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感想
《青春之歌》心得体会(优秀10篇)

《青春之歌》心得体会(优秀10篇)《青春之歌》心得体会篇1纯白、高洁、清澈……这是我读《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的第一感。
阴暗、无耻、肮脏……是我对当时那个社会的评价。
林道静生于地主家庭,生母是地主的姨太太,后来被地主害死。
道静年幼丧母,又饱受林家的伤害。
这样的生活养成了她孤僻倔强的性格。
接着,林家夫妇竟想利用林道静来赚钱——送她去读书,再找个人嫁个好价钱。
但是她抵抗着,终于与亲人断绝了关系,离家出走。
因此,林道静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在革命工作者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之路。
因为她在之前充分感受到了这个社会的黑暗与衰落:大官、富人所谓的衣冠楚楚下的贪财好色,乞丐流氓的低俗下流,使林道静一心向着革命,与众多革命战士一起为新的社会努力着。
林道静在改变着,变得坚强、勇敢、独立。
她不怕人们的疏远甚至于完全孤独,不怕亲戚朋友带给她的痛苦与打击,甚至不怕与丈夫余永泽长久的美好关系断裂,直到分离。
对革命的热情,导致她坚持着,哪怕就在死神面前!!就算是白白牺牲,也永不后悔、至死不渝!她不是一个人,她有着和她一样的一群人。
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品质。
这种品质让他们走上了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他们,不像所谓的懦夫,呆在家里不闻不问。
更不像那些欺软怕硬的小人,背叛祖国!他们是勇敢者,是他们站出来与敌人战斗!!正因为我们中国有许多这样的人,才能战胜日本和众多侵略者。
我发现,最初林道静在我眼中,是朵冰清玉洁的莲花,现在,竟成了在雪中傲然挺立的梅花!“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青春之歌》心得体会篇2生活在这个“和平”时代的我们几乎没有那股“为革命胜利而奉献自我”的冲劲,这股劲在久而久之的安宁中逐渐淡化,甚至将要化为乌烟。
惟独从书本或影视中还能有所体会。
杨沫的《青春之歌》正是一部充满了奋斗激情的作品。
作者以高亢激昂的旋律为爱国知识分子写下的一首青春的赞歌。
《青春之歌》读后感想五篇

《青春之歌》读后感想五篇《青春之歌》读后感想1在20世纪三十年代,女青年林道静为逃避腐朽的家庭,独自逃去了北戴河。
在那遇见了青年余永泽,两人相识、相伴、生活在一起。
同时林道静也结识了许多年轻的爱国青年,他们让林道镜懂得了许多国家大事,渐渐的,林道静开始厌恶和余永泽在一起平庸的生活,她开始积极参加和爱国青年们组织的波澜壮阔的革命行动,远离了自私的余永泽,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奔走呼号。
后来经过了各种考验,在革命战士们的帮助下,她终于成为了一位坚定、成熟的革命者。
书中令我最为震撼的是卢嘉川被捕后,在监狱中被打断双腿,全身血肉模糊,离死亡仅有一步之遥时,仍然一点一点的挪动着沉重的身体,想告诉同志有叛徒背判了团队。
对于他这样一位将要被反动派处死的死囚来说,死去是最舒服的一条路。
而对于卢嘉川来讲,只要能把消息传出去,一切都不再重要,不管自己遭受多少痛苦,只要可以少牺牲几个同志,他的脸上就可以浮现出一种安祥的、和谐的,从未有过的微笑了。
卢嘉川把信号传递出去后就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
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多少这样的宁死不屈、用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革命斗士换来的啊!我忽然想起网上的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在替你抵力前行。
”我们有的时候在报怨学习累、工作忙,可是这点劳累同革命战士们所遭受的苦难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其实这本书的作者杨沫与主人公林道静的经历十分相像。
她为了躲避家庭,远走他乡念。
后来,父亲破产,母亲逼婚,她不愿嫁给汉奸走狗,毅然只身逃走嫁给了“余永泽”,最终像道静一样离开了他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奋斗的生活。
杨沫说过:“革命前的林道静是她自己,革命后的林道静是众多革命者的缩影。
这本书里有她自己,也寄托着她的希望。
”书中有着一个又一个人的人生,一个又一个人的青春。
细细品读,意犹未尽,希望大家能够看看这本书,从而思考自己的青春应该如何渡过。
《青春之歌》读后感想2道静一个可怜的女孩,从一岁起亲生母亲被后母赶走,母亲的生世极其的悲惨,一个美丽能干的女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最后还被人压迫,有了孩子却被人赶出了家,回到家里唯一的亲人也去世了,她无奈之下只好去跳河自尽,而对于道静,这些都不被人提起,从小就被后母使唤,被弟弟陷害,长大后父亲抛弃了她们,后母想把他嫁给一个有钱人,她为了反抗想要来投诉表哥,结果到了北戴河表哥和表嫂也走了,她孤苦无依,校长说给她找工作,让她先住下来,结果校长是为了把她献给自己的朋友,处于这样的环境,她天天到大海边,看到了美丽的海景,同时也看到了悲苦的劳动人民,以及享乐奢侈的外国人,她极度的绝望,而在这时他看到了一个青年,他的才学,他的烂漫主义影响了她,最后在透海的一瞬间,他救了他,并给了她无尽的爱意。
《青春之歌》读后感(精选24篇)

《青春之歌》读后感(精选24篇)《青春之歌》读后感篇1《青春之歌》是我国著名作家杨沫的成功之作之一,他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
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蚋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
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来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
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找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
