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复习资料(完整简约)
中西方文化比较复习题

1、请结合好莱坞的实例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看法答:二战前:好莱坞电影中的“黄祸论”和“东方女性”,在早期好莱坞电影中,“东方”与“黄祸论”不可避免的联系到了一起。
19世纪90年代“黄祸论”在欧洲正式形成,并逐渐成为西方对东方的一种论调。
“黄祸论”认为黄种人从生理到心理上都是孱弱的、野蛮的,而且粗鄙、暴力、未开化、道德感缺失、异教和幼稚。
在这种意识延续下,好莱坞热衷于将华人想象为对白人构成威胁的“野蛮的他者”。
1945至1990年期间,好莱坞热衷用“冷战”思维思考问题,通过电影故事反映或折射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
“东方主义”的论调此时常常用来形容美国的东方“朋友”或“敌人”,而且带给观众无限遐想。
新时代的东方主义,《明日帝国》现象:东方人在好莱坞银幕上的新形象。
促使电影对东方形象作出修正的原因,第一,在欧美社会中面临着数量越来越大的非白人移民,他们的反对声音不容忽视。
其次就是票房表现。
电影中负面的东方形象令日渐清醒的东方观众反感,电影制作者在考虑利润的前提下,不得不推出貌似正面的他者形象,更标榜在他者形象上前所未有的真实塑造。
007电影一向以其敏感的时代触觉见称。
在《明日帝国》中,它带出了潮流元素:媒体的力量。
同时,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崛起,因为在电影中,在中国成立办事处是媒体大亨卡佛的目标。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两股力量的交织:一是要维护东西方的差距,二是对中国发展的担心。
进一步考量,由于中国的庞大票房,电影不得不对林慧这个角色有一番斟酌。
观众看到的林慧,正是一个折衷的东方人物形象。
“所有的对于东方社会,语言,文学,历史,社会学等等的看法我都称之为显性东方主义。
任何关于东方的知识的改变都仅限于显性东方主义的改变,隐性东方主义是不变的,稳定的,永恒的”。
2、试述中西文化的源流与差异答:中国文化有许多不同的源流传统,但自中国秦汉文化以来,基本上是循着一种主体文化——儒家文化发展下来的。
中西比较文化徐行言主编期末总复习资料

第二章 中西文化寻根第一节 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第二节 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与古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第三节 家国与城邦一、 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二、 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第三章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一节 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第二节 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一、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道德价值————人类精神文化以宗教为开端,中国自周代就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中国古代文化君重神轻,民重神轻。
神体现在: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着。
第三节 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一)“家天下”的宗主统治----天下为家的王位继承 (二)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三)大一统的专制政体一、 严复: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国亲亲,西人尚贤 二、李大钊: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人看作群体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
因而只有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
一、义务为本位的群体原则二、个人主义的自由与权利第四节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一、中国精神中的“中”与“和”1)儒家中庸思想与道家无为的中道观2)艺术上表现为优雅宁静、冲淡平和的审美境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感情节制,以及含蓄委婉地艺术传达。
二、西方价值的“利”与“力”1)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2)强烈的竞争意识3)对力量的崇拜第五节内向与开放一、道统与涵纳二、开拓与求新第四章中西思维方式比较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中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将人投入到自然中,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为认识的基本前提;而西方哲学则专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别,细心的分解万事万物,欢欣于人的独立,给之地位和荣耀,以独立个体的确立作为认识的前提。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盖人类有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
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
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
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
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
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
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
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
而思维方式因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
“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
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
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象背后的本质、本体,也即普遍真理。
中西文化比较复习整理

复习整理一、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期末试题的一点回忆前面的一百道左右选择题很简单,有不少和期中重复的,也有一些前后文重复的总体来说很容易,基本是些常识性的题目,建议找笔记记得好的同学复印了笔记仔细看,不需要硬背。
