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别舍弟宗一》赏析

《别舍弟宗一》赏析

《别舍弟宗一》赏析诗歌原文: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诗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

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

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苏轼在其《评韩柳诗》中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中也称“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

足见柳宗元诗文成就之高。

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什么题材的诗歌,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高超的艺术价值。

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

本诗文《别舍弟宗一》为叙事抒情诗,兼具其叙事诗、抒情诗两种特色。

本诗歌是一首送别诗,写在唐元和十一年春,因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兄弟离别之时而作此诗。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一表与舍弟离别亲情,二抒发诗人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

诗歌平仄分析: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本诗歌为典型的七言律诗,平仄符合规则。

全诗八句,56个字,用的是“an”韵,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

七言律诗第一句多用韵,也可不用韵,这首诗是首句用韵的。

诗文开篇点题,点明别离场景,描叙兄弟惜别之情。

“零落残魂”说诗人内心因长期的贬谪生活而备受折磨,已成“残魂”,如今这副“残魂”又要与舍弟离别,更是加倍黯然神伤。

“双垂别泪越江边”: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离别之情、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别舍弟宗一》柳宗元精选十篇

《别舍弟宗一》柳宗元精选十篇

《别舍弟宗一》柳宗元精选十篇篇1:《别舍弟宗一》柳宗元柳宗元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柳宗元诗鉴赏:元和十一年( 816 )暮春,柳宗元的从弟柳宗一,自柳州赴江陵,柳宗元怀着沉厚的感情写了这道诗。

头二句写送别时的情景。

暮春时节,落花飘零,诗人送别从弟宗一来到柳江边。

两情依依,相望垂泪不语。

诗人凝望着一去不返的江水,不由悲从中来:长期的贬谪生活,心灵已千疮百孔,患难弟兄好不容易相聚,现在又要远别,使他更加黯然神伤。

南朝江淹《别赋》中说的.“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但此时作者的感伤实比江赋这二句还要更进一层。

这两句是总写,“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三.四两句紧接着伤叹自身的贬谪身世:“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作者自永贞革新失败,不断遭受打击、迫害,先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又被贬为柳州刺史,柳州离京城长安约六千里,前后被贬僻荒正好十二个年头。

这两句排比、铺陈,对仗工整:“一身”,形象地说明身世的孤零,“万死”,沉痛地诉说了遭遇的历尽艰危。

“去国六千里”,展示了离开京城的遥远路程;“ 投荒十二年”,表明了被贬僻荒的漫长岁月。

每一个字都渗透着作者的悲愤不平之情。

五.六两句分写别后各自在柳州和途中将会见到的景色。

“桂岭瘴来云似墨”,写诗人所居留的柳州,遍地崇山峻岭,林木浓密,气候湿热,经常有瘴雾浓云迷漫,黑压压地如同泼墨,气氛郁闷难爱。

“洞庭春尽水如天”,写宗一此去江陵,路经洞庭湖,在这暮春时节,更是碧波万顷,一望无际,水天相连一色,景象空阔迷茫。

这两句对偶,一写山,一写水,诗中有画,景中寓情,用浓墨重彩渲染出了在去留离别间黯然神伤的两种不同境界,烘托出了无尽的离情别恨。

结尾两句,写今后的相思之情。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相思梦”,彼此梦中思念。

“荆门郢树”,指柳宗一今后所居之地。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翻译赏析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翻译赏析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释:①韩醇《诂训柳集》卷四十二:“‘万死投荒十二年’,自永贞元年(805)乙酉至元和十一年(816)丙申也。

诗是年春作。

”宗一:宗元从弟,事不详。

②零落:本指花、叶凋零飘落,此处用以自比遭贬漂泊。

黯然:形容别时心绪暗淡伤感。

③双:指宗元和宗一。

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州诸江也。

按柳州乃百越地。

”即粤江,这里指柳江。

④去国:离开国都长安。

六千里:《通典·州郡十四》:“(柳州)去西京五千二百七十里。

”极言贬所离京城之远。

唐时从柳州到长安有4245里。

⑤万死:指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

投荒:贬逐到偏僻边远的地区。

⑥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

柳州在桂岭南。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七《岭南道贺州》载有桂岭县:“桂岭在县东十五里。

