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器正反作用确定
调节器正反作用的确定3

1,我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教的一个简单办法,不晓得有没有记错,判断副参变动对阀门的影响,可以确定副控的作用方式,再判断主参变动对阀门的影响,确定主控的作用方式,如果副控是正作用,则主控取反。
说白了就是分开判断主副控,然后如果副控是正作用,则相应主控取反。
2,主、副调节器正反作用方式的确定一个过程控制系统正常工作必须保证采用的反馈是负反馈。
串级控制系统有两个回路,主、副调节器作用方式的确定原则是要保证两个回路均为负反馈。
确定过程是首先判定为保证内环是负反馈副调节器应选用那种作用方式,然后再确定主调节器的作用方式。
以图1所示物料出口温度与炉膛温度串级控制系统为例,说明主、副调节器正反作用方式的确定。
副调节器作用方式的确定:首先确定调节阀,出于生产工艺安全考虑,燃料调节阀应选用气开式,这样保证当系统出现故障使调节阀损坏而处于全关状态,防止燃料进入加热炉,确保设备安全,调节阀的 Kv >0 。
然后确定副被控过程的Ko2,当调节阀开度增大,燃料量增大,炉膛温度上升,所以 Ko2 >0 。
最后确定副调节器,为保证副回路是负反馈,各环节放大系数(即增益)乘积必须为正,所以副调节器 K 2>0 ,副调节器作用方式为反作用方式。
主调节器作用方式的确定:炉膛温度升高,物料出口温度也升高,主被控过程 Ko1 > 0。
为保证主回路为负反馈,各环节放大系数乘积必须为正,所以副调节器的放大系数 K 1> 0,主调节器作用方式为反作用方式。
3,根据生产工艺安全原则,先确定其开关形式,然后按照被控对象的特性,决定其正反作用;最后遵照组成该系统的三个环节的静态放大系数极性相乘必须为正的原则,决定调节器的正反作用。
具体如下:先明白被控对象、调节阀、调节器的正、反作用方向是怎样规定的?被控对象的正反作用方向规定为:当操纵变量增加时,被控变量也增加的对象属于正作用;反之,被控变量随操纵变量的增加而降低的对象属于反作用调节阀的的作用方向由它的气开、气关型式来确定。
仪表高级基础单选题

仪表高级基础单选题001.应用较广的奥氏体不锈钢,又称不锈耐酸钢,其表示方法为()A.1Cr13B.1Cr18Ni9TiC.Cr18Ni12MO2Ti答:C002.操作温度下不结晶,不粘稠,但在环境温度下可能结晶或粘稠的液体,应选用()A.内浮筒液面计B.外浮筒液面计答:A003.调节系统中调节器正反作用的确定是依据()A.实现闭环回路的正反馈B.实现闭环回路的负反馈C.生产安全性答:B004.热电偶或补偿导线短路时,显示仪表的示值约为()的温度值。
A.短路处B.不动答:A005.一台测量范围为200ºC-800ºC的XWD电位差计,若它的桥路电源电压增加,当热端温度为400ºC时,仪表的示值()A.大小400ºCB.小于400ºCC.仍为400ºC答:B006.在管道安装孔板时,如果将方向装反了,仪表指示将()A.变小B.变大C.对指示无影响答:A007.铺设补偿导线时,导线周围最高允许温度,橡皮绝缘导线为(),石棉绝缘导线为125ºC。
A.50ºCB.100ºC C .70ºC D.80ºC答:C008.导压管支架距离要符合GBJ93-86的具体规定,即水平铺设1-1.5m,垂直铺设()A.1-1.5m B1.5-2.0mC.2.0-3.0mD.3.0-4.0m答:B009.适用于黑色金属、铜和非金属件的脱脂溶剂为:()A.工业酒精B.汽油C.硝酸D.氯仿答:D010. 成排仪表盘的安装垂直度每米不超过()mm,相邻两盘的高度差不超过2mm。
