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阴阳两虚型
01 总结词
滋阴补阳,固本培元
02
详细描述
阴阳两虚型消渴病患者需要滋 阴补阳、固本培元的护理方案 。患者应保持室内温暖,避免 受寒,饮食上多食用温性食物 ,如姜、葱、蒜等,同时适当 食用养阴的食物以保持体内阴 阳平衡。
03 总结词
中医调理,综合治疗
04
详细描述
阴阳两虚型患者需要进行中医调 理,如针灸、拔罐等,以调和气 血、平衡阴阳。同时可结合中药 治疗,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 等,以固本培元、增强体质。
气阴两虚型
总结词
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详细描述
气阴两虚型消渴病患者需要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的护理方案。患者应保持规律的 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多食用益气养阴的食物,如山药、红枣、枸杞 等,同时避免食用生冷、寒凉性食物。
气阴两虚型
总结词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详细描述
气阴两虚型患者适合进行适度的运动,如太极拳 、瑜伽等,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运动时 应避免过度劳累,以免耗伤正气。
03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皮肤瘙痒、肢端麻 木等并发症。
02
中医护理原则
饮食护理
01 饮食控制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饮食计划,控制热量摄入,保 持营养均衡。
02 食物选择
推荐食用低糖、低脂、高纤维、高蛋白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瘦肉、鱼类等。
03 避免食用禁忌食物
如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以及糖分过 高的食品。
病因与病机
01
病因
消渴病的病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饮食不节、情志 失调、房事过度、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02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消渴中医护理方案一、方案背景1·1 问题概述消渴是一种以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并发症。
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增加,消渴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1·2 方案目标本护理方案旨在通过中医方法对消渴病人进行全面综合的护理,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二、方案内容2·1 望、闻、问、切通过对患者的四诊观察,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及病因。
2·2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的体质,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包括限制糖分摄入、增加蛋白质摄入、控制饮食量等。
2·3 中药治疗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包括清热燥湿、健脾益气、滋阴降火等方剂,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2·4 运动疗法通过适当的运动,帮助患者改善体质、增加代谢、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参考运动项目包括快走、太极拳等。
2·5 环境护理保持患者的床铺清洁,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维持良好的环境氛围。
2·6 心理护理为患者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其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和意愿。
三、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中医药治疗知识手册、饮食指导手册、运动指导手册等。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4·1 保健法保健法是指我国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的关于保健、养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4·2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是我国卫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条例》制定的管理医疗机构的法规。
4·3 中医法中医法是指我国国家制定和颁布的中医事业管理和中医药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
五、全文结束。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篇一: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
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侯要点(一)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口干咽燥,视力减退,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便干或稀溏。
舌胖,紫暗或有瘀斑。
(二)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视物模糊或变形,目睛干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
舌暗红,少苔。
(三)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五心烦热,视物模糊或不见,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腰酸肢冷,大便溏结交替。
舌胖少津或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侯施护(一)视物模糊.病室光线明亮,避免强光刺激,物品摆放有序,地面防滑。
.观察患者视物模糊或变形的程度,评估跌倒的高危因素,悬挂标识,加装护栏,督促其更换防滑鞋。
.患者突然出现眼前全黑或漂浮的圆形黑影等眼底出血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交感等穴。
.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目睛干涩.避免强光与烟尘刺激,阅读及使用电脑大于小时应闭目休息分钟。
.遵医嘱眼部中药湿敷。
.遵医嘱眼部中药熏蒸或雾化。
.遵医嘱眼部中药离子导入。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上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皮质下等穴。
(三)头晕耳鸣.出现头晕、头痛加重、血压升高时卧床休息并及时报告医生,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防止跌扑。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肝、肾、神门、交感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内服中药:知柏地黄丸宜空腹或饭前服用(详见附录)。
.注射给药(详见附录)。
(二)特色技术.穴位按摩(详见附录)。
.耳穴贴压(详见附录)。
.中药熏蒸()距离:~。
()温度:~℃。
()时间:~分钟。
()其他详见附录。
.中药湿敷()无需加热,闭目贴敷于双眼。
()每次~分钟,每天~次。
()其他详见附录。
.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
.中药雾化:操作时超声雾化器的伸缩管距离雾化部位~,调节适宜的雾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如有不适。
操作完毕后,用纱布轻轻拭干皮肤。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室内光线明亮,避免强光等不良刺激,眼底出血者卧床休息。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课件

四、健康指导
2.胃肠实热证:宜食清利胃肠实热之品,如芦荟、马齿苋、苦瓜、冬瓜、荞麦、燕 麦片等。食疗方:凉拌马齿苋、冬瓜炒竹笋、苦丁茶等。
3.脾虚胃热证:宜食补脾清胃热之品,如山药、粟米、高粱、菠菜、赤小豆、鱼肉 等。食疗方:山药芡实瘦肉饮等。
4.上热下寒证:宜食清上温下之品。如白萝卜、狗肉、党参、鲜芦根等。食疗方: 白萝卜汁等。
