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智力创造力问题解决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问题解决的含义(1)问题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需要被克服的障碍的刺激情境。
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定含糊的问题。
(2)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与问题类型相对应,问题解决也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3)序列性2.问题解决的过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3.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5.创造性及其特征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6.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2)智力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其必要条件。
(3)个性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⑥具有独立性。
7.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一、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一)问题解决的特征1.目标指向性。
即解决问题具有明确目的性。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一、单项选择题1. 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变通性、独创性和A.对样性B.迅速性C.流畅性D.价值性()2. 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高见,具有新奇性,这反映了创造性的什么特征?A.变通性B.流畅性C.独创性D.先进性()3.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A.既定疑点B.理论假设C.刺激情境D.给定途径()4. “对代数式a2 – 2ab + B2 进行因式分解,属于的问题A.有结构B.无结构C.创造性D.认知性()5. 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的问题A.创造性B.认知性C.有结构C.无结构()6.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问题属于的问题A.有结构B.无结构C.一般性D.认知性()7. 数学老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A.牢记题目内容B.很好的完成对心里问题的表征C.有效的监控解题过程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8. 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问题检验D.问题解决()9. 下面选项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A.无目地的幻想B.穿衣等自动化的操作C.比较D.发明创造()10. 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其首要环节是A.发现问题B.提出问题C.分析问题D.理解问题()11. 认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作是头脑中形成的过程A.问题结构B.问题线索C.问题内容D.问题空间()12. 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的过程是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D.验证假设()13. 将能达到目标的所有可能的选择都找出来,试遍所有可能,总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称为B.推理式C.算法式D.演绎式()14. 由先前经验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里准备状态叫A.潜意识B.前意识C.定势D.潜伏学习()15. 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由“大地”一词所想到的事物,是为训练学生的A.发散思维B.推测与假设C.好奇心D.独立性()16. 下列哪个过程属于问题解决?__________A.吃饭穿衣B.漫无目的的幻想C.猜谜语D.回忆电话号码()17. 依据经验或自觉选择解法的方式是A.推理式B.启发式D.演绎式()18.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A.形象思维B.聚合思维C.自觉思维D.发散思维()19. 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则表明其思维的__________越高A.流畅性B.独创性C.目的性D.结构性()20. 看到某件制品时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A.习惯B.功能固着C.定势D.定向()二、填空题21. 现实中的问题各种各样,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思维训练之——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2.问题表征的方式
问题表征(Problem representation)是在头脑中对问题
信息进行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特点:
(1)一般分为语言表征和表象(视觉)表征。
(2)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两种表征形式各有优劣。 (3)如果说问题呈现的方式强调刺激本身的特征;那么, 问题表征就强调你在头脑里面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思考:原来你们解决问题的时都用的哪些 方法?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1. 试误法
对如何从初始状 态到达目标状态,没 有任何线索、也没有 理论指导。只能盲目 尝试。
1. 试误法
鸡兔同笼,一共5个头,16条腿,请问在笼 子里有几只鸡,几只兔?
5鸡0兔 4鸡1兔 3鸡2兔 2鸡3兔 1鸡4兔 5×2+0×4=10>16 4×2+1×4=12>16 3×2+2×4=14<16 2×2+3×4=16=16 1×2+4×4=18>16
• 左边的图形展示了四个部分A,B,C,D. •A、B、C的 ¼的部分被涂成阴影
1. 将‘A’中未被阴影覆盖的部分平分 成相同且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2.将‘B’中未被阴影覆盖的部分平分 成相同且面积相等的三部分. 3.将‘C’中未被阴影覆盖的部分平分 成相同且面积相等的四部分. 4.将‘D’中未被阴影覆盖的部分平分成相同且面积相等的七部 分.
主要内容
1 2 2
问题解决 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
一、问题解决内涵
(一)问题
怎么把它们 连起来呢?
