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气中的水分

第三章 大气中的水分
第三章 大气中的水分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蒸发与凝结

在同一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与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恰好相等,系统内的水量与水汽分子含量都不再改变,即水与水汽之间达到了两相平衡,这种平衡叫做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时的

水汽称为饱与水汽,当时的水汽压称为饱与水汽压。

e为水汽压,E为饱与水汽压

E>e 蒸发(未饱与)

E=e 动态平衡(饱与)

E<e 凝结(过饱与)

若Es 为某一温度下对应的冰面上的饱与水汽压

Es>e 升华

Es=e 动态平衡

Es<e 凝华

图3、1 就是根据大量经验数据绘制的水的位相平衡图。水的三种

相态分别存在于不同的温度与压强条件下。水只存在于0℃以上的区域,冰只存在于0℃以下的区域,水汽虽然可存在于0℃以上及以下的区域,但其压强却被限制在一定值域下。图3·1 中OA 线与OB 线分别表示水与水汽、冰与水汽两相共存时的状态曲线。显然这两条曲线上各点的压强就就是在相应温度下水汽的饱与水汽压,因为只有水汽达到饱与时,两相才能共存。所以 OA 线又称蒸发线,表示水与水汽处于动态平衡时水面上饱与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线上K 点所对应的温度与水汽压就是水汽的临界温度tk 与临界压力(Ek= 2、2×105hPa),高于临界温度时就只能有气态存在了,因此蒸发线在K 点中断。OB 称升华线,它表示冰与水汽平衡时冰面上饱与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OC线就是融解线,表示冰与水达到平衡时压力与温度的关系。O 点为三相共存点:t0=0、0076℃,E0=6、11hPa。上述三线划分了冰、水、水汽的三个区域,在各个区域内不存在两相间的稳定平衡。例如图中的 1、2、3 点,点 1 位于OA 线之下,ei<E,这时水要蒸发;点 2 处,e2>E,此时多余的水汽要产生凝结;点3 恰好位于OA 线上,e3=E,只有这时水与水汽才能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二、饱与水汽压

(一)饱与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

饱与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就是因为蒸发面温度升高时,水分子平均动能增大,单位时间内脱出水面的分子增多,落回水面的分子数才与脱出水面的分子数相等;高温时的饱与水汽压比低温时要大。饱与水汽压随温度改变的量,在高温时要比低温时大。

(二)饱与水汽压与蒸发面性质的关系

1、冰面与过冷却水面的饱与水汽压

有时水在0℃以下,甚至在-20℃—-30℃以下仍不结冰,处于这种状态的水称过冷却水。

在云中,冰晶与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就是很普遍的,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与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这就就是“冰晶效应”

2、溶液面的饱与水汽压

不少物质都可融解于水中,所以天然水通常就是含有溶质的溶液。溶液中溶质的存在使溶液内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纯水内分子间的作用力,使水分子脱离溶液面比脱离纯水面困难。因此,同一温度下,溶液面的饱与水汽压比纯水面要小,且溶液浓度愈高,饱与水汽压愈小。(三)饱与水汽压与蒸发面形状的关系

因此,温度相同时,凸面的饱与水汽压最大,平面次之,凹面最小。而且凸面的曲率愈大,饱与

水汽压愈大;凹面的曲率愈大,饱与水汽压愈小。

三、影响蒸发的因素:

由道尔顿定律知道蒸发速度与饱与差(E-e)及分子扩散系数(A)成正比,而与气压(P)成反比。但在自然条件下,蒸发就是发生于湍流大气之中的,影响蒸发速度的主要因素就是湍流交换,并非分子扩散。考虑到自然蒸发的实际情况,影响蒸发速度的主要因子有四个:水源、热源、饱与差、风速与湍流扩散强度。

四、湿度随时间的变化

水汽压日变化类型:一种就是双峰型:主要在大陆上湍流混合较强的夏季出现。水汽压在一日内有两个最高值与两个最低值。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温度最低时与午后湍流最强时,最高值出现在9—10 时与21—22 时(图3·5 中实线)。峰值的出现就是因为蒸发增加水汽的作用大于湍流扩散对水汽的减少作用所致。另一种就是单波型,以海洋上、沿海地区与陆地上湍流不强的秋冬季节为多见。水汽压与温度的日变化一致,最高值出现在午后温度最高、蒸发最强的时刻,最低值出现在温度最低、蒸发最弱的清晨(图3·5 中虚线所示)。

