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美学十五讲》

合集下载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四、爱:忘情融物庄惠之辩中,涉及到一个“情”字。

人观鱼而知鱼之快乐,朱光潜先生等以为,这是一种“推己及物”、“移情于物”的观物模式。

万物无情,而人有情,人观万物,故万物皆染上人情感的色彩。

但朱先生这个广为人知的观点却是值得商榷的。

庄子妻子去世了,惠子去吊唁,庄子盘腿而坐,敲着盆子唱歌。

惠子说:“和自己的妻子生活在一起,她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了死去,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着歌,这不是有点过分吗?”庄子说:“她的生命来自于自然之气,现在她又归于归于自然之气,归于生命之大本。

生死相替就如同四季的更替。

她现在安然地睡在天地这一巨室之中,而我在这里嗷嗷叫哭,这不是太愚蠢了吗?”惠子所持为人之常情,而庄子所持为天地之情。

鸟兽犹爱其类,何况人乎?何况其妻乎?只是庄子看到,世所谓爱者,乃是一己之私怀,亲亲则爱之,类同则悲之,于是便有差别,便有等级,便有偏私。

由此,庄子认为,人之爱是不真实的。

顺应自然之道,以万物之情为情,方是真性情。

庄子提出“不近人情”的观点,“不近人情”后面隐含的是“独重天情”,在相忘于江湖中,各任天情。

在《逍遥游》中,就虚拟一个与俗世情感相违背的人接舆,所谓“犹河汉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

庄惠有段关于情感的著名辩论: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人本质上都是有情的,庄子和惠子在这一点上没有不同,但他俩所说的“情”却有不同。

惠子问“人本来是没有情的吗”,庄子以“是”答之,令惠子大为吃惊。

庄子并非否定人有情,但庄子肯定的是人的“天情”,惠子肯定的是人的“人情”。

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美学十五讲读后感第一篇:美学十五讲读后感由于假期闲时无聊,便在放假前在图书馆里拿了《美学四讲》、《沟通人神》两本书回家阅读,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在上学期,我听了一场马来西亚设计大师设计人,神,生,死的精彩讲座,之后产生了好奇之心,想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奥秘,知道在形式上人和神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于是找到了《沟通人神》一书阅读。

而读《美学四讲》,是因为它经常出现在各任课老师推荐书目之中,想必它一定是本良书,所以在图书馆里找到了它。

《美学四讲》中,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

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探讨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

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

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浅显畅达,所以这本书虽然要作美概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繁琐可畏。

整体上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

在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关于美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读后感《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

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

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1、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性的实体,它可以在精神和自然之间的不同层次上得到表现。

2、美的本质是审美快感:审美快感是美的本质,它是一种来自于精神世界的内在体验,它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意识。

3、美具有多种形式:美的形式包括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工具来实现。

4、美的标准是情感性的:美的标准是情感性的,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不同,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5、美的内涵是主观的:美的内涵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喜好、思想观点或者宗教信仰来诠释美的内涵。

6、美的功能是双重的:美的功能可以用艺术家来表现,也可以用来服务于社会的现实需要。

7、美的价值是人文的:美的价值是人文的,它不仅仅体现了人们对艺术的热爱,而且可以提升人类的文明素养。

8、美的创造是创造性的:美的创造是创造性的,它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来体现,可以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9、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它不仅仅表现在艺术创作中,而且可以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都发挥作用。

10、美的相对性是客观的:美的相对性是客观的,它是一种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得到表现的客观实体。

11、美的绝对性是抽象的:美的绝对性是抽象的,它是指人们共同拥有的审美标准,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美的追求。

12、美的判断是主观的:美的判断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来判断美的艺术价值。

13、美的解释是动态的:美的解释是动态的,它不断受到时代变迁、文化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不断发生变化。

14、美的传播是公正的:美的传播是公正的,它可以通过艺术家、媒体和政府等机构来推广美的艺术价值,从而普及人们对美的理解。

15、美的发现是持久的:美的发现是持久的,人们不断地发现新的美的形式,从而开发出新的审美标准,并将美的价值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

2024年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2024年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2024年美学十五讲读后感《2024年美学十五讲》是一本非常精彩并且充满启发性的书籍,通过对美学的深入探讨,引发了我对艺术与美的思考,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十五讲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并结合了丰富的艺术实例,使得这本书既具有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愉悦与启迪。

