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气象学与气候学_第三章大气的水分
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题第一章引论1.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体系。
2.大气圈可分为哪些层?对流层有何重要特征?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②垂直对流运动显著。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
3.什么叫露点、降水、降水量?①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 d)。
其单位与气温相同。
②降水是指从天空降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包括雨、毛毛雨、雪、雨夹雪、霰、冰粒和冰雹等(但露不属于降水)。
③降雨量是指降水落到地面后(固态降水则经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边面上积聚的深度,降水量以毫米为单位。
4.写出干空气状态方程并阐明其意义。
①干空气状态方程为P=pR d T,其中第二章大气的热能与温度1.什么叫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太阳常数,用I0表示,多取I0=1370W/m2.2.什么叫太阳辐射光谱?其能量是如何分布的?①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②太阳辐射能量主要分布在在可见光区,占太阳辐射总量的50%,其次是红外区,占总能量的43%,而紫外区的太阳辐射能很少,只占总能量的7%。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方式有哪几种?为何雨后天晴时的天空特别蓝?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方式有吸收、散射、反射三种。
②雨后天晴时的天空特别蓝是因为空气中杂质、水汽等凝结物少,基本上是属于分子反射,而太阳辐射中青蓝色波长较短,容易被大气散射。
4.为何有云的夜晚气温比较高?有云的夜晚气温比较高是因为云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且能反射回地面,也就是大气的逆辐射,因此,当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逆辐射就更强了。
5.写出泊淞方程,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气象气候学-大气中的水分

1.什么是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水汽与水或冰两相共存,其间分子交换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的水汽压。
2.饱和水汽压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蒸发面的温度✓蒸发面的性质(水面、冰面、溶液面)✓蒸发面的形状(平面、凹面、凸面)3.饱和水汽压与温度成什么关系?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按指数规律迅速增大。
4.为什么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温度越高,水分子平均动能越大,单位时间脱出水面的分子越多;只有当水面上水汽密度增大到更大值时,落回水面的分子数才和脱出水面的分子数相等。
温度越高,水汽分子平均动能越大,而水汽压是水汽重量及其碰撞器壁的结果,故也随之增大。
5.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有什么重要意义?温度升高,饱和变不饱和,蒸发重现;温度降低,不饱和变饱和,凝结出现。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改变的量,高温时比低温时大。
6.蒸发面性质对饱和水汽压有什么影响?冰面和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仍随温度升高而按指数规律变化.7.蒸发面形状如何影响饱和水汽压?温度相同时,凸面的饱和水汽压最大,平面次之,凹面最小。
凸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大;凹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小大水滴曲率小,饱和水汽压小;小水滴曲率大,饱和水汽压大;从而出现大水滴“吞并”小水滴现象。
8.影响蒸发的因素有哪些?气象因素:热源、饱和差、风和湍流扩散、气压下垫面因素:水源、水面大小,形状及深度、水质、物理性质9.空气湿度随时间变化有何规律?10.大气中水汽凝结需要什么条件?凝结核、水汽饱和或过饱和11.不同饱和或过饱和途径对云雾的形成有何差异?水汽凝结以冷却为主。
绝热冷却对形成云最为主要;辐射冷却、平流冷却与混合冷却对形成雾最为主要。
12.什么是云?与雾有什么区别?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小水滴、冰晶微粒或两者混合物的可见聚合群体;底部不接触地面。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冰晶的可见聚合群体,底部接触地面。