水汽压的年变化与温度的年变化相似,有一最高值与一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温度高、蒸发强的7—8 月份,最低值出现在温度低、蒸发弱的1—2月份。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主要决定于气温。气温增高时,虽然蒸发加快,水汽压增大,但饱与水汽压增大得更多,反使相对湿度减小。温度降低时则相反,相对湿度增大。因此,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日变化相反,其最高值基本上出现在清晨温度最低时,最低值出现在午后温度最高时(图3·6)。

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一般以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某些季风盛行地区,由于夏季盛行风来自于海洋,冬季盛行风来自于内陆,相对湿度反而夏季大,冬季小。

五、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大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一般条件就是:一就是有凝结核或凝华核的存在。

二就是大气中水汽要达到饱与或过饱与状态。

凝结核:因为作不规则运动的水汽分子之间引力很小,通过相互之间的碰撞不易相互结合为液态或固态水。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吸湿性微粒物质,它们比水汽分子大得多,对水分子吸引力也大,从而有利于水汽分子在其表面上的集聚,使其成为水汽凝结核心。

(二)空气中水汽的饱与或过饱与

使空气达到过饱与的途径有两种:一就是通过蒸发,增加空气中的水汽,使水汽压大于饱与水汽压。二就是通过冷却作用,减少饱与水汽压,使其少于当时的实际水汽压。

1、暖水面蒸发

当冷空气流经暖水面时,由于水面温度比气温高,暖水面上的饱与水汽压比空气的饱与水汽压大得多,通过蒸发可使空气达到过饱与,并产生凝结。秋冬季的早晨,水面上腾起的蒸发雾就就是这样形成的。

2、空气的冷却

(1)绝热冷却:指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因体积膨胀对外做功而导致空气本身的冷却。随着高度升高,温度降低,饱与水汽压减小,空气至一定高度就会出现过饱与状态。这一方式对于云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辐射冷却:指在晴朗无风的夜间,由于地面的辐射冷却,导致近地面层空气的降温。当空气中温度降低到露点温度以下时,水汽压就会超过饱与水汽压产生凝结。辐射雾就就是水汽以这种方式凝结形成的。

(3)平流冷却: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将热量传递给冷的地表,造成空气本身温度降低。如果暖空气与冷地面温度相差较大,暖空气降温较多,也可能产生凝结。

(4)混合冷却:当温差较大,且接近饱与的两团空气水平混合后,也可能产生凝结。

第二节地表面与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一、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一)、露与霜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即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与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水汽的凝结。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如果露点温度在0℃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

形成露与霜的气象条件就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无风时可供凝结的水汽不多,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使贴地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均不利于露与霜的生成。

霜就是指白色固体凝结物,霜冻就是指在农作物生长季节里,地面与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农作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低温。

(二)雾凇与雨凇

1、晶状雾凇

晶状雾凇主要由过冷却雾滴蒸发后,再由水汽凝华而成。它往往在有雾、微风或静稳以及温度低于-15℃时出现。

2、粒状雾凇

粒状雾凇往往在风速较大,气温在-2—-7℃时出现。它就是由过冷却的雾滴被风吹过,碰到冷的物体表面迅速冻结而成的。

雨凇就是形成在地面或地物迎风面上的透明的或毛玻璃状的紧密冰层。它主要就是过冷却雨滴降到温度低于0℃的地面或地物上冻结而成的。

二、近地面层空气中的凝结

雾就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 的物理现象。

形成雾的基本条件就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有使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与凝结核的存在。贴地气层中的水汽压大于其饱与水汽压时,水汽即凝结或凝华成雾。根据雾形成的天气条件,可将雾分为气团雾及锋面雾二大类。气团雾就是在气团内形成的,锋面雾就是锋面活动的产物。根据气团雾的形成条件,又可将它分为冷却雾、蒸发雾及混合雾三种。根据冷却过程的不同,冷却雾又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及上坡雾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辐射雾与平流雾。

(一)辐射雾

辐射雾就是由地面辐射冷却使贴地气层变冷而形成的。有利于形成辐射雾的条件就是:①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②天气晴朗少云;③风力微弱(1—3m/s);④大气层结稳定。

(二)平流雾

平流雾就是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逐渐冷却形成的。海洋上暖而湿的空气流到冷的大陆上或者冷的海洋面上,都可以形成平流雾。形成平流雾的有利天气条件就是:①下垫面与暖湿

(完整版)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_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常见天气系统

