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n实验报告0909100825郑祖辉
一种新型水蛭纤溶酶的活性和机制研究中期报告

一种新型水蛭纤溶酶的活性和机制研究中期报告
为了探究一种新型水蛭纤溶酶的活性和机制,我们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实验,并在此提交中期报告。
实验一:纤溶酶活性测定
我们首先对新型水蛭纤溶酶进行了活性测定。
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的pH值和温度条件下,该纤溶酶能够显著降解纤维蛋白。
其中,在pH7.4和37°C时,其最大活性达到了133.6 U/mL。
实验二:SDS-PAGE分析酶解产物
为了进一步探究新型水蛭纤溶酶的降解机制,我们对其在不同条件下的酶解产物进行了SDS-PAGE分析。
结果显示,在pH7.4和37°C条件下,纤维蛋白被降解为多个小分子,且酶解产物主要是D段和E段。
而在其他条件下,酶解产物的种类和含量均有所不同。
实验三:质谱分析酶解产物
为了进一步确定酶解产物的结构和分子量,我们利用质谱技术对其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新型水蛭纤溶酶能够将D段和E段降解为多个小分子,其中包括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
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初步探究了新型水蛭纤溶酶的活性和机制。
结果表明,该纤溶酶具有较强的纤维蛋白降解能力,可以将D段和E段降解为多个小分子。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并探索其在医学和生化领域的应用前景。
2007年第一次PCR测定(病毒)室间质评小结(精)

2007年第一次PCR测定(病毒)室间质评小结2007年度共有551家实验室报名参加PCR测定(病毒)室间质评活动。
本次室间质评有535个实验室回报了结果,16家实验室未回报结果,各实验室应注意回报的时间,不要迟报或漏报。
本次结果的统计仍按定性和定量分别进行,具体回报结果见表1。
定量检测在计算实验室的成绩时仍采用了对数值均值(即几何均数)X±0.5log10作为可接受的定量范围,如果您的对数结果在此范围内,则该样本检测结果正确。
这是由于通常认为定量检测结果在一个数量级内的变化无临床相关性,这里的一个数量级即为±0.5log10。
对于检测下限以下的样本,如果您回报为低于检测下限,则为结果正确,但空格不填写,则视为缺项。
在定性检测的回报中,有的实验室在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填“+”,为阴性时就空格不填,此时我们将视为缺项,该样本的得分为“0”。
因此,如果检测为阴性,应明确报告“阴性”。
在回报CT值时,如果结果≥40,则直接填写“40”,不要空项或写“0”。
为了使各实验室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从071批开始,HBV DNA和HCV RNA定量检测的结果回报将一律采用IU/ml为单位统计,我中心目前的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和室内质控品均以IU/ml为单位,如果您使用的试剂盒定量标准品为拷贝数/ml,请与试剂厂商联系,不同试剂盒标准系列拷贝数/ml有可能与IU/ml的换算系数不一样。
表1 071批PCR测定(病毒)室间质评的样本情况表2.PCR测定(病毒)2007年第1次HBV DNA(定量)试剂统计表3.PCR测定(病毒)2007年第1次HCV RNA(定量)试剂统计表4.PCR测定(病毒)2007年第1次HBV DNA(CT值)试剂统计。
dna与rna鉴定实验报告

dna与rna鉴定实验报告DNA与RNA鉴定实验报告一、引言DNA和RNA是生物体内的核酸分子,它们在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蛋白质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鉴定DNA和RNA的特征,探索其在生物学研究和法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DNA样本:从人体细胞中提取的DNA- RNA样本:从细菌中提取的RNA2. 实验步骤:- DNA鉴定:a. 提取DNA样本:采用传统的酚/氯仿提取法,将DNA从细胞中提取出来。
b. PCR扩增: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DNA样本中的特定区域。
c. 凝胶电泳:将PCR产物进行凝胶电泳,根据DNA片段的大小分析样本中的DNA特征。
- RNA鉴定:a. 提取RNA样本:采用酚/氯仿提取法,将RNA从细菌中提取出来。
b. 逆转录:使用逆转录酶将RNA转录成cDNA。
c. PCR扩增:将cDNA进行PCR扩增,以检测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
d. 凝胶电泳:将PCR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分析RNA样本的特征。