经过了一条艰苦的磨练和改造过程。
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
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搞性格。
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
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
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欣赏完了这部作品后,我感触颇多,在当时这种社会环境下,进步青年敢于投身革命斗争之中的热情应该值得现代这社会中的青年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
《青春之歌》读后感篇2青春,是一首美妙的乐曲,她哼着小调,轻轻走进你的生命里;青春,是一首动听的歌曲,她用动人的歌喉,唱出生命中最美好的旋律;青春,是一首激昂的舞曲,她沸腾着热血,带着你去做疯狂的事。
经典《青春之歌》的读后感7篇

经典《青春之歌》的读后感7篇经典《青春之歌》的读后感篇1钟声一次次在耳边回响,又是一天过去了,看着眼前这本《青春之歌》,似乎亲身经历了一场场波澜,追随着那位叫林道静的战士,从懵懂无知,成长为一名革命者,一步步的学会对抗,学会坚强,追随青春的脚步,从生命的冬天走到春天,经历的,实在太多太多……冬天总在不经意间到来,它留给你的,也许是冰冷,也许是畏惧,但是,面对生命的冬天,我们应该去战斗,去对抗,就像林道静那样,学会去克服冬天的寒冷,去挑战那没有温暖,只有私欲和利益的冬天!还记得书里中有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的,只要对抗生命的严冬,春天的希望就不会遥远!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们啊,迎来的,是人生的春天,十五六岁的我们,生命中处处是花香四溢,也许,谁都不能体会到,同样是花季少女的林道静,在当时那种社会饱受的轻视与屈辱,但是我们看能感受到的,是她那追求生命希望的精神!她那种力求摆脱生命的枷锁,实现生命价值的精神!是的,没有夏日炎炎酷暑的磨练,就不会有秋天硕果累累的喜悦——一边是平庸安定的生活,一边是困苦艰险的革命之路。
我想,面对这个抉择,很多人都会泰然地选择安定的生活,但是,她,林道静,这个怀揣梦想的女孩,毅然地选择了那条风雨之路,也许是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也许是上天注定让这个平凡而不平庸的女孩追逐她的青春梦想,在炎炎夏日,一个嬴弱的女孩,独自对抗着电闪雷鸣,多少次的失望无助,多少次的痛苦泪水,练就了一个坚强的革命者!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在痛苦的时候,是最容易回忆往事的。
”谁又会知道,在多少个孤独的夜晚,林道静又有着多少思念与温馨被回忆起——作为女儿,她有着对家乡,对亲人的牵挂,作为妻子,她有着对温馨家庭的回忆,然而,她没有忘记,她是一名革命者!她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她不能停下,她要追求希望,她要飞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终于,生命的累累硕果装饰了秋天,在经历的一个夏日的积淀,她成长为了一名成熟而优秀的革命者,经历了风雨之后,她终迎来了秋高气爽,完成了生命中华丽的蜕变,呵,上天终没有辜负这个追逐梦想的革命者!她,用一辈子去追逐!去奋斗!去拼搏!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去点燃生命之火!钟声又一次响起,庄重而严肃。
青春之歌读后感(通用24篇)

青春之歌读后感青春之歌读后感(通用24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春之歌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春之歌读后感篇1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
《青春之歌》就是这样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
作品描写了抗日和抗战时代背景下,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
全文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他们坚强的信念和对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
作品的第一部分,主人公林道静逃出给她带来痛苦回忆的地主家庭,但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她身心俱疲。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写林道静痛苦中的挣扎,那第二部分便展现出了她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艰苦顽强的奋斗。
从发起定县小学的学生运动时的稚嫩,到在宋家做家庭教师危急之中获取黑名单的机智;从刚刚被捕时的单纯幻想到经历了一年多炼狱考验与磨练的觉悟和觉醒;从跟随张大姐从事地下工作的缺乏经验,到在北大领导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发起学生运动的独当一面。
林道静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中成熟着,并最终成长为一名有追求有信仰的共产主义战士。
《青春之歌》蕴含着作家杨沫的生活原型,将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赋予了青春的激情和火热,用红色染满记忆,用战斗抒写豪情,用铿锵而激昂的文字唤起新时代下的青年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