13.云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凝结核、充足水汽、冷却过程14.形成云的上升冷却过程有哪些类型?热力对流:多形成积状云动力抬升:锋面、气旋作用,多形成层状云大气波动:多形成波状云地形抬升:可形成积状云、层状云与波状云积状云:空气对流上升冷凝而成的具有孤立分散、云底平坦、顶部凸起形态的垂直发展云块。
气象学-大气水分

空气湿度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蒸发与蒸腾水汽凝结与大气降水退出第四节水分与农业第四章水分二三第一节空气湿度(air humidity)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空气湿度的时空变化一水的相变一、水的相变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气体,水的三相为水汽、水、冰。
•水相变化的物理过程从分子运动学的观点看,水相变化是各相之间分子交换的过程。
•水相变化中的三种过程在水和水汽共存的系统中,存在三种过程:蒸发过程、凝结过程和动态平衡。
气象学上用空气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二、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1.水汽压(water vapour pressure)水汽压(e):空气中水汽产生的压强。
水汽压可以直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水汽压单位:百帕(hPa),毫米汞柱mmHg饱和水汽压: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水汽压(saturation/equilibrium vapour pressure),用E或e表示。
s(1)物态同温度下冰面E冰<E水饱和水汽压E的影响因素云中,冰晶与过冷却水滴常常并存,若E冰<e<E水,则水滴将蒸发而逐渐缩小,冰晶将不断凝华而增大,水分子不断从水滴向冰晶转移,这就是“冰晶效应”E受物态、蒸发面形状、水溶液浓度、温度等因素影响。
凝结增长大小水滴共存(2)蒸发面形状当蒸发面曲率半径<1μm,与水分子半径相近时,蒸发面形状会影响E的大小。
(3)云中水滴大小云中水滴大小不一,曲率不同,若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E之间时(E大<e<E小),小水滴因蒸发而缩小,大水滴因凝结而增大。
凝结增长(4)蒸发面浓度当蒸发面浓度的不同,也会影响E的大小。
因为浓度大的液体表面水分子占据的面积小,单位时间内逸出的水分子就少。
饱和水汽压与温度关系曲线饱和水汽压(E)温度(℃)4.饱和差(saturation deficit/deficiency)饱和差(d):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之差。
气象学与气候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天水师范学院

第一章测试1.大气中的水分可以发生()的相变。
A:气态。
B:分子态。
C:固态。
D:液态。
答案:ACD2.干洁空气的成分不包括()。
A:氮气B:固体杂质C:氧气D:水汽答案:BD3.空气接近饱和或远离饱和的湿度表示方法包括;()A:饱和差。
B:绝对湿度。
C:露点。
D:相对湿度。
答案:ACD4.关于空气温度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比湿随气温上升而减小;B:水汽压的大小与空气体积变化无关;C: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饱和差越小D:露点温度愈高,露点差愈小,空气愈干燥。
答案:B5.当干球温度t=15℃,露点温度T d=-2℃时表示空气()。
A:空气中水汽远离饱和B:比较干燥C:比较湿润D:空气中水汽接近饱和答案:A6.在大气组成成分中,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平流层增温的气体成分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臭氧答案:D7.饱和水汽压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
()A:错B:对答案:B8.干洁空气中N是合成氨的基本原料,同时可冲淡O2,使空气氧化作用不过于激烈。
()A:错B:对答案:B9.平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A:错B:对答案:A10.相对湿度是不可以由仪器直接测得的,因为湿度的各种表示量在观测以后均需查湿度查算表。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关于辐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之和为1。
B:在一定波长一定温度下,一个物体的吸收率等于20%,在同温度同波长下其放射率为30%。
C:投射至物体上的辐射能够被物体全部吸收。
D: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答案:AD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方式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反射B:散射C:透射D:吸收答案:ABD3.关于气层的稳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单位质量空气块,上升一定距离后,若其密度比周围的空气层密度大,说明气层稳定。
