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级 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 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两弹元勋邓稼先(节选)顾迈南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邓稼先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祖国又把一件难度更大的工作放在了他和其他科技人员的肩上——研制氢弹。

②在艰苦国难的条件下,中国人要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掌握这些技术,除了党和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外,邓稼先等人作为直接参加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

③“在研制氫弹和新的战略核武器的过程中,作为一位组织者和参加者,他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邓稼先的同伴们这样说。

他们说,中国每一次新的战略核武器的重大突破,每一次里程碑式的试验的成功,都是和邓稼先的名字违在一起的。

在特种材料加工的车间里,在爆轰物理实验场和风雪弥漫的荒原上,一年到头,他风尘仆仆,四处奔波,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哪个岗位的工作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

④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邓稼先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亲临第一线。

他东奔西走,风餐露宿,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十年的时光。

失败的风险,成功的快乐,大戈壁的风刀霜剑,染白了他的鬓发,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

⑤谁能想到,在一次巨大的成功之后,他竟险些倒下不起。

那是一次地下核试验。

马上就要开始了,试验场上千军万马在等待着庄严的“零”时的到来。

核装置徐徐下井了,各种测试仪器一齐开动,监测着各种数据是否正常。

核装置下到深处的时候,突然有个信号测不到了。

⑥“怎么办呢?”科技人员回到帐篷里商量来商量去,有人主张把核装置从井里提上来拉回厂房查清原因;有人认为这样做太危险,主张就地解决问题后继续下井。

大家从夜里一十一二点钟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比较了各方面的意见,决定在现场采取妥善处理办法。

他跟科技人员来到井口附近,一起研究如何解决问题。

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有人见他实在太疲倦了,劝他说:“邓院长,你回去吧!”⑦邓稼先严肃地拒绝说;“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故障排除后,他才和大家一起离开了现场。

(完整版)《邓稼先》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完整版)《邓稼先》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邓稼先》阅读理解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①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②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③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

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④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1、①段中的“那”改为“这”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①段如果改为“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哪句效果好?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②段中“今天”与“一个世纪以后”似有重复,如果去掉“一个世纪以后”,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段表现邓稼先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析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简析文段在语言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热点考题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作为中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杨利伟看到了浩瀚宇宙中关丽的地球,与此同时,许许多多中国人都在问:看到万里长城了吗?②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用肉眼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

这个唯一。

已经成为中国人引以为荣的骄傲和自豪。

但是,杨利伟却非常明确而肯定地答复:“没有看到。

”③杨利伟的回答,让许多人在兴奋中感到一丝遗憾与失望,因为,据说外国宇航员都看到了,为什么咱们中国宇航员却看不到呢?④杨利伟说的是实话,因为,长城的平均宽度不到10米,据计算,如果在月球上看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之遥看一根头发丝,如果不借助于现代化的观测仪器,肉眼是很难分辨的。

《邓稼先》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题)

《邓稼先》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题)

《邓稼先》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题)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60分)(一)阅读《邓稼先》,完成9-13题。

(16分)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狱先与奥本海默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邓稼先》阅读附答案

《邓稼先》阅读附答案

《邓稼先》阅读附答案邓稼先于1924年诞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取得博士学位后当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率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钻研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之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钻研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胜利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诱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首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整解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日子!1967年之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去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描写了他的一辈子。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功臣”,他是当之无愧的。

1、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功臣”,请你罗列几条之所以如斯称呼的理由。

2、“他得到博士学位后当即回国”一句中“当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么的思想品质?3、摘录段中语句回答:①概括邓稼先一辈子的语句是:②对邓稼先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语是:③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④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中华民族的意义的一句话是:4、从上文中找出具体的事实,以表明邓稼先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段中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1、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钻研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胜利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诱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阅读练习及答案

《邓稼先》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10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车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

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方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和他说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信任他。

“文革”初期,他所有的研究所(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

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

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2.“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这句中的“要”字可以去掉么?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文中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进行了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1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两个句子的所表达的含义。

《邓稼先》阅读答案(优秀3篇)

《邓稼先》阅读答案(优秀3篇)

《邓稼先》阅读答案(优秀3篇)《邓稼先》阅读答案篇一【教学创意】此课的教学创意是:发现阅读。

发现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的一种阅读方法。

它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课文,从中提取精美的词、句、段、修辞等内容,然后用“我发现……用得好(精美、贴切、美妙等),它好在(精美、美妙在于,写出了)……”的句式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对学生进行发现阅读训练,既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以教师的指导、点拨为辅,双边活动热烈。