A.1mmB.2 mmC.1.5 mmD.2.5 mm答:C011.按规定法兰取压法取压孔中心线至锐孔板板面端的距离为25.4mm,其误差不超过()mm。
A.±1.0B.0.5C.+1.0 或-0.0D.+0.0或-1.0答:C012.压力变送器的导压管一般情况下,要保持1:10-1:20的坡度,在特殊情况下,坡度可达()A.1:100B.1:50C.1:70D.1:80。
控制阀的正作用与反作用

控制阀的正作用与反作用一、正作用和反作用简介调节器有正作用和反作用调节器两种。
调节器正反作用的选择同被控过程的特性及调节阀的气开、气关形式有关。
被控过程也分正反两种。
当被控过程的输入量(通过调节阀的物料或能量)增加(或减小)时,其输出(被控参数)亦增加(或减小),此时称其被控过程为正作用;反之,当被控过程的输入量增加时,其输出却减小,称其过程为反作用。
一个控制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则其组成的各个环节的极性(可用其静态放大系数表示)相乘必须为正。
由于变送器的静态放大系数Km通常为正极性,故只需调节器静态放大系数Kc,调节阀静态放大系数Kv和过程的静态放大系数Ko极性相乘必须为正即可。
对于控制系统各环节的极性是这样规定的:正作用调节器,即当系统的测量值增加时,调节器的输出亦增加,其Kc 取负;反作用调节器,即当系统的测量值增加时,调节器的输出减小,其Kc取正。
气开阀Kv取正,气闭阀Kv取负。
正作用被控过程,其Ko取正,反作用被控过程,其Ko取负。
确定调节器的正反作用次序为:首先根据工艺安全等原则确定调节阀的气开、气闭形式,然后根据被控过程特性,确定其正反作用;最后根据上述组成该系统的各环节的静态放大系数极性相乘必须为正的原则来确定调节器的正反作用形式。
一般来说:正向作用设定值高于一个值,平常输出是0,也就是阀门通常是关闭(或开启)的,而反向作用跟正向作用相反。
关闭(后开启)的是阀门的常态。
对调节器来说输入增加,输出也增加为正作用。
输入增加输出减少为反作用。
对调节阀来说气源从膜头上面进的称正作用调节阀,气源从膜头下面进的称反作用调节阀。
气源增加阀门打开称气开阀,气源增加阀门关闭称气闭阀。
如果调节器为正做用,那么输入信号增加,输出信号也增加。
至于阀门是开还是关,要根据工艺情况对末端原件来说考虑设备的安全有AIR TO OPEN与AIR TO CLOSE两种型式一般使用多使用AIR TO OPEN较多AIR TO OPEN 4mA close20mA openAIR TO CLOSE4mA open 20mA close在控制器而言有正向动作与反向动作比如温度的控制在过热器与减压器就不同,过热器温度上升控制器输出增加控制阀开大喷水量增加使温度下降,减压器压力上升控制器输出减少控制阀关小使压力下降。
自动化仪表试题大全【附答案】

自动化仪表试题大全【附答案】一、填空1、数字电路中三种最基本的逻辑关系为(与)、(或)、(非)。
2、自动调节系统主要由(调节器)、(调节阀)、(调节对象)和(变送器)四大部分组成。
3、自动调节系统按调节器具有的调节规律来分,通常有(比例)、(比例积分)、(比例微分)、(比例积分微分)等调节系统。
4、在测量过程中,由仪表读得的被测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称为(测量误差)。
5、系统输出的被调量和输入端之间存在着反馈回路的系统为(闭环)系统。
6、调节阀所能控制的最大流量Qmax与最小流量Qmin之比,称为调节阀的(可调比),以R表示7、仪表测量中的五大参数是(温度)、(压力)、(物位)、(流量)、(在线分析)8、锅炉汽包液位一般用(给水流量)、(蒸汽流量)、(汽包液位)组成三冲量液位控制系统。
