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夹层

合集下载

颅内肿瘤样夹层动脉瘤四例

颅内肿瘤样夹层动脉瘤四例
左侧大脑后动 脉夹层动脉 瘤 ,行翼 点 人路 ,将 动脉 瘤切 除:术 后 3天出现
脉供瘤 血管 ,切断 ,然后将 肿瘤完 整
切除。肿瘤 大小 7m×5 mx5m,外 e c e 膜光滑 ,壁厚 而坚实 ,中间腔隙有 陈 旧血性液 ,并可 见 附壁 血栓 ,镜下 见
左侧大脑后 动脉 闭塞 ,经行去 内瓣减 压手 术 后,病 情 平 稳 ,住 院 3 6天 ,
力层 和中层 之间发 生剥离 ,易致 内膜
支供应 ,动脉瘤形 成一盲端 ,此 时可
行动脉瘤 切除术 ,本 例术后 曾出现一
过性皮层 缺血 症状 ,与术后血 管痉挛
有关 ,经尼莫地 平等对症 治疗后症 状
缓解 .预后 良好。另 1 颈动脉 系统 例
肢体活动不便 1 月而 人院:四 显示桥
征右 侧 阳性 ,c T显Leabharlann 示 桥 脑腹 侧 偏 左 一
占位病灶 ,高低信号 混杂 ,中间有低 信号 影。 c A显 示 Ⅵ r 2段 上一 蜡
肠样 结构。D A检查 显示 大脑 中动脉 S 动脉瘤 ,长 约 6 m 0 m,宽约 2m 0 m,静 脉期腔内有造影 剂存 留。手术 :经翼 点人路 ,显微镜下夹 闭瘤根 部 的中动
行动脉搭桥术或 颞浅 动脉 、大脑 中动
隙,将 内膜从弹 力层上剥 离 ,引起 血 管腔 狭 窄或 闭塞 ,伴 或 不 伴 局 部 扩
张 ,即所 谓 珍 珠 串 样 改 变” 。颈 动
脉系统夹层 动脉瘤 在某种 程度上不 同
于椎基底动脉 系统 ,前者 常常 出现载 瘤动脉 c塞 。文献 报道夹层 动脉瘤 的 j j 诊断依据 多为缺 血 、出血表现 ,假腔
偏向左侧 ,因该 动脉瘤发 生于基 底动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进展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进展

·综述·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进展贾慧,朱润秀,李自如,袁军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750306收稿日期2021-12-26通讯作者袁军139****8585@摘要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缺血性卒中是我国第一死亡原因,且仍呈现上升趋势[1]。

其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2],通过影像学技术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进行评估至关重要。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壁,直接可视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病因分型、治疗效果和预后、未来卒中风险评估和疾病的鉴别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741;R741.03;R816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780/ki.sjssgncj.20210912本文引用格式:贾慧,朱润秀,李自如,袁军.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3,18(6):339-342.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 )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在亚洲人群中占30%~50%[2],具有较高的再发梗死风险[3]。

根据TOAST 分型,与ICAS 相关的卒中机制多种多样,除了由严重血管狭窄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损伤外,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 )病变引起的穿支动脉闭塞和斑块破裂导致的动脉-动脉栓塞(artery-to-artery ,A-to-A )也是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机制[4]。

而且由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重构的患者可能不存在管腔狭窄而血管壁已经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5]。

因此,单纯依靠血管腔评估在明确缺血性卒中发病分型和制定靶向治疗策略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性,利用影像学技术对血管壁进行直接成像是必不可少的评估方法。

颅内椎动脉夹层注意事项

颅内椎动脉夹层注意事项

颅内椎动脉夹层注意事项颅内椎动脉夹层是指椎动脉的内膜和中膜发生撕裂,形成一个假性腔,在腔内血流的作用下逐渐扩大。

该病病程较长,症状隐匿,但一旦引起脑梗死或子动脉壁瘤破裂进行性增大,会给患者的生命和身体造成重大威胁。

对于颅内椎动脉夹层的患者,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治疗:对于被确诊为颅内椎动脉夹层的患者,应立即积极治疗。

