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和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教案

合集下载

6.19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6.19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6.19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重点内容是卢沟桥事变。本节课通过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背景和过程,理解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精神。内容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a.相关历史文献:让学生阅读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原始文献和历史记载,如《卢沟桥事变纪事》、《抗日战争回忆录》等,以深入了解事变的真实情况。
b.历史学术文章: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研究文章,如《卢沟桥事变的背景与影响》、《卢沟桥事变与中国全民族抗战》等,以拓宽视野,深入了解事变的历史意义。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的历史氛围。
简短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卢沟桥事变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过程:
讲解卢沟桥事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包括主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c.历史纪录片:观看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纪录片,如《卢沟桥事变档案》、《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见证》等,以形象生动地了解事变的过程和影响。
d.网络资源:搜索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图片、视频、纪念活动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事变的历史氛围,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拓展建议: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教案川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教案川教版

生阅读课本, 识记事件及年代, 并与九一八事变相比较记忆 通过材料分析得出结论
生阅读小字了解国民党第二十九 军英勇抗日的史实。 学生阅读小字, 了解淞沪会战的 意义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和识记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 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公正的评价历史事 件的能力
五、南京大屠杀 1、活动二: 小组讨论与交流展示 2、南京大屠杀的时间, 持续时 间、屠杀对象及人数 展示图片: 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 犯下的罪证 3、活动三: 质疑拓展
教师活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图片:卢沟晓月, 现代的
生观看图片
创设情境, 激发兴 趣
卢沟桥及日本老兵在美丽的卢沟
桥下跪忏悔 思考回答: 卢沟桥事变
一、问: 日本老兵为什么要在卢
沟桥下跪忏悔?曾经这儿发生了
什么事?
二、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活动一: 自主先学 2、七七事变的时间、借口、地点 和意义 二、展示材料, 为什么说七七事 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三、展示图片: 国民党爱国将领 佟麟阁、赵登禹 四、淞沪会战 本子目属于学生了解内容
开始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 投影有关卢沟桥景点及南京景点等图片, 制作浓厚 的历史氛围, 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印象更 加深刻。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识记与理解:
1. 掌握全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和七七事变的经过;
2. 记住日寇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法西斯暴行。
能力与方法:
板书设计
第 14 课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二、南京大屠杀
1、时间、地点: 1937.7.7 卢沟桥

卢沟桥烽火教案

卢沟桥烽火教案

卢沟桥烽火教案一、背景介绍卢沟桥事变是指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北京郊区的卢沟桥一带,先是设下陷阱捕捉中国士兵,接着向中国官兵开火的事件。

这次事变标志着日本侵略进入全面战争阶段,也被视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二、烽火教案的意义1. 抗战教育的重要性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开始,对于教育青年一代抗战和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编写烽火教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2. 卢沟桥事变的意义卢沟桥事变对中国的抗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通过烽火教案,学生可以了解不仅仅是一次冲突事件,更是中国抗战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抵抗外来侵略的开始。

3. 弘扬民族精神编写烽火教案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学生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官兵的英勇抗击以及付出的巨大牺牲,激励他们在面临困难时也能勇往直前。

三、烽火教案的编写内容1. 事件的背景和经过教案应首先介绍事件的背景和经过,包括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日本侵略行动的动机,以及具体的战斗过程等。

2. 事件的影响和意义教案应重点介绍卢沟桥事变对中国抗战的影响和意义,包括成为中国抗战的标志,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并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口号。

3. 英雄人物的故事教案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讲述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中的英勇事迹。

例如,可以介绍开枪射击号令的卢沟桥炮兵排排长杨靖宇等。

4. 知识检测及深入讨论教案应设计相关的问题,用于检测学生对于卢沟桥事变的理解,并引导他们深入讨论相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教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根据烽火教案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展示、小组讨论等。

实施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事前准备教师应提前准备相关教材和图片,确保教学资源齐全。

此外,还应提前编写好教学大纲和课堂设计。

2. 课堂教学根据教案的内容和教学大纲,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讲授、展示以及小组讨论等。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教学设计
泸州七中张黎雯
一、教学目标:
1. 识记与理解:掌握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和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记住南京大屠杀,理解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2. 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建设强国。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日本法西斯反人类、反社会的反动本质以及侵略战争的罪恶。

