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一、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区域地质背景 二、意义和目的 三、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及各级次层序特征 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集砂体的关系
一、区域地质背景
鄂尔多斯盆地地处中国 中西部结合部位,横跨陕西 省、甘肃省、山西省、宁夏 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五省区,面积33×104km2,是 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除河 套盆地、六盘山盆地、渭河 盆地、银川盆地等外围盆地 外,盆地本部面积25×104km2, 是一个整体沉降、坳陷迁移、 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 通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物源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具体地理位置是:靖边以北的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
研 究 区 范 围
二、意义和目的
由于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太原组—下石盒子组沉积体系类型多 样,构成储层的河流砂体、三角洲砂体、潮道砂体和障壁砂坝砂体 的分布规律复杂,因此查明该地区上古生界太原组 —下石盒子组储 层砂体的发育规律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太原组—下石盒子组以陆相地层 为主,以及含气砂体以相变快和厚度不稳定的特点,本文以适合陆 相地层层序分析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为指导, 同时借鉴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在陆相含油气盆地层序分析中 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 地北部上古生界太原组—下石盒子组地层开展精细的高分辨率层序 地层学特征研究,分析储集砂体成因特征、时空展布规律及其与储 层发育的关系,为合理的开发苏里格上古气田提供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风格示意图(据孙肇才, 1980)
上古生界沉积盆地性质与演化
1、本溪期陆表海盆地和裂陷盆地 2、太原期陆表海盆地及坳陷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太原组:属二叠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等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西山月门沟。鄂尔多斯盆地太原期,受地壳下沉影响,中央古隆起沦于水下,东西两侧形成统一的海域,表现为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潮坪-浅水陆棚碳酸盐岩等海陆沉积体系共存。地层厚度40~70米,为灰色、黑色泥(页)岩,灰色、深灰色砂岩及煤层,与下伏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太原组是神木、米脂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之一。
纸坊组:属三叠系中统,除在北部的柳沟缺失外,鄂尔多斯盆地均有分布。地层厚300-1000米,上部主要为灰绿、棕紫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绿色砂岩、砂砾岩。普遍含灰质结核,具虫迹,并从向南沉积变细,厚度增大。与下伏和尚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和尚沟组:属三叠系下统,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宁武孙家沟一带的和尚沟。地层厚度100-300米,岩性相对稳定,主要为一套橘红色、棕红色、紫红色泥岩和砂质泥岩的沉积,富含钙质结核,夹有少量的紫红色砂岩或砂砾岩,含北方雕饰叶肢介、锥顶叶肢介、小达尔文虫、古老陕西蚌、贺家畔府谷鳄等化石,与下伏刘家沟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鄂尔多斯盆地层特征-定边

鄂尔多斯盆地层特征-定边

录井综合知识西安长庆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岩地层的岩性组合规律(定边)安定组(J2a)在随钻录井中,以安定组顶界泥灰岩作为划分下部地层的标志层。

该泥灰岩层位于安定组顶界,录井为一套厚约2-15米的青灰色、灰黄色泥灰岩,夹少量膏质团块,岩屑滴冷盐酸(5%)反应冒泡强烈,电测曲线上以高伽玛、高声速、高电阻为特征,该层分布广且稳定,是盆地中生界地层对比及油层卡层主要的标志层,一般用它来卡取延9、延10油层及正确划分安定、直罗、延安组地层,并初步确定长6油层组顶界。

直罗组(J2z)直罗组在盆地内分布稳定,厚度一般250-300米,最薄一般180-200米。

其岩性特征为一套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夹灰绿、灰白色砂岩、砂质泥岩,底部为含砾砂岩。

直罗组底砂岩,一般厚度在20-30米之间,测井曲线为大段低伽玛、负自然电位异常,,成分石英约占80%,长石约占15%左右,含少量暗色矿物及云母碎片,泥质胶结,较疏松,岩屑一般呈散砂状,钻时较低,特征明显。

