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集体备课

合集下载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第一章:地球上的水资源1.1 海洋的形成与特点介绍海洋的形成过程讲解海洋的盐度、温度、颜色等基本特点1.2 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介绍海洋资源的种类,如渔业、石油、天然气等阐述海洋资源的保护意义和措施1.3 海洋环境问题讲解海洋污染、海洋酸化、海洋过度开发等问题探讨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方法第二章:世界主要海洋2.1 太平洋介绍太平洋的位置、面积、深度等基本信息讲解太平洋的自然环境和资源2.2 大西洋介绍大西洋的位置、面积、深度等基本信息讲解大西洋的自然环境和资源2.3 印度洋介绍印度洋的位置、面积、深度等基本信息讲解印度洋的自然环境和资源2.4 北冰洋介绍北冰洋的位置、面积、深度等基本信息讲解北冰洋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第三章:地球上的陆地3.1 陆地的形成与特点介绍陆地的形成过程讲解陆地的地形、气候、土壤等基本特点3.2 陆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介绍陆地资源的种类,如矿产、森林、水资源等阐述陆地资源的保护意义和措施3.3 陆地环境问题讲解土地荒漠化、森林砍伐、水资源污染等问题探讨解决陆地环境问题的方法第四章:世界主要陆地4.1 亚洲介绍亚洲的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讲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和资源4.2 非洲介绍非洲的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讲解非洲的自然环境和资源4.3 北美洲介绍北美洲的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讲解北美洲的自然环境和资源4.4 南美洲介绍南美洲的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讲解南美洲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第五章:陆地与海洋的关系5.1 陆地与海洋的相互作用讲解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介绍海岸线的变化、潮汐、洋流等现象5.2 陆地与海洋的生态环境关系阐述陆地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介绍海洋生物对陆地生态系统的作用5.3 陆地与海洋资源的关系讲解陆地与海洋资源的相互依赖性探讨陆地与海洋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方法第六章:大洲与岛屿6.1 大洲的概念与分类解释大洲的定义介绍世界上的七大洲及其分布特点6.2 岛屿的形成与分类讲解岛屿的形成原因介绍世界上的重要岛屿及其特色6.3 半岛的特点与分布阐述半岛的定义及其地理特点介绍世界上的重要半岛及其地理位置第七章:地形与地貌7.1 地形的分类与特征讲解陆地地形的分类及其特征介绍常见的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等7.2 地貌的形成与演化解释地貌的概念介绍地貌形成的主要内外力作用7.3 主要地貌类型的实例分析分析世界著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第八章:气候与气候带8.1 气候的形成与分类讲解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介绍气候的分类及其特征8.2 气候带的特点与分布阐述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带的划分及其特征介绍世界各气候带的地理位置和代表性地区8.3 主要气候类型的实例分析分析世界著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第九章: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9.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分类解释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组成介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特点9.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阐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其保护意义介绍世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及其特点9.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实践讲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介绍国际和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案例第十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10.1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介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实例10.2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应用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阐述可持续发展在地理环境中的应用和实践10.3 地理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探讨解决地理环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分析我国在解决地理环境问题方面的政策和实践第十一章: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管理11.1 自然资源的类型与分布介绍自然资源的种类,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讲解世界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不均衡性11.2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阐述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和技术分析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11.3 自然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介绍自然资源管理的概念和方法探讨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策略和措施第十二章:人口、资源与环境12.1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介绍世界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12.2 资源与环境的关系阐述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联性12.3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讲解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探讨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第十三章:城市地理与城市化13.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讲解城市形成的条件及其发展阶段介绍世界著名城市的特色与发展历程13.2 城市化的概念与过程阐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动力机制分析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13.3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城市拥挤、环境污染等讲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途径与实践第十四章:农业地理与农业发展14.1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类型介绍农业区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讲解世界农业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14.2 世界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世界农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介绍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如土地退化、农业生产过剩等14.3 农业发展的策略与实践讲解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途径第十五章: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15.1 区域发展的概念与类型解释区域发展的定义及其分类介绍区域发展的主要理论框架15.2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阐述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区域发展差异性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15.3 区域发展的策略与实践讲解区域发展的战略与政策措施探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途径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上的水资源、世界主要海洋、地球上的陆地、陆地与海洋的关系、大洲与岛屿、地形与地貌、气候与气候带、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管理、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地理与城市化、农业地理与农业发展、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等内容。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第一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基本概念。

