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圈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跟踪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后练习题及章末测验 含解析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后练习题及章末测验 含解析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 1 -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 - 7 -第3节大气热力环流.................................................................................................... - 15 -第三章测验 ................................................................................................................... - 23 -第1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探究点题号大气的组成1、2、4、5、6、8、14、15、16大气的垂直分层3、7、9、10、11、12、13、17目要求)1.(综合思维)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A.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B.占大气成分的99%C.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D.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答案 A解析氮和氧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在干洁空气成分中,氮和氧两者约占99%,故又称地球大气为“氮氧大气”。

2.(综合思维)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A.二氧化碳和臭氧B.氩和氖C.水汽和杂质D.氮和氧答案 C解析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却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

3.(综合思维)无线电通信是利用了()A.对流层大气的特征B.平流层大气的特征C.臭氧层大气的特征D.电离层大气的特征答案 D解析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存在着相当多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故无线电通信是利用了电离层大气的特征。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评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评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下列关于对B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随着海拔的增加而上升B.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C.靠臭氧吸取紫外线而增温D.能反射无线电波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中,反射作用最强,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 )A.A层B.B层C.C层D.B和C层3.图中A层主要的干脆热源是( )A.太阳辐射B.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反射1题,B层温度随着海拔的增加而上升;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靠臭氧吸取紫外线而增温;能反射无线电波的是C层中的电离层。

第2题,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用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而云层和尘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对应图中A层。

第3题,图中A层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干脆热源是地面辐射,干脆吸取的太阳辐射很少。

2.A3.C读北半球1月份和7月份气温(单位:℃)随纬度和高度的变更图,完成第4~6题。

4.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上升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C.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D.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5.在平流层底部,冬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区域为( )A.10°~20°B.40°~60°C.30°~40°D.70°~90°6.对流层上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远比下部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条件C.下垫面性质D.热量来源和空气密度4题,图中横坐标表示纬度和月份,左侧纵坐标表示高度,右侧纵坐标表示气压,从图中可看出对流层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高;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D项正确。

第5题,北半球1月表示冬季,从图中可以看出平流层底部40°~60°处冬季气温最高,B项正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课后习题 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课后习题 第三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读图,完成第1~3题。

1.白天多云,气温偏低,与图中哪个数字代表的辐射被削弱有关?( )A.①B.②C.③D.④2.大气温度的变化主要与图中哪个数字代表的辐射直接相关?( )A.①B.②C.③D.④3.青藏高原地区夜间降温较快,与图中哪个数字代表的辐射有关?( )A.①B.②C.③D.④1题,读图,根据箭头方向,可知①是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白天多云,气温偏低,与图中④代表的辐射被削弱有关,D项对。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大气温度的变化主要与地面辐射有关,与图中数字②代表的辐射直接相关,B项对。

第3题,青藏高原地区夜间降温较快,主要原因是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与图中③代表的辐射有关,C项对。

2.B3.C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辐射传递的方向及多少(粗细)。

读图完成第4~6题。

(注:大气透明度往往与大气密度、天气有关)4.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辐射方向及多少相同,说明甲、乙两地( )A.纬度相当B.海拔相当C.距海远近相当D.大气透明度相当5.近地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①⑤B.②⑦C.③⑧D.④⑥6.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主要是因为此时( )A.地面辐射弱B.太阳辐射强C.大气反射强D.大气逆辐射弱4题,图示箭头①⑤都是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若两箭头传递的辐射方向及多少相同,即甲、乙两地的太阳高度是相同的,说明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当。

第5题,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接受了地面辐射②⑦增温,因此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越远离地面温度越低。

第6题,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降温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形成霜冻。

5.B6.D7.下图为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太阳辐射量日变化示意图。

(新教材)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3.2大气受热过程 Word版含答案

(新教材)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3.2大气受热过程 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学生用书P41]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反射作用(1)表现⎩⎪⎨⎪⎧云层: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 强。

较大颗粒的尘埃:空气中较大颗粒越多,反射 越强。

(2)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

(3)现象: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的气温相对较低。

2.散射作用(1)表现: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

(2)特点:大气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

(3)现象⎩⎪⎨⎪⎧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3.吸收作用(1)特点: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①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2)表现⎩⎪⎨⎪⎧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分布是不均匀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完全被地面吸收。

其吸收的多少与地面性质(地面反射率)有关,反射率越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保温过程(1)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也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

(2)大气辐射中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表现⎩⎪⎨⎪⎧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云层越厚、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3.现象⎩⎪⎨⎪⎧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