课时作业(九) 常见天气系统 作业时间:月日 (2019北京昌平区上学期期末联考)霾主要出现在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相对湿度不大的大气形势下。下图为四种地面天气系统图。读图,回答1~2题。 1.最有利于形成霾的天气系统是( ) A.甲B.乙 C.丙D.丁 2.某地冬季受甲天气系统影响,可能出现( ) A.地面气压下降B.阴雨天气 C.地面气温上升D.无风或微风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甲为冷锋天气系统,乙为暖锋天气系统,丙为低气压(气旋)天气系统,丁为高气压(反气旋)天气系统。据题干知,霾主要出现在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相对湿度不大的大气形势下,而甲、乙、丙、丁中,只有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降水少,相对湿度不大,其他均可带来降水,故选D项。第2题,甲为冷锋天气系统,某地冬季受甲天气系统影响,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可能出现阴天、降温、大风、雨雪天气,故选B项。 (2019北京石景山区上学期期末联考)读我国北方某城市天气与空气质量情况表,回答3~4题。 时间天气状况日平均气温最大风力空气首要污染物 第一天多云11 ℃5级总悬浮颗粒物 第二天阴雨8 ℃8级总悬浮颗粒物 第三天晴 3 ℃4级NO2

4.与第二天相比,第三天( ) A.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C.气温日较差小、光照强 D.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强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从表中数据看该城市气温降低、风力增大、阴雨,故该天气系统是冷锋,C是锋面气旋,其他都不符合,选C项。第4题,从表中数据看与第二天相比,第三天晴,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A项正确;第三天晴,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B项错误;第三天晴,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C项错误;第三天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弱,D项错误。 (2019江西宜春一模)洗车指数是根据过去12小时和未来48小时有无雨雪天气,路面是否有积雪和泥水,是否容易使汽车溅上泥水,是否有沙尘等天气条件,给爱车族提供是否适宜洗车的气象指数。洗车指数共分为4级,级数越高,就越不适宜洗车。读2016年3月1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洗车指数数值最低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6.如果图中等压线状况维持不变,某自驾游汽车从②地经③地到④地,天气变化可能是( ) A.气温:暖—冷—暖 B.气压:低—高—低 C.降雨:晴—雨—睛 D.风向:西北风—西南风—东南风 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①地受高压控制而为晴朗少风天气,利于洗车,故洗车指数数值最低,A项正确。而其他三地位于锋面附近而多大风、阴雨天气,不利于洗车而洗车指数较高。第6题,②地位于冷锋锋后,为低温、阴雨天气,风向为西北风;③地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为晴朗天气,风向为西南风;④地位于暖锋锋前,多阴雨天气,受冷气团控制而气温较低,风向为东南风。故D项正确。 (2019广东茂名一模)读图,回答7~8题。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 2.3)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 温度由高到低是DCAB 。 A B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DC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参看课本P31图2.5、2.6、2.7)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参看课本P34图2.10)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参看课本P37图2.13、2.14) ★2.季风环流(参看课本P38图2.15) ★3.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

3.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参看课本P41图2.18、2.19、2.20)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参看课本P44图2.22) 3.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 (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 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 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 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 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 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 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 在锋前。 4.应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如下图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汇总

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能量来源 (1)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1)地面受热: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导热: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大地理意义 (1)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大气的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轻巧记忆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问题导思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西北地区天气的真实写照,它体现了() A.气温日较差大B.气温年较差大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D.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E.海拔高,空气稀薄 提示:ACD 二、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具体如下图所示。(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

图示 (北半球 )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 温馨提示 (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 (2)风向与所在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全析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以示意图来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卷(含答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新华社消息,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五十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阅读上述文字,完成以下三题。 1.20世纪末以来,国家采取哪些措施整治洞庭湖问题并使其面积“变大”() ①退耕还林①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①跨流域调水①退田还湖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下图是从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局部洋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洋流流向。读图回答以下三题。 2.以①为中心的环流圈() A.其中的一支是西澳大利亚暖流 B.是南半球的中高纬环流 C.是南半球的副热带环流 D.位于印度洋,洋流流向会随季节而改变 下图是模拟洋流系统的一个实验装置,在透明水槽的内侧分别安放4只风扇,且假定F1和F2表示大洋西侧。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若同时开启风扇F1和F4,则该装置模拟的洋流系统是() ①北太平洋中低纬洋流系统①北太平洋中高纬洋流系统①南大西洋中低纬洋流系统①南大西