2. 掌握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教学内容:1. 陆地的定义和特点:陆地是地球表面不被海水覆盖的部分,包括大陆和岛屿。

陆地相对海拔较高,表面多山地、平原、高原等地形。

2. 海洋的定义和特点:海洋是地球表面被海水覆盖的部分,占地球表面的70%。

海洋具有广阔的面积,平均深度约3.8公里,其中包含了各种海洋生物和丰富的资源。

3.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全球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的29%,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0%,主要集中于南半球和西半球。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2. 讲解陆地和海洋的定义和特点,配合相关图片和地图进行说明。

3. 分析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来理解陆地和海洋的相对位置和面积比例。

第二章:世界地理分区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的地理分区。

2. 掌握各个地理分区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1. 亚洲:世界上最大的洲,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形和气候,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

2. 非洲:世界上第二大的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气候多样,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迅速。

3. 欧洲:世界上第三大的洲,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经济发达,人口密度较高。

4. 北美洲:世界上第四大的洲,地形多样,气候类型丰富,经济发达,资源丰富。

5. 南美洲:世界上第五大的洲,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气候多样,资源丰富,人口分布不均。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的地理分区。

2. 讲解各个地理分区的主要特点,配合相关图片和地图进行说明。

3. 分析各个地理分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图片来加深理解。

第三章:世界主要半岛和岛屿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主要半岛和岛屿的分布情况。

2. 掌握各个半岛和岛屿的主要特点。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第一篇:《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第一节七大洲和四大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世界海陆分布基本情况了解与陆地和海洋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面积大小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线及组成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能力目标:绘制简易的大洲、大洋经纬分布图构建大洲、大洋分布的心理地图根据经纬网图识别七大洲、四大洋的重要地理事物教学重点:与陆地、海洋相关的基本概念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线及组成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教学难点:构建大洲、大洋分布的心理地图教学方法:设疑---观图---叙述---绘图---识图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设问:地球表面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展示幻灯片:地球表面海陆的立体空间分布)转入新课:今天通过平面地图我们学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第一节《七大洲和四大洋》(幻灯片展示课题)新课教学:一海陆分布1、设问(幻灯片展示问题):a.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各占多少?陆地主要集中在哪半球?b.海陆分布的特点是什么?c.北极和南极周围分布的是陆地还是海洋? 2学生看书并回答(课件展示结论)二陆地1、陆地基本概念a大陆、半岛、岛屿、群岛、地峡、大洲(课件展示概念名称)b学生看书c 看图巩固识别基本概念(课件展示亚洲地图)2、七大洲<1>七大洲分界线(课件展示问题)a学生看图查找b 看图巩固识别分界线(课件展示世界地图)<2>七大洲的位置A宏观把握七大洲的位置(课件展示问题及要求)a学生看图并叙述(课件展示世界经纬网图)b 绘图(方格经纬网图上绘制)B 具体把握各大洲的组成及重要的经纬线(课件展示问题要求)a学生看图并叙述及组成(课件展示各洲经纬网图)b识别并标注重要的经纬线及地理事物:亚洲范围:中高东经,中高低北纬经度:60°E———东西经180° 30°E(西亚土耳其)—120°E (中国)纬度:10°N(西亚、南亚)—70°N、10°S(东南亚)——70°N 0 60 E 经线:乌拉尔山脉、咸海、伊朗与阿富汗的国界、阿拉伯半岛东侧090 E 经线:叶尼塞河、阿尔泰山脉、吐鲁番盆地、昆仑山东侧(青海与新疆、西藏的界线)、不丹、孟加拉恒河河口0 E 经线:漠河西侧、秦皇岛、渤海中部、青岛、太湖、杭州、福州、台湾西侧、菲律宾群岛西侧、澳大利亚西侧0 E 经线:日本群岛东侧、新几内亚岛东侧、澳大利亚东侧(悉尼)180 0 经线:白令海峡以西、新西兰以东欧洲范围 :小东经,中高北纬经度:10°W(爱尔兰)——60°E纬度:35°N———70°N 0 0 经线:伦敦、英吉利海峡、伊比利亚半岛东侧030 E 经线: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北端、芬兰与俄罗斯的国界、黑海海峡东侧 60 0 E 经线:乌拉尔山脉、咸海、伊朗与阿富汗的国界、阿拉伯半岛东侧非洲范围 :小东经,低纬度经度:10E(本格拉寒流东岸)—40E(莫桑比克海峡)20°W(北非东部)——30°E(埃及尼罗河三角洲)、50°E(索马里半岛)纬度:35°N——34°30′S(好望角)0 0 经线:西非几内亚湾中部,20°E穿过非洲中部,30 0 E 经线:苏伊士运河、南非东海岸赤道穿过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23°26′从非洲北部和非洲南部穿过北美洲范围: 大中西经,中高北纬经度:180°—60°W 纬度:10°N(巴拿马运河)30°N(墨西哥湾)—70°N180 0 经线:白令海峡以西、新西兰以东,120 0 W 经线:北美西海岸(洛杉矶),90 0 W 经线:哈德逊湾、苏必利尔湖西侧、密西西比河河口、墨西哥湾中部、中美洲,60 0 W 经线:拉布拉多半岛东侧、纽芬兰岛西侧、南美洲中部南美洲范围:中西经,中低高南纬经度:80°W——40°W纬度:10°N——53°S 赤道西部是安第斯山脉,东部是亚马孙平原60°E自中部穿过,自北向南是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拉普拉塔平原南极洲范围:全经度,南高纬经度:跨经度最广大的大洲纬度:绝大部分在南极圈以南,但南极半岛除外。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使学生掌握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3)培养学生绘制地图和观察地球仪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2. 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3. 世界的海陆分布4. 中国的海陆分布5. 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

