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长江三角洲地区
7.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1课时 课件(22张PPT)-八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新课讲解
一、江海交汇之地 1.地理位置与范围
范围: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
Hale Waihona Puke 新课讲解一、江海交汇之地 1.地理位置与范围
地理位置优越
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 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可依托长江干支流 发达的水系,联系 广大的内陆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当堂检测
读长江三角洲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把长江比作“箭”,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 那么 长江三角洲 地区就位于箭头的位置。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当堂检测
读长江三角洲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形容长江三角洲,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课堂小结
“鱼米之乡”——长 江三角洲地区
(第1课时)
江海交汇之地
地理位置与范围 “鱼米之乡”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当堂检测
读长江三角洲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工业地区: A: 京津唐 地区 B: 珠江三角洲 地区 C: 长江三角洲地区
岷江能够为成都平原提供灌溉水源,也可能引发洪涝灾害。
新课讲解
一、江海交汇之地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 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P52)
都江堰有效地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既能够提 供发展农业的灌溉水源,还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威胁。
人教版八下第七章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2课时教案10.互动交流: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补充:沪杭高铁的开通,无论是在旅客运送,还是物流运输,都会有提升作用。
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沪杭高铁开通后,将与早先开通的沪宁高铁一起,形成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11.活动参与:张予墨的家住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
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
下表列出了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
(1)与传统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2)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西塘古镇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
西塘历史悠久,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3.涉足世界文化遗产出示杭州西湖资料: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每一处景观都是人间绝色———因为有了西湖,杭州成了一座让人百看不厌的城市。
西湖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图为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杭州时主持修建的苏堤。
4.欣赏特色文化,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1)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汉族说唱艺术。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
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2)戏曲文化——我们眼中的昆曲是什么样的?(3)茶文化——生活中的龙井茶补充: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
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
”这优美的句子如诗如画,堪称西湖龙井茶的绝妙写真。
(4)丝绸文化——优质生活的感受: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产业,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势。
3.讨论法:学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哪个地区是鱼米之乡?”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江三角洲地区。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泛舟河湖,欣赏秀美的水乡景色
漫步园林、古镇,体会杏花烟雨的静谧和古朴
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这古老的土地如今的繁华
一、江海交汇之地
江苏省 上 海 市
浙江省
范围
长江三角洲包括 哪几个省级行政区? 上海市 江苏省南部 浙江省北部
鱼米之乡
优越的自然环境
地形——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势平坦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观察左图,找出上 海、南京、杭州、 苏州、扬州等城市。
“魔都”——上海
上 海 长江三角洲
长江流域 全 国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经济的发展
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 之间,就像是生活在 同一座城市一样
借助发达的高速 铁路和高速公路
上海与杭州“同城效应”示意
以长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以长江三 角洲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提供工业用水
利
发展旅游业
提供建设用地
提பைடு நூலகம்水产品
弊
丰水期引 发洪涝灾害
水污染影响周边 居民的生产生活
17分钟
妈在苏州工作。张予 墨的爸爸、妈妈每天
昆山-苏州
13分钟 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
高速公路
昆山-上海 昆山-苏州
约1小时 家。左表列出了昆山
约1小时
到上海、苏州的不同 交通方式所需要的时
间。
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1.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 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呢?
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料.

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 地,沿海港口众多。
黄 海
江
湖口苏省东Βιβλιοθήκη 浙 江海省
地势: 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这里以平原为主,是我 国重要是的稻米产区。
这里河湖众多,是我国 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谁来说说长长三江三角角地洲形地区有的什气候么?特点?
3.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的特征是( C)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面平坦广阔,一望无际
C.地势低平,湖泊河网密集
D.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50米以下
4、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 ( B )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5、长江三角洲地区民居墙体高、房顶坡度大是为了( A )
--同城效应
特色文化
苏州园林
杭州西湖
苏州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园林,不同的园林风格各异,
漫步其中犹如在画中游。其中拙政园建于明朝,是 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一个园林
西湖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
是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
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
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 杭州时主持修建的苏堤
之 地 水运条件: 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
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
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知识脉络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下列图片哪一张是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A)
A
B
C
D
2.长江三角洲是驰名中外的( B)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知识点总结: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知识点描述
知识点内容
江海交汇之地
位置与范围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
地理位置优势
处于江海交汇之地,可以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主要港口。地理位置优越。
区域自然特征
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我国重要的稻米和淡水鱼产区。
长江对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的作用
①提供了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水源;②提供了便利的水运,利于对外联系;③形成冲积三角洲,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④提供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城市分布
①分布特征: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其他文化:丝绸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
旅游业发达
①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②便捷的交通;③完善的服务设施
②主要城市: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也是我国最大的城市。
区域联系带来的影响
借助发达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如在上海工作的江苏人过上了“白天做上海人,晚上做江苏人”的日子。
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
旅游资源丰富
园林艺术:苏州古典园林、杭州西湖
水乡风貌:周庄、同里、乌镇、西塘
第二节_鱼米之乡——_长江三角洲地区

简介
•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 中国第一大经济区,国家定位的我国综 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 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狭 义的范围北起通扬运河,南抵钱塘江、 杭州湾,西至南京以西,东到海边,包 括上海市全部,江苏省南部、浙江省的 杭嘉湖平原,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一 片坦荡的大平原,只有少数小山丘像孤 岛一样矗立在平原之上。
发达的经济
长江三角洲经济在全国占 怎样的地位?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 读图,找出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南京 镇江 常州 无锡 苏州 上海 杭州 • 核心城市上海——我国最大的城市 • 崛起的浦东—— 长虹 浦东国际机场
从上海出发,沿京沪铁路干线,可以游览的 名胜古迹有哪些?沪杭线呢?
交通
铁路
哪些铁路 线经过长 三角? 京沪线 沪杭线
高速公路
内河运输
海洋运输
航空运输
1、长江三角洲范围 包括上海市、江苏的中部和南部、 浙江的东北部在内的15个地级以上城 市。
2、地形 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3、河流、湖泊 河湖众多、河网稠密
气候特点:
夏季炎热, 冬季温和, 降水丰沛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一展身手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D )
A、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地表平坦开阔,一望无际
C、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
D、地势平坦,湖泊、河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 B、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C、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稀少
• • • • • • • • • •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整版课件

主要城市
上海 是长江 三角洲城市群的 核心城市,是我 国最大的城市, 也是我国最重要 的综合性工业
城市,其对长 江流域乃至全国 都有辐射带动 作用。
•崛起的浦东—— 长虹 浦东国际机场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特色文化
杭州西湖
苏州园林
(1)世界文化遗产:长江三角洲众多的旅游景点中 ,苏州园林 建筑精巧别致,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园 林艺术的典范。杭州西湖 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和众多
的名胜古迹驰名中外,他们都属于 世界文化遗产。
水乡风貌
(2)水乡风貌:江苏的_周__庄___、_同__里___。浙江的 _乌__镇___、_西__塘___等,因为保存着传统的水乡风貌和 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1 )说说岷江对成都平 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利:提供便利的水源 弊:丰水期易造成洪涝 灾害,淹没大片农田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 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 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水 源,又免受水患灾害。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
…河…流在下游形成冲击平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活动 以长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 的影响。
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 平原发展的影响。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都江堰水利工程修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 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由此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运用长江三角洲图评价长江三角
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读图分析和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江海交汇之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性。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视频资料,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
2、分析同城效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3、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
难点: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整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著名旅游点图片和资料,制作成PPT 进行现场展示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