B:当单位质量空气块,上升一定距离后,若其密度比周围的空气层密度小,说明气层稳定。
气象学与气候学-大气中的水分-蒸发和凝结

E
E e19.9t / 273t 0
5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高温时的饱和水汽压比低温时要大 随着温度的升高,饱和水汽压按指数规律迅速 增大
6
重要推论:
空气温度的变化对蒸发和凝结有重要影响
高温时,饱和水汽压大,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 汽含量增多,因而能使原来已处于饱和状态的 蒸发面会因温度升高而变得不饱和,蒸发重新 出现;
气象学与气候学
大气中的水分-蒸发和凝结
1
一.水相变化
1、水的三态和相变原理 (1)大气中的水分,可以以固态、液态、气
态存在,水分处于哪种形态,取决于其温度。 (2)相变原理 (principle of phase transformation) 水的相态变化,实质上是水分子运动状态
的反映。
2
2.水相变化判据
(一)空气要达到饱和或超饱和状态 (e≥E) 途径:1、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2、空气冷却使T<Td,减小E 绝热冷却:空气上升 辐射冷却:夜间地面降温 平流冷却:暖空气流到冷水面上
10
三、大气中水汽的凝结条件
(二)有充足的凝结核 1、来源: 土壤微粒、风化岩石、火山微粒 工业、失火烟尘 海水飞溅时泡沫中的盐粒 流星、陨石燃烧后的微尘 。 2、作用 增大水滴半径,降低E,快速饱和, 增大水滴体积, 下降时不易蒸发掉 。
11
End
12
同样,可以得到冰面上的水相变化判据
4
二.饱和水汽压
(一)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
(1)定义: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一定体积 的空气所能容纳的水汽分子的数量是有一定 限度的,如果水汽含量恰好达到此限度,就 称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 力,就称为饱和水汽压。
气象学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简史1.气象、天气和气候的含义气象: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称为气象。
天气: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长时间内,大气状态和现象的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态。
2.广义的气象学和狭义的气象学:广义的气象学:所有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的学科统称为气象学。
狭义的气象学:仅研究大气中大气现象的学科称为狭义气象学。
3.大气的主要组成成份氮、氧、氩、 CO2、氖、氦、甲烷、氪、氧化氮、氙、臭氧、氡等。
前四个的含量分别是78.08、20.95、0.93、0.03,累加值 99.03、99.96、99.99。
大气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的多种固体和液体微粒,统称为大气气溶胶粒子。
4.大气的质量随高度的变化大气总质量约5.3×1015吨。
50%在5.5公里以下;75%在11公里以下;25%在11公里—100公里;1% 在36公里—100公里;5. 大气上界有两种划分方法一是大气中出现物理现象的最高高度:极光,1200千米,大气的物理上界;另一种着眼于大气密度与星际气体密度接近的高度:大约2000—3000千米。
6. 大气的垂直分层⑴对流层高度:平均高度10—12公里,赤道平均高17—18公里,极地平均高8—9公里。
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而言:气温直减率γ=0.65℃/100米②盛行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分布不均;⑵平流层自对流层顶—55km。
温度最初随高度增加不显著,30 km以上显著升高。
气流比较平稳,空气的对流运动很弱。
对流层中水汽含量少,大多数时间天空是晴朗的。
在20 km以上高空,可在早晚观测到贝母云。
⑶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 km左右为中间层。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几乎无云出现,有时能看到薄、银白色的夜光云。
有一个白天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层。
高度60—90公里。
⑷暖层高度自85公里到250或500 km。
又称热成层或暖层。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标准

1.熟练掌握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条件及主要过程。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主要包括蒸发面温度、蒸发面性质(冰面与水面、溶液的浓度)、蒸发面的形状(大小水滴)等因素。
2.大气的三相变化与大气中水热输送之间的关系。
3.大气水分相变的主要途径。强调近地面与大气水分相变途径存在的差异。
一、有关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