主观题最好看课本,老师应该给划了范围的,多看几遍,题目也是容易上手的。
哪怕你不看书也能写出东西来,但是具体题目实在记不清了,maze上似乎有过部分选择题的,可以找一下。
总之题目很简单,老师很nice(我个人比较喜欢民族主义者的缘故),给分很不错,不用太费力气。
二、100道选择题——只要注意每一讲的细节,再加上简单的推理就可以了——和期中的题目有很大的重复阿(见附件)问答题12选3——自由的空间啊!三、大多数都是可以推演的。
有些要死记得。
1,主张把国画和西化分开的画家是?(我没记住答案哈)2,认为西方是在搞寡头政治的是米歇尔斯3,十教授宣言的观点是(答案我不确定是西方还是中国了)4,量子理论和()是矛盾的(选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禅宗,佛理)5,阿赖耶识和那个矛盾(荣格佛洛伊德行为主义)先想着五个吧。
多了也有点没有印象了。
四、06年秋期末考奥运会和中国科举中医好像有道选择大题有评论能否取消中医和汉字五、1、如果民国期间真的废除了中医,你认为会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2、选一种政体,评价优劣(多党制、两党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4、体育的目的是什么?你觉得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否真的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六、简答题1、如果民国期间中医被废除,将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怎样的后果?2、请就某一种政治制度(多党制、二党制、一党制等)或体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评价其利弊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建好一所大学?4、体育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即将举办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符合体育锻炼的目的吗?选择题期中的题至少考了2/3,100道题里至少有3-5道题面重复的(忘了具体几道了),还有几道题看了其他题就能知道答案的。
中西文化比较知识点

C、 评价:
戴震、章太炎的思想解放意义不亚于孟德斯鸠、卢梭;
胡适:17世纪中西知识领袖在科学精神和方法方面非常相像,差别在于西方用自然材料而中国学者用书本知识;
郭沫若:朴学是考证之学的成果;
章太炎:学问以语言为本质,即音韵训诂;
2、 西方语言学理论
1) Linguistic turn 许多学科转到以研究语言为基础和方法,如哲学、文学、社会学,
B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文字存在的理由是表现语言,文字必须以从语言发展;语言有一种不
反映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7) Hobi语:Wolf认为hobi语的世界观可能比印欧语系更接近现代物理学。
8) 爱斯基摩语:不存在抽象概括的雪的概念,而有几十种具体形态的雪。
9) GU:西方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自以为他们是在自觉的反映适用于自然的一切或起
码适用于所有人类的普遍法则,而实际上他们反映的只不过是寻找一种具体方法,来看待他们的语言中继承下来的事物。
2) 历史比较语言学: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异,以探索语言发展的规律。通过几种方言
或亲属语言的差别比较,找出相互间的语言对应关系,确定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和这种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然后拟测或重建他们的共同源头——原始形式。
3) 格里姆戈鱼虞模古读考》: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都读a音不读o
10) 语言决定论(Humblot)
11) 印欧语同源问题:1786,英,William Jones,希腊语、拉丁语、梵语同源;
12) GU:中国人形象思维强;语言思维没有形象思维迅速
13)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A言语与语言的区别:言语是个人行为,语言是习惯性规则、原则、符号系统,抽象,有共通性。
中西文化比较复习资料

中西文化比较复习资料一、文化的定义什么是文化?“文化”定义有一个基本的内核是:文化是各民族人类创造的产物,是人类自身留下的痕迹,它对人们始终发生着影响。
(狭义理解)文化包括人改造过的自然或自然物(所谓物质文明、工具材料等等)和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可以分为实物、风俗习惯和制度,思想产品和心理意识等多种层次。
(广义理解)二、文化的特征文化的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性: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
二是传统性:文化的核心则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
三是独特性:文化相对主义背景下提出的“文化马赛克”、“地球文化马赛克”。
三、文化的交流与比较1、交流的必要性:不同的文化系统,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两种文化真正融汇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
这种独特性预示着今后的文化交流暗伏着冲突。
2、比较的必要性:文化的比较应当是整体的比较,比较某一个侧面,也应对进入比较的双方整体有一个大致的、了然于胸的认识;文化的比较应当是历史的比较,不能割断历史,需要追溯源流,历史的逆溯可以使我们了解差异的根源。
3、融合的必要性自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就象两条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现在相交汇流了。
时至今日,运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的各种文化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
但是,中西文化的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在融合两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了另一种新的文化,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第一讲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第一节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公元前1000年(周代)---“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尚书·禹贡》---庞大帝国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雄厚的发展潜能---自我调节与更新---进退裕如---文化的延续与完整2、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3、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