三、结果与讨论1. DNA鉴定结果:经过PCR扩增和凝胶电泳,我们成功地从DNA样本中放大了目标区域,并观察到了预期大小的DNA片段。
这表明DNA提取和PCR扩增的方法都是有效的。
通过凝胶电泳图谱,我们可以分辨出不同样本之间的DNA差异,从而进行DNA的鉴定。
2. RNA鉴定结果:逆转录和PCR扩增后,我们观察到了目标基因在RNA样本中的表达。
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出预期大小的PCR产物,证明RNA提取、逆转录和PCR扩增的步骤都成功。
通过比较不同样本的PCR产物带位置和强度,我们可以分析RNA样本之间的差异。
DNA和RNA鉴定在生物学研究和法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学研究中,通过DNA和RNA鉴定,我们可以了解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机制,揭示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进化历程。
在法医学中,DNA鉴定可以用于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辨认和亲子关系鉴定,而RNA鉴定则可以用于检测病原体的感染和疾病的诊断。
rna反转录实验报告

rna反转录实验报告RNA 反转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反转录过程将 RNA 转化为互补 DNA (cDNA),为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如基因表达分析、PCR 扩增等提供模板。
二、实验原理反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RT)是指以 RNA 为模板,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与其互补的 DNA 的过程。
反转录酶具有依赖 RNA 的 DNA 聚合酶活性,能够以 RNA 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 cDNA 链。
在实验中,通常还会使用寡聚 dT 引物或随机引物来启动反转录反应。
寡聚 dT 引物与 mRNA 的 poly(A)尾结合,适用于具有poly(A)尾的 mRNA 反转录;随机引物则能在 RNA 的多个位置随机结合,适用于总 RNA 等复杂样本的反转录。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材料RNA 样本:提取的总 RNA 或特定 mRNA 样本。
反转录酶:如 AMV 反转录酶、MMLV 反转录酶等。
引物:寡聚 dT 引物、随机引物。
dNTPs(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包括 dATP、dCTP、dGTP、dTTP。
RNA 酶抑制剂:防止 RNA 在实验过程中被降解。
缓冲液:提供适宜的反应环境。
2、设备移液器及吸头。
离心机。
PCR 仪或恒温孵育器:用于控制反应温度。
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用于测定 RNA 浓度和纯度。
四、实验步骤1、 RNA 质量检测使用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 RNA 的浓度和纯度。
OD260/OD280 比值在 18 20 之间表明 RNA 纯度较好。
同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 RNA 的完整性,28S、18S 和 5S 核糖体 RNA 条带清晰、无明显降解为合格样本。
2、反转录反应体系配制根据实验设计和 RNA 量,在无菌无核酸酶的离心管中配制反转录反应体系。
一般反应体系包括:RNA 模板、引物、dNTPs、反转录酶、缓冲液和无核酸酶水。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20 μL 反转录反应体系示例:|成分|体积(μL)||||| RNA 模板| 1 5(根据浓度调整)||寡聚 dT 引物(10 μM)| 1 || dNTPs(10 mM each)| 2 || 5×反转录缓冲液| 4 || RNA 酶抑制剂(40 U/μL)| 05 ||反转录酶(200 U/μL)| 1 ||无核酸酶水|补足至 20 |3、反转录反应条件设置将配制好的反应体系轻轻混匀,短暂离心后放入 PCR 仪或恒温孵育器中进行反转录反应。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验指导书(苏明霞)

⽆线传感器⽹络技术实验指导书(苏明霞)实验⼀外部中断实验1.实验环境硬件:ZigBee(CC2530)模块,ZigBee下载调试板,USB仿真器,PC机。
软件:IAR Embedded Workbench for MCS-512.实验⽬的阅读 ZigBee2530开发套件 ZigBee 模块硬件部分⽂档,熟悉 ZigBee 模块按键接⼝中断使⽤⽅式。
使⽤ IAR 开发环境设计程序,利⽤ CC2530 的电源管理控制寄存器控制系统⼯作状态。
3.实验原理3.1硬件接⼝原理按键接⼝,如图3.1.1所⽰。