2. 教学难点:世界的海陆分布,中国的海陆分布。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 小组讨论法:讨论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3. 实践活动法:绘制地图,展示世界的海陆分布和中国的海陆分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介绍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1)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讲解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

3. 教学环节二:讨论世界的海陆分布(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讨论世界的海陆分布;(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 教学环节三:讨论中国的海陆分布(1)让学生观察中国的地图,了解中国的海陆分布;(2)小组讨论中国的海陆分布特点及意义。

5. 教学环节四: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1)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价值;(2)讨论保护海洋资源的方法和措施;(3)提高学生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6.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陆地和海洋的探索游戏:通过在线地图工具,让学生实际操作搜索不同大陆和海洋的位置。

高二地理主备教案之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高二地理主备教案之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高二地理主备教案之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2.教学难点:海洋的划分及各部分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地理学过的世界海陆分布情况。

(2)提问:世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2.教学内容(1)世界陆地的分布①展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观察世界陆地的分布情况。

③讲解世界主要陆地地形区的特点。

(2)世界海洋的分布①展示世界海洋分布图,让学生观察世界海洋的分布情况。

③讲解海洋的划分及各部分的特点。

(3)海洋与陆地的关系①讲解海洋与陆地的相互影响。

②举例说明海洋与陆地关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实践活动(1)让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2)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沿海地区的资源?4.课堂小结(2)强调海洋与陆地关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课后作业1.复习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2.列举三个海洋与陆地关系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实例。

五、教学反思2.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对沿海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测试成绩: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世界陆地和海洋知识的掌握情况。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1.教师活动:展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所看到的陆地分布。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图,描述陆地的分布,如大陆和岛屿的分布位置。

对话示例:教师:请大家观察这张世界地形图,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陆地分布情况吗?学生甲:我发现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陆地比较少。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高中地理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高中地理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高中地理教案标题: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 掌握世界各大洲的地理特征和重要海洋;3. 理解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陆地和海洋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世界各大洲的地理特征和重要海洋;3. 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基本构造和组成。

- 引发学生对陆地和海洋的思考,提出问题如:“你认为地球上有多少的陆地和海洋?它们分布在哪些地区?”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陆地和海洋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包括陆地的主要组成和海洋的面积和深度。