洋中高纬洋流系统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下图为“世界水资源的供求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是() A.发展节能工业 B.扩大水稻播种面积 C.跨流域调水 D.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 2015年6月,太原市首次提出打造“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雨量大的时候吸水,干旱的时候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包括() ①调节地表径流①调节水汽输送①减少地下径流①增加地表下渗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下图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资料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重点与考点: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探究学习主干知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 2.大气的受热过程 3.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意义: 。 5.大气的热力作用: (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 能量来源: 。 2.热力环流 3.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海陆风:白天吹 夜晚吹 山谷风:白天吹 夜晚吹 城市热岛环流:形成原因 ① 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 或 ,大部分到达 ,并被地面吸收和 。 ② 地面吸收 而增温,同时又以 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③ 吸收地面辐射以后又以 、 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定义: 它是大气运动的 的形式。 形成原理:近地面空气 或 引起气流的 运动 导致 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的 运动 运动和 运动共同形成热力环流 大气的削弱作用:方式 大气的保温作用:① 对于地面辐射的强烈吸收。 ② 大气逆辐射: 。 ① ② ③

重点解析: 1. 大气的温度变化规律 ① 水平方向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垂直方向上,气温 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2.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相互转化的过程,正是由于大气对可见光几乎是透明的,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却强烈吸收,而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从而完成了“温室效应”。 3.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垂直运动),造成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导致等压面产生弯曲。其变化规律是:高压区凸向高处,低压区凸向低处 典题解析: 1、读图(一),判断A 、B 两处的温度差异。 解析:在垂直方向上,高度高则气压低,高度 低则气压高。故a >c ,b <d ,而c=d ,所以a >b 。 根据高空气压状况与地面相反的特点,可以确定A 处气压较低(注意,A 处气压低不是与其高空的a 处相比,而是与近地面的B 相比而言的),B 处气压较高。而AB 两处的气压差异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所致。因此,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A 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判断出A 处温度较高,B 处温度较低。 2.读下面“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B 、C 三地中,属于下沉气流的是 , 判断理由是 。 (2)①、②、③三处中,属于低压区的是 。 (3)④、⑤、⑥三处中,属于高压区的是 ,判断理由是 。 解析: 一 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匀,最终导致等压面的弯曲状况 二 在此处需联系的知识点是:① 在垂直方向上(对流层),气压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 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匀,引起气流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受热 的地方,气流膨胀上升,相应的地方形成低压。冷却的地方,气流冷却下沉,相应的地方形成高压。反之,近地面是低压则对应温度高(受热),近地面是高压则对应温度低(冷却) ③ 等压面的弯曲规律是:高压区凸向高处,低压区凸向低处 答案:(1)B 、C 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2)② (3)⑤ 近地面受热,气流膨胀上升,在此堆积 达标训练: 1、下列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图一 图二

不同温度下空气中饱和水分含量及饱和蒸汽压

不同温度下空气中饱和水分含量及饱和蒸汽压兰州真空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温度℃饱和水分含量 g/m3 饱和蒸汽压 Pa 温度℃ 饱和水分含量 g/m3 饱和蒸汽压 Pa 40 50.91 7368.624 -12 1.81 217.3824 38 46.00 6618.708 -14 1.52 181.2852 36 41.51 5935.392 -16 1.27 150.7824 34 37.40 5314.68 -18 1.06 125.0748 32 33.64 4483.512 -20 0.888 103.3632 30 30.30 4238.42 -22 0.736 85.248 28 27.20 3776.22 -24 0.590 70.0632 26 24.30 3357.972 -26 0.504 57.276 24 21.80 2981.016 -28 0.414 46.7532 22 19.40 2641.356 -30 0.340 38.0952 20 17.30 2336.33 -32 0.277 30.7692 18 15.36 2061.936 -34 0.226 24.9084 16 13.63 1815.516 -36 0.184 20.1132 14 12.05 1597.068 -38 0.149 16.1172 12 10.68 1401.264 -40 0.120 12.9204 10 9.35 1226.77 -42 0.096 10.2564 8 8.28 1072.26 -44 0.077 8.1252 6 7.28 933.732 -46 0.061 6.3936 4 6.39 812.52 -48 0.049 5.0616 2 5.60 704.628 -50 0.038 3.8628 0 4.85 609.923 -52 0.030 3.0636 -2 4.14 516.816 -54 0.024 2.3976 -4 3.52 436.896 -56 0.018 1.8648 -6 3.00 368.298 -58 0.014 1.4652 -8 2.54 309.8232 -60 0.011 1.0656 -10 2.14 259.74 -90 0.0093

