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阅读练习及答案
林逋点绛唇阅读附答案

林逋点绛唇阅读附答案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②去。
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豪华别墅。
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
②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昆裔指出门远游之人。
2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怎么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作扼要赏析。
(3分)22.这首词用了丰厚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4分)23.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描述了怎么的情形?有甚么作用?(4分)24.词的最后三句是怎么表达作者情感的?试作扼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21.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
(1分)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使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
如斯荒芜之状渲染了浓烈的离别氛围。
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形,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
(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成理便可给2分。
)22.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形。
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
谁为主的叹问(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包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
三、四句渲染衬托,描述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形: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濛濛细雨飘逝满地,境地开阔而情调婉伤。
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
下列几句写离情。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形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
词人捉住特定时刻,刻划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
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限的想像。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赏析,便可得分。
手法2分,分析2分。
)23.(4分)描述了枝头稀疏的余花随蒙蒙细雨飘落满地的春色凋零情形。
林逋《点绛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 题。
(4 分)
点绛唇
宋·
林逋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
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②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释】:①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
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为其饯行,因而此地成为送别、饯行的代称。
②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14.词的上片描写了荒园、▲、▲等暮春意象,无一字写草,却无一处不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
(2 分)
15.下列诗句与“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表达的情感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
C.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
D.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
14.(2 分)
残花(落花)、细雨
(烟雨)
(一点1 分)
15.(2 分)【A】.。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阅读练习及答案《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诗词阅读原文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南宋】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②黄昏雨。
第四桥③边,拟共天随④住。
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吴松:即今吴江市。
②商略:商量、酝酿、准备。
③第四桥:城外的甘泉桥。
④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诗词阅读题一1.上阕写景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5分)2.词的结尾“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着一“舞”字,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二1.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片。
(5分)2.前人说“今何许”三字,语意丰富,涵盖深广,请简析其含义以及在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诗词阅读题答案一1.①反衬。
一二两句写鸿雁南飞,随云而去,自由自在,反衬词人漂泊江湖,身不由己的凄冷、苦楚。
(2分)②寓情于景。
三四两句,写青山清寂愁苦,填空昏暗欲雨,寓情于景,烘托词人内心的千愁万苦。
(答拟人亦可)(3分)2.“舞”是飞舞、舞动的意思。
(1分)句中描写词人凭栏怀古,吹凄凄冷风,看残柳飞舞,一派参差凌乱、凄冷萧索景象,(3分)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感慨身世、忧心国家的复杂感情。
(2分)二1. 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1分)前句既写出了燕雁随季节而飞并非有意,又喻示诗人纯任天然之意和漂泊江湖之感;(1分)中间句写山容阴沉不开,似呈清寂愁苦之色;(1分)后句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雨意,写出雨意酣浓垂垂欲下之江南烟雨风景;(1分)拟人手法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
(1分)2. “何许”有何时、何处、为何、如何等多重含义。
(1分)故“今何许”包含今是何世、世运至于何处、为何至此、我又如何面对等意。
(1分)诗人正是在这反问中,怀古正是伤今,表达了怀念故人、伤时忧世的情怀,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身世之感。
《点绛唇》阅读题及答案

《点绛唇》阅读题及答案《点绛唇》阅读题及答案「篇一」《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点绛唇》一词起句“醉里春归”与结句“梦里寻春去”颇有艺术韵味,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5分)2. 词富情趣,宋诗多理趣。
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6分)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答案:1.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与伤感,奠定了全词的基调(2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表明诗人的惜春之情(2分)。
首尾回环照应(1分),突出惜春之情。
2.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也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2分)秦诗直接讲明道理。
(1分)元词之情趣:作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意象渲染了春逝的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惆怅。
(答出手法情景交融或渲染2分,答出惜春之情,1分。
因8题已考查情感,所以“惜春”之情给1分。
)解析:答此题首先要区分开“理趣”和“情趣”这两个概念。
“理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
诗人借助诗中的形象,把所感所悟传达出来,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
“情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趣味,即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考生作答时要抓住词中重点字、词语来分析。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赏析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富有哲理,蕴含“理趣”。
“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
点绛唇阅读原文及答案