- 分析世界各大洲的地理特征,如亚洲的面积和人口、非洲的地形和气候等。

- 解释世界重要海洋的位置和特点,如太平洋的面积和深度、大西洋的洋流和温度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 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不同地区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如南极洲的冰盖和北美洲的五大湖等。

- 引导学生思考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如陆地对海洋的影响和海洋对陆地的影响。

- 讨论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如陆地提供生活和农业用地,海洋提供食物资源和运输通道等。

4. 小组活动(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大洲或一个海洋进行深入研究。

- 要求学生使用地图、资料和互联网等资源,了解所选大洲或海洋的地理特征、重要城市和经济活动等。

- 每个小组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结合小组报告,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陆地和海洋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评价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学习收获。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和地理资料;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学生参考书和互联网资源。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问题回答;2. 小组活动的报告和展示;3.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4. 学生的作业和考试。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b. 掌握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其区别;c. 学会使用地图和图表来展示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观察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b.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c.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b.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陆地和海洋的定义及分布讲解陆地和海洋的概念,以及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

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海洋占比较大,陆地占比较小。

2. 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其区别讲解大陆和岛屿的定义及其区别。

引导学生了解大陆和岛屿的面积、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

3. 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通过观察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如:哪些地区陆地较多,哪些地区海洋较多,大陆和岛屿的分布情况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讲解陆地和海洋的定义及分布,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其区别,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3.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陆地和海洋分布的认识,以及大陆和岛屿的区别。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制作世界陆地和海洋分布的地图或海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陆地和海洋定义、大陆和岛屿区别的掌握情况。

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制作的地图或海报,了解学生对世界陆地和海洋分布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陆地和海洋分布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 地图和图片:用于展示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以及大陆和岛屿的例子。

2. 教学PPT:用于讲解陆地和海洋的定义、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其区别。

3. 实践活动材料:如纸张、彩笔等,用于学生制作地图或海报。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

2. 使学生掌握世界主要大陆和海洋的名称。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

2. 世界主要大陆和海洋的名称。

三、教学难点:1. 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的理解和记忆。

2. 世界主要大陆和海洋的名称的记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

2. 通过讲解、问答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世界主要大陆和海洋的名称。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

2. 讲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介绍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比例,讲解世界主要大陆和海洋的名称。

3. 展示地图: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国所在的大陆和周边的海洋。

4. 问答环节:提问学生关于世界主要大陆和海洋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主要大陆和海洋的名称。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关于世界主要大陆和海洋的问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绘制的地图,评估他们对世界主要大陆和海洋的名称及其分布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地球陆地和海洋分布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海洋馆或地理展览馆,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 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八、教学资源:1. 地球图片和地图:用于展示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集体备课【高考地位】
从历年高考来看,区域地理知识约占试卷分数的30%~40%,平时常说“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区域地理知识。

因此,从命题角度看,区域地理是命题的基础和背景,如果区域地理知识掌握不扎实,无论理论知识掌握得多扎实,答题也是南辕北辙,得到“一棋走错,满盘皆输”的结果。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基本的命题趋势是:根据各区域经纬网及典型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准确定位;以热点地区地理材料或地图为载体,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或地图,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呈现局部地区轮廓图(含剖面图)对比考查学生对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位置、地形、气候的判断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特色农产品的全球贸易。

【教学目标】
1.认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天然分界线。

2.了解世界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和海底基本地形的名称及分布。

3.说明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4.结合区域定位,考查陆地与海洋的局部轮廓或经纬网。

5.运用等高线图,考查陆地地形、地势的特征,对气候、河流的影响等。

6.结合造山带、海沟、岛弧链等考查海底地形与板块边界类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海陆分布特点、世界主要地形。

教学难点
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教学建议】
1、分层设问法。

提供分层次的问题与材料,并进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自行分析发现知识、构建知识。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发展。

这是本节设计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

提供材料,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并结合地理规律与原理进行现象推测。

3、读图指导法: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求以文释图,以图释文,文图结合,化繁为简,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形成识别地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