首先,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通过对美学史的回顾和各种美学理论的解读,作者将美学这个庞杂而深奥的学科呈现出来。

他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美学的起源、发展、流派、学派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让读者对美学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不同美学理论的比较和评述,这样我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和优劣,避免了因为各种观点的纷杂而迷失自己。

其次,这本书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案例分析,阐释了美学的应用价值。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美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电影等等。

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学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并且深入思考为什么有些艺术作品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产生共鸣。

同时,作者还谈到了美学在教育、城市规划、商业设计等方面的应用,这让我对美学的广泛性和实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另外,这本书通过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和文学作品,给了读者很多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通过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的话语,使得整个书籍更加具备权威性和深度。

同时,他还引用了很多的文学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诗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说等等,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让我在阅读中获得了快乐,而且也拓展了我的文化视野,增加了我对美学的理解。

最后,这本书还给了我很多关于美学的启示和反思。

在阅读中,我发现美学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理论体系,而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它不仅关乎艺术作品的欣赏,更关乎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

美学是人的情感和理性的统一,是人与世界的感性和理性的交融。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本注重实践的美学教科书,作者张葆源先生精心梳理理解了中国文化与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美学发展史中的作用。

本书清晰地对比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美学哲理,更深一层地把握和回归中国美学的本质,以及个体的理想形象。

本书把西方的文化精神分成了“主义文化”和“反叛文化”,当然这也是有一定的立场的,从中可以看出张葆源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他认为西方的文化精神是一种“虚无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物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所培养出来的人们,是一种虚心学习和总结认真实践,以和谐和美化社会为最终目的的人,主张以他人为中心、以社会利益为重的主义文化。

通过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分析,本书让我们对节约、有序、与和谐及其他符合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与精神中朴素简朴、实事求是、细微精湛的内涵。

张葆源先生用真诚、质朴、勤奋不懈的精神分析研究,让我们能够真正掌握到中国文化与精神中独特的美,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

本书将穿越哲学及西方思想的的本质区分成了“主义文化”和“反叛文化”,可见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执着与热爱,他认为西方文化比较虚无灵魂、反而由传统文化所培养出来的人们追求“有物主义”,把以和谐和美化社会为目标的“有物主义文化”穿越整本书。

通过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解析,本书让我们不断对真诚、谦虚、坚定、和谐、有序等赋予自然美学色彩的学说性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清楚客观准确地反映出个体的实现形态,来丰富文化的情怀与思路宽度,也使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理晰地把握住了传统美学的最具有说服力的象征。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XXX教授的《中国美学十五讲》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美学。

全书以十五讲三个单元为划分,分别从道家、、儒家、骚客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

XXX细致的梳理,让我对中国美学的根源有了更加系
统化的认识。

以中国美学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学,我们的文字何尝不是在追寻生命超越的美。

生命超越最根本是尊重生命。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诗人与世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朋友,这种与万物相融相即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诗意的选择,其根本是对自然的热爱,对自我、对生命的尊重。

XXX的《小池》写出了泉眼与泉水之间的无声之爱,树、阳光、池水之间的柔情。

这种写法,不是简单的拟人。


XXX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世间万物,在他的眼中万物有灵,一切事物都有生命,他们之间也有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这是物我相通,物物相通,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XXX的诗体现出中国美学中追求空灵淡远的境界。

这种以淡逸朴素代替绚烂堂皇,强调妙悟而贬斥技法的写法,根本上是源自XXX传入中国后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阅读中体会这种朴素自然的表达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风景园林美学十五讲内容

风景园林美学十五讲内容

风景园林美学十五讲内容《风景园林美学十五讲》是一本介绍景观设计美学的经典之作,包含了15个章节,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从景观设计中涉及的美学原理和艺术技法,全方位展示了现代景观设计的精髓和创新精神。

本书中提到的第一个原则是“景观设计是一门应用美学的学科”。

作者强调了景观设计需要遵循自然和文化的规律,例如,要考虑地形、气候、水文和植被等自然条件,同时也需要在文化层面考虑人类习惯和情感诉求。

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才能有良好的美学效果和人文价值。

其次,作者在书中强调了组合和对比这一重要原则。

景观设计需要通过不同元素的组合、对比和平衡来营造出和谐的效果。

这包括植物的颜色、形态和分布、地形的高低差异、光线和阴影等,通过这些元素的巧妙组合和对比,设计者可以表达出对自然和人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个原则是“乐于创新,尊重传统”。

