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古诗歌阅读(一)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浙江专版精练:“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浙江专版精练:“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含解析

“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郎士元①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

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中原士庶大举迁居东南,史称“衣冠南渡”。

(1)颔联和颈联从自然特点、、三方面来写“吴越风烟”。

(4分)解析:颔联写自然环境的清静幽谧、景色优美,突出吴越人的居住特点;颈联运用“衣冠南渡”的典故,突出其历史渊源。

参考答案:居住特点历史渊源(2)请简要赏析“避地衣冠尽向南”一句的艺术技巧。

(4分)答:解析:“避地衣冠”是用典,以“衣冠南渡”的典故,既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

“衣冠”运用借代手法,借指士庶。

参考答案:①运用借代手法,以“衣冠”借指士庶。

②运用“衣冠南渡”的典故,既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注]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1)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运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怅惘之情。

(4分)解析:“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参考答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2)“紫菊”和“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起到什么作用?(4分)答:解析: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

先立足全诗理解这两个意象的具体含义,再分析诗人在它们身上所寄托的情感。

参考答案: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堂的莲花,使人产生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之情。

高一上册语文必背文言文及古诗 (1)

高一上册语文必背文言文及古诗 (1)

高一上册语文必背文言文及古诗1.高一上册语文必背文言文及古诗篇一《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包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包含答案)

期末专项复习—古诗词、文言文阅读一、古诗阅读(30分)(一)(6分)拟行路难(其六)[南朝]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本诗在思想感情上与李白的《行路难》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6分)得乐天书[唐]元稹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贬谪通州(今四川达州),当年八月,挚友乐天也从长安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同时乐天罢苏州刺史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元稹得乐天来信和刘禹锡获乐天赠诗各有什么情感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6分)画堂春?寄子由①[宋]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 唐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 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战场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解析:选C C项,“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怀古之情。

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

②送别之意。

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

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景象后,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白话诗歌]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也会看到当时大战留下的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歌

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歌

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歌高一语文必背的古诗词文言文歌,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歌的内容,供同学们学习和背诵。

1.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离骚》节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 《滕王阁序》节选(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4.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 《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6. 《赤壁赋》节选(苏轼)对海而唱,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7. 《出师表》节选(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0. 《爱莲说》节选(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些古诗词文言文歌,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考试中的常见内容。

同学们在学习时,应该注重理解其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时掌握其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通过背诵和理解,可以更好地领悟古代文学的韵味和魅力。

高一上学期语文古诗及文言文篇目

高一上学期语文古诗及文言文篇目

高一上学期语文古诗及文言文篇目1.高一上学期语文古诗及文言文篇目篇一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高一上学期语文古诗及文言文篇目篇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古诗文阅读。

(一)黄州安国寺记(宋)苏轼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①,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

其明年二月至黄。

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②所从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③自落,表里翛然④,无所附丽⑤,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⑥。

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

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卒谢去。

余是以愧其人。

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

连曰:“寺未有记。

”具石请记之。

余不得辞。

【注释】①指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

②罪垢:指罪孽。

③染污:烦恼。

④翛(xiāo)然:超脱的样子。

⑤附丽:附着,依附。

⑥赐衣: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

(二)行香子·述怀①(宋)苏轼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②,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①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

②石中火:指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

(1)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求所以自新之方往之汝家,必敬必戒B.间一、二日辄往遂于外人间隔C.私窃乐之宴酣之乐D.具石请记之百废具兴用(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3)文中写僧人继连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为苏轼词中画线的句子“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设计朗读。

(可从停连、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入手,答出一点即可)(5)上面两篇古诗文中,苏轼的境遇相同、心境相似,请结合《黄州安国寺记》相关内容,品析词中画横线的诗句“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语言上的妙处。

河北中职对口升学语文复习基础试题:古诗文阅读01

河北中职对口升学语文复习基础试题:古诗文阅读01

对口升学语文复习基础试题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3分)画舫斋记欧阳修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之居,而名曰画舫斋。

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

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

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

山石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

因以舟名焉。

《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

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

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况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

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

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

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

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

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鼋之出没,波涛之汹欻,宜其寝惊而梦愕。

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

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大字以题于楹。

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具以云。

又因以置于壁。

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则穴.其上以为明穴:凿洞B. 凡偃.休于吾斋者偃:安然C. 追思曩.时山川所历曩:从前D. 今得除去宿.负宿:住处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则穴其.上以为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B. 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富而.可求也C. 盖舟之.为物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D. 将乞大字以.题于楹饰小说以.干县令12. 以下对文意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舟名斋为中心,从画舫斋的形状、构造,周围景物写起,再追忆过去经历,联想古人,层层剖析,抒写出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古诗歌阅读(一)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父希尧。