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

它要求教师全面占有材料,精心备课,指导、点拨要有步骤,有层次,力争达到少而精。

“发现阅读”教学方式一般适用于课文内容较为浅显、文质优美、情感丰富的一类课文的教学。

【平台展示】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邓稼先》的主要教学过程。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任人宰割: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

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

阅读理解《“两弹”元勋邓稼先》附答案

阅读理解《“两弹”元勋邓稼先》附答案

“两弹”元勋邓稼先(节选)“在研制氢弹和新的战略核武器的过程中,作为一位组织者和参加者,邓稼先立下了汗马功劳!”邓稼先的同伴们这样说。

每一次新的战略核武器的重大突破,每一次里程碑式的试验的成功,都是和邓稼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

在特种材料加工的车间里,在爆轰物理实验场和风雪弥漫的荒原上,一年到头,他风尘仆仆,四处奔波,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哪个岗位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

那是一次地下核试验,马上就要开始了,试验场上的千军万马在等待着庄严的“零”时的到来。

核装置徐徐下井了,各种测试仪器一起开动了。

核装置下到深处的时候,突然有个信号测不到了。

怎么办呢?科技人员回到帐篷里反复商量,有人主张把装置从井里提上来拉回厂房查清原因;有人主张就地解决问题后再下井。

大家从夜里一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决定——在现场采取妥善办法处理。

他跟科技人员来到井口附近,一起探索解决办法。

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是零下30多摄氏度!见他太疲倦了,有人劝他:“邓院长,你回去吧!”邓稼先严肃地拒绝:“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故障排除后,他才和大家一起离开现场。

试验成功后,他兴奋极了。

由于过度劳累,几天吃不好饭,他只喝了一小杯酒,竟当场晕倒了。

在场的人赶紧扶他躺下,一量血压竟是零。

医生整整抢救了一夜,邓稼先才睁开了眼睛。

苏醒后,他问的第一件事是:核爆的测试结果如何?各种数据拿到了没有?他仍然不肯休息,随后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

(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1.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汗马功劳:风尘仆仆:2.文中的画线句子是描写,表现了,衬托出。

3. 联系上下文,解读邓稼先说的“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仔细阅读画波浪线的句子,这两句话中的两个“竟”字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全文后,你想怎样评价邓稼先呢?【参考答案】1.泛指大的功劳。

邓稼先_阅读理解及答案

邓稼先_阅读理解及答案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邓稼先_阅读理解及答案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11邓稼先1、概括各段大意。

一、铺垫写——写屈辱的历史,突出他的巨大贡献。

二、概括写——生平简介与主要贡献。

三、对比写——表现他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四、侧面写——用“我”的感情震荡、心中的佩服表现他贡献巨大。

五、特写——表现沙漠创业,精神崇高。

六、总写——高度评价,热情赞颂。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儿子。

第一段研读:1:你认为作者列举1898年的历史有什么用意?概述中国一百年前的屈辱史,是为了将邓稼先的贡献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说明他是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作者写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有何作用?为了衬托邓稼先,邓稼先是“英雄人物”的杰出代表,为下文写邓稼先作铺垫。

3:与“巨大贡献”形成对比的词是哪个词?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鲜为人知”与“巨大贡献”形成鲜明对照,更能表现出邓稼先将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而不计较个人名利的思想境界。

阅读第二段,思考1:邓稼先为什么谢绝恩师好友的挽留,立即回国?因为邓稼先的理想就是为祖国“鞠躬尽瘁”,所以他学成后回国为国效力。

2:文中哪件事最能说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重病坚持工作,最后病逝。

读第三段思考:前两段写“我”与邓稼先,奥本海默的关系有何作用?为了说明他对他们的情况非常熟悉,使后文的对比更显得真实可信和富有说服力。

2: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

但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阅读《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完成19—21题。

(共9分)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
邓稼先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名利,堪称典范。

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意外地得到一张京剧戏票,送票的同志悄声告诉他钱三强所长要和他聊一聊,邓稼先想不到,这一聊竟会决定他三分之二的生命路程,一副历史的重担压在了他还显稚嫩的肩膀上:他被选为研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

此后,邓稼先的名字从公开出版物上消失了,群众性的场合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许多亲朋好友都无法寻觅他的踪迹,甚至连他的妻子也不清楚他的具体去向,只知道他在执行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