过渡。 2.滴速不宜过快,孕妇及哺乳期慎用,有出血倾向者禁用丹红注射液、苦
碟子注射液。 3.用药过程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胰岛素治疗者注射方法、部位正确,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三)中药枕:遵医嘱将菊花、决明子、荞麦皮、绿豆皮、葛根碎片、白 术等装成药枕,通过药物的发散作用以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 (四)特色技术 1.中药泡洗:适用于下肢麻、凉、痛者,遵医嘱选用活血通络止痛之剂。 水温以37~40℃为宜,时间20~30分钟,严防烫伤(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耳穴(详见附录2)。 3.穴位贴敷:遵医嘱选择手三里、足三里、涌泉等穴位,首次贴敷2小时 左右即可,以后每日一次,每次保留4小时,4周为一疗程(详见附录2)。 4.艾灸:适用于阳虚者,遵医嘱取肺俞、脾俞、大椎、神阙、足三里、关 元等穴位(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6.中药保留灌肠:适用于消渴病合并肾脏损害者,遵医嘱选用解毒泄浊之 剂(详见附录2)。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 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 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 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 脉弦滑。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详细的消渴中医护理方案,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治疗该疾病。
以下是具体内容:2. 病情介绍消渴是指由于肺、胃等脏器功能失调引起的口干咽燥、多饮多尿等临床表现。
其主要原因包括湿气内停、阳虚津亏等。
3. 中医诊断标准及方法- 根据四诊合参法进行辨证施治。
a) 四诊:望闻问切;b) 合参:根据所得信息对不同证型进行分析与归纳。
4. 护理目标及措施目标:- 缓解或改善患者的口干咽燥和多饮多尿等相关临床表现;- 调节机体平衡,增强免疫力,并预防并发症发生。
措施:a) 配合药物治疗,在遵循专业人员建议下正确使用处方药物;b) 控制摄入液体量,避免过量饮水;c) 调整饮食结构,限制糖分和盐分的摄入;d)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
5. 护理实施步骤a)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血压以及其他相关指标,并记录观察结果;b) 协助医护人员进行药物治疗并注意用药时间与剂量控制;c)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方案,并根据患者口味偏好合理调配菜肴组合;d)定期开展康复训练或推广中医保健知识,帮助患者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6. 预防与教育- 向家属传达消渴预防常识和日常护理要点。
- 提供有关消渴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等信息给予公众宣传普及。
7. 法律名词注释:a)处方药:只能由执业医师凭有效证件在特定机构内向具备相应资质购买使用的药品。
b)医护人员:指在合法的医疗机构从事相关工作并具备相应资质和执业证书的专业人士。
8. 附件:- 患者信息表格- 护理记录单。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目病,又称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进行治疗和管理,中医护理方案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内容。
首先,饮食调理是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控制血糖为主要目标,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和粗粮,适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苹果、燕麦等。
此外,中医饮食疗法强调药食同源,可适当食用具有降血糖作用的食物,如苦瓜、苦瓜叶、山药等。
其次,中医药物治疗在消渴目病护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原则是清热利湿、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苦瓜、金银花等,这些药物能够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胰岛素分泌和利用,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强调药食同源,一些日常食材也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如山药、苦瓜、红糖等,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选择。
再次,中医按摩和针灸疗法也是消渴目病护理的重要手段。
中医按摩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达到调节血糖的目的。
而针灸疗法则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机体的代谢功能,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一定的帮助。
这些非药物治疗方法无疼痛、无副作用,适合长期进行。
最后,情志调摄也是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
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滞,影响脏腑功能,从而影响血糖的稳定。
中医强调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血糖的影响。
可以通过养生保健操、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放松身心,达到调节情志的目的。
总之,中医护理在消渴目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饮食调理、药物治疗、按摩针灸和情志调摄等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机体的代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糖尿病患者能够重视中医护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早日康复。
消渴病目病中医护理方案

注重护理效果评估,根据 评估结果不断优化护理方 案。
PART 04
日常生活起居与饮食调养 指导
REPORTING
规律作息时间安排建议
早睡早起,保证充足 的睡眠时间,避免熬 夜。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保持大便通畅。
合理安排工作、学习 和休息时间,避免过 度劳累。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与患者和家属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患者的心理康复进程。
PART 06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制 定
REPORTING
常见并发症类型介绍及危险因素分析
视网膜病变
消渴病目病易导致视网膜血管损 伤,引发出血、渗出等病变,严 重者可致盲。危险因素包括血糖 控制不佳、高血压、高血脂等。
白内障
消渴病患者晶状体代谢异常,易发 生白内障。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紫 外线照射、营养不良等。
食物禁忌和注意事项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辣椒、生姜、大蒜等。
忌烟酒、浓茶、咖啡等刺 激性饮品。
慎食肥甘厚味食物,如肥 肉、动物内脏等。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 过期、变质食物。
PART 05
心理干预与康复支持工作 部署
REPORTING
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提供情感支持
通过与患者深入交流,了解其内心感 受和需求。
提供心理疏导,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 病,减轻心理负担。
给予患者关心、安慰和鼓励,帮助其 建立积极的治疗信心。
开展心理干预,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 心理干预方法,帮助患者调整不
良情绪。
