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史研究综述
10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1789--1794)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1. 根本原因:法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 理论准备: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伏尔泰被视为启蒙运动的旗手,他推崇的英国的制度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提倡分权制衡的政治模式,确立联邦制共和制。
卢梭则主张最大限度地让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这些启蒙思想家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综上所述,18世纪晚期的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已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障碍,社会已经出现全面危机。
二、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1.导火索:1789年5月,财政危机引发的三级会议的召开。
引发了巴黎人民的起义。
2.过程:(1)第一次起义:大革命的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势力的巴士底狱。
大资产阶级掌权,1789年颁布《人权宣言》,君主立宪派掌权。
(2)第二次起义:1792年8月,巴黎人民攻占王宫,推翻君主政体,代表工商业资本家利益的吉伦特派掌权,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1793年1月,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人民群众是法国革命的主力军。
(3)第三次起义:法国大革命高潮。
1793年5月底,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的罗伯斯庇尔领导的雅各宾派掌握政权。
雅各宾派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果断措施。
雅各宾派统治被推翻只代表了法国大革命高潮的结束,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失败。
(因为保存了资产阶级的成果。
)三、意义:1)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
3)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为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拿破仑帝国(1804-1814)1.拿破仑为什么能掌权?这个时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时势造英雄。
2.过程:(1)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登上历史舞台。
(2)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独裁政权。
法国革命战争简介

法国革命战争简介法国革命战争是由法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为推翻封建统治和反对外来干涉所进行的战争,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法兰西共和国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法国革命战争简介,希望你喜欢。
法国革命战争分析中文名称:法国革命战争参战部队:法军、反法联军战争结果:为法兰西共和国的诞生做好准备时间:1789年~1794年地点:欧洲人物:迪穆里耶克勒曼不伦瑞克公爵法国革命战争详情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攻克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上台。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各国君主们视其为洪水猛兽,为置之于死地,结成了反法同盟,宣布支持法国路易十六的君主政体,并在法国周围边境地区集结兵力,做好了战争准备。
1792年4月法国向奥、普宣战。
战争开始后,法国人民热情很高,但在新召募的军队组建之前,作战的主力仍是原法军。
部署在敦刻尔克至巴塞尔的法军有三个军团,约15万人,计划分三路进攻比利时,企图趁奥军尚未充分动员和展开之机,主动出击,先发制人。
但由于法军战备水平低,机动能力差,指挥欠协调等原因,4月28日法军北方军团刚越过法比边界与敌军遭遇,就惊慌失措,溃不成军。
前线的失败激起了法国人民对国王和君主立宪派的强烈不满。
8月,普鲁士的不伦瑞克公爵率领14万普奥联军向法国东北部边境逼近。
8月10日,爱国热情高涨的巴黎人民再次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国王和君主立宪派政体,随后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这时,普奥联军越过法国边境,先后占领了隆维要塞和凡尔登要塞,并迅速向巴黎推进。
法国军民英勇抗击,新征召的部队源源不断地开往前线。
在迪穆里耶和克勒曼将军的指挥下,法军2个军团5万余人在沙隆大道上的瓦尔米附近设防。
9月20日晨,普奥联军约4万人绕过法军阵地,在瓦尔米西南展开,对法军进行炮击。
法军抢占瓦尔米附近的小丘,实施炮火反击,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炮战。
当时在场的诗人歌德写道:这场炮击的激烈情形是无法形容的。
法国大革命的进程

1789—1875年法国政体的变迁从1789 年资产阶级革命到1875 年宪法颁布,是法国政体极不稳定、交替演变的阶段。
从1789 年到1875 年的86年内,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平均约7年更换1次。
法国宪法的频繁更迭引起了政体的复杂多变,政体先后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帝制、民主共和制、独裁制等等,出现过三次君主立宪政体,两次帝制和三次共和政体。
1789 年,法国大革命胜利,代表金融资产阶级的立宪党人同封建主妥协,制定了1791 年宪法,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政体。
这种体制的特点是:确定了国民主权、三权分立两大原则;国王是行政元首,享有相当大的权力,也要受到很多限制,要服从国民议会、服从宪法和其它法律;国会享有广泛的立法权;司法权由选举的法官独立行使,任何时候,国会、国王都不得行使司法权。
1789年宪法建立的君主政体,尽管有着同旧势力妥协的一面,但它并不是旧制度下的封建君主政体,而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由于法国封建势力十分顽固,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新旧势力之间缺乏长期妥协的基础,巴黎人民又发动了第二次起义,推翻了存在三年之久的君主立宪的统治。
1792年9月22日成立的共和国,各阶级和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仍很尖锐复杂宪法变更仍很频繁,经历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和督政府、执政府四个时期。
