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表
石墨烯发热桌CCC工厂检查时如何进行一致性检查

施规则 家 用 和 类 似 用 途 设 备》 第 6.
1 条 和 CQCC0701-2017 家用和类似用途设备强制性产品认证实
2.
2 产品结构检查
实施规则规定:认证产品的结构(主要涉及安全与
的内容,涵盖铭牌标 志、关 键 元 器 件 和 材 料、产 品 的 认
年度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类)一
重要零部件和材料、对电磁兼容性能有影响的关键元器
件,实用新型专利 25 件,所 生 产 的 石 墨 烯 电 热 陶 瓷 岩
件应与型式试验时申报并经认证机构所确认的一致。
项目、北京建材院 取 暖 改 造 等 各 类 工 程 项 目 中。 在 为
安全型式试验报告的安全关键件清单中对认证证
和 Ce
r
t
i
f
i
c
a
t
i
on(认证),合起来就是中国强制性认证的
意思。需要注 意 的 是,
CCC 标 志 并 不 是 质 量 标 志,而
只是一种最基础的安全认证。
(
1)贯彻有关安全法规的有效措施,减少人身伤害
和财产损失,保护环境。
对于产品一致性(也称认证产品一致性),《强制性
[]
-00C-005,简称质保能力要求)1 给出的定义 是:生
书编号/关键 件 名 称/生 产 者/生 产 企 业/规 格 型 号/认
证标准等内容有详细的描述,只要将样品拆开,对元件
进行逐一核对即可。
板也已成功应用至青岛市市北区海泊路旧城改造工程
消费者提供舒适供暖 体 验 的 同 时,也 为 建 筑 领 域 的 清
洁取暖、节能减排贡献了积极力量。
强制性产品认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表

□符□不符合
(6)观察企业的产品实现过程是否符合一致性控制情况(人/
机朴法坏);
□符合□不符合
(7)了解获证产品认证用标准是否变更,如有,变更是否得到
认证机构或认证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加施CCC标志和放行;
口符合□不符合
(2)抽查获证产品及其销售包装上标注的认证证书所含内容与认证证书内容是否一致;
口符合□不符合
4
获证企业是否按要求从事生产、销害。
U7%
第50条
(1)抽查重要记录保存情况是否良好,如:以租赁方式使用的
外部资源相关记录;□符
合口不符合
与产品认证相关的重要文件和质量信息等;口符合□不符合
(2)是否通过查阅关键件合格供方名录、采购、控制记录等核
□符合□不符合
ODM企业
同4
对于ODM获证企业,核实如下资料是否齐全及其真实
(1)ODM初始认证证书持证人和生产厂与ODM制造商的ODM
协议;□符合□不符合
(2)ODM生产厂与ODM制造商关于认证与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
相关协议;□符合□不符合
(3)ODM产品铭牌(外部标识)、说明书;
□符合□不符合
(4)ODM初始认证产品认证证书及型式试验报告复印件等;
强制性产品认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表
市场监督管理局)
被检查对象
检查人
检查时间
序号
核3
1'
K内容或
可题点
检杳依据
核查要点
存在问题描述
参考处罚
依据
1
列入目录的
产品是否存
在未经认
CCC质量记录明细表(Word)