作者指出,现代景观设计需要秉持创新的精神,不断推陈出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美学和功能效益。

同时,也需要尊重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因为这些古老的文化元素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和美学意义,可以为设计提供全新的灵感和思路。

本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关于形式、空间、光线、水、植被和色彩等方面的美学原理和设计技法,如尺度感、路径设计、背景与前景的处理、视觉重点的设置、材料搭配和风格表达等。

这些设计技法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够为景观设计提供强大的美学支持,让设计者可以创造出更加优美、舒适、健康和可持续的景观。

总之,《风景园林美学十五讲》是一本全面、生动且富有指导意义的专业书籍。

读者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景观设计方面的美学知识和技巧,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设计能力和审美品味,还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深入浅出、旁逸斜出的《美学十五讲》文/许贤旺苏格拉底曾经叹息着说:美是难的。

但在凌继尧教授的《美学十五讲》中,我似乎体会到:美也不是那么难的。

《美学十五讲》是东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凌继尧所著的一本美学通识性知识讲集。

作为一个入门级的读者,之所以说在《美学十五讲》中,美也不是那么难,是因为这本书充分考虑到“通识”的特点,既能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亲切易读,又能系统全面、富有逻辑、融汇贯通。

用心读这本书的话,就会感觉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能够有幸接触到前人丰硕的美学成果,顺着凌继尧教授《美学十五讲》的思路,能够完成一场充实的美学之旅。

首先,你能够比较轻松地在书中接触到古今中外的大多数学者文人的经典性成果。

外国的古今论述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是万物本原,苏格拉底的哲学研究和美学研究,亚里士多德的“理式美学”“过失说”,康德的崇高美,黑格尔的哲理式美学、荷尔德林“诗意地栖居”、施密特的“企业的美学管理”命题等等;中国的古今论述如: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孔子的比德之美、孟子的充实美、魏晋文人的“畅神”之美、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蔡仪先生为代表的典型说,朱光潜的美学散步、朱光潜的“三此主义”,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说,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等等。

凌继尧教授在阐述这些理论时,并不是直白地说教,往往旁逸斜出、引经据典、妙趣横生。

例如在讲解“理式”的理解时,作者说到了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自序》中两则笑话:另一则笑话说,先生给学生讲《论语》,讲到“吾日三省吾身”,先生说,“吾”就是我呀。

学生放学回家,他父亲叫他回讲,问他“吾”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吾”是先生。

父亲大怒,说“吾”是我!第二天上学,先生又叫学生回讲,问“吾”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吾”是我爸爸。

先生没有办法叫学生明白,说“吾”是“我”,这个“我”是泛指,用哲学的话说,这个“我”是“抽象”的我,既不是他的先生,也不是他的爸爸。

再如引用柏拉图对话瑰丽多彩的文风和严肃深邃的思想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写《美学十五讲》
摘要:《美学十五讲》作为本科生教材,在撰写过程中注意到三点:倡导感性魅力,坚持有深度的通俗,要有一定的文采。

关键词:美学;感性魅力;有深度的通俗
拙作《美学十五讲》是为高校中文和艺术专业本科生撰写的教材,它于2003年出版,迄今印刷15次。

它的繁体字本由台湾五南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

2008年我访问纽约时,纽约一家书店的老板告诉我,他们书店销售过繁体字本的《美学十五讲》,该书很快告罄。

应纽约部分读者购书的要求,我回国后给这些读者寄去了40多本简体字本的《美学十五讲》。

在撰写这本教材时,我注意到三点:倡导感性魅力,坚持有深度的通俗,要有一定的文采。

一、倡导感性魅力
“美学”在希腊语中的原义是“感性学”。

现在学习美学的学生,将来只有极少数的人会从事专门的美学研究。

因此,美学课程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灌输枯燥的概念和抽象的理论,而在于培养学生对各种审美现象的具体感悟能力,在物质化、功利化和工具化的趋势中,引导学生进入诗意化、审美化的人生境界。

美学课程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应该充满魅力。

而要使美学课程具有魅力,美学教材本身首先要有感性魅力。

为了使《美学十五讲》具有感性魅力,我努力追求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我在读研究生时,导师朱光潜先生就不喜欢高头讲章,他反对把美学著作写成朱子家训。

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也说过,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