晋有天下,希尧累历清显。

思恭以门荫奏署镇国军节
度使官。

天福中,希尧任棣州刺史。

思恭解官侍养,奉章入贡,改国子四门博士
..。

开运初,刘继勋节制同州,辟为掌书记。

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止。

隐帝时,蝗,诏遍祈山川。

思恭上言赦过宥罪议狱缓刑苟狱讼平允则灾害不生望令诸州速决重刑无致淹滥必召和气从之。

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

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刺史赵廷进惧不能敌,将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与贼战彭山。

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

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

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仍语之曰:“冯继业言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汝其往哉!”思恭曰:“臣奉诏而往,必能治之。

”帝壮之,赐窄衣、金带、钱二百万,仍以塗涉诸部,
令别赍金帛以遗之。

思恭下车
..,矫继业之失,绥抚夷落,访求民病,悉条奏免之。

俄而回鹘入贡,路出灵州,交易于市,思恭遣吏市硇砂,吏争直,与之竞。

思恭释吏,械其使,数日贳之。

使还诉其主,复遣使赍牒诣灵州问故,思恭理屈不报。

自是数年,回鹘不复朝
贡。

久之,迁右谏议大夫、知扬州。

朝廷方经略江表
..,命思恭兼沿江巡检。

太宗即位,迁
将作监、知秦州。

坐擅借官库银造器,又妄以贡奉为名,贱市狨毛虎皮为马饰,为通判王廷范所发。

淳化三年,卒,年七十三。

(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恭上言赦过/宥罪议狱缓刑/苟狱讼平允/则灾害不生/望令诸州速决重刑/无致淹滥/必召和气/
B.思恭上言/赦过宥罪/议狱缓刑/苟狱讼平允/则灾害不生/望令诸州速决/重刑无致淹滥/必召和气/
C.思恭上言/赦过宥罪/议狱缓刑/苟狱讼平允/则灾害不生/望令诸州速决重刑/无致淹滥/必召和气/
D.思恭上言赦过/宥罪议狱缓刑/苟狱讼平允/则灾害不生/望令诸州速决/重刑无致淹滥/必召和气/
解析:选C解答此题,首先要大致理解句意并注意观察句式结构。

“上言”后均是段思恭说的话,“赦”“宥”“议”“缓”四个字均为动词,“赦过宥罪议狱缓刑”为四个动宾短语,根据文言文四字一句的习惯,应在中间断开,故排除A、D。

“速决”为动词,后面跟宾语,因此“重刑”应紧跟其后,故排除B项,选择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后世沿袭设置。

B.卫、霍,指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二人皆以军功著称,后世并称他们为“卫霍”。

C.下车,本义是古代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后来指官吏初到任。

D.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它地处长江之外,也称“江左”“江东”。

解析:选D“也称‘江左’‘江东’”的说法错误。

“江左”或“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段思恭处事有度,很能服众。

刘继勋入朝,契丹入汴,军士请求立段思恭为州帅,段思恭对他们言明利害,拒而不从,此事就此停止。

B.段思恭果敢干练,善于机变。

亡命之徒进逼眉州,军士缺乏斗志,他假托皇帝诏令,招募士兵,厚赏冲锋在前的军士,鼓舞士气,大败贼寇。

C.段思恭为国分忧,颇受重用。

皇帝命他镇守灵州要地,他慷慨允诺,受到厚赏;因沿途要经过多部,皇帝又让他多带钱帛以备赠送之用。

D.段思恭缺乏远见,有损邦交。

他的小吏与回鹘使者发生争执,他扣留了使者几天;后来回鹘派人询问缘由,他不予回复,致使回鹘多年不进贡。

解析:选B“假托皇帝诏令,招募士兵”理解错误。

由原文“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可知,段思恭不是“假托皇帝诏令,招募士兵”,而是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缴纳的钱帛赏给士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

(5分)
译文:
(2)坐擅借官库银造器,又妄以贡奉为名,贱市狨毛虎皮为马饰,为通判王廷范所发。

(5分)
译文:
参考答案:(1)后来度支使请求查究他的罪过,太祖怜惜他的果断干练,没有允许,让他管理州府事务。

(得分点:“按”“怜”“知”各1分,大意2分)
(2)因为擅自借官库白银制造器具犯法,又无端以进贡为名,低价买来狨毛虎皮做马骑饰物,被通判王廷范揭发。

(得分点:“坐”“妄”“为……所发”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段思恭是泽州晋城人,他的父亲叫段希尧。