除邓稼先外,上级还从几所名牌大学里调来20多个应届毕业生,共同组织研究队伍,他们在邓稼先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的工作。

当时正值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遍及全国,邓稼先他们也不例外,有时连饭也不能保证,夜晚还得加班加点工作,肚子饿了,他们就用酱油充饥。

生活上的苦还好克服,苦在科技攻关上。

没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直接参加,也没有国际专家指点,有的只是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执著追求。

没有充足的资料,邓稼先就费尽心机地搞到了三本俄文原版书,柯朗特的《超音速与冲击波》,泽尔多维奇的《爆震物理》和戴维森的《中子输出原理》,然而这支队伍中除了邓稼先之外都没有学过核物理,幸好都有俄文基础,因此,不得不采取边读边译边讨论的方式。

大家围着长桌,逐章逐节地读,读一句,译一句,为译得准确,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译文的句式,直到弄清楚原文的意思为止。

邓稼先除了带领大家读书译书外,还要讲课、备课,为同事们指出正确的研究途径。

他睡觉睡得很少,常常是讲完课,站在黑板前就打起瞌睡来。

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

在他们的心里,也多出了几双慧眼,隐约辨识出了通往核武器库秘宫的通道。

接下来的却是最为困难的数据计算,当时的计算机是每秒仅百次的乌拉尔,还得用手摇,算个除法,得分几步走,要是算个开方,还要查巴罗表。

八个小时算,八个小时捉摸方案,一个月才能算出一个结果。

大冷天里,手冻肿了,击键不便;肚子饿了,难转摇把,不得不趁做工间操时,跑到附近的邮电所里抱煤炉取暖。

由于只有一台手摇式计算机和一台电动计算机,不得不三班倒,上机轮空的,邓稼先就让他们用计算尺和算盘辅助计算。

可是,忙了大半年,九次运算得到的结果与顾问给出的数据却大相径庭。

邓稼先纳闷了,究竟是计算方法失误,还是运算不到家?他苦苦地思索着,食不甘味,夜难成眠,像个疲惫至极的向导,明明把队伍带到了目的地,却又怀疑是不是找错了地方。

后来,他们找到了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周光召教授,请他帮忙。

周光召教授历经数日,潜心验证,最后对他们九次计算的结果做出了肯定的论证。

邓稼先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翌日,他郑重地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设计方案。

1964年10月16日15时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在场的科学家们都听到了那天崩地裂般威猛的轰鸣,只望见那无坚不摧的冲击波奔雷似的卷动沙浪,掀起了漫天尘雾。

作为效应物的坚固建筑着火了,坍塌了,炮艇被冲走,列车被推翻,斗石遍地,蘑菇红云不断爆裂,隆隆升腾,如同怒耸而起的巨人,投影30公里。

百米高的铁塔早气化了,蜷缩了,只剩下变细了的几条钢轨,弯曲在化为玻璃体的砾石滩上。

这是毁灭,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

作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邓稼先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将记载史册。

19.文章从生活和科技攻关两方面,写出了邓稼先等研究人员在研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过
程中,遇到的困难。

依据选文内容填空。

(3分)
作者通过叙述研究人员(概括事件内容)写出了他们生活上的毫无保障;通过无专家指点、无充足资料和反复计算等内容,写出了研究人员在科技攻关方面的。

邓稼先等研究人员的(做法),让人们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20.结合上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4分)
“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

”(1)写出上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1分)
(2)从修辞的角度品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分)
21.“这是毁灭,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

”是从文章中摘录的一句话。

请结合文中语境,从情感或主题方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答案:
(二)(共9分)
19.答案示例:
忍饥挨冻举步维艰(或寸步难行)克服困难执着科研
(共3分。

共3空,每空1分)
20.答案示例:
(1)“如此这般”指代的是:邓稼先等研究人员,面对三本俄文原版书,边读边译边讨论;逐章逐节逐句地阅读、翻译和理解。

(1分)
(2)“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邓稼先等研究人员,阅读俄文原版书籍认真、细致的做法和由难读难懂到完全明白掌握的艰难过程及喜悦心理。

(共3分。

“比喻”1分;“认真细致”1分;“艰难过程和喜悦心理”1分)
21.答案示例:
“毁灭”和“战争的演示”,突出了原子弹所具有的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新生”和“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写出了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的成功发射,是所有中国人的新生,是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中国人发出的宣言。

写出了邓稼先等科研人员的伟大功绩,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豪与振奋之情。

(共2分。

共两点,每点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