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片段设计模板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5篇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5篇数学老师应当在课堂中培育学生的新奇心,热忱激励他们进取思索,引导大胆提出疑问。
全部的数学老师应当在数学课前打算一份优秀数学教案,它在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你是否在找正打算撰写“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257350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1.在开心的情境中学会比多少,会用完整的语言表达两者之间多几,少几的关系。
2.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独立视察、逻辑推理实力。
3.让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材分析重点用正确完整的语言表达两者之间多几,少几的关系。
难点利用减法进行计算。
教具卡片学具卡片电化教具实物投影仪一台电脑一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挚友,老师始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
课外活动时你喜爱做什么活动?(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引出足球运动。
)板书课题:操场上二建构模式1投影显示图片:操场上(1)师引导学生说图中的内容。
(2)激励学生根图意提出相关问题。
如: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男女生一共多少人?男生多?还是女生多?(3)引出比多少的问题,进一步探讨。
老师板书:比多少师: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1)学生小组探讨,选代表全班沟通。
2)老师出示卡片排排队验证探讨结果。
3)老师引导算式表达,并板书。
8-2=6(人)男生比女生多6人。
4)激励学生用另一种说法表达。
女生比男生少6人。
(4)学生独立完成图1的练习,老师巡察指导。
2改变:增加女生的人数,男生不变。
(多媒体课件) 师:现在女生与男生人数又有什么关系?1)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用学具红花代表女生,黄花代表男生,排排队。
小组内相互沟通看法。
2)用算式表达。
学生列式老师板书。
10-8=2(人)小结:在操场上这个情境中,我们学会了比多少三说明应用与拓展1投影显示图示,学生练习比多少。
2活动:师生拍手。
男女生分开竞赛比多少。
(小组之间人数比较,小组内男女生人数较。
)3课间1分钟:《小青蛙回家》。
片段教学教案范例

篇一:片段教学教案范例an english teaching plan1self-examination:2篇二:片段教学教案模板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篇三:十分钟片段教学设计案例unit 8 was it in the wardrobe ?十分钟片段教学设计teaching content: 人教版第五册下学期 unit 8teaching aims: 知识目标:1.单词 2.句型能力目标:情感目标:important points:difficult points:teaching methods: 1、教师根据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相应的语言环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2、根据part a 的内容,设置chant,加强学生对单词、句型的操练与巩固,提高语言运用与交际的能力。
teaching aids:appraisal plan:【教学过程】stepⅰ.greetings.t: hello, boys and girls. i’m ms zou. glad to meet you .you are so lovely, so handsome.stepⅱ.lead-in1. look for a present.s1: no, it isn’t. (教师帮助补充,完整回答句子。
)t: it’s empty. is it in the desk? is it under the chair? is it …? please try to guess! s2,s3,s4: is it …?如果学生没有讲到包的位置,教师在回答的过程中给予暗示。
s5: …t: oh. it’s here. it’s beside the bottle. it’s near the window. it’s a toy. who’s he? (走到学生中间展示玩具柯南)ss: he’s conan.t: conan has magic eyes. use your magic eyes. try your best. you’ll get it. 描述玩具柯南,瓶子,窗户的方位关系,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变更。
小学数学教案万能模板通用16篇

小学数学教案万能模板通用16篇小学数学教案万能模板通用篇1教学内容:课本第37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17页。
教学目的: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绘。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p 数据的才能。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在老师帮助下进展绘制。
教学过程:一、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出示:反映同一统计内容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一幅(图略)。
1、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1)学生观察统计图,同桌或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概括出:一样的地方: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和纵横轴;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讨论:比拟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1)学生讨论。
(2)反应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想一想:通过刚刚的比拟,你觉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制作上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二、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1、出例如2:某地20xx年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月份13456789101112平均气温℃2611162329313225125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1)考虑题:根据题目中的最高平均气温,纵轴上1格表示几度较好?那么纵、横轴各要画多少长?(2)学生尝试绘制统计图,老师巡回指导。
2、反应交流。
(投影仪)(1)展示作品(2)说说制作过程(3)老师概括制作方法三、读图练习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2、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最快?你是____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学设计范例7篇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学设计范例7篇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学设计范例(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什么是平移以及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增强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做关窗、拉黑板的动作。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移现象。
追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平移的现象?学生答:升旗,缆车,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等。
2、生成新知(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题1图。