鼓励患者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 如听音乐、阅读、绘画等,以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案(试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案(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电话:—59957689 59957687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案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案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案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案乳腺癌中医护理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案丹毒中医护理案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案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案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案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案胃癌中医护理案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案混合痔中医护理案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案护理案附录1护理案附录2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案(试行)一、常见证侯要点(一)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口干咽燥,视力减退,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便干或稀溏。
舌胖,紫暗或有瘀斑。
(二)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视物模糊或变形,目睛干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
舌暗红,少苔。
(三)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五心烦热,视物模糊或不见,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腰酸肢冷,大便溏结交替。
舌胖少津或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侯施护(一)视物模糊1.病室光线明亮,避免强光刺激,物品摆放有序,地面防滑。
2.观察患者视物模糊或变形的程度,评估跌倒的高危因素,悬挂标识,加装护栏,督促其更换防滑鞋。
3.患者突然出现眼前全黑或漂浮的圆形黑影等眼底出血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交感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目睛干涩1.避免强光与烟尘刺激,阅读及使用电脑大于1小时应闭目休息10分钟。
2.遵医嘱眼部中药湿敷。
3.遵医嘱眼部中药熏蒸或雾化。
4.遵医嘱眼部中药离子导入。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上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皮质下等穴。
(三)头晕耳鸣1.出现头晕、头痛加重、血压升高时卧床休息并及时报告医生,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防止跌扑。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肝、肾、神门、交感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服中药:知柏地黄丸宜空腹或饭前服用(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1.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中药熏蒸(1)距离:3~5cm。
(2)温度:37~40℃。
(3)时间:20~30分钟。
(4)其他详见附录2。
4.中药湿敷(1)无需加热,闭目贴敷于双眼。
(2)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
(3)其他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中药雾化:操作时超声雾化器的伸缩管距离雾化部位3~5cm,调节适宜的雾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如有不适。
操作完毕后,用纱布轻轻拭干皮肤。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室光线明亮,避免强光等不良刺激,眼底出血者卧床休息。
2.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努责,戒烟酒。
3.选择合理的运动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
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
(二)饮食指导1.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食品,如莲子、百合、山药等。
食疗:山药排骨汤。
2.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宜食补益肝肾,养血通络的食品,如黑芝麻、枸杞等。
食疗:枸杞蒸鸡。
3.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宜食阴阳双补,化痰祛瘀的食品,如牛肉、羊肉、枸杞等。
食疗:清炖枸杞鸽。
(三)情志调理1.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解除患者疑虑、恐惧心理。
2.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了解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
3.鼓励病友间交流治疗体会,增强治疗信心。
4.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法进行情志调理:①清静养神法:对视物模糊或视物不见的患者,通过闭目静坐、静卧,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以达到全身气血流通顺畅。
②顺意从欲法:对于暴盲、精神压力大的患者,鼓励并引导其倾诉,以疏泄情志。
③五行相胜法:对于视力逐渐减弱或暴盲的患者,易出现忧虑情绪,根据五行制约法则——喜胜忧,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相声或听欢快、喜气的乐曲,减轻忧虑。
五、护理难点消渴目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特殊体位耐受性差解决思路:1.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教育,取得家属的支持。
2.对术中采用C3F8气体注入或硅油充填的患者,术后患者每日俯卧位18小时以上。
给予患者额下垫一自制软枕,或以额颏胸垫辅助体位,变换体位时面部必须格保持朝下。
(1)俯卧位:保持面部与地面平行的体位,应加强巡视,及时纠正体位。
(2)半卧位:患者头部纵轴线于地平线的夹角≥75°,也可头向一侧倾斜。
3.加强随访工作。
六、护理效果评价附: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其他:w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w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服汤剂1.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服中成药1.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
w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三、中药注射剂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w(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
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
过敏体质者慎用。
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w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温度的调节,保持室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法。
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
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
如局部瘀血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四、刮痧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