一般用它的顶界来辅助卡取延9、延10油层及对比划分此下地层。

延安组(J1y)延安组厚度一般为250-300米;最厚达450米;新安边地区较薄,小于250米。

该组岩性特征为一套含有机质丰富的黑灰色泥岩、灰白色砂岩及煤层与页岩组成的煤系地层。

延安组煤层发育,碳化程度高,密度较小,部分煤屑可燃,电性特征表现为高电阻率、高自然伽吗、高时差、大井径。

根据主要煤层可以划分为十个砂层带。

特别是延6、延8、延9顶部煤层稳定,从岩矿特点来看,十个砂层带各有其特殊性,但也有一定的延续性。

延10 底砂岩,厚度不等,在5-45米左右,测井曲线为低伽玛、负的自然电位异常,录井中为厚层浅灰、浅灰褐色中、粗粒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主要用该层顶界对比卡取长4+5及长6各油层。

该组砂岩岩性特征一般普遍为细—中粒长石砂岩,底部为石英砂岩或长石石英砂岩,岩石主要碎屑成分,由上至下石英递增,长石渐少,大致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相当于延1-6)石英含量一般在35-40%,长石含量一般在30-35%;下段(相当于延7-10)石英含量在40%以上,长石含量为30%左右,其中底部砂岩(延10)石英含量高达70-80%,长石含量仅5-10%。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按地层的分布形态划分为:(盆地一级构造单元)1 、(北部)伊盟隆起2 、(南部)渭北隆起3 、(西部)西缘断褶带、天环坳陷(天环向斜)4 、(东部)晋西挠褶带5 、(中部)陕北斜坡(西倾单斜构造)陕北斜坡是目前我们研究时间最长、认识比较清楚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由于它的存在,盆地内同一个时期的地层(同一套储层),在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浅。

例如:马岭油田主力含油层延10在庆阳埋深1400m左右,在延安出露地表,西峰油田的长8油层在陇东埋深2200多米,在陕北延河入黄河口处则高悬在山崖上。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1
³ á Ä ­ ¶ ð Ð ¿ Ð Ä
23
30
39
50
88
29
3
石油资源序列状况
截止2001年10月底,探明油田33个,探明地质储量10.185×108t,可采 储 量 2.1094×108t ; 控 制 地 质 储 量 3.2965×108t , 可 升 级 的 控 制 储 量 2.7833×108t ; 预 测 地 质 储 量 6.496×108t , 可 升 级 的 预 测 储 量 3.7209×108t ; 潜 在 资 源 量 10.6672×108t , 可 升 级 的 潜 在 资 源 量 6.2788×108t ;推测资源量 55.2353×108t ,总资源量 85.88×108t 。 2002 年 计 划 探 明 石 油 地 质 储 量 1×108t , 石 油 资 源 潜 力 比 为 1∶2.8∶3.7∶6.3∶55.2。盆地石油资源结构合理,勘探潜力大。
2009年中国七大盆地天然气产量图
250 208.1 200 150 100 50 0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松辽 柴达木 渤海湾 准葛尔 44.2 43.1 43.04 36.2 194.4
180.3
亿立方米
2002Ä êÄÄ úÄ ÷ÄÄÄÄÄÄ úÄ
6000 5000 4000
50
13
Ö ò´ Í
26 43 50 0
72
39
38
1
38
4
8
7
21
25
18
60
14
65
97
15
Ê ¤ Ö Ð ½ û Ô ­
· Ó Á Ï
º ­ ·
º ­ Ë Õ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岩性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岩性特点

纸坊组(T2Z)300米,上部灰绿色、浅灰色粉-细粒长石砂岩与暗棕色、一般厚度为280~~灰绿色泥岩间互。

下部为灰绿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

和尚沟组(T1h)稳定厚度为90-120米,暗棕、灰紫、灰绿色泥岩夹浅灰色、肉红色粉-细粒长石砂岩。

本组地层一般没有取芯。

刘家沟组(T11)厚度一般为220-320米,浅灰色、灰紫色中粒长石砂岩夹暗棕、紫红色泥岩。

下部为一套成熟度低的紫灰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

刘家沟组下部紫灰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其泥质及岩块含量高,颜色陈旧,以灰为主。