目前,手术和介入治疗被广泛认可为颅内椎动脉夹层的最佳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通过手术在夹层部位放置血管内接近装置,堵塞假腔和消除下行血流动力学影响,稳定病情。

介入治疗采用经动脉置管技术,将血管内的金属支架导管送至夹层血管内,通过堵塞穿破鞭骨动脉开口来排除夹层。

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控制病情。

2.密切观察: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自己的症状变化和体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并发症。

一旦出现脑梗死症状或者疑似动脉瘤破裂的征象,如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应立即就医。

3.避免诱因:颅内椎动脉夹层容易发生脑梗死,为了预防梗死的发生,患者应避免诱发梗死的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需要控制好相关疾病。

4.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善自己的体质,增强免疫力。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膳食搭配,少食多餐,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因为肥胖会增加心血管负担。

5.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无法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比如,抗血小板药物能够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减少了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6.心理疏导:颅内椎动脉夹层患者常常会面临着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因此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困惑,提供积极的支持和理解。

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心理咨询或者心理疏导活动来减轻心理负担。

7.定期复查:颅内椎动脉夹层治疗完成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

特别是在术后的几个月或几年内,应定期进行颅内血管的影像学检查,以及检测颅内椎动脉内部血流的速度和方向,以便及时发现夹层的再出血或复发。

BPAS-MRI在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BPAS-MRI在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BPAS-MRI在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张桂莲;朱新业;马珠琳;李晓会;张秋娟;陈敬菊;滕国良;刘娇;李涛;王何莹【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mbining a new MRI technique named basi-parallel anatomic scanning (BPAS)-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ing with time-of-flight (TOF)-MR angiography (MRA) in the diagnosis of differentiating intracranial vertebro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 (VBD). Methods Radiologists and radiographer i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explored and acquired BPAS scanning parameters suitable for 3.0-MR scanning and image processing according to the screening criteria in the reference of BPAS. A total of 14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BPAS-MR imaging and 3D TOF-MRA in inpatient and outpatient neurology department, including clinical suspected diagnosis of 20 cases of VBD, 60 cases of atherosclerotic narrowing, and 62 cases of hypoplastic arteri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MRA and BPAS images were analyzed by two readers blinded to the patients' clinical data.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s were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capability of conventional MRA with and without BPAS imaging in suspected VBD cases. The consistency of diagnosis results of 2 observers were also evaluated. Results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w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combining BPAS imaging findings with MRA (0.93 vs 0.70, 0.96 vs 0.75, P<0.01, respectively by reader No.1 and No.2). In addition, the sensitivity was 100% for both readers and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MRA (55%, 60% for both readers,P<0.01). However, specificiti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86.89% vs 85.25%, P=0.85; 92.62% vs 90.16%, P=0.65). The consistency of diagnosis results of 2 observers was excellent (Kappa=0.85). Conclusion Combining BPAS and MRA can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intracranial vertebrobasilar condition through revealing the surface appearance of artery, and differentiate VBD from atherosclerosis or hypoplasia,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corresponding treatments.%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椎-基底动脉平行解剖磁共振成像(basi-paral el anatomic scanning,BPAS)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参照文献BPAS的扫描条件,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医师及技师探寻适合3.0-MR的扫描及图像处理参数,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部分住院及门诊MRA显示为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纤细或不显影、同期进行了BPAS检查的142例患者,其中临床疑诊为动脉夹层者20例,动脉硬化者60例,先天发育不良者62例,由两位未知患者临床资料的影像医师分别对所有患者的MRA 及BPAS影像进行阅片,对20例临床疑诊夹层的病例MRA及MRA+BPAS影像诊断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并对两位影像医师的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估.结果两位影像医师对20例夹层患者MRA+BPAS及MRA阅片诊断结果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 vs 0.70和0.96 vs 0.75(P<0.01),提示MRA联合BPAS比单纯MRA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增加;MRA联合BPAS诊断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的灵敏度比单纯MRA高(100%vs 55%,100%vs 60%,P<0.01);而两种诊断方法的特异度无显著差异(86.89%vs 85.25%,P=0.85;92.62%vs 90.16%,P=0.65);两位影像医师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的诊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0.85).结论 BPAS检查可通过显示血管外径与MRA联合精确评估椎-基底动脉颅内段血管状况,区分该部位血管病变为夹层、动脉硬化或先天性发育不良,为该部位血管病变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7(012)004【总页数】7页(P320-326)【关键词】BPAS-MRI;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动脉夹层;鉴别诊断【作者】张桂莲;朱新业;马珠琳;李晓会;张秋娟;陈敬菊;滕国良;刘娇;李涛;王何莹【作者单位】710004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710004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710004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西安市北方医院神经内科;710004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710004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710004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目前,用于评估脑血管的方法主要包括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time of flight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TOFMRA,简称MRA)、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高分辨磁共振(high resolution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及MR黑血成像等[1-2],其中只有HR-MRI既能显示通畅段的血管,又能显示闭塞段血管的管腔、管壁,其他的成像技术仅能显示存有血流的血管内径,而无法显示闭塞无血流的血管状况。