点绛唇阅读原文及答案点绛唇阅读原文及答案点绛唇林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②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
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为其饯行,因而此地成为送别、饯行的代称。
②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王孙:贵人之子孙。
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草盛貌。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上下片简要赏析。
(5分)2.这首词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6分)3“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4分) 4词的最后三句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试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
(2分)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
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
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
(3分)2.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
“谁为主”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
三、四句渲染烘托,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句情景交融,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画面。
结尾以景结情,烘托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
(手法答出其中任两点2分,能分别结合具体诗句作赏析,各2分。
)3.描写了枝头稀疏的余花随蒙蒙细雨飘落满地的春色凋零情景。
(2分)流露出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为了阕写离别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
(2分)4.作者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天涯。
(2分)以景写情,以凄凄春草喻无边离愁,渲染了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感情。
李清照《点绛唇 蹴罢秋千》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点绛唇·蹴罢秋千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5分)A.“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B.开篇两句,着力刻画动作神态,完全不写相貌,但一个少女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这和此前此后诗人词人凡是写到女子必重颜值大不相同。
C.“露浓花瘦”写的是带着露珠含苞待放的花,象征花一样的年龄,水一样娇嫩的青春少女形象。
D.“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写少女突然看见外人闯进来赶紧回避,鞋子来不及穿,发髻上的金钗下滑坠地也顾不上拣的匆忙狼狈,表现了少女又气又羞的心情。
E.词人善于抒写爱情,这首词也不例外,全词虽有叙事,但重在借景抒情,借“露”“花”“青梅”抒发少女敏感而细腻的怀春情感。
(2)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被公认是唐人写少女的佳句,请结合本词对少女形象的塑造做一个对比分析。
(6分)【参考答案】:(1)DE(D项“又气”表述不当;E项这首词通篇叙事。
对一项给3分)(2)①杜诗只写出了少女的婀娜身姿,整个形象显得模糊不清、不鲜明,而好处是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3分);②李词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立体丰满的宋代少女形象:既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娇美神态,又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情窦初开的微妙心理(3分)。
简析此词描述少女的天真情态,上片写主人公下了秋千以后的情景,下片写主人公在来客忽至的羞赧情状,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
《点绛唇》阅读答案及赏析

《点绛唇》阅读答案及赏析
《点绛唇》阅读答案及赏析
陆游①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
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②。
江湖上,遮回疏放③,作个闲人样。
1.“处处闻渔唱”中的“闻”字在词中的意思是
2.这首词写了作者闲居时的哪些日常生活片段(2分)
3.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2分)
1.听、听见、听到(1分)
【解析】试题分析:阅读全诗,了解内容,根据语境理解句子所描写的景象。
根据“渔唱”一词即可理解“闻”为“见”的意思,诗可是即指隔着山岭也能听到“渔唱”,用“处处”“渔唱”之多。
【考点定位】
2.围绕“采药归来(采药);找寻酒店(沽酒、买酒、喝酒、醉酒 );醉弄扁舟(荡舟、弄舟、划船)”答出两点即可。
(共2分,每点1分)
【解析】试题分析:阅读诗歌,从中找到有关人物活动的内容,如“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醉弄扁舟”用自己的语言之些内容即可。
3.围绕“个人生活”和“爱国”两方面情感答复即可。
(共2分,每点1分)例如: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闲适(洒脱、豪迈、寂寞等)之感,无力报国的愤懑 (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之情。
秦观《点绛唇 桃源 醉漾轻舟》阅读答案及赏析

秦观《点绛唇·桃源醉漾轻舟》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点绛唇桃源秦观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注]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
(1)词的上片第一、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3分)(2)作者在词的下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词人醉意朦胧,轻漾小舟,随着水流来到花林深处,兴奋不已(2分)。
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住之情。
(1分)。
(得分标准:心情2分,结合诗文分析1分)(2)参考答案:“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迷濛的黄昏景象(1分),表达诗人被贬之后天涯飘泊、凄冷之情(1分)。
“山无数,乱红如雨”,描绘了一幅萧飒的暮春画面(1分),写出了诗人前途迷茫、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愁苦之情(1分)。
(先分析两景,后分析两情也可。
)【赏析】: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穷凶稔恶”的“新党”章惇被起用为相。
他握政伊始,即广兴党籍,大肆打击元祐(1086—1094年)时旧党的大小在朝之臣,苏轼、黄庭坚等皆遭贬窜,秦观也未能幸免。
他始由国史院编修贬为杭州通判,途中再贬为“监处州(今浙江丽水县)酒税”。
公元1096年(绍圣三年),又被削秩徙放到郴州(今湖南郴州市)。
这一连串巨大的打击使得秦观陷入一种蒙受压抑而不能自拔的浓重悲哀之中。
在郴州旅舍,他写下了著名的词篇《踏莎行·雾失楼台》,这首《点绛唇·桃源》大约也作于词人贬居郴州时。
桃源,即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的世外天地,并假称其地在武陵(今湖南桃源县境内)。
那儿景色优美,环境宁静,生活安定,人心淳真,没有喧嚣,没有纷争,为后代失意文人所津津乐道。
秦观到郴州后,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郴州以北,不禁怦然心动,眷念不已,在《踏莎行》里,写下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的名句,流露出对桃花源的向往和望不见“桃源”后的不胜怅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绛唇
周邦彦
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
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
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
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
8.上片“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一句绝佳,请简要赏析。(5分分)
参考答案
8.两句集中写景。柳丝飞舞飘荡,蛛网黏住了空中飘浮的游絮。词人借景抒情,以景显情,又以“柳丝”“飞絮”自喻,抒发了自己羁滞他乡的愁苦心情。(内容分析1分、手法2分、感情2分,也可从炼字炼句、意象意境等角度赏析)
9.全词塑造了一个谪宦楚地、凝伫望归、愁苦郁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暮春时节,词人登台远望,“披襟”台上、“极目平芜”、长久“凝伫”,词人看到快风残雨、柳丝飞絮的凄凉景象,听到黄昏村落歌鼓之声,内心不禁产生凄苦的情绪。(内容概括1分,手法分析2分,形象概括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