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消渴病诊疗方案范文

消渴病诊疗方案范文

消渴病诊疗方案范文消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证,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

消渴病属于中医学中的“消渴”范畴,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下面将对消渴病的诊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诊断方案:中医辨证分析消渴病的诊断主要依据:1.症状:患者主要出现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消渴热症。

2.舌脉:舌苔黄,脉细数。

3.尿糖:尿液中糖含量增高。

治疗方案:1.中药治疗:在中药治疗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渴和补气健脾的药材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石斛、黄芪、黄连、绿茶、山楂等。

(1)石斛:石斛具有滋阴润燥、益气生津的作用,可以改善消渴病患者口干舌燥,多饮多尿等症状。

(2)黄芪:黄芪具有补气健脾、益肺生津的作用,可以增强患者体质,提高免疫力。

(3)黄连: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的作用,可以改善消渴病患者口渴、多尿、呕吐等症状。

2.中医调理:在中医调理方面,可以进行饮食调理和养生保健措施。

(1)饮食调理:消渴病患者应注意控制饮食,减少糖分摄入,并增加蔬菜、草药和粗粮的摄入。

同时,饮食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2)养生保健:消渴病患者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养生保健活动,如早晚锻炼、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

3.改善生活习惯: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4.合理用药: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药物反应。

总结: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消渴病的诊疗方案应尽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中医药以及调理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自我养生能力,达到对症治疗并尽早康复的效果。

当然,如果病情较为严重,还需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指导。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可编辑全文】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一、概念:消渴目病是指由消渴病引起的内障眼病,本病多为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

相当于西医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二、病因病机:1、病久伤阴或素体阴亏,虚火内上,火性炎上,灼伤目中血络,血溢络外。

2、气阴两亏,目失所养,或因虚致瘀,血络不畅而成内障。

3、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或情志伤肝,肝郁犯脾,致脾虚失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窍。

4.禀赋不足,脏腑柔弱,或劳伤过度,伤耗肾精,脾肾两虚,目失濡养。

三、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眼科学》”)(1)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

(2)有明确的消渴病史。

(3)眼底出现视网膜特征性改变:微血管瘤、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或视网膜新生血管等。

(4)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2.西医诊断标准及分期有糖尿病病史并出现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软性渗出、黄斑水肿、视网膜新生血管等即可诊断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

DR临床分期(采用2002年悉尼国际眼科学会议等制定的新标准。

)(二)症候诊断1.肝肾亏虚,气滞血瘀:视力下降,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渗出水肿、出血、有棉絮斑形成;形体偏瘦,身体某单位固定刺痛,口唇或肢端紫暗;舌紫有瘀斑,苔少,脉涩。

2. 阴虚燥热证:眼底可见微动脉瘤、出血、渗出等;兼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或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心烦失眠;舌红苔淡薄白,脉细数。

3. 气阴两虚证:视力下降,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黄斑水肿,视网膜渗出出血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咽干自汗、五心烦热;舌淡,脉虚无力。

4. 脾肾两虚证:视力下降,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黄斑水肿,棉絮斑出视网膜渗出出血等;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形寒肢冷,面色萎黄或浮肿、阳萎、夜尿频、量多清长或混如脂膏,严重者尿少而面色晄白,舌体胖,脉沉弱。

中医名家治消渴医案

中医名家治消渴医案

中医名家治消渴医案
消渴,又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称为“消渴病”。

以下是一些中医名家治疗消渴的医案:
医案一: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消渴
患者,男性,56岁,糖尿病患者。

主要症状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

查体时发现舌苔黄厚,脉细而数。

中医诊断为“消渴病”。

治疗方案:
1. 针灸:选择足三里、关元、脾俞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每次20分钟,每周3次。