9、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10、为了实现微机对生产对象的控制,必须把计算结果送给相应的(执行机构)。
11、执行器所要求的信号分为(连续的控制电压、控制电流信号)和(数字量或开关量信号)。
12、执行机构所要求的连续的控制电压、控制电流信号作用于各种(调节阀)、(显示记录仪)、(伺服机构)等。
13、在自控系统中,仪表位号首位为F代表(流量),D代表(密度)。
14、数字电路中的基本逻辑关系有(与)(或)(非)三种。
15、自动调节系统常用的参数整定方法有(经验法)、(衰减曲线法)、(临界比例度法)、(反应曲线法)。
16测量一个电路的电流,电流表必须和这个电路(串联)。
为了使电流表的接入不影响电路的原始状态,电流表本身的(内阻抗)要尽量小17、屏蔽分为(磁场屏蔽)和(电场屏蔽)两种。
18、控制方式一般分为(手动)和(自动)两大类,如果纠正系统的偏差是由人直接操作,这种回路称为(手动控制系统);如果系统具有反馈通道组成的闭环回路并能自动纠正偏差,这种系统称为(自动控制系统)。
19、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截面的流体数量,称为(流量);流量分为(瞬时流量)和(累积流量)又可分为(体积流量)和(质量流量)。
关于PID调节器的正反作用的确定

关于PID调节器的正反作用的确定
调节器的正反作用的确定,需要根据实际控制回路和工艺运行要求确定。
一下步骤可供参考:
1、根据生产安全和操作运行要求,确定执行单元的正反作用(电开、气开型计为+,气开、气关型计为-);
2、根据对象特性,确定调节对象的正反作用。
如果阀门开大(此处的“开大”的含义是:阀门的流通面积增加,并非控制信号增大)测量值升高则为+,反之为-;
3、测量单元的信号特性一般都为+;
4、根据“闭环回路必须形成负反馈,整个系统才可以处于稳定状态”的原则,我们可以确定调节器的正反作用(调节器的偏差取PV-SV),正作用为+,反作用计-。
举例:
有一反应釜的液位调节回路,调节阀安装与反应釜的出口。
根据工艺生产安全,要求当调节阀气源压力丧失或控制信号丢失,调节阀必须处于全开状态,尽快放空反应釜中的物料,以防止物料凝固。
根据以上要求,我们可以确定:
1、调节阀采用气关阀(或电关型),计为“-”;
2、由于阀门安装于反应釜的出口,阀门通径增大,液位下降,反作用,计为“-”;
3、差压变送的租用形式计为“+”;
4、将以上三个环节的符号相乘,的符号为“+”;为使为整个闭环回路形成负反馈即“-”,调节器的作用形式计为“-”,调节器采用反作用。
5、验证:当液位升高(PV-SV值增大),调节器是反作用输出下降,调节阀为气关式信号下降阀门开大,物料流出速度增高,液位下降,液位恢复稳定。
以上举例是单回路,对视实际的复杂回路通过简化同样可以采用此步骤来确定。
需要了解详细的说明,可以参考自动控制工程等相关书籍。
过程控制期末试题及其答案

过程控制期末试题及其答案1.控制系统对检测变送的基本要求是___准确___、__迅速__和可靠2.从理论上讲,⼲扰通道存在纯滞后不影响系统的控制质量。
3.离⼼泵的控制⽅案有直流节流法、改变泵的转速n 改变旁路回流量。
效率最差的是改变旁路回流量。
4.随着控制通道的增益K o的增加,控制作⽤___增强_______,克服⼲扰能⼒-___最⼤______,最⼤偏差_____减⼩_____系统的余差减⼩5.控制器的选择包括结构材质的选择、⼝径的选择、流量特性的选择和正反作⽤的选择。
6.防积分饱和的措施有对控制器的输出限幅、限制控制器积分部分的输出和积分切除法。
7.如果对象扰动通道增益K f增加,扰动作⽤__增强__,系统的余差__增⼤__,最⼤偏差_增⼤___。