1793 年,激进资产阶级的代表雅各宾派将革命推向高潮,制定了1793年宪法。
这部宪法规定法国政体为共和国体制,国民会议的权力至高无上。
1794年热月政变后,执政的大资产阶级通过制定共和三年宪法,削弱了共和政体的民主内容,要求全体人民为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放弃自己的权利。
1795 年宪法确立了议会制。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形式上保留共和政体,实际上是军事独裁。
他通过以下的几次制定和修改宪法,完成了从共和到帝制的演变,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君主独裁制。
1804 年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帝制。
法国大革命与近代民族主义

法国大革命与近代民族主义摘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的两大潮流, 其间,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动欧洲各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和民族国家的构建。
民族主义作为国际关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塑造着世界的面貌, 确切地说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近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 尤其是法国大革命, 极大地激发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情感, 使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充分地结合起来, 掀起了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潮。
关键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民族意识; 民族主义运动近代民族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西欧和北美。
从那时起的两个多世纪里,民族主义便通过各种途径逐渐传播到整个欧洲和世界的其它地方,从而在构建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民族主义更是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两次世界大战后涌现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以及90年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再度兴起,无不显示着民族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虽然我们总是经历着民族主义的冲击,讨论着民族主义的各种表现,但究竟什么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起源在哪里,民族主义的发展前景又如何?一、民族主义的概念就民族主义的概念来说,至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的普遍适用和被认可的定义,这不仅因为下定义者的立场、观点和角度不同,而且也因为民族主义有着一个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正如研究民族主义久负盛名的美国历史学家汉斯·科恩所言:“民族主义在所有国家和整个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它是一个历史现象而且取决于它所植根的不同地区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结构。
”①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状态。
他在关于民族主义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或一个民族内部的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②汉斯·科恩则给民族主义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他在有名的《民族主义的观念》一书中指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应被认为是一种思想状态。
法国大革命历史

法国大革命历史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发生在法国的一场伟大政治社会运动。
此次大革命不仅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背景原因、革命事件以及影响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法国大革命的历史。
一、背景原因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造成的。
首先,法国当时的封建制度和绝对君主制统治造成了政治的腐败和不公。
贵族阶级享有特权,而广大农民和工人阶级却承受着沉重的剥削和苦难。
其次,经济上的危机也是法国大革命的原因之一。
国家财政严重赤字,暴发的几次战争以及贵族豪华生活的挥霍使得国库空虚。
此外,社会不平等和民众对贵族、教会的压迫逐渐升级,导致民众日益不满。
二、革命事件法国大革命从1789年正式爆发,历时近十年。
其中一系列事件引发了这场浩劫,如巴黎的贫民窟起义、1789年召开的第三等级代表大会以及人权宣言的颁布等。
接着,大革命进一步升级,于1792年宣布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拿破仑在1799年登上权力巅峰。
整个期间,法国经历了政权更迭、废奴以及农奴制度的废除等重大事件。
在这个过程中,法国还与欧洲各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这些战争进一步推动了大革命的发展。
三、影响法国大革命对法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法国,君主制度被废除,封建制度彻底结束,大革命为法国带来了民主和平等的观念。
其次,大革命对欧洲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冲击。
法国的自由、平等、人权思想传播到欧洲各国,促使各国爆发了一系列的革命浪潮。
此外,法国大革命还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兴起。
革命后,法国国内的财产和土地重新被分配,开启了新的经济格局。
综上所述,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社会运动。
它不仅彻底改变了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还对欧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场革命凸显了人权、平等和民主等普世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为后世政治体制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对世界历史进程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革命法国的历史转折

