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结构历史 (1)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形式丰富多样,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建筑的主要形式,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深厚造诣。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结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城墙等建筑中。
而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独具匠心的是悬空结构,即采用的是抵抗重力的方式。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构建筑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椽、梁、柱和枋。
椽作为建屋的主要木材,承载着整个屋顶的重量。
梁则连接着椽,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屋顶和墙壁。
柱是建筑中的主要支撑结构,承受着屋顶的压力。
而枋则用于加强结构的稳定性。
除了这些基本的构件外,中国古代建筑中还有许多独特的装饰和细节。
比如,梁上雕刻了各种吉祥的图案和花纹,使建筑更具艺术性和视觉效果。
与此同时,在檐口和门前往往还有着精美的木雕和彩绘,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美感。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结构的形式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北方的建筑一般采用榫卯结构,即在连接处使用卯榫相互嵌合的方式,较为稳固。
而南方的建筑则以斗拱结构为主,即在悬空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拱形的弯曲结构,更加灵活和优雅。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构形式还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正殿建筑往往以四柱为主,中间是三重悬空屋顶,两边有侧厢。
而山寨建筑则以中轴线对称为主,常采用三进式布局,表现出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
以黄山的古村落为例,这里有一座古代中国村落的典型例子。
在古村落里,可以看到许多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形式。
建筑的外观朴实而又具有古典气息,内部的结构也精心设计,采用了许多传统的木制构件。
这些古代建筑不仅保留了当时的风貌,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建筑的独特理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充满了独特的民族特色。
这些形式不仅使古代建筑具有了独特的美感和视觉效果,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建筑的深厚造诣和智慧。
中国传统建筑之木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之木结构摘要: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基材,发展出系统的木结构形式。
本文是作者将对木结构的基本类型、组成元素和历史沿革进行简要叙述和论述。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并发展繁衍出完整缜密的木结构,其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建筑之源头究竟起于何时何地,当无法考证,而木构建筑似乎也是如此。
但是从有较详尽史料记载起,到后世的考古发现,屡屡有关于木构建筑的记载和发现。
殷代末年(约公元前十二世纪)“纣王广作宫室,益广囿苑”,“其后约三千年,乃由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寓以发掘,发现若干建筑遗址。
其中若干处之木柱之遗炭尚宛然存在,盖兵乱中所焚毁也。
后代中国建筑之若干特征,如阶基之上立木柱之构架制,……已可确考矣。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19页)“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
百堵皆兴,鼛鼓弗胜”(诗经·大雅·文王之什)至此(周),传统木结构,如木柱的采用,翼形的屋顶,已经初露端倪。
至春秋战国,木结构之立柱、门扇、斗拱、枋以及斗拱承托平坐的形式已初具规模,此情况可以从故宫博物院藏“采桑猎钫”中的宫室图上看出。
(插图1)至秦始皇更是开始亘古未有的大肆兴建,“先建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史记·秦始皇本纪),我们熟知的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到“蜀山秃,阿房出”,可见当时修建宫殿囿苑的主要用材乃为木材。
至两汉,宫苑和市井建设仍绵延不绝,“长安城内诸宫散置,有长乐、未央、明光、长信及桂宫、北宫六处,有九市,百六十里,八街,九陌”(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24页)。
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及汉代的仿木构墓室建筑中可以看出,至此,传统建筑的木结构(椽,斗拱,枋等)已经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基本的模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起,大江南北石窟洞穴星罗棋布,其中大部分的石窟从结构上看均是模仿木构,更有完全忠实模仿木构的实例,可见木构建筑在当时应是建筑的主流所在。
1.1木结构简介

• 1、中国古代木构架
•
xy
•
•
•
穿斗式:将每间进深方向上的各柱随屋 顶坡度升高,直接承檩,与另外组称为 “穿”的木枋联系,构成两坡屋顶的骨 架。其他的构建与梁柱式相同。这种构 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 区。 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 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 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至5根。当柱 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 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井干式: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 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 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 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 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 柱承脊檩构成房屋。中国目前只在东北 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 建造的房屋。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 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 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 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 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
xy
• 2、夏商
• 中国建筑基本特征的一些形式如,夯土台基木构架、斗以及院落式组合、对称 布局等在这个时期均已出现。
xy
xy
• 3、西周
• 宫殿位于王城中央最重要的位置,将太庙和社稷挟于左右,中国宫殿的总体 格局已大体初定。
xy
•
岐山宫殿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已有相当成熟的布局水平。
xy
• 4、春秋、战国
• •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 和宫室。 战国建筑可以河北平山中山王陵为代表,墓中出土的《兆域图》是已知我国 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不仅表明当时的制图水平,还告诉人 们当时的建筑是先绘制出平面才施工的。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发展史(附经典木建筑介绍)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发展史(附经典木建筑介绍)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流,现存的木构建筑中,大多是明清建筑,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存量极少,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木构建筑是唐代的南禅寺大殿。