(1)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2)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一、判断题1.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3-2 大气受热过程 分层练习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一册(2023~2024学年)

3-2 大气受热过程 分层练习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一册(2023~2024学年)

3.2大气受热过程一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反射作用(1)表现 ①云层: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②固体杂质:空气中较大颗粒越多,反射越强。

(2)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

(3)影响: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的气温相对较低。

2.散射作用(1)表现: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

(2)特点:大气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

(3)影响⎩⎪⎨⎪⎧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3.吸收作用(1)特点: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①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2)影响⎩⎪⎨⎪⎧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两个来源(1)地球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2.保温过程拓展延伸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3)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下图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某种削弱作用。

读图完成1~2题。

1.这种作用是()A.吸收B.反射C.散射D.保温2.下列现象不属于这种作用造成的是()A.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B.日落后天空仍然很明亮C.没有阳光直接照射的房内仍有亮光D.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答案】 1.C 2.D【解析】1.读图可知,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物质时,一部分太阳辐射被改变方向,引起太阳辐散向四周弥散,这种作用属于散射,C正确。

2.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因此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属于大气的反射作用,故选D。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训练与检测含解析1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训练与检测含解析1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知识点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①选择性吸收②散射③反射④全部吸收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2.北京的夏季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云层的反射强烈B.大气的吸收强烈C.大气的散射强烈D.地面反射强烈知识点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

下图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①B.② C.③D.④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4~6题。

4.图中与“大气保温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①吸收B.②吸收C.④大气逆辐射D.③地面吸收5.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图中的()A.①吸收B.地面辐射C.④大气逆辐射D.太阳辐射6.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使图中()A.①吸收减弱B.③地面吸收增强C.②吸收减弱D.④大气逆辐射增强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二层(易错题)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

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代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字依次是()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2.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A.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增温B.大气逆辐射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有反射作用D.大气比热容大,容易降温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黄)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

近日,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了统一涂白,行道树树干刷白高度统一控制在离地面1.5米处,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3~4题.3.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①杀菌,防止病菌感染’②杀虫、防虫,减少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③起到一定美化作用'④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关于树木涂白的作用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大量流失B.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变小,减少树皮开裂C.使得树木萌芽和开花提前,以躲过早春低温冻害D.增加树木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的概率5.如图为在东北地区某蔬菜大棚里所拍的图片。

3.2大气受热过程课后练习(含解析)——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3.2大气受热过程课后练习(含解析)——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3.2大气受热过程课后练习(含解析)——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一、单选题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B.a、b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2.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浓雾发生时,有些农民对农田进行地膜覆盖,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浓雾使A.太阳辐射增强B.地面辐射增强C.空气能见度降低D.大气逆辐射减弱4.浓雾发生时对农田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地膜A.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加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减弱了地面辐射“蜀犬吠日”出自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A.①B.②C.③D.④6.“庸、蜀之南,恒雨少日”会导致A.①减弱B.②不变C.③减弱D.④减弱下面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方向及大小(粗细)。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A.纬度相当B.距海远近相同C.海拔相当D.大气透明度相近8.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B.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⑥大小有关C.甲地的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与④③大小有关D.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甲地大,与⑤大小有关9.图中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箭头是()A.①⑤B.④⑥C.②⑦D.③⑧2016年12月15日,北京发布当年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提醒各相关单位和市民提前做好准备应对污染,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Ⅰ 3.2 大气受热过程习题与答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Ⅰ 3.2 大气受热过程习题与答案

湘教版(2020)高中地理课堂练习系列3.2 大气受热过程1.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A.大气逆辐射减弱 B.云层反射作用强C.云层的吸收作用强 D.地面辐射增强2.雨过天晴,天空呈现蔚蓝色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A.散射作用 B.反射作用 C.吸收作用 D.辐射作用3.深秋初冬时节,晴朗的夜晚多霜冻的主要原因是A.夜晚风力微弱 B.大气逆辐射弱C. 地面辐射较强D. 太阳辐射较强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图3-2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4~5题。

图3-24.下列关于图中a、b、c所代表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B.a、c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cC.b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5.下列与材料中点燃柴草防止霜冻原理相同的是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B.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C.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D.高原上的人皮肤较黑图3-3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图3-36.图中数字表达的含义正确的是A.①—地面反射B.②—大气反射C.③—大气散射D.④—地面吸收7.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图中的A.①增加 B.②减弱C.③增强 D.④减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据此完成8~9题。