(鲁京津琼)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鲁京津琼)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典例1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却又多雾潮湿。首都利马纬度低,却又“四季如春”。下图为“秘鲁的区域图”和“利马的气候资料统计图”。据材料回答下题。 秘鲁首都利马气候具有少雨、多雾特征,试分析其成因。 答案少雨:该地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寒流减湿作用明显。多雾:临近海洋,水气充足;沿岸寒流降温作用明显,水汽易凝结成雾;冬季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浓雾扩散。 解析该地位于东南风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寒流减湿作用明显,所以气候少雨。多雾天气,要从雾的形成条件分析,包括水汽、降温、逆温等因素。该地临近海洋,水汽充足。沿岸寒流降温作用明显,水汽易凝结成雾,冬季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浓雾扩散,所以形成多雾天气。 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 答案秘鲁降水少,多雾;秘鲁主要位于6°S~18°S之间的大陆西岸;利马位于大陆西海岸;利马气温介于15℃与20℃之间,降水较少,7、8月略多。 典例2(2019·广东湛江模拟)我国民间以农历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但气象学上通常把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的第一天视为春季的开始。读“我国各地平均入春时间等值线分布图”,回答下题。

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平均入春时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纬度位置 C.海陆分布D.大气环流 答案 B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入春时间等值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自南向北,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入春时间越迟,因此影响入春时间最主要的因素为纬度位置。B正确。 思考:你从上题材料和设问中解读到哪些与本章相关的信息? 答案入春时间等值线类似于等温线,若折算为同一日期,越往北等温线的数值越小,即温度越低;设问地点仅限于我国东部地区。 典例3(2019·安徽合肥模拟)下图为“安徽省某日14时和20时天气形势图”。据此回答(1)~(2)题。 (1)从14~20时,合肥( ) A.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小 B.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大 C.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大 D.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小 (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 ) A.14时宿州气温比合肥高B.14时宿州降水比合肥少 C.20时合肥空气质量好转D.20时黄山受冷气团控制 答案(1)C (2)C

地理必修一_第二章_地球上的大气_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4、影响:温度分布、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过程: 5、海陆热力环流: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原因: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6、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风速。 4、风向:高压→ 低压 5、风力(风速):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2.2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全球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P37) 高压带:干燥少雨信风带:干燥少雨 气压带风带 低压带:湿润多雨西风带:湿润多雨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 2、气压中心(北半球): 3、季风: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能力卷 湘教版新版必修一

《地球上的大气》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图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A.A B.B C.C D.D 2.海面上的风力通常比陆地风力大些,原因可能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大B.地转偏向力大C.摩擦力小D.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下图为某游客在黄山拍摄的“石猴观海”景观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的山地景观属于 A.黄土地貌景观B.花岗岩地貌景观 C.火山地貌景观D.喀斯特地貌景观 4.关于黄山云海气象万千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林木繁茂,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 B.山高谷深,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阳处温差大 C.黄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雨量充沛 D.云海变幻诡谲与山谷风的影响密切相关 “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的縹地里气温比周图樑地或建筑聚集处气温低出0.5℃以上的现象,绿地和树木对小气候的改善明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绿岛”对小气候的改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可以消除各种污染B.可以增加空气湿度 C.可以增大气温日较差D.可以增大地表风速 6.图中绿地与周围裸地或建筑区域的大气运动状况是() A.近地面风由周围吹向绿地B.近地面风由绿地吹向周围 C.绿地气流上升D.裸地或建筑用地气流下沉 7.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 C.太阳辐射能在不同纬度分布不均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8.当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后,下图中大气受热过程明显增强的是()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A.A1和B1B.A2和B1C.B1和C2D.A2和C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12月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大气的垂直组成和垂直分层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9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探究一大气的组成 考向1 大气成分及其作用 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据此回答1~2题。 1.地球的大气圈( ) ①由包围着地球的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②主要成分是氧和二氧化碳③与其他圈层之间没有联系④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地球的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①正确;水汽和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气中的含量很小,②错误;大气圈和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传递,③错误;地球上的低层大气中的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和氧,④正确。故选D项。 2.关于大气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②水汽和杂质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③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物质原料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排除④。 考向2 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组成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据此回答3~4题。