从唐辽宋金至今,这些建筑历经千年,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见证,每一件都是弥足珍贵的国宝。
下面列出所有已发现的唐代至南宋建造的木构建筑,由于很多建筑具体建造时间不详,甚至断代都存在争议,所以不能完全按建造时间排序,而是以地域为主,兼顾时间。
唐代南禅寺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
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
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唐代佛光寺佛光寺是一座位于中国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的中型寺院,是唐朝时期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正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修建者为愿诚和尚。
佛光寺大殿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
由于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无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因此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
佛光寺东大殿佛光寺的正殿东大殿位于全寺最后一重院落中,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面宽七间,进深四间。
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
唐代广仁王庙广仁王庙又“五龙庙”,是供奉龙泉之神“广仁王”的庙宇。
位于中国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城北的中龙泉村,毗邻永乐宫现址,是中国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
广仁王庙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东西宽47米,南北长96米,占地面积4560平方米。
正殿始建于唐大和五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道庙建筑,距今已有1170多年的历史。
唐代颜文姜祠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俗称大庙,它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更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宋熙宁八年(1075年)扩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颜文姜祠是仅存的3座唐代木质建筑物之一。
木结构建筑概述

西方木结构发展
19世纪,随着锯木厂 和蒸汽动力的圆锯的 产生,加工出大量的 规格材,轻质框架结 构得到发展。这种木 结构房屋结构可靠、 构件合理、施工简便、 使用舒适并经久耐用。
古建筑构件命名
木结构建筑物结构技术发展
中国传统的梁柱体系 跨度往往受限,且耗 用木材较多。随着西 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出现了桁架这一构件 形式。木结构房屋逐 渐转变为由承重砖墙 支承的木桁架结构体 系所替代,称砖木结 构房屋。建国初期百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 设发展前三个五年计 划的推进,基本建设 的规模迅速扩大,木 材需求量急剧增加, 森林被大量砍伐,木 材资源几近耗尽。上 世纪70年代后,木结 构在中国基本被停用, 木结构工作者纷纷转
木结构性能分析——木结构建筑优点
节能
环保
建筑物的能源效益是 由构成该建筑物的结 构体系和材料的保温 特性决定的。木结构 的墙体和屋架体系由 木质规格材、木基结 构覆面板和保温棉等 组成,测试结果表明, 150mm厚的木结构
木材是唯一可再生的 主要建筑材料,在能 耗、温室气体、空气 和水污染以及生态资 源开采方面,木结构 的环保性远优于砖混 结构和钢结构,是公 认的绿色建筑。
墙体,其保温能力相
木结构性能分析——木结构建筑优点
舒适
由于木结构优异的保 温特性,人们可以享 受到木结构住宅的冬 暖夏凉。另外,木材 为天然材料,绿色无 污染,不会对人体造 成伤害,材料透气性 好,易于保持室内空 气清新及湿度均衡。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1)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到东南亚等邻近国家。
中国建筑艺术是世界建筑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和建构体系的造型艺术。
古老的中国建筑体系大约发端于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当时,原始文明的星火遍布中华大地,仰韶、龙山、河姆渡等文化创造的木骨泥墙、木结构榫卯、地面式建筑、干栏式建筑等建筑技术和样式,为一个伟大的建筑体系播下了种子。
夏代和商代是这个体系的萌芽期,两代不仅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于夯土台上的大殿,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院也产生了。
到了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初步形成。
周代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此后历代宫殿、坛庙、住宅、方格网城市等建筑群体的布局原则基本遵从周制。
这一时期的建筑还追求高大、华丽和宏伟,瓦、砖、斗拱、高台建筑也出现了。
秦代和汉代是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两代建筑体制宏伟,博大雄浑。
不论阿房宫、始皇陵、万里长城、汉长安城、建章宫……的实体今天是否还存在,其影响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底。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过渡,隋唐两代开始对外来文化进一步兼收并蓄。
文化的繁盛,国力的强大,使唐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封建王朝。
尤其是在公元7世纪中晚期至8世纪中期的盛唐,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至于晚唐、五代和宋、辽、金、元的建筑,则上续盛唐之余脉,下启不同之风格。
其中尤以宋代建筑最为杰出,它以自己的“醇和秀美”逐步替代了唐代建筑的“雄健深沉”。
进入延续600余年的明、清大一统时期之后,中国渐趋保守,和世界潮流相悖的价值取向,使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中华文明不可避免的趋向没落。
但落日依然辉煌,明代的长城、南京城、北京城和北京紫禁城,清代的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和天坛,都是中国建筑的瑰宝。
不过,到了清末,中国传统建筑终因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和生活的需要、不能满足国人求新求奇的精神需求,而逐步被西方的舶来品替代了。
中国房屋建筑发展历史

中国房屋建筑发展历史
中国房屋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在此时期,房屋建筑主要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例如“栈道房”和“楼阁”等。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出现了砖石建筑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房屋建筑以砖石作为主要结构材料,设计有特色的“台阶式”和“斗室”等建筑形式。
3.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在隋唐时期,出现了宫殿和佛教寺庙的宏伟建筑,例如拥有众多宫殿建筑的洛阳宫和悬空式的盘空寺等。
4.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912年):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民居、庙宇和园林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以木构架和雕花装饰为特点的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古建筑等。
5. 近代史时期(1912年-1949年):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建筑的引入,现代化的房屋建筑开始在城市中兴起。
西式的公共建筑和高层建筑成为了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当代时期(1949年至今):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房屋建筑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变革。
一方面,传统建筑技术得到保护和传承,古建筑和民居得到修复和保护;另一方面,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住宅小区和城市基础设施逐渐兴起。
总的来说,中国房屋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从木结构、砖石建筑到现代化建筑的演变,同时也保留了丰富多样的传统建筑形式。
纯干货:古代一座木结构建筑是怎么组成的?

