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原则(法国大革命)

合集下载

法国大革命的进程

法国大革命的进程

1789—1875年法国政体的变迁从1789 年资产阶级革命到1875 年宪法颁布,是法国政体极不稳定、交替演变的阶段。

从1789 年到1875 年的86年内,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平均约7年更换1次。

法国宪法的频繁更迭引起了政体的复杂多变,政体先后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帝制、民主共和制、独裁制等等,出现过三次君主立宪政体,两次帝制和三次共和政体。

1789 年,法国大革命胜利,代表金融资产阶级的立宪党人同封建主妥协,制定了1791 年宪法,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政体。

这种体制的特点是:确定了国民主权、三权分立两大原则;国王是行政元首,享有相当大的权力,也要受到很多限制,要服从国民议会、服从宪法和其它法律;国会享有广泛的立法权;司法权由选举的法官独立行使,任何时候,国会、国王都不得行使司法权。

1789年宪法建立的君主政体,尽管有着同旧势力妥协的一面,但它并不是旧制度下的封建君主政体,而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由于法国封建势力十分顽固,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新旧势力之间缺乏长期妥协的基础,巴黎人民又发动了第二次起义,推翻了存在三年之久的君主立宪的统治。

1792年9月22日成立的共和国,各阶级和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仍很尖锐复杂宪法变更仍很频繁,经历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和督政府、执政府四个时期。

1793 年,激进资产阶级的代表雅各宾派将革命推向高潮,制定了1793年宪法。

这部宪法规定法国政体为共和国体制,国民会议的权力至高无上。

1794年热月政变后,执政的大资产阶级通过制定共和三年宪法,削弱了共和政体的民主内容,要求全体人民为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放弃自己的权利。

1795 年宪法确立了议会制。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形式上保留共和政体,实际上是军事独裁。

他通过以下的几次制定和修改宪法,完成了从共和到帝制的演变,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君主独裁制。

1804 年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帝制。

关于法国大革命起止时间和分期的不同观点

关于法国大革命起止时间和分期的不同观点

关于法国大革命起止时间和分期的不同观点对法国大革命的起止和分期问题,我国史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观点。

(一)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上限。

国内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传统观点认为,法国大革命开始于1789年7月14日的巴黎起义,因为正是这一天的巴黎起义,粉碎了宫廷的反革命阴谋,给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的打击。

巴士底狱是封建专制的象征,巴士底狱的攻陷,标志着法国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开始。

从此以后,国家政权从王室转移到制宪会议手中。

持这种观点的有王荣堂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法国大革命的上限应定在1789年6月17日,其依据是: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这是革命的首要标志,6月17日成立的国民议会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开始。

国民议会是同国王权力相对立的权力机关,尽管当时它还很弱,作用也有限,但是它的产生及其活动,毕竟是政权转移的起点。

7月14日的人民起义则大大加速了革命的发展进程,开辟了革命在全国城乡发展的新阶段。

持这种观点的有林贤极、程镇芳等人。

第三种观点认为,法国大革命的上限应定在1789年5月三级会议召开这一时间,因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从开始夺取政权到取得政权是一个革命过程,因此,不能把已经取得政权或基本取得政权看作革命开始的标志,而应把夺取政权以前的某些行动看作革命开始的标志。

实际上,资产阶级在三级会议上就开始了夺取政权的斗争,而且还通过斗争把群众吸引到三级会议的周围。

“巴士底狱的攻陷不是革命开始的表现,而是革命胜利的表现”。

持这种观点有寥士虎。

(二)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下限。

史学界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观点:传统观点认为,法国大革命结束于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理由有三:第一,热月政变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了任务,地主阶级的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已经建立,农民的土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为发展资本主义扫除了障碍。

第二,1794年后,开始了资产阶级反革命统治时期,热月党人采取了一系列反动措施,打击民主派力量,助长反动势力的气焰。

简述宪法的发展史

简述宪法的发展史

简述宪法的发展史
宪法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城邦时期,一些城邦开始制定一些书面的宪法规定。

然而,正式的宪法发展始于近代。

以下是宪法发展史的主要里程碑:
1.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民主原则为基础的宪法文件,它宣布美国独立,并确立了自由和人权的原则。

2. 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这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一部重要文件,强调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原则,并对公民自由、财产权和司法公正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3. 德国《魏玛宪法》(1919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制定的宪法,被视为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宪法。