革命法国的历史转折革命法国的历史是一个充满曲折、激烈和重要性的时期。
这段历史跨越了从1789年到1799年的十年间,涵盖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革命性的社会运动,它彻底改变了法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并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为您介绍革命法国历史转折的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大革命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789年的巴黎,当时法国国民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巨大、粮食短缺、失业率上升,这种社会动荡为革命的爆发铺平了道路。
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的开始,后来又发生了议会暴动和巴士底狱的袭击,人民的不满逐渐集结成对现存政权的公开挑战。
这些事件奠定了大革命的基础,标志着法国历史的转折点。
第二阶段:恐怖统治的崛起大革命的第二个关键时刻是恐怖统治的崛起。
1793年至1794年,法国国民公会掌握了政权,实施了恐怖统治政策。
恐怖统治期间,数千名政治敌对人士被处决,包括被认为是国内敌人的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女王。
恐怖统治引发了全国性的恐慌,但也加强了法国内部的团结,以及对外战争的决心。
这一时期,尽管极度残酷,但法国法兰西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新的宪法奠定了现代民主国家的基础。
第三阶段:拿破仑的崛起1804年,法国大革命进入了第三个阶段,那就是拿破仑的崛起。
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拿破仑通过迅速推进领土扩张和改革法律体系来重塑法国。
拿破仑的军事胜利使法国重新夺回失去的领土,并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拿破仑还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令,限制了封建特权,并在整个欧洲传播了法国的法律、教育和思想。
尽管拿破仑的崛起给法国带来了一段辉煌的时期,但他最终的战争失败导致了他的流亡。
1814年,波旁王朝恢复了法国的王权,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终结。
总结革命法国的历史转折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大革命的爆发,恐怖统治的崛起和拿破仑的崛起。
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法国的政治格局,而且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年浅析法国大革命的特点与影响》范文

《浅析法国大革命的特点与影响》篇一一、引言法国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发生在1789年至1799年。
这是一场革命风暴,其激烈、深邃的变革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历史中留下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法国大革命的独特特点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广泛影响。
二、法国大革命的特点1. 民众的广泛参与法国大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民众的广泛参与。
不同于以往的革命,这次革命由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共同推动,包括农民、工人、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和贵族等。
这种广泛的参与使得革命具有了强大的动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2. 政治制度的变革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政治制度的变革。
它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确立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这种政治制度的变革对欧洲乃至全球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思想文化的解放法国大革命也是一场思想文化的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的思想理念,如自由、平等、人权等,在大革命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这使得法国社会开始走向了思想开放和多元化的道路。
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1. 对法国社会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对法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翻了封建君主制,使得法国社会从封建制度走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这场革命使得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了保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
2. 对欧洲政治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对欧洲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还推动了其他国家的民主运动。
此外,法国大革命的启示也让人们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从而为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借鉴。
3. 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变革。
此外,法国大革命的思想理念也影响了全球的民主运动和文化发展。
四、结论综上所述,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运动。
它的特点在于民众的广泛参与、政治制度的变革以及思想文化的解放。
这场革命对法国社会、欧洲政治以及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以便更好地认识其影响和价值。
历史讲义——法国的民主革命

第三节法国人民的民主追求一、大革命的背景1、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1)革命前法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国,但资本主义工商业蓬勃发展,商业贸易繁荣。
(2)封建国家对农民的剥削使农民非常贫困,导致法国工业的国内市场比较狭小。
(3)法国在革命前保持着森严的等级制度。
一、二等级由教士和世俗贵族构成,他们是特权等级,享有免税权;拥有大量土地。
第二等级由资产阶级、农民、工人和小资产阶级组成,他们是被统治阶级,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阶级矛盾主要体现在特权等级与第三等级的冲突上。