(2)难点
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正确认识今日中日关系
七、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
学生阅读书本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合作原因——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合作主要内容——根据国共两党多次谈判达成的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七七事变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内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日本侵占 了东三省。紧接着又向华北推进。1935年逼迫国民政府与之签订了《何梅协定》,又策划华北五省(山西、山东、河北、察哈尔、绥远)自治。到1936年,形势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日军势力已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城。战争一触即发。
教师讲述: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于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挑起事端。八一三事变直接威胁到南京,局势愈发严峻,为此国民政府迅速下达总动员,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即淞沪会战。
教师展示图片:《上海守军奋起抗击日军》,强调中国守军艰苦奋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填充相关内容
淞沪会战
ʱ¼ä
1937.8
引导学生借鉴历史,关注显示,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业设计
1.全国性抗日战争 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B.柳条湖事件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是
A.南京B.武汉C.重庆D.成都
3.日军进攻北平中,牺牲的二十九军副军长是
A.佟麟阁B.赵登禹C.张自忠D.申仲明
板书设计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重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开始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经过和重大战役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和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重大战役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掌握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掌握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影响,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和视频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1: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学设计1: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材分析:本课教学重点是“血染卢沟桥”,主要是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的准备,为了摆脱国内政法经济危机和转嫁国内阶级矛盾,同时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国策,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卢沟桥事变”,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认识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

简述卢沟桥中国守军抗日的史实,培养口头表达及历史思维能力。

认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中的“材料研读”与“相关史事”,分析历史材料和历史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形成历史认知,提高解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七七事变和淞沪会战为例,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优秀品质。

学习中国军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的精神。

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要随时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要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的抗战;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北京西南郊外的永定河上,横跨着气势如虹的卢沟桥。

1937年的一天,枪声打破了卢沟桥的宁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二)教师引领,探究新课一、七七事变1.日军蓄意发动卢沟桥事变【材料链接】材料当年的报刊曾这样评论:对中国来说,“卢沟桥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北平之得失,华北存亡系之;而西北、陇海线乃至长江流域,亦莫不受其威胁也”;对日本而言,“卢沟桥事件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程。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日本侵华军队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引发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团结一心,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

本节课内容丰富,旨在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深入。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的了解也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国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原因、经过和结果。

2.教学难点:七七事变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七七事变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七七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分析全国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三卢沟桥事变和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关于抗日战争的第一节。

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使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八·一三”事变的开始,日本帝国主义气势汹汹,不可一世,妄想灭亡中国。

面对强敌,要求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这是战胜敌人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而中国军民的英勇杀敌、流血牺牲,则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卢沟桥事变的时间、地点及经过;理解卢沟桥事变是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经过;了解淞沪抗战的情况;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卢沟桥事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相关内容和淞沪抗战,培养学生客观的、公正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通过收集资料、叙说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卢沟桥抗战、淞沪抗战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敢于抗争、誓死报国的大无畏精神,树立起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随时报效祖国的观念。

通过学习,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重新抬头;热爱和平,维护世界和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经过及意义。

难点是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战的开始。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五、课堂小结:(3分钟)
本课学习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主要内容有: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淞沪抗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相关内容。

通过学习知道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战的开始。

面对强敌,要求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这是战胜敌人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而中国军民的英勇杀敌、流血牺牲,则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六、练习和作业
练习:1、日本侵略军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时间是:
A 1936年
B 1937年
C 1938年
2、中国军队粉碎日本妄图3个月灭亡中国梦想的战役是
A徐州会战 B 淞庐会战 C 太原会战
作业: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怎样实现的?
七、歌曲升华(2分钟)
学生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结束本课。

八:板书设计
卢沟桥事变和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一、卢沟桥(七七)事变:
1、1937年7月7日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
2、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9月下旬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三、淞沪抗战
粉碎日军3个月消灭中国的梦想
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1937年8月洛川会议
2、平型关大捷
3、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