2. 中药:服用黄芪、石蟾、独参、麦冬等药物,每日3次。

疗程2个月后,患者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明显减轻,体重也有所增加。

医案二:中药调理治疗消渴
患者,女性,45岁,糖尿病患者。

主要症状为尿频、多饮、多尿、四肢麻木。

查体时发现舌质红、苔黄厚,脉细数。

中医诊断为“消渴病”。

治疗方案:
1. 中药:服用煅陈皮、焦苦参、苦杏仁、五味子等药物,每日2次。

2. 饮食调理:忌食油腻、甜食,增加蔬菜和粗粮的摄入。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尿频、多饮、多尿等症状明显减轻,舌质变得淡红,脉搏也有所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医案仅供参考,中医治疗消渴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糖尿病患者,还应密切监控血糖水平,并配合适当的饮食调理和运动,以维持良好的控制效果。

最好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系西医之糖尿病。

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的一种疾病。

其最早见于《内经》。

《内经》消渴病因病机: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如《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后世医家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

《太平圣惠方.三痟论》:“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

”一、【诊断依据】(一)临床表现1. 症状1.1 糖尿病期典型的糖尿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在2型糖尿病中约50%的患者无症状,80%DM患者以皮肤或外阴瘙痒、皮肤化脓性感染、视物模糊等为首发症状。

1.1.1 主要症状多饮,多尿,烦渴,渴喜冷饮;小便频数量多,有泡沫,或有甜味。

1.1.2 多食易饥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倍于常人。

1.1.3 体重下降T2DM开始表现为肥胖或超重,当血糖异常升高至一定程度时,营养物质丢失,体重下降,往往伴有体力不支、倦怠乏力等。

1.1.4 其他症状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等,女子带下量多,月经不调。

1.2 并发症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慢性并发症引起的脏器功能障碍等可出现相应的表现,如四肢麻木、视力障碍、便秘或大便时干时稀、心悸心慌、眩晕、水肿、男子性欲低下、阳痿等。

2 体征早期病情较轻,大多无明显体征。

病情严重时出现急性并发症有失水等表现,病久则发生大血管、微血管、周围或内脏神经、肌肉、骨关节等各种并发症而出现相应的体征。

(二)理化检查3.1 血液检查:血糖、OGTT(DM前期人群,或DM疑似人群及DM高危人群均需进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释放试验、 C-肽释放试验、胰岛细胞自身抗体、血脂。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消渴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以视网膜血管闭塞性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改变特征的致盲性眼病。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消渴病史。

(2)不同程度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

(3)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增殖,晚期可致血灌瞳神后部、视衣脱离而致暴盲甚或失明。

(4)可并发乌风内障、青风内障及金花内障等内障眼病。

2.西医诊断标准(1)糖尿病病史:包括糖尿病病程、既往血糖控制水平、用药史等。

(2)眼底检查可见微动脉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静脉串珠、黄斑水肿、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玻璃体积血等。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帮助确诊。

(二)分级标准1.阴虚燥热证:眼底查见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兼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或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心烦失眠;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2.气阴两虚证:视物模糊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网膜、黄斑水肿,视网膜渗出、出血等。

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咽干,自汗,五心烦热;舌淡,脉虚无力。

3.肝肾亏虚证:视物模糊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网膜、水肿、棉绒斑、出血;形体消瘦或虚胖,头晕耳鸣,形寒肢冷,面色萎黄或浮肿,阳痿,夜尿频,量多清长或混如脂膏;舌淡胖,脉沉弱。

4.气虚血瘀证: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网膜新生血管,反复发生大片出血、视网膜增殖膜;兼见胸闷,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舌暗,有瘀斑,脉弦或细涩。

5.脾虚痰湿证: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水肿、渗出,网膜新生血管、出血,玻璃体可有灰白增殖条索或与视网膜相牵、视网膜增殖膜;形盛体胖,头身沉重,身体某部位固定刺痛,口唇或肢端紫暗;舌紫有瘀斑,苔厚腻,脉弦滑。