“真正理想的美学著作,所应追求的恰恰是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1]遵照朱光潜先生和宗白华先生的学术旨趣,我在教材中把学术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位使用该书作教材的教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它(指《美学十五讲》——引者注)突破了现有美学教材的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完整性、系统性、理论性,而灵活性、生动性、审美实践性不足的框架体例,以学术讲座的形式,颇具匠心地将有关的美学基础性知识梳理、切换成十五个教学单元,恰好和一学期的教学时数和进度的要求相吻合,非常便于授课教师的备课和上课。

这一点笔者在使用这本教材的时候深有体会。

笔者在备课时以该书为基本内容,再适当补充材料,加以发挥,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参与热情很高,常为每讲内容中那些生动的审美案例所吸引,不知不觉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轻松、活泼、惬意。

”[2]
本教材在讲授美学理论时,都从具体的事实出发,不在抽象的概念里兜圈子,尽量少用佶屈聱牙的术语如“解构”、“颠覆”、“话语暴力”、“分延”、“后殖民”、“新历史”等,努力给学生具体的、生动的审美感悟,使教材具有感性魅力。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不喜欢僵化板滞、空洞抽象、脱离实际的教材。

我在每一讲中都把开头和结尾写好。

例如第十四讲的标题“人生的艺术化”,开头写道:“欧洲阿尔
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宽阔的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一条标语说:‘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最后一章就以这6个字为标题,全书也以这6个字结尾,朱先生以此奉赠青年朋友们: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中生活,不要像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急驰而过,而要多多回首流连风景,这样,丰富华严的世界才不会了无生趣。

”这一讲结尾写道:“朱自清先生在散文《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对于一去不复返的生命,我们要频频驻足流连,满怀至性深情地去咀嚼、去体味。

做一个‘深于情者’,是美学修养的最终归宿。

否则,读过的美学著作即使汗牛充栋,也仍然是一个缺乏美学修养的人。


在教材中,我还描绘了朱光潜先生和宗白华先生对美的感悟,这种感悟充满了感性魅力。

当海面上金黄色的落晖被微风荡漾成无数细鲮时,朱先生领略到晚兴。

面对娇红嫩绿、灿烂浓郁的风景,他会忘怀一切。

竹韵松涛,虫声鸟语,甚至断垣破壁,也可以成为他赏心悦目的对象。

宗先生一直在美的殿堂里散步,他的一本论文集就以《美学散步》命名。

他所推崇的庄子也好像整天在山野里散步,观看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凝视各式各样的人物。

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

然而,宗先生在对具体美的的欣赏中,总要追溯到决定这种欣赏的哲学本源和宇宙意识问题。

可见,对美的具体感悟可以而且应该追溯到哲学本源的。

具有感性魅力的教材也要暗含浑整的体系和严密的逻辑。

即使讲到抽象的概念,也注意运用生动的例子加以说明。

所有的美学教材都会讲到柏拉图的“美是理式”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他物有所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

本科生对“理式”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我就引用了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自序》中转述过的一则笑话。

柏拉图有一次派人到街上买面包,那个人空手回来,说没有“面包”,只有方面包、圆面包、长面包,没有光是“面包”的面包。

柏拉图说,你就买一个长面包吧。

那个人还是空着手回来,说没有“长面包”,只有黄的长面包、白的长面包,没有光是“长面包”的长面包。

柏拉图说,你就买一个白的长面包吧。

那个人还是空着手回来,说没有“白的长面包”,只有冷的长白面包、热的长白面包,没有光是“白的长面包”的白的长面包。

这样,那个人跑来跑去,总是买不来面包,柏拉图于是饿死了。

通过这则笑话,学生很容易理解,物的理式不同于物。

水可以结冰和沸腾,水的理式不可以结冰和沸腾。

物是理式和物质的结合。

如果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我们能够说这个人坐在椅子的理式上吗?当然不能。

能够说这个人坐在椅子的物质上吗?也不能。

那么,这个人坐在什么上面呢?他就坐在椅子本身上。

几十年后,学生们可能完全忘记了柏拉图系统的美学理论,但是他们会永远记住这则笑话,从而记住柏拉图的“美是理式”的观点。

二、坚持有深度的通俗
我非常欣赏冯友兰先生和朱光潜等人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就是我所说的“有深度的通俗”。

他们的著作明白如话,因为他们的思维清澈似水。

他们厚积薄发,思维异常清晰,加上极好的中文修养,所以他们的文字总是如行云流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