3.就全球来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含量明显增加的大气成分是( ) A.氧气B.氮气 C.二氧化碳D.臭氧 答案 C 解析氧气和氮气含量不会有明显的变化,A、B两项错误;受矿物燃烧和森林破坏的影响,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故C项正确;受氟氯烃化合物排放的影响,臭氧含量明显减少,D项错误。 4.下图所示曲线反映了城市绿地具有的作用是( ) A.改变大气成分、净化空气 B.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C.调节气温、改善城市小气候 D.防风固沙、防止沙尘暴发生 答案 A 解析图示曲线反映了城市绿地覆盖率越高,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减少,说明城市绿地的作用是改变大气成分、净化空气,故A项正确。 探究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考向1 对流层 对流层是靠近地面的大气层,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对流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②对流运动显著③云雨雪雾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点总结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模拟试卷1及答案 2020年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2 2020年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3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基础知识考前复习 2019-2020学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二地理试卷及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专题 2020年11月高二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及答案 2020年高二地理周周练1试卷、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卷 《海啸》视频 视频解析:狭管效应2(达坂城) 视频解析:狭管效应1(鄱阳湖) 地理纪录片|地球起源与成长史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a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b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a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b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c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d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e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f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 七、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程类型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为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可看作是第二章第四节地球圈层衔接内容,也是学习第二章知识的前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大气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与人类社会联系最密切圈层之一,大气圈中所发生的大气现象与人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和进行的?为学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学难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是历史+选考地理,前面一节已经学过了地球外部圈层,高二学生对地球大气圈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因此对地理问题和现象的分析缺乏准确性、深刻性,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而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基础,思维层次较高,因此需要学生课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如查阅地球大气圈、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有关大气运动资料等。高三选考地理学生在自然地理知识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资料信息的整理与探究活动中,完善地理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地理现象,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气温变化、风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综合思维: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气温、风等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3.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区域的气温、风等地理事象的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地理实践力: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气温垂直变化规律、风向的判读及成因等生活常识。考情分析 1.大气的受热过程2019·全国Ⅱ卷,6~8 2017·全国Ⅱ卷,9~10 结合相关地理事物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基本原理的应用,分析气温日较 差、逆温层的产生及其影响。 2.热力环流2019·江苏卷,19~20 2017·天津卷,8 2016·天津卷,4 多以实际地理区域或地理现象为背景,考查热力环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大气的水平运动2018·全国Ⅱ卷,37 2018·北京卷,6 2018·江苏卷,27 以等压线图为背景,考查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风向、风速等内容。 教法:启发式引导法、案例教学法、归纳分析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教材、地图册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前面一节已经学过了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与人类社会联系最密切圈层之一,大气圈中所发生的大气现象与人类密切相关。那么,大气圈中所发生的大气现象有哪些?是怎样发生的? (二)授课环节 我们把知识梳理一下,教师PPT展示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自主完成)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 。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 。 2.两大过程:

大气中的水分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第一节蒸发和凝结 在同一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与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恰好相等,系统内的水量 和水汽分子含量都不再改变,即水和水汽之间达到 了两相平衡,这种平衡叫做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时 的水汽称为饱和水汽,当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 压。 e为水汽压,E为饱和水汽压 E>e蒸发(未饱和) E=e动态平衡(饱和) E<e凝结(过饱和) 若Es为某一温度下对应的冰面上的饱和水汽压 Es>e升华 Es=e动态平衡 Es<e凝华 图3.1是根据大量经验数据绘制的水的位相平衡图。水的三种相态分别存在于不同的 温度和压强条件下。水只存在于0℃以上的区域,冰只存在于0℃以下的区域,水汽 虽然可存在于0℃以上及以下的区域,但其压强却被限制在一定值域下。图3·1中OA 线和OB线分别表示水与水汽、冰与水汽两相共存时的状态曲线。显然这两条曲线上 各点的压强就是在相应温度下水汽的饱和水汽压,因为只有水汽达到饱和时,两相 才能共存。所以OA线又称蒸发线,表示水与水汽处于动态平衡时水面上饱和水汽压 与温度的关系。线上K点所对应的温度和水汽压是水汽的临界温度tk和临界压力 (Ek=2.2×105hPa),高于临界温度时就只能有气态存在了,因此蒸发线在K点中断。 OB称升华线,它表示冰与水汽平衡时冰面上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OC线是融解