4. 联合国《人权宣言》(1948年):这是联合国制定的一项重要国际人权文件,确立了普遍适用的人权原则,包括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和公平审判的权利。

5. 欧洲《罗马条约》(1957年):这是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基础文件,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6.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正式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7.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宪法》(1977年):这
是苏联的宪法,强调了苏维埃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原则。

总的来说,宪法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演进和适应变化的过程,各国在制定宪法时都会根据自身国情、政治体制和价值观进行调整和创新。

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法律文献

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法律文献

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法律文献
法国大革命颁布了《人权宣言》,宣布“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789年8月26日颁布《人权宣言》,《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法国大革命是采用暴力手段矛头直指国王的权力,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着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五年的历程,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示出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它彻底地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后改名《拿破仑法典》)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法国大革命的法律文件

法国大革命的法律文件

法国大革命的法律文件
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制定的著名法律文件,有以下几项:
一、《法典》。

《法典》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一部重要的法律文件,它
对法国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是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法律文件。

二、《宪法》。

法国大革命时期最著名的宪法,1791年10月5日被
批准成为法国宪法,是法国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国家的组织形式,推行了议会选举制度,宣布法国人民所有的权利,如自由权,宗教自由,
公民权利等。

三、《法令》。

《法令》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制定的法律文件,是法国
政府十四教友政府期间编制的,它规定了行政管理、司法程序、刑事法律、经济法律、宗教法律等方面的规则,为法国大革命的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

四、《公民权利宣言》。

1789年8月26日,法国大革命委员会制定
了公民权利宣言,宣布了法国人民的权利,如公民无种族歧视的平等权利,自由权,宗教自由,公民参政权,不受无理调查和拘留等。

宣言成为法国
大革命重要的法律文件,也成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法国的宪政制度

法国的宪政制度

法国的宪政制度引言法国的宪政制度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政治制度,其演变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

法国是一个拥有独特政治体系的国家,其宪法确保了法国公民享有基本权利和自由,以及制衡政府权力的机制。

本文将探讨法国的宪政制度的起源、特点和目标,以及其如何保障公民权利和构建政府权力制衡的机制。

一、起源法国的宪政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

法国大革命(1789-1799年)是法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为法国的制度变革打下了基础。

大革命期间,法国人民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实现人民主权和公民自由权利。

1789年,法国颁布了《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将法国的宪政传统写入法律。

从此,“自由、平等、博爱”成为法国政治生活的核心价值。

二、特点法国的宪政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总统制度:法国采取总统制度,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拥有广泛的权力和责任,但也受到宪法的限制和制约。

2. 立宪民主:法国的宪政制度建立在民主原则之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法国的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自由表达、言论、结社等权利。

3. 三权分立:法国宪政制度倡导三权分立原则,即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的相互制衡。

这样可以保证政府权力不得滥用,并确保公正和平衡的执法体系。

4. 宪法监督:法国的宪政制度设立了宪法委员会,负责解释宪法,并监督政府的法律和行政行为是否符合宪法的规定。

三、目标法国的宪政制度的目标是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实现社会平等和公正。

宪法确保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结社自由、投票权等,同时设立了制衡机制,以防止政府权力滥用。

宪法还规定了政府的职责和限制,确保政府在行使权力时遵守法律和宪法的规定。

四、权力制衡法国的宪政制度通过权力制衡机制,确保政府的权力合法、公正和平衡。

具体而言,法国的权力制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立法权:法国的宪政体制赋予议会独立的立法权,议会制定法律并对政府的法律提出修订建议。

这样可以防止政府滥用权力,确保民意得到充分的体现。

【基础练习】《法国大革命》(历史北师大九上)

【基础练习】《法国大革命》(历史北师大九上)

《法国大革命》基础练习1.“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法国大革命宣示的重要原则。

这一原则出自1789年颁布的()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权利法案》 D.《共产党宣言》2.他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谁也无法否认他对法国和欧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位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是()A.查理一世 B.路易十六 C.罗伯斯皮尔 D.拿破仑3.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

每年的这一天,法国人民都要隆重纪念这个带给他们民主、自由的日子。

这源于下列哪一事件()A.攻占巴士底狱 B.发布《人权宣言》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4.在法国有这样一个国王,为了提高断头台的杀人效率,亲自参与了断头台的设计,命人将铡刀改为三角形。

