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合集下载

斗拱结构详解

斗拱结构详解

C
斗 拱

作用
榫卯结合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
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不承重。“墙倒 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
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
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 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 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木材逐渐短缺,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 柱上,致使斗拱结构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C
斗 拱
作用
免受雨水侵蚀破坏。
C
斗 拱
作用
斗拱结构 构造精巧,造 形美观,如盆 景,似花兰, 又是很好的装 饰性构件。
C
斗 拱
性。
作用
多层斗拱就
就像一个减震器, 可增强建筑物的
抗震性能。经过
造型加工和描金 油饰美化后的斗 拱,极富有装饰
C
斗 拱
中介。
作用
榫卯(sǔn mǎo)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
C
斗 拱
起源与发展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
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 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
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
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 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 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

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

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图案写实,简明生动。

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

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

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文字等。

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

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

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瓦肆又称“瓦舍”、“瓦子”,“瓦”。

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特征,与建筑无关。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

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

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改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印色印在书牍上,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

仿古斗拱施工工法

仿古斗拱施工工法

仿古斗拱施工工法发表时间:2016-08-11T13:43:23.643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6月总第211期作者:赵超[导读] 中国古建筑自成一家,独特的榫卯结构力学可谓精妙绝伦,斗拱便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赵超(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摘要】作为中式建筑特色的斗拱,现代仿古做法多以结合混凝土为主,提高斗拱的强度和施工的简易。

以上海御宫艺墅会所中式仿古建筑工程为例,运用现代施工工艺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仿古斗拱的施工,为现代仿古建筑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字】斗拱;仿古装饰;仿古施工工艺一、斗拱的解释中国古建筑自成一家,独特的榫卯结构力学可谓精妙绝伦,斗拱便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图1)。

图表 1二、实际工程施工部署与做法2.1工程概况本工程名称为御宫艺墅会所仿古建筑工程。

位于青浦区赵巷镇,为中式古建别墅建筑,建筑物占地面积为1840m2,建筑建筑面积为4575m2,建筑高度21.41米。

该建筑外观为古典传统格式的高档民居会所,正门的门楼与上层的区域设计有典型的唐式斗拱(图2)。

图表 22.2图纸分析首先根据设计所提供的斗拱详图,查看工程上所有需要施工的斗拱造型的种类。

根据图纸可知该工程总共涉及区域有门楼处、四周四个小楼阁和中间主楼处,小楼阁的上下层与主楼的下层为一升的斗拱,主楼上层为二升的斗拱,大门的则为三升的斗拱式样,尺寸稍有不同(图3)。

图表 3局部斗拱图纸然后根据建筑的结构图、建筑图以及涉及说明基本确定该项目上斗拱的用料及制作思路。

本工程设计上斗拱作为受力支撑,每层梁的的压力都需分摊到斗拱上,所以涉及到的斗拱区域都为钢砼主要是各个底座大斗和出挑的斜拱,承受大量的重量,需全部用钢砼完成,其余部分如小斗和座斗的斗耳和斗底欠缺部分,都用木制贴补(柱角、柱头斗拱),2.3工程部署及施工过程2.3.1钢砼部分:首先在制模上,模具的内侧构造要符合斗拱的形状要求,尤其是斗升的弧度和基座的弧度,制模的质量直接影响后期浇筑后成品的品质,避免后期无谓的打凿修补;混凝土部分采用现浇的方式,由于体积较小,不需要进行预埋件进行固定,采用基座钢筋与柱的植筋绑扎制模进行浇筑,既减少工作量又保证了基座与柱子的连接牢固;斜拱与该层的梁同时浇筑完成,这里考虑到主楼的四个斜角斗拱由于层次复杂,在浇筑时,在模具上开多个空进行同时浇筑,使其能充分地注满整个模具。

斗拱结构详解

斗拱结构详解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
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
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
饰作用的构件。
第五章 第三节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化学
C斗 拱
起源与发展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 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 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 依据。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化学 第五章 第三节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化学
C斗 拱
概述
斗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 构件。用于柱顶、额枋(fāng)和屋檐或构架 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 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 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 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化学
C斗 拱
起源与发展
目前对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井干结
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
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
演化成斗拱。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
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化学
拱 结构
第五章 第三节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化学

概述



发展
作用
第五章 第三节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化学

浅谈宋式斗拱特征——以同期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与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为例

浅谈宋式斗拱特征——以同期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与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为例