在电性上所反映的特征是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呈现中高值且幅度差异小,声速曲线呈低峰锯齿状。

卡准刘家沟组底部是正确划分上古生界各组地层界面和卡取上古生界气层的关键所在。

石千峰(P3q)厚度一般为250-300米,上部棕红、紫红色、紫灰色泥岩加紫红、暗紫红、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下部桔红、紫红色、浅灰色不等粒长石砂岩、底部砾状长石砂岩。

进入石千峰组后,为大段紫红色泥岩加紫红色中-细粒长石砂岩,泥岩质纯,色泽鲜艳醒目,以红为主。

在电性上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幅度差异极为明显,声速曲线在泥岩段呈高峰锯齿状,与上覆刘家沟组在岩电上均形成鲜明对比。

该标志层在全盆地范围内均可对比,为一区域性标志层。

底部砾状长石砂岩长石含量达28-50%,酸性斜长石具清晰的钠长石双晶。

正长石颗粒破碎,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轮廓模糊。

砂岩孔隙主要为复合型粒间孔,中东部天然气勘探中有气显示。

下石盒子组(P2h)下石盒子组属半氧化环境下的内陆河流相沉积。

总厚120-160m左右,跟据砂泥岩组成的沉积地层旋回可分为盒5、盒6、盒7、盒8四个岩性段。

下石盒子组砂岩岩性为:绿灰色岩屑质石英砂岩、不等粒石英砂岩、浅灰色含粒粗粒石英砂岩,砂岩泥质含量少,粘土平均含量6-12%,以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胶结类型为再生-孔隙式,其中高岭石晶间孔普遍存在,次生加大的石英起到了骨架支撑作用,使其成为最普遍的储集空间,层理构造发育,常见的有大型板状斜层理和交错层理,由于物性普遍较好而成为找气的主要目的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 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 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 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 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 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 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 岩。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图
地形地貌 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 区,南部为黄土高原。
银川
盐池
乌审旗
榆林
延安
吴旗
鄂尔多斯盆地新、中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南北向横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向横剖面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 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 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 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 不整合接触。第四纪发生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 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长6:厚度约100 ~ 120米之间。在盆地演化中是沉积物充填高 峰期之一,无论盆地东北的三角洲,或者盆地西南的水下扇浊 流,均为强进积建设期,各砂岩体虽连续性差,但彼此相互重 叠、切割,形成以层数多,累积厚度大,复合连片,分布面积 广的储集体,自下而上可以分为长63、长62、长61三个沉积旋回 序列,由于直接覆盖在长7主力生油岩之上,油源近,是最为有 利的储集相带。该段地层电位曲线总体呈一倒三角形,底界为 K2标志层为限。顶为河口坝或河道砂岩顶为界(K2标志层位于 长63底界处,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可 见到凝灰岩;K3标志层位于长62底界处,为灰黄色凝灰岩;k4 标志层为长6和长4+5之分层标志,位于距长6顶3-10m处,为黑 色泥岩、页岩)。