中西文化比较复习题

1、对文化的理解答:文化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广义方面,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首先从文化的来源角度看,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社会阶层的结构、时间观念、空间关系观念、宇宙以及物质财富等等的积淀,是一个大的群体通过若干代的个人和群体努力而获取的。
其次从文化的普遍性角度理解,文化是持续的、恒久的和无所不在的,它包括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习惯性行为。
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精神文化,即心理文化,指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具有隐性、深层次的特征。
第二,狭义方面,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总合,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行为习惯。
2、文化的价值文化是有价值的,文化的功能是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普遍性与特殊性之分。
普遍性指在所有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以及被大多数别的民族认同的文化现象。
特殊性指只有个别文化中存在的文化现象以及未被绝大多数民族认同的文化现象。
文化的普遍性决定其普遍价值;文化的特殊性决定其特殊价值。
普遍价值意味着该价值被应用、认同的范围通常大于特殊价值,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必然总是大于特殊价值。
在自然科学方面,普遍价值大于特殊价值的情形多于特殊价值大于普遍价值的情形。
而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情形恰好相反。
3、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自然状况;文化是指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系统。
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因素系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像文化的发展方向或者发展模式。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整体来看,地理环境的影响还是横向的多一些,即在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影响很大。
中外文化比较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外文化比较知识点总结大全中外文化比较是一门研究文化差异与相似之处的学科,涉及到语言、宗教、价值观念、社会习俗、饮食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
通过了解中外文化比较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下面是中外文化比较的知识点总结大全。
1. 语言和文字中文是象形文字,属于孤立语系,与英语、法语等属于屈折语系的西方语言有很大不同。
西方语言注重语法和语法规则,而中文更注重词语和字义的蕴含和体现。
此外,西方语言中存在语言敏感区,如英语中的句式结构和词汇搭配,而中文则注重情感和抒发方式。
2. 宗教与价值观念中西方的宗教和价值观念有很大差异。
西方主要信奉基督教,强调责任和个人自由,追求个人美德和幸福。
而中国则以佛教、道教和儒教为主,重视礼仪、忠诚和家庭观念。
此外,西方主张个人主义,而中国更注重集体主义。
3. 社会习俗社交礼仪是中外社会习俗的一部分。
例如,西方国家在见面时通常握手,而中国则习惯以鞠躬或握手相迎。
西方国家的餐厅文化注重个体用餐,而中国则强调共享食物,家庭餐桌上常见的“盆菜”就是一个例子。
4. 饮食文化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种类和口味的混搭,如意大利的披萨、法国的奶酪和美国的汉堡等,而中国注重荤素搭配,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配以各种菜肴。
此外,中西方对饮食的烹饪方式和餐桌礼仪也有很大差异。
5. 艺术艺术是文化传承和表达的方式之一。
中西方艺术在题材、表现手法和审美标准上存在差异。
西方艺术注重个体表达和情感宣泄,具有更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而中国艺术强调意境和整体美。
6. 教育与学习方式在教育和学习方式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
西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建立独立思考能力。
而中国传统教育更重视记忆和传统知识的传承,注重集体主义和考试成绩。
7. 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在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方面,中西方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西方社会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个人权利,而中国社会注重家庭和社会集体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化的定义文化是各民族人类创造的产物,是人类自身留下的痕迹,它对人们始终发生着影响。
文化包括人改造过的自然或自然物和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可以分为实物、风俗习惯和制度,思想产品和心理意识等多种层次。
二、文化的特征一是整体性: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
二是传统性:文化的核心则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
三是独特性:文化相对主义背景下提出的“文化马赛克”、“地球文化马赛克”。
民族性和地域性看作为文化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有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想模式和行为倾向。
三、文化的交流与比较1、交流的必要性:不同的文化系统,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两种文化真正融汇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
这种独特性预示着今后的文化交流暗伏着冲突。