8.简单控制系统的组成,各部位的作⽤是什么?解答:简单控制系统由检测变送装置、控制器、执⾏器及被控对象组成。
检测变送装置的作⽤是检测被控变量的数值并将其转换为⼀种特定输出信号。
控制器的作⽤是接受检测装置送来的信号,与给定值相⽐较得出偏差,并按某种运算规律算出结果送往执⾏器。
执⾏器能⾃动地根据控制器送来的控制信号来改变操纵变量的数值,以达到控制被控变量的⽬的。
被控对象是指需要控制其⼯艺参数的⽣产设备或装置9.⽓动执⾏器由__调节__机构和执⾏机构两部分组成,常⽤的辅助装置有__阀门__定位器和⼿轮机构。
10.调节系统中调节器正反作⽤的确定依据是保证控制系统成为负反馈。
11.被控变量是指⼯艺要求以⼀定的精度保持__恒定 _或随某⼀参数的变化⽽变化的参数。
12.反应对象特性的参数有放⼤倍数、时间常数、和纯滞后时间。
13.⾃动调节系统常⽤参数整定⽅法有哪些?常⽤的参数整定⽅法有!经验法*衰减曲线法*临界⽐例度法*反应曲线法)动态特性参数法,稳定边界法,衰减曲线法,经验法。
14.检测变送环节对控制系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检测元件的滞后和信号传递的滞后问题上。
15.什么是对象数学模型,获取模型的⽅法有哪些?答:对对象特性的数学描述就叫数学模型。
调节器正反作用的选择

调节器正反作用的选择FC的阀一般用反作用,FO的阀用正作用对于(定值或随动)调节系统来说,整个调节回路必须处于负反馈才能正确构成;在调节回路中的各个环节参数的传递有的成正比(正作用)有的成反比(反作用),以一个简单液位调节系统举例:.调节阀装在入口开阀使液位上升是正作用,调节阀装在出口开阀使液位下降是反作用;信号增加阀门(假设带定位器)开大是正作用,信号增加阀门关闭是反作用;(这里不是指正作用阀和反作用阀)液位上升时测量信号增大是正作用,液位上升时测量信号减小是反作用;.各个环节的正正反反相互叠加抵消后,调节回路处于负反馈就能够工作;如果调节回路处于正反馈就必须通过调节器增加一个“反”,使调节回路处于负反馈。
.叠加方式为:顺着参数(信号)传递通道依次叠加,正正得正,正反得反,反正得反,反反得正,直到传递回路闭合。
.例如:简单液位调节系统,调节阀装在入口,调节阀气开,定位器反作用则:液位上升变送器输出上升(正),变送器输出上升调节器输出上升(正,叠加后仍为正),调节器输出上升定位器输出下降(反,叠加后为反),定位器输出上升(设调节器为正作用)调节阀开度上升(正,叠加后仍为反),调节阀开度上升液位上升(正,叠加后仍为反,),此时回路闭合,系统为负反馈,调节器定为正作用可以工作。
若上例中调节阀改为气闭或者定位器改为正作用,叠加的结果为正,调节器定为反作用;若上例中调节阀改为气闭同时定位器改为正作用,叠加的结果为反,调节器定为正作用;一般来说,由于被调参数经测量到调节器的叠加结果大多是“正”,如果调节器输出增加会使被调参数增加(正)系统处于正反馈,需要将调节器置于反作用;如果调节器输出增加会使被调参数下降(正)系统已经处于负反馈,需要将调节器置于正作用。
其实按不讲道理的说法就是:如果调节器输出增加会使指示上升就置反作用,反之为正作用。
调节器正反作用的判定方法(简单好用)

调节器的正反作用的简单判定方法1、正偏差与负偏差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被调参数由于受到干扰的影响,常常偏离设定值,即被调参数产生了偏差:e=pv-sp 式中:e为偏差;pv为测量值;sp为给定值。
习惯上,e>0,称为正偏差;e<0,称为负偏差。
2、调节器的正反作用对于调节器来说,按照统一的规定,如果测量值增加,调节器输出增加,调节器放大系数Kc为正,则该调节器称为正作用调节器;测量值增加,调节器输出减小,Kc为负,则该调节器称为反作用调节器。