高分辨力MRI诊断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高分辨力MRI诊断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 32•中|nj实用阪刊 202丨年 2 Jj 第 48 卷第 4 期Chinese Journa丨of Practica丨Medicine,Fe丨>•2021,V〇l. 48, No. 4metformin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metformin alone a randomized pla-ct*l)〇-controllecl trial [ J . Pharmacotherapy, 2013,33 ( 8 ) : 817-826.I)OI:10. 1002/phar. 1301[2 J Seaquist EK, Anderson J, Childs B, et al. Hypoglycemia and diabe­tes: a report of a workgroup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ndihe Endocrine Society [ .1. Diabetes Care, 2013, 36 ( 5 ) :1384-1395. L)0l:10.2337/dc12-2480.^3 ]Duan J , Zheng C, Gao K , et al. Ultrasonography of lower limb vascu­lar angiopathy and plaque formation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andfinding its relevance to th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formation ^ J j. Pak JMed Sci, 2014, 30(1):54-58. 1)01 : 10. 2337/dc l2-2480.[4]关子安,孙茂欣,关人顺,等.现代糖屎病学[M].大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27.[5]欧阳征丨:,孟莉娟.彩色多蛰勒超卢对2型糖泌病伴高血丨K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中W动脉硬化杂志,2016, 18(12):972-974.[6]易芳,王小书,秦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奄老年2型糖冰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9 (5 ):878-881.[7]朱静.用彩色多«•勒超声检査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3):丨64-165. D01:10. 3969/j. issn. 2095-7629. 2018. 23. 121.[8]周畅,周军,廖益,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搪尿病及高血压患齐下肢动脉硬化的临床意义[J].航空航天医学杂忐,2016,21(10):1763-1764. D0I :10. 3969/j. issn. 1005-9334. 2010.10.006.[9]张韬,赵峰,王洪兴,等.18 M H z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民学,2016,19(29):3539-3544. DOI :10. 3969/j. issn. 1007-9572. 2016.29.006.[10]王晓蕾,李雪娇.彩色多普勒超卢诊断老年2型搪味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 (丨6) :40874088.DOI: 10. 3969/j. issn. 1005-9202.2017. 16.082.(收稿 U 朗:2020-07-15)(本文编辑:傅利霞)高分辨力M R I诊断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刘彦荣1苏雪娟1宋彦21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473000;2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73000通信作者:刘彦荣,Email :liumiumiwo@ 163. com【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力M R丨诊断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的临床价值。