2、比较的必要性:文化的比较应当是整体的比较,比较某一个侧面,也应对进入比较的双方整体有一个大致的、了然于胸的认识;文化的比较应当是历史的比较,不能割断历史,需要追溯源流,历史的逆溯可以使我们了解差异的根源。
3、融合的必要性自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就象两条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现在相交汇流了。
时至今日,运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的各种文化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
但是,中西文化的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在融合两种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了另一种新的文化,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第一讲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第一节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自给自足的生活条件2、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有利于复杂多样的文化形态,这种不同丰富的文化碰撞才有丰富的中华文化。
(北方草原社会中发育起来的游牧文化与黄河长江流域生长的农耕文化之间的长期冲突和融合。
)3、温暖湿润的气候气候湿润、雨水充沛、雨热同期,热量资源也十分丰富,适合于农耕发展。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保护了幼年的中华文明,能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
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自我封闭的保守意识和自诩世界中心,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二、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海洋性气候,海洋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1、由于陆地狭窄又是多山地带,加上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湿润,夏季干燥炎热(导致不适合农耕发展,很难形成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但这也正是这些潜藏的危险激发起人们抗争与政府的勇气,成为文明创造的动力,如做海盗,去航海探险,征服掠夺)2、地中海地区特殊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地中海内潮汐小,平静,含盐量高,适宜航海,而航海比陆路更加经济、自由,如腓尼基人、罗马帝国、大希腊、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交流贸易乃至掠夺入侵)3、全境被各种天然屏障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
(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化聚集,也陶冶了希腊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基本性格。
)第二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中西不同的生产形态和经济模式: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①农耕文明历史悠久,较早发展了农业,形成稳定的农业定居点,种植各种农作物和驯养家畜,至少在商代开始,农业已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
周以后农业的地位不断加强,成为国家的重要的经济支柱。
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
在农业社会中,土地意味着财富和生存的根本,普通人也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②在少数的时间段和空间范围内,存在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对抗。
③中国工商业文化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却一直受到压制。
小农经济阻碍商业发展。
④农业社会中的自给自足,使国人向往稳定的生活,缺乏向外扩张的动力。
二、古代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1、历史地理基础-地域有限多山---人口增加,农业无法满足需求---畜牧业、渔业、海外迁移谋生存古代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①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其不能单纯靠农业发展,而是发展畜牧业和海上贸易。
手工业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社形成一个以昂达的城市经济为中心的工商业国家。
商业和航海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
②经济的向外开拓必然带来文化的开放。
外向型经济也激发了人们冒险精神。
第三节家国与城邦一、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一个中心)1、“家天下”的宗主统治“天下为家”的父系王位继承2、“事君如事父”的忠孝原则3、大一统的专制政体(1、专制政体特点,历史上有能力的皇帝往往监听万事2、官僚集团无固定体制,而是权力中心始终指向皇帝,有皇帝任意调配3、中国皇帝不仅是政治权利至高无上的代表,也控制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秩序。
4、统治者以严密的行政组织限制黎民百姓的个人自由)二、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多个中心)1、城邦的建立1、以独立的城邦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且绝大多数的经济都为工商业;2、其次是小国寡民的规模,还会有限制性的海外移民。
这样也导致以地缘为基础的文化的交融2、民主政治体制与古代希腊城邦制的发展伴随而生的是民主政治体制的建构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的共和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
契约原则在西方社会建构中最早的应用。
因为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便是作为公民社会最高形式契约的法律对个人政治权利和平等地位的肯定。