——个体面临一个不易达到的目标时的情境,即通往 目标的途径中存在障碍,我们称之为遇到了问题。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知识要点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重点章节)1、问题、问题解决、功能固着、创造性、发散思维等基本概念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3、问题解决的过程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5、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有效措施6、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一、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1.含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指那些阻碍实现目标状态的因素,它因人而异。
3.问题的分类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1)有结构问题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如,一般的数学应用题。
(2)无结构的问题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如,怎样更好地为奥运服务?(二)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含义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如,白日梦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的。
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
(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3.问题解决的类型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已有的观点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与苛勒的顿悟说是阐述问题解决的两种早期的心理学理论观。
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通过尝试.使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的过程。
小学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第九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过程,了解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方法。
掌握创造性的含义与心理结构,理解如何培养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创造性思维;难点是问题解决的训练。
教学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占有突出地位。
关于问题解决的学说有联想理论和格式塔理论。
本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出现了新的转折。
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将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将问题解决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以此来检验和进一步发展对人的问题解决的研究。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及其分类1.问题的界定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含3个基本的成分:给定、目标和障碍。
第一,给定成分: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与问题情境的描述,即间题的起始状态。
第二,目标成分:关于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所要求的答案,也就是问题的目标状态。
第三,障碍成分: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问题的目标状态之间的中介状态与各个步骤。
2.问题的分类(1)结构良好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有二个基本特征。
第一,问题的明确性。
第二,解法的确定性。
在结构良好问题中,有一类问题被称为“谜题”(puzzle problems),这是较早的研究问题解决的认知心理学家所采用的问题。
学校情境中的结构良好问题一般都是与一定的知识领域相联系的。
是指对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都作了明确规定,并最终会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
这种类型的问题在其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可能操作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算子都是清楚的。
明确限定性问题一般有三种类型:归类结构问题、转换问题和重新排列问题。
归纳结构问题给予几个成分,而问题解决者必须发现隐含再这些成分中的结构形式。
例如:类推问题转换问题给予一个最初的状态,而问题解决者必须发现一系列到目标状态的操作。
例如:著名的河内塔问题,传教士与野人过河问题,水罐问题等常见于研究的问题。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最全版)PTT文档

启发式:是凭借经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通过 问题解决中的两种搜索策略:算法式、启发式
想象: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方式。 专家或者立即推理,或者搜集信息,从头到尾地解决,即是一种再认的过程。
2.爬山法:指每走一步就要估计一下是否离目标
更近了,如果更近就继续下去,这样离目标越来 越近,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3.手段-目的分析法:是人认识到解决问题的目
标与自己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差距,于是进行分 析,想出运用某种手段来缩小这样的差距,从而 达到目标的方法。
4.逆推法:是从目标出发反方向推导。
LOGO
2.设计方案 专家或者立即推理,或者搜集信息,从头到尾地解决,即是一种再认的过程。
爬山法:指每走一步就要估计一下是否离目标更近了,如果更近就继续下去,这样离目标越来越近,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3.执行方案
4.评价结果
LOGO
二、问题解决的方法
1.尝试错误法:是逐个尝试每一种可能性,如发
现某一尝试是错误的就改为另一种尝试,知道问 题解决为止。
爬山法:指每走一步就要估计一下是否离目标更近了,如果更近就继续下去,这样离目标越来越近,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算法式:是把解决问题的所有方法都列出来,逐一加以尝试,以求最后找到答案。
1.联想:是克服两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差距,把它 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定势。
四、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尝试错误法:是逐个尝试每一种可能性,如发现某一尝试是错误的就改为另一种尝试,知道问题解决为止。
《心理学导论》第九章

第九章思维【学习目标】 (2)【学习建议】 (2)【学习重点】 (2)【关键词】 (2)第一节思维概述 (4)一、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4)二、思维的种类 (5)三、思维过程 (7)第二节概念形成 (9)一、概念概述 (9)二、概念形成过程 (11)三、概念掌握 (13)第三节推理和决策 (17)一、推理 (17)二、决策 (18)第四节问题解决 (20)一、问题解决内涵 (20)二、问题解决策略 (23)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25)第五节创造性思维 (28)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28)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28)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9)【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思维的基本概念、基本过程和基本理论,了解思维的含义、思维种类、思维形式、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能够运用思维的基本原理和思维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思维问题。
【学习建议】理解和掌握思维的基本含义、思维过程、思维的种类、概念的含义、推理过程、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基本内容,以及思维的主要研究领域和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1.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与感觉和知觉之间存在着重要区别。
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
2.思维过程是人脑中心智的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操作,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体系化与具体化等多种思维活动。
3.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4.概念形成是指个体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从许多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和获得客观事物的共同特征的过程。
概念形成经历抽象化、类化和辨别三个阶段。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分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以及检验假设四个过程。
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直接检验(实验和实践活动)、间接检验,即根据已掌握的科学原理,利用思维活动对假设进行论证。
6.问题解决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搜索问题空间、选择算子时运用的策略总称。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章节练习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
A.注意力B.动机C.情感D.意志2.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一定价值的产品的( )。
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3.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的假设方法称之为( )。
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4.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5.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形象思维B.发散思维C.辐合思维D.直觉思维6.“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 )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7.创造性与( )无关。
A.智力B.发散性思维C.生活条件D.人格8.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是属于( )。
A.头脑风暴训练B.自我设计训练C.发散思维训练D.推测与假设训练9.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 )。
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10.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能持完全否定态度,更不应指责,要给予一定的启发式反馈。
这体现了在塑造创造性的个性时要注意( )。
A.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B.保护学生的好奇心C.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D.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11.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
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12.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
A.漫无目的地幻想B.走路C.联想D.发明创造13.下列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解决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D.“心理眩感”有助于问题解决14.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审清题意,必要时可以画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一、选择题:1.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注意力B.动机C.情感D.意志2.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一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3.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的假设方法称之为()。