图3.1.1CC2530开发板有三个按键,⼀个复位按键。
其余两个按键可以通过编程进⾏控制。
当按键按下时,相应的管脚输出低电平。
在此我们采⽤下降沿触发中断的⽅式来检测是否有按键按下。
ZigBee(CC2530)模块 LED 硬件接⼝图 3.1.2 LED 硬件接⼝ CC2530 相关寄存器图3.1.2 P1寄存器图3.1.3 P1SEL寄存器图3.1.4 P1DIR寄存器图3.1.5 P1INP 寄存器图3.1.6 P2INP 寄存器图3.1.7 PICTL寄存器图3.1.8 P1IEN 寄存器图3.1.9 IEN2 寄存器4、实验内容按键按下⼀次,led1亮,led2灭。
按键按下2次,led1灭,led2亮。
按键按下3次,都亮。
按键按下4次,都灭。
下降沿触发中断。
5、注意事项1、实验前,请正确安装RF2530模块,注意其丝印⽅向应与底板丝印⽅向⼀致,严禁反接;2、实验过程中,严禁带电插拨器件,防⽌损坏电路;3、实验过程中,严禁⽤⼿触摸裸露的器件特别是芯⽚,防⽌造成短路或损坏芯⽚;4、所有模块出⼚前均已调试完毕,除⾮有特别说明,否则不建议⾃⾏对电路中可调部分进⾏调节。
6、实验步骤1、将⼀个RF2530模块插⼊到WSN通⽤底板的相应位置。
2、zigbee多功能仿真器的⼀端通过10 pin下载线接到WSN通⽤底板的JTAG 接⼝上,另⼀端通过USB线接到PC机上,并通过SmartRF Flash Programmer软件正确下载⾃⼰编写的实验源码。
介入学实验报告

介入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主要是对实验过程、数据结果和结论进行总结和分析的一份文档。
下面是一份关于介入学实验报告的回答,供参考。
实验目的:通过介入学实验,观察和探究干预措施对个体或群体的影响,了解介入学的理论和方法,培养科学观察、数据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对照组设计,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介入措施,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
通过对两组参与者的观察和数据收集,比较介入对实验组的影响,分析介入的有效性。
实验过程:实验开始前,首先对参与者进行了入组评估,确定实验的基本条件。
然后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介入学实验中,实验组接受了一种介入措施,如干预教育、认知行为矫正等。
对照组则没有接受任何干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两组参与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和数据收集。
这些观察和数据包括参与者的行为表现、心理表现、生理指标等。
观察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实验室测试等。
数据的收集主要通过观察记录、问卷统计和生理测量等手段。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些结果。
实验组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与对照组不同的特征。
例如,实验组的行为表现更加积极、生理指标更加稳定等。
具体来说,在干预教育介入实验中,实验组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认知行为矫正介入实验中,实验组的焦虑程度显著下降。
这些结果表明介入措施对实验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干预手段是有效的。
实验结论:通过介入学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介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个体或群体产生积极的影响,改变其行为、心理和生理状态。
同时,不同的介入措施可能对不同的目标产生不同的效果。
然而,由于实验样本和实验时长的限制,我们的结论并不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
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延长实验时长,深入研究介入学的理论和方法。
总结:通过介入学实验,我们了解了介入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了科学观察、数据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准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
为了探索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实验旨在通过准实验研究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本实验选取某中学八年级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共计100名学生。