2、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启发了第三等级的反抗意识。
18世纪空前的思想启蒙运动,为即将开始的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
3、直接原因(导火线):严重的财政危机,三级会议召开(1)由于宫廷的挥霍和连续的对外战争,法国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摆脱财政危机,国王路易十六企图通过向特权等级征税解决问题,无果;国王希望召开三级会议,试图迫使第三等级出钱来挽救统治危机。
(2)1789年5月,三级会议召开,第三等级强烈要求三个等级一起开会,按人数进行表决,遭拒绝。
(3)6月第三等级宣布自己是代表全国人民的国民议会,遭到国王的阻碍,从而代表发表“网球场誓言”——制定宪法。
不久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会议。
4、外部原因:美国独立战争的推动作用。
二、大革命过程1、爆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攻占了一向被视为专制统治象征的巴士底监狱,法国大革命由此爆发。
2、大革命的三个阶段(1789-1794年)◆《人权宣言》(1)性质: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2)思想基础:洛克和卢梭等欧洲启蒙学者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思想”。
(3)主要内容:人权、民主、法治、尤其强调平等。
(4)评价:批驳专制王权封建等级,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亚洲国家社会改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大革命史研究综述
【摘要】:法国大革命一直在中国史学界争论颇深,本文就对大革命的分期、大革命中各党派的地位作用以及对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做一个概述。
希望能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做一个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革命分期地位作用经验教训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影响广泛深远,但是其争论也激烈异常,虽然它不像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不像美国建立自由民主政治,但它阐释了现代性的最重要主题即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而在资产阶级革命的研究中,人们更多的关注了英美,却往往忽视了法国,因此本文就对中国学者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做一个综述。
一、大革命分期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起祉时间及过程分期,中国学者的最初观点认为大革命开始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结束于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但是在1977年以后,更多的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
例如关于起祉时间,有人提出应以1787年贵族反叛为开始,也有学者认为应该以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召开为起点,也有学者认为以1789年6月17日成立国民议会为标志①。
但史学界多以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作为大革命的开始。
关于内中分期,传统观点将法国大革命的全过程分为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三个统治时期。
当然王养冲学者的将大革命的全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立宪君主国时期、吉伦特共和国时期、雅各宾共和国时期、热月党的执政府共和国时期、督政府共和国时期和拿破仑帝国时期。
而这种分法反映了大革命曲折坎坷的全过程,并且为中国多数学者所认同。
虽然拿破仑帝国时期破坏了大革命的民主成果,甚至践踏了大革命期间确定的民主、平等的原则,但是拿破仑毕竟继承和完成了大革命的事业,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政体,因此作为大革命的一部分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关于大革命的下限,有人认为1799年雾月政变是大革命的终点;但也有从现代化的观点出发,将大革命一直延至18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认为七月革命才是法国大革命的终点。
但多数学者同意把大革命终点定在1814年4月6日或1815年6月22日拿破仑两次退位,即法兰西第一帝国结束。
因为拿破仑帝国的存在,表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初步完成并确立了一类影响深远的法典。
总之,中国多数学者己经从传统的三个阶段分期法中走了出来,并且把拿破仑统治纳入了法国大革命之中,因为这样的分期不仅可以更加完整系统地反映出法国大革命波澜壮阔和曲折①参见林贤报、程镇芳《略谈法国大革命的分期问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廖士虎:《关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问题》,《西南民族学研学报》1983年第1期。
反复的全过程,而且开始与国际史学界接轨,能更加真实的反映法国大革命的全貌。
二、大革命中各党派的地位作用
法国大革命中斗争最突出的三个派别是: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
对君主立宪派中国学者沿用前苏联观点,一直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它是“王党大资产阶级的代表”,称其为“反革命派”。
改革开放后,中国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刘宗绪在《法国大革命的根本任务和革命的上升路线》一文中认为,法国大革命的根本任务是“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君主立宪派统治的时间最长,相对来说也最稳定”。
①君主立宪派在“改造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任务,基本上在君主立宪派执政时期已完成了,它的政策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革命的真正成熟的果实,就是君主立宪派的统治”。
②而高韵青学者在《论法国大革命中的君主立宪派》一文中,也明确指出:“掌权达三年之久的立宪派,对改造封建社会,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创建了巨大的历史功绩。
③”文中引用大量史实资料,详细阐述了君主立宪派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它颁布的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向全世界宣布了新社会的诞生。