摘 要 : 中 国 是 一 个 地 域 辽 阔 的 多 民 族 国 家 , 由 于 各 种 原 因 ,木 建筑长期、广泛地被作 为一种主 流建筑类型加 以使 用。斗拱 ,作为 中 国木架建筑特 有的结构部件 ,在 中国建 筑史上有 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 为 了研究宋式斗拱在 斗拱发展 史上 的特有地位 ,结合与 宋朝 同期的辽 代天津蓟县独乐寺观 音阁与山西应县佛 宫寺释迦木塔展 开分析 ,对其
关键 词 :斗 拱 ;观 音 阁 ; 应 县 木塔 ; 防震 ;设 计
二 、宋式 斗拱 的作 用
通 过 对 斗 拱 数 千 年发 展 历 史 和 宋 《 造 法 式 》 中 的介 绍 可 营 斗拱在 中 国木 构架 建筑 的 发展过 程 中起 过重 要作 用 ,它 的演 知 ,宋 式 斗拱在 中国斗 拱千 年 的发 展进 程 中起到 承上 启下 的重 要 变可 以看 作是 中 国传统 木构 架建 筑 形制演 变 的重 要标 志 ,也 是鉴 作用 。同 时 ,宋 式 斗拱 的作 用在 原 先基础 上 发展 并 出现 了新 的演 别 中国古代木 构架 建筑 年代 的一 个重要 依据 。 变 方 向,在 此 以保 留至 今 的两座 与宋 朝 同时 期 的辽代 建筑— — 天 津蓟 县独 乐寺 观音 阁与 山西应 县佛 宫寺 释迦木 塔 为例 。 斗拱 的溯 源 斗 拱 ,是 中 国传 统 木 构 架 体 系 建 筑 中 独 有 的 构件 。用 于 柱 1 承传荷 载之 功能 . 顶、额 枋和 屋檐 或构 架 间 。宋 《 营造 法式 》 中称 为铺 作 ,清 工部 斗拱 作 为大 型或 较 《 工程 做法 》 中称 斗科 ,通 称为 斗拱 。斗是 斗形 木垫 块 ,拱 是 弓 大建 筑 柱子 与屋 架之 间 形的短 木 。拱架 在 斗上 , 向外挑 出 ,拱端 之 上再 安斗 ,这 样逐 层 的承 接 过渡 部分 ,承 受 纵 横交错 叠 加 ,形成 上大 下 小的 托架 。斗 拱最 初孤 立 地置 于柱 上 上部 梁架 屋 面 的荷载 , 或 挑梁外 端 ,分 别起 传递 梁 的荷 载于 柱身 和支 承屋 檐 重量 以增 加 并传 导 到柱 子上 ,再 由 出檐 深度 的作 用 。 柱子 传 到基 础 。即传 荷 1 斗拱 的种类 . 载 的功 能 。 斗拱 的种类 很 多 , 制 复 杂 。按使 用 部 位分 ,它 可 以分 为 内 形 论 建筑 构 造 ,譬 如 檐 斗拱 、外 檐斗 拱 、平身 科 斗拱 。外檐 斗 拱 中,又 可 分为 柱头 科 天 津 蓟县 独 乐寺 观音 阁 斗拱 、角 科 斗拱 和平 身科 斗拱 。在 外檐 平 房上 的有 的称 为 品字科 ( 1 是 一 座 三 层 的 木 图 ) 斗拱 ,与 内外 檐构 架相 关 联 的为溜 金 斗拱 。 内檐 斗 拱除 溜金 花 台 构 楼 阁,通 高 2 米 。 2 图1天津蓟县独 乐寺观音 阁 科之外 ,还 有位 于梁架 之 间的隔 架科 斗拱 与品 字科 斗拱 。 观 音 阁 全 部 结 构 、 梁 2 .斗拱 的 历史渊源 枋 、 斗拱 不计 干数 ,层 最 早 的斗 拱形象 见 于西 周青 铜器 命 簋上 所用 的栌 斗 ,在 战 国 栌 叠架 ,结构精 巧 ,这 青铜器 刻 纹 中也有 成组 的斗 拱 。汉代 画 像石 、 画像砖 、壁 画 、 明 是 辽代 建筑 技术 的 一项 重大 成就 。梁 枋采 用 的截 面 比例 ,高宽 比 器 、石阙 和墓 室 中都表 现有 成组 的斗拱 , 多为柱 头铺 作 。唐 代斗 接 近 2 1 :,不 仅能保 证 刚度 ,符 合现代 材料 力学 的原 理 ,而且 又 拱 已达 到 成熟 阶段 , 已有补 间铺 作 ,大 多只 有一 朵 , 比柱头 铺作 节 省木料 ,经 济合 理 。这 也是 一种 成功 的经验 。 简单 。唐代 建筑 出檐 深 远 ,斗拱 雄大 疏 朗 ,表现 了斗 拱所 具有 的 又 如 山 西应 县 佛 宫寺 释 迦 木 塔 ,其 设计 为平 面 八 角 , 外观 结构美 。在 建筑 的整 个 立面 构 图上 ,斗 拱发 挥 了结构 和 艺术形 象 五层 ,底 层 扩 出一 圈外廊 ,称 为 “ 阶周 匝 ”,与 底屋 塔身 的屋 副 等 方面 的重 要作 用 。到 了宋 代 ,斗拱 补 间铺 作加 多 ,形制 趋 于复 檐构 成重 檐 ,所 以共 有六 重塔 檐 。全塔 高6 . 米 ,约为 底层 直径 73