记载亦见于《营造法式》。它是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结构、构造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在角部需要増加斜梁,另外每面还要各增加一组斗拱——附角斗。它的实例见于天津蓟县辽佛宫寺释迦塔等处。但未见于实物。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并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二、枋
1)额枋(宋称阑额)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2)
大木作——柱与枋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屋架上的檩(宋称榑)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亦即前后檐柱间之水平距离。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这时常简称为“进深”。
北齐义慈惠石柱梭柱形象
柱础则有素覆盆和宝装莲瓣二种。宋代以圆柱为最多,另有八角形和瓜楞断面的。《营造法式》中已有梭柱做法,规定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采用梭柱,实例见于皖南之民居及祠堂。柱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在《营造法式》中已有规定:“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径两材两架至三材;若厅堂柱,即径两材一莱;余屋,即径一材一椠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短长,以下檐柱为则(原注:若副阶廊舍,下檐柱虽长,不越间之广)。”其中提到的“材”“絜”,都是宋代建筑中的计量单位。
今天起,我们一起学习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虽然看上去有一丝枯燥,但我想更多的还是惊喜。
古代木构建筑组成(1)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一、台基
台基是中国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形态
《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原始巢居发展
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
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地区非常适用。
干阑式建筑的形成过程
独木架巢;b)多木架巢;c)干阑式建筑雏形;d),e)干阑式建筑的典型外形图
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阑木构誉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
它距今约六、七千年,是中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夏商
中国建筑基本特征的一些形式如,夯土台基木构架、斗以及院落式组合、对称布局等在这个时期均已出现。
西周
宫殿位于王城中央最重要的位置,将太庙和社稷挟于左右,中国宫殿的总体格局已大体初定。
岐山宫殿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已有相当成熟的布局水平。
春秋、战国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
战国建筑可以河北平山中山王陵为代表,墓中出土的《兆域图》是已知我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不仅表明当时的制图水平,还告诉人们当时的建筑是先绘制出平面才施工的。
秦汉
阿房宫是秦王朝的巨大宫殿。
其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宏大,是世界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宫殿建筑。
汉代建筑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第一个高峰。
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主要大木构架体系都己出现并趋于成熟,大部分厅堂和楼阁都有较高的台基,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布局和外部造型亦基本完备,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汉朝己基本形成。
此时出现了歇山式,庑殿式,攒尖式,悬山式四种屋顶形式。
庑殿式歇山式
攒尖式悬山式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建筑技艺大发展的时期。
建筑在原有建筑艺术及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面多为方形,出现了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组合的结构,后期出现曲脚人字拱。
建筑结构逐渐由以土墙和土墩台为主要承重部分的土木混合结构向全木构发展;佛教建筑盛行,将印度佛塔建成楼阁式木结构塔。
曲脚人字栱
隋朝
这一时期遗的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为唐代成熟的建筑体系铺路。
木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
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唐朝
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斗拱硕大;简单而粗犷的鸱吻;屋檐高挑;屋瓦呈青黑色;柱子较粗;色调单一,一般均为红白或黑白两色。
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大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
宋代
宋代的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建筑结构在宋代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斗拱的承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拱高与柱高之比越来越小。
宋朝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对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有组织性,为后世朝代的建筑提供了可靠依据。
明清
明清木结构建筑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
官式建筑由于形式上斗拱比例缩小,出檐较短,柱的生起、侧脚、卷杀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显得严肃,拘谨而硬朗。
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
美学
文化传统认知
师法自然,木结构建筑符合五行学说,中国的传统建筑自始至终是木与木的构合。
东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建筑有很多依托自然的设计,极少见高层建筑,多的是在平面上延展。
而在木材与木材的衔接方面,则由“金克木”思想诞生了榫卯结构用于连接。
而石材多用于建造陵寝,带给人生冷的感觉,而在五行法则中,木属春属青,象征着生命,因此,出于五行学说阴阳有别的思想,人们选择在富有生命的木头营造的房屋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