从这个角度上说,君主立宪派基本上摧毁了旧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新国家政体,完成了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总之,中国的多数学者原则上肯定了君主立宪派的历史进步作用,认为它是大革命的领导者,也是革命派。
对吉伦特派的评价,在中国史学界研究者对吉伦特派也是一直采取否定态度,称吉伦特派是“反革命派”,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完全改变了对吉伦特派的评价。
认为吉伦特派为反对封建专制,废除王权、保卫革命成果、镇压王党叛乱、实行共和、反对欧洲反动势力对革命的干涉,抗击侵略,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民主制在法国的确立,起了巨大作用,应该予以肯定。
④所以,吉伦特派无疑是反封建的革命派,并且促进了大革命的发展。
对雅各宾派的评价,雅各宾专政将法国大革命推向顶峰,因此历来成为革命的象征。
刘宗绪在《雅各宾专政在法国大革命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对雅各宾专政必须采取一分为二方法具体分析。
其恐怖统治曾为推进革命起过巨大的历史进步作用,为反封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但在后期犯了恐怖扩大化的严重错误,结果葬送了自己。
⑤对雅各宾专政采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显然比过去全面肯定的方法更加客观与科学。
三、对大革命经验教训研究
法国大革命经验有如下两点:第一大革命提倡的反封建反特权的思想和民主、自由、平
①《世界历史》1981年第2期。
②刘宗绪:《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第318—319页。
③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编《法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4年,第141页。
④《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1年第1期。
⑤《法国史论文集》,第101页
等、人权等原则,应该借鉴和发扬。
刘宗绪曾指出大革命创立的人权、自由、平等之基本原则,至今没有过时,特别是“奠基于自由的商品经济之上的人权和法治原则,而这些原则不仅属于法兰西,也属于全世界;不仅是反封建斗争的强有力武器,而且也是一切文明国家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指导原则。
只要人类文明社会在发展中,这些原则在任何地方都是需要的。
”①第二,大革命为西方政治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模式,成为西方政治现代化的典范,建立一个自由、民族、平等、博爱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人权和法制。
法国大革命在实行政治民主化中,强调的法制化和大众参与政事,同样是大革命的精神财富。
②“《人权宣言》和历次宪法提出了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原则。
这就是: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与公民权原则、法制原则。
这些理论与原则的提出与实施.开创了法国乃至欧洲政治现代化的新时代。
”③法国大革命中的教训同样令人警醒,第一:非理性的群众运动。
群众运动是大革命的力量源泉,也是推进革命的强大动力,但是非理性的群众运动,却引发出怀疑一切、打到一切的难以驾驭的过激行动,导致了民主秩序的破坏和社会的动荡。
第二:恐怖的扩大化。
恐怖政策利用暴力手段在镇压王党敌对势力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在政权基本稳定后,雅各宾派仍坚持用暴力执政,这就导致了恐怖的扩大化,甚至殃及到了无辜的人民群众最终的结果是共和国的消亡。
滥用暴力,结果被历史所淹没,这是大革命最惨痛的教训,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一点。
四、结语
虽然法国大革命过去了200多年,但法国大革命仍有其重要意义。
尤其在我们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过程中,尊重个体利益、防止仇富心理、既尊重理性也尊重权威、遵循程序正义以及呼唤良知与法治等理念,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问题。
另外,法国大革命催生了现代民主政治,自此,人民成为政治权力唯一的源泉,同时也为欧洲的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并且,大革命为民主提供整套的基本价值理论。
通过法国大革命,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主是建立在自由、平等、博爱以及人权等价值理论基础上的。
这一整套的价值理念,应该成为治理国家的依据。
我们企盼在21世纪,中国大革命史研究工作者,引进新的史料,拓宽新的领域,为大革命的研究作出更新更深的研究,将中国对法国大革命史的研究带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参考文献】:
①刘宗绪:《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第157页。
②楼均信:《法国大革命的反思》,《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③《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6期。
[1] 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编《法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4年
[2] 楼均信.法国大革命反思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2)
[3] 刘宗绪:《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 史彤彪.试析法国大革命时期宪政建设的教训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02)
[5] 龙宏甫试论法国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的理想《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6] 于佩然英国国内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应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05.(03)
[7] 祝曙光.一场被神化的革命——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法国大革命史观[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8] 王莹.法国大革命中宪政动荡的原因浅探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9] 钟宪章.浅析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国家恐怖主义兰州学刊, 2009,(07)
[10]刘志毅论法国大革命与新闻传播的相互影响——自由与阶级社会科学学科研究院2010年(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