晋朝(后晋)的时候,段希尧经多次升迁后居
清要显贵之职。

段思恭凭借祖先的功勋被推荐担任镇国军节度使官。

天福年中,段希尧担任棣州刺史。

段思恭辞去官职回家奉养父母,奉表章入朝,被改任为国子四门博士。

开运初年,刘继勋任同州节度使,征用他为掌书记。

刘继勋入朝拜见皇帝,正赶上契丹入侵汴梁,士卒喧哗鼓噪,请求拥立段思恭担任同州主帅,段思恭用利害关系晓谕他们,拒不接受,事情才得以停止。

隐帝年间,出现蝗灾,(皇帝)下诏四处祭山川祈福。

段思恭上书说:“赦免过错,宽恕罪行。

对案件仔细反复审核而不急于处以刑罚,如果处理案件公平公正,就不会有灾害发生。

希望命令各州迅速判决重刑,没有久拖不决和滥用刑罚的案件,必定会招来祥瑞之气。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乾德初年,平定蜀地,段思恭担任眉州通判。

当时很多不顾性命的人集结在一起,进攻眉州城,刺史赵廷进因害怕不能抵挡,准备逃到嘉州,段思恭制止了他,于是率领驻守士兵跟叛贼在彭山作战。

可是,士兵们都持观望态度,没有斗志,段思恭就招募冲在前面的士兵并给以丰厚赏赐,于是士兵们勇猛作战,大败贼兵,段思恭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缴纳的钱帛赏给他们。

后来度支使请求查究他的罪过,太祖怜惜他的果断干练,没有允许,让他管理州府事务。

恰逢冯继业从灵州带领整个家族来朝见天子,皇帝让段思恭代理灵州事务,一再告诫段思恭:“冯继业说灵州如果不是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去镇守抚慰是不行的,希望你一定要前往!”段思恭说:“我奉朝廷诏令前往,一定能够治理好。

”皇帝认为他豪壮,赏赐窄衣、金带、二百万钱,并因沿途要经过各部,命令他另外携带钱帛来赠送他们。

段思恭到任后,矫正冯继业的过失,安抚少数民族部落,探访寻求百姓疾苦,全都分条上奏免除。

不久,回鹘入朝进贡财物,路过灵州,(拿所带物品)在市场上卖,段思恭派遣小吏去买硇砂,小吏讨价还价,跟他们争执。

段思恭释放了小吏,却用刑具拷上回鹘使者,几天后才赦免。

使者回去告诉君主,回鹘君主又派使者携带着文书到灵州询问原因,段思恭自知理亏而不回复。

从此几年时间里,回鹘不再入朝进贡。

很久之后,升任为右谏议大夫、扬州知州。

朝廷正筹划治理长江以南地区,于是就任命段思恭兼任沿江巡检。

太宗即位,迁任将作监、秦州知州。

因为擅自借官库白银制造器具犯法,又无端以进贡为名,低价买来狨毛虎皮做马骑饰物,被通判王廷范揭发。

淳化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二、古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岁夜咏怀[注]
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注]元和十四年(819),刘禹锡老母病逝,在护送灵柩过衡阳时又接到好友柳宗元去世
的消息。

诗人闻讯异常悲痛,写下许多悼友之作。

《岁夜咏怀》约写于居丧之时。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作者多年来坎坷不得意,即使新年来临也不会有新的希望。

B.颔联中“昔”与“今”的对比,蕴含着作者的后悔之意。

C.颈联写作者闲居,自由自在,只想长寿。

表面写自己颓丧,实则饱含愤激。

D.尾联写年年春色皆同,实指有没有春天对自己而言已无所谓,体现了作者的淡定。

E.此诗语言朴实自然,但在字里行间寄寓作者无限感慨,读后令人为之动容。

解析:选BD B项,“蕴含着作者的后悔之意”错误,应是既蕴含着作者伤悼众友早逝,又蕴含着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表现了“一人突逝,举目寂空”的沉痛之情。

D项,“有没有春天对自己而言已无所谓,体现了作者的淡定”错误,应是对自然界的春天无所谓,但对于政治的春天却是渴望的,只可惜一直看不到,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6.全诗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试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对过往坎坷命运的愤慨。

首联写自己多年来在坎坷不得意中度过,体现了对命运坎坷的愤慨与无奈。

②对柳宗元及众友早逝的哀悼。

颔联用反问写出朋友只剩下几个人了,以此表达对已逝的朋友的哀悼。

③对国家颓败的伤感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

尾联表面表现作者的平静、闲适,实则透露出作者的伤感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