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表解
鲁人版语文必修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鲁人版语文必修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通假字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患)2、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蓐”通“褥”,草褥子,草席)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臣少多疾病。
病:生病。
2.臣少仕伪朝。
仕:做官。
3.历职郎署。
职:任职。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5.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6.形容词活用作名词7.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8.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9.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二)名词作状语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像犬马一样。
3.则刘病日笃。
日:一天天。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在家外。
5.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在家内。
6. 蝉蜕于浊秽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
7. 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厚币………8. 时秦昭王与楚婚名词活用作状语,当时。
9.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10. 身客死于秦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
一说,以客的身份。
11. 22.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三)使动用法1.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使……闻,使……知道。
2.无以终余年。
终:使……终。
3.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4.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四)形容词作名词1.夙遭闵凶。
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2.猥以微贱。
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
3.凡在故老。
故老: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五)形容词作动词1.则刘病日笃。
笃:加重。
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离开。
3.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⑴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 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⑺赢粮而景从: 通 ⑻师者,所以传道“受影业”解。惑也: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 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变化以及单双音的变化。
高高考考真真题题[2[2001100湖安南徽卷卷] ] ((13))委时身既偏与方梁,通特好霸,者行之李臣往尔来。,(公陈私亮赠《遗诸, 葛一孔无明所》受)。(《周书.贺兰祥传》) 寄身当私在时人偏已赠远经送的和的地梁礼方国品,互(只通贺不友兰过好祥是,)称一使霸概者的都往人不来的接,臣受官子。方罢和了。
高考①真奚题以[2之0九10万山里东而卷南]为(?汪(琬名《词申用甫作传动》词)) 入嵩②山斜,削复东遇下故,与童东子山时夹所溪见南道流人。,(乞名其词术用,作状师语事)之。
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
四、词类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 语,或是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 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汝安敢轻吾射? 射箭的技术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产出、收入的东西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的珍宝 ⑥其人居远未来 远地
古义:表原因的虚词。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它来。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八年级上册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八年级上册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一)通假字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核舟记》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4、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核舟记》5、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
《核舟记》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拣”,挑选。
《核舟记》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
《大道之行也》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大道之行也》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通“层”。
《望岳》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
《三峡》(二)词类活用:类型例句出处解释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对……感到诧异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听妇前致词《桃花源记》往前、上前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尽,走到头名词作动词有仙则名《陋室铭》有名气名词作动词有龙则灵《陋室铭》有灵性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使……杂乱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使……劳累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爱莲说》长枝蔓、长枝节名词作状语箬蓬覆之《核舟记》用箬蓬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核舟记》用石青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戴着高帽、长满胡须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梳着椎型发髻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核舟记》黑的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以……为亲人、以……为子女形容词作名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形容词作名词造化钟神秀《望岳》神奇、秀丽的景色意动用法一览众山小《望岳》认为……小使动用法恨别鸟惊心《春望》使……受惊形容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三峡》飞奔的马形容词作名词空谷传响《三峡》回声形容词作动词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坠落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散步名词作状语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观潮》用银、用玉形容词作动词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穷尽名词作动词皆披发文身《观潮》画着文彩形容词作动词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变白名词作动词客此《湖心亭看雪》客居名词作状语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在夜里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活版》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

《活版》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一、古今异义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涂盖,敷上。
今常用义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2、一板已自布字(自:另外。
今常用义为:自己,从等)3、文理有疏密(文理:木材的纹理质地。
今指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4、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5、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二、通假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板”通“版”,雕版)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止”同“只”。
仅仅)4、则用纸帖之(“帖”通“贴”。
粘附)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板印书籍(名词“板”用作“印”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雕版”)火烧令坚(名词“火”用作“烧”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式:“用火”)每韵为帖,木格贮之(名词“木格”用作“贮”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木格)2、名词用作动词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火”受副词“再”修饰,用作动词,“用火烤”)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四、一词多义1、板(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用雕板(名词作状语)(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雕板(名词)2、印(1)若止印三二本。
(印刷,动词。
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印”同此) (2)每字为一印。
(字印,印章,名词。
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节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淫威于群众所得”中“印”同此)3、火1)持就火炀之。
火(名词)(2)火烧令坚。
用火(名词作状语)(3)再火令药熔。
用火烧(名词用作动词)4、可(1)瞬息可就。
可以(能愿动词)(2)高可二黍许。
大约(副词)5、若(1)若只印三二本。
如果(连词)(2)不若燔土。
像(动词)6、帖(1)则以纸帖之。
通贴,用标签标出(动词)tiē(2)每韵为一帖。
孟子三章的通假字和词类活用

孟子三章的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一)通假字: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同叛,背叛的意思;2.《富贵不能淫》:女同汝,你的意思;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的意思;拂同弼,辅佐的意思。
(二)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池,池塘。
2.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军人,军队。
3.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三)一词多义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形势)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锐利)(四)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震慑)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8上人教版文言文,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大全