如今,对于每一个青年学生来说,“志愿者”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情系山区儿童,奔赴边远贵州山区支教而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徐本禹;汶川和玉树地震灾难中,志愿者们以血肉之躯为灾区人民筑起了一道不可撼动的“生命长城”;北京奥运会赛场内外,志愿者以细致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世界友人的赞扬;;刚刚结束不久的上海“世博会”上,青年志愿者们充分展现出了一个正在崛起中大国的文明姿态……。
《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青春之歌》读后感(集锦9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春之歌》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春之歌》读后感1《青春之歌》中我领略到了林道静对于党的真挚的依赖的象孩子见到母亲一样的情感;领略到他们那一群象火山一样喷发的热血的爱国之情;领略着那个动荡的、轰轰烈烈的时代的风云。
一星期以来,每个晚上,我都沉浸在那个时代中。
但是,毕竟,我还是从那个时代中走出来了。
书看完了,我看了杨沫的再版后记。
这一本书,它经过了另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文革的时代。
它听取了众多的意见而改变了一点,增加了林道静在乡村农民—运动中锻炼的七章,这表明了歌明者要与工农商相结合的歌明思想,也给整部小说展示了更广阔的天地。
同时,林道静的思想发展、成熟之路也就更加合情合理。
我虽反感增写的理由,但却还比较喜欢这几章。
最喜欢的是开头道静和余永泽生活,和卢嘉川接触的一段,在狱中和林红接触的一段,写得很成功。
可是后来,却很难理解一个成功的歌明者的真正的斗争和歌明的情节。
这种内部的左和右的斗争,也许是因为某些人的批评,也许揉进了文革的一些影子,更也许,我自己天真地没有预料到当时斗争的复杂性。
总而言之,杨沫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但同时又是一个有太多责任的作家。
作品不应该为历史去背上沉重的包袱。
我欣赏的是那种自由的作家,他没有任何责任和工作的目的需要而去写作,他的作品就应该是他自己最强烈的感情,是他心底最强最高亢的呼声。
杨沫的作品,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是她毕竟写出了,成功地写出了一代人最壮美的青春!这本书也让我感到,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也应该像文中的林道静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这种奉献要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现在家家户户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个个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历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献精神,而坚强的意志更需要我们的锻炼,需要我们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长,需要我们意气风发的走向未来!《青春之歌》读后感2《青春之歌》是我国著名作家杨沫的成功之作之一,他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
《青春之歌》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青春之歌》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青春之歌》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春之歌》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春之歌》读书心得体会1因为学校的特别要求,我和妈妈来到书店购买一本红色经典小说,《青春之歌》读书笔记1000字。
在书架上,我第一眼就看到了《青春之歌》这本书,也许是因为自己也处于“青春”的阶段,就把它买回了家,花了两天的时间,我把《青春之歌》读完了。
《青春之歌》是当代女作家杨沫写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代表作,也是红色经典小说。
这部书塑造了林道静、卢嘉川、林红、江华、余永泽、戴瑜、王晓燕、白莉萍等一批年轻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当时那个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
林道静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生母是一个农民,惨遭迫害致死。
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叛性格。
她憎恨害死她母亲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
这本书通过描写林道静这些青年人投身革命事业的艰辛,展现了一段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风貌,很好的诠释了一个革命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在《青春之歌》这本书中,我领略到了林静道对党真挚的依赖,像母亲一样的情感。
领略到了她的像火山一样喷发的热血爱国之情,领略到了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风云。
《青春之歌》读后感(通用26篇)

《青春之歌》读后感《青春之歌》读后感(通用2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春之歌》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春之歌》读后感篇1《青春之歌》是我国著名作家杨沫成功作之一。
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近代青年在那个时代,在那个背景下年轻人的革命精神。
当我看完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的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热爱和真诚的信念那么坚贞。