”⑦荆、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百家注柳集》引孙汝听曰:“荆、郢,宗一将游之处。

”何焯《义门读书记》曰:“《韩非子》: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得相见,敏便于梦中往寻。

但行至半路即迷。

落句正用其意。

”翻译:生离死别人间事,残魂孤影倍伤神;柳江河畔双垂泪,兄弟涕泣依依情。

奸党弄权离京都,六千里外暂栖身;投荒百越十二载,面容憔悴穷余生。

桂岭瘴气山林起,乌云低垂百疫行;欣闻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

聚会惟赖南柯梦,相思愿眠不醒枕;神游依稀荆门现,云烟缭绕恍若真。

鉴赏:《别舍弟宗一》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诗。

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全篇诗情感人,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无间。

元和十一年(816)暮春,柳宗元的从弟柳宗一,自柳州赴江陵,柳宗元怀着沉厚的感情写了这道诗。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别舍弟宗一》此诗是作者送别堂弟柳宗一而作,为伤别并自伤之作,既表现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作者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别舍弟宗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③树烟。

注释:①永贞元年(805) 九月,柳宗元参与的革新运动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 春回京师,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

元和十一年(816) 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②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

柳州在桂岭南。

③荆、郢:古楚都,②零落:本指花、叶凋零飘落,此处用以自比遭贬漂泊。

黯然:形容别时心绪暗淡伤感。

③双:指宗元和宗一。

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州诸江也。

按柳州乃百越地。

”即粤江,这里指柳江。

④去国:离开国都长安。

1.对于本诗的最后一联,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 ‘烟'字只当用‘边'字。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5 分)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 分)参考答案1、不同意这种观点。

(1 分)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

(1 分)“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1 分)暗示出今后兄弟二人欲见不易,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1 分)用“边”字既与首联重复,又肤浅无味,(1 分)注:答同意的,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3 分。

2 、(1)兄弟惜别,依依不舍之情:首联写诗人在越江边送别兄弟,双双落泪,尽显离别的痛苦与不舍;(2)被贬蛮荒的愤懑愁苦之情(或答:政治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颔联写只身去国之远,蛮荒生活之久之难,流露出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愁苦愤懑之情。

离愁渐远渐无穷——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评析

离愁渐远渐无穷——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评析

摘要:柳宗元离别诗《别舍弟宗一》是柳宗元生平遭际转折时期的重要作品,也是作者一反写诗时“清峭”传统,转为“忧愤”风格的转型作品。

在中唐时期离别诗发轫力普遍内敛,由言志到言情、由悲愤到空幽转变的时代特征下,柳宗元此诗却将国忧家恨,贬辛谪苦,离别情绪,共一刻而喷涌,将“离愁”表达的含蓄哀婉却不失风度。

此诗在柳宗元整个诗歌作品中有着典范意义,它成了柳公生平遭际乃至诗歌探索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品,对研究柳宗元的文学探索和心态活动等有典型作用,也对学界研究中唐诗歌有反哺折射之功效。

关键词:中唐诗;离别诗;《别舍弟宗一》;赏析中唐之诗,既不能”物情上达”文追盛唐,亦不能“王泽下流”犹如晚唐[1]。

因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犹如帝国落日而江河日下,“盛唐之音”日渐式微。

林庚形象称之为由“盛唐之音”到“盛唐远音”转换期。

所谓“悲莫悲兮生别离”,离别诗在唐朝发展空前。

“据统计《全唐诗》中有离别诗5000余首,涉及作者400多人。

清代学者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收入的1900多首唐诗中亦有离别诗近300首,约占16%,《河岳英灵集》和《文苑英华》中离别诗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由此来看离别诗在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盛,是诗歌的重要主题和文人抒发心灵的主要对象。

但中唐离别诗和以前各代相比,又有着与众不同的时征:国势的衰颓使诗人的心态由外向转至内敛,使离别诗由言志变为言情。

这时期的离别诗已然不再雄健浪漫、自然飘逸,随之发展到悲愤、淡漠、凄清和空幽的抒情走向。

[3]宗白华总结说,“随着文人心态走向内敛,走向隐逸,初盛唐那种饱满的热情和壮大的胸襟已渐行渐远,他们有的只是细腻的情感和敏感的心灵,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