浅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

浅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

2021年第5期(总第401期)浅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侯艳芳1宋方方2郭靖1张艳1(1.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陕西咸阳712000;2.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16)摘要:中国古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客观而忠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发展面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将木材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古建筑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体系,在世界建筑的画卷中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关键词:古建筑;木结构;榫卯;斗拱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ancient wooden structureHOU Yan-fang SONG Fang-fang GUO Jing ZHANG YanAbstract:Chinese ancient buildings contain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which objectively and faithfully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They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a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mankind.Chinese ancient buildings are dominated by wood structures,and the wood technology has been extreme.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has gradually formed a unique and complete system,presenting a unique style in the picture scroll of world architecture.Key Words:ancient building,wooden structure,mortise-tenon,bracket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

斗拱结构详解PPT课件

斗拱结构详解PPT课件

一块像挽起的弓
方形木块叫斗
弓形短木叫拱
斗 + 拱 .= 斗拱
9
斗拱的组合 一点也不复杂
斗上置拱, 拱上置斗, 斗上又置拱…… 重复交叠, 千篇一律, 却千变万化。
简单的斗拱 一旦开始结合 可以如此复杂
.
10
C斗 拱
概述
只有非常重要或带仪典性的建筑 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斗拱使人产生 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的感觉。在美学 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典雅、高贵的 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 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 筑的精神和气质。
.
11
.
12
.
13
C斗 拱
概述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的漏斗形大红色展馆,不论 从色彩、形状、结构都能够完美的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馆从古代建筑的斗拱中获得灵感和精神内涵,层层叠 叠,紧紧相扣,给人一种稳定感,仿佛可以承载万钧之重! 是一种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身的特殊艺术,除了构 思的巧妙和制式的缜密外,它的装饰美和形式美可称为是 中国古建筑的精髓。在我国的很多著名的古典建筑中,相 当大一部分都有斗拱结构。
.
38
C斗 拱
起源与发展
明、清建筑
斗拱变小,只有柱高几分之一;数 量多,柱间多达4—8朵。
屋顶出檐较短,大约一米。
色彩繁复华丽,风格富丽堂皇。
.
39

湖北武当山紫宵宫紫宵殿
.
40
斗拱
湖北武当山紫宵宫紫宵殿
.
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
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
处的加强节点。
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

斗拱

斗拱

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

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是斗拱的初创时期。

西周铜器上已有栌斗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

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斗拱先是用于柱顶,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出现(最早的是人字拱)。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

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

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

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

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

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

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

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总而言之就是斗拱经历了由主要作为承重结构(这个过程经过了不断形式上的演化)——同时作为承重结构和装饰结构——完全作为装饰结构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形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古建木作--穿斗式构架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

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

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纤子用在内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

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

随柱子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

此法发展到较成熟阶段后,鉴于柱子过密影响房屋使用,有时将穿斗架由原来的每根柱落地改为每隔一根落地,将不落地的柱子骑在穿枋上,而这些承柱穿枋的层数也相应增加。

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承托挑檐。

这时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

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屋顶,一般是平坡,不作反凹曲面。

有时以垫瓦或加大瓦的叠压长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微微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

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

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

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

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穿斗式构架是一种轻型构架,柱径一般为20~30厘米;穿枋断面不过6×12至10×20平方厘米;檩距一般在100厘米以内;椽的用料也较细。