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由一个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典型。
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广大知识分子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艰难道路。
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条艰难磨练和改造过程的辛苦路。
她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生母惨遭迫害致死。
她深受继母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性格。
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
《青春之歌》通过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来反映这场历史大风暴的。
林道静出生于大地主家庭,她不甘于大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
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
作家以充满激情的笔墨,真实的展示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充满荆棘,充满坎坷。
正是这些坎坷让她勇敢,让她坚强。
这部书情节感人,文笔流畅优美,时代色彩浓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佳作。
《青春之歌》读后感篇2余永泽是小说《青春之歌》中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的开场给我们一个很善良正义的形象,但是随着小说的进展,我们看到了他阻碍革命的一面。
他自己不支持革命,进而想让林道静也顺从他去过平静的生活。
我们总是说,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每个人都不就应沉默。
但是余永泽却不是这样,他死读书,读死书,只为自己毕业后将去哪工作着急,于是便央求罗大方让罗大方的父亲引荐自己给胡适,好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如歌
——《青春之歌》读后感
杨欣14B12411
曾经,我看了无数的年代剧、谍战片、抗日片;曾经,我对钱壮飞、李克农、胡底、申健、熊向晖、陈忠经这些中共地下党员敬佩不已;曾经,我有些疑惑究竟是什么力量、什么信仰让无数仁人志士不惜牺牲一切……随着年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
尤其是看了这部《青春之歌》,更是让我热血沸腾,不由得大叹一句:这才是青春!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
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
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找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
经过了一条艰苦的磨练和改造过程。
她出身于一个地主
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
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搞性格。
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
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
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青春与爱情
可能是各种偶像剧的影响吧,在你青春的时候,是否幻想过这样一个男子,他说话轻声细语,温和有礼;他会在你伤心时温和地安慰你,给你一个肩膀让你依靠;他会在你耳边细细软语一些风花雪月的诗句,会拉着你的手对你说着天长地久、永远在一起。
这些,都可能和青春时候的林道静想的一样。
在她对生命绝望的时候,有一个男子在大雨中救下了她,跟她一起谈论古今中外名著诗词。
不知不觉她就把他——余永泽当成了依靠,自己相依恋的人。
当她和他在一起后,却突然发现她的爱人并不像她原来所想的那么美好,他那骑士兼诗人的超人的风度在时间面前已渐渐全部消失。
这仅仅可以从他在同一天对待两个身份地位不同的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这么件小事中体现出来。
而且他贪生怕死
还,还反对道静参加革命。
余永泽,他原来也只是个自私平庸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白面书生。
爱情竟成了理想的绊脚石,两个思想、追求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整日的争吵消磨了一切对彼此的好感,甚至开始怀疑为什么当初会爱上这样一个人,不愿放手的那个人却只剩下卑微的乞讨,这样的爱情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这种思想落后,不同信仰的婚姻,道静勇敢的结束了。
而卢嘉川,以一个进步青年(其实是共产党员)的身份出现在林道静的生命里,带给她新观念、新思想,给一个苦闷的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对她来说,他亦师亦友,是她最敬爱的人。
在她入狱遭受酷刑时他成了她的精神支柱。
俩人建立起一种柏拉图式的革命爱情。
这不是年幼那些天真到可耻的誓言,不是阻碍你进步、绊住你脚步的累赘,是真正的大爱,真正的博爱。
得知卢嘉川牺牲后,林道静把自己对他的爱转换成一种力量,支持她走下去的力量。
并且,和另一位共产党员结成夫妻。
甜言蜜语只是锦上添花之物,并不长久。
只有建立在平等、疼爱、怜惜基础上的爱情才会终究转换为终其一生绵绵不断的亲情。
·青春与迷茫
面对纷繁的世界,面对一个所失望的制度,面对一个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的社会,我们该何去何从?