大脑中动脉M1段夹层动脉瘤一例

大脑中动脉M1段夹层动脉瘤一例

日 出现 口角 歪 斜 人 院 ;无 头 晕 ,头 痛 ,恶 心 。呕 吐 ;无 发 热 ,
寒 颤 。查 体 :Bp 118/73 mmHg,神 志 清 淅 ,左 鼻 唇 沟 变 浅 ,伸 舌 左 偏 ,左 侧 面部 、肢 体 浅 表 感 觉 减 弱 ,左 侧腱 反 射
较 活 跃 。
MRI:冠 状 面 见 右 侧 大 脑 侧 裂 池 内 一 条 状 异 常 信 号 灶 ,Double IR 序 列 (黑 血 技 术 )呈 低 信 号 (图 la),快 速 梯
手术 所见 :动 脉 瘤 起 自 M 1段 起 始 部 ,至 M1段 分 叉 处 ,直 径 2 cm,长 约 4 cm;纵 行 切 开 动 脉瘤 壁 ,见 瘤 内 陈 旧性 血 栓 。 病 理 诊 断 :右 侧 大 脑 中动 脉 M 1段 梭 形 夹 层 动 脉 瘤 伴 瘤 内血 栓 。
讨 论 颅 内夹 层 动 脉 瘤 部 位 大都 与 w illis环 及 其 分 支 血 管 或脑 叶血 管有 密 切 的关 系 ,其 病 因 及 发 病 机 制 还 未 完 全 明 确 , 一 般 认 为 其病 因 可 能 包 括 :肌 纤 维 发 育 不 良征 ,结 节 性 周 围 动 脉炎 ,动 脉 硬 化 ,梅 毒 性 血 管 病 变 ,Moyamoya病 ,Guillain—Barre 综 合 征 以及 轻 度 外 伤 等 因 素 |2],这 些 因 素 使 动 脉 膜 受 损 伤 ,血 液 即可 沿 伤 口进 入 血 管 两 层 膜 之 间 的 潜 在 间 隙 ,形 成 壁 间 血 肿 ,使 动 脉管 腔受 压 变 窄 ,并 将 两 层 膜 分 离 形 成 夹 层 ,当壁 问 血 肿 增 多 使 动 脉 向外 扩 张 成 动 脉 瘤 样 改 变 ,称 夹 层 动 脉 瘤 。大 脑 中动 脉 夹 层 动 脉 瘤 临 床 表 现 一 般 包 括 脑 出血 、脑 梗 死 和 占 位 效 应 ,脑 出 血 多 与损 伤 脑 血 管 的 脆 性 增 加 有 关 ,而 夹 层 动 脉 瘤 引 起 的脑 出血 预 后 凶 险 ,病 死 率 高 ,严 重 威 胁 患 者 的生 命 ;然 而 超

颅内颈内动脉夹层健康宣教

颅内颈内动脉夹层健康宣教

控制高血压
定期测量血压: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血压变化
健康饮食:减少盐、脂肪和糖的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控制体重: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肥胖
戒烟限酒:戒烟,限制饮酒,减少对血管的损害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保持心情舒畅
戒烟限酒
01
吸烟:吸烟是导致颅内颈内动脉夹层的重要因素,戒烟可以降低风险。
复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医生建议,制定合适的复查频率
04
复查注意事项: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饮食和休息
保持情绪稳定
01
情绪波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动脉夹层破裂的风险
02
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动脉夹层破裂的风险
03
情绪稳定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04
情绪稳定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促进康复
适量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减少对血管的损害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02
过量饮酒:过量饮酒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颅内颈内动脉夹层的风险,适量饮酒可以降低风险。
03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可以降低风险。
04
控制体重:肥胖是导致颅内颈内动脉夹层的重要因素,控制体重可以降低风险。
05
规律运动:规律运动可以降低血压,减少颅内颈内动脉夹层的风险。
x
发病原因
高血压:高血压是颅内颈内动脉夹层的主要危险因素
01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会导致血管壁变薄,容易发生夹层
0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可能导致颅内颈内动脉夹层的发生