先让学生说出虚线部分和实线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感受平移,并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并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纠错。
之后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怎样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5篇学校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可复制1教学目标:1、结合关于"嫦娥一号"的详细情境感悟比的意义,并学会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控求比值的方法。
2.同学在经受将比改写成除法和分数的过程中,体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而掌控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感受比、分数、除法的区分。
3、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养成观测、思索和沟通的习惯,并培育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技能。
4、通过比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感受比1、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1〕出示问题情境〔依据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掌控的资料统计,截至20**年12月,人类对月球进行的探测活动,胜利61次,失败63次。
〕问:看完这那么消息,你有什么感受?师:你有这种感受是由于你对这那么消息中的两个数量进行了比较,你是怎么比的?〔板书:63-61=2〕小结:用减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差关系。
〔板书:相差关系〕〔2〕问:用除法可以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板书:63÷61=636161÷63=6163〕师:6361表示什么?6163呢?小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倍数关系。
〔板书:倍数关系〕〔3〕师:判断两个数量之间是相差关系还是倍数关系关键看什么?2、讨论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1〕揭示课题师: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
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
〔板书课题:认识比〕〔2〕出示:失败次数与胜利次数的比是63比61;胜利次数与失败次数的比是61比63。
〔板书:63比6161比63〕3、读、写比〔1〕师:63比61写作63:61,〔板书:63:61〕这里的两点":"在数学里面叫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板书:比号前项后项〕问:在63:61中,63叫做比的?61叫做比的?〔2〕指名1人写61比63,其余同学在草稿本上写。
优秀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教案范文(5篇)

优秀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教案范文(5篇)优秀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确定位置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确定位置的必要性;2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2引导学生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与活动;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教学重点:1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方法;2比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学具准备: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去年也就是202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
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二引导探究:1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物体的位置,同学们有这样的体验吗?2如果现在有同学想去看电影,(1)如何找到电影标上所指的位置?(以6排3号为例,指名说,再用课件展示),(2)如果是3排6号,与6排3号指的是同一个座位吗?如果将6排3号记作(6,3),3排6号该怎样表示?(3)从刚才的讨论中,你知道了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吗?这两个数据都代表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且在排列上有一定的顺序性,这是在平面内确定位置的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也就是用有序排列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两个数据可以确定一个位置。
3指名任一同学:你能用刚才这种方法描述一下你所坐的位置吗?4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在地图上确定某城市的位置,大家想一想在地图上是利用什么来确定位置呢?请看题(P126随堂练习)(1)分组讨论:如何找到震中的位置?(2)在这张地图上你能找到位于东经1130北纬400的城市吗?你能描述大连的大致位置位置吗?哈尔滨呢?小结: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有经度和纬度,象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通过监测出神舟5号返回舱降落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快速地找到英雄杨利伟的。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片段设计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有哪些物体的体积,能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很快出来?
生1:我认为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体积能很快得到,因为我们只要用尺子测量出它的长、宽、高,就能够计算出它的体积。
(一个同学上台测量,全班同学实行计算。)
生2:我认为只要物体的形状是规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就能够通过这个办法来测量和计算,最后得到这个物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想了很多的方法来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现在我们在小组内商量: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测量你们带来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并说说你们选择的理由。
(生回答略)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测量了。在测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一定要思考,我们运用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怎样整理会更清晰,更方便记忆?把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生3:(展示所带的物体,是几个长方体拼组起来的物体。)看看我的这个物体,我们又该怎样计算出它的体积呢?
生4:我们能够把它分开来算,然后把每个长方体的体积加起来。
生5:我们还能够假想中间的那一块是有的,这样我们能够把它看作一个大长方体,然后用大长方体的体积减去中间那个空的长方体的体积。
师:我们解决了第一类问题。想想我们利用学过的哪些知识解决了这个类问题。(生答略。)
(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1、用量杯或量筒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师:举起同学带来的苹果,象这样的物体又怎样来测量它的体积呢?