8.这段歌词中赞美的蓝天,其形成是由于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9.在歌词所描述的天气条件下,当地A. 气温日较差小 B.秋季易发生霜冻现象C.大气保温效应明显 D.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少10.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厚度呈现出大—小—大的年际变化。

下列地理过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A. 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B.积雪厚度大—地面吸收量多—年平均气温高C. 积雪厚度小—大气吸收量少—年平均气温低D.积雪厚度小—地面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高11.大气受热,气温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圈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北极上空的尘埃颗粒。

图甲示意北极地区海鸟,图乙示意大气受热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月份鸟粪对北极地区影响最明显的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2.鸟粪对北极地区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是()
A.①增强B.②不变C.③增强D.④减弱
近年来我国农村玻璃温室(或塑料大棚)的大规模推广,杜绝了秋冬季节依靠人造烟幕使农作物免遭低温冻害的做法。

完成下面小题。

3.霜冻多出现在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是因为大气()
A.反射太阳辐射强B.吸收太阳辐射少
C.逆辐射能力弱D.散射太阳辐射强
4.关于两种避冻害的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A.烟幕减弱了地面辐射B.烟幕减弱了大气逆辐射
C.温室增强了太阳辐射D.红外线辐射难以穿透温室屋顶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太阳辐射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逆辐射
6.利用人造烟雾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B.增强②C.减弱③D.增强④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A.①——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B.②——大气的削弱作用
C.③——地面辐射D.④——大气逆辐射
8.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使()
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减弱
9.“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
A.①增强④减弱B.②增强③增强C.①减弱③增强D.②减弱③减弱
10.科幻片《流浪地球》,讲述了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

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即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人类暂时转入地下城生活,用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园。

在电影里有这么一个情节,地球大气被木星吸走一部分,地球有可能撞向木星,除了这些危险,在靠近木星时以下哪个也是地球可能面临的()
A.被小行星等星际物质撞击
B.大气的削弱作用减弱,白天地表温度越来越低
C.木星受地球引力作用,远离轨道,撞向地球
D.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气温日较差越来越小
11.可能总辐射是考虑了受大气减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读“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可能总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B.20°N有效总辐射最大是因为太阳高度较大且降水较少
C.可能总辐射量随纬度增加而迅速递减
D.云量最多的地区是64°N
读下图为“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图,据此完成下列两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为可见光区B.B为紫外光区
C.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B区D.波长越长的光辐射能力越强
13.生活中所说的七色光指的是()
A.紫外区B.可见光区C.红外区D.都不是
读“碧海蓝天海滩景观图”,完成下列小题。

14.“蓝天”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受到大气的()
A.反射作用B.吸收作用
C.散射作用D.折射作用
15.形成海滩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A.海浪沉积B.流水侵蚀C.风力沉积D.冰川沉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16.南京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晴天时气温曲线的是_______,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____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A . B.
C.D.
(3)利用所学原理分析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

17.读昼夜太阳辐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____辐射,D是____辐射。

(2)白天多云时,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____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____,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时____(填“高”或“低”)。

(3)夜间多云时,由于云层____地面长波辐射,并使大气的____作用增强,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时要____(填“高”或“低”)。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7月,李老师带领研学小组去宁夏中卫市沙坡头考察,沿途经过干旱的山区,远远望去,一片荒凉景色。

车到山前,同学们却惊奇地发现,在铺满砾石的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

李老师介绍,这是劳动人民为适应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抗旱耕作形式砂田。

砂田也叫“铺砂地”、“压砂田”,是在旱田之上铺盖了一层6-15cm厚的粗砂砾或卵石加粗砂的田地。

同学们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到,中国的砂田起源于甘肃中部,并逐渐扩展到毗邻的陇东、河西和宁夏、青海的部分地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砂田主要分布在黄士丘陵地区,附近有黄河及其支流或者古河道分布。

(1)分析香山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2)李老师告诉同学们,砂田与地膜覆盖虽然都是旱作农业生产栽培技术,但各有特点。

简述与地膜覆盖相比,采用砂砾或卵石覆盖的主要优点。

参考答案
1.C2.A3.C4.D5.C6.D7.B8.D9.D10.A11.B12.C13.B14.C15.A
16.(1)A;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比阴天时低。

(2)C 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气温低;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气温高;再加上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大,升温、降温慢,所以陆地晴天昼夜温差大。

(3)新疆多晴朗的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17.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反射)减弱低吸收保温(逆辐射)高18.(1)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地势高,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弱,昼夜温差大;植被稀疏,多沙地,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快。

(2)能有效接纳自然降水;土壤的透气性好;砂田气温的日较差大;对环境的污染小。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