脑动脉夹层ppt课件

脑动脉夹层ppt课件

L
L
BA:“C”型扭曲+横 位+梭形瘤+串珠样改变
双侧VA:“C”扭曲+ 梭形瘤+串珠样改变
VA、BA无闭塞
RMCA闭塞 RPCA侧枝代偿 LICA终末段钙化伴狭窄、同侧顶叶梗死 VA、BA梭形动脉瘤伴钙化,BA横位的CT表现
双侧VA、BA夹层动脉瘤 RICA夹层伴远端闭塞 RMCA闭塞 LICA终末段狭窄 VA、BA扭曲、横位、钙化 LMCA起始部钙化 桥脑栓塞 左侧顶叶梗死
颈部动脉夹层是青年人卒中的常见原因,占 45岁以下缺血性卒中的20%。
椎动脉夹层动脉好发年龄多为40岁以上,男 性略多于女性。
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颅外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常好发于V3段,颅内好发于V4段。
椎动脉V4段位于颅内段的近心端,易于受到 头部运动导致的剪切力的损伤。同时,颅内血 管外膜薄,中膜弹性纤维少,外弹性膜发育不 全,且缺乏周围组织支持,是此处夹层动脉瘤 容易破裂导致SAH的原因。
对于颈部血管夹层, 在MRI上可以看到 包绕变细的颈内动 脉的新月形血管壁 间血肿是颈动脉夹 层在磁共振成像上 的特征性表现。
双腔征
火焰征
双腔征和串珠征
Dissection of the V4 segment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clinicoradiologic manifestations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脑动脉夹层
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
Dissection类型
外伤性动脉夹层
机械损伤:穿通伤或挫裂伤、快速的头部运动
自发性动脉夹层 无特定的决定因素,可能的诱发因有血管性疾 病如肌纤维发育不良、内弹力板缺损、马凡 氏综合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慢性缺血
慢性夹层动脉瘤可以产生隐匿性血栓栓子,成为颅内动脉栓塞的 来源之一。患者表现为对阿斯匹林和华法林联合治疗的戏剧性 反应,其反复缺血的发生机制是血小板-纤维蛋白-凝血酶相关的 动脉内栓塞。大型的或有占位效应的夹层动脉瘤也可以压迫局 部脑结构和颅神经而出现症状。
.
临床表现
3、蛛网膜下腔出血
.
病因
先天性因素:如遗传性结缔组织病(Marfan氏综合征、 Ehlers Danlos综合征)、A1-抗胰蛋白酶缺乏等
颈部过度运动、颈部按摩 感染因素:呼吸道感染可能是颈动脉和椎动脉夹层的危险
因素 血管性疾病相关因素:吸烟、高血压、口服避孕药、血浆
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等 偏头痛:可能与偏头痛发作时血管壁水肿易产生夹层有关 颅内动脉的肌层和外膜厚度只有颅外动脉的 2/3,且外弹
.
CTA
➢ 可以清楚显示夹层动脉瘤的位置和形态,目前已经成为筛查及 随诊复查的主要手段。
➢ 常见表现:血管壁增厚、壁内血肿、血管腔呈中央狭窄或偏心 性狭窄,可伴动脉瘤,血管腔突然或逐渐闭塞或环形强化,伴 随管径增大。出现偏心性狭窄是比较可靠的征象。
➢ 管腔动脉瘤样扩张或扩张与狭窄交替出现,伴或不伴有新月形 增厚管壁或内膜瓣。