检验试验仪器设备运行检查程序
1、目的
为了判断检验试验仪器设备的有效性,验证其能否用于产品的检测和质量判断。
2、范围
适用于一切检测设备。
3、工作程序
3.1运行检查的频次
频次的确定应在校准有效期内和根据使用的频繁度等,具体规定为每天使用之前。
3.2运行检查的项目和方法
3.2.1电阻测量仪
阻值对比法,即测量一已知阻值的导体对比的方法。
3.2.2绝缘电阻摇表
在正常使用方式下:短接其出线端,摇表指针应指向0Ω;分开其出线端,摇表指针应指向∞。
3.2.3工频耐压台
根据相关规定,泄漏电流在≤100mA时应报警,验证方法为:
a、可稍加电压后短接其输出,其报警是否正常。
b、也可串联电阻,使之流过的电流为规定泄漏值时其报警是否正常。
3.3当运行检查发现检测设备功能失效时,应对以往的检测结果进行有效性评价,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a、停用该设备,启用同类已校准的设备,并组织相关人员对设备作出处置决定,经维修调整达到规定要求的设备,方能再次投入使用。
并作出相应的处置记录填入CT-3C-14《运行检查处置记录》。
b、对经该仪器检测过的产品,检验/试验室负责全数追回并重检,证实其合格后方能入库和销售。
3.4运行检查结果应填入CT-3C-15《运行检查记录》
3.5对本程序形成的所有记录,按《质量记录控制程序》控制。
编制:审核:批准:日期:
(注:文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
CCC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五、审批结论
能够持续满足认证要求
编制人/日期Biblioteka 审批人/日期不符合项报告
ZBR-28
受审核部门
综合部
部门负责人
内审员
审 核 日期
一、不符合事实描述
未收集关于国家认监委发布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注销、暂停、撤销实施规
则的公告
审核员:
二、不符合标准条款
不符合“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中条款 第 2.1 条的要求。
检查结论 符合 不符合
1. 确保执行认证用标准或技术要求
符合 不符合
1 职责
2.确保加贴认证标志的产品符合认证标准要求
3.确保不合格品和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缺 认,不加贴认证标志
符合 不符合 符合 不符合
2.1 工厂应具 备以下文件
4.与认证机构保持联络并协调有关认证事宜
5.负责建立满足本文件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 其实施和保持 6.认证/质量负责人应具有充分的能力胜任本职工作
符合
不符合
检查条款
检查内容
工厂应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对不合格品的标识、
7 不合格品的 隔离和处置进行控制,经返修、返工后的产品应重新
控制
检测,应保存对不合格品的处置建记录
检查结论 符合 不符合
8 内部质量审 核
9 认证产品的 一致性
10 产品的包 装、搬运、储
存
8.1 工厂应建立文件化的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程序,确保 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并记录内部 质量体系审核结果 8.2 对工厂的投诉尤其是对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投 诉,应保存记录,并作为内部质量审核的信息输入 工厂应对生产的产品与提交认证检验合格产品的一致 性进行控制,以使认证产品持续符合规定的要求 9.1 工厂应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认证产品的受控零 部件/材料与提交申请认证的受控零部件/材料备案清 单保持一致,如有变更应向认证机构申报确认。 9.2 工厂应保证产品规格型号、铭牌、说明书、包装符 合相应标准要求,并与申报认证产品一致。
CCC内审检查表

控制?
-对不合格品进行了标识、隔离(现场观
察)和处置。
7
-工厂是否制定了返修、返工作业指导书。 -对返修、返工后的产品是否重新、预防措施。
-未经确定或可疑状态的产品,是否列为不
合格品。
-废旧产品是否按不合格品进行控制。
3、是否保留了不合格品的处置记录并符合
防性维护系统?
2、工装和关键设备预防性维护系统规定是
4.4
否适宜? 3、对上述设备如何保证正常运转。
4、如何保证上述设备发生故障能及时修复
。
5、是否按规定,对生产设备实施了维护保
养。
1、是否按规定对工装、模具实施了维护保
养。
4.4
2、是否按规定对工装、模具进行验证(关
注规定的验证周期)。
1.2
查工艺文件中规定的工装、模具是否配备
检查的内容?
8
3、是否审核了对顾客对工厂的投诉?
4、发现了哪些问题?采取了怎样的纠正措
施?
5、认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如何?
6、顾客对产品质量抱怨及其处理情况?
1.2
部门资源的配置是否能够满足认证要求?
1.1
部门职责及接口关系?
2.2
部门文件清单?版本有效?
2.3
部门记录清单?有检索目录以便于记录检索 与信息追溯?
审核员 审核记录
审核日期
符合性 判断
不符合项 报告编号
第9页共14页
CCC内审检查表
部门
负责人
陪同人员
序号 45 46
47
条款
检查内容
1、是否在相关文件中规定进行适当的测量
系统分析?是否规定了测量系统分析的频率?
6.2
CQC认证工厂检查记录表

检查区域和条款抽样情况、检查项目及内容检查结果工厂基本信息1.核对受检查方注册名称/注册地址/实际地址信息与证书/申请书/营业执照是否一致(不一致情况须说明):2. 核对工厂营业执照信息:经营范围(证书产品有关的范围):年检日期:有效期:3.确认证书编号、数量及其状态与本次检查任务书是否一致(监督):4.证书所列标准为现行有效版本。
检查员记录:检查区域和条款抽样情况、检查项目及内容检查结果3.1人员职责和资源1.质量负责人:职务:。
有无任命书。
2.质量负责人及其各类人员职责:3.资源(人员、检验人员人数、生产设备、检验设备、厂房等)4.认证标志的保管和使用程序文件编号/名称:5.对于购买标志,检查标志使用记录(根据购买标志发票和标志使用量检查其领料数量)6.对于标志备案情况,检查模压批准书,是否按时备案并覆盖所有证书。
7暂停、撤销证书的产品未使用标志。
8.没有超出证书产品范围使用标志的情况(包括对不同制造商)。
检查员记录:检查区域和条款抽样情况、检查项目及内容检查结果3.4生产过程控制和过程检验1. 负责人:职务:能力确认:(是否了解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一致性的关键环节要求)2.玩具产品开发依据的标准(应是现行有效,结合2.1条款):验证、确认的证据:3.关键工序的识别:4.现场生产的产品:5.关键工序文件名称/编号:(如果该工序没有文件规定就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时,则应制定相应的工艺文件,使生产过程受控。
)6. 检查人力资源配备是否充分、检查关键工序人员操作情况等7.工作环境是否可满足要求:8.对适宜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控的情况检查区域和条款抽样情况、检查项目及内容检查结果3.4生产过程控制和过程检验9.建立并保持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的制度的情况10.确保产品及零部件与认证样品一致性的过程检验1)文件名称/编号:(自检、互检、巡检等要求的识别和规定)。
2)抽查相关记录。
3)检查人力资源配备是否充分、检查人员操作情况等检查区域和条款抽样情况、检查项目及内容检查结果3.5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1.建立例行检验文件名称/编号:(检验项目、技术要求、频次、放行准则)检查例行检验的操作和记录。
3C认证产品一致性