结果,他在1793年成了这部利器的刀下之鬼。

这个国王是()A.查理一世 B.詹姆士一世 C.路易十六 D.路易十八5.1789年7月14日,这一天在法国国王看来十分平常,甚至有些平淡。

但是,就是国王认为平淡的这一天,却成为一个改写法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发生了()A.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C.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D.拿破仑发动政变6.“这一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它摧毁了平民心目中压迫的象征,掀开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材料中的“这一事件”指()A.拿破仑上台 B.颁布《人权宣言》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D.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7.一个人遭受重大挫折,我们常说他的人生遭遇“滑铁卢”,与该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A.路易十六 B.罗伯斯庇尔 C.拿破仑 D.克伦威尔8.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的目的是( )A.解决财政危机 B.减轻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C.进行政治改革 D.使第三等级同第一、二等级享有同等权利9.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摘录了“1789年”“人权宣言”“罗伯斯比尔”等关键词,你认为他正在学习的是( )A.文艺复兴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C.法国大革命 D.美国的独立10.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了,和君主制一起消亡的还有君主本人。

1789年原则(法国大革命)

1789年原则(法国大革命)

1789年原则筱敏1789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至今被认定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

这是因为其形式的激烈,赋有风暴的气势,符合“革命”一词内里的叛乱、摧毁一类的词义。

一个时代需要有一个象征,人们为自己选择的象征物通常是明艳的、通俗的、戏剧化的。

人们喜欢为历史虚设一个舞台,看历史被编撰成离奇惊险场景弘阔的情节剧在那里上演。

1789年7月14日那些擂鼓呐喊的人们,摇旗冲锋的人们,砍断铁链放下吊桥的人们,一拥而上捣毁一座专制的罪恶象征物的人们……至今日,恐怕不会再有什么人记得住埃利、于兰、杜里奥等等这些勇敢的名字了,尽管他们当初英雄一般在舞台中心穿过。

然而稍纵即逝。

一切都是无从把握的,没有个人的意义,他们的英勇因叠合在一起而构成一幕历史场景。

这一突发事件本身,也并不具备改变整个社会内部生活的力量。

使这一暴力场景具有了特殊意义,从而得以穿透历史的,是1789年的精神背景。

1789年留给人类真正的东西,是《人权宣言》。

她值得我们用人类迄今所有的文字,书写在我们仰首可见的天空,无论这片天空是明媚还是阴黯。

但是,这种书写绝对不是1793年式的书写。

雨果的小说《九三年》中描写过一种书写方式:国民公会会议大厅,这个“曾经是国王的舞台,现在变成了革命的舞台”的地方,在主席台的一边,站着一只黑色的木框,里面镶着《人权宣言》,宣言中上下分页的地方,绘的是一条模拟的王杖!台座后面矗立着一只高大的罗马仪仗钺,仿佛是言论自由的守卫者。

……这样一种书写方式,自然离断头台就不远了。

何况这个装饰权威的宣言,已经由1793年修改过了。

而第一代的革命者拉斐德门,在起草《人权宣言》的时候是绝不依凭王杖和罗马仪仗鉞的,也绝不可能把他们崇仰的天赋人权枷入具有威慑力的黑木框。

自由,平等,财产,安全,反抗压迫,信仰、思想和表达的权利,人民主权,三权分立——这些著名的1789年原则,为近代世界奠立新的社会和政治秩序、新的普世价值铺设了基石,它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以致人们在言说现代社会的时候,只能把1789年作为起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89年原则
筱敏
1789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至今被认定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

这是因为其形式的激烈,赋有风暴的气势,符合“革命”一词内里的叛乱、摧毁一类的词义。

一个时代需要有一个象征,人们为自己选择的象征物通常是明艳的、通俗的、戏剧化的。

人们喜欢为历史虚设一个舞台,看历史被编撰成离奇惊险场景弘阔的情节剧在那里上演。

1789年7月14日那些擂鼓呐喊的人们,摇旗冲锋的人们,砍断铁链放下吊桥的人们,一拥而上捣毁一座专制的罪恶象征物的人们……至今日,恐怕不会再有什么人记得住埃利、于兰、杜里奥等等这些勇敢的名字了,尽管他们当初英雄一般在舞台中心穿过。