(四)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青盲:目系病变为主,色淡、苍白,边界清晰,部分可见筛孔,脉管变细,视衣色淡。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消渴病是中医学上对糖尿病的称呼,是一种以多尿、多饮、消瘦或肥胖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调理脾胃、调节阴阳平衡以及调理气血等方面。

1.辨证施治:针对病情不同,中医将消渴病分为气阴两虚、脾阴两虚、痰湿内蕴、湿热盛衰等不同证型,并针对不同证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可使用六味地黄丸,补肾益气,滋阴清热,适用于多饮多尿、虚热之证状。

脾阴两虚型糖尿病可使用四君子汤加蜜糖,益气养阴,健脾补中,适用于体虚多汗、食欲不振之证状。

湿热盛衰型糖尿病可使用柴胡加黄柏汤,清热解毒,利湿消肿,适用于尿糖、尿蛋白明显增多,口渴、目赤之证状。

2.调理脾胃: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调理脾胃功能。

可以使用健脾胃、理气和中等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二陈汤等,以提高脾胃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3.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认为糖尿病是阴阳失调的病症,治疗时需要调节阴阳平衡。

可以使用益气、滋阴、平衡阴阳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四气汤等,以补气固阴,调节阴阳平衡。

4.调理气血:在治疗糖尿病时,中医也注重调理气血。

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以改善血液循环,调理气血运行。

此外,中医还强调在治疗糖尿病时需要注重饮食调理,合理控制饮食,特别是限制糖分和淀粉摄入,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同时,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总之,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的治疗目的是通过辨证施治、调理脾胃、调节阴阳平衡以及调理气血等方面,达到控制病情,改善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中医治疗需长期坚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结合西医治疗和监测。

消渴病肾病(慢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消渴病肾病(慢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消渴病肾病(慢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23
年版)
概述:
消渴病肾病,也称为慢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功能逐渐减退为特征的疾病。

中医有多种诊疗方案可供选择,下面是2023年版的中医诊疗方案。

治疗原则:
1. 清热利湿、滋养阴液:通过清热利湿和补益阴液,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促进康复。

2. 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促进肾脏的血液循环和自愈能力。

3. 调理脾胃、益气健脾:通过调理脾胃,益气健脾,提升免疫力,增强肾脏功能。

诊疗方案:
1. 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桑葚、山药、山核桃、薏苡仁等。

具体的剂量和用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针灸疗法: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足太冲、肾俞等。

具体的针灸方案应由专业中医师判断和实施。

3. 食疗调理:应遵循低盐、低脂、低蛋白的饮食原则,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常用的食物包括绿豆、苦瓜、芡实、赤小豆等。

注意事项:
1. 患者需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2. 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中药。

3. 饮食调理需个体化,避免过度补益或过度限制。

以上是2023年版的消渴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诊疗。

如有疑问或不适,请及时就医。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2 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3.1~3.15-2007)。

多饮,多食, 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

但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 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 (200mg/L); 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L)。

(二)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赤红,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湿热证:脘腹胀满,痞满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晕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脉络淤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 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脉络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弦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纳食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5年优化)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一、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做为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等为主要依据或中年以后发病,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伴有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血糖检查: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分型
1、痰(湿)热互结证
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

全瓜萎、半夏、黄连、枳实、马齿苋
加减: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加炒莱菔子、焦槟榔。

偏湿热困脾者,治以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2、热盛伤津证
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糖宁1号方加减
天花粉、石膏、黄连、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乌梅、大黄、鬼箭羽、马齿苋、玄参、知母
3、气阴两虚证
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糖宁2号方加减
天花粉、葛根、麦冬、茯苓、乌梅、黄芪、西洋参、黄精、鬼箭羽、白术
加减:倦怠乏力甚重用黄芪;口干咽燥甚重加麦冬、石斛。

(二)兼夹证
1、兼痰浊
症状: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呕恶眩晕,恶心口黏,头重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姜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
加减:脘腹满闷加广木香、枳壳;恶心口黏加砂仁、荷叶。