(一)气象学:
1、定义:研究发生于大气中的的一切物理现象(如风、云、雨、雪、雹、冷暖、干湿、光、电、声等)和物理过程(如寒潮爆发、台风登陆、增温、冷却、蒸发、凝结等),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应用于实践的科学。
2、研究对象:大气圈。
(二)天气学:
1、定义:研究地球条件下不同的区域内所产生的天气过程、天气系统的成
一、气候变化的史实。分不同的时间尺度进行讨论(包括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及近代气候变化)。
二、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宇宙—地球物理因子、下垫面特性、大气环流和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等)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教学,一般安排在大一的下学期或大二的上学期。课时计划约74学时,授课约60学时,实验课约14学时,各章的课时大致安排见下表。教师根据课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与实践内容。本课程教学以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讲授时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并结合课程内容,提供声像材料供课堂讨论,把课程的理论与实时发生的大气现象与气象灾害、天气过程联系起来,让学生养成随时关注天气气候变化和关注灾害性天气的习惯。
三、大气运动中所受的力及其基本的运动方式
1、大气中所受的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等的大小与方向)
2、大气运动与气压场的关系——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气象学与气候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二《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佳木斯大学理学院——黄秀英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专业开课学期:秋季总学时:本科72学时(理论课66学时+实验6学时)专科64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6学时)总学分:本科4分,专科3.5分教研室名称:地理系——自然地理教研室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等。
课程性质: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任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大气的热能、温度、水分变化;大气的运动规律;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胜任未来的工作需要。
<学时分配表>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者。
选择教材的原则:•教材内容必须和教学大纲相接近,而且是近两年内新出版的,适合地理科学教学的特点•教材的知识量丰富,内容新、准确,结构清晰,并与中学教材相接近•知识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符合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建议教材:《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年第三版1982年第一版国家优秀教材纪念奖1988年第二版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998年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供台湾高校地理系学生使用2001年获上海市高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参考教材文献: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引论重点: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部门地理、区域地理的关系3、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4、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成因§1-1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要求: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气象学与气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2气候系统概述要求:1.熟练掌握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2.掌握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的来源及分布3.理解固体杂质、液体微粒的作用4.