通假字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如:“便要还家”爱莲说可爱者甚蕃(蕃通繁,繁盛众多.)核舟记诎右臂支船(诎——“屈”,弯曲。
)左手椅一衡木(衡——“横”,横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拣”挑选)约八分有奇(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为字共三十有四(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父”,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大道之行〔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
矜,通“鳏”。
三峡①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这里指中断)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湖心亭看雪余挐一小舟(“挐”通“桡”,撑(船))一词多义桃花源记出:(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分享。
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1)便舍(shě)船:丢下。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中:(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标记或者是标记的符号。
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名词)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另有说法为代之误入的渔人。
为:(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把······当作。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读wèi,介词,对、向。
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词类活用、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有哪些??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9-7-3 23:36要全提问者: 大大宁宁 - 一级最佳答案 一.通假字1.敬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2.发闾左适戍渔阳 (“适”通“谪”,征发,调发)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倡导) 4.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目的,用意) 5.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6.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 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通“欤”,吗) 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放置) 9.岂直五百里哉 (“直”通“只”,仅仅,才) 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苍鹰,猛禽) 11.寡人谕矣 (“谕”通“喻”,明白) 1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13.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 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通“缺”,缺点) 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 二.双音节古今异义古义 今义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到处 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会商议 指管理财务的人员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虽然这样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德行高尚的人 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以把 表示许可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到达 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失败 凶狠而放肆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从此 连词,表承接关系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商店等开始营业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和遗憾 深切地憎恨12.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13.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动激奋 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三.词类活用1.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2.狐鸣呼曰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4.皆指目陈胜(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6.陈胜王(王,名词动词,称王)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8.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9.请广于君(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12.保其岩阻(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14.身率益州之众(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16.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7.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臧、否,形容词作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恶)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事情)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23.亲贤臣,远小人(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动词作名词,效力的机会,任务)25.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26.临表涕零(涕,名词作动词,流泪)四.一词多义1.兵(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2.长(1)身长八尺(身高)(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领导者)3.称(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4.出(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产生)5.次(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6.存(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7.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伐无道,诛暴秦(道德)(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8.发(1)可怜白发生(头发)(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3)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9.分(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分裂)10.好(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喜欢)(2)外结好孙权(友好)11.计(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12.将(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13.尽(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14.举(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15.立(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16.临(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17.论(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18.明(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19.命(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2)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20.谋(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21.起(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起兵)(2)挺剑而起(跳起、站起)22.塞(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边塞)23.善(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24.上(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皇帝)25.胜(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胜利)(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26.食(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2)卒买鱼烹食(吃)27.使(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使得)(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28.书(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字)29.数(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2)广故数言欲亡(屡次)(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数数)30.王(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国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31.亡(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2)且秦灭韩亡魏(灭亡)(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32.为(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2)陈胜自立为将军(做、当)(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是)(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建造)33.谓(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认为)34.效(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奏效)35.信(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确实)(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36.兴(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复兴)37.行(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38.许(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赞成)(2)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39.言(1)愿诸君勿复言(说)(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40.遗(1)深追先帝遗诏(遗留)(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41.应(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响应)42.遇(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43.远(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与“近”相对)(2)亲贤臣,远小人(疏远)44.忠(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心)。