2、兼血瘀
症状:肢体麻木或疼痛,下肢紫暗,胸闷刺痛,中风偏瘫,或语言謇涩,眼底出血,唇舌紫暗,舌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显露,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一般瘀血选用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也可根据瘀血的部位选用王清任五个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枳壳、赤芍、桔梗、炙甘草加减:瘀阻经络加地龙、全蝎;瘀阻血脉加水蛭。

(三)非药物疗法
1、膳食与药膳调理:做到个体化治疗,达到饮食平衡。

运用中医对食物的认识(寒、热、湿、凉)进行合理配餐,合理选择。

2、运动治疗:治疗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

坚持有氧运动。

3、针刺疗法:可根据病情选择体针,耳针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糖尿病疗效判定包括疾病疗效判定标准,主要指标疗效(即降糖疗效)评价和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空
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6.2%以下,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2、主要检测指标(血糖)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正常,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有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值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3、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方法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
30%。

(二)评价方法
1、采用证型的半定量量表对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方法。

消失:疗前患有的症状消失,积分为零。

好转:疗前患有的症状减轻,积分降低,但不为零。

无效:疗前患有的症状未轻或加重,积分未降低。

2、代谢控制目标评价方法
按1999年亚洲-西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控制目标评价
理想良好差
血糖(mmol/L)空腹 4.6-6.1 ≤7.0 >7.0
非空腹 4.4—8.0 ≤10.0 >10.0
HbAIc% <6.5 6.5-7.5 >7.5
血压(mmHg)<130/80 >130/80-<140/90 ≥140/90
BMI(Kg/m2) 男性<25 <27 ≥27
女性<24 <26 ≥26
TC(mmol/L)<4.5 ≥4.5 ≥6.0
HDL-C(mmol/L)>1.1 1.1—0.9 <0.9
TG(mmol/L) <1.5 1.5—2.2 >2.2
LDL-C(mmol/L) <2.6 2.6—3.3 >3.3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难点分析
糖尿病治疗的难点关键在于降低血糖,使血糖达标,经过我们
十多年的临床观察分析,综合分析国内目前应用中医药控制糖尿病的
现状,可以看出目前中医治疗糖尿病在控制血糖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
面的主流:
1、传统的三消理论:以上、中、下三消论来辨证施治。

2、以广安门医院林兰教授的创新理论三型辨证论治(即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目前在国内占主流临床应用也取得很好的
效果。

3、以仝小林教授为主的制订“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确立的糖
尿病辨证治疗的3型,目前正在应用中,但椐我们临床实践应用仍感
觉单纯应用中药降糖,目前还很难验证拿出有足够真实证据的临床资料,尤其是具有可重复性。

因此我们把主攻方向治疗定位在运用纯中药有效降血糖这个关键环节上。

(二)应对措施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特色,优化诊疗方案,通过建设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参加协作组,学习引进全国各中医医院在运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取得的丰富成果。

尤其是要重点学习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倪青主任的经验,尤其是推广应用仝小林教授“郁、热、虚、损”的理论来辨证论治,改变过去对传统摸式的束缚,突破以往以“三消立论”、“肾虚立论”、“脾虚立论”的椎架,以“清热解毒,化痰降浊”,为治疗法则创立方药。

学习运用仝小林教授应用黄连、乌梅、半夏大剂量的经验,结合我们白城市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等,在中药药味组合上和单味药的剂量进行临床观察,主要目标放在糖尿病人早期血糖轻度升高者(血糖在7-9mmol/L),在不用西药降糖药和胰岛素的前提下,用纯中药来控制血糖。

在取得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挖掘,在中药如何降糖原理方面与协作组单位协作力争有新的突破。

五、优化方案说明
本次优化在痰热互结及热盛伤津两证主方中加入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有助于降血糖;在热盛伤津证主方中增加玄参,知母,清热生津。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