实验组采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 实验变量自变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验组:新模式,对照组:传统模式)。
因变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包括心理素质、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方面)。
3. 实验方法(1)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了解两组学生的初始状况。
(2)实验中:实验组采用以下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a. 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b. 多元化教学:结合心理学科、哲学、艺术等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c. 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如心理沙龙、心理游戏、心理咨询等,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d. 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形成教育合力。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课堂讲授、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
(3)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比较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变化。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素质、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 实验结果分析(1)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蛙心的解剖和观察,探究蛙心的起搏点位置及其自律性活动规律,加深对心脏节律性活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心脏的节律性活动是由特殊的心肌细胞——起搏细胞产生的。
在蛙心中,不同部位的心肌细胞自律性不同,自律性最高的部位通常被称为起搏点。
正常情况下,蛙心的起搏点是静脉窦,其节律性兴奋依次传导至心房和心室,引起心脏的整体收缩和舒张。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1、健康活蛙若干只。
2、常用手术器械,如剪刀、镊子、蛙板等。
3、任氏液。
4、生物信号采集系统。
(二)实验方法1、破坏蛙脑和脊髓用探针破坏蛙的脑和脊髓,使其处于麻醉状态,以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疼痛和挣扎。
2、暴露心脏将蛙仰卧固定在蛙板上,沿腹中线剪开皮肤和肌肉,打开胸腔,暴露心脏。
3、观察心脏结构仔细辨认蛙心的各个部位,包括静脉窦、心房和心室。
4、记录正常心跳用蛙心夹夹住心室,通过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正常的心跳曲线。
5、结扎实验(1)首先结扎静脉窦与心房之间的传导通路,观察心房和心室的跳动频率和节律。
(2)然后结扎心房与心室之间的传导通路,观察心室的跳动频率和节律。
四、实验结果1、正常情况下,蛙心的跳动频率较为稳定,静脉窦的节律性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
2、结扎静脉窦与心房之间的传导通路后,心房和心室的跳动频率明显减慢,且节律变得不规则。
3、结扎心房与心室之间的传导通路后,心室的跳动频率进一步减慢,但仍能有节律地跳动一段时间,随后逐渐停止。
五、结果分析1、正常情况下,静脉窦作为起搏点,其自律性最高,能够主导整个心脏的节律性活动。
2、结扎静脉窦与心房之间的传导通路后,心房和心室失去了来自静脉窦的节律性兴奋冲动,导致跳动频率减慢且节律不规则。
这表明静脉窦对心房和心室的节律性控制起着关键作用。
3、结扎心房与心室之间的传导通路后,心室失去了来自心房的兴奋冲动,但由于心室自身具有一定的自律性,所以仍能跳动一段时间。
然而,心室的自律性相对较低,无法长期维持稳定的节律性跳动,最终停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设计报告学号: 0909100825姓名: 祖辉专业班级: 物联网1001指导教师: 高建良一、概述实验容及实验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物联网用来感知和识别周围环境的信息生成和采集系统,传感器网络对信息处理来说如同人体的感觉突触一样重要,为了方便感知和部署并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传感器网络一般采用无线通信方式,从而形成了节点之间可自组织拓扑结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综合应用学生所学知识,建立系统和完整的传感器网络概念,理解和巩固无线传感器网络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发的基本技能。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仿真与实验箱运用,理解ZStack协议栈,其中:实验一多点自组织组网实验的实验目的是:1、理解zigbee 协议及相关知识。