任何一个控制系统在投运前,必须正确选择调节器的正反作用,使控制作用的方向对头,否则,在闭合回路中进行的不是负反馈而是正反馈,它将不断增大偏差,最终必将把被控变量引导到受其它条件约束的高端或低端极限值上。
3、调节器的正反作用的选择原则闭环控制系统为一般负反馈控制系统调节器的正反作用的选择原则是保证控制系统为负反馈控制系统,所以,首先应确定控制回路中各环节的符号:控制参数:控制参数增加时(阀门开大),被控参数增加(液上升),则符号为正,反之为负;调节阀:当输入信号增加时,开度增加(气开阀),则符号为正,反之为负(气关阀);变送器:输入变量增大(如液位升高),输出信号也增大(如毫安信号变大)则为“+”,否则为“-”。
将对象符号与调节阀符号相乘,同号相乘等于“+”,异号相乘等于“-”(例如:“+ ”x“+ ”=“+”,“+”x“-”=“-”,“-”x“-”=“+”),调节器的正负与相乘的符号相反,这是单回路的选择,复杂回路可按照上述方法确定。
例如:调节器的正反作用指输入增加输出也增加为正做用(+),输入增加输出减少为反作用(-)。
1、根据工艺对象的控制特点判定,如容器采用进口阀门控制液位,阀门开大液位上升,则控制对象的特性为A为“+” ,若是出口阀门,阀门开大液位下降A 取“-”。
本例中选出口阀,阀门开大液位下降A取“-”。
2、根据工艺状况确保安全第一的前提,选择合适的阀门气开(B取+)还是气关(B取-),设计院一般已确定阀门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节器正反作用确定
把系统的输出信号直接或经过一些环节引回到输入端的做法叫负反馈。
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引回到输入端的信号是减弱输入端的作用的,称为负反馈,用“—”表示;引回到输入端的信号是加强输入端的作用的,称为正反馈,用“+”表示。
反馈控制系统的特点:该系统中的控制器是根据被控变量的测量值与设定值的偏差来进行控制的。
控制器正反作用的确定方法有两种:逻辑推理法和方框图法。
所谓方框图法,就是利用控制系统中各环节的符号来确定控制器正、反作用的方法。
环节正、负符号的定义是:凡是输入增大导致输出也增大的为“+”,反之为“—”。
对于控制系统中的四个环节,一般只需要确定控制阀、被控对象、和控制器三个环节的符号,至于变送器,可不考虑。
因为当被控变量增加时,其输出量一般也是增加的,一般都是“+”。
控制阀环节,对于气开式,因为输入增大,输出也增大,所以定义为“+”;气关式定义为“—”。
被控对象环节,只需考虑控制通道输出和输入信号的关系,当操纵变量增加时,被控变量也增加的对象定义为“+”;反之,定义为“—”。
输入量是扰动和操纵变量,输出量是被控变量。
控制器环节,仅考虑以测量值为输入(设定值不变)的环节,即输入增大,输出也增大为“+”,反之为“—”。
因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以设定值为输入(测量值不变),此时,则正好相反,给予控制器的正反作用正好相反。
我们可以用表格进行逻辑运算。
很多人搞不清楚调节器的正反作用,是因为被△偏差的定义给搞糊涂了,我们实际使用中,都是将PV-SP定义为偏差,但是在我们学习的自控理论中,则是将SP-PV定义为偏差,这两个定义刚好相反,业界也一直没有统一,所以大家理解起来当然容易搞混了。
其实这个判别方法很简单,就是不要根据偏差来判断,用测量值PV来判断,测量值越大,调节器的输出值越大,这个调节器就是正作用;反之,测量值越大,调节器输出越小,这个调节器就是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