熟练掌握大气垂直方向的五个分层,温度分布特点及原因5.理解大气高度的划分一、大气圈概述二、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1-3 大气的物理性状要求:1.熟练掌握各主要气象要素的定义、单位及公式2.掌握干空气、湿空气的状态方程3.能利用仪器准确测定主要的气象要素一、主要气象要素二、空气状态议程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重点:1、太阳辐射及太阳常数2、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3、全球水平气温的分布特点4、如何判别大气的稳定度难点:1、大气稳定度的判别2、乱流逆温的形成过程§2-1太阳辐射要求:1、熟练掌握太阳辐射、太阳光谱、太阳常数的概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特点;影响直接辐射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7
毛卷云
毛卷云
密卷云 勾卷云 钩卷云
68
毛卷云
具体特征:
洁白的云丝分 散 毛丝般纤维结 构非常明显; 视感飘渺
69
密卷云
具体特征:
边缘毛丝纤维 状;
结构清晰可辨;
中部密厚,边 缘逐渐变薄
70
勾卷云
具体特征:
31
辐射雾的厚度随空气冷却程度及风力而定:
低雾,形成于温度降到露点以下,而且风力微弱时的贴地气层 内,高度在2~100m之间。有时低雾厚度不到 2m,薄薄地蒙蔽 在地面上,称为浅雾。低雾的形成常与近地层逆温层有关,其 上界常与逆温层上界一致。低辐射雾常在秋天的黄昏、夜晚或 早晨日出之前出现在低洼地区,日出前后,浓度达最大。上午 8~10时,由于逆温层被破坏,低雾即随之消失。如空气冷却作 用所及高度增大,辐射雾能伸展到几百米高,称高雾,范围很 广,能持续多日不散,仅在白天稍有减弱。
32
33
34
(2)平流雾 平流雾是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 垫面而逐渐冷却形成。海洋上
暖而湿的空气流到冷的大陆上
或者冷的海洋面上,都可以形 成平流雾。
35
形成平流雾的有利天气条件: ①下垫面与暖湿空气的温差较大; ②暖湿空气的湿度大; ③适宜的风向(由暖向冷)和风速(2~7m/s); ④层结较稳定。
16
雾凇∨和雨凇∽
雾凇:附着在树枝及物体迎风面上的白色的疏松的凝结物。 粒状雾凇(小冰粒) 分类 晶状雾凇(小冰晶) 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或其它 地物迎风面上的白色疏松的微 小冰晶或冰粒,俗称树挂。根 据其形成条件和结构可分为两 类,晶状雾凇与粒状雾凇。
17
晶状雾凇主要由过冷却雾滴蒸发后,再由水汽凝华而成。它 往往在有雾、微风或静稳以及温度低于-15℃时出现。由于 冰面饱和水汽压比水面小,因而过冷却雾滴就不断蒸发变为 水汽,凝华在物体表面的冰晶上,使冰晶不断增长。这种由 物体表面冰晶吸附过冷却雾滴蒸发出来的水汽而形成的雾凇 叫晶状雾凇。它的晶体与霜类似,结构松散,稍有震动就会 脱落。在严寒天气,有时在无雾情况下,过饱和水汽也可直 接在物体表面凝华成晶状雾凇,但增长较慢。
2.1 凝结条件
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并有凝结核存在 空气中水汽的饱和或过饱和
实现方式:
增大水汽含量: e e>E 降低温度 : T T<Td
大气中常见的降温过程:
①绝热冷却 ②辐射冷却 ③平流冷却 ④混合冷却
13
2.1 凝结条件
凝结核
定义:在水汽凝结过程中起凝结核心作用的固态、 液态和气态的气溶胶质粒。 吸湿性凝结核 分类: 非吸湿性凝结核
46
47
云(自由大气中的凝结物) 定义:水汽凝结物悬浮在自由大气中形成云。
云形成的条件:
热力对流
动力抬升 大气波动 地形抬升
48
云(自由大气中的凝结物)
云的分类: 微观学分类 水云、冰云、混合云 发生学分类 积状云(对流云) 成因 层状云 波状云 中国《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云族(三族)、云属(十属)、云类(29类)
15
2.2 凝结物
地面凝结物
露、霜、雾凇、雨凇
露 和霜 : 辐射冷却的产物,形成在晴朗无风的 夜间和清晨。 霜:贴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发生 ①贴地面空气湿度要大; Td<0℃ 凝华而形成的小冰晶。 热容量小、导热率小、粗糙的地表 ②地面或地物不利于传导热量,而易于发生凝结,如疏松的 易形成露和霜。 土壤表面、植物的叶面; ③有利于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如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
平行排列;
左端或者右 端弯曲成钩;
右 端 勾 起
71
summary
层状云: A. 大范围 B.均匀幕布
层状云
72
3.波状云的形成 Undulates formation
波状云是波浪起伏的云层,包括卷积云、高积云、 层积云。云中的上升速度可达每秒几十厘米,仅次于 积状云中的上升速度。
时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0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绝大多数地区:与气温的日变化反相
r 夜 昼
气温
时间
T 地面水分蒸发强度 e
T E
并且E比e快
因此 T r 同理 T r
•近海地区及其它大型水体的周围(晴朗稳定的天气条件下) 与气温的日变化同相
r 夜 昼
气温
时间
海陆风(水陆风) 昼: 吹海风,潮湿 夜: 吹陆风,干燥
28
雾的类型
29