然而稍纵即逝。

一切都是无从把握的,没有个人的意义,他们的英勇因叠合在一起而构成一幕历史场景。

这一突发事件本身,也并不具备改变整个社会内部生活的力量。

使这一暴力场景具有了特殊意义,从而得以穿透历史的,是1789年的精神背景。

1789年留给人类真正的东西,是《人权宣言》。

她值得我们用人类迄今所有的文字,书写在我们仰首可见的天空,无论这片天空是明媚还是阴黯。

但是,这种书写绝对不是1793年式的书写。

雨果的小说《九三年》中描写过一种书写方式:国民公会会议大厅,这个“曾经是国王的舞台,现在变成了革命的舞台”的地方,在主席台的一边,站着一只黑色的木框,里面镶着《人权宣言》,宣言中上下分页的地方,绘的是一条模拟的王杖!台座后面矗立着一只高大的罗马仪仗钺,仿佛是言论自由的守卫者。

……这样一种书写方式,自然离断头台就不远了。

何况这个装饰权威的宣言,已经由1793年修改过了。

而第一代的革命者拉斐德门,在起草《人权宣言》的时候是绝不依凭王杖和罗马仪仗鉞的,也绝不可能把他们崇仰的天赋人权枷入具有威慑力的黑木框。

自由,平等,财产,安全,反抗压迫,信仰、思想和表达的权利,人民主权,三权分立——这些著名的1789年原则,为近代世界奠立新的社会和政治秩序、新的普世价值铺设了基石,它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以致人们在言说现代社会的时候,只能把1789年作为起点。

潘恩在为天赋人权辩护的时候,指出:阿基米德关于机械功率的话可以适用于理性和自由。

他说,“如果我们有一个支点,我们可以把地球举起来。


1789年原则就是这样一个支点。

我所理解的革命,是人类中的先驱者,在茫茫宇宙中寻找生存支点的过程。

没有光,也没有上帝引路的云柱或者火柱,他们还带着世代承袭下来的枷锁。

想到这种情形我不能不心生崇敬。

那些启蒙思想家;那些在森严的等级制中申说平等,申说自然权利的社会哲学思辩;面对不可更易的王权,宣称人民主权;面对千年蒙味,诉诸理性;面对惯于免冠下跪的臣民,呼唤公民权利和公民意识。

那个为托克维尔称之为“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一切都在沸腾;每时每刻都有一本政治小册子问世”。

多少个世纪以来,平民在公共事物的舞台上连片刻也没有出现过,假如说他们也还存在,那就是成群地聚在台下,充当仰望、欢呼、拥戴圣主的角色,只具有极粗略的统计学意义,没有个人的面孔。

现在,他们自己走到舞台上来了。

当皇上按数百年的礼仪登上王座,盛典开始,第三等级一反旧例,毫不迟疑地像皇上、僧侣、贵族们一样也戴上自己的帽子。

当朝廷下令关闭三级会议的会场,并在那里布满了军队,第三等级的代表们却列队转向露天的空地,
举手宣誓:非待产生法兰西宪法,决不解散!“这种令人屈辱的专制是什么?”米拉波说,“现在你们讨论的自由被束缚了;有一支军队驻扎在议会周围了!……我请求你们大家保持你们的尊严,保持你们的立法权,以此来信守你们庄严的誓约。

”外表冷淡而怯懦的西哀耶士教士平和地补充说:“你们昨天怎么样,今天就怎么样,大家讨论吧。


这便是1789年的精神。

故克巴士底狱这样的事件,可能在任何一场政变、叛乱、农民起义、民族纷争中发生,然而,只有1789年的革命者们,能在帝王的威权和军队的震慑之下,泰然自若地说:大家讨论吧。

他们讨论了一些什么?天塌地倾的日子里,讨论——这是他们以为自己必须肩负的责任。

这些理想主义者们!
他们不像以往的因叛乱而擅权者,热衷于讨论和发布种种报复性的公告,他们也不讨论如何对付威慑,以确立和巩固他们自己。

他们讨论的是一个权利宣言,以表明旧制度的结束,以确定新时代的立法精神;他们讨论人的权利和如何保护人的权利,而宪法的每一条条文都如何应当是一项普世原则的结果。

他们讨论权利和义务,一些人认为只讲权利而不讲义务是不审慎的,人们会滥用权利,所以应当还有一个义务宣言。

然而1789年的原则否决了所谓义务宣言,因为平民和奴隶在旧制度下从来只有义务,自出生之日起就层层叠叠困囿着他们的命运和心灵,这不需要革命来特别重申,革命的意义是争夺未有的,1789年的基本原则是——权利。