是像林道静的一些同学那样嫁个资本家做阔太太安于享乐?还
是像戴愉、孟大环那样曾有过信念,但在高官厚禄诱惑下同流合污做
个可耻的叛徒?你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你自己?我们都曾迷茫过,林道静看着穷人与富人判若云泥,看着那黑暗的旧社会想独善其身却找不到出路,于是心灰意冷,甚至想到了死亡,用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逃避世界的罪恶。
就在她绝望的时候,她接触到了共产主义。
她不再是一个人,她不再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她逐渐变得坚强、勇敢、独立,她不怕人们的疏远甚至于完全孤独,不怕亲戚朋友带给她的痛苦与打击,甚至不怕与丈夫余永泽长久的美好关系断裂,直到分离。
对革命的热情,致使她坚持着,哪怕就在死神面前!!
现实与理想会有差别,青春会有失败,有失望,有你所无法想象的教训,有些,可能只有经历过才知道。
可是,谁没有过年少轻狂,我们心里涌现出的热血与奋斗,才是青春的歌;做过自己心中热爱的事,才对得起“年轻”这个词啊!
·青春与信仰
书中多次写到监狱中的生活,这可能是对信仰一词做最好的诠释了吧。
当北京大学学生南下去国民党政府请愿时,共产党员卢嘉川与热血青年许宁作为领导者,进入卫戍司令部要求对学生请愿进行保护,结果他们被捕了。
群情激愤的大学生们冲到了监狱门口,要求释放被捕学生。
手无寸铁的学生们高喊着:“你们有枪,我们有的是热血!”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在反对派已经拉响了枪栓的千钧一发的时刻,卢嘉川和许宁迅速联系了狱外的同胞,大学生们渐渐有序的散去,避免了刘和珍君这样过早献出生命的同志。
“假如因此我们要终生住在这里面,不是也很幸福吗?”卢嘉川含着满眶泪水微笑着。
还有卢嘉川在遭受酷刑后依然努力为狱友传递情报的细节。
痛,浑身上下都在痛,几乎每每挪动一步都会导致昏厥。
可是,他却害怕感不到痛。
痛,说明他还活着,意识还未涣散,用尽所有的力气,活一秒,就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一秒。
最终,在他努力了超过了一天,慢慢地靠近每一面墙,用自己的手指敲击墙壁,敲出特定的密码。
每挪动一步,可能都要晕过去。
不知道多久以后,不知道白天还是黑夜,会悠悠地醒来,然后再继续努力。
他憎恨自己的懦弱,憎恨自己对自己身体的懦弱。
但其实,他是要有多坚强啊!!
这种牺牲自我,为同胞安全而真心满足的幸福,非有信仰有崇高理想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的。
读罢《青春之歌》,好像最后林道静与无数有着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一起游行的场面还在我脑海中深深回旋。
这才是青春,这才是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