(1)辐射雾 辐射雾是由地面辐射冷却使贴 地气层变冷而形成的。有利于 形成辐射雾的条件是: ①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 ②天气晴朗少云; ③风力微弱(1—3m/s); ④大气层结稳定。
30
辐射雾多出现在高气压区的晴夜,其出现常表示晴天,“早 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十雾九晴”说的就是辐射雾。 例如,冬半年我国大陆多为高压控制,夜又较长,特别有利 于辐射雾的形成。
4
1.1 水相变化
水相变化的判据
水面上
E e E e Ee
蒸发(未饱和) 动态平衡(饱和) 凝结(过饱和)
冰面上
Es e Es e Es e
升华 动态平衡 凝华
5
蒸发、凝结、饱和
• 当蒸发和凝结达到动态平衡时,空气达到饱和
6
1.2 饱和水汽压
定义:饱和湿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强。 反映空气的最大水汽容纳能力 饱和水汽压取决于温度
25
26
27
近地层大气中的凝结物
雾:飘浮在近地层空气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 雾 的 分 类 :
浓度
雾≡
轻雾(霭)= 水雾:小水滴 冰雾:小冰晶
能见度<1km
能见度1~10km
组成
辐射雾:辐射冷却,晴朗微风和夜间和清晨。 成因
平流雾:接触冷却,冷暖空气大规模运动时。 平流辐射雾(混合雾) 地形雾 蒸发雾
14
2.2 凝结物
地面凝结物
露、霜、雾凇、雨凇
露 和霜 : 辐射冷却的产物,形成在晴朗无风的 夜间和清晨。 露:贴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发生 凝结而形成的小水滴。 Td>0℃ 露的降水量很少。但对植物很有利, 尤其在干燥地区和干热天气,夜间的 露常有维持植物生命的功用。例如在 埃及和阿拉伯沙漠中,虽数月无雨, 植物还可以依赖露水生长发育。
49
云的种类
云型 层状云 波状云 积状云
低(<2000m) 雨层云(Ns) 层积云(SC) 层云(St) 淡积云(Cu hum) 浓积云(Cu Cong) 积雨云(Cb)
中(2000-6000m) 高层云(As) 卷云(Ci) 高积云(Ac)
高(>6000m) 卷层云(Cs) 卷积云(Cc)
50
云的种类和它的分布高度
36
平流雾的范围和厚度一般比辐射雾大,日变化不明显,一 天之中任何时候都可出现,条件具备可终日不消,而且来 去突然、生成迅速。其生消主要取决于有无暖湿空气的平 流,因此只要有暖湿空气不断流来,雾可以持久不消,而 且范围很广。海雾是平流雾中很重要的一种,有时可持续 很长时间,四季皆可出现。在我国沿海,以春夏为多雾季 节,这是因为平流性质的海雾,只当夏季风盛行时才能到 达陆上。
11
相对湿度的年变化
•大多数地区:与气温的年变化反相
r 夏季 冬季
时间
T 地面水分蒸发强度 e T E 并且E比e快 因此 T r 同理 T r
•季风气候区:与气温的年变化同相
r 夏季 冬季
时间
夏季:夏季风,来自海洋,潮湿 冬季:冬季风,来自内陆,干燥
12
2. 凝结和凝结物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碎积云
具体特征: 边缘破碎、 不定型
面积较小
63
浓积云
淡积云
64
积雨云
具体特征: 云体巨大; 顶部开始往 两边平衍, 形成铁砧状
65
summary
积状云: A.孤立分散 B.底部平坦 C.顶部凸起
积状云
66
2.层状云的形成 Stratus formation
形成在地面或地物迎风面的透明 的或毛玻璃状的紧密冰层,主要 是过冷却雨滴降到温度低于 0℃ 的地面或地物上冻结而成。如果 非过冷却雨滴降到冷却得很厉害 的地面或地物上也可形成雨凇, 但一般很薄且存在时间不长。
24
雨凇的危害:
雨凇的破坏性很大,它能压断电线、折损树木,对交通运 输、电讯、输电以及农业生产都有很大影响。在高纬度地 区,雨凇是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37
38
39
40
(3)平流辐射雾、蒸发雾、上坡雾和锋面雾 平流辐射雾:由平流冷却和辐射冷却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雾。
锋面雾: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交界处形成的雾称为锋面雾。
41
上坡雾:稳定的空气沿高地 或山坡上升时因绝 热冷却而形成的雾 称为上坡雾。
42
蒸发雾: 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 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 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 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 结成雾。蒸发雾层上往往有 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 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 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 的水塘周围。
18
19
20
21
粒状雾凇是在风速较大,气温在 -2~-7℃时,由过冷却的 雾滴被风吹过,碰到冷的物体表面迅速冻结而成的小冰块。 由于冻结速度很快,因雾滴仍保持原来的形状,而呈粒状。 它的结构紧密,能使电线、树枝折断,对交通运输、通讯、 输电线路等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