椽上直接铺瓦,不加望板、望砖。

屋顶重量较轻,有优良的防震性能。

古建木作--抬梁式构架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古建木作--翼角辐射椽翼角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部分,因向上翘起,舒展如鸟翼而得名,主要用在屋顶相邻两坡屋檐之间。

古代房屋多有深远的出檐。

《诗经》就有“如晕斯飞”的句子赞美建筑物,可知西周大屋顶已引人注目,但不知有无翼角。

出土的战国铜屋、铜阙和铜器上镂刻的建筑图象都是直屋面和挑出很远的直屋檐,无翼角。

现存最早的屋角做法表现在东汉石阙上,檐口是直的,在45°线上有斜置的角梁。

角椽的排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角椽同正身椽平行,愈至角则椽愈短,椽尾插入梁侧;一种是角椽逐根加大斜度,向角梁倾斜,如鸟翼上的羽毛,椽尾也插入角梁侧,椽长虽也逐根缩短,由于倾斜,所以长度大于前一种。

这两种做法沿用到唐代,翼角的具体形象最早见于南北朝石刻中。

最早的实物是五台县南禅寺大殿的翼角,它的角椽排列方法属于第二种。

水戗发戗屋角处的角梁断面高度为椽高的三倍左右,椽和角梁的下端都搭在檐檩上。

为使角椽上皮逐渐抬高到与角梁上皮相平,以便铺望板,在屋角处正侧两面的檩上各垫一根三角形木条,宋代称“生头木”(清代称“枕头木”)。

这样屋檐至角处就出现平缓的上翘(清代称为“起翘”)。

这做法约始于南北朝后期。

中国古代建筑翼角上翘的特点,至此形成。

约在唐代中期或晚期,出现了第三种角椽的排列方式,角椽自梢间下平暗(清代称下金桁)起,逐根呈辐射状展开,向角梁靠拢,最末一根与角梁相并。

这和第二种做法不同处是椽近似于从一个中心辐射出去(由于制做上的困难,实际上不能做成从同一点射出),故角椽和前两种方式不同,不是逐根缩短,而是在开始时逐根加长,只是最后几根椽尾出于构造的原因,并入角梁侧椽槽内,才开始缩短。

第三种做法的最早实例是五台县唐代建筑佛光寺大殿。

此后,这种翼角椽排列方式被普遍采用。

至清代,第一种排列方式只在南方个别建筑上使用,第二种则已绝迹。

嫩戗发戗宋代以前,屋角的水平投影都是直角。

北宋开始,角梁向外加长,角椽也随之逐根加长,屋角的水平投影呈尖角状,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出”,清代称为“出翘”或“冲”。

出翘加强了翼角翘起的效果。

元代以前,大角梁的后尾搭在下平暗的交点上,是斜放的简支梁。

子角梁后尾抹斜,压在大角梁上,形如加粗的飞椽。

元遵纪守法始,老角梁后尾有的移到下平暗交点之下;到明代,成为普遍做法。

明清的子角梁后尾又加长到与老角梁后尾等长,二者上下相叠,各在后尾上开一半圆槽,合成一个圆孔,抱住正侧面下金檩的交点。

由于老角梁尾由檩上移至檩下,角梁外端就比原来翘得更高,檐口曲线至角处的起翘也较前加大而显得急骤。

这种角梁做法的变化,反映在建筑外观上就是宋代以前檐口呈曲线、翘角平缓挺劲和明代以后檐口平直、翘角急骤的差异,形成明显不同的风格。

嫩戗戗角木骨架构造目前最常见的翼角做法,北方是清代官式做法,南方是主要流传于江浙地区的发戗做法。

清代官式建筑翼角起翘一般为自正身椽上皮到最末一根角椽上皮升高四椽径,出翘为角梁外端的正投影长出正身椽三椽径,工匠术语称之为“冲三翘四”。

翼角处椽是圆椽,椽尾需砍削成不同厚薄和斜度的楔形,以便做成近似于辐射的排列和逐根上翘。

檐椽上铺望板,望板上再钉方形的翘飞椽。

翘飞椽的形体随着起翘、出翘,逐根变化,比檐椽复杂得多。

飞椽后尾翘起程度的变化称“翘度”;翘起处两个转折面交线的斜度因需平行于大连檐曲线(即出翘曲线)而变化,称为“扭度”;飞椽椽身断面由正方形变为菱形,以使顶边平行于翘起的曲线,并保持两侧边为垂直面,称为“撇度”。