长3:厚度约 70 ~ 130米。该期湖水退缩变浅,碎屑物大量加 积和进积充填,形成进积式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 特别发育,砂岩粒度细,泥质含量较高,泛滥沼泽和残留湖泊 洼地暗色泥岩、炭质泥岩广布。分为长33、长32、长31三个沉积 旋回序列。岩性为浅灰绿色、浅灰色中细砂岩与灰黑色、深灰 色泥岩,电位曲线偏差明显,自然伽玛呈箱形,钟形起伏。该 段底以砂岩为界,顶以泥岩顶为界(K6标志层位于长3底部,k7 标志层位于距长3顶3-5m处,均为暗色泥岩与凝灰岩,电性特征 为高声速、高伽马、高电位、较低电阻、低密度及尖刀状扩 径)。
长1 :主要为准平原化环境,统一的湖盆解体,形成铜川、子 长、姬塬等小型湖泊,局部发育油页岩,(子长寺湾地区)见 完整的鲍玛序列及底模构造。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与灰黑色、 深灰色泥岩互层,夹炭质泥岩及砂质泥岩,在后期地壳抬升遭 受剥蚀,多数地区缺失,残存厚度不一,与长2分层以K9标志层 为界(K9为黑色碳质泥岩,位于长1底0-5m处,页岩、碳质泥岩、 煤线夹凝灰岩,该段泥岩的电阻整体较高,只是在底部因凝灰 质含量较高而引起电阻值变低,表现为高声速,高伽马、自然 电位偏正等特点)。
泾川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 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 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 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 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层 厚度100~260米,上部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 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 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 泥岩,底部多为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与下伏 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盆地范围:鄂尔多斯盆地地处中国大陆中部,是我国第二大沉 积盆地,面积37×104km2,盆地本部面积25×104km2。
构造单元划分 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伊盟隆起、西缘 掩冲带、天环坳陷、 伊陕斜坡、渭北隆 起、晋西挠褶带); 伊陕斜坡是油气聚 集的主要构造单元, 超过发现的油气储 量的90%。
长7:厚度约100 ~ 140米,是湖盆发展演化的鼎盛时期,全区 湖水伸展范围最大,以浅湖深湖相沉积为主,典型岩性有灰黑 色泥页岩、油页岩(俗称“张家滩页岩”),属于延长组的主 要生油岩系,区域对比性强,根据标志层和岩性变化规律可将 长7油层组分为长73、长72、长71三个韵律层,盆地东北部表现 的最为清晰,“张家滩页岩” 作为地层对比的K1标志层(k1在 盆地南部分布稳定,位于长7中下部。主要为黑色泥岩、黑色泥 岩、页岩、碳质泥岩、凝灰质泥岩,有的地方为油页岩。电性 特征表现为高声波时差,高伽马、高电阻率、自然电位偏正)。
延长组:属上三叠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鄂尔多斯盆 地延长期,盆地为一大型淡水内陆湖泊,气候温湿,植物生长 茂盛,经历了湖盆扩张-收缩的完整过程,形成了一套自生自储 的生油岩系,主要为一套以砂、泥岩为主,局部见煤(线)和 油页岩(长7)的沉积建造。地层厚度800~1500米,总体北粗 南细,厚度北薄南厚。根据岩性及古生物组合,其自下而上可 分为五个岩性段及10个油层组(长1、长2、长3、长4+5、长6、 长7、长8、长9和长10),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色中厚层粉细 砂岩、粉砂岩和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岩多为细粒长石砂岩。 主要碎屑成分石英和长石的含量几乎相等,普遍含有较多云母、 绿泥石碎屑和粘土质杂基。延长组为鄂尔多斯内陆湖盆形成后 发育的第一套生储油岩系,也是盆地中生界最主要的勘探开发 层系。
