课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 1 站《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知识目标: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平等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过程中,树立平等意识、法律意识;珍视、尊重权 利,自觉履行义务,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 理解权利平等与义务平等。
2、七岁的黎某随打工的父母到城里读书。因为不是本地户口,遭到所有学校的拒绝。你认为(A) ①学校的行为是违法的②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③这是学校的事, 学校自己有权决定④侵犯 了公民的平等权,是一种教育歧视行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谭某常在深夜放音响,严重影响邻居单某休息。单某多次找谭某交涉,谭某不仅不听,反而说: “我在自家听音响,这是我的权利,你管得着吗?” 运用所学知识,对谭某的言行进行评析。 作业 布置 1、练习册:第七课第一站。 2、预习: 第七课第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