线,表示冰与水达到平衡时压力与温度的关系。O点为三相共存点:t0=0.0076℃,E0=6.11hPa。上述三线划分了冰、水、水汽的三个区域,在各个区域内不存在两相间的稳定平衡。例如图中的1、2、3点,点1位于OA线之下,ei<E,这时水要蒸发;点2处,e2>E,此时多余的水汽要产生凝结;点3恰好位于OA线上,e3=E,只有这时水和水汽才能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二、饱和水汽压 (一)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蒸发面温度升高时,水分子平均动能增大,单位时间内脱出水面的分子增多,落回水面的分子数才和脱出水面的分子数相等;高温时的饱和水汽压比低温时要大。饱和水汽压随温度改变的量,在高温时要比低温时大。 (二)饱和水汽压与蒸发面性质的关系 1.冰面和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 有时水在0℃以下,甚至在-20℃—-30℃以下仍不结冰,处于这种状态的水称过冷却水。 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这就是“冰晶效应” 2.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 不少物质都可融解于水中,所以天然水通常是含有溶质的溶液。溶液中溶质的存在使溶液内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纯水内分子间的作用力,使水分子脱离溶液面比脱离纯水面困难。因此,同一温度下,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纯水面要小,且溶液浓度愈高,饱和水汽压愈小。 (三)饱和水汽压与蒸发面形状的关系

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_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常见天气系统(最新整理)

课时作业(九) 常见天气系统 作业时间: 月 日 (2019北京昌平区上学期期末联考)霾主要出现在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相对湿度不大的大气形势下。下图为四种地面天气系统图。读图,回答1~2题。 1.最有利于形成霾的天气系统是( ) A.甲B.乙 C.丙D.丁 2.某地冬季受甲天气系统影响,可能出现( ) A.地面气压下降B.阴雨天气 C.地面气温上升D.无风或微风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甲为冷锋天气系统,乙为暖锋天气系统,丙为低气压(气旋)天气系统,丁为高气压(反气旋)天气系统。据题干知,霾主要出现在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相对湿度不大的大气形势下,而甲、乙、丙、丁中,只有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降水少,相对湿度不大,其他均可带来降水,故选D项。第2题,甲为冷锋天气系统,某地冬季受甲天气系统影响,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可能出现阴天、降温、大风、雨雪天气,故选B项。 (2019北京石景山区上学期期末联考)读我国北方某城市天气与空气质量情况表,回答3~4题。 时间天气状况日平均气温最大风力空气首要污染物 第一天多云11 ℃5级总悬浮颗粒物 第二天阴雨8 ℃8级总悬浮颗粒物 第三天晴 3 ℃4级NO2 3.这三天中,从该城市过境的天气系统是( )

4.与第二天相比,第三天( ) A.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C.气温日较差小、光照强 D.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强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从表中数据看该城市气温降低、风力增大、阴雨,故该天气系统是冷锋,C是锋面气旋,其他都不符合,选C项。第4题,从表中数据看与第二天相比,第三天晴,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A项正确;第三天晴,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B项错误;第三天晴,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C项错误;第三天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弱,D项错误。 (2019江西宜春一模)洗车指数是根据过去12小时和未来48小时有无雨雪天气,路面是否有积雪和泥水,是否容易使汽车溅上泥水,是否有沙尘等天气条件,给爱车族提供是否适宜洗车的气象指数。洗车指数共分为4级,级数越高,就越不适宜洗车。读2016年3月1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洗车指数数值最低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6.如果图中等压线状况维持不变,某自驾游汽车从②地经③地到④地,天气变化可能是( ) A.气温:暖—冷—暖 B.气压:低—高—低 C.降雨:晴—雨—睛 D.风向:西北风—西南风—东南风 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①地受高压控制而为晴朗少风天气,利于洗车,故洗车指数数值最低,A项正确。而其他三地位于锋面附近而多大风、阴雨天气,不利于洗车而洗车指数较高。第6题,②地位于冷锋锋后,为低温、阴雨天气,风向为西北风;③地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为晴朗天气,风向为西南风;④地位于暖锋锋前,多阴雨天气,受冷气团控制而气温较低,风向为东南风。故D项正确。 (2019广东茂名一模)读图,回答7~8题。

最新2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汇总

2第二章地球上的大 气

电子课文●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所以叫做同心圈层。 地壳表面以外的各个圈层,称为外部圈层。在固体的地壳表面镶嵌着水圈,并被大气圈包围着。在地壳表层、水圈和大气底层,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构成生气勃勃的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厚厚的大气,好像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的“体温”,使其变化不至过于剧烈。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又凝结成雨、雪等降落地面,使得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雕塑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可见,大气对地球表面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发生着重大的影响。大气对生物界和人类的影响更为深刻,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可以说,地球上没有大气,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其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者约占干洁空气容积的99%。大气中的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大气中的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作用不可低估。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地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而少量穿透大气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人类和生物则是有益的。水汽和固体尘埃的含量也很少,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2大气受热过程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2大气受热过程学案湘教 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学生用书 P41]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反射作用 (1)表现?????云层: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 强。较大颗粒的尘埃:空气中较大颗粒越多,反射 越强。 (2)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 (3)现象: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的气温相对较低。 2.散射作用 (1)表现: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