2、在ZX2530A 型CC2530 节点板上实现自组织的组网3、在ZStack 协议栈中实现单播通信。
实验二信息广播、组播实验的实验目的是:1、理解zigbee 协议及相关知识。
2、在ZStack 协议栈下实现信息的广播和组播功能。
实验三网络拓扑选择实验目的是:1、理解zigbee 协议及相关知识。
2、在ZStack 协议栈下实现网络拓扑的控制。
二、实验原理及设计一、多点自组织组网实验1、实验原理程序执行在进行一系列的初始化操作后程序就进入事件轮询状态。
对于终端节点,若没有事件发生且定义了编译选项POWER_SAVING,则节点进入休眠状态。
协调器是Zigbee 三种设备中重要的一种。
它负责网络的建立,包括信道选择,确定唯一的PAN 地址并把信息向网络中广播,为加入网络的路由器和终端设备分配地址,维护路由表等。
本实验在Zstack 的事例代码simpleApp 修改而来。
首先介绍任务初始化的概念,由于自定义任务需要确定对应的端点和簇等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在AF 层中注册,所以每个任务都要初始化然后才会进入OSAL 系统循环。
在Z-Stack 流程图中,上层的初始化集中在OSAL 初始化(osal_init_system)函数中。
包括了存储空间、定时器、电源管理和各任务初始化。
其中用户任务初始化的流程如下:开始指定任务ID网络状态初始化指定目的地址注册应用对象结束用户任务初始化流程图任务ID(taskID)的分配是OSAL 要求的,为后续调用事件函数、定时器函数提供了参数。
网络状态在启动的时候需要指定,之后才能触发ZDO_STATE_CHANGE 事件,确定设备的类型。
目的地址分配包括寻址方式,端点号和地址的指定,本实验中数据的发送使用单播方式。
之后设置应用对象的属性,这是非常关键的。
本实验profile 标识符采用默认设置,输入输出簇设置为相同MY_PROFILE_ID。
2、总体设计先启动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上电后进行组网操作,再启动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上电后进行入网操作,成功入网后周期的将自己的短地址,父节点的短地址,自己的节点ID 封装成数据包发送给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通过串口传给PC,从PC上的串口监控程序查看组网情况。
发送数据格式为(16 进制):FF 源节点(16bit) 父节点(16bit) 节点编号ID(8bit)例如FF 4B 00 00 00 01 ,表示01 号节点的网络地址为004B,发送数据到父节点,其网络地址为00 00(协调器)。
3、详细设计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DZ2530 型CC2530 节点板、USB 接口的仿真器,PC 机Pentium100 以上。
‹软件:PC 机操作系统WinXP、IAR 集成开发环境、ZTOOL 程序。
实验步骤(1). 打开工程文件夹协议栈实验\2.多点自组网\Projects\zstack\Samples\SimpleApp\CC2530DB下的工程文件SimpleApp.eww。
(2). 选择工程编译,生成协调器代码,并下载到ZX2530A 开发板。
此节点为协调器节点。
(3). 选择工程编译,生成终端节点代码,并下载到ZX2530 开发板。
此节点为终端节点。
(4). 选择工程编译,生成路由器节点代码,并下载到ZX2530 开发板,此节点为路由器节点。
(5). 用串口线将协调器节点与pc 连接起来,在pc 端打开ZTOOL 程序。
(ZTOOL 程序在zstack 安装后自动安装)(6). 开启ZX2530A 型CC2530 节点板电源。
(7). 在ZTOOL 程序中观察组网结果。
4、分析及结论由接收数据的DebugString 可以看出图中有两个节点加入了网了,其中一个节点的DEVID 是21,网络地址:4f07,父节点地址是0 即协调器。
另外一个节点的DEVID 是11,网络地址:A6F7,父节点地址是4f07 即上一节点。
实验中可以试着改变不同节点的位置,然后通过ZTOOL 看看组网结果有什么不同。
二、信息广播、组播实验1、实验原理当应用层想发送一个数据包到所有网络中的所有设备时使用广播传输模式,为实现广播模式,需设置地址模式为AddrBroadcast,目的地址被设置为下列值之NWK_BROADCAST_SHORTADDR_DEVALL (0xFFFF)-信息将被发送到网络中的所有设备(包括休眠的设备)。
对于休眠的设备,这个信息将被保持在它的父节点,直到该休眠设备获得该信息或者该信息时间溢出(f8wConfig.cfg 中的NWK_INDIRECT_MSG_TIMEOUT 选项)。