安定组: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陕西子长县安定镇。鄂尔多斯盆地安定期,水域扩大,水体 加深,湖泊环境形成,但气候仍然炎热干燥,主要发育一套干 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泊沉积。地层厚度40 ~ 130米,其岩性 在全盆地可分为两段,上部为泥灰岩夹泥页岩,下部主要是灰 黄细砂岩及灰黑色页岩,安定组顶界泥灰岩作为划分下部地层 的标志层。该泥灰岩层位于安定组顶界,为一套厚约2 ~ 15米 的青灰色、灰黄色泥灰岩,夹少阻为特征,该层分布广且稳定,是盆地中 生界地层对比的主要标志层 。与下伏直罗组呈整合接触。
直罗组: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陕西富县直罗镇。主要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盆地西部局部地 区为湖相沉积。地层厚度80~140米,岩性一般分为两个沉积旋 回,上部以曲流河、三角洲相砂泥岩为主,下部以辫状河、曲 流河砂岩沉积为主,直罗组底砂岩,一般厚度在20 ~ 30米之 间,测井曲线为大段低伽玛、负自然电位异常,为厚层浅灰黄 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成分石英约为80%,长石15%左右, 含少量暗色矿物及云母碎片,泥质胶结,较疏松,钻屑一般呈 散砂状,钻时较低,特征明显。一般用它的顶界来辅助卡取延9、 延10油层及对比划分以下地层。与下伏延安组呈假整合接触。
长4+5:厚度约80 ~ 110米,盆边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中砂岩相, 盆内三角洲前缘粉细砂岩相对发育,泥岩厚度明显增大,泥岩 与砂岩互层,与长3划分以泥岩顶为界,分长4+52和长4+51两段 (k5标志层位于长4+5中部,为黑色泥岩、页岩,电性特征为高 声速、高伽马、高电位、较低电阻、低密度及尖刀状扩径)。
延安组: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位于陕西延安市。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早期,受印支构造运动 抬升作用的影响,沉积了一套冲积扇~河流及河湖三角洲相含 煤岩系。地层厚度100 ~ 300米,根据区域煤层和岩性分布特 点将其划分为延1 ~延10共十个油层组。岩性为灰白色砾岩、 中~粗砂岩、灰绿色细~粉砂岩与灰黑色粉砂质泥岩、碳质页 岩及煤层不等厚互层,延安组煤层发育,碳化程度高,密度较 小,部分煤屑可燃,电性特征表现为高电阻率、高自然伽吗、 高时差、大井径。与下覆地层(富县组/延长组)呈不整合接触。 延安组是马岭、元城等油田的主力含油层系。
长9:厚度在110 ~ 150米之间。下段为一套厚层状中细粒长石 砂岩夹灰绿色—深灰色泥岩,上段为深灰色泥岩、碳质泥岩夹 油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或者二者不等厚互层,东南部的沉积 凹陷中主要发育有厚层黑色碳质泥岩夹油页岩,代表剖面有李 家畔页岩、黄龙页岩等。主要为滨浅湖沉积,但长9末期在志丹 -甘泉-黄陵地区发育半深湖相沉积,以“李家畔页岩”及k0 标志层发育为特征(K0位于长9顶部,主要为暗色泥岩、页岩夹 灰色粉-细砂岩,具有高阻、高伽马、自然电位偏正,以及在盆 地东北部因含凝灰岩而具有低阻、高伽马、自然电位偏正的特 点)。
环河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 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 接触。
华池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 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 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长2:该期河控性三角洲平原亚相大面积分布,分流河道砂体较 发育。河流沉积迁移过程中自下而上也可以形成长23、长22、长 21三个沉积旋回,造成碎屑岩粒度和岩性的层序变化,表现为 正韵律层序,部分井区因河流迁移以及相变长22、长21呈反旋回。 河道砂岩体发育,最厚达200多米,砂泥岩比悬殊,自然电位、 伽玛曲线呈箱形,底界以砂岩底为界,顶以泥岩顶为界 (K8标 志层为碳质泥岩、凝灰岩互层,电性特征为高声速、高伽马、 高电位、较低电阻、低密度及尖刀状扩径,位于距长22顶3-5m 处) 。
长8:厚度约80米。盆地绝大部分区域由上、下两套巨厚层河流 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浅灰色灰质中砂岩-细砂岩韵律层组成,层 理构造发育,中间夹薄层泥岩以及暗色泥岩。在盆地西南部沉 降中心,为厚层泥岩与薄层砂岩互层。在盆地东部子长、延川 等地的河道砂岩中有大量泥砾。自下而上可以分为长82、长81两 个沉积旋回序列,划分顶底均以砂岩为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