(1795年热月政变以后,果然有了摒弃人的自然权利,不再提思想、言论自由,却增加了“义务”的《人权、公民权与义务宣言》。

那时候,不仅1789年《人权宣言》的起草者拉斐德已身系囹圄,就连1793年修改过《人权宣言》的罗伯斯比尔也已上了断头台了。

)他们讨论宽容,一些人要求的宪法确立宗教的威严,另一些人主张宽容。

然而1789年的原则不是宽容,而是自由。

米拉波措辞激烈,认为不应该谈论宽容,因为这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权威,意味着暴政,“权威的存在就有可能侵独生子思想的自由,因为它在宽容某些东西的同时,又可以不宽容另一些东西。

”拉博更为信仰自由辩护,认为“宽容”一词含有怜悯这一庸俗的概念,他要求自由,要求人人都应享有信仰自由的神圣权利,而无需仰赖权威的宽容的特许。

他们讨论言论自由,排开了那些所谓“无限制的新闻自由会对宗教及良好的风尚带来危险”,“社会的安宁遭到极大干扰”之类的指责,确立了“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的原则。

他们讨论何以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讨论何以“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被推定为无罪”;讨论何以要分权制衡,保障个人权利,而在这些没有确立的时候,就没有宪法可言……
不错,类似的讨论并非前无古人,它在美国的革命者那里也曾经发生过。

然而,那是在龙卷风远去之后,背景晴朗、辽阔,大洋彼岸带过来的脚镣都被砸碎了,抛进了海里。

而这边却是惊涛骇浪,风暴和世界的坠落之力都是积蕴了千百年的。

这些法国革命者,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的一只小舢板上,甚至还戴着世代因袭的手铐脚镣,面对每时每刻可能的倾覆、灭顶,面对周遭的呼噪的惊叫,他们却在讨论,他们要赶在这只舢板翻沉之前,完成致力于人类——而不仅仅是法兰西——的新生的使命。

潘恩后来描述说,那个宣言是匆匆草就的,“当时之所以把它特别提出来,是因为,如果国民议会在威胁性的毁灭中垮台,那么,国民议会的原则还可能有机会保存一些痕迹”。

这是法国革命者比美国革命者远为不幸的处境。

这些年轻的革命者,在如此境遇中的所为,与其说是英勇,不如说是高贵。

一群颠沛于不可知的命运之中的人们,却一同仰望暴风雨之上那永恒的明朗的星辰,这一情景令人心生感动。

这是1789年的纯粹。

托克维尔写道:“这就是1789年,无疑它是个无经验的时代,但它却襟怀开阔,热情洋溢,充满雄劲和宏伟:一个永世难忘的时代,当目睹这个时代的那些人和我们自己消失以后,人
类一定会长久地以赞美崇敬的目光仰望这个时代。


1789年原则终于成为普世原则,成为现代社会的支点,成为人类共同的宪章。

以致它在经受了仿佛由它引爆的一系列血腥灾祸之后,依然朗洁明澈。

认人在仰望之中感受到脚下的坚实,感受到作为人的尊贵。

希腊真正的古典时期那么短,而今天我们依然受到它的滋养。

法国大革命也一样,文明世界的整个政治社会架构,依然由它支撑。

在大革命的泽被之下,评说大革命——无论如何评说,都是我们的权利,因为“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因为“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

有幸享受人的权利的每一个人,都持有法国大革命所颁发的自由人的出生证。

因此,美国思想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说法毫不夸张:“每一个人都是两个国家——本国和法国——的公民”。

没有人会忘记那些血腥,那些罪恶,然而,有一些东西,是无论情感还是理性都必须加以区分的。

法国历史学家傅瑞认为:1793年的罪恶就是抛弃了1789年的原则。

而另一位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维诺克说:“重要的是1789年;尔后发生的事只具有偶然性。

”他们是悉心区分的。

虽然后者的说法或许过轻。

我情愿相信的是,我们头顶的天空远不止九重,当我们看到接近地面的一层为血雨腥风所遮蔽的时候,还应该看到,穿透这一切的高处,更有朗洁的星辰。

人世上翻卷过无数次血雨腥风,但1789年所确立的原则是唯一的。

时至今日,她依然以永恒之光引领着我们;时至今日,仍有难以数计的人们为趋向她的光照备尝艰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