NWK_BROADCAST_SHORTADDR_DEVRXON (0xFFFD) –该信息将被发送到网络中有接收器并处于IDLE(RX ON WHEN IDLE)状态下的所有设备。
也就是说,除了休眠模式设备的所有设备NWK_BROADCAST_SHORTADDR_DEVZCZR (0xFFFC) –该信息被发送到所有路由器(包括协调器)。
本实验选择的目的地址为NWK_BROADCAST_SHORTADDR_DEVALL 。
当应用层想发送一个数据包到一个设备组的时候使用组播模式。
为实现组播模式,需设置地址模式为afAddrGroup。
在网络中需预先定义组,并将目标设备加入已存在的组([看ZStack API 文档中的] aps_AddGroup())。
广播可以看作是组播的特例。
在对ZDO_STATE_CHANGE 事件的处理中启动定时器来触发协调器发送数据的事件MY_REPORT_EVT,在对MY_REPORT_EVT 事件的处理中发送数据hello world!,并启动定时器再一次触发MY_REPORT_EVT 事件,进行周期广播或组播。
为实现组播,应在终端或路由节点的程序中注册一个组(注册的组号应与发送数据的目的地址一致),ZStack 中,组是以链表的形式存在,首先需要定义组表的头节点(在p2p_test.c 文件中),定义语句为apsGroupItem_t*group_t;,然后再定义一个一个组group1aps_Group_t group1; ),在初始化函数中对组表分配空间(调用函数osal_mem_alloc),并初始化组号和组名,然后调用aps_AddGroup 将这个组加入到定义的端点应用中(为使用aps_AddGroup 函数,程序中应包含aps_groups.h 头文件)。
2、总体设计协调器节点上电后进行组网操作组网操作,终端节点和路由节点上电后进行入网操作,接着周期向所有节点广播(或部分节点组播)数据包(Hello World ),节点收到数据包后通过串口传给PC,通过ZTOOL 程序观察接收情况。
3、详细设计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ZX2530A 型CC2530 节点板、USB 接口的仿真器,PC机软件:PC 机操作系统WinXP 、IAR 集成开发环境、ZTOOL 程序实验步骤1.打\Projects\zstack\Samples\SimpleApp\CC2530DB 文件夹下iar工程文件SimpleApp.eww2. 选择工程MPCoordinator 编译,生成协调器代码,并下载到ZX2530A 开发板。
此节点为协调器节点3. 选择工程MPEndPoint编译,生成终端节点代码,并下载到ZX2530 开发板。
此节点为终端节点。
4. 选择工程MPRouter编译,生成路由器节点代码,并下载到ZX2530 开发板,此节点为路由器节点。
5. 用串口线将非路由节点与pc 连接起来。
6. 开启ZX2530A 型CC2530 节点板电源。
7. 打开ZTOOL 程序,观察各个终端节点的输出结果4、分析及结论当地址模式设置为广播模式时(假设终端或路由节点已成功入网),网络中所以的节点都能接收到sink节点广播的信息。
三、网络拓扑选择实验1、实验原理ZigBee 有三种网络拓扑,即星形、树形和网状网络,这三种网络拓扑在zstack 协议栈下均可实现。
星形网络中,所有节点只能与协调器进行通信,而他们相互之间的通信是禁止的;树形网络中,终端节点只能与它的父节点通信,路由节点可与它的父节点和子节点通信;网状网络中,全功能节点之间是可以相互通信的。
在zstack 中,通过设置宏定义STACK_PROFILE_ID 的值(在nwk_globals.h 中定义)可以选择不同控制模式(总共有三种控制模式,分别为HOME_CONTROLS 、GENERIC_STAR 和NETWORK_SPECIFIC ,默认模式为HOME_CONTROLS ),再选择不同的网络拓扑(NWK_MODE ),也可以只修改HOME_CONTROLS 的网络模式(NWK_MODE ),来选择不同的网络拓扑,由于网络的组建是由协调器来控制的,因此只需修改协调器的程序即可。
可以设定数组CskipRtrs 和CskipChldrn 的值进一步控制网络的形式,CskipChldrn 数组的值代表每一级可以加入的子节点的最大数目,CskipRtrs 数组的值代表每一级可以加入的路由节点的最大数目,如在星型网络中,定义CskipRtrs[MAX_NODE_DEPTH+1]={5,0,0,0,0,0}CskipChldrn[MAX_NODE_DEPTH+1] = {10,0,0,0,0,0},代表只有协调器允许节点加入,且协调器最多允许10 个子节点加入,其中最多5 个路由节点,剩余的为终端节点。
2、总体设计先配置网络拓扑为星形网络,启动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上电后进行组网操作,再启动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上电后进行入网操作,成功入网后周期的将自己的短地址,父节点的短地址,自己的节点ID 封装成数据包发送给sink 节点,Sink 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通过串口传给PC,从PC 上的串口监控程序查看组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