文件编号:MN-P-028 制订日期:2005/1/15 版本: 1 页号: 1/3
版本
修
订
内
容
修订日期
修订者
1 初次发行
NO
1
2
3
4
5
6
7
8
单 位
制 造 部
业 务 部
品 管 部
管 理 部
工 程 部
总 经 理
会
签
9
10 11
分发份数 1
2
1
2
1
1
批
审
拟
准
核
稿
XX 信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MN-P-028 3C 认证产品一致性和标志使用管理程序 制订日期:2005/1/15
版本: 1 页号: 2/3 一、目的:
为确保本公司生产的产品与试验检测合格样品的一致性,使市面销售的产品确实符合 国家标准要求,贴有正当的认证标志,确保不合格品和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确认, 不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
二、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的 MP3、LCD 液晶电视等系列产品。
三、权责: 3.1.质量负责人:负责认证标志的妥善保管和使用管理的监督。 3.2.制造部:负责产品的生产与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及标志使用。 3.3.品管部:负责最终产品与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及标志使用的验证。
四、定义:无
五、内容: 5.1 认证产品的一致性: 5.1.1 品管部负责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样品送检及整改问题,对于检测合格后的封样样品由品管 部保管,作为申请认证产品范围内的出厂产品一致性的样板。 5.1.2 仓库应对目前属于认证产品范围内的与还未申请认证的产品原材料(特别是关键元器 件)、半成品、成品进行隔离,划区域摆放。 5.1.3 制造部按照原申请认证的技术资料及检测样机结构严格执行生产工艺,对生产线的认证 产品按照样机和安全元器件清单不定期进行内部结构和关键元器件的一致性检查。 5.1.4 品管部对每批出厂的认证产品的铭牌和包装箱上所标明的产品名称、规格型号进行抽 查,以确保与型式试验检验报告上所标明的一致;不定期对认证产品的结构(主要为涉及 安全和电磁兼容性能的结构)进行检查,确保与型式试验测试时的样机一致;对认证产品 所用的安全关键件或对电磁兼容性能有影响的主要元器件(见安全元器件清单)进行检查, 确保与型式试验时申报并经认证机构所确认的一致。 若因客户原因或自我设计的因素需对已获证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内部结构或更名情况以及 可能影响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性或型式试验样机的一致性等发生变更,应在投入生产以前及 时向认证机构(CQC)申报,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保留批准文本)。 5.2 认证标志的保管和使用: 5.2.1 对已获证的产品本企业向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购买统一印制的标准的规格型号,在 微硬盘 MP3、LCD 等产品的适当位置施加认证标志。本公司不使用施加任何形式的变形认 证标志。 5.2.2 标志的管理由质量负责人指定质管部负责人负责识别,并安排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 5.2.3 产品通过强制性认证后,质量负责人不定期对标志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使
CCC内审检查表

1.2
5.0管理职责
询问各岗位人员能力与否符合规定;当资源发生变化时,与否采用措施保证资源满足认证产品稳定生产(理解近一年来工厂配套设施旳变化状况,特别是强检项目必备设备旳配备状况)
3
1.2
6.3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询问质量负责人与否有能力胜任?
4
1.2
6.3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询问公司资源与否充足、合适、如何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6
10
7.5生产和服务运作控制程序
有无顾客对产品旳投诉,特别是对认证产品不符合原则规定投诉?若有,采用了何种措施?
有关文献与否确认对生产过程中对环境规定?如有,生产现场与否已满足规定?
11
4.4
6.2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查阅生产部与否有效版本旳《生产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12
4.4
6.2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查看生产设备维修计划和多种记录(3~5份)确认其计划实行旳符合性和有效性
13
4.5
与否明确了生产过程中产品一致性旳检查项目?有无文献规定?
14
7
8.4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生产现场对不合格品如何控制?
15
7
8.4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抽查不合格品记录(3-5份),对照现场确认与否符合规定规定(标记\隔离\处置)?
16
7
8.4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抽查返工(修)品记录,确认其操作与否按规定执行?
17
7
8.4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对需要采用纠正旳/或避免措施旳不合格品与否按规定采用了相应有效措施,效果如何?
询问总检及进货检查人员与否按规定对不合格品进行了控制
27
7
8.4不合格品控制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