”[4]作为中唐诗人的柳宗元,无疑受到中唐诗风的影响,并形成了他独特的“清峭”风格。

明胡应麟在论述子厚之诗时,把柳宗元和其他诗人比较时说,“靖节清而远,康乐清而丽,曲江清而澹,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储光羲清而适,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徐昌谷清而朗,高子业清而婉。

别舍弟宗一

别舍弟宗一

思考
请简析尾联表达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想象(以实写虚)、融情于景。作者写别 后以思念入梦,在梦中经常梦见弟弟去的 “郢”一带的烟树,(或在迷离恍惚的烟 树间与宗一相见),化实为虚,意境迷离 ,将思念之意表现得异常深切感人。
思考
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①兄弟之间的骨肉分离之情。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②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 ③荆、郢:古楚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
颈联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其妙 处?
“桂岭瘴来云似墨”中,诗人用比喻写柳 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 征自己处境险恶。
“洞庭春尽水如天”,诗人用比喻写遥想 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 川阻隔,相见很难了。含蓄地表达了天涯 相隔兄弟别离之情。
②诗人被贬,政治上历尽磨难,屡屡失意 愁苦之情。 ③诗人长期流放在如此偏僻的“蛮荒”之 地,差点“万死”的愤懑与孤独。
思考
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 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 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瘴”“云 ”“春”“水”“梦”“烟”等意象,表 达了凄侧、惆怅之情。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①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 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③树 烟。
①永贞元年(805)九月,柳宗元参与的革新运动失败, 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 春回京师,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春, 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 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

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

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

1诗歌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2结合全诗,简析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1、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桂岭瘴来云似墨”中,诗人用比喻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

“洞庭春尽水如天”,诗人用比喻写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

2、黯然的原因有:①兄弟之间的骨肉分离之情
②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政治屡屡失意愁苦之情
③诗人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差点“万死”的愤懑之情。

送别诗鉴赏之别舍弟宗一【唐】柳宗元

送别诗鉴赏之别舍弟宗一【唐】柳宗元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④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 年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岭:这里泛 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 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境迷 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 ‘边’字,肤浅无味。”(《秋窗随笔》) 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 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 字神远。”(《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 理。“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 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 【简析】:
•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 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 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 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 得志的悲愤之情。
•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 间的骨肉情谊。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 描叙兄弟惜别之情。“越江”,即粤江, 这里是指柳江。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 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 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 倍黯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 落泪,依依不舍。
•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 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 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 附近的山岭。“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 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 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 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 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
•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 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 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 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 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 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 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 用‘边’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别舍弟宗一》此诗是作者送别堂弟柳宗一而作,为伤别并自伤之作,既表现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作者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③树烟。

注释:①永贞元年(805)九月,柳宗元参与的革新运动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②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

柳州在桂岭南。

③荆、郢:古楚都,②零落:本指花、叶凋零飘落,此处用以自比遭贬漂泊。

黯然:形容别时心绪暗淡伤感。

③双:指宗元和宗一。

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州诸江也。

按柳州乃百越地。

”即粤江,这里指柳江。

④去国:离开国都长安。

1.对于本诗的最后一联,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5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不同意这种观点。

(1分)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

(1分)“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1分)暗示出今后兄弟二人欲见不易,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1分)用“边”字既与首联重复,又肤浅无味,(1 分)注:答同意的,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3分。

2、(1) 兄弟惜别,依依不舍之情:首联写诗人在越江边送别兄弟,双双落泪,尽显离别的痛苦与不舍;(2)被贬蛮荒的愤懑愁苦之情(或答:政治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颔联写只身去国之远,蛮荒生活之久之难,流露出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愁苦愤懑之情。

(或:颈联“云似墨”一句,写出诗人被贬之地的险恶,也暗示诗人此时处境的险恶,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愁苦愤懑之情。