生1: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溢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
生2:用橡胶泥把苹果捏出来,使得它的形状、大小都相同,再把橡胶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形状,就能够计算出它的体积。
师:你们都回答得很准确,但我总觉得乱乱的,你们能把这些知识整理成有条有理吗?把你整理的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3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3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模板3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能正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扎实经历整个过程,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生活情景引入新课,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推理能力;及时给学生表扬和激励,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依托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帮助学生感知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维、抽象、对比、猜测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模板2教案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1.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2.教学目的: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3.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课。
4.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5.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6.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研究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7.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
8.教学过程: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9.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10.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万能模板3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能正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扎实经历整个过程,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生活情景引入新课,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推理能力;及时给学生表扬和激励,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依托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帮助学生感知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片断教学过程预设
片断一
时间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或实录)
设计意图
片断一
新
授
向学生讲授“1公顷=100米×100米”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1公顷是很大,但有多大呢在一个平原上画了一个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我们站在这个正方形一个角上,左面那条边要走100多步,右面那条边也要走100多步,这两条边夹着的土地就是约1公顷。”接着,结合课本中“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收集回来的数据。再问学生:“我们学校的跑道有100米长吗长还不够100米,宽够100米吗我们学校占地面积有1公顷吗”
进一步优化的建议
本课教学从抽象知识出发,借助想象、实际数据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再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但体验活动中均没有出现真正的“1公顷”、“1平方千米”,虽然通过各种途径把知识具体化,但毕竟这种“具体化”是间接的,是在缺乏教学条件下的退而求次,为教学活动带有一点遗憾。如果学校中有运动场或找来1公顷或1平方千米土地的图片、录象展示给学生看就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片断二
课
后
实
践
活
动
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用粉笔在地上画出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告诉学生,要有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拼起来才是1公顷。与学生一道,沿地上的正方形走了10圈,告诉学生,这10圈的路程相当于沿着1公顷的正方形走了一圈。
几名学生帮助老师拉卷尺,丈量出10米后,其他学生沿卷尺用粉笔画粗线,逐一画出边长10米的正方形的各边。观察地上的正方形,全班学生在正方形内站一站,想象有100个这样的正方形该会是有多大。走一走,体验1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如果说课堂上的教学以理论、想象为主,那么,这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把课堂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再通过具体的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在实践活动中涉及了如何丈量、如何画出一个边长10米的大正方形、如何记录走的圈数等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全班学生一起画出正方形的边的环节,也起到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作用。
注:凡提交的有效教学片断设计必须是经过参赛教师实际上课验证过的。
当得知“1公顷=100米×100米”,刚开始时有的学生马上大惊小怪起来:“1公顷太大了,有一座西樵山那么大!”有的说:“象新广场运动场那么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闭起眼睛想象。展示课前收集回来的数据。进行“学校占地面积有没有1公顷”的推理。
通过想象,把1公顷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活化起来,通过一些身边的数据加强想象的效果,如一个教室的面积约50平方米,200个这样的教室,面积约1公顷。通过推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1公顷=100米×100米”。
除此以外,我还要引导学生把想象力的力量发挥出来,借助想象去理解不可触摸不可直接看见的东西。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面所限,其想象形象不全面,教师应起“引路人”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用词的丰富形象性,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运用逻辑、推理、辨证等方法,使学生学会想象的同时合理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科学地分析、奇妙地组合,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我还准备了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场上画一个边长10米的正方形,计算出这个正方形面积是1/100公顷。通过想象、推理、实践活动,加强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后的效果分析
从学生完成练习题“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填空: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 );上海的面积大约是6340( )。”的情况可以看出,全班只有4、5个学生出错,学生正确率比较高,通过多种途径,学生初步认识、理解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并会恰当地运用这两个土地单位。在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出现了意外的收获,走完1/100公顷正方形的10圈周长后,有一名学生从现实推导走向臆想:沿面积为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走一圈要走4000多步,约需1小时。
佛山市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片段设计模板
教师
黄
一
学校
佛山市第六小学
电话
邮箱课题Biblioteka 面积单位—公顷教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
目标
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
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
学
思
路
在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可以用画正方形的方法描画出来,还能用一些实物进行比拟,如1平方厘米可用指甲来比量,1平方分米可用手掌来比量,1平方米可以用数地砖或用四把米尺接成正方形等方法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画图、摸实物等方法,非常直观地观察、理解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建立起对它们的初步印象。但对于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时除了在描述比较大的土地面积时用到之外,生活中比较少见,学生少有接触到,甚至有的学生对公顷、平方千米的印象是一片空白,另外,由于这两个单位比较大,1公顷相当于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平方千米相当于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城市中除了运动场等特殊场所外,要找到一片“1公顷”或“1平方千米”的空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是相当困难的,而且实际情况也决定了教学中难以开展“看看1公顷(或1平方千米)有多大”的课堂活动。
自我反思
片断设计的有效性分析
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概念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通过合理想象,可以把抽象变为具体,把看起来难以触摸的知识变成可以观察、可以体验(当然,这种体验是在学生脑海中完成的,为使这种“体验”真实起来,教师要注意引导方法。),为了让想象更为接近现实,展示公园面积数据、城市面积数据等资料就起到强化想象、调整想象接近真实情况的作用,而课后的实践活动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变得更为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