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4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5.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B.发散思维C.辐合思维D.直觉思维6.“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7.创造性与()无关。
A.智力B.发散性思维C.生活条件D.人格8.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是属于()。
A.头脑风暴训练B.自我设计训练C.发散思维训练D.推测与假设训练9.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
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10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能持完全否定态度,更不应指责,要给予一定的启发式反馈.这体现了在塑造创造性的个性时要注意()。
A.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B.保护学生的好奇心C.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D.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11.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12.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漫无目的地幻想B.走路C.联想D.发明创造13.下列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解决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D.“心理眩感”有助于问题解决14.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审清题意,必要时可以画示意图。
这样做的目的是()。
A.牢记题目内容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C.有效地监控审题过程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15.尽可能多地画出包含△结构的东西,并写出或说出它们的名字属于发散思维训练中的()。
A.结构扩散B.方法扩散C.形态扩散D.用途扩散16.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称为()。
A.原型B.定势C.变式D.问题17.以黑猩猩摘取香蕉的经典实验为基础,提出了问题解决的顿悟说的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是()。
A.苛勒B.桑代克C.杜威D.格拉斯18.认知心理学把理解问题看作是在头脑中形成()的过程。
A.问题结构B.问题线索C.问题内容D.问题空间19.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定势影响20.提出问题的解决的五步模式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经典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标志的是()。
A.纽厄尔B.杜威C.格拉斯D.巴甫洛夫21.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的问题。
A.创造性B.无结构C.有结构D.一般性22.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获得规则B.理解概念C.创造性D.知识迁移23.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是思维()的表现。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2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
A.问题的呈现方式B.问题的具体性C.问题中信息的多少D.知识结构25.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即为()。
A.问题空间B.问题表征C.问题搜索D.问题解决26.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
A.集中思维B.负迁移C.功能固着D.前摄抑制27.先有一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手段-目的分析法B.逆向工作法C.尝试错误法D.爬山法28.专家与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更强。
最适当的解释是()。
A.专家有更敏捷的记忆品质B.专家掌握了一般的记忆策略C.专家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D.专家在专门领域有更丰富的知识与特殊的记忆策略29.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
A.讨论法B.头脑风暴法C.启发法D.用途扩散法30.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表现出了思维的()。
A.流畅性B.变通性C.独创性D.聚合性31.问题解决的试误说的奠基人是()。
A.桑代克B.苛勒C.布鲁纳D.纽厄尔和西蒙32.人们经常借助于外在的具体形式,如画图表、路线图等表征问题,这是()的过程。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D.验证假设33.“如何造就天才儿童”这类问题属于()的问题。
A.有结构B.无结构C.感性D.逻辑性34.下列选项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无目的的幻想B.穿衣等自动化的操作C.比较D.发明创造35.下面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C.用一个词来造句D.荡秋千36.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A.思维定势B.原型启发C.功能固着D.酝酿效应3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B.调查研究C.验证假设D.论证假设38.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定势影响39.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可找出多种解答方案的问题称为()。
A.有序问题B.抽象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40.下面几种事物不属于创造性作品的是()。
A.《红楼梦》B.《四书集注》C.《爱弥儿》D.《金刚经》原文抄稿41.创造性的基本结构中不包括()。
A.创造性人格B.创造性思维C.创造性意识D.创造性勇气42.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的过程称为()。
A.发现问题B.提出问题C.明确问题D.分解问题43.计算“50×[60-(32×2-53)]=?”属于()问题。
A.有结构B.无结构C.创造性D.一般性44.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A.观察力B.记忆力C.意志力D.思维力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______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2.检验假设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检验和______两种。
3.同质不同形的呈现各种问题例证的方式叫做_______。
4.______是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的操作。
5.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______与质量可使学生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6.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______四个阶段。
7.一般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环境、智力和______。
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______、有一定价值意义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9.能否发现问题,与个体的活动积极性、______等有关。
10.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______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11.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早期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多以动物为对象,提出了各种理论,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与______的顿悟说。
12.“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实施有效的教学”属于______的问题。
13.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______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的不必要的盲目摸索。
14.______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环境因素。
15.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______是其首要的环节。
16.______是指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17.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______。
18.创造有真创造和______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刨性成品的活动。
19.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______的关系。
20.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______;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21.根据问题解决的新颖性不同,可将问题分为______和创造性问题解决两种类型。
22.对问题的表征包括问题的表面特征和深层特征,其中______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______问题。
24.______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有三个基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25.______是根据已有信息作出概括、推论,获取答案的思维方式。
26.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使用手段-目标分析法的关键是______。
27.常用的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和______。
28.砖一般用于建筑中,但人们有时想不到它在黑夜中可以作为防身的武器,这说明______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29.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假设常用的方式有算法式和______。
30.科学家调查研究发现,______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也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
31.______既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所面临的事件或情境的表现和记载,也是个体解决问题时所加工的对象。
32.问题解决经常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过程,______是保证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基础。
33.英国心理学家瓦拉斯1926年提出的关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又称“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即准备阶段、孕育阶段、______和验证阶段。
34.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包括目的性、认知性和______。
35.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______。
36.______指出现在人的面前并使人感到不了解和需要探索的情况。
37.以______为代表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分阶段的过程。
38.当你熟悉塑料袋装东西的功能后,就不容易想到或发现它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当“小便袋”使用。
这种心理现象叫做______。
39.各种发明创造都可以看做是______问题解决的典型例证。
40.有结构的问题是______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41.早期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研究多以______为对象,提出了各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