第二讲中西文化精神比较第一节“人文”和“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人文传统科学精神关注中心:群体认同个人本位处世态度:中庸和平崇力尚争处事风格:内向开放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1、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早地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制2、以礼乐教化为中心的道德理性:把仁作为人立身之本,大学中也有言到此点3、只是努力发展各种与人伦社会有关的思想学说,而不关心对客观自然地认识,不热血逻辑认识体系和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
这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又一重要表征。
4、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文化人文传统的又一表征。
二、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客观精神、探求真理的执着)7、西方科学精神主要体现为:西方科学精神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理性精神:我们把理性精神即所谓的“阿波罗精神”看做西方精神的核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在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抽象的偏好,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合理性原则.2科学精神还表现在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上。
客观精神:西方人为实现驾驭自然的目的,强调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在科学研究中则表现为注重实验与实证。
在逻辑推导和抽象思辨外,也把观察和经验作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3科学精神中还包含着不断碳素科学真理的执着态度,它不盲从传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已取得的经验与结论。
总之它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旧有的一切观念和成就,甚至怀疑自己。
4、把真理看做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强调真理的相对性而不承认所为终极真理。
第二节群体和个人意识一、中国文化的群体认同1、群体意识的特征以家庭基本单元的社会结构形式决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存在首先依存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集团;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还要个体对社稷的效忠。
2、群体意识的优劣优势:A.有助于调节人际关系。
B.促进社会稳定。
C.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劣势:A.限制中国人的个体价值。
B.限制个人创造活力。
C.不利于社会变革二、西方文化的个人意识1、个人意识特征认为个体存在的价值看作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
个人中心的处世态度,倾向于自我依赖。
西方人个人本位文化典型标志的利己主义大的原则已逐步向利己兼利人的道德的目标转化。
西方人崇尚的是依照平等互利的契约原则建立社会团体和国家。
2、个人意识的优劣优势:A.合理的利己主义人际关系。
B.各自辨别善恶。
C.不依附于家庭和他人,有利于个人奋斗。
D.有不受别人干预的隐私权和个人财产权。
劣势:A.自我为中心的处世态度。
B.私欲的泛滥。
第三节中庸和平和崇力尚争一、中国精神的“中”和“和”10、中庸和平的主要表现:1中国文化从自己的群体价值目标出发,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
2中庸思想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
3中庸思想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
4中庸和平精神渗透到文学艺术创造中,便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
二、西方价值的“利”与“力”11、崇力尚争的主要表现:1第一是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
2第二是强烈的竞争意识。
3第三是对力量的崇拜。
4崇力尚争精神在西方艺术中的反映是以庄严地力量与强烈的激情为特色的崇高型艺术成为西方文艺的主流。
第四节内向与开放一、中国的“大陆性”文化性格半封闭的隔离机制---自足的农业经济---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求统一、尚传承、重内省、轻开拓---自我保存、向心凝聚、独立自主、稳定绵延---内向---崇古守常眼光内在---重视内部的统一和凝聚---追求以我族为中心的一元价值系统---在文化的横向交流和吸收上采取被动的姿态---保守自足二、西方的“开拓”与“求新”工商业的流通交换---外围文化环境的滋养---热烈好动、重吸取、求变化、广拓展---开拓农业生产基地和商业贸易市场---对外扩张征服与殖民活动---文化的传播和输出求变务新的创造精神---不满足与现状和已有财富和成就---不安定的变动---有助于更新和发展(优点)---无法形成新的固定关系和稳定价值---衡态机制---文化难于成熟完美(缺点)第三讲中西思维方式比较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物我二分思维特点:直觉思维逻辑推理思维原则:实践理性(正德利用厚生重践履急功近利世俗功利)思辨理性(理性的崇拜思辨的信心)第一节对自然的不同态度一、中国“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1、“天人合一”的概念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2、“天人合一”代表的文化价值表明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顺应、协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哲学)二、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1、“二元对立”的概念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控制”与“征服”自然的愿望征服自然必以认识自然为基础---科学理论、实用技术的盛行2、“二元对立”的文化表现主客对立逻辑---众多的对立范畴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分裂15、中西语言、思维和文化精神相对立的轨迹:(P165)羚羊挂角(语义语言意合语言宽式语言整体顿悟智性)板上钉钉(语法语言形和语言严式语言构造分析悟性)立体散点对偶真实模糊简约含蓄螺旋线性焦点主从虚拟精准周严直露直线(西)语法型语言:严式语言——严式思维轨迹——构造分析·逻辑演绎——智性精神;(中)语义型语言:宽式语言——宽式思维轨迹——整体领悟·类比联想——悟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