(2)特点:大气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 (3)现象?????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3.吸收作用 (1)特点: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①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2)表现? ????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分布是不均匀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完全被地面吸收。其吸收的多少与地面性质(地面反射率)有关,反射率越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保温过程 (1)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也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 (2)大气辐射中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表现?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云层越厚、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3.现象? ????阴天时,昼夜温差小。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 (1)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2)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鲁京津琼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鲁京津琼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典例1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却又多雾潮湿。首都利马纬度低,却又“四季如春”。下图为“秘鲁的区域图”和“利马的气候资料统计图”。据材料回答下题。 秘鲁首都利马气候具有少雨、多雾特征,试分析其成因。 答案少雨:该地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寒流减湿作用明显。多雾:临近海洋,水气充足;沿岸寒流降温作用明显,水汽易凝结成雾;冬季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浓雾扩散。 解析该地位于东南风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寒流减湿作用明显,所以气候少雨。多雾天气,要从雾的形成条件分析,包括水汽、降温、逆温等因素。该地临近海洋,水汽充足。沿岸寒流降温作用明显,水汽易凝结成雾,冬季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浓雾扩散,所以形成多雾天气。 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 答案秘鲁降水少,多雾;秘鲁主要位于6°S~18°S之间的大陆西岸;利马位于大陆西海岸;利马气温介于15℃与20℃之间,降水较少,7、8月略多。 典例2(2019·广东湛江模拟)我国民间以农历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但气象学上通常把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的第一天视为春季的开始。读“我国各地平均入春时间等值线分布图”,回答下题。

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平均入春时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纬度位置 C.海陆分布D.大气环流 答案 B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入春时间等值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自南向北,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入春时间越迟,因此影响入春时间最主要的因素为纬度位置。B正确。 思考:你从上题材料和设问中解读到哪些与本章相关的信息? 答案入春时间等值线类似于等温线,若折算为同一日期,越往北等温线的数值越小,即温度越低;设问地点仅限于我国东部地区。 典例3(2019·安徽合肥模拟)下图为“安徽省某日14时和20时天气形势图”。据此回答(1)~(2)题。 (1)从14~20时,合肥( ) A.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小 B.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大 C.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大 D.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小 (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 ) A.14时宿州气温比合肥高B.14时宿州降水比合肥少 C.20时合肥空气质量好转D.20时黄山受冷气团控制 答案(1)C (2)C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习题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一、名词解释题: 1. 饱和水汽压(E):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 2. 相对湿度(U):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3. 饱和差(d):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4. 露点温度(td ):在气压和水汽含量不变时,降低温度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5. 降水量: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 6. 干燥度:为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 7. 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 8. 降水距平:是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之差。 9. 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 10. 辐射雾:夜间由于地面和近地气层辐射冷却,致使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以下所形成的雾。 11.露点 12.水分临界期 13. 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 14. 冰晶效应:是指在温度低于0℃时,由于平冰面的饱和水汽压低于平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对水面还未饱和的水汽压来说冰面已达到饱和,此时在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条件下,水滴将不断蒸发而冰晶将不断增长的现象。 15. 二、填空题: 1. 低层大气中的水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 (1)减少。 2. 蒸发量是指一日内由蒸发所消耗的 (2)水层厚度。 3.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 (3)相反。 4. 使水汽达到过饱和的主要冷却方式有 (4) 辐射冷却、接触冷却、 (5)混合冷却和 (6)绝热冷却。 5. 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露点温度越 (7) 高。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则相对湿度是 (8) 100%。 6.根据土壤含水量由多到少,可将土壤蒸发速率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 7.达到过饱和状态的途径:一是增加大气中的,二是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 8.饱和差等于零时,相对湿度等于_____。 9. 饱和水气压随温度的升高而_升高(增大)_。 10.当水汽压不变时,相对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降低(减小)_。 11. 农田蒸散是由__植物蒸腾_和___土壤蒸发_组成。 12.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的途径:一是增加大气中的_水汽含量_,二是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__降低温度_。 13.云滴的增长过程有两种,即凝结(凝华)增长和_碰并增大_。 14.空气冷却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辐射冷却、绝热冷却、接触冷却和混合冷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