)(3)兄弟之间的骨肉至情:尾联表明兄弟远隔两地,再难相见,只能在梦中寄以思念之情,从而体现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

(每点3分,情感1分,分析2分;答对2点即满分。

)二(1)颈联描绘了什么景象?简要分析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

(4分)(2)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柳宗元这首诗与严羽所说的哪些方面相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3)诗歌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4)结合全诗,简析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5)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4分)(6)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颈联描绘了一幅凄惨迷蒙、辽阔苍茫的图景。

眼前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乌云密布,料想舍弟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碧于天。

运用比喻、对比、虚实相生、融情于景等手法(任答两种即可),表达了诗人面对离别的愁苦与对于迁谪的愤懑之情。

(2)柳诗融“别离”与“迁谪”于一诗。

“别离”之意,集中于诗歌的首联、颈联、尾联中。

(这是一道“哪些”类考题,需要寻找“那些”信息。

首联点题,直接抒发兄弟惜别之情。

颈联通过两地景物对比渲染,既暗示自己环境之险恶,又遥寄骨肉之相思。

尾联则以“梦”中见郢树烟来表达恩亲之切。

)“迁谪”之情,集中于颔联,颈联主要以环境之险恶僻远来暗示。

颔联“万死”“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包藏着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

颈联“瘴来云似墨”与“春尽水如天”对比,体现“谴谪”。

)(3)、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桂岭瘴来云似墨”中,诗人用比喻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

“洞庭春尽水如天”,诗人用比喻写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

(4)、黯然的原因有:①兄弟之间的骨肉分离之情②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政治屡屡失意愁苦之情③诗人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差点“万死”的愤懑之情(5)“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 (2分)“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滴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1分)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1分)(意思对即可)(6)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器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

(2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侧、惆怅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7) 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2分)答①“云似墨”是说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

②“水如天”是以洞庭水阔天长,相思绵长,相见很难。

(8) 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

(3分)答:抒发了与从弟弟的依依惜别之情。

表达特色:想象,融情于景,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

三:(1)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4分)(2)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什么妙处?(4分)(3)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是( ),诗眼是( )(4分)(4)请简析尾联表达技巧及抒发的感情(4分)参考答案(1)(4分)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

(2)(4分)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地险恶;后一比喻,形象描写了洞庭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相隔兄弟别离之情。

(3)送别诗、黯然。

理由:首联写自己身世飘零之时又遭逢兄弟离别,黯然神伤;颔联回忆自己被贬谪的经历,愤懑与愁苦;颈联写别后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令人伤感;尾联写今后寄以相思之梦,以表思念之苦。

四联句子无不跟“黯然”相关。

(4)表达特色:想象(化实为虚或以虚写实)、融情于景。

作者写别后以思念入梦,在梦中经常梦见弟弟去的“郢”一带的烟树,(或在迷离恍惚的烟树间与宗一相见),化实为虚,意境迷离,将思念之意表现得异常深切感人。

翻译:生离死别人间事,残魂孤影倍伤神;柳江河畔双垂泪,兄弟涕泣依依情。

奸党弄权离京都,六千里外暂栖身;投荒百越十二载,面容憔悴穷余生。

桂岭瘴气山林起,乌云低垂百疫行;欣闻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

聚会惟赖南柯梦,相思愿眠不醒枕;神游依稀荆门现,云烟缭绕恍若真。

简析此诗是作者送别堂弟柳宗一而作,为伤别并自伤之作,既表现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作者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颔联叙写自己的政治遭遇,表现心中的不平和愤慨;颈联写景,用比兴手法把兄弟彼此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尾联表明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只能寄以出现荆门烟树的相思梦。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无间,深得后世诗评家称赏。

【赏析】《别舍弟宗一》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诗。

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全篇诗情感人,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无间。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

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描叙兄弟惜别之情。

两句意思是说;自己的心灵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已经成了“零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倍黯然神伤。

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

“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

“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

“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

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昧。

宋代周紫芝曾在《竹被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用‘边’字。

”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

一改‘边’字,肤浅无味。

”(《秋窗随笔》)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字神近。

”(《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理。

“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

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一二年之久。

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

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可能性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

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柳宗元的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

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