血管性疾病 相关因素
吸烟、高血压、口服避孕药、血浆同 型半胱氨酸升高等
偏头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可能与偏头痛发作时血管壁水肿易 产生夹层有关
血管本身因 素
肌层和外膜厚度只有颅外动脉的 2/3且 外弹力膜发育不全 ,滋养血管少,外膜
较薄弱且缺乏血管周围支持组织
.
血管内膜撕裂
病理机制
壁间血肿
血管内膜-中膜 间血肿
血血 管栓 狭形 窄成
夹层占青年成人脑卒中的20%-25%,青年人缺血性卒中 仅次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二位病因 ➢ 约 1/4 颅内颈内动脉夹层和 1/2以上椎基底动脉夹层发生 蛛网膜下腔出血,椎基 底动脉夹层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 例的3 ~7% ➢ 部位:主要在颅内动脉主干: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 脉、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分支处如大脑后动脉、大 脑前动脉则比较少见。 多数后循环动脉夹层发生在近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V4段), 前循环动脉夹层常见部位是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大脑中动 脉主干。
• 与DSA相比,CTA诊断椎动脉夹层分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分别为100%和98%。
.
诊断要点
➢ 前循环相对较多位于颅外段,形态上表现为非扩张性病变 ;后循环多位于颅内段 ,形态上多表现为扩张性改变, 故前循环的夹层多表现为脑梗死,而后循环多表现为蛛网 膜下腔出血。
子密度加权成像上呈高信号瓣膜状物?。“内膜片”不能作为动脉夹
层分离的诊断依据,因为当正常血流和MRI存在一定夹角时,可产生 “内膜片”样信号影。 ➢ MRA对诊断夹层动脉瘤的敏感性很高。对存在假性动脉瘤、动脉瘤样 扩张、血管闭塞和串珠征的患者具有诊断意义,并可用于患者的随访 。不过,MRA不能分辨血流缓慢的假腔和壁间血肿,对动脉夹层分离 的诊断帮助有限。
主要表现头痛 ,有SAH时多提示,颅外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向 颅内扩展,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发生于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
4、假性动脉瘤缺乏特有的临床表现,主要有
( 1 )前驱症状:颅脑外伤可轻 可重,一般多伴有颅骨骨折、脑挫裂伤和(或) 血肿,半数有意识障碍;(2 )出血:约半数 以上患者有破裂出血的表现,伤 后延迟性脑出血的时间可从伤后数小时至10年不等,但一般在伤后 2周~3周 ,根据假性动脉瘤的部位可表现为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内、脑 室或混合性出血;(3)鼻出血:位于海绵窦、岩骨段的假性动脉瘤破裂,可 引 起鼻腔反复大出血,导致患者失血性休克和窒息;(4)颅神经损伤:动脉瘤、 血肿和颅内压升高可导致患者头痛、动眼或外展等脑神经麻痹、癫痫、肢体 无力、感觉障碍和精神异常等;(5)颅底外伤性颈内动脉瘤通常具有单盲、 反 复大量鼻出血和颅底骨折的三联征临床表现
颅内动脉夹层
intracranial aortic dissection
.
定义
• 颅内动脉夹层 ( intracranial aortic dissection )是指颅内动 脉的内膜破裂后造成血液进入血管壁内,形成血管内膜-中 膜或中膜-外膜间血肿,造成血管狭窄或夹层动脉瘤。
.
前言
➢ 分外伤性和自发性 ➢ 是年轻患者卒中的不易诊断的病因之一,自发性颈内动脉
.
影像表现
DSA
➢ 是检查的金标准,但因其有一定的创伤性,因此在临床中首先 采用CTA、MRA
➢ 直接征象:双腔征、双向血流、晚期动脉显像、造影剂夹层内 滞留。
➢ 间接征象:动脉管腔呈线珠状,或波纹状,或线样征,狭窄端 呈火焰状、鼠尾状闭塞。如果血管痉挛和(或)动脉瘤腔内血 栓形成(壁内血肿),对比剂浓度或剂量不够,假腔和破口可 能就显示不良,仅显示为血管腔的狭窄,造成假阴性的结果。
继 发 性 脑 缺 血
血管中膜-外膜 间血肿 夹动 层脉 动扩 脉张 瘤
破裂
.
SAH
临床表现
1、急性缺血
严重偏头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脑缺血、初始症状后数天发生 卒中,2周内症状呈反复性,Horner综合征,血管搏动性杂音。 基底动脉夹层并发症状:脑干缺血、头痛、脑干梗塞。发病2周 内波动性神经系统体征为颅内动脉夹层特点,发生机制可能是 脑血流低灌注。
.
MRI及MRA
➢ 高分辨率的MRI可显示动脉腔、动脉壁以及壁问血肿。 ➢ T1、T2加权像动脉夹层为新月形壁问高信号,而且随着血肿的吸收
,其信号强度也发生变化,残留的血管腔为低信号。血肿或血栓的信 号多样,可呈低信号、等信号、高信号,主要与发病时间有关,大多 数检查时血肿或血栓位于亚急性期,因而 T1WI 及 T2WI 扫描均呈高 信号,与真腔的低信号形成明显的反差。 ➢ “内膜片”是血管壁因夹层分离而剥脱的血管内膜,在T1、T2和质
力膜发育不全 ,滋养血管少
.
先天性因素
颈部过度运 动、按摩
如遗传性结缔组织病(Marfan氏综 合征、Ehlers Danlos综合征)、
A1-抗胰蛋白酶缺乏等
如颈部过伸运动和颈部旋转(包括练习 瑜伽、刷天花板、过度咳嗽和打喷嚏等
)可引起颈部动脉夹层

感染因素
呼吸道感染可能是颈动脉和椎动脉夹 层的危险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