与此同时,椽身和椽尾的长度也在变化。

为解决这些复杂的变化,施工中有一套放线方法,有撇半椽、翼角搬增、扭脖子等名称。

南方气候温暖,积雪不多,因此屋角可翘得更高,弯转如半月,名曰发戗。

南式发戗有水戗、嫩戗两种。

水戗发戗的双层角梁和翼角的构造与北方的基本相同,只是屋角(南方叫水戗)向外伸出得多和翘得高。

有的甚至不用子角梁,而在老角梁前面加一段弯木头──弦子戗,使屋角翘起来。

这样,屋檐本身比较平直,但屋角的翘起颇为突出。

南方高大的庙宇和园林风景建筑,大都用嫩戗发戗,屋角翘得很高,出檐很大。

其做法是将嫩戗向上斜插在老戗端部;立脚飞椽也顺着正身飞椽到嫩戗之间的翘度变化,依势向前上方翘起排列,组成一个向上翘起的屋角。

屋面上老戗与嫩戗间的凹陷处用菱登木、箴木、扁担木等填成衔接自然的弧度,使屋面到嫩戗尖形成优美的曲线。

古建木作--举架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这样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风貌。

这种方法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在宋《营造法式》中名为举折,在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源》中谓之提栈。

举架、举折、提栈的作用和目的相同,只是由于时代或地区的不同,具体做法略有差异。

古建木作--额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列上的联系构件,承托斗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稳定。

额在汉至唐时期称楣。

隋以前的楣多压在柱顶上,承托斗拱和梁。

隋唐时,楣开始用在柱头之间,插入柱身,并分上下2层,称为重楣。

宋《营造法式》称上层楣为阑额,下层楣为由额,阑额以上又平放一厚木板,称普拍枋;而称隋以前压在柱头上的旧做法为檐额。

阑额、檐额用于内柱上的称屋内额。

清式称阑额、由额、普拍枋为大额枋、小额枋和平板枋,有时在大额枋或小额枋下加垫托的雀替,以加强柱和枋之间的联系(见大木作)。

《营造法式》规定檐额两端要伸出柱头外,下面用形如长拱的绰幕枋承托。

这种做法在相传为五代时卫贤绘的《闸口盘车图》中可以见到。

实物有河南济源济渎庙龙亭和陕西韩城的一些元代建筑。

屋内额用在内柱柱列间,当宋式厅堂型建筑各间梁架用柱数不同时,为求内额连成一列,无柱处内额架在梁架的驼峰或蜀柱之间。

厅堂型建筑屋内额往往与柱头枋、襻间和檩用斗拱连成一体,起增强构架纵向稳定的作用。

这种做法可以从宋初建的福州华林寺大殿和宁波保国寺大殿中看到,是古代用纵架的残痕。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所载的额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构架稳定,但从现存大量宋至清代的实物看,其作用远不止此。

现存用檐额的建筑,檐额除长1间者外,还有长到2、3间的,多用整圆木制成,压在柱顶上,断面远大于《营造法式》的规定。

它的梁架、斗拱先压在檐额上,再传至檐柱。

一般檐柱即在梁下,但也有梁架位置不动而把明间2柱向左右移远,以加大明间宽度的,这时檐额承梁处下面无柱,成为纵向的梁,斗拱排列与柱位也往往不相应。

北京故宫养心殿就是用檐额的建筑,明间柱外移的实例则有天水市明代所建玉泉观前殿。

屋内额除一般做联系构件外,也有用长2间或3间的圆木的。

它架在内柱上,下面省去一至两根内柱,由它来承托被省去的柱上的梁架。

1137年所建山西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面阔7间,殿内用6道厅堂型“八架椽屋前后乳伏用四柱”的梁架,原应有12根内柱,但在殿内用了3根长3间的内额和两根长两间的内额,省去8根内柱。

1309年所建山西洪洞广胜寺下寺大殿内用了4根长3间的内额,省去6根内柱。

这种做法,减少了内柱数量,加大内柱柱距,可以满足室内布置上的特殊要求。

有些长2、3间的内额,往往在其下再加一道额,类似阑额之下的由额。

在内额、由额之间,用蜀柱和斜撑联系,形成近似平行弦桁架的组合内额,承担横向梁架。

这种组合内额,在近年研究著作中,有时称为“纵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