在文言文里面出现的通假字、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

D.故善学者假人之长
近朱者赤 ……的人
D 4、下列词语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饮于河渭 到 C.化为邓林 成为 D.思则得之 重于泰山 比
B.臣是以无请也 因为 以讹传讹 把
碌碌无为 作为 不进则退
就
勇攀高峰
五、课外拓展
背景: 晋朝的都城原来在洛阳,后被匈奴攻 占,向东迁到了南京,史称东晋。
D 2、下列词语中红色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学者假人之长 B.及其日中如探汤 狐假虎威 借助 固若金汤 热水
C.可谓好学也已矣 D.日知其所亡
通“无", 不知道的东西。
叶公好龙 喜好 亡羊补牢
丢失
3、下列词语中红色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c
A.问其故
平白无故
Hale Waihona Puke 原因这 此起彼伏 B.此不为远着小而近者大乎 C.居十日 过 居无定所 居住
火齐之所及也 更重问之
桓侯故人问之
假人之长
火齐之所及也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 假人之长
心之官则思
晋明帝: 机智聪颖,有爱国之心的人。
以 何以致泣
以补其短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臣是以无请也
以
以补其短 具以东渡意告之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臣是以无请也
以
以补其短 告以此意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臣是以无请也
之
火齐之所及也 具以东渡意告之
桓侯故人问之
假人之长
之
元帝异之
学而时习之 火齐之所及也 假人之长
一、通 假 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惘”,迷惘,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日知其所亡 亡通“无”,不知道的东西。 汤熨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 齐通“剂”,药剂。 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 文通“纹”,花纹。 文首 鲧复生禹 复通“腹”,肚子。 孰为汝多知乎? 为通“谓”,说。 知通“智”,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此皆良实。(这都是善良、朴实的人)
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7.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很常见。名词作状语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分类
举例
解析
普通名
词作状
语
表示
①老人儿啼。
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名词(后可略宾语)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
方位名词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①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②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表示
①其后楚日以削
①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②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渐进
②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表示
①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
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往昔
②日宋之盟
方位
名词作状语
①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1
决
与武决去。(《苏武传》)
通“诀”,辞别
32
离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骚》)
通“罹”,遭遇,遭受
33
冥
北冥有鱼。(《逍遥游》)
通“溟”,大海
34
莫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小雅·采薇》)
通“暮”,一年将尽
35
那
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通“哪”,怎么,如何
36
内
毋内诸侯。(《鸿门宴》)
通“纳”,接纳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②梁以此奇籍。(项梁因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③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名词的意
动用法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籍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同“无”)
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莫”通“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
通“辨”,区别
8
材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通“才”,才能
9
裁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
通“才”,仅仅,只
10
采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通“彩”,彩色
11
仓
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通“苍”
12
唱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通“倡”,倡导,首发
13
澈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是把宾语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麋鹿看做朋友)
③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做客人)
3.为动用法
词性
举例
解析
动词+宾语
邴夏御齐侯。(邴夏为齐侯驾车)
表示为宾语怎么样。可译为“为……”
名词+宾语
君子死知己。(君子为知己而死)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数词的使
动用法
数词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2.意动用法
词性
举例
解析
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
通“斑”,花白
3
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通“背”,违背,背弃
4
拂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通“弼”,辅佐
5
辟
不辟高下。(《庄子·逍遥游》)
通“避”,躲开
6
徧
小惠未徧。(《曹刿论战》)
通“遍”,普遍,遍及
7
辩
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通“变”,变化
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方位词在行为动词前,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译时常需加介词“往”“向”等
②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二、通假字
1.通假的具体情况
解说
举例
注意点
通假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鸿门宴》)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通“背”)
②晋侯饮赵盾酒。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
①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困。(《烛之武退秦师》)
通“供”,供给
27
衡
约从离衡。(《过秦论》)
通“横”,连横,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的策略
28
惠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通“慧”,聪明
29
棘
狁孔棘。(《诗经·小雅·采薇》)
通“急”,紧急
30
距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通“拒”,把守
通“缺”,空缺
49
纫
蒲苇纫如丝。(《孔雀东南飞〈并序〉》)
通“韧”,坚韧
50
女
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通“汝”,你
51
善
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通“缮”,修治,擦拭
52
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通“伸”,伸张
53
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通“授”,传授
54
孰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60
涂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通“涂”,道路
61
亡
法令亡常。(《苏武传》)
通“无”,没有
62
无
无失其时。(《寡人之于国也》)
通“毋”,不要
63
郤
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
通“隙”,隔阂,嫌怨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教材中注为“莫”通“暮”。
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俛”通“俯”)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
2.常考通假字90例
序号
通假字
例句
释义
1
案
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按”,审察,察看
2
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所+名词
①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副词+名词
①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背后)
②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而+名词
名词+而+动词或动宾词组
①三代不同礼而王。(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
②清旦衣冠而之市。(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同一名词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不是叠字,又不是联合、偏正的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如果说现在什么事情都不去做)
5.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通“导”,引导
20
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通“德”,感激
21
反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通“返”,返回
22
匪
所守或匪亲。(《蜀道难》)
通“非”,不是
23
奉
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
通“俸”,俸禄
24
不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通“否”
25
父
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
②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形容词(在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代词
